《《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合集34篇)》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4篇)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
上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数字化教学及数字资源培训,有所感慨,通过这次的数字化教学及数字资源应用培训,我学到了很多,给我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想法。
学习之后,我体会到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未知领域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地去学习前沿的知识,不断思考与反思,不断提高我们的创新教学能力,让教育永远充满活力、充满激情。
其次就是数字资源的应用。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上级领导也越来越重视老师们信息技术的专业培训,其实也是在拓展教师们的数字资源,而互联网+,云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更是成为教师最强有力的数字资源。数字资源的应用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这次培训也使我坚信了只有全方位地学习新的理念,尝试新的教学形式,教师之路才能走的更远。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
满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
正如别的老师所说的一样,内容比较深奥,也很难读懂。我报着尝试的心读了,跟随作者帕克?帕尔默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对恐惧文化这一章我比较感兴趣。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我们身边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可我们没想到这对我们形成的糟糕状态,帕尔默解析了这种恐惧,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教师,当我让恐惧占上风时,不管是教学时我恐惧学生,还是弄得学生恐惧我,我都处于最糟糕的状态。作为同事,我们的关系常因恐惧而疏远;恐惧几乎渗透进所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关系中;而且恐惧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种权威和管理工具。
学生为何会恐惧:在教室里宁愿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责的危险,这有何奇怪?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
为什么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会有如此多的困难?为什么我们以一种会导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可怕方式来诊断学生的状态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的内心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平庸呢?
面对学的恐惧,我还想教好书的话,我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们心中的恐惧。这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地成长。
现在我懂得莫顿所说的这句话的涵义了: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倾听人们说话”。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的说话。
倾听学生尚未发出地声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堵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
面对来自孩子的肤浅评判,教师必须面向学生而不是掉头离开他们,实质上是说:“我们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但是不管这沟有多宽多险,我都有责任跨过去——不仅因为你们在成长道路上需要我的帮助,而且因为我也需要你们的洞察力与活力来帮助我更新我自己的生命。”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肖主任对本书的无比推崇,终于带着勇气,兼带着些许的好奇,开展了阅读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
说实话,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只遗憾我与它交臂错过这几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4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幼儿教师读书心得的确,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
更加珍惜人生。人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是无数本书铺成的。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
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
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另外书中的有些内容受时代和作者经历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得有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断,去选择,从这方面来说思考也很重要。幼儿教师读书心得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拿来主义”,就是要我们审慎地对待书中的内容,有用的我们吸收消化,最后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没用的甚至有害的我们要毫不惋惜地抛弃,从这个角度讲,光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
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
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5
最近读了《教学勇气》一书,里面提到一个医学院的教学改革:将原来用尸体做标本,改为用真实的病人做标本。这样的改革使原本机械化程式化的学生变得人性化,感性化,他们能够感受到病人的痛苦,从而充满感情地对待病人,认真对待病号,尽可能地在救治的过程中减轻病人的痛苦。带着对病人的同情和怜悯去医治他们,这才是医学的初衷。
这使我想起了我们的教育,教育的初衷是什么?细细想来也不过是四个字:教书育人。所谓教书就是教给孩子们知识,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知识。所谓育人就是教育孩子好好做人,目的是让孩子做一个品德高尚,与国家、社会、他人有用的人。再来看看我们现在在做什么:上课,完成作业,能够应付考试,每次考试要考到前几名,毕业班升学率要高……孩子学会知识了么?会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实践么?孩子们是人格健全的人么?老师您了解了么?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要不,我们的大学生毕业了还找不着工作?我们的学生动辄自杀,动辄残害室友?所以,我们的教育早已违背了初衷,我们的老师也更多地是在追求现实的利益。
教育要改革,必须改革。
怎么改?我想不如借鉴一下医学教育改革,朔本逐原,回归到教育的初衷上去。我们教师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们要用我们内心的人性去面对学生的人性,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处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用人对人的态度去处理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用人与人之间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去做好老师对学生知识的教育。用人与人之间人格魅力的感染去感染我们的孩子,让他做一个品格端正的人。
我今年仍然带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只有八九岁大,但是我知道我们也是有感情的。前几天我讲公开课,我把同学们教师节送给我的花当做奖品,在讲课的过程中把花送给表现好的同学,当我将第一束花送出去之后,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感到比较惭愧的是由于我的花不够,有很多表现很好的同学没有得到奖励,.于是下课后,我要买了一些棒棒糖分给孩子们,他们拿着我给的棒棒糖高兴极了。从那以后,同学们更听话了,上课纪律更好了,老师不在的时候自主管理的能力更强了,我由衷的开心,也用更多的语言去夸奖他们。我知道,我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正在一点一点地在他们心中播下种子。
我想,教育就该如此,返璞归真,回归初衷,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知识,认认真真得教他们做人。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6
因为家中有小宝宝,婴幼儿时期也正处于发育和教育的关键时期,于是这个暑假,我又重新拜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我细细品读一番,受益匪浅。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
看完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我禁不住要写些什么。威特先生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儿子卡尔成才的全过程。看到卡尔的成功,我想大家都会赞叹、欣赏他的早期教育。在卡尔成长的每个阶段,威特先生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适当的教育方法。他的方法培养出多才、健康、活泼、高尚的卡尔,不光让孩子得到了知识,更让其懂得如何与别人交流,怎么对待每件事情,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等等。他从全方位对卡尔进行培养、锻炼,为以后他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本书中,我能深刻的感觉到,老卡尔威特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不仅仅是卡尔威特的聪明和天分,更多的还是卡尔威特的人格和品德以及他的综合素质。“神童”不仅仅是因为具有很高的智慧和很深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各种良好的习惯、会与人友好相处、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与其禀赋的多少。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小学时期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儿童是成人之母。”此言确实千真万确,我们谁都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父母的知识和认识对孩子向哪方面发展,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非常关键的。如何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又如何挖掘儿童的潜质,从这本书中我们都能学到很多。作为小学教师,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朝着对孩子负责的方面努力!另外,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小学教师来说是一样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我们应该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因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好多父母对孩子可能很了解,也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但是有的是方法不得当,有的则是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适得其反,更有的家长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长”,按自己的意愿来“教化”孩子,这些现状的出现,都和家长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我们,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他不会犯“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不必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枯燥的重复性练习。这样,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节约了孩子的大量精力。小卡尔威特的学习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本的,他的学习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指标,他的学习是网络性的而不是线性的,他的学习是允许失败的而不是“差0。5分得100也要挨批评”的,他的学习是没有上限的而不是控制在什么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的。这是最高效率的学习。读了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作为教师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我们不仅是学生的百科全书,更需要让学生自己变成百科全书,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7
当我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
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然而当我回忆我这些年的教学工作时,我发现我和我的同事有很多类似帕尔默所描述的状态:课堂中的“我”与真实生活中的“我”是分离的,缺少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独立于学生之外,独立于所教的学科之外。当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原因正如帕尔默所说的,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认识途径是以“脱离我们的自我”为代价,将我们带入“真实”世界的“客观”认识途径。而悬置于我们教师和学生头上的高考试卷使我们更加默认了这种认知途径,我们害怕,恐惧我们介入到我们的学科会受到评判,有可能招来漠视和嘲讽。因此,造成了课堂上的“我”与真实的“我”相分离,与所教的学科相分离。师生有别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惧与学生发生冲突,造成了“我”与学生的分离。这种种由于害怕和恐惧所造成的分离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们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热情和冲动,本来生机勃勃的教育被我们弄得死气沉沉。因此为了让教育事业恢复它应有的活力,发挥它应有的对这个社会的功能,作为我们要寻找自我,寻找自身认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在用心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明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的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开放我们的心灵。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8
《教学勇气》一书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帕克·帕尔默花了十年功夫完成的一本经典之作。对于此书,早有耳闻。有朋友把此书赠予我,当时翻看了几页,觉得它晦涩难懂,便放弃了它。这个暑假,因工作室要求认真阅读此书,并每天分享阅读心得,这样才又重拾并仔细阅读。读完此书,虽有些地方依然似懂非懂,但它确实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重新拾起曾失落的教学勇气。
导言里有这样一段话吸引着我: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起来。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为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所谓的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
这段话让我回想起了我的教学、我的课堂。我无比的热爱着这份工作,热爱着班里的每一个孩子,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常常让我感到失落和自责。来大道整整一年的时间了,因为刚踏入到这个领域,工作和上课的模式与之前有所不同,所以这一年一直在学习和摸索中进行,很多时候会令我感到焦虑和不安:当我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当我使尽浑身解数,他们就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没有任何反应时、当课堂上一些学生不认真听讲,爱做小动作时......我常会感到无比的自责与懊恼,失去教学的勇气,有些时候,我甚至会感到恐惧。我恐惧上课时因为自己不得要领而把学生弄得糊涂,恐惧学生觉得自己的课索然无味,恐惧看到孩子们不耐烦的表情,恐惧我的威信受到威胁......所以有时我以粗暴和不理智的方式去掩饰这种恐惧。殊不知,我恐惧,其实我的学生一样恐惧,他们的恐惧绝不在我之下。他们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不会的问题正好被老师提问到,害怕在同学们面前显得自己愚蠢......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恐惧便会以几何级数递增——这样教育就瘫痪了。
面对课堂上的焦虑和恐惧,作者帮助我们剖析恐惧并告诉我们不要害怕:恐惧是病态的,但是恐惧也可以是健康的。我恐惧我的教学很糟,这种恐惧或许不是一种失败的信号,而是关注我的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我恐惧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我解答不出来,这种恐惧或许不是警告我逃避这个话题,而是发出一个信号:这个话题我必须注意,我应该为每次的教学做更多的准备,我应该多看书,多充电,以此来鞭策自己。我恐惧课上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这可能是在告诉我:我设计的教学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我恐惧平时的工作中家长不配合,这可能是在告诉我:平时与家长沟通的少,对孩子关注的少,家长不认可......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而不是因为恐惧而停滞,那么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
记得一次教师培训上,焦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学生生涯中会经历过很多个老师,一个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会淡忘,但对好老师本身却长久铭记,可能我们的一个行为,一句话都会让学生铭记一生。通过回想我的老师,我想到了现在为人师的我自己,回想自己,我会想到我的学生们。
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呢?帕克.帕尔默告诉我们: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
还记得才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总是手忙脚乱,看到学校那些优秀的老师时上课时那种轻松自如的状态就特别的羡慕,也会有意无意的去模仿,但是之后会发现,也许我们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别人的教学风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可能真的不适合自己。如书中X教授的例子一样,他试图克隆他导师的风格,却扭曲了他的自身认同和完整。
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种与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而这种方式要与我们自己的个性整合,在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自身之间找到一致性,在与他人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天资,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一味地照搬。我想:这就是教学技巧的适当位置和作用。我们更多的了解自我独特性,我们就能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技巧,优秀教学、优秀的教师则从中产生。
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在摸索和跌跌撞撞中走来,一路上有很多的坎坷,也有迷茫、焦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好似豁然开朗,它好像是我的朋友一样在跟我对话,给我指引方向,让我感到内心的平静,我想,这可能就是一本好书的力量吧。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9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情怀。坚持读书是每一个老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于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学习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促进专业发展。
近段时间,读了蔡林森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收获颇多,这也为作为新老师的我,在教育行业内的起步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让我收获颇多。
书的开篇就记录了蔡林森的成长历程,从蔡老师的一生经历中,不难看出他是从艰苦生活中历练出的一把宝剑,才能说出“吃苦是福、吃苦才能学会学习、吃苦才能当好老师······”这样具有感染力的话,让我们每个读者,都能从蔡老师的艰苦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真正做到“甜从苦中来”。作为八零后的我,对于老一辈经历过的那些沧桑岁月多数是我不能想象或者很难理解的,但是读过蔡老师的书后,我在意的似乎已经不是当时的社会有多惨淡,又多么的不公平,更多的是我对蔡林森老师那种面对艰难困苦仍然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品质的敬佩。我想,正是因为经历过,所以才更有发言权,这也让蔡老师精心研究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更具说服力吧。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也是一种教学法。它包括三个主要环节:一、“先学”,即学生看书、检测;二、“后教”,即学生更正,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拨;三、“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又一个辅助环节(一分钟左右)。辅导环节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给了我们基层老师们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们老师能够灵活运用,上好新课程改革的课,教学生学,让学生发挥好主体作用,很快的奔驰在自学的快车道上,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种课堂结构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全过程学生自学。
自古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模式几乎已经成为教育定式。社会需要发展,就需要教育的不断更新,所以这种固有的模式也在逐步改进。但是这样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短期内想要转变为有学生学,老师点拨的方式,似乎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蔡林森老师的这一本新书,完全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像我们宣告了,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既能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绝对优势,也能让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不断的提高。真正的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也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为本,老师的角色也得到了充分的转变,由“匠”转变成了“师”,真正突破了固有教学模式的禁锢。
作于一名新教师的我,在教学方面难免会落于之前的固有教学模式,把“教”放在主要位置,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前我上课习惯于满堂灌,一节课45分钟只顾自己不停地讲,同学们呢,不是昏昏欲睡就是交头接耳,没有一点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差,我很是苦恼。但是,读了蔡老师的新书后,我开始反思,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尝试着运用蔡林森老师创造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尽量让自己少讲一些,留给学生的时间多一些,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突然一下子就活起来了,且真正实现了“让课堂回归于学生”的教学理念。从此上课我轻松了很多,学生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一学期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书读多了,我们的认识就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烁这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奇迹。读了蔡林森老师的《教学革命》这本书后,我对深刻领悟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作后盾,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场教学革命对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太重要了!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这本书有个故事我读了三遍,每遍都有不同的感受,主要讲两个孩子同样在上两节课,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所不同。爱丽丝是个活跃的女孩,她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到新奇,开学第一天,第一课老师安排座位是按照字母顺序坐的,她却抱怨怎么不能改姓,然后与座位后面的谢莉尔打招呼,却收到了里奇得老师的批评说他没有遵守纪律。这节课爱丽丝上得很压抑。而与此相反的是杰弗里,他是个整洁干净礼貌待人的男孩,他在本节课上非常认真的听着里奇得老师的讲解,认真做着笔记,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第一节课下课了,第二节课开始了。很显然,这节课是爱丽丝喜欢的课。看她与合作的小组成员准备好物品后等待着教师的下一步安排,她需要展示小组的成果。而与此相反的是杰弗里,他迫切希望这堂课内容赶快结束,他担心他的小组工作,他不希望最终还要完成其他人的工作。第一遍读的时候,我觉得我就是杰弗里,不太爱创新,喜欢直接接受教师的知识,再读的时候,发现这种现象小学常见,每个孩子都有其出彩特殊的一面。最后读,我在寻找是否有解决的办法。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多多运用视觉听觉和动觉,学生不仅会学得更快更容易,而且他们也会喜欢学习。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关注学习,那么他们必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
本书中杰弗里是个视觉型学习者,也就是说他偏爱的输入系统是视觉的。他喜欢坐前排,并且喜欢阅读书本,他也是个独立的学生,对他来说在小组中工作会感觉不舒服。他在"学校课业比赛"中是成功的,他知道如何获取语义信息,而且可能擅长将这些信息用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及标准化测验中。
另一方面,爱丽丝需要活动和交谈,她是动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活动来输入信息,通过伙伴或者团体合作,爱丽丝有机会借助动觉和听觉通道来加工信息。听觉学习者需要说和需要听得一样多,这才是他们真正学习到东西的方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安德鲁。梅尔佐夫建议教师要运用各种信息输入方式。所有的信息通过感觉系统进入我们的大脑,教育者必须意识到个人不仅有有偏爱的感觉系统,而且很有意义的是被触动的感觉悦动,从而使感觉变得更加完美。所以,对于爱丽丝,如果允许爱丽丝走动和说话的话,那么她会从视觉方面接受信息,不言而喻,我们都能够使用所有的感觉通道。在不同方式接受信息的能力方面,有些学生会比其他人更平衡些。
但是千万不要让学生利用感觉偏好作为不恰当行为或者不能完成任务的借口,这是重要的信息和极好的工具。没有理由让学生靠此来扰乱课堂,它会让你意识到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书中有个例子,贾森是一个表现出听觉偏好的8年级学生。他通过听和说比以前学得更好,当这一点得到证实之后我发现自己也比较少在他说话的时候指责他,除非他干扰了课堂。但他开始利用这一新信息作为借口,我对课堂模式进行改变,设计成试听动模式,运用黑板、投影仪、讲义、PPT演讲文稿等给学生讨论的机会。运用某种动作或活动。
本书还介绍了学生不同的感觉系统对自身学习的影响,比如视觉记忆偏好,他们可以在脑海中浮想到各种情节以便更好地回忆起来,对他们而言,电影、地图、图形、表格和绘画通常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动手学习者他处理问题不会去阅读录像机的手册,他直接动手实践直到弄明白为止。最有意思是涂鸦者学习方式,他们在涂鸦过程中可以使大脑兴奋起来,表现更加活跃,静坐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通常的情景是,如果教师待在附近,就会让那个学生平静下来,摸一下肩膀以表示肯定,也会让其安静下来。
通读本书后,理解了差异化并非意味着每节课都按照复杂性来进行教学设计。它是指找到有趣的、吸引人的和适当的方式来尊重多样性,帮助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和技能。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1
《教学勇气》的作者是帕尔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师。他的《教学勇气》一书,初读,感觉有些地方不好理解。细读之后,才越来越觉得这本书是那么直通人的心灵。
读这本书,我常常默然一笑,原来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原来,地不分南北,人无论东西,对最初的热诚逐渐消退的遗憾,对日复一日、重复工作中积淀下来的烦躁、倦怠情绪的苦恼,甚至对于选择这份职业是否真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疑虑,从事教师这份职业的我们,都曾经纠结过。
面对教师这种困境,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着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它没有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它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的、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
教学是需要勇气的,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讲台上,当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向你的时候,我必须做到谨言慎行、因材施教、为人师表。
书中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在一次家长会中,我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和学生的内心感受,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某次我给一学生纠偏辅导,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模式,把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品质,效果非常好。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个晚上跟她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
要有勇气构建共同体。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直奋斗在教育的最前线。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样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学,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模式教学,总以为自己已经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读到《教学勇气》,方知自己的卑微之处。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教师的满堂灌不合时宜,学生的满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师生专注于一伟大的事物,惟有师生的教育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伟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学习共同体,成就学生、教师、学科三位一体的精彩课堂。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还是教师讲的多一些。要么就是满堂言。我们没有勇气寻求伟大事物,没有勇气以伟大事物为主构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当学生发言离题遥远,我们恐惧完不成教学任务,恐惧使我们与学生、学科保持分离。于是教师越俎代庖,慌里慌张、糊里糊涂讲完课,冷落了学生的心灵感受,冷落了“伟大事物”,让“真知”尴尬地站在教室门外徘徊。要么学生发言,教师无所适从,盲目肯定。让真理游离于教室外,让新知在书本上躺着不动。教学勇气何在?扪心自问,这时候,我们需要呼唤灵魂的回归,一起去寻求共同体的存在。是的,应该有勇气去创建最佳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平时要做到:
1、多读书籍,让书为我们构建共同体导航,就像我现在读《教学勇气》方知构建共同体模式的重要。
2、要有勇气去实践,实践出真知。
3、保持心灵的开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这样真正的教学才会发生。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2
作为教师的我,读了蔡老师的新书《教学革命》后,我开始反思,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尝试着运用蔡林森老师创造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尽量让自己少讲一些,留给学生的时间多一些,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突然一下子就活起来了,且真正实现了“让课堂回归于学生”的教学理念。从此上课我轻松了很多,学生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一学期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书读多了,我们的认识就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烁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奇迹。读了蔡林森老师的《教学革命》这本书后,我深刻领悟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作后盾,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场教学革命对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太重要了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3
这本书建立这样的理念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本书是对教师职业和教育工作的深度阐释,适合所有把教育当作事业的教师阅读。
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帕尔默引导教师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他也号召有关的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支持教师。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
帕尔默的书总是使人激动、令人感动。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精彩书摘
60年前,美国哲学家巴赞(Barzun,J.)出版了一本在当今堪称经典的书,名为《美国教师》,里边的一句话长久地萦绕在我心头:“教学并非一项
不复存在的艺术,而是尊重它的传统已不复存在。”
对美国人来说,这句话现在就像它在60年前一样真实,这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好消息是我们有许多教师不想让教学艺术衰亡,例如,他们拒绝接受这种荒唐的观点:好的教学仅仅是信息转移,且一台电脑可以做得和一个活生生、呼吸着的人一样好。然而,坏消息是指,这些好教师是在艰难甚至卑微的境况中进行着他们的工作,这种境况产生于丧失了尊重教师和教学艺术的美国文化。
中国智慧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美国人学习。我个人认识到这点,是因为我曾经与一位中国人产生了深厚友谊,他在我任教的学校呆了一年,我是那时候认识他的。虽然我们最后一次对话已经是大约20xx年以前了,但至今仍能感受到,他那强健而富于活力的精神风貌印记在我的脑海和心头。通过他——也通过我自己对中国历史和哲学的研究——我了解到,在中国文化中古老而悠久的尊师爱教传统。
所以我深深地感谢吴国珍和杨秀玲教授、余巍博士把我的《教学勇气》译为中文。我希望它的出版会促进两国教育家之间的对话——让中国读者了解,在美国我们正在如何努力重新振兴教学、恢复对她的敬重;让美国人更多地了解那几千年来丰富人类文明的、敬重教与学的中国文化。
我们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需要一起努力,来帮助人们认识到,教和学属于人类所有追求中最高雅、最迫切需要的追求。世界的未来依赖于这样的教师和学习者——他们愿意向着环绕我们的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敞开头脑和心灵,向着每一个人、向着日常生活、向着我们多灾多难的世界所固有的、值得珍惜的多种可能性,敞开头脑和心灵。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4
曾几何时,我们满怀梦想和希望,投入到教育者行列中,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意气风发的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失去了教学的勇气。近期拜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刚开始觉得枯燥乏味,但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才读出其中味道,耐人寻味,让人受益匪浅。
帕克。帕尔墨的这本书,为在迷途中的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很多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了答案,另外书中还阐述了当下谈论最热烈的教育话题。比如我们原来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走在路上。
这本上给我印象最深有一个词,叫做:恐惧。相信各行各业的任何人都有过恐惧的经历,但是书中的所描述的恐惧有了更为宽泛的含义。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
教师以职业要求回应生命之需。教师品尝着职业价值,感悟着生命真谛,教师拥有了职业幸福感。前进的路上,还会畏惧那种。种难以名状的苦难吗?纵然,我们面对重重困难,但是,当教师、学生、学科、家长、社区结成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网络时,凝聚的合力会远远大于外部所给予我们的磨难。
当教师找回了真心真我,教师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开放曾经害羞的课堂;教师以开放的心灵聆听多种声音的激荡与碰撞。于是,一颗真实、开放的心灵,为教师树立了能在学生内心默契共鸣的教学威信。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5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我受益匪浅。在这本书里,作者帕克·帕尔默写出了他对教育独到的见解。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范畴。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6
我觉的自己一直就是一个自信的人,但工作以来,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渐渐的丧失了信心和勇气,内心也产生了巨大的痛苦和恐惧感,所以当我看到“教学勇气”四个大字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本书,这是一本直面那些为恐惧所纠缠的痛苦的心灵的书,作者帕尔默是一个诚实的勇于自我解剖的人,在这本书里,他讨论了产生恐惧的原因,探讨如何走出恐惧,获得一种真正的勇气来直面职业生涯,重新获得职业幸福。
在导言部分,作者帕克帕尔默提出:“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自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我觉得作者认为只有热爱自己事业的教师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才能和他产生共鸣。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是热情百倍,极有耐心,对待学生和颜悦色,极富亲和力,真正和学生达成了一片,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到现在,过去的那些学生遇到我,谈起话来还经常聊起我们师生过去的快乐时光。
那时候,看到办公室里有的老师对学生动不动就厉声呵斥,声色俱厉,我常常替学生感到委屈,常常想怎么不对学生的态度好一点,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也渐渐地对学生失去了耐心,虽然心里总想和学生在一起聊聊知心话,和学生在一起玩一玩,可总觉得没时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每天却总觉得很忙很忙,累得不行。
我也常常为教学而痛苦,为教学设计时无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为课堂上无法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时不能作出迅捷的明智的引导,为苦心孤诣的教育却看不到相应的效果……
幸好我遇到了这本书,我庆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看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有豁然开朗。
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优秀教学需要教师的内心世界资源,因此,我们要去探索教师的心灵世界。这是帕尔默独特的眼光,崭新的视角。
在反复阅读《教学勇气》一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动,惊奇于这本书丰富的资源。我会继续阅读,继续发现,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宝藏,共享这美妙的教育经典。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7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关注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修炼,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学校认真组织下,我利用假期的时间,认真学习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这本书。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努力提高理论修养,自觉加强业务的锻炼,以教学基本功的修炼为镜子,时刻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服务于学生。通过学习,我开阔了眼界,对教育教学常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新修炼的学习,不仅告诉我作为教师如何作好自己的“教”,更使我懂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学,扮好课堂组织者的角色。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的基本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从备课、上课、作业的确定、学生的辅导、评价等需要教师科学的设计,才能使教育教学达到最优化。所以我觉得学习真是及时啊,深刻体会到教学基本功的修炼不仅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技能,更是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基本功的修炼不是多余的,而是十分必要的,势在必行的。只有修炼好基本功,才能很好的使用,指导自己的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音乐技术基本功
音乐技术基本功实际就是音乐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是一个合格音乐教师的基础和前提,具体说来就是大中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几门课程:如声乐,钢琴,舞蹈,合唱与指挥,视唱,练耳,乐理,欣赏,音乐史,教学法……还有层次高一点的和声,曲式,分析,作曲,配器等等音乐理论和技术课程,这对于今天的中小学音乐老师来说,不存在主课和副课,主修和选修的要求了,即使在读书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选修的课程今天也不得不补上这些必备的科目。
2、舞台演艺基本功
舞台演艺基本功本来是对职业演艺员的要求,但对于“新课标”要求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应该是必备的,否则“音乐表现能力”这一教学价值教师无法很好地实施。表现是实践性很强地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时间活动中使学生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尽管发达的现代传媒可以把世界上最高最强最好的艺术形象瞬间展现在学生眼前,但学生依然感到遥远,仿佛不是人为的,因为那是电子的,虚拟的,缺乏足够的感染力,没有活生生的人的表演来得亲切和自然,这个重要的教学实施应该是我们音乐老师尽可能的职责,所以音乐老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演艺能力,即歌唱表演能力,乐器演奏能力,舞蹈表演能力等舞台演艺基本功。
3、教学创造基本功
音乐教师的教学创造基本功我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的,一方面是音乐、舞蹈和曲艺等剧本的创作和编导,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意和灵性。音乐、舞蹈和曲艺等剧本的创作和编导,实际就是排节目,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中小学音乐老师在学校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排练节目是不可推辞的责任,这件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曾使很多
音乐老师妙笔生花,乐不可言。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意和灵性,被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很久很久。音乐,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和模糊性的艺术,它的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知识的承载体。在音乐课堂上,一味的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知识训练,不厌其烦的、长时间的讲解乐理知识,要学生记住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这种做法,极大的损害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老师首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位置,变支配者、管理者为协助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组织、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通过对音乐的创造和再创造(音乐表现)更充分地理解音乐,热爱音乐。例如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作与即兴创造:可以是节奏、旋律的即兴问答、接龙、重组等,也可以是渗透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歌曲配节奏,乐句填空,为旋律即兴填词,命题创作、为歌曲、乐曲编配新的演唱、演奏形式及为歌曲、乐曲配伴奏,音乐小制作,为诗歌朗涌选配音乐,为舞蹈表演选配音乐等。在创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迅速的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与表达;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和默契的相互配合。也就是说,音乐课中“创造”并不是过分偏重于理论的指导,也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学作曲”,以学生作了多少“曲”作为“创造性”的标志。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创造基本功来完成。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8
一、蔡林森简介
“乡村教育家”。曾获扬州市十佳教师、江苏省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校长 等荣誉称号。创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内容特点
一、“先学”,即学生看书(读书)、检测;二、“后教”,即学生更正、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拨;三、“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有一个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辅助环节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辅助环节就像高速公路旁的“引桥”,主要环节好像高速公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给了老师们具体的操作方法,让中、小学各学科老师灵活运用,上好新课程改革的课,教学生学,让学生发挥好主体作用,很快通过“引桥”,奔驰在自学的快车道上,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例如
数学、常识课采用“四个一”的教学模式,即看一看(学生看例题)、做一做(学生仿例题,做习题)、议一议(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练一练(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语文课采用“几个比”的教学模式,即比读书、比认字、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每一个“比”都是一次“先学后教”。
三、读后感
课堂学习紧张、高效,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真正地实现了“减负提质”。
给学生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可扪心自问,学生“减负”了吗?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很大一个原因正是低效的课堂。课内不够课外补是很多老师的“法宝”。课堂上老师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对此我也深有同感,不把课本上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地讲一遍,就感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知识点。这种不注重实效地“满堂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惟恐达不到教学目标,就给学生布置海量的课外作业。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将“减负”真正落到实处,潜心打造“45分钟高效课堂”。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学完成,教师由原来的讲授者变成了组织者。从前辅助性的课前课后练习被转移到了课堂,每节课当堂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训练成了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不停地思考和动手中接受和运用新知识。作业当堂完成,课后自然无需作业,真正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当然,我们无论学习了哪些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或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适时适度的来使用;不是今天我们学了了先学后教,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堂、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使用“先学后教”,正所谓“教无定法”,蔡林森先生的“先学后教”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构建高效课堂”的模式,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来尝试。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9
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所以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互动,最近,我看了《好用的英语教学游戏》这本书,书里提供大量课堂游戏指令用语,以及典型的游戏教学实例,让我受益匪浅。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征有选择、有变化的使用书中的一些游戏,并以这些活动为载体,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不再显得沉闷乏味。例如,在复习人身体各部位名称时,我先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每组学生尽可能多地写下知道的单词,看哪组同学写的有多又准确。之后,我加入“听口令、做动作”游戏,如“Touch your head, Wave your arm, Shake your hands”等。学生在游戏中必须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动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记住了单词和短语。
英语的学习不仅是记忆、理解、书写,更重要地是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对于我们职业学生来说,这一点比较难。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自信,不敢开口,更别说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应用了。在“Speaking”和“Real skill”的课堂教学中使用“角色扮演”游戏,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近生活、轻松愉快的环境,让他们有了表达的欲望。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也促进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提高了课堂任务的趣味性、互动性和有效性。
“开卷有益”,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多去阅读,多去学习,多去总结,多为学生考虑,多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那么,教与学的“双赢”局面一定能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0
前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本书中说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和你不一样,托马斯先生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在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业上的残疾人,但这些标签被无情的贴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的成了学业上的残疾人了。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同时,唤醒需设臵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课堂教学要成功也并非轻而易举。我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想要“上好课”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师德认识,树立教书育人德先行的思想。
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二、积极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去,为教改多做实际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什么要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呢大家也都会说,就是改革落后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完善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识与技能融合,这就是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论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如何搞教改工作,我看首先要搞清基础教育的属性,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要以系统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坚持以质量为主教。
三、作好教学工作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1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在一种建康、自由、愉快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和谐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判断和选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健康的心里和积极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果。
2、娴熟精彩的教学艺术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好讲台艺术,发挥好主动导作用,学习是真正的主体,一节课中应由学生担任学习任务。教师课堂艺术要想发挥好,首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板书,这就相当于设计一出戏中的表演顺序和精彩对白。其次要给学生以“渔”,把方法道理讲透,尤其是把握好重点、难点,在“渔与鱼”的问题上深思熟虑,决不可混淆。学生只有把握了“渔”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海阔天空地想象,实现理想。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
3、充分利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上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知识的建构有赖于学生原有基础,从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入手,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其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地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课堂的建构也应是动态发展、持续生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上好课。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1
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
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
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我的基因组成,赋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长的文化环境,有支持过我的人,也有伤害过我的人;我对别人和对我自己做过的有益的或无益的事情,爱的体验和痛苦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
在这个复杂的领域中,自身认同是使我成其为我的内力和外力运动着的交汇,这一切的一切不断聚合在我们成其为人的永恒的奥妙中。
自身完整,就是说,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特点能够在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
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
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这里的心灵是取它古代的含义,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当我们忘记了我们是谁的时候,我们失去的不单单是一些资料,我们解体了我们自己,跟着来的就是可悲的政治后果、可悲的工作后果、可悲的心灵后果。
在那些有时把工作等同于受苦的文化中,提倡职业的最佳内涵的象征是深层愉悦,这是一场革命——而且是实实在在的革命。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然乐此不倦。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
心灵深处直对心灵深处才产生共鸣,如果我们不能发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当然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
当我唤回了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任何制度或文化,如果不提倡教师发挥他自身独特的优势,不鼓励教师以一种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的本真状态与学生的生命深层互动,永远只是在努力拔高向外在标准靠拢,那就很可能压抑教师独特的创造潜力,枯竭教师作为优秀教学之根本来源的心灵世界,相应地会导致学生更多地生吞活剥成套的知识概念,却欠缺了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
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诚信与完整,教师更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强健而完满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在教学的苦乐成败中吸纳成长的源泉,把教师的自我、所教学科和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
正所谓水能载舟,水能覆舟,任何疏离于教师心灵能量发挥的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都不可能成功,任何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要想成功,惟一的出路是创造条件让教师在联系性教学活动中彰显自身生命的本质。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2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班主任工作者李镇西老师和一群孩子们的故事,李老师用很多真实事例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李老师的回答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他记住每一个学生的生日,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假期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李老师!
这本书记录了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他说,教师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成绩单,不是分数,不是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李老师告诉我们,这样的人才,不仅要读书,还需要终生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同时,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
读《爱心与教育》,常常被李老师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设计、教育艺术所打动,如每天给学生读报、读小说连载,编写“班级史册”,和学生通信,尤其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他独到的一套。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所有这些都是李老师教育智慧的表现。他的这些做法,时时处处体现了一个名师的高明,他总是以自己特别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来走进学生的心灵。
从教13年来,我自认为自己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可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是一门学问,作为教师要用心琢磨,因为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深刻的印象。李镇西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应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负责;是应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应用博大的胸襟对学生施予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
今年我带的是20xx届高一7班,开课后不久要交校服费用,我的要求是交东西统一时间,统一交齐,不能拖沓,否则最后上交的同学负责全班上报,我在班里和家长群通知后,待到交钱时,有一个男生小范同学还有一个女生小丁同学,他俩没有按时交齐,班长拿了大笔现金很为难,我想这也是一个教育机会,我让小范同学拿着钱,待第二天他带了钱后负责上报,小范有些不高兴的拿钱走了。第二天,两个班长委屈的跑来说钱少了40元,我让班长叫来小范同学,进办公室后他告诉我说他也不知道,班长埋怨小范同学收钱不数,小范说他不知道,我看他俩就要吵起来了,我问小范事情的原委,他说他昨天把钱放在教室里,今早带上自己的钱就一并交给班长他没数,我一听头都大了,将近4000多元钱放教室里,我觉得这两个班长和小范同学都要好好认识这件事,我对小范同学说,上交东西这在一个人生命中有很多次,能按时上交这是一个信守诺言的行为,没有信守诺言就要承担责任,你和小丁同学没有按时交,我把任务交给你,是因为你是男生,你以后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你就这样把钱放教室里,如果丢了呢?小范同学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睁大眼睛不说话了,我说这就是责任问题,还好,钱没有丢,我们都很幸运,那现在差40元钱,怎么办?我问他们三个,就在小范要开口说话的时候,我说,这次我把这个钱补上,三人都很意外,我接着说,但是我有一个条件,他好奇的看着我,我说高考后去打工挣钱还我,两个班长和小范同学重重的几点了头,松了一口气,后来,两个班长对我说,他们去交钱的时候收校服钱的老师说,不能让老师垫钱,又把钱退了回来,我告诉班长不告诉小范同学,让他记住这件事,这件事也让我知道了,对学生的教育在每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上,现在小范同学做事感觉就靠谱多了。在班里我也对全班同学说了这件事,我觉得这也能让其他同学知道做事一定要有责任感,教导自己手里的事情和东西一定要负有责任,最起码贵重物物品不会随手乱放。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3
把教学游戏巧妙地穿插进英语课堂教学中去会使得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持久,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1.游戏能使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我们学了一系列食物以后,安排老师拿一种食物,学生说出来这样的环节,反复几次,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减弱,。这时,老师安排游戏 Who is missing? Who is fast? Magic eyes 等,学生的积极性就被重新激起,一只只小手又会争先恐后地举起。
2.游戏导入是个相当快捷、有效的方法,能让学生从思想上尽快进入英语课堂。我经常安排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point, look and say等简单游戏,但要具有检查性质。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既复习了旧知识,情感上又得到了体验,而通过这些旧知识的复习,我们自然过度到新知识的传授,以旧带新,一举两得。
3. 当学生出现“无聊”“困惑”的情绪时,游戏可解“燃眉之急”。中高年级的学生会遇到背单词,记单词的难题。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不但效果不好,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弱。此时,如果能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促使他们主动背单词,对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帮助。寻找共同点、单词接龙等游戏,既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又能提高他们课后记单词的兴趣。
有些游戏的可用性很强,像copy不走样等游戏,无论什么内容,都能套用。但有些游戏,却不是什么内容都合适的。作为教师要学会使用最恰当的游戏。Flash and guess这样的游戏仅适合单词教学,而不适合巩固句型。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游戏的口味也不同,我们要学会投其所好。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趣味性强点的,像copy 不走样,high voice and low voice 能引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探索型的游戏,比如bingo,加减运算对抗赛就很受他们的欢迎。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4
这本书好难,真不容易看懂。第一遍看的时候,好多内容看不明白。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连作者的观点都不明白。再次阅读,感觉有点感悟了,可是说不出来,自己的语言无法表示出自己的观点,只能在书上画画线条。再读第三遍,感觉能明白作者的一些观点了,但是还不能完全理解,只是对书中一些重要的观点有比较深的印象而已。
我不知道别人是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但我的选择,开始并不是真心的喜欢。知道工作了三年后,我才找到了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我才感到了自己这一生是应该一直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我开始深爱自己的学生和职业。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教学中各种困难的出现等等,却使我感到激情逐渐消退以致于感到教学进入了一种枯燥、无味的情境之中。“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远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本心:我是真的热爱这个职业吗?我能像那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吗?这些问题不停地困扰着我。这本书,基本解答了我的疑惑。
帕尔默提倡需要发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这句话说得真好。想起央视体育频道主持人刘建宏说的一句话:我们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怎能不真心地把它干好呢?说到底,就是自己到底爱不爱这个职业。
作者告诉我的,就是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只有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教师必须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这样才不会感到教学的无力。
这本书中作者最主要的观点: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让我对教学的实质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帕尔默说,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学方式。他的话给我指引了一条明确的道路。我要找回自己,慢慢找回自己,哪怕很艰难。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想着怎样照搬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中来。也许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问题了。我们要自觉地去寻找,学习去寻找。这段寻找的路肯定很漫长,要走很多弯路。但我们必须去做。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了我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它让我明白,我的痛苦也是来自我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5
寒假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书中的内容犹如阵阵清风吹进我的心里,让人感动,荡涤心灵。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书中没有对缺陷的掩饰,没有对成功的浮夸,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师的与众不同。他从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起,朴实形象的语言中透露着诗意,包含着深情。读着书,我时常会被李老师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不禁为之赞叹,折服。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教师?李老师这样告诉我们:“最好”是相对的。因为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虽然“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李镇西老师的所谓“最好的教师”,是自己和自己比较而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做最好的教师”是我一生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
一、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做心中有爱的教师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种情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执着而深沉的爱,是教师对学生真挚而无私的博爱。爱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亲密伙伴。这种爱,不是表面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诚的感情。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应了解学生的需求,力图让教育知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让教育更符合人性。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让我感动,他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文字中都充满了他对学生浓浓的爱意和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的情感。心中有爱的教师必定会与众不同、必定会在他所不懈追求的事业上取得累累硕果。
二、坚持阅读和写作,做学习型教师
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也是随手拈来。李老师之所以能够这样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李老师一直在不停地阅读,从教20余年,这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阅读欲”就是李老师的“生存欲”。
此外,有效的阅读总是伴随着思考,而思考总是让人的思维迸发出火花,于是,一篇又一篇的好文章从李老师的笔下诞生了。在此,李老师告诉我们,写作要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朴实,不能故作高深;要读写结合,不要读写分离。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
三、把问题当成课题,做研究型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李老师在书中谈到,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
四、坚持不懈,做永不止步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他从教20余年,每天都坚持完成好“五个一工程”——上好每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正是这种坚持不懈、永不停歇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李镇西老师。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教育更不能停滞不前。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教师不能有丝毫懈怠,每天都要学习,每天都要反思,每天都要争取做到“更好”,也许我们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我们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总之,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为;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做最好的老师》的确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首选教材,读后感受颇深,但还有很多尚未完全消化之处,我将继续学习下去,争取不断向“最好”靠近。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6
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读《教学勇气》我很感动,这是一部唤醒教师心灵的书,我从中了解到了自己内心的弱点,自己心灵的需要
甚至有时候,它帮我治疗了心灵伤痛,提升了人生观念,让我的心对过往不再耿耿于怀,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的感觉。
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认同”,尤其是职业的认同。我觉得,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的不是“内心领域的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我也处在这个时期。
书中还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我上周开了一次家长会,从中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于孩子发生冲突是,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我的教学心肠是硬的,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
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昨晚我去做一个家访,我没有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我只是辅导学生,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互动模式,把英语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非常好,我们一起提问、讨论,她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特点,效果非常好。家长当时一直坐在旁边,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大为舒心,因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这种表现。
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晚上跟家长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
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遵守的教师职业规则,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我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在伦理意义上值得赞美,但非我心甘情愿所为。对一项非我倾心的工作,无论从外部代表的抽象标准看多有价值,它都会侵犯我”。我相信,这是大多数普通老师的一种内心感受,但是我们却很忽视这内心的声音,任由这种侵犯的痛苦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最终把这种痛苦也加诸于学生身上。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的呐喊”
我们越是学会倾听内心,就越会真实地感受教学。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7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位同事对本书的无比推崇,于是带着勇气,开展了阅读之旅。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
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后来的后来,我就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8
《差异化教学》体现了格利·格雷戈等十数位差异化教学领域专家的智慧的书籍。
从方法论的角度系统地探讨差异化教学,并结合案例研究,为我们的大脑构建一个清晰、系统的“差异化教学”知识网络。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格利·格雷戈明确指出了教学中差异化的普遍性。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学校的发展,学校开始根据学生生理的差异来区分学生。
不同年龄和年级的学生被安排到不同的班级,学科从最初的混沌状态中被分成不同的部分。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差异化教学思想开始萌芽。
教师可以认识到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差异,并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来处理这些差异。然而,标准化的试应要求阻碍了差异化教学的发展,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差异化教学才成为一种“帮助所有学生成功的思维方式和模式”。
格利·格雷戈认为,差异化教学是创造积极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的基础。这里的安全包括身体和智力上的安全。
如果一个学生的校园生活不断受到欺凌、嘲笑和排斥的威胁,他就很难集中精力学习。其次,当个体感受到压力时,大脑的认知功能主要受情绪控制,学生的理性思维很难发挥其作用,这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障碍。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抱怨的问题:为什么教室死气沉沉,为什么学生不主动,不配合,为什么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不感兴趣?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追求“中庸”之道,只有按照“中等”水平的学生设计教学,使高水平的学生感到无聊,因为在课堂上缺乏挑战,而另一部分学生因为难度太高,不合适压力太重,所以放弃挑战。
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目标,并计划为学生的学习经验,因材施教的解决问题。
当然,将这种“差异化”设计推广到每个人身上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通常采用分组的方法。教师可以提前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在课程任务设置中调整任务难度,学生觉得具有挑战性,同时又不至于超过其能力范围。
其次,格雷戈里等专家认为了解学生的学习优势也是差异化教学的必要前提。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优势知识,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途径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9
暑假有幸拜读了《我的教学勇气》一书,真是受益匪浅,虽然当初怀着对音乐的热爱,对教育的向往才选择这个行业,工作九年来,已经被磨练的没有了当初的激情,读过此书,自重拾对教育的敬畏、再次点燃教学的激情。
书中关于倾听,更给我指明了教学中“听”的方向。倾听似乎算不上送给他人的一件礼物,但至少可看作改变的一个起点——事实上,又何止是起点。
自己的诉说有人倾听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有人倾听可以满足自己那种被期盼被人认可、理解、赏识、敬重的心愿。因此,倾听,专注的倾听,是引发个人变化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只要我们心甘情愿地去倾听,就能治愈人世间的许多创伤。想一想,倘若黑人和白人,亚裔美国人和拉丁美国人能谦恭地相互倾听,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想一想,男与女、老与幼、僧与俗、富于贫之间彼此能相互倾听,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场面。可是,我们中间有太多的人早已不去倾听,在他们度过的岁月中只顾张口提出自己的主张,而不愿侧耳倾听对方的意见。
我们害怕听到我们不想听到的话语,害怕听到促使我们反思自己,从而改变自己感情、思想、行为的话语,害怕听到促使我们反思自己自己,从而改变自己感情、思想、行为的话语。如果我们只说不听,就能给自己划定一处安于现状的小天地,也不必面对小天地之外那些众说纷纭的复杂问题。事无巨细都去倾听,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问道于盲,令我们头脑糊涂,手足无措,因此我们宁愿与显而易见的谬误结伴,而不愿与难窥堂奥的真理为伍。
我们不必忙着编造冠冕堂皇的空洞口号,而应去认真探究错综复杂的真实思想和真实生活。
只要我们对世界的纷乱不再心村畏惧,就能从倾听中知晓世界的真理。最要紧的是先从倾听自己开始。
我们之所以听不到世界试图告知我们的真理,是因为我们去不倾听居于自己心中的“教师”。内心某处其实明白什么是世界的真理,可我们却有意把真理严密地藏掖在心中的暗角,这样我们就可以佯装不知真理,从而也不必与真理打交道。
倘若我们更多的人都来凝神倾听自己心中明察秋毫的“教师”,那么就能分清何为错综复杂的真理,何为避难就易的谬误。
倾听自己或许有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造成难以释怀的内心冲突,甚至带来迫不得已的个性突变,但倾听内心是我们与世界现实重新建立联系的最可靠途径。只有当我们是从“心内”接听关于世界的新闻时,才更有可能相信从“心外”听到的消息。
学会倾听对我们个人而言颇为不易,因为免不了会听到使人为难的话语。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不仅要把自己看做服务青少年的工作者,还要看做服务学校和社会的领导者,我们要学会倾听!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0
我喜欢这本书,由于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由于它充满了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服饰上,会使服饰带有生气;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的人的心紧紧抓住;这种东西贯穿于《新建议》中,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
“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教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教师吧!是的,教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物质条件,这一点众人皆知也无需多说。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唱歌、听音乐、看电影的方式使自己开心、满足,作者认为这就是艺术在发挥其作用,由于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境地,使人获得幸福感。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作为教师,如有艺术的眼光与心灵,那你会发现,面对学生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因此,作者希望教师能造起幸福的二层楼,丰富生活,享受生活,永葆年轻之心。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一个人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应该是一种较高的境界。作者说“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惟有思想,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让人完全自由”。对教师来说,思想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可以思考关于自己的工作,怎样努力,怎样干得更好,怎样从工作中发现和获得乐趣。教师要迈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就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经常思考教育问题,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因此,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通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古人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存在着许多美好,也有许多的缺憾,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直面它,欣赏它。作者认为“欣赏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由于理解了生活而升腾起的对生活的挚爱”。虽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份崇高的职业,可经历中仍难免有一些不令人愉悦的回忆,甚至是心底涌起的阵阵苦痛,但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我们足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能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点感动,哪怕这感动并不是美好的。可以这么说:有着缺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懂得欣赏缺憾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
“另类校长”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心中充满了感慨与兴奋。感慨的是当大家都在提教师专业化,大搞教育科研时,还有这么一位校长从教师的心灵中走来,为教师创设教育理想、教育灵魂。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1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文摘:医学类读书心得体会)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二、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
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2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就是会大发雷霆,以自我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就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长,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就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就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3
当我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
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然而当我回忆我这些年的教学工作时,我发现我和我的同事有很多类似帕尔默所描述的状态:课堂中的“我”与真实生活中的“我”是分离的,缺少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独立于学生之外,独立于所教的学科之外。
当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原因正如帕尔默所说的,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认识途径是以“脱离我们的自我”为代价,将我们带入“真实”世界的“客观”认识途径。而悬置于我们教师和学生头上的高考试卷使我们更加默认了这种认知途径,我们害怕,恐惧我们介入到我们的学科会受到评判,有可能招来漠视和嘲讽。因此,造成了课堂上的“我”与真实的“我”相分离,与所教的学科相分离。师生有别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惧与学生发生冲突,造成了“我”与学生的分离。这种种由于害怕和恐惧所造成的分离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们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热情和冲动,本来生机勃勃的教育被我们弄得死气沉沉。因此为了让教育事业恢复它应有的活力,发挥它应有的对这个社会的功能,作为我们要寻找自我,寻找自身认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在用心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明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的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开放我们的心灵。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4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好多教育专著为我新学期的工作充电。我读的书有:《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现在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
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1、勤,天天读一点。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第四、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第五、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第六、做一个宽容的智者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