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个性宣言【最新5篇】正文

《个性宣言【最新5篇】》

时间:

希望在茫茫人海中找一个能懂我、理解我的人,成为彼此的红颜知己。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个性宣言吧!这次为您整理了个性宣言【最新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个性宣言 篇1

我园将以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巩固语言文字工作取得的成果,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把语言文字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加强语言文字规范,积极深入有序地推进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提高教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积极组织好推普活动,使推广普通话工作,规范语言文字工作深入人心,扩大宣传面。

三、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制度建设,确保语言文字工作顺利实施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我园将结合实际情况,把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纳入教育教学要求,制定专项的培训计划,小组成员明确职责,定期举行汇报总结,针对发现问题,共商共议,及时解决,另外,在教职工考核制度中明确规定: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即师生员工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它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

2、增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效性

结合我园的实际水平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教学基本功训练,纳入常规管理之中,把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各项活动中。

纳入课堂教学:为提高幼儿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本年度我园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发挥集体活动主渠道作用,在听说中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我园将结合口语培养,引导幼儿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普通话水平。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幼儿规范用语的兴趣。三是“推普”寓于幼儿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规范用语的责任感。将“推普”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校园中、利用节假日走向社会等不同的时机寻找不规范用字、错别字,进行社会用字调查,对园中的黑板报、宣传栏等进行错别字纠错;将“推普”寓于思想教育活动中。与德育工作相接结合,针对一些活动,将举行演讲比赛故事会。

纳入教学基本功:教师的语言面貌、语言素质对幼儿有很大影响。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还应当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我们将采取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过程培训,突出教师培训的“四性”:全员性、参与性、实践性、全程性,提高全体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加大个别帮扶力度,重点搞好个别教师的语言培训工作。

纳入幼儿园的常规管理:幼儿园每学期都要将此项工作写入计划总结中,始终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幼儿园的常规工作中。幼儿园还将在教研过程中坚持说普通话、说规范字。坚持在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测评等教学活动中,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列为重要考核指标。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过语言关、文字关。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个性宣言 篇2

翻译原则出发,以语言顺应论视角为理论指导思想,结合三一集团企业文化宣传词的英译,阐述企业宣传词翻译中顺应的方式与方法,旨在为企业宣传词的英译提供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顺应论;软新闻;企业宣传词;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引言

企业宣传词宣传企业,扩大企业影响,将企业推向广阔市场,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软新闻的性质。企业宣传词作为外宣方式的一种,其翻译也需要独具特色的方式将企业想表达的信息呈现在各国读者面前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国内有关外宣资料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涉及到企业外宣翻译的系统研究并不多;笔者在文中将顺应论结合企业宣传词的翻译实例,论证顺应论在企业宣传词的英译中提供的有效指

导,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软新闻指富有人情味、纯趣味的新闻,例如:社会花边新闻、服务性新闻等等;而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新闻。企业宣传词作为软新闻的一种,形式通俗,内容注

重趣味性,示意着其内容需用灵活的翻译方法译出。“维索尔伦在语用学研究中提过语言具有三种属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何自然,2006)”这说明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需应用灵活的翻

译方法。笔者研究发现,企业宣传词的翻译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顺应过程,译者需要通过多次对语言的选择来顺应读者的语言和交际语境,因此顺应性在企业宣传词的翻译中具有有效的指导作用

一。作为软新闻的企业宣传词文本功能特征

企业宣传词是企业为树立自己的形象,用生动言辞对本企业的历史、组成、业务范围、特色等进行介绍,从而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企业宣传词既有与一般软新闻一致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其普遍

性在于以下四点。其一,企业宣传词属于呼唤型文本,其功能在于呼唤读者采取行动;企业宣传词就是在号召读者接受本企业宣传的产品、文化等。例如此句:“你所知道的三一?”(三一集团,2013

)此句引起读者做出相应的思考;其二,企业宣传词具有交际功能,其内容可读性强,深入浅出,采取广大人民群众所易于接受的表现手法。其三,企业宣传词具有信息功能,它的题材很广泛,实行广

泛原则以满足各部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以传播自身的文化。它可以从本企业的产品、历史、业绩、物、规章制度等等各类题材着笔。例如:“三一的领导团队、三一的产业群及三一的愿景。”其四,

企业宣传词也具有一定美学功能。中文的企业宣传词中常用描述性较强的词汇,常用溢美之词给予读者美学感受。例如:“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三一集团,2013) 此外,企业宣传词的特殊性在

于各企业的企业精神、管理理念和对员工的行为规范都与一个企业的历史背景、成长过程以及团队构成直接关系,是各不相同的。

二。顺应论视角下企业宣传词的翻译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创立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出于语言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选择发生在语言的每一个层次

上。就企业宣传词的特征而言,译者需要按照交际的具体环境来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以译出原文中的思想文化来追求译文的可读性,满足读者的需求。以下从顺应论的四个维度阐述其应用于企业宣传

词翻译的可行性。

其一,对语境的顺应。不同的交际语境因素可以左右语言的选择,语言语境对于词、短语、句子等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big可以与city,world,man等搭配,但是big的意思要根据其具体搭配情况

、其上下语境才可以定论。

其二,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语言的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次: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词汇、语义等等(何自然,2006)。”顺应论应用于企业宣传词的英译时,其翻译过程进行顺应性选

择。例如,“你所知道的三一?”可译成”What Sany is? ” 或”About Sany”两种,但是后者相比之下更顺应英式思维。

其三,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的动态过程是指语言过程必须考虑顺应的对象、层面、程度和功能。翻译过程中更要注意时势,对企业宣传词各种时态形式的翻译进行顺应性地选择。

其四,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指要善于区分明说和隐藏的信息,我们要用合适的译语表达出来。例如,“三一的国内五大产业园”此句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注意到句中隐藏的信息:本企业发展势头好

,业务遍布全中国。可译为:”Five Industrial Parks of Sany have been built all over the country.”

三。 顺应论视角下企业宣传词的翻译方法

由于各国在语言、文化、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企业宣传词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关注需要其软新闻性,还要结合具体的顺应形势和顺应过程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结合顺应论的指导原则对

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对语境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意识凸显程度和企业宣传词的自身特征,笔者提出四种可应用于企业宣传词的翻译方法:“风格调整、改写、删减和解释(王静,2010)。”以

下笔者将以“三一企业文化”为实例,结合顺应性思想对四种翻译方法进行阐述。

其一、风格调整法。风格调整法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符合原语中的语言风格又要适当顺应译语的风格;中西文化的写作风格在表达上就有所不同,译者在翻译时,需对此进行调整。这就可以将语

言结构选择的顺应为翻译指导原则,迎合企业宣传词的特性和中英文在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词汇、语义等等上的习惯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顺应性选择;顺应论中译者应更好把握好自身的翻译风格在

翻译时的应用程度,将原语、译语和自身翻译风格进行调试,译出最佳的译文。如:

1. “公共场合不高声喧哗。”中文原句中是惯用的企业宣传词中的管理制度条例,应用顺应论中对语言结构的顺应的原则改变句法将其译成迎合英文风格的句式,增强其可读性,可译成Don’t talk

loudly in public. 其中以“Don’t”开头有“禁止”之意,强调了要求的强制性。

2. “不妨碍他人。” 可译成Don’t disturb the normal work of others.此句翻译中是调整了语义的风格,将原句中的“他人”英译成”the normal work of others” 因为我们知道句中的“他人”

就是“他人的正常工作”,只有这样英译,外国读者才能读懂。

其二、调节法。调节法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原文的本质及其精髓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删减、增补等方法,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如:

1. “品质改变世界”三一集团所说的“品质”显然是其产品的质量,加入“our product”一词,可译成The quality of our product will changes the world. 更明其意。

2. “董事长信箱” 根据其语境,可以重组其信息内容,明确说明“董事长信箱” 的用途,可译成mails to the chairman of the company.

3. “一切为了客户” 英译时,根据其语境进行适当的词语增补:做一切事情来满足我们的客户,可译成Do everything to satisfy our client. 可读性更强。

其三、删减法。删减法是译者为了顺应读者的思维,删除原语中一些重复的话语、术语、高调的话语和华丽的辞藻等等,以突出要表达的事实和内容中的重点。如:

1.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说违背事实的话。” 这是中文典型的四字结构,在翻译中,应删除重复意义,顺应英语句式中的简单明了,可译成Thinks and acts in one.通俗点说就是,想的和做的一

致。

2. “公共场合不乱涂乱画,不在公共设施上涂、刻、画、贴。” 在此句中,前半句已经涵盖了后半句的意思,翻译时可删除后半句,可译成Don’t scribble over the public facilities.

其四、解释法。所谓解释法就是以两种语言不同

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中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极好地适应了旅游专业实践性和专业性强的特点,有利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6. 结语

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旅游英语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催化下充分发挥个人学习能动性。这是旅游英语教学中比较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Jack C. Richards & Theodore S. Rodgers.2004.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Ellis.1994.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Brown D.2002.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 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Lave’J&Wenger’E.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M]. Cam- 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叶澜。 200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6]刘志强。 2006. 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 [M].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7]于瑶。 2003.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73(1):66-68.

[8]高海凤。 2008.情景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1-25.

[9]孙小柯。 2001.旅游专业英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0]汪雪斌。 2007.浅议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英语情景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信息化,(12):94-95.

[11]王蔷。 2006.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2]鲁子问。 2008.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3]费小琴。 2007.情景教学法在大学英语中的运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9-143.

个性宣言 篇3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思考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重读《共产党宣言》依然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也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指导思想。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格局多元化更是要求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当代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德文版写序时,考察了《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来无产阶级革命的时间,对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作了检查。他们一方面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同时他们也认为,根据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共产党宣言》的个别地方应该修改和补充。他们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但是它绝不是教条,我们解读《共产党宣言》要始终坚持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必须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共产党宣言》的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谈到如何具体的对待《共产党宣言》中的观点、如何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等理论问题。《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是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学说范例。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果并吸取了在建设中存在的经验教训,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则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指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共产党宣言》的辩证法

《共产党宣言》带给人们的不是空洞的词语,而是具有创造性和批判精神的辩证法,它给人们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马克思曾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的这个精神贯穿于整个《共产党宣言》,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极为精彩的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其中,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两个必然、两个彻底决裂、全球化本质与趋势等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对于今天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共产党宣言》的巨大生命力

共产党宣言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首先是因为它具有深厚的社会根基。马克思、恩格斯同当时其他理论家不同,他们是以一种崭新的思维方法去考察当时的社会,他们不是用抽象的观念去说明现实,而是从现实社会本身去说明这个社会的,这样就抓住了事情最深刻、最本质的东西,也揭示了人最本质的东西。

五、《共产党宣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道路,但是,它所包含的基本观点和原则还时刻的提醒和指导着我们共产党人。这是因为《共产党宣言》的两位伟大的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后,为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做出了一个表率,通过为《共产党宣言》写序言的方式,补充和修订了其内容上的过时和不完善之处。也为后世的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就看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态度去继承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思想。

就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来说,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共产党宣言》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思想就是‘懈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相信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必将逐步走向繁荣、富强、民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2]段成俊,《当代语境下的解读》,延边党校学报,2011(6).

个性宣言 篇4

当代的景观设计学正处于频繁叙事的时期,并且许多叙事正逐渐演化为宣言的形式,无论是舒缓的文笔还是激烈的措辞。对中国而言,景观在近十年来正逐步成为一个从公众到专业层面的热点话题。一方面,体现了公众对美好景观的希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专业领域对创建景观设计学本体文化的渴望。一个新的事物从不为人知到被公众接受,宣言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除宣言之外,景观设计学的本体理论和社会性实践同样是叙事方式的体现。本体理论是一个学科能够自立的基础,它的不断扩充与发展是学科生命力的体现。对社会性实践而言,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性、社会性的实践,设计行为与社会和自然的各个层面有关。很多时候,本体理论与社会性实践以及宣言叠加在一起就呈现出一种整体叙事的特征。

宣言

关于宣言,查尔斯·詹克斯在《当代建筑的理论与宣言》一书的导言《火山和丰碑》中这样论述到,为什么政治家和建筑学家都写宣言?当卡尔·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时,并非想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正如他所说,不是诠释这个世界,而是去改变它。于尔里克·康拉德在他的《20世纪建筑的纲领与宣言》(1964年)一书中指出,我们的世界将建筑学宣言变成了可预言的事情。一个建筑学家若不能或不愿做广告就必须要在除建筑之外的媒介中成名。矶崎新这样理解现代主义运动:我们需要从近代艺术是一项运动的角度来分析。因为是运动,所以要提出宣言来明确其方向,在朝这个方向迈进的过程中,前卫产生了。所谓前卫就是向外界发出宣言,表明自己是走在最前头的,即通过展示一个乌托邦来确定目标,没有宣言的运动几乎没有。即使自己没有宣言,也会有其他人跳出来代你做出宣言,比如印象派和立体派就属于这种情况,而从未来派开始都是为自己发起的运动做出宣言的。在建筑界,不论是勒·柯布西耶还是密斯都是通过宣言登场的,也就是说他们通过宣言将近代艺术运动的形态运用到建筑界中来。构成主义、风格派和表现派都有各自的宣言,一直到包豪斯的功能主义,都是宣言不断。因此把各种宣言收集起来编辑出版,那一定是一部近代建筑的运动史。

查尔斯·詹克斯运用火山与丰碑这样的比喻来概括宣言,火山寓意情绪的爆发,丰碑代表法规和理论。而火山与丰碑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写宣言?查尔斯·詹克斯认为是危机。他以后现代主义为例,后现代主义揭示了现代主义或现代主义带来的环境中紧迫的危机感,而且接下来的每种传统也都显示出类似的倾向。危机,或者说是即将到来的灾难的预感,是“火山”成为如“丰碑”——纯理论——一样深奥比喻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改变这个世界的动机就没有人写下宣言了。

查尔斯·詹克斯进一步论述到,第一部建筑学宣言或者规范准则是上帝的《十戒》。柏拉图将上帝比喻成“万物的建筑师”,当建筑师们一时兴起做出某一决定,采纳某一理论时,他们就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尼采在他的宣言中宣扬:“燃尽你所爱,爱你所燃”,勒·柯布西耶在他的宣言中也引用了这一句。虽然人们发现罗伯特·文丘里的宣言透着文雅之气,但字里行间仍蕴含着血腥。最成功的宣言,如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1923年),经常称呼读者为“你”,并反复在连接处用到“我们”,知道在创造者和皈依者间建立起一种默契影响力。一部宣言必须亲自将它的思想传达给你。

关于宣言的形式,查尔斯·詹克斯认为宣言是一种奇特的艺术形式,似俳句一般,有着简洁、智慧和准确的用语。对于当代宣言,他这样阐述,与基督教派或现代主义时代相反,在我们的时代中,我们可以通过讽刺的方式反映这样一种情况,即在相互否认的宣言之间表现出多元性和辩证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不再可能有纯粹的现代派作品集(如于尔里克·康拉德)的原因。但詹克斯所阐述的这种方式还是被打破了,严肃和直面的宣言依然存在。对西方世界而言,美国的9.11事件后,产生了各种严肃的政治文化反思。无论是反讽还是正面陈述,只要危机存在,宣言便不会消失。

对景观设计学而言,20世纪50年代的丹·凯利的“设计就是生活”使景观设计摆脱了单纯的审美意义,后来又经历了以人为本的功能主义和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程。可以说,当代景观设计学越来越成为一个应对危机的学科。从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对景观设计学学科的定义演变可以看到这种变化。从1909年到192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称景观设计学是一种为人们装饰土地和娱乐的艺术;20世纪50年代,景观设计学被定义为安排土地,并以满足人们的使用和娱乐为目标;1975年称景观设计学是一门设计、规划和土地管理的艺术,通过文化与科学知识来安排自然与人工元素,并考虑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983年称景观设计学是一门通过艺术和科学手段来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自然与人工的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又申明,景观设计学其内容是灵活的设计,使文化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构建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平衡。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对景观设计学的定位本身就是一部宣言变迁的历史。这类宣言内容被查尔斯·詹克斯描述为有别于建筑学的第二种类型的火山:我们现在正处于理论对变化的世界、全球经济、生态危机以及文化混淆做出响应的时代。因此第二种类型的火山出现了,它打破了正规的建筑学理论,激起了雷姆·库哈斯、伊恩·麦克哈格以及克里斯蒂安·诺伯洛——舒尔兹的回应。

其中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发表于1969年,那是个带给西方人环境噩梦的时代,同期重要的与环境主题有关的文章还有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巴里·康芒纳的《封闭的循环》。《设计结合自然》被认为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将源于生态学的有说服力的总原则与实际的设计方法结合起来的成功之作。在书中,麦克哈格写到:经济价值体系必须扩展成为一个相关的包含所有生物物理过程和人类雄心壮志的体系。在人类谋求生存、争取成功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生态学的观点赋予了他们非凡的洞察力。他为人类——生物圈的催化剂兼管家——指明了道路,加强了人与环境之间极具创造力的适应性,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种种设计。

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的叙事方式同样呈现出宣言的特点,比如俞孔坚近期发表的《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文章带有强烈的宣言特征,将危机的阐述和理论准则融合在一起,并且叙事的话语带有感彩。这种宣言出现的原因及方式在查尔斯·詹克斯的《火山与丰碑》中有着印证。而查尔斯·詹克斯所论述的宣言产生的原因——“危机”似乎在中国的程度更深。

本体理论叙事

本体理论的传达也是一种叙事方式,什么是景观设计学不可缩减的内核?即景观设计学拥有多少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自足性,从而凭借这种自足性更有力地参与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现代化日程中?这在于景观设计学本体理论的探索。景观设计学的理论性问题一直处于持续的争论中。景观设计学存在一系列的理论类型,并且不同的人对什么是景观设计学需要的和适合的理论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学的理论和批判必须把人文理念、美学法则、社会行为和生物物理与空间的场所现实、生态系统与区域联系起来,以创造能扩展人性的景观(Jellicoe,1986)。

对学科理论本质性的关注也存在大量的多样性。霍维特(Howett,1987)把她认为的景观设计学中心知识确定为三大区域:系统生态学、符号学和环境心理学。同时回顾最近英美文献的理论著作(斯瓦菲尔德Swaffield,2002),能够确定五个核心主题:设计过程、对于有含义的形式和过程的解释、景观表现、生态设计和美学以及位置、场所和区域的综合。这些范畴横跨很多知识领域,并且连接一系列不同的学科。

西蒙·R·斯瓦菲尔德将景观设计学的理论知识概括为:客观主义、构成主义和主观主义三个类别,这几乎囊括了景观设计的知识。

客观主义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假如有一个随后提出的合适方案,人们可以从中获取知识(真理)。它符合传统自然科学的方法(斯瓦菲尔德Swaffield,2006)。对知识的效用而言,客观主义是带有工具性和预示性的,理论观点的实例是后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景观设计学中的实例是心理物理学和认知模式、感知和景观生态学。其中景观生态学(Forman,1995)是景观知识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景观设计学本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景观设计学的基础学科。景观生态学决定了景观设计学的理论基础是客观性的。客观主义的典型的研究方法论包括试验法、准试验与调查。研究方法则是测量法、问卷调查、空间分析和后占有评价,最主要的表现模式为数学符号,并带有文字解释。

构成主义(常常伴随着前缀词“社会”)假设可能存在一个“真实的”物质和社会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将不可避免地由社会环境所塑造(建构),它支撑了一系列社会科学研究,并不断被交叉学科的研究者采用。景观过程的组织,和对景观特征以及场所精神的理解(Jakson,1997)是与构成主义范例结合更紧密的理解性范畴。社会构成主义是解释性的,所采用的理论观点包括实用主义。结构主义、实用理由、解释学、批评理论、象征的相互作用和现象学。在景观设计中用到的实例包括:设计过程、生态美学、模式语言和场所精神,这四个实例几乎涵盖了与实际设计行为有关的各个方面。其中,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主体,有着自己的评价体系,美学受到生态伦理的影响带有了伦理性,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带有了社会责任。模式语言,也即适应于景观设计自身的语言体系,也是景观的本体语言,有别于其他的设计实践,如建筑设计。场所精神,一直是景观设计学所强调的概念,虽然其更多地受到现象学的影响,场所精神也较难解读,需要运用感知来描述,但场所精神还是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以上四个实例,同样是景观设计学的本体理论的组成部分。社会构成主义典型的研究方法论包括行为研究、讨论分析、历史地理、人种学。研究方法则包括观测、访谈、文献分析、案例研究、设计专家研讨会,研究方法是典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最主要的表现模式为文字叙述,带有描绘性图表和照片。

主观主义主张所有的知识都以文化性和个性的方式界定,我们仅仅能够知道我们的文化和经历预先安排给我们知道的事情,关于真实世界和客观知识的想法是一个谬误。这一思想方法在高雅艺术和人文学科中广泛流行。关于“表达主义”理论(Thwaites,1995)和“批判性的视觉研究”(Dee,2002)的提议就是主观主义观点的例子。主观主义是批评的,理论观点的实例是:批评的质询、后结构和女权主义。景观设计学中的实例是“表现主义理论”“批评视觉研究”。典型的研究方法是修辞学和论证,研究方法是文学结构、图形试验、批判反思和创造性干涉,最主要的表现模式为各种媒介——文字、图像、听觉和表演。依赖于主观主义而产生的理论也是景观设计学重要的本体理论之一,从批判反思到理论的准则,都受到主观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科的定位,发展还有历史和现状的批判性反思。

斯瓦菲尔德推崇的是构成主义方法,认为构成主义方法是将理论和批判联系起来的途径。社会构成主义既包含着客观主义的内容又包含着主观主义的内容。社会构成主义有可能占据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范例之间“桥梁”的位置。社会构成主义对一个学科的帮助之一是它能够适用调查理论、知识形式和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社会构成主义”的分析框架强调集合知识,采用该框架把批评家当做对个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以及学科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协调人。

我们借用斯瓦菲尔德的框架将最观设计学的知识并置在一起,便可以发现,景观设计学的本体理论带有众多社会学的特点,并且在许多层面上依赖社会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景观设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便是人类与自然的矛盾问题,特别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理论之一——生态学,其本身就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系统之间矛盾的产物。这便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出为什么景观设计学的众多理论很容易呈现出大叙事和宣言的特征,特别是在当下人类发展与自然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的时期。

社会性实践叙事

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性、社会性的实践,其责任在于为人类营造生活环境和文化语境,并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与社会、人的生活世界的各个层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建筑学的社会责任,一些理论家如塔里夫认为在某些历史关头,当建筑语言探索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时,建筑师只有勇于挑战自身行业的传统限制,积极介入城市规划甚至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等层面的工作才有可能使建筑的智识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景观设计师的表达似乎更加干脆。景观设计师HideoSasaki在谈到景观设计学的发展时这样表述:“要么致力于人居环境改善这一重要领域,要么就做一些装点门面的皮毛性的工作”(1952年)。最具代表性的是伊恩·麦克哈格,他这样认识景观设计职业:”人们必须得听景观设计师的,因为他告诉你在什么地方可以居住,在什么地方不能居住,这正是景观设计学和区域规划的真正含义。不要问我你家花园的事情,也不要问我关于花草的事情以及你那棵将要死去的树木,关于这些问题你尽可以马虎对待,我们(景观设计师)是要告诉你关于生存的问题、是来告诉你世界存在之道的以及如何在自然面前明智地行动。”(Miller&PardaI,1992)。卡尔·斯坦尼兹这样阐释自己的工作:”我相信,随着我们对所规划的景观有着越来越深入的理解,其政治也越来越复杂,因而我们所做的规划也会越来越复杂,这就造成大多数人既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但如果存在潜在的危险,我们就很有必要让所有人知道这些情况,否则他们将不会做出改变以避免危险。”景观设计学被定位为应对人与自然危机的一门学科,其中设计实践中的众多不可见的因素,特别是生态学上的意义,使得实践本身需要具有完备的解释性,叙事从而随着作品一起出现。

中国当前具有现代意义的景观设计实践,除以物质的方式在现实中存在之外,在很多时候呈现出话语叙事的特征,作品的内容和意义成为设计表达的要诀,当然这并不削弱作品本身的品质。很多时候,作品带有宣言的意义,并且对社会现实和当前设计状态起着警醒的作用,而且还带有启蒙式的色彩,作品自身的形式也逐渐演化为带有隐喻的符号。

分析几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当代作品便可以看出这样的特征,这里以俞孔坚的几个作品为例。他较早的作品中山岐江公园从形式、空间到美学的演绎,都堪称经典,他赋予作品的概念“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同样具有修辞学上的意义,“野草之美”本身就是一个颠覆性的观念;在接下来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案例,作品表达的理念是将“书声融于稻香”,而在不断的叙事与表达中,稻田成了一种独立的符号,一种将景观赋予生产功能的符号。同样的场所和构图,由于景观主体材料的改变,由需要维护的植物置换为具有生产功能的水稻,设计从而演变为一个可持续的宣言;浙江永宁公园被称为“漂浮的花园”,作为一个运用生态防洪理念建成的景观案例,漂浮意味着不定,人与自然在退与守的博弈中实现了一种平衡:最近的作品秦皇岛汤河公园,设计理念是“最少干预,绿阴中的红飘带”:首先,红飘带随机的形式实现了对场所中树木的合理的避让,从而实现了对自然的关照和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其次,作品将符号和隐喻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红色在中国隐喻着活力和生机,在这里隐喻着城市,而这一色彩对于场所的使用者或者说主人,对城市充满美好期冀并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的当地居民,具有符合语境的审美意义,就如同罗伯特·文丘里的《向拉斯韦加斯学习》中所表达的民间的寻常的活力。

上述系列作品都在讲述着什么,就像建筑师刘家琨的《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叙事变得与设计作品本身同等重要,这也是当前中国景观设计实践的显著特征。

个性宣言 篇5

一 法国历史上的人权宣言

提到人权宣言,人们想到的自然是法国1789年8月26日由制宪会议通过的《人和公民权利宣言》。因为它不仅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人权宣言,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1789年人权宣言宣称:“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这些权利,从而使基本人权原则成为宣言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民原则,指出:“整个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宣言确认了分权原则,宣称:“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把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作为宪法的基本任务;人权宣言还宣告了立法权属于人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当法律程序、罪刑法定、无罪推定、法不溯及既往的要求,为法治原则的确立作出了独特贡献。可以说,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郑重宣告的基本人权、人民、分权和法治原则,充分体现了近代的基本精神,奠定了近代宪法的基础。虽然马克思曾誉称北美《独立宣言》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1]但它仅确认了基本人权和人民两项宪法原则,宣载的基本人权也远不如人权宣言那样广泛、系统,而且其基本宗旨在于阐明北美独立的正当合理性。因此,就历史地位而论,人权宣言在宪法史上是无与伦比的。

1789年《人和公民权利宣言》并不是法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部人权宣言,在法国大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还先后出现过为数不少的人权宣言或人权宣言草案。其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影响的主要包括:

1791年由玛丽·古兹女士草拟的《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草案。这一草案在当时虽然未被制宪会议通过为正式的女权宣言,但它首次明确提出了占人类半数的妇女的权利要求,宣布“妇女生而自由,在权利上与男子是平等的”。体现雅各宾派激进主张的1793年《人和公民权利宣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人权的集体观,把平等权列于人权之首,并宣布“社会的目标是共同幸福;二是从反抗压迫出发明确承认人民有”起义权“;三是首次宣告了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受救助权和受教育权等。但是,这部书面上充满激进的人权宣言未及付诸实施,并且与雅各宾派实际奉行的恐怖统治形成强烈反差,它表明”谁要求过大的独立自由,谁就是在寻求过大的奴役。“[2]在大革命的热情与理想遭受挫折的条件下制定的1795年《人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宣言》宣称:”维护财产权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础。“

它不仅取消了1789年宣言中的言论、著述、出版自由和1793年宣言确认的社会经济权利,而且还将9条说教式的义务条款加进了人权宣言,标志着大革命的终结。

上述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从时代上看都属于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性文件。对此,我国学者已给予过一定的关注和研究。[3]不过,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也不是法国历史上人权宣言的全部,除此以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法国还制定了《新人权宣言》草案。1945年10月21日法国经全民投票产生了战后第一届制宪会议,着手起草宪法。宪法草案分为新人权宣言和宪法本文两个部分,由制宪会议分别草拟通过,最后作为完整的宪法草案提交全民复决。不少宪法与政治史论著都叙述了1946年4月19日第一届制宪会议通过的宪法草案。[4]实际上这只是宪法本文草案部分。而对于另一部分,即由制宪会议在13天前的1946年4月6日通过的《新人权宣言》草案,[5]人们几乎未予注意和研究。1946年5月5日在对整个宪法草案进行全民公决射,有80%的选民参加了投票,投票人中53%的人投了反对票,只有47%的人投赞成票。这样,连同《新人权宣言》草案在内的整个宪法草案就被全民投票否决了。

《新人权宣言》草案虽然未能被正式批准生效,但这并不构成忽视乃至否定其历史意义的充分理由。首先,《新人权宣言》草案与宪法本文草案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被提交全民公决的,投赞成票的人是《新人权宣言》草案的当然的支持者,而投反对票的人却并不都是这一草案的反对者。由于宪法本文草案确定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议会制,一院制的国民议会成为主要的和最高的权力机关,“它所行使的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6]而内阁和总统基本上处于无权地位。正是对这种单一议院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恐惧,促使不少人投了反对票。其次,《新人权宣言》草案对1789年人权宣言的补充和扩展,不仅在1946年lo月13日生效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序言中被大部分保留下来,而且也得到1958年9月28日生效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即法国现行宪法序言的再度肯定:“法国人民庄严宣告忠于1789年人权宣言所肯定的,以及为1946年宪法序言所确认并加以补充的各项人权。”可见,新人权宣言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是客观存在,是不可忽视的。

二 两部人权宣言之比较

1946年法国《新人权宣言》草案,是法国历史上到目前为止的最后一部完整的人权宣言。它继承和扩展了1789年法国第一部人权宣言及大革命时期其他人权宣言的原则和精神,不仅与当代法国宪法具有历史联系,而且对《世界人权宣言》也产生了影响,是当代西方的一部重要的人权文献。

在法国历史上,无论是作为头一部人权宣言的1789年《人权宣言》,还是作为末一部人权宣言的1946年《新人权宣言》草案,都是以私有财产权和商品经济为基础,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后盾,以法国历史文化传统为依托的,它们之间具有实质的共同性和历史的传承性。这是对二者进行分析比较的前提。

第一,第一个人权宣言是大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最后一个人权宣言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1789年人权宣言不仅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理性思考,而且反映了反封建的战斗激情,通过理性与激情的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极大地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发展。该宣言在序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第二条把反抗压迫宣布为“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既然人权无保障是封建制度的根本弊端,争取人权、保障人权就成为大革命的根本目的。如果说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都是国家政权问题,那 么自近代以来以革命行动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和实现基本人权。1789年人权宣言确切表达了大革命的宗旨,宣布“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无论宣告在民,以分权制制约政府权力,还是以法治等取代人治,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权,人权宣言就成为大革命的激情与理性的旗帜。人权要求的进一步高涨推动了革命进程,产生了更加激进的1793年人权宣言;人权要求不断遭受挫折,义务受到经常的强调,表明大革命的热情减退,1795年《人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宣言》的出现,终于为大革命和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同时划上了句号。

1946年草拟《新人权宣言》草案之际,封建制度与专制传统已经得到彻底改造,反封建的任务早已完成。因而与头一部人权宣言相比,新的宣言草案失去了战斗激情,更加注重对西方一百多年来人权理论与实践经验教训的理性反思,表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对大革命的反思最早始于托克维尔,在十九世纪中叶,他就曾以敏锐的洞察力指出了法国大革命的非理性激情带来的负效应,“制定1875年宪法的那一代人深为托克维尔……的著作所浸透。”[7]但是,由于人权宣言是大革命的精神和灵魂,对大革命的反思与西方实证主义思潮的泛起相呼应,使人权口号逐渐被抛弃,人权宣言在法国历史上长期被淹没无闻;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前半期,西方人权理论与实践不断走向低沉与衰落,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严峻考验。平等、自由和基本人权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的,任何时候,人类都可能因为忽视它们而重新付出惨重的代价。1946年法国的《新人权宣言》草案正是对西方人权艰难曲折的历程的反思与总结。具有冷峻、务实和成熟的特点。它并不限于简单地宣布几条抽象的人权原则或诉诸道义的力量,而是更加注重为脆弱的人权寻求切实的保障条件。

第二,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精神是启蒙学说,因而富有理想性;最后一个人权宣言的理论基础是福利国家学说,因而更加注重实现人权的现实条件,具有实践性。

1789年《人权宣言》制定颁布时,法国大革命的曙光初照而未取得最后胜利,封建专制的遭受重创而君主制尚未退出历史舞台承认、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制度与风尚尚未形成。头一部人权宣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英国自由的原则,也受到来自美国《独立宣言》的影响。但它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却无疑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的自然权利学说锻造的。正如托克维尔所说:“的确,美国革命对法国革命有很多影响,但是,当时在美国的作为对于法国革命的影响并不及当时法国的思想对法国革命的影响。”[8]由于当时并没有人权制度化保障的实践,人权宣言的基点首先是争取对基本人权的承认与尊重,并把国家变成捍卫基本人权的工具。所有这些,除了启蒙思想家们的著作外,别无现成的答案。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人从自然法学说出发,认定人权天赋,不可转让,不可剥夺;人人生而平等,生命、自由和财产是人的自然权利;国家的目的就是维护人们的自然权利。1789年人权宣言是对理想中的人权的规范化,它宣称:“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国家的目的就是保存“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这些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人权,并以人民、分权和法治基本原则来制约国家权力,从而奠定了近代宪法的思想基础。

1946年《新人权宣言》草案是在头一个人权宣言颁布157年后出台的,资产阶级在一个半世纪里积累了巨额财富,政治上趋于成熟,而且已有人权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最后一个人权宣言的指导思想是福利国家的学说,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主义主张,比较注重保障与实现人权的现实条件和物质基础。具体来说,《新人权宣言》草案继承了1793年人权宣言确认的社会经济权利,不仅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工作权和获得物质救济权,而且增加丁公正报酬权、工会自由、企业民主、罢工权,以及国民健康、人身完整与尊严、体智德发展权,母婴、孕妇和妇女受保护等新的内容。宣言草案还强调:“凡人不论性别、年龄、肤色、国籍、出身、宗教、思想,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一律平等”。为了实现如此广泛的社会经济权利,宣言草案要求:“诉讼免费。不能因措施之缺乏致使阻碍诉讼权之行使”:“各级各种教育皆应免费。家境清寒之学生应受国家之物质帮助,俾完成其学业”:“因年老心身不健全或一般经济情况而不能工作之工人,应获得相当生活方法。”《新人权宣言》草案对公民社会经济权利的广泛而系统的确认,对实现基本人权的物质条件的高度重视,使它在当代西方人权文献中独具特色,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据此可以说,它不仅是福利国家的人权宣言,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法国共产党和左翼力量的要求。[9]但是,自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方案造成的经济效率低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人权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突出出来。因此,对《新人权宣言》草案宣载的社会经济权利以及对人权物质保障的倡导所具有的进步意义,不应估计过高,必须全面分析,片面肯定或否定都是不恰当的。

第三,1789年人权宣言以宣告全人类的基本人权为己任,具有明显的普遍性特征,1946年《新人权宣言》草案则更多地反映了法国人对公民权利的特殊要求,具有民族的特殊性。

在法国大革命前夕,政治权利与自由已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剥夺殆尽,唯有学术自由尚存,“我们还能够差不多毫无限制地进行哲学思辨,论述社会的起源,政府的本质和人类的原始权利。”[10]启蒙学者只能在远离法国实际政治过程的地方构建抽象的、普遍的理想王国,因而他们的思想就具有了超民族、超国界的世界性特点,自然权利、天赋人权也就不仅仅是法国人的公民权,而是全人类应普遍享有的人权。1789,年人权宣言深受启蒙学说的影响,体现了人权普遍性的精神和原则。宣言的草拟者们是“法国人民的代表们”,但他们并不以法国人的立场为限,而是站在上帝这个全人类唯一的“主宰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并宣布下述人与公民的权利。”人权宣言力图为全人类确定一些普遍有效的人权,这一指导思想在其简短的序文中已经表达得十分清楚明白。宣言的十七条正文的表述也采取了抽象、一般而普遍的形式,全文无一条提到“法国”或“法国人”,也没有把任何人权与法国的特殊情况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它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和英国的《权利法案》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的世界性影响也远远超过后两者。第一个人权宣言从普遍人权出发,把平等、自由、生命、财产和反抗压迫宣布为全人类应当普遍享有的基本人权,具有世界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放眼世界的制宪会议代表们却完全忽视了就在他们身边、占法国人口半数的法国妇女的人权。这使第一个人权宣言从名称到内容都名副其实地为“男权宣言”,[11],显现出莫大的时代局限性。

1946年《新人权宣言》草案在继承第一个人权宣言关于人权普遍性的主张的同时,更注重宣告法国人的公民权利,这一指导思想在宣言序文第2自然段明确地显示出来:“法兰西共和国保证法兰西联邦内之男女公民,享有下列之权利及自由”。宣言草案正文确认的居留与迁徙自由、住宅不可侵犯、通讯秘密不受侵犯、正当程序条款,信仰、言论、写作、印刷、出版自由,集会、游行、结社自由,职业自由、诉讼权、请愿权及前述社会经济权利等等,都是与法国宪法和法律制度紧密关联着的法国公民的权利。从普遍人权到人权普遍性 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转变,是最后一个人权宣言的观念上的一大进步。正如英国法学家米彻尔所指出的:“虽然‘普遍价值’对于任何社会的生存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任何特定社会的实际管理来说,都是不够的。维护社会意味着维护某些其确切形式因不同社会而异的制度”。[12]同样,人类对人权的普遍要求也必须通过各民族国家各自不同的宪法和法律制度安排、通过公民权利保障制度来实现。同时,《新人权宣言》草案把1791年由《妇女与女公民权利宣言》草案率先提出的男女平权要求再一次摆到人们面前,明确宣布:“保证女子在各方面得享受与男子同等之权利,”并在多个条文中贯彻了这一精神。这说明人权的普遍性不等于广泛性,人权实现途径的特殊性也不同于狭隘性。《新人权宣言》草案在承认人权特殊哇的同时也扩展了人权的范围。

第四,1789年人权宣言与1946年《新人权宣言》草案有着共同的经济基础、阶级属性和文化背景,因而具有历史传承性。首先,头一个与末一个人权宣言都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它们都把财产权作为首要人权。第一部人权宣言宣布:“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召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受剥夺”。最后一部人权宣言保障财产权的规定基本上是对头一部宣言有关内容的翻版,它宣称:“财产为一神圣而不可侵犯之权。法律应保障人民使用、享受及处理其财产之权利。此种权利非依法律不被剥夺,如因公用而损及私人财产时,应予以公正之赔偿。”但两个人权宣言所处时代的差异,使它们在财产权条款上也有明显不同的特点。第一部人权宣言反映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对财产权高度排他性的要求,规定除了合法的征用以外,财产权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最后一部人权宣言表现了当代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体制对财产权既保障又制约的要求,强化了对财产权的限制。宣布:“财产权之行使不能违公益或损及他人之自由、生存与财产。一切产业之经营成为公共事业性质或专卖性质,应收归公有。”

其次,两个人权宣言都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具有相同的阶级属性,但是,二者体现其阶级属性的形式却有很大差别。第一部人权宣言产生于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前夕,因而特别注重个人权利,用个体人权对抗专制的国家权力。而最后一部人权宣言出现于资产阶级牢固掌握了国家政权的当代,具有防范民众以人权攻击与危害政权的专门规定。它确认,“共和国在危难期中由会议决定”可以“暂告停止”公民的居留与迁徙自由、通讯秘密,言论、写作、印刷、出版自由和集会、游行自由。

其三,两个人权宣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启蒙思想家们的自然权利学说的影响,它们都持有人权普遍性的观念。头一个人权宣言完全以普遍人权的姿态出现,最后一个人权宣言虽然更加强调对法国公民权利的保护,但它在第六条的规定中也表现出明显的普遍人权观。“凡因侵犯本宣言所保证之自由及权利而受虐待者,有隐避于法国境内之权。”这就容易造成以法国的人权文献为标准评判他国人权状况的可能。同时,两个人权宣言虽然在一般人权的内容方面有很大差别,但它们都把平等、自由、生命、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宣布为基本人权。

三 《新人权宣言》草案与第四共和国宪法序言的比较

从性质上看,1946年《新人权宣言》草案本身属于当代西方人权文献。它一方面继承和扩展了以1789年人权宣言为代表的大革命时期近代人权文献的精神和原则,另一方面又通过第四共和国宪法序言的确认和第五共和国宪法序言的再度肯定,成为法国现行宪法的组成部分。

《新人权宣言》草案是法国近代人权与现代人权相互联系的桥梁与中介,草案的整体形式虽然遭到否决,但其具体内容则分为三种不同情况分别被保留或被舍弃:

一是基本人权部分的规范。这是从1789年人权宣言中继承下来的,包括对生命、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等自然权利的确认,以及为保障基本人权而宣告的人民和法治原则等,与头一部人权宣言大同小异。由于第四共和国宪法和第五共和国宪法的序言都宣告忠实于1789年人权宣言,《新人权宣言》草案中的基本人权部分实际上仍保持其影响。二是社会经济权利规范,其中绝大多数被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序言所吸收和保留。第四共和国宪法被废止后,第五共和国宪法序言又确认第四共和国宪法序言对人权的增补继续有效,因而这一部分被保留下来了。三是有关公民权利的规范,是《新人权宣言》草案特别增添的内容。包括居留与迁徙自由、住宅不受侵犯、通讯秘密、集会、游行、结社自由、诉讼权、请愿权以及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补充等。即不包括在1789年人权宣言之中,也未得到第四共和国宪法序言的吸收,因而丧失了法律上的效力。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序言在确认了1789年人权宣言的效力以后指出:“以现代特别需要,法国人民宣布下列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原则,包括国家义务、法国的国际义务、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公民义务等比较复杂的内容。因此,这部宪法序言并不是专门的人权序言,但就总体而言,其内容多与人权和公民权利有关,主要涉及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与《新人权宣言》相比较,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其一,第四共和国宪法序言对《新人权宣言》草案有直接的继承,也有独立的创新。序言直接采用了草案关于男女平权的规定,从而使一个半世纪以前法国妇女提出的男女平等要求在当代法国首次获得宪法的承认;序言还吸收了草案关于就业权利和工作义务不因出身、政见或信仰而受妨碍的条款以及限制财产权的具体规定。序言将草案赋予“因侵犯本宣言所保证之自由及权利而受虐待者”的庇护权给予了“因争取自由之行动而受迫害者”,这实际上从普遍人权后退了一步,避免了过于明显地以法国人权观为准则判断和干涉他国人权的不现实的作法。同时,第四共和国宪法序言确认的民族平等与自治权,则是《新人权宣言》草案中所没有的集体人权。

其二,在确认与工作权相关的权利时,第四共和国宪法序言与《新人权宣言》草案一样保护罢工权、企业民主,把工会自由扩展为职业团体自由。但序言不仅取消了公正报酬权,而且删除了职工维护本人及一家最低生活权、休息权,以及诉讼免费和教育免费等草案中原有的比较激进的规定。这就使序言在草案的福利国家立场上有所撤退,因而较为切实可行。

其三,第四共和国宪法序言将《新人权宣言》草案保护的国民健康、个人发展的权利,母亲、儿童、老人受保护以及贫弱者受救助等生存权连同公民受教育的权利,都以国家责任的形式加以规定,因而比《新人权宣言》草案的有关规范更具可操作性特点。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页。

[2]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79页。

[3]参看夏旭东、马胜利、段启增主编:《世界人权纵横》,时事出版社1993年版,第95—109页。

[4]See Vishnoo Bagman,Vida Bhutan,World Constitution (the constitution of France),P.6,Sterling,1987; 参看雅克。夏普萨尔、阿兰。朗斯洛:《1940年以来的法国政治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107—113页,赵宝云:《西方五国宪法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242页。

[5]参看1946年4月7 日《新华日报》,《法国新人权宣言草案》。

[6]转引自《1940年以来的法国政治生活》,第112页。

[7]《旧制度与大革命》,第13页。

[8]《旧制度与大革命》,第181页。

[9]《1940年以来的法国政治生活》,第111页。

[10] 《旧制度与大革命》,第1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