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最新2篇)》
以下是敬业的小编老李给大伙儿找到的资产阶级(最新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产阶级 篇1
一
16世纪30年代,欧洲新教运动兴起,罗马教皇及天主教势力衰落。英王亨利八世出于维护自己政治、经济和宗教统治的目的,与罗马教皇决裂⑵。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召集宗教会议的权力属于国王,从而使英国教会成为国王手中的工具。同时,英国教会接受了加尔文教、路德教的某些思想,并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等许多传统,形成了安立甘教,又称圣公会,即英国国教。
1553年,信奉天主教的玛丽(1553-1558)继位,她恢复天主教,残酷迫害新教徒,烧死异端达300多人,被称为“血腥玛丽”。
1558年,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1558-1603)成为女王,并恢复了国教,在“血腥玛丽”时代逃往欧洲大陆的新教徒纷纷回国。
开始于16世纪30年代的英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断加强势必成为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障碍,而此时的英国国教会作为封建专制的重要支柱,也就必然遭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对。⑶
从16世纪6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反对国教会的“非国教徒”,他们主张依照加尔文教来“纯洁教会”,要求清除国教会中的天主教教义和教规仪式,清教徒由此而得名。
二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曾出现过一场颇为壮观的利用宗教反对宗教(即利用加尔文教反对国教)的反封建启蒙运动,掀起了一场清教运动。⑷
16世纪60年代中期,帕克大主教试图强制性实行教士在圣事中穿法衣和仪式的统一,掀起了一场“法衣争端”。那些坚持穿法衣的教士被认为是国教徒,而那些拒绝穿法衣的教士则被认为是清教徒。⑸正是这场看似是主教与一些教士之间关于琐碎问题的分歧,通常被看成是清教运动的起源。
清教运动的发生,与这个时期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有关。
首先,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支柱。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为了加强专制王权,结束中世纪以来国王匍匐于教皇脚下的窘态。改革后的国教大肆宣扬“君权神授”论,而由国王任命的主教制,其实是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封建等级制度的进一步确认。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其基本意义在于国家政治而不在于宗教交易方面。”⑹
其次,清教的教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和要求。
是因为清教的教义接受了加尔文教的“前定论”观点,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帝已经“预定”谁将得救,成为“选民”,谁将永远沉沦,成为“弃民”,并以现世的成功与失败、永生与犯罪、富贵与贫贱作为是“选民”或“弃民”的标志。加尔文教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⑺
最后,当时历史条件决定了它是进行反封建宣传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
17世纪的英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其意识形态仍受宗教的影响。披着宗教的外衣的反映社会各阶级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三
1637年,查理一世命苏格兰长老会在祈祷时必须使用英国国教的祈祷文,这极大的伤害了苏格兰人民的宗教感情。1638年大多数苏格兰人在贵族的领导下,签署了《民族圣约》,他们声明准备发动一场完全出于自卫的全国性抵抗运动,保卫他们真正的宗教和国王的权威。
1639年2月苏格兰起义军进入英国边境。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抵抗苏格兰人,不得不在1640年4月13日下令召集已停开了11年的议会。但是这届议会拒绝通过国王所需要的经费,并且对国王的专制统治及宗教政策进行了猛烈抨击。查理一世在气恼之下,在5月初又将它解散。
但是苏格兰起义仍在不断扩大,解散议会无助于军费的解决。查理一世又不得不在1640年11月3日从新召开议会,这届议会断断续续存在到1653年,史称“长期议会”。“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诺丁汉的卡塞尔山顶升起了王党的军旗,对议会宣战,从此开始了内战。在内战中,资产阶级、新贵族、自耕农和城市平民,他们大多是清教徒,并参加了议会军,这支军队在清教徒的著名代表人物克伦威尔的指挥下打败了王党军队。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在白厅前被斩首,5月19日英国被宣布为共和国。
议会的胜利与王党的失败,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的因素外,还有宗教的因素。
首先,查理一世在宗教政策上的失误,特别是爱尔兰事件加速了他的灭亡。⑻
从17世纪,特别是30年代后,一直流传着天主教徒将阴谋推翻新教国家,对新教徒进行大肆屠杀的传闻。长期议会召开后,资产阶级反对派就指控斯特拉夫伯爵在爱尔兰招募军队,计划借爱尔兰的天主教军队颠覆英格兰新教在教会和国家领域中的地位。⑼爱尔兰起义使查理一世受到传闻的不利影响。
1641年10月,爱尔兰因担心国王在与议会的斗争中失败而殃及天主教徒,发动了起义。议会坚信,爱尔兰“叛乱”是罗马天主教徒干的事情,同时也是“万恶的国王的谋士们”搞的阴谋。⑽
内战爆发后,查理一世为了对付议会军曾于1643年和1645年两次同意与爱尔兰天主教同盟“休战”。这使人们越来越相信,他欲利用爱尔兰天主教军队来摧毁英格兰议会。⑾于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议会的保卫基督事业、抵御天主教的反扑的号召下,加入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队伍。不论是克伦威尔的“铁骑军”,还是以后的新模范军,其中大多数是信奉清教的自耕农和城市平民。
其次,议会实施了有利的宗教政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赢得了胜利。
内战爆发后,由长老会把持了长期议会。1642年12月首先将主教赶出议会,接着取消英国国教。1646年废除主教制。为了得到苏格兰的军事支持,双方议会于1643年9月签定了“庄严的同盟和圣约”。苏格兰派出2万多人的军队,帮助议会军,王党军队在两军打击下失败。此后长老派把长老会确定为英国国教,禁止其他教派举行“圣会”,其宗教政策同时引起了以独立派为首的社会各阶层以及苏格兰的不满。苏格兰长老会倒向国王,而长老派为保政权只得与国王和苏格兰妥协,下令解散受独立派控制的军队。国王乘机发动第二次内战,独立派与平等派捐弃前嫌,取得内战胜利,并将长老派赶出议会。独立派上台后实行较为宽容的宗教政策,但是这种宽容是有限的,他们拒绝废除什一税,坚决镇压平等派和掘地派。其政策的失误和军队的腐化最终招致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⑿
四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英国国内一片混乱。1660年5月,查理登上王位,称查理二世,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统治。
1661年,查理二世颁布“市镇团体法”,要求各城市公务人员必须采用英国国教的圣餐仪式。1664年又要求一切牧师必须承认国教的基本教义,并宣誓绝不反对国王和国教教会。上述法令的颁布并非出于单纯的宗教狂热,而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在经过两次内战之后,许多城镇的市政权力掌握在长老派和独立派手中,法令的颁布意在取消资产阶级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并以信奉英国国教的封建贵族代之。⒀1665年,颁布“五哩法案”,严禁清教徒进入重要城市,使国内工商业一片萧条。
在1679—1681年召开的一届议会中,就天主教徒詹姆斯伯爵的王位继承权问题,议会分成两派:以丹比伯爵为首的托利党和以莎夫茨伯里伯爵为首的辉格党。托利党主要反映大土地所有者和英国国教高层僧侣的利益,他们拥护詹姆斯继位,在宗教上多为英国国教徒;辉格党主要代表金融资本家、大商人及一部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反对詹姆斯继位,在宗教观上多为激进的国教徒和清教徒。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詹姆斯继位,开始着手恢复天主教。1687年4月4日詹姆斯二世一个宽容宣言,给予包括罗马天主教徒在内的所有基督教徒以信教自由。1688年4月27日第二个宽容宣言,宗教界哗然。詹姆斯二世此举几乎遭到包括托利党和辉格党在内的英国社会其他各阶级人士的反对。⒁
1688年6月10日,詹姆斯二世的第二个妻子,信奉天主教的意大利摩德纳的玛丽,生了一个儿子。人们原来认为在詹姆斯二世死后,把王位传给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的希望破灭了。1688年6月30日,两党的六位领袖和伦敦主教联名发出一封邀请信,恳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奥伦治亲王到英国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富”。11月5日,威廉率领荷兰海军在英国登陆,12月10日,詹姆斯二世在众叛亲离的状态下,逃往法国,这次政变被英国历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
1689年、1701年又先后颁布《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明文规定政教分立,国王必须由新教徒担任,从而杜绝了天主教在英国恢复的可能性。
宗教改革后的国教成为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资产阶级于是将能反映其要求的加尔文教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清教运动成了革命前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革命的导火线的苏格兰起义也是由于查理一世的宗教政策引起的,同时宗教的因素又影响着王党与议会的成败。而作为革命尾声的“光荣革命”也是在维护“宗教、自由和财富”的名义下发动的。
综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倡导什么宗教,反对什么宗教,并非完全出于宗教的狂热,更主要的是出于夺取政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宗教斗争的实质就是各阶级间的政权斗争。⒂
⑴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⑵董小川:《清教徒考辨》,载《松辽学刊》,1992年第2期,第97页
⑶陈祖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关系问题》,载《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16卷第3期
⑷刘波:《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宗教特点》,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3月第35卷第2期
⑸L.J.特林特鲁德:《伊丽莎白时代的清教主义——新思想文库》纽约1971年版,第8页
⑹[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
⑺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三卷,第391页
⑻同⑷
⑼王觉非主编《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页
⑽[苏]叶·阿·科斯明斯基等主编《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上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03页
⑾同⑼第147页
⑿⒀同⑷
资产阶级 篇2
“与时俱进”的英国保守党
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英国的保守党。英国是现代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发源地。英国保守党不仅是英国,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政党。纵观英国保守党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能够保持老而不衰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这个党在自身建设上有一些自己的独到之处。
保守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党的理论的非教条性和发展性,用句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党的理论与时俱进。理论上不搞教条主义,给保守党带来不少好处,比如,它使党摆脱了理论教条的束缚,这样就避开了因为意识形态的争论而带来的麻烦,诸如党内斗争,党的分裂等等。从而使党内的团结问题、党在理论上的革新问题以及党的政策的变化问题都变得容易解决了。
理论上的发展性则使保守党的理论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理论,它可以不断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吸收新的东西,增添新的内容,甚至奉行“拿来主义”,吸收它的政敌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人们看到,在党派竞争中,保守党人经常是靠夺过敌人手中的武器来装备自己,同时使对手变得赤手空拳。这样,保守党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上都有所建树,不断推陈出新,各种“主义”环生。比如,70年代中期撒切尔主义的出现,不仅给保守党带来生机,使其顺利进入80年代的黄金时代,而且也使英国这个60年代末及整个70年代的“欧洲病夫”,摆脱了病魔。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保守党并不保守。
实行权力的制约和集中与民主的有效结合,是保守党运作机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保守党是在议会制条件下运作的,因此,它的组织机构自然带有强烈的议会党的色彩。议会党团、中央总部和全国联合会是保守党组织架构中三个彼此独立的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是工作上的协作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
在党的组织系统的这三驾马车中,议会党团是全党的核心,无论是执政,还是在野,党的主要工作都要由议会党团来承担。全国联合会的工作主要是吸收、扩大党员队伍,并通过自己的工作,影响和争取选民。中央总部则起连接议会党团和群众组织的桥梁作用。后两者的工作都是围绕前者展开并为前者服务的。最终,这三个系统的工作都要受党的领袖的领导。
领袖高度集权是保守党组织上的一个显著特点。领袖的集权主要是靠掌握干部的任免权实现的。保守党执政时,保守党的领袖便是英国首相,全体内阁成员都要由首相任命。在野时,影子内阁成员依然要由领袖挑选。对议会党团,领袖通过任命督导员或“党鞭”以及处罚违纪的议员来控制。对议会外的组织系统,他则靠任命中央总部的党主席来控制中央总部,并进而影响全国联合会。尽管保守党领袖的权力看起来是如此之大,大有造成领袖独裁、为所欲为的可能。但是,领袖的权力又受到来自议会党团的有效制约,使他很难天马行空。因为,谁来作党的领袖和能做多久的权力属于全体保守党议员。如果失去本党议员的支持和拥戴,领袖是作不成的,就连“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也不例外,虽然她带领保守党取得了连续4次大选的胜利,可谓劳苦功高,但最终未能逃脱被本党议员赶下台的厄运。
保守党的财政优势,是其老而不衰的另一个原因。保守党始终同英国社会力量的源泉──企业、传媒和教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保守党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党员的捐款,包括党费;二是企业的政治捐款。因此,保守党比其他英国政党的收入要高得多,不仅高于它的劲敌工党,据说,甚至高于其他所有政党财政收入的总和。
“跟着选举走”的“驴”和“象”
再来看看美国两党。美国是典型的两党制国家,就是说主宰美国政治的是两大政党――共和党和。由于共和党的党徽上刻着一头大象,而的象征是驴。因此,人们常常把美国两党的竞争称作“驴象之争”。
与其他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不同的是,美国的共和党和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不像其他西方国家还有强大的工人阶级政党。从意识形态和所持立场看,美国两党的争斗没有实际性的内容。两党的意识形态淡薄,并没有最终目的或长远的宗旨,也没有一以贯之的系统理论。因此,要想历数美国两大政党的差别确实很难。它们在意识形态、政治形态和组织形态上基本相同,在基本价值观上两党一直保持着共识。无论是共和党还是,都竭力维护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自由企业经济、个人自由、有限政府、正常法律程序、多数人统治等等这样一些民主价值观。在国家发展的目标和纲领方面,两党的竞争也没有什么实际性的冲突,在维护、改进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大方向上其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在如何具体施政上,存在着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政策倾向。但是,两党都遵循这样的规则,即在美国宪法制度的框架下行动,避免在政策上走极端,需要变革时只能是温和地、逐步地推进。因此,两党政策的区别也不大,美国的选举通常被看成是选择人而不是选择政策的手段。两党内部,什么观点都有。选民们是从个人和家庭总的利益出发来考虑把票投给哪一个党的。两党的目标也简单明了,那就是得到尽可能多的选票,赢得选举,上台执政。
与政党的目标相适应,美国两党的组织也颇具特色:
首先,两党都没有长期的、具有广泛约束力的党纲,只有为竞选准备的竞选纲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纲,其作用不过是在竞选中,就选民最关心和最担心的问题,阐述本党的主张,争取选票。如果其他政党或社会组织提出的主张得到相当一部分选民的喝彩,为了拉选票,两大党就会在自己的政纲中综合采纳。
其次,组织松散,纪律松懈,党派意识薄弱。美国的政党与其他党不同,不能用拥有多少党员这一常规来衡量。“两党的党门大开,出入自由,像个庙会”,根本没有什么入党制度。两党的所谓党员,其中只有极少数“积极的党派活动分子”履行一定的入党手续,其他凡是在选举中投票支持某个党就算是这个党的党员了。这种党员既不交党费,也不必为党工作。他们除了支持党的总统提名外,对党没有更多的义务。党的纪律对普通党员没有丝毫约束力,党员可以朝三暮四,随时随意变换党籍。即使是党的骨干和官员,变换党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像前共和党总统里根,早年是的积极活动分子,后来转为共和党人,竞选州长和总统。
再次,权力分散。美国的两党在组织结构上都没有严密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两党只不过是各州和地方党的组织的松散联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委员会既不是全党的领导机构,也不是决策机构。从全国到州直到地方一级的组织,上级委员会对下级委员会没有直接的指挥关系,只能在分配经费方面施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