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生活心得体会 >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汇编33篇】正文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汇编33篇】》

时间: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精选33篇)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1

晚饭后我感到自己有点不正常,静静地坐在书房什么都不想干。往日热情此刻消失殆尽,我不由地想这可能是上了一天变态心理学正常感觉。

给我们上变态心理学的是柯茂林博士。他一开口我就吃惊,他说话语气神态活脱脱就像一个精神失常患者。应该说变态老师讲变态课还是很到位的。晦涩难懂的专业课他用大白话解释得清清楚楚。

可以说我们这些暂时正常人同所谓精神失常患者只有度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客观世界失常的现象造就一大批精神失常的人。一个人能够战胜生活各种不正常现象给自己精神刺激保持平衡心态就很不容易了。我们都有幻觉和妄想,只不过我们能够走出来罢了。能够健康正常活着真是不可多得的幸福。

为了能更好生活,我必须完成每日目标。我必须结束目前这种变态状况,打起精神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2

一、自我分析

学习实用心理学,就是想要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的不足,并且想要获得更多的的这方面的知识,以便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再那么的别扭。因为我觉得上大学不是主要学习的,而是应多交交朋友,了解更多方方面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个人能力变得更强,将来步入社会不会那么的困难。选择这门科目作为自己的选修科目主要就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比较差,在于他人交往过程自己的心理变化比较大所以我觉得学习实用心理学会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使自己在今后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会很流畅。废话不多说下面我就简单的分析一下自己。我是一名北京的男孩。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工商管理这个专业。我们专业大约一百二十个学生,男女比例基本保持一比一。我的人际关系现状就是和绝大部分男生都是很熟,但是和女生的关系就很差了在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心里多少会有那么一点紧张,我觉得通过实用心理学会把我在这方面的缺陷稍微的解决一下。我平时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就是去打篮球所以和很多男生接触的的比较多。所以我的优势就是和很多打球的男生比较熟。所以河男生交流起来就比较的流畅,但是因为平时和女生的交流比较少所以在与女生交流求起来就有一种莫名的紧张。还有就是不知是我对舍友的感情投入太少,经营这方面的感情花费时间太少,还是其他的原因在作怪,我的直觉里,我和宿舍这个集体的感情不亲密。反思过多次,问题到底在哪里,每次都是不了了之。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要在几周的实用心理学的学习中慢慢的去解决上面我提到的问题。首先我觉得我的性格也是一个双面人,有时很孤僻,有时却很开朗。孤僻这方面就是在与他人交流方面的缺陷,我觉得慢慢的学习这方面会变得好转的我希望我会改变的。我要加油。通过学习为了解决和舍友的不和睦,我觉得应该多多交流,努力去培养一些共同的爱好。和同学去分享一些自己的事情,把我遇到的事情说出来,而不仅仅听别人在讲什么。你会认为跟着别人的思路走是对别人的尊重,可是这反倒让别人认为你没有主见。把你的信息和能力适度适时的彰显出来,还有你的话语。别总闷在自己这里,再加上你的语气如果又太和缓,久而久之,就不会有多少人听你说话。他们不是故意忽视你,而是不经意的滤过。

二、学习与收获

学习心理学的我了解到正确的认知对人的重要性,许多负面情绪都是由于错误的认知造成的。通过改变认知,我比以前更容易控制情绪了,更自信,更快乐,每当有负性情绪的时,我学会了调整认知控制情绪,久而久之,我身上的负性情绪越来越少,随着一次次的努力,我的意志更坚定了,做事更有毅力,我觉得学了心理学后,不仅对许多错误的认知有了很大的纠正,对自己的情绪也理容易把握,好的认知决定好的情绪,好的情绪养成了好的行为和意志,而行为和意志觉定了人的习惯,习惯又导致了我们的性格,最终性格决定命运,我深深体会到,学习心理学后,我对自己的未来更有自信,对成功的把握也更客观,更现实,由于经常控制情绪,人的精神面貌也变得充满活力。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3

《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4

首先非常感谢赖总给予了这次学习的机会.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么专业课程——销售心理学。第一次的接触,第一次的学习,第一次的感触,第一次的收获……它让我学会了很多,受益匪浅,令我终生难忘。我的语文功底不是很好.请赖总见谅哈! 通过这课程对销售心理学的学习,不能说完全的吸收.但是也吸收了一部分.我总结了两大点。

一个人方面:

因为我是从另一个行业跳过来的所以中间的跨度是挺大的.从一点不会到有一点点的销售经念.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爱销售。但是要做好销售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学习我认为销售应该具备的几点:1要有自信2要有良好的心态3要有职业化的形象4每天的微笑5对人的真诚。因为顾客很多时候都会是:陌生的地点.陌生的时间.进入陌生的店.见到陌生的人.销售就是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与客户建立起信任感.这样我们销售才有更多的时间找出顾客的需求.为顾客解决问题.但通过我通过学习对他人心里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了解到销售心理学不仅深入研究顾客的行为与心理规律,,明白顾客的真正需求,而且研究销售者、竞争者、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与心理规律,它使企业能够真正做到对各方面都‘知己知彼’,从而提高销售的针对性,沟通的成功率。

二顾客方面:

这次老师的课程非常的生动.做了非常多的案例分享.人的心理特征具有:1爱负面2爱抠门3爱比较4爱面子5爱撒谎.因此,销售者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自己和顾客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为内在外在的环境实现对行为的调控。即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顾客的积极行为,甚至变不肯能的事情为可能。这正是销售心理学在销售中的特殊作用,也是它是神奇之处。例如,有人凭着三寸不滥之舌,便能在瞬间转败为胜;可是,也有不少人游说了老半天,对方还是不为所动。胜败的关键究竟在哪里?如果你不了解自己和对方的心态,不能摆正自己与对方的位置,以销售者或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对方交流,再多的语言也无用。要取得客户的积极反应,首先要自我催眠,时时警惕自己,要从销售者转换为购买咨询人的角色。其次,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对方,把握客户的心理需求。如能一切举中对方的要害,眼前的商机便可以手到擒拿。

对于像我公司这种长周.期金额较大.流程较复杂.决策人较多又需要纸制合同的。学习到了一个SPIN的销售技巧(顾问式销售法)那什么是SPIN:S就是要问.其目的是为了摸底.但是禁忌问得太多.连续发问和口气生硬。P就是一个难点问题了,它的目的是要启发客户发现问题,比如困难或者不满.作为一名销售者,要懂得察言观色,懂得观察顾客的变化,了解顾客的需求与喜好,窥察顾客的心理需求,深入了解顾客的心理及其需求与要求,同时,我们还要设身处地的为顾客考虑,体会顾客的感受,我们要做到不仅仅是销售者还是顾客的朋友、聆听者、倾诉者、开导者。我们要用心体会顾客的心理,我们做顾客的朋友,要使顾客相信我们,甚至依赖我们。做到我为顾客,顾客信我。相信只要我努力用心去做,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开拓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蓝天大地。

销售心理学——我人生首次接触的课程,给我带来很大的收获,令我受益良多。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关于心理学的知识,继续深入了解顾客,用心的做好任何的事情,深入学习心理学,真正的做到了解顾客、深入顾客,做一名令顾客信任依赖的销售者,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销售观念,有心得地做好销售。在今后的人生中,我坚信我们会做得更好。努力奋斗吧!我坚信风雨后总会见彩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我坚持努力,我相信我迟早可以赢得属于自己的舞台,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坚信我

可以!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5

上完今天的课,我有很多感触,可又不知如何更好地去表达,所以想就几个感触很深的点谈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1、“不幸通过任何方式都可以传播,幸福需要很努力才能传播。”

当屏幕上出现这一行字时,当听到丁老师讲到婚外恋所导致的诸多不幸,以及一连串的循环效应时,我有点难以置信,原来抽象的情感也可以比枪弹炮药更具有摧毁性的。

2、还有那句“有帮人的欲望却没有帮人的能力时去帮人也许会害人。”生活中的我只会单纯的想“乐于助人”却没有考虑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一种同情的心理以及姿态去单纯的给予我认为是对他有益的帮助,却没有理性的去思考,我自己是否有充足的能力,并且我的这种帮助是否真的对他有益。通过这节课,我懂得了以后的日子里,我应该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恩恩,真正做到给予别人真正需要的帮助,把正能量传达给别人,同时要有保护自己的不被别人的不幸传染的能力。

3、“当你认为习以为常的东西被人拿走后,要学会接纳。”丁老师在这里讲到,被抢走习以为常玩具的小朋友,为了那一个玩具,而忽视了诸多的其他玩具。老师解释说失去会导致聚焦,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接纳,分散注意力。曾经听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气”与中国人的上访,貌似是说中国人为了气(我理解为面子)去上访,而这次,丁老师换个角度,讲了这么个例子。一个人非常有前途,他自己也认为未来非常美好,却因为一次偶然成为跛子,因此他去上访,希望别人赔偿他无限美好的未来,最终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距离美好的未来越来越远。相反,吉林大学的一名因疾病成为跛子且上肢畸形的女生坦然接受自己的残缺,并凭借努力为自己创造了美好的未来。这确实这的我们每个人思考,当我们不能改变我们所不能改变的时候,我们只能坦然的接受,淡然的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为自己尽最大的可能争取。

4、自尊即Self-esteem 把自己看做什么。听完丁老师自己学英语的艰难历程之后,我似乎看到自己学英语存在的问题了,我一直告诉自己的是,我的听力不好,去迟迟未采取行动去补救,每次英语考试考差事,我都安慰自己,是听力错多了,看来以后我要换用另一种角度去激励自己学习英语了。“到此一游”似乎也能很好地解释我高考前模拟考试忽高忽低的现象,以前一直以为,是自己骄傲的心理作怪,今天才明白原来是我自己的不自信,从不相信自己会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好,一直用运气或者巧合安慰自己,而没有进一步去思考自己考好 与考差的真正原因。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6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当我看到选修课程中有《心理学与生活》这一门课程时,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

对于我来说,选择这门课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选择课程的时候我把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说过:“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并从中赚钱。”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不管是选择职业还是课程或者是其他更复杂的选择,我都会把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因为我相信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从中受益。

其次,我想对自己有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而《心理学与生活》或许能帮助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学会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学会如何放松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理人格。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要不断认识自己。因此,选择这门课程绝对没错。

最后,我相信学习心理学与生活,不仅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我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可以学会观察并理解他人的心理以及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只有短短几周的时间,说不上深入了解了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但我确实收获不少。虽然这只是选修课,但我确从未错过蔡老师的每一节课。或许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大学的大部分课程存在着抗拒甚至厌烦的心理,出于压抑且无聊的课堂氛围。与之相反的,《心理学与生活》带给我的是无尽的兴趣与快乐。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它和算命一样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在蔡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心理学的奥妙,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时的魅力,而不仅仅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感受。有的时候比照个人经历觉得这些理论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并非故弄玄虚,也越发感受了心理学的魅力。蔡老师的课堂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笑,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不仅缓解了我们在上完专业课后的压抑,还学到了不少东西。

经过对心理学与生活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与生活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

通过心理学与生活的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与生活课程对我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心理学与生活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心理特点,也让我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想起在课堂上为我们讲催眠术的蔡老师,使我终于明白了“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会很超然,成功也会不求而遇的。

虽然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带给我的收获真的很多,但我还是觉得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想去了解和领悟。如前,开始有点小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选择心理学专业。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因为心理学与生活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7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

(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

2、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

(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

(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三、此阶段的幼儿情绪作用大。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如,老师表扬他没表扬我,老师抱她没抱我等现象,来判断老师不喜欢他,这样也会影响到他来园的情绪,听课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很久的幼儿园,突然哭着不愿意来了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应该自身检讨,想一想是不是对这个孩子关心不够多。在这里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你会发现一天下来,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表扬,也许你已经忘了,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受到了关注。除此以外,还可以抽时间跟那些在班上不是很活跃的孩子聊聊天,或是只是抱抱他们也好。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

四、此阶段的幼儿爱模仿。

此阶段的幼儿往往是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要做,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己也想要。如,在室外活动时,玩羊角球的小朋友看见别的小孩子的玩海洋球也会要玩,看见别人摆高楼自己也摆。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模仿也是此年龄段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他们会模仿老师模仿父母,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他们没有很强的判断力,对于别人特别是他们所亲近的人的语言和行为都是没有批判性的,而且因为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往往都是通过成人的表现来判断事情的严重程度的。如,老师在吃胡萝卜的时候皱眉头,他们就会觉得那是很不好的东西,就不吃了。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许自己做了一个不经意的不好的举动,自己都不知道,却已经被孩子学会,并慢慢地养成习惯了。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如,在上课时间,有幼儿没有注意听讲,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扬另外做的好的幼儿,来引起这一幼儿的注意和模仿,并及时予以鼓励。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多向幼儿传递好的信息,如,跟幼儿说礼貌用语,老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等。这样幼儿通过模仿,时间久了也会成为一种好的习惯。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通过正强化的方式,也就是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使每一位幼儿向着一个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日常努力工作外,还应该多给自己充充电,多看看相关书籍,使自己的教育方式更有科学性,适宜性,使自己更能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帮助幼儿,与幼儿一起成长!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8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取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

是我孤陋寡闻,实属惭愧。这本书不仅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还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至此,这本书我已经完整的读过一遍,其实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资料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归纳为以下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最后,我也推荐大家有时光就去看看这本书,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更就应去看看这本书!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9

激励是管理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每个人都需要激励,需要自我激励,也需要得到来自同事、群体、组织和领导方面的激励;作为组织的领导者或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就更需要激励全体的组织成员。如何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不断努力,是任何一个管理者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不论管理者自己多么优秀,个人多么能干,如果他不能成功地促使全体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和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一个组织的成功,不是个人的努力而得来的,是大家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如果部分组织成员与组织脱离,对组织部负责、懒散,则会拖累组织的其他组织成员,领导者或管理者就应该正确处理好组织成员内部的问题,积极调动每一个组织成员的积极性,通过激励把全体组织成员整合起来为组织做贡献。这个时候,激励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激励在管理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激励,顾名思义就是激发、鼓励之意。而在心理学方面的意思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就是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现在就从管理心理学方面来进一步认识激励。人的动机是需要经过刺激激发的,通过激发,人产生一种内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而起到激发作用的就是激励。人们在面对工作时,每天都是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的头脑都被固定住了,已经变得很厌烦,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及积极性。这样,领导者或管理者就不能让员工们继续这样下去,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是人们面对工作任务时一种持续主动、自觉的心理状态,它通过积极、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家奥格登在1963年做了一项“警觉性实验”用来说明激励的作用。他通过调节光源的发光强度,记录被试辨别光强度变化的感觉以测定其警觉性。在实验中,人员被分成四组,A组不施加任何激励;B组被告知:你们是经过挑选的,是具有很强的觉察能力的,现在要试验出哪一位觉察能力最强;C组被告知:你们这个组要同另一组比赛,看哪一组成绩好;D组每出现一次错误罚钱一角,每次无误奖励五分钱。实验的结果显示:经过激烈的行为和为经过激烈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未经过激励的小组A组,其行为误差次数是通过精神激励小组B组的三倍;物质激励小组D组比A组减少一半的误差,这说明激励方式不同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个实验就可以充分地说明激励的功能与作用,其功能与作用就可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吸引和保持人才。

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支柱,如果企业的支柱都没有了,那这个企业就要倒闭了, 要吸引和保持更多的人才就要通过激励手段来吸引人才不外流。美国就特别重视运用激励吸引人才。为了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才,美国不惜使用支付高酬金、创造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激励方法。

二、提高员工工作绩效。

组织中员工的工作绩效既与他们的能力有关,也与对他们的激励水平有关,用公式表示就是绩效=能力*激励。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干劲并使之有工作的坚韧性,为实现目标而进行不懈的努力,还可以充分发挥人的因素,挖掘人的潜能,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三、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工作的动力,我们经常说,所事情要对它产生兴趣才能做得好,如果你对它本来就觉得厌烦,那该工作就很难做好。兴趣是影响动机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激励,人对工作产生稳定而浓厚的兴趣,使人对工作产生高度的注意力、敏感性,形成对自身职业的偏爱。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从事现代化建设,进行着各项改革。改革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各项措施,按其是指来说就是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必须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之,不符合人类心理活动客观规律模式的激励措施就不会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全部照搬西方的激励理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的责任是要寻找和建立能理解和指导我国社会现实的理论模式,以指导各级管理人员,在面临这一课题时,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理论来源于实践,我们要在中国的土地上,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解决我国企业事业单位中的激励问题。

中国传统的激励模式是儒家的典范激励模式,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人是依循规范、按照自己的各种角色、举止得当的人。大部分人可能学的不够好,不能灵活应对各种人际关系,机械行事。相对于典范他们有所欠缺,但是仍不愧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是在群体生活中从容自得,举止得当,如果十分成功本身就成为典范,如果不那么成功,也要不断的向典范学习,这种学习是自发的,自愿的。这种激励模式适用于社会构成相对简单的封闭的小群体,只有限于这一范围,这种个人权威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那时的管理者为了能够说服被管理者首先必须建立忠实的代理人形象,这种明君和贤臣的形象就是公仆的基础,所以公仆形象几乎是中国激励观念的宿命,而且在国有企业中激励好几代中国人。

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公仆的职能,公仆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以公仆方式出现的典范激励不再令人信服,于是转向以理性人为人性基础的个人主义激励方式。其实对于大多数中国组织而言不可能完全的采用个人主义的激励措施以达到创新的目的。个人主义首先使得管理者个人变成了喻于利的小人,那么他对环境的判断有多少是合乎组织利益的自然让组织成员担心。只有在群体主义的组织中存在公开论辩的公共领域,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才不会被神话。所以我们只有在群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相互协调中才能为组织的长期生存找到基础。但是我国现在很多企业的激励制度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激励机制单一,对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理解;薪酬结构不合理,缺乏一致性;考核机制、评定手段不够完善。那么我国就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形成良好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

中小企业的薪酬是最为敏感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强有力工具。它是员工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员工与组织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之一。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目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当务之急。尽管有些企业的薪酬水平较高,但如果缺少合理的分配制度,将会适得其反。因此,公司在设计薪酬时要注意薪酬的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保证薪酬对外有一定的竞争力,对内能够解决员工的公平感,并且一定要与绩效挂钩,保证按时发放不随意拖欠员工工资。

二、奖励制度的设计。

激励并不是完全的依靠金钱,然而激励制度的建立与金钱却是同样的重要。所以,奖励也不是单纯的只有金钱的奖励。其实,所有奖励的基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有竞争力的优势。为了做到这点,奖励手段必须以员工的需要和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中心,奖励的方式也应该适合企业员工的现状。如:奖励的价值和数量、奖励的时间、奖励的公平性和对奖励的喜爱等,这些的公平性要由公平的考核制度来决定。

三、将激励机制制度化,防止人才的流失。

大量的中小企业员工为企业走出困境立下赫赫头功,但中小企业主却推却,甚至不愿兑付承诺,根本不按激励机制操作,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降低并且人才大量流失。因此必须将企业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激励机制制度化,将其写入公司章程及与员工签订的劳务合同中去,同时规定员工激励的“度”,使其接受法律的监督,保障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

总之,激励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它的本质是适时、适地、适当的给被激励者带来内心的变化,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在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激励一个员工必须考虑他的动机,只有发自他们内心的事情他们才真正愿意去做,主动地去做好,只有发自他们内心的事情,他们才能成为事情的主人而非奴隶。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激励员工的动机,激发员工的潜能,使员工收到激励实效的目的。

记得老师说过管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中心”。 以前一直没有过对这门学科的了解,从选修这门课一直到上完,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么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的少,但我仍对这么学科有了很好的认识,并且有兴趣和想法在将来继续在这门学科上学习下去。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有效的沟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课程建议:由于管理心理学与我们的专业息息相关,上课激情比较高,听得也很认真,对老师的讲解,感觉也很满意,要说意见建议也是没有的。不过既然要提,那就提一点吧,希望以后上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一些,并不一定是讲课的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10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本事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可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异常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够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能够自我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可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可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十分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忙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11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择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可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

是我孤陋寡闻,实属惭愧。这本书不仅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还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本事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至此,这本书我已经完整的读过一遍,其实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可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资料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终归纳为以下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可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最终,我也推荐大家有时间就去看看这本书,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更应当去看看这本书!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12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择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可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

是我孤陋寡闻,实属惭愧。这本书不仅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还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本事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至此,这本书我已经完整的读过一遍,其实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可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资料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终归纳为以下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可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最终,我也推荐大家有时间就去看看这本书,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更应当去看看这本书!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5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本事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可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异常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够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能够自我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可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可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十分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忙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13

心理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心理家们说,他们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听上去有点玄,不是吗?还是举个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国曾经存在着种族隔离。在改变这一状况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家也发挥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国最高法院作证时报告了他对一群黑人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种族隔离对黑人儿童造成了严重心理伤害。最终,最高法院判定将黑人和白人儿童分隔在不同学校就读是非法的。

这个例子来自《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科书。

什么是“好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说,他们的目标是“写一本学生喜欢读的教科书,他们可以通过它学到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和与众不同的内容”,“使之成为当今心理学的最新的、最准确的、最能被理解的论述”。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国教师写教科书时是否心里想着学生,是否敢如此“高标准、严要求”,是否肯在结构、体例上下那么大的功夫创新。

套句中国的老话“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想他们的目标是达到了。《心理学与生活》已经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学的经典教科书,而且也成为普通人了解心理学的极好读物。

我非常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14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上了8周的课后,我感觉受益匪浅。心理学是一门听上去很深奥的学科,但是通过罗老师的讲解,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使我们每一个上过心理学概论的同学都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这门课是我初次学习,我觉得在课程安排和上课形式等方面都非常吸引人也很实用。首先,课堂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大学生活各个方面,不论是学习、恋爱、人际交往甚至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求职信,都有专题一一为我们解答。这些所设置的专题都是我们大学生非常感兴趣或者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目的就是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老师就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的过程及心理活动,什么是爱情、恋爱动机、择偶过程、感情纠葛、失恋问题,都一一有所涉及。许多我们困惑不解问题,经过老师的点拨,豁然开朗。尤其是在老师让我们写墓志铭的时候,我对自己的未来和自身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关于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格,多个专题也都曾提到了。老师会精心挑选出一两套的心理测验给我们做,而这些心理测验都是十分专业准确的,老师会一一讲解分析,结合性格特点,生动的加上具体的典型的任务形象,帮助我们理解。

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

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一定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己。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从各方面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且积极向上的心起了一个推动作用。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课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我们要成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15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当我看到选修课程中有《心理学与生活》这一门课程时,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不是环境问题,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恐怖主义,而是来自于人类心理的问题。诸如情结的烦闷,学业与工作的压力,孩子厌学,感情困惑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忧郁,失眠,焦虑或者其它现代文明病。这一组数据,不仅让人咋舌,更让人不得不证实当今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社会的新课题。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另外人们在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们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

人的心理现象虽然极其复杂,但又为我们最为熟悉。因为,一个正常而健康的人,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产生着心理现象,并能自我意识到在自己身上发生的这一切。如我们能看到颜色、听到声音;能回想以前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能动脑筋,进行种种发明创造;能设想自己未来美好的情景。在这同时,我们还会在内心中产生一种复杂的体验,如高兴、满意,幸福以及忧愁、内疚等等。这些发生在人身上的复杂精神现象,即是心理学称之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的整个内容体系,就是由对上述的人们普遍存在的各个具体的心理现象研究所揭示的规律所构成的。

在选择课程的时候我把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说过:“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并从中赚钱。”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不管是选择职业还是课程或者是其他更复杂的选择,我都会把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因为我相信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从中受益。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它和算命一样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几个周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虽然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已经快要结束了,它带给我的收获真的很多,但我还是觉得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想去了解和领悟。如前,开始有点小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选择心理学专业。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

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的一门,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啊!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虽然我选修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16

在团体活动中,我感觉自己收获颇多,我收到了不同的同学给我的一些建议和评价。首先,我非常感谢他们能够诚恳的指出我的不足,帮助自己找出那么多的问题。

当我刚进教室的时候,发现所有的椅子都被围成一个圈,一种不祥的感受顿时涌上心头。有种后悔走进来的.感觉,所有的桌子被挪在一边,让我觉得心惊胆战,当我坐下后,我的身体一直在不停的颤抖。轮到我第一次发言时,我的紧张感更强烈了,身体里那个做好准备的自己立刻逃之夭夭,剩下的那个糟糕透顶的自己立刻跳了出来。我变得手足无措,语无伦次,说话结结巴巴。天啊!那不是我想展现的自己!

其实,我并不想那么沉默,也希望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能积极说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在这样人数众多的场合下,紧张的自己完全找不到回应的答案,就像突然短路一样,脑子一片空白。有时周围的氛围变得紧张时,我感觉自己基本快要丧失的说话的能力。

这样的活动让我收获很大,特别是同学们都真诚的给予了我一些建议,也指出了我的一些不足。这些建议关于:应该怎让自己能很好的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怎样去与陌生人接触,才能让自己和别人自如的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可以更好的探索自己,更加真实的感受自己在陌生场合说话困难的状态。我希望这样的活动继续进行。也希望下次自己能更加主动积极回答一些问题,让自己不断成长。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17

焦老师上课的时候有问到,你觉得给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哪一本书,大概是这么问的,不能是教科书,不能是小说。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那时候看这本书差点没看疯掉。不能否认佛洛依德果真是一个天才,他大胆的想象与逻辑推断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的解析》对于我这个非心理学专业,又刚开始接触心理学的人来说是很难懂的,几乎是一本天书,但是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还记得那时候整整一个月的时光我都用《梦的解析》中写的方法为自我解梦,还拉这周围的同学为他们解梦,呵呵,很疯狂。这是一本十分搞笑的书,最近打算重读等重读完再介绍吧。或许有同学也在看这本书我们能够互相研究一下,因为我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研究怕了。记得当时每一天早上,我第一句问他们的话就是“你们昨晚做了什么梦”

而这次介绍的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书,是《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国外的译本,是国外心理学的入门教程,写得十分通俗易懂,书中用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看过这本书的人对心理学都有大概的了解,而且会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以前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必须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我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貌,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能够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就应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同样,期望已经看过这本书的同学和打算看的同学,我们能够多交流一下心得体会。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18

很认真的把绍瑞珍老师的《教育心理学》读了一遍,感觉是如沐春风,豁然开朗。通过读书,使得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找到了理论依据;澄清了一些错误的、想当然的想法;更是学到了有效教学、学习和管理的方法与技巧。结合自己的阅读,谈谈体会。

一、教育心理学已经不再仅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越来越多

以前,见到过几本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总的感觉是理论叙述比较多,尽管内容很好,但和实践总有段距离,况且由于自己对理论的认识比较肤浅,导致有些内容无法有效实践,得不到期待的效果。但在本书中,作者以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背景,系统阐述了教学、学习等诸方面的内容,且和实际情况联系密切,比如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从知识的表征到获得的过程,以及如何有效保持等各个方面深入浅出的做个介绍,并且因为内容结构组织的好,读起来也不费劲,确实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修课

作为一线教师,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在根据经验教学,但仅凭经验必然导致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偏低,而错误的经验给学生带来的后果更是无法弥补,所以,强调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越来越重要的事情。

在陈琦和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反复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应该怎么办?按照一般的经验,教师要提醒学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并且这样做也能帮助学生记住这条上课的纪律。但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离开座位的想法会越来越强烈,因为学生是在通过这一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当老师置这些学生于不顾,转而表扬那些不动的学生,离座率就降低了。由此可见,教育工作不能再仅凭经验。

对于如何教学,如何有效教学,如何促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并长期保存,如何促进能力的提高等等问题,现代教育心理学已经作出了比较有效的研究和解释,只有遵循科学理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高效进行。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掌握这些理论,不能有意识的应用,至多算是一个教员,一个低水平的教员。

三、只有掌握教育心理学理论,才能科学、有效的教学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澄清了错误观念,坚定了用科学指导实践的信心。

比如书中在谈到了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在有效学习中的作用,并提到了古训:“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而在自己的教学中,对这条的理解并不深刻,有时根本不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观念,不管学生的情况直接就讲。顶多在教学中,考虑学生学过什么东西,并假定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学,关注点是学生以其原有知识是否能理解新的知识,但原有知识是否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如何建构,这个考虑的就少了。

书中详细讲述了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自己在教学中,对这些策略的关注度太低,有时只追求自己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现在看来,这只能是给学生带来知识,而不能利用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践行理论知识,做教育实践者。

我们一直在倡导做科研型教师。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研究什么东西?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不需要做高深的理论研究,也不能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而应是联系实践,解决问题,上升到理论。比如,书中谈到了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我们就可以据此设计德育目标和过程,在班级管理或者教学中研究如何形成学生的品德,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并进一步总结出德育的方式和策略,由此,研究成果也会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所以,如果坚定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信心,也就为自己的科研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五、提升专业水平,为教育教学把脉开方。

教育教学需要心理学的信息和服务,心理学也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才能有广泛发展的前景。而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为师生提供心理学服务应是其工作的应有内涵,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将成为心理老师这项工作的坚实后盾。比如,关于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研究为教师培训和年青教师成长提供了理论基础,心理老师可以据此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富有成效的指导方案。而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诊断和辅导。为教育教学把脉开方,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结合起来,心理老师也就能稳固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在师大学习教育心理学,收获很多,学习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自己曾经的教学工作行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通过学习,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懂得学习,并且能够成为自己的未来的设计师。

在学习中,我发现学习动机理论的应用,对职业中学的学生尤为重要。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是学习上的失败者,他们很少有学习的成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运用学习动机理论,适当地采取一些策略,能够更好地让我们的学生关注学习,关注发展,关注自我突破。

通过杨帆老师的讲解和教材的解读,我懂得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还包括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B、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C、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3、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A、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方法或手段,教会学生学会竞争。

B、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

C、进行多指标竞

D、提倡团体竞争。

E、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的自我竞争。

懂得这些理论之后,我们就需要把它转化为具体的实施行为,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甚至是教育教学的灵感。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19

对于毕业之后要踏入教师的行业的我们来说,心理学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知识,其实随着社会的快步发展,人们面对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拥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于是心理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显得越发重要,心理咨询师逐渐成为很热门的职业,但是,相信有很多人都曾经跟我一样,对于心理学的认识进入误区,认为心理学是专门为有精神病状的人群而设立的,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去看心理医生意味着心理有问题,其实我们都错了,这个认识是我在大一下学期上庞海波老师的《家庭心理教育学》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其实在21世纪如此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的心理压力逐渐加深,甚至于到负荷的地步,急需得到缓解,所以心理学为此提高一个渠道,它就是一个聆听者,听我们倾诉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压力,让我们释放自己的情绪。

我们大二开始学习《心理学概论》这门课程,经过快一个学期的学习,虽说对心理学还没有达到完成理解的程度,但起码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切身体会到心理学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要清醒地看清自己,无论我们是谁,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哪怕只是无所事事,但我们的心理活动却从未停止过。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心里想象的事实、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探索心理现象的机制及阐明心理现象的本质。可以说心理学时刻贯穿于我们的一生的每个角落,它关系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

这个学期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心理的实质、感知觉、注意与教学、想象与思维、情感与意志及个性心理特征等心理概念认识,虽然这些理论知识有些枯燥乏味,但是从这些的理论知识中,我明白了一些关于心理学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希望能够给别人一些帮助,成为别人的聆听者。

心理学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常常出现于人际关系中,有时候同学之间因为一点误会而发生口角,或者毫无里头愤怒对待他人等等,这些事常常让人在事后感到悔恨,总是后悔当时的行为,然而世间没有后悔药可以吃,过去就是过去了。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在不断地成长,不断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就是心理学的魅力,不仅仅是仅靠理论上所说的有利于让我们自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要经得起实践的证明,毕竟光动嘴皮子不能让人信服,心理学经过这么多年不断对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以前在从未接触心理学这一门学科,不由自主随波逐流进入误区,然而在经过快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课本里面依然有许多看不懂的理论知识,但起码还是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认识到它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也有影响。在学习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到心理学,比如说我们经常运用想象力,将我们脑海中形成的灵感转化为文字,从而形成文学写作。

人生短暂,匆匆而过,又能记得今夕是几何,记忆力始终伴随着我们,古人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等背诵为主,而作为一名文科生,对于古诗词等熟悉度要求也是极高的,这一切都要靠于我们的记忆力以及勤奋度。通过科学实践证明心理学对于记忆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任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还记得上课的时候老师通过一个软件测试我们的记忆力年龄,刚开始还好因为数目比较少,可是后来随着数目增多错误率也越来越高,对于记忆力,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特色遵循记忆定律。对于这方面,相信很多文科生都不陌生,每次我们背诵古诗词、英语单词、政治等,总是当时背的很顺溜,可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忘却,又要重背,所以对于背诵还是要根据记忆定律去背,掌握了记忆的方法,在识记、保持、再回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记忆,方能事半功倍,正如那个吕超背诵圆周率不仅获得吉尼斯纪录,还打破了日本人保持多年的纪录,可以说他的记忆力惊人,他的记忆方法便是将数字转化成故事等等,这种方法我们也可以根据自身来借鉴。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也随之进入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我们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让他们更好的识记知识。心理学对于记忆的作用并非只存在于学习生活中,在市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很多产品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便会各出奇招,如今比较流行的便是广告,很多让人记忆深刻的广告词甚至于成为这个产品的代言词,比如m&m“只溶在口,不溶在手”则清楚地告诉顾客产品的特性,与其它巧克力的差异性,还力求简单,容易记住,因为每个人的记忆力都有差异,所以这个产品抓住了这个特点,由此产生了记忆点,当然心理学运用的成功案例并非只有这一例,例如王老吉、舒肤佳等宣传的成功也离不开心理学的作用,仅仅抓住消费者消费的心理,让他们自觉走进消费自己产品的圈子里。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20

3月,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开始后,我参加了《教师职业道德与理想》和《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通过阅读、观看视频、在线练习等方式,全面系统的完成了公共必修课的学习任务,对两门课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一、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与理想》,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不断提高。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想有效的从事教育活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也就是我们说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全社会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社会良好稳定运行和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有力保障。所谓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行为准则去对待学生、同行、领导和学生家长,去处理教育劳动问题,做好教育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构想和希望,是人们提升自身能力、素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桥梁。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教育道路上的头等大事,每位教师应把从事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崇高职业理想,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尺度。这是教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人生幸福的最现实最可靠的途径。

教师要实现职业理想,首先应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认清教师劳动特点,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淡泊名利,安心从教,以平常心踏踏实实的工作,在工作中发挥主动精神,尽职尽责,开拓创新,努力完成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伟大的人生目标。其次,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要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再次,要有高度教育责任感。认真备课、上课、改作,不能随意迟到、早退或中途离开课堂。要以良好的品德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21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使我更加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仅要求我们教师发扬蜡烛的精神,还要求教师自觉服从党和人民的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甘为人梯,做辛勤的园丁。只有这样才能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终生献身教育,并用自己智慧的钥匙,打开学业生踏入科学知识的大门。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让我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千方百计的去教好学生,孔子说的:“爱之,能勿劳乎?言之,能勿诲乎?”就是这个道理。

能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使我明白了凡事都要以身作则。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劳动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言传身教”,也就是说教师是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无论哪一层的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榜样。教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参照对象,所以人们常说“教师是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以身做则要求了教师做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还要求我们仪表端庄,大方得体。否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学习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可以促进我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帮助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是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精神支柱。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让我受益匪浅,我会用它时刻的鞭策我自己,让它成为我教育事业中的一盏明灯!

二、通过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促进了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学科教育心理学》在结构上分为两大部分:学习心理,学科的学与教。第一部分学习心理包括八章内容,分别为:学生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学习策略、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这八章又可组合为三个模块:学生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一般学习心理和分类学习心理。“学生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模块介绍学生在认知、人格、情绪、社会性、道德等领域的心理发展过程、任务、特点和个体之间心理发展上的差异。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任务和特点,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设定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目标与主题,了解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可以使教师更敏感地捕捉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材施教。“一般学习心理”模块包括“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动机”两章,“学习与学习理论”介绍学习的含义与分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分类思想有助于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学习水平、学习方式来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整合三种学习理论可以更灵活地选取教学策略,实现多层次教学目标。“分类学习心理”模块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学习策略”“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五章,从知识、技能、策略、品德等方面阐述其学习过程和对教学的启发。第二部分学科的学与教。这部分的编写体例主要采取“总一分”体例,即首先从总体上对本领域进行概述,然后分别从学科知识、技能、问题解决、策略等方面阐述学与教的过程与原理。

第二部分体育与健康学与教,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探索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规律,提供教与学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体育与健康学与教,是由张峰周老师主讲。详细介绍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师、任务及意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学与教。通过学习认识了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认识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了解了提高中小学生健康水平的体育运动方法,教授运动技能的心理学方法,提高运动参与程度的方法,增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方法等。

学习这门课程,丰富了我的心理知识,提高了自我认识的水平,我学到了很多我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问题,使我对心理的见识增长了不少。随着这课程的深入,我对这门课程越来越有浓厚的兴趣了,而我也渐渐地发现并解决了我以前所疑虑的心结,并让我不断地完善个人,升华到另一个自我的境界。我觉得这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学到了以前不能学习也没有学到的知识。以后学习的过程中我还会更进一步理解和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因为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虽然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要努力去学习心理学知识,使我们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心理、健康心理的教师。从今以后,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更好。

总之,这次的继续教育给了我再次学习、再次提高的机会,通过这次的公共必修课,使我获益匪浅,今后还需要多多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体育教学实践,我的体育教育教学之路也会走得更加顺利。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21

人际关系之我见

一直以来,人际关系都是与成功息息相关的因素,古语里关于成功的三要素有“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和”强调的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得他人和社会赞誉,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在本学期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好的与别人交往,提高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

生活在现代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处理好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因为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里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表现,每个人的成长与以后的发展都与你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它是人成功的命脉。

大学四年,我们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问题就是寝室关系问题。比如,一个寝室有六个人或者是八个人,可就是有那么个别的同学做的特别差,从不扫地,从不扔垃圾,从不整理内务,不仅懒,还常常要享受。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室长或室友会帮着多做一些,可是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心里特别不平衡。又或者,在一个混合寝室里,另一个本专业的同学和另一个专业的同学关系很好,但是我行我素,不管其他人,从不参加寝室的活动。一个寝室七八个人,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和睦相处,总有那么一两人缺乏集体责任感,总会有两三个人发生冲突。

人际关系可以因为冲突,从亲密的、坦诚的、安全的、和睦的、友好的,转为疏远的、隐秘的、害怕的、愤怒的、仇恨的,可以使一个原本善良温和的人,成为一个散布谣言,破坏他人名誉的人,因为他无法宣泄内心的情绪,只好向外人发泄与诉苦。由于外人的不知情而盲目同情,更增加了多变性关系的不和谐。因此在处理人际冲突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当时当地解决冲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接受,能够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能够获得长久稳定的友谊和爱情,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建立起一种健康的社会交往行为态度。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件法宝。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做错事讲错话的时候,都有无意中伤害到别人的时候,如果这时毫不退让,斤斤计较,不仅会使自己的情绪变坏,造成心理波动和失衡,还会激起对方的不良情绪,造成矛盾对立和激化,使冲突加剧,甚至会导致关系破裂,无法补救。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宽容和忍耐,要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要能够容得下别人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尊重别人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兴趣和行为习惯,只有化干戈为玉帛,友谊才能长存。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22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可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以往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必须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我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貌,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能够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可是我觉得应当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23

半学期的课程即将结束了,虽然刚开始觉得每周五大清早的跑到医院来上课其实是浪费我的宝贵时间,还不如在寝室睡懒觉实在,但是通过这半年来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和课后关注他的微博,我才真正认识到医学院开设这门课程的用意以及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让我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寻找到了乐趣。

循证医学的定义是指运用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在充分尊重病人价值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医疗决策以及医疗决策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主要来源于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系统性分析,临床经验是指临床工作者从医多年累计的工作经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病人的价值观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因人而异,相差甚远。我从该定义中得出的结论是:通俗而言,循证医学的本质就是为了寻找治疗方案的依据,而依据的寻找除了需要紧跟最新的临床指南,还要结合医生自身的经验和病人的个人意愿,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追踪病人对治疗措施的执行情况以及执行的效果。

其目的在于不断促进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与临床医学的发展,逐渐提高临床医疗的服务质量和医务工作者的临床诊疗技能以及医护人员的整体科学素质,从而推动整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由此看来,循证医学这门课程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融合了临床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刚开始选择这门课程,或许每个人都抱着不同的想法,估计有人是想学好Meta分析以便多写几篇综述,有人是为了多拿几个学分,其实不管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才是最重要的。课堂上的学习从循证医学的定义、发展历史等理论知识到Meta分析的基本知识、典型病例分析讨论等,涉及的课程包括预防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心理学等一些重要学科,涵盖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收获也颇多。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学好循证医学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这门课程,而是要从当好家庭医生入手,将自己生病的家人当作自己的患者,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医疗决策,从身边入手,从小事做起。真正做好这一点其实还是挺不容易的。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国内外各种疾病最新的临床指南,然后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次,我们还要慎重考虑病人自身的身体和经济状况,考虑他们的医从性,综合以上所有因素,选择适合病人的医疗方案。如果能真正做好一名家庭医生,我们也应该将自己的病人当作家人,切实为病人考虑,从而到达最佳的诊疗效果,收获双赢。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现阶段的医疗矛盾?四川省人民医院周晓辉医生的死亡带给了我极大的触动,死是需要勇气的,到底有多大的.压力和怎样的无奈才导致一样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选择了自缢身亡?从这一事件中,我感受到的满是悲哀和伤痛,我伤痛又有这样一位优秀的队友从我们医疗团队因非正常死亡而离世,我悲哀的是医护人员的死亡已经无法唤醒人们对医疗环境麻木的心灵。

因医患矛盾导致的医务人员的受伤、死亡比比皆是,医务工作者们的人身安全由谁来保障?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与个别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有着极大的关联,但和许多病人对医务工作者的不理解和无理取闹也是密不可分的,最重要的是这种局面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整个大的医疗环境密切相关,要想真正改善这种局面,任重而道远。由此,我不禁感叹,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医疗行业的医学生,我该如何抉择,是选择随波逐流

?还是考虑另觅良处?想想曾经选择这个行业时的雄心壮志,再看看如今的胆战心惊,我所有的远大抱负已经被现实消耗殆尽。我一直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决。通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和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了社会现实的一面,这是我们无法改变也无法掌控的,生活还得继续,人生还得向前走,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员,我们的呐喊无法唤醒整个世界的麻木,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小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做到问心无愧,做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何必在意别人怎么看,这样,就足够了。

这门课程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它对我的深远影响将会在我医学生涯中时刻鞭笞着我…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24

心理健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自认为对"心理"有不小的心得体会,但恐怕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至今日,在老师的讲座下,对其认识不知不觉中已是不同往日。对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关心的莫过于其价值。同样,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在大学里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了。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其次,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性,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好,浪费时光。

克服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

正确走好感情之路,学习心理学让我们的气质类型粗略地归纳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但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的同学,每个人都能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拥有胆汁质的人,在恋爱过程中尽可能发挥自己胸怀坦荡之长,不犹豫地向你真正所爱者吐露衷情,但切忌急躁,且应注意方式。另外,对性知识,性行为的不适当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形成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发展心理问题。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25

这本书与我印象中的我们考心理咨询师的教材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它对于“生物心理学”这部分研究得很多。基本上心理学的生物状态就贯穿了这本书的全局,这样无论是感觉和知觉,还是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或者学习、记忆、认知等等,它都对会大脑的活动和神经系统的运作进行解释,比如关于老年人的认知大脑结构,或者是坚持锻炼怎样使得人的全面健康更好等等。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我们总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主观心理的科学,但实际上主观意识的构成也要完全依靠于客观物体——我们人本身,或者更具体一些,着落在我们负责意识产出与信息摄入的各个部门,如感觉器官与中枢神经等。这样实际上还是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相合。可是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我们为啥还要学心理学,就是因为掌握了心理学的特点与规律之后,对自我的与其他人的心理有了意识与了解,就能够反过来调节心理,预测人们的活动。换言之,也就是能更好地“精神反作用于物质”改善整体心理状态。

也正是因为很多研究成果与结论的引用,使得《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看起来信息量巨大,并且,有的.时候前后段落看起来没有异常关联——它们都是对于一个特定问题的研究,可是它们之间没有邻居或是上下或是因果等等各种关系——但它们都是很实用的,同样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想这也许就是科普的一方面,所以开始看到的时候有强迫症的我不明白,之后想开了就好了。

最终,《心理学与生活》里面经过很多切实的案例与生活化的语言,给我们梳理了日常与生活中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什么样貌,使得本来懵懂没有任何“心理”概念的我们明白了原先心理的过程是这样貌的。这真是一门好书。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26

前段时间幼儿园布置每位教师要学习一本专著,我学习了幼儿心理学,通过学习,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轻一代最初的启蒙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幼儿教育形式是以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之中,是幼儿共同的活动形式。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孩子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到安全,放松,让他益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欲望和能力的机会。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在我的工作期间,在我带班的有一个小女孩,小脸胖乎乎,可说话声音比较小,别的小朋友干什么,她就跟着干,很少主动自己做什么。不过她很爱笑,每次她从我旁边经过,我就会摸摸她的小脸告诉她,你真可爱。每次这样的赞美,树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她主动到我这里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吃饭很快,能让我带队吗?”

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所以,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做幼儿的朋友,保证他们幸福的成长。

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27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

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

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

心理或行为问题。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3医学心理学对疾病和健康的思考:(1)人是个完整的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全身各部分联系起来。(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是自然和社会的(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1、心理的本质有二: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2、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适宜刺激:足够作用时间和适宜的强度

感觉的特征: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性的补偿与发展、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

3、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特性1整体性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

4、遗忘规律

⑴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发现

⑵遗忘往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有关(前、倒摄抑制)

⑶遗忘的多少与个体心理状态有关

⑷与个体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

5、情绪(emotion):人受到情景刺激时,经过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而产生的行为变化、生理变化和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

情绪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6、人格的概念: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30: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7、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P32: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注意区分)

8、挫折的定义P32: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

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28

一直听身边的朋友说,心理学与生活是一门非常不错的校选修课,值得一去。特地在小学期选课的时候留意了一下,400人容量的课程,瞬间被抢了,顿时让我觉得此门课程的霸气侧露,不可小觑。

回顾昨天上课的感受,众多生动有趣,而又奇葩的案例中,我独独最钟情于三个,一个是7哥靳爱兵,一个是北京爱华,还有就是杜郎口,并且想关于这仨案例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77号,4年半,16小时,1500元,500元、当从度娘上获取这些数字时,我被震撼了?但很快,当我换位思考了一下之后,表示,还能够理解。我觉得,7哥家人爱的表达、大学这种自由的氛围以及其自身对人生的规划与自我约束的缺乏是造成这场正常人眼中悲剧的主要原因。

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常说他“眼里没有活儿”,不满意儿子努力去做的事情。上了初中,每个礼拜回去一次,高中变成一个月回一次,最后一年复习,一年回一次,家里人都在说:“没什么事就不要回去了。” 这些年,他父母极少接送他,住校也极少去探望,所以他笃定地认为:“家里人不会想念他。”其实,四年里,他无数次渴望家人能把他领回去,也是因为无法给家人一个交代才丧失了回家的勇气,当看到那张7哥与母亲相拥的图片时,我特理解7哥,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这一丢丢而已。这也许就存在一个爱的给予与爱的需求在里面,作为仍在奔波于物质追求的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7哥心中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精神层面爱的需求,换句话说,父母认为,我好好挣钱,供你上学,你只要一心学习,其他的就别管了。但事实却不仅如此,毕竟作为不知柴米油盐贵的学生怎会深刻理解,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各种偶像剧,家庭剧,勾起的是他们对精神层面温柔的爱的需求,其实,他们也许,只想要一句;"儿子,妈/爸想你了?"或者“儿子,你真棒?”其实,除了7哥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把他对家人爱的渴望表达出来一外,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也许,仍被种种亲情问题所困扰,在这里,我只能为他们送上真挚的祝福了。

北京爱华的那个故事,可以理解为与我们高中曾听过的一个亲情励志讲座吗?记得那时,我们也被虚拟在一个危险的境地,老师问我们,此时我们心中最割舍不下谁,大家都普遍说家人(PS我居然割舍不下的事我们家的那只猫,我不在了,谁喂它啊),然后,哭的泪流满面,特别的感动,甚至,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好好好地学习,不上太多的网,要努力学习,各种,只不过,不到一周,所有人似乎又都被打回原形了?对于此类演讲,我只能不置可否了。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29

沟通是架在人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或许四通八达,或许根本无法载人通向彼岸。每一个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子,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国界,都在内心深处架起了桥,只是沟通的技巧与方法,诚心与实意,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

从事教育,就要学会和形色各异的家长打交道,就要用心和每一个小机灵鬼交心,那沟通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的推荐下,我参加了教管中心举办的第四次心理学学习。这次的讲师与以往的不尽相同,她喜欢用互动的方式更新更具体的诠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社会心理,对此我留下了许多印象,但感触最深的还是“强化与弱化”。

记得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是这样做的':让幼猴们一出生即离开母猴,并且将它们分成三组:一组是给它们一个替代的“铁丝妈妈” ;一组是给它们替代的“布妈妈”;令一组则将之完全隔离。十二个月以后,将它们与那些以正常方式长大的小猴子放在一起,结果被隔离长大的猴子充满了惊惶和冷淡。长达十二个月没有刺激与接触,使得这些猴子没有办法恢复正常。显然的,有又冷又硬的铁丝妈妈比完全没有与妈妈接触来得好!

通过这个实验,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及教学,面对各样的孩子,所采取的方法均不一样,有的是“棒槌法则”;有的是“蜜糖原理”;更常用的是“棒槌+蜜糖”,也就是面对孩子的一些所作所为,要么就是严厉的训斥,要么就是悉心的鼓励,反正就是要对孩子的形为有所反映,如果什么反映都没有那会让孩子觉得不受重视,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记得,班里有这么几个孩子,起初写字的时间都很认真,一笔一画间都透露出一种谨慎、一丝不苟的态度,但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的字极不成型,潦草至极,训完孩子后,孩子的字好了几天,可好景不长,还是会打回原型。后来,我翻了翻孩子几次的作业,原来他每天都有一点偷懒,一次作业有几个字没有好好写,我没说他;那下次就可以再放松些,孩子对既没有肯定,又没有否定的语言是提不起任何兴趣的,后来在课堂上的写字课时,我常常握着他的手,和他一起写,说说占格,点点间架结构,时不时地还说句“这个字写得不错”“这一笔不稍有欠缺,这样写会更好看!你试试?”几天下来,孩子写字也不躁了,认真度又高涨了,写出来的字也大方极了。可见,对孩子的某一种行为,我们都需要适时的评价,虽不能太勤,但也要及时,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评价,都要跟上,忌记做撒手掌柜。

当然,也有些孩子会有特例,他们的某种形为,是想引起大人对他的关注,所以有时会做些偏激的事情,其实目的只有一个,让你重视到他,哪怕是训斥一下,也让他知道在你心里还有他这个人。

但最好的沟通方式,还是和孩子一起参与到生活中去,相互询问,相互激励,这种沟通方式,会让孩子觉得你重视他。

如果你做不到共同参与,那就学会有选择性的评价;

如果你做不到有选择性的评价,那就学会有技巧的批评;

如果你做不到有技巧的批评,那就学会训斥;

如果你做不到训斥,那就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什么都做不到,也千万不要对他置之一边,一问不问。打开心中的门,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常常问上一句,聊上一口,抱一下,就是如此简单。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30

生活在信息时代中的我们,每天都有不同的社会舆论话题出现在我们身边。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

下面我就用两个例子来讲讲。首先是刚过不久的岭南20周年校庆,校庆前,在“今日岭南”的微博热烈讨论20周年校庆晚会,再次传关于“神秘嘉宾”的话题,引来不同程度的关注,但出现最多的评论的是“不用想太多了,神秘嘉宾绝对是咱们的峻哥李峻副校长”。事件的开端要追溯到11年08级的毕业晚会前,有人在微博刷出“神秘嘉宾”引来众多师生的关注,直到峻哥表演时才发现神秘嘉宾的就是他,然后两年的毕业晚会都有人在微博刷“神秘嘉宾”,峻哥接二连三地以“神秘嘉宾”的身份登场,让学生们的期待感不再像始初的热烈,甚至有人感到审美疲劳,所以才出现对峻哥“吐槽”的`现象。因为校庆晚会是全岭南的盛典,众多师生、校友通过络、微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形成的集合意识,都是他们对于岭南校庆关注的共同意志外化。

第二个例子的就是络热点。新鲜出炉的20xx络吐槽榜的第一名——汪峰要上头条。从汪峰9月13日宣布离婚后,相继有不少汪峰的信息曝光,常被调侃在抢头条,但汪峰就是始终没有上头条。有友总结了汪峰上头条的五连败,还编了个顺口溜:“离婚撞正鹏菲断,表白又遭恒大淹。新歌隆重才上线,四爷若曦恋情宣。明星组团来捣乱,子怡力挺也徒然?。”还建议他到哥伦比亚大学念书,学习如何发新闻、上头条,相当搞笑!现在一提到汪峰,大家印象最深的已不再是《中国声音》的导师,而是微博友发起的“帮汪峰上头条”的热门话题。因为汪峰宣布离婚时碰上王菲李亚鹏离婚,在演唱会上向章子怡表白时又遭遇恒大夺冠,发布新歌的时候,吴奇隆刘诗诗杨幂刘恺威等明星们集体宣布喜讯,鉴于以上种种不幸,友们在大呼汪峰没有上头条的命时,贴心地发起帮汪峰上头条的活动,这倒让汪峰以“上不了头条而上了头条”成为名符其实的“头条男神”。舆论具有反映群众的兴趣、态度,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汪峰“抢头条连败”使众多友为其惋惜以至于出现“帮助汪峰上头条”的行为,间接提升了汪峰的知名度。

不管舆论是是坏,都会影响我们的心理,我们在舆论中接受教育,明确行动的规,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在舆论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信息,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31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我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

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我个人的收获和体会:《教育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

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学习错误的,还不如不学。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整本书比较实用,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教育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以数学学科来说,我们经常埋怨学生:“教过那么多遍的题目,你怎么又不会做了?”该书作者对我们这个疑惑作了三个层次的回答。第一层原因:“对某项知识的记忆弱。作者指出了记忆弱的三种表现:一种是“忘了”,“在学习了某一单元的数学知识之后,教师与他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同时看一道需要综合应用该单元知识才能解答的数学题,然后再回忆。可以发现,他们回忆的能力相差很大”,即一些学生回忆不起来;一种是“似曾相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某个问题时,他就是想不起应该用哪个定理或公式。但是如果给他看解答,他又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应该会的呀!’”即知识还在脑海里但就是找不到;一种是“欲言难吐”,“在完成某项作业时,学生确实是知道需要用到的知识,而且对它并不陌生,但一时就是讲不出来。过后,只要有某种提示,有时甚至是自发的,突然就想到了该用的知识。”三种“记忆弱”都导致“信息提取失败”,“记不起、用不上”。怎样让记忆由弱变强呢?作者说:首先,“出于良好组织结构中的、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的提取,比那些只有松散结构的、随机联系的知识的提取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说,“要对所学材料的意义进行充分的加工,通俗地说,就是要深刻理解知识的意义。这种深加工是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意义以及它与相关知识之间联系性的一种深入、细致的思索,是对知识之间相互联系性的多方向、多途径的推敲。”所以“抓知识结构”比“抓知识点”效果会更好。其次,“要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即通过深加工,使得抽象的东西获得具体内容的支持,使概括的原理建立在丰富的背景之上。

使那些‘不可捉摸的东西在学生的心目中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而有意义的东西”。为何啰嗦的讲授和枯燥的题海效果不好?为何课改要提倡营造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实际问题,原因就在这里。再次,“要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既要记忆知识的结果,也要记忆知识的过程。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过程是情境性的,会产生前一条所说的好处;另一方面过程就是知识的推导过程即新旧知识的联系,即使某个公式忘了,学生也可以依据这一加过工的结构,把已经忘记了的公式推导出来。这就是课改强调“过程与方法”的道理之一。第二层原因:不教不学数学思想方法则是记忆弱的深层原因。“学生不能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的原因,还是没有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充分,没有达到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指引着数学学习活动的进程,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提取线索’,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就是‘信息通道’”。

这是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程序性知识”,它告诉我们“做什么、从何做起、怎么做”,所以具有“线索”和“通道”的重要特性。而该书作者高度强调“线索”与“通道”对记忆的作用;人的长时记忆空间是无限的,每个学生实际上都“记忆”了非常多的知识,只是它们常常象藏在深山里的宝藏,没有“线索”和“通道”是找不出它们的。如果在教学中,“‘过程’与‘结果’并重,并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放在首位,很好地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充分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水到渠成’”,“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时找到有效的信息提取线索,形成最佳的信息提取通道,成功地提取需要的数学知识。这让我们从记忆的角度又一次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第三层原因: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机不良是最深层原因代表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一种期待心理,它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的动力。事实上,学生想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会对学生的整个信息加工活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学生在整个信息加工过程所从事的一切内部加工活动,都是对他心目中的那个目标做出的反应。”我为什么要学数学?我为什么要学这堂课的数学内容?我的数学学得怎么样?怎样才能改善我的数学学习?我的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我离自己学好数学的目标还有哪些差距?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达到我的数学学习目标?在“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我们要思考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32

作为班主任,一直深感肩上压力的沉重——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班级常规、家校协调工作……面对着一件又一件待处理的事情,在面对着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各种琐事,情绪波动比较厉害,有时会很耐性地倾听孩子的心声,与他们一起交谈、分享;有时非常像一个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的完美分子,孩子只要有一丝没有达到要求,就大吼大叫不止,看到孩子莫名的眼神,心里也有不忍,也知道要有正确的处理方法,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在《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教师的心理情绪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学生每天看到的老师面带微笑,有着愉快的情绪,那么学生也会在班主任的这种情绪的感染下,主动地去学习、活动,甚至进行忘我的拼搏。小学的孩子的认知、表达、理解能力有限,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当我们提出问题时,有时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远离教师的初衷。精彩的内容、投入的情感一下子被冻结掉,并且怎样引导都不成功时,情绪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你们不会好好地听挺清楚啊?”“不动动脑筋!”……孩子们被盛怒的老师吓呆了,再也回不去营造的氛围中,再完美的准备在此时都失去了作用。可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又会如何呢?“你们都很动脑筋,都是这样觉得的啊,那我们再欣赏一下,你会有不同的意见吗?”消除了孩子因为回答不到位的紧张感,激发了孩子继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师宽容的态度下投入到活动中去,二者的情绪都在积极放松的状态中,活动的效果自然会增色不少。

孩子本身的特性就是好模仿,容易被一些自己觉得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好的学不会,坏的一学就会”。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或习惯性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告、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往往导致学生的反抗,然后,学生们还有一个常有的反应是变得顺从、依赖和沉默。这些沟通的后果违背教育本身的初衷。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潜力,是为了帮助学生激发他们本身的固有的创造力和思维活力,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自信、自立的人。不是培养学生的依赖性和单纯的服从性。

读了《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孩子要成长,我们更要成长,一起努力吧!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篇33

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虽然已经从事教学20年,但由于本人学的是理工科,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也没有参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所以虽然在专业方面的讲授没有任何的问题,平时也会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但总觉得应该学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生活的年代与我们以前的年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思想活跃,见多识广,所以生理和心理肯定也是和我们以前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能掌握一些有关心理学的.知识,肯定可以更好地来了解和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选择了《高等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利用暑假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学完以后,受益匪浅。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介于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通过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使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及学习动机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高校教育中,大学教师往往表现为社会代言人,是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输出者,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学生大多都会以教师的言行为榜样。因此,教师在教育中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表现出怎样的道德修为,直接熏陶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正在成长着的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社会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情绪、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和生理都是敏感的,他们刚刚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外出求学。我们老师要注重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当师生关系成为一种良好的朋友关系,你的教学工作也将取得一半的成功。

今后工作中,我们老师可以经常换位思考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学习。在教学上,应该懂得将教学艺术化,学会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应当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授课方式是否吸引人、重点是否突出、学生接受程度如何、今后工作生活中是否具有应用性、甚至老师的肢体动作、语音语调、脾气等等都可以换位体会和思考。

总之,非师范类毕业的大学教师应该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这有助于我们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