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个人报告 > 工作报告 > 实验报告 >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通用30篇)正文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通用30篇)》

时间: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通用30篇)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1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部分组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较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这两个活动是发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最初认识。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三、[设计理念]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认识上的跨越。为此我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观察、收集发声物体的变化特点,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③通过更多物体,采用实证与反证结合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会停止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3)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听、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六、[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猜测。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听、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七、[多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羊角锤、铁钉、小木板、洗衣刷、音叉、装水的水槽,砂纸 学生分小组准备:音叉、乒乓球、装水的水槽、小鼓、彩色纸屑、小瓶水、口哨、 橡皮筋、实验记录表。

[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用羊角锤在小木板上钉铁钉。

问:刚才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

(钉铁钉,敲打铁钉发出的声音)

(2)、老师出示洗衣刷,砂纸,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

问:刚才看到了这位学生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

(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听到了较响的沙沙声)

(3)、播放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声音”。小鸟欢快鸣叫、哗哗的流水声、咚咚的鼓声--------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都能发出声音,我们也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回答:敲打、摩擦、撞击、弹拨、风吹、乐器发声、语言说话)(板书)

(2)谈话: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是自己的一种看法,一种猜测。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而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敲打、摩擦、撞击、弹拨、碰撞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情景敲铁钉,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聆听丰富多彩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介绍实验材料

(1)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

A、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教师示范)

C、学生尝试用音叉。

2、学生开展活动: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实验要求):请各组分工协作,想办法让音叉发出声音来,每个人制造声音, 声音不要太大,看谁想的办法多,交流你们的方法,说说物体在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报告单上。

①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

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振动,引起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学生回答,音叉在振动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当我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听一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④说一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音叉产生的声音是音叉在振动(颤动)时发出的。 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听、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探究活动二:其它物品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谁来说一说都有些什么?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学生分组实验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将彩色纸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响小鼓时小纸屑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2)、吹响口哨时,口哨里的小珠子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4、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6、交流汇报实验现象,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7、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讲解:科学家发现,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叫做振动。(出示课件:振动。)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2

实验一:

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

实验过程: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

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后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二:

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

实验过程:

(1)铜球穿过铁圈

(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

(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

实验结论;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三:

实验名称: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细管、胶塞、平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

实验过程:

(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

(2)、往瓶里加红颜色的水

(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细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四:

实验名称: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气球、水槽2个、平底烧瓶、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

(1)把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

(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欢察现象。

(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欢察现象。

实验结论: 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五:

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

实验材料:水槽、蜡烛、玻璃片、去掉底的饮料瓶、火柴

实验过程:

(1)把蜡烛放在水槽中点燃,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观察现象。

(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饮料瓶里的高度。

(3)拧开瓶盖,迅速将火柴插入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3

一、创意说明:

实验是科学之母,才智是实验之子。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学会积极地动手动脑,在实验中学习、体会科学与真理,必定会为孩子的成长之路洒下一片更灿烂的阳光。我们大家都知道人、动物、鸟类都是用腿走路的,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杯虽然没有腿也可以走路,你相信吗?

二、实验材料:

玻璃杯1个、蜡烛1支、火柴1盒、玻璃板1块、厚书2本、自来水少许

三、实验步骤:

1、首先把玻璃板放在自来水中浸泡一下。

2、接着把玻璃板的一头放在桌子上,另一头用两本书垫起。

3、再次将玻璃杯的杯口沾一些水,然后倒扣在玻璃板的上端。

4、最后将蜡烛点燃后去烤杯子的底部和四周。

四、实验结果:

我神奇地发现倒立在玻璃板上的玻璃杯居然自己慢慢地从上面“走”了下来。

五、注意事项:

经过自己多次反复的实验,我发现两本书加起来的高度大约只要在5厘米左右,如果太高或太低的话,玻璃杯在“向下走”的过程中不会很自由顺利、很自然。

六、研究结果:

用蜡烛去烤玻璃杯底部和四周的时候,杯子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体积变大,装不下的空气就会往外挤,但是由于杯口是倒立着的,并且又被一层水封闭着,热空气出不去,就只能把杯子向上顶起一点,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杯子就自己慢慢地向下“走”了。

七、实验心得:

通过这个实验我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4

三年级x班x组组长:实验时间年x月x日

实验名称: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实验目的:想办法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所用器材:(装置)烧杯、玻璃棒、水、土壤等。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装半杯水,把土壤慢慢倒入水中。

2、用玻璃棒沿着一个方向轻轻搅拌。

3、静置一会儿,观察水中的土壤。

实验结果:土壤分成了两层。

认识与结论:

上层的土壤颗粒小,是粘土;下层的土壤颗粒大,是砂。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5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日益发展,科学实验也随之有了较明显的变化,实验的种类日渐繁多,如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的逐渐过渡,由定性实验向定量实验的逐渐转变,由课内实验向家庭实验、研究性实验的逐步扩大……在新的形势下科学实验报告应该如何书写呢?不同的年级阶段要求不同,高年级阶段学生要能够自主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或撰写科学小论文,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不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内容上应不必强求一致,该繁则繁,该简则简。

一、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

一般情况下化学实验报告是根据实验步骤和顺序从六方面展开来写的:

1.实验名称:即本次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是什么,使实验在明确的目的下进行,可避免学生无目的的忙碌。

2.实验日期和实验者:注明实验时间和实验者名字。这是很重要的实验资料,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查找时进行核对。

3.实验器材:写出主要的仪器和药品,应分类罗列,不能遗漏。此项书写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仪器的用法和用途、药品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理解实验的原理和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报告中应该有为完成实验所用试剂的浓度和仪器的规格。

4.实验步骤: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原理来设计实验,写出主要的操作步骤,这是报告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此项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明确每一步的目的,理解实验的设计原理,掌握实验的核心部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此项中还应写出实验的注意事项,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5.实验现象:正确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为表述准确应使用专业术语,尽量避免口语的出现。这是报告的主体部分,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应要求学生即使得到的结果不理想,也不能修改,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实验结论:对于所进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关现象运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这是实验报告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应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

教师应结合科学实验报告的特点指导学生书写。科学实验报告有如下特点:

1.以说明为主。即实验报告以说明为主,不用像记叙文一样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更不用在说明过程中展开联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观感受的出现。

2.必须记实,资料客观。实验报告所使用的资料都应是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获得的数据。这些内容应是客观、真实、确切的,不允许有半点虚假。

3.尽量用图解辅助。

图解可以增加实验报告的表达能力,比如实验装置有时较复杂,光靠文字无法完全说明,如果使用图解辅助,加上文字注解,就可以一目了然;图解有时也可以省略繁琐的实验步骤的表达;对于非标准仪器的使用,则必须进行图解说明,使他人对本实验所用仪器能有一个感性认识。

4.表达准确简明。准确,就是按照实验的客观实际,选择合乎科学学科特点的最恰当的词句,科学地表达意思;简明,就是在说明问题时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啰嗦含糊的表达。教师可以利用书写表达方面的要求训练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提高科学素养。

三、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验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设计不同形式的报告。

对于常见的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内容较多且相互间无过多联系,一般可以采用表格形式。表格可以分成三大块: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也可以不采用上述表格形式,只需按照实验项目的顺序,罗列成条,完整表述即可。近年来科学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探究性实验,这种类型的实验重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一些实验问题,因此重点在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上。实验内容较为单一,只围绕一个主题,但实验各环节联系紧密。这类科学实验的书写格式较为开放,可以采用表格式、罗列式或论文式等。

论文式实验报告要求以论文形式书写实验,除适用于以上实验类型外,更加适用于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以及一些家庭和课外实验。这可以为撰写科学小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对论文式实验报告应作细致的说明和指导。

论文式实验报告应包括:

(1)选择该项实验课题的原因。

(2)实验采用的方法。

(3)实验设计依据的原理。

(4)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

(5)实验结果及分析。

(6)实验结论。

(7)实验评价和改进。

(8)实验体会。

对于论文式实验报告,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本,还应查找资料才能完成,任务较为繁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选择性地去采用这种实验报告形式。

总之,对科学实验报告在内容和书写格式上加以改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总结和表达的能力,还可以使其发挥更大的功用。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限制学生的抄袭,促进其进行独立思考和写作,提供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所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6

“记录”是小学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整个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课程标准》所给出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有众多的内容直接与研究记录有关,如“用简单的材料,设计科学实验,并做实验记录”,“用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观察,并用文字和图来表达”等等。纵观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科学记录越来越得到了我们老师的重视,大部分课中都要求学生做科学记录,但许多仅仅是做一下记录方便汇报而已,大多流于形式。许多科学实验探究课的记录都与我们科学课记录的目标背道而驰,记录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进行有效的记录?对此,我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实践与研究,说说自己对科学课记录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一、记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现状分析:

(一)记录内容广泛,种类多

从《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出版社的教材内容中很容易看出,小学科学课中的记录种类繁多,涉及面广,的确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凤仙花、蚕宝宝”饲养过程中动植物的成长记录;“100毫升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实验记录;“观测云、温度、风向等”的信息收集记录以及其他的测量记录、调查记录、统计记录等等。学生要想完成这些探究记录,必须需要一定的探究能力,包括:实验设计与操作、实验观察、统计分析、调查、测量等。

(二)科学记录随意无序,不受重视

科学记录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没有收到相应的重视,科学记录只是张“纸”,涂涂画画都很随意。在我们听课的时候,常会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在记录时并没有按记录单的要求记;有的小组在记录时间花得很少;有的小组记录的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一致;更有甚者的面对记录单不知道该填什么。学生不能正确填写记录,导致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只有寥寥数语,汇报缺乏支撑。而且,很少有老师会对学生的科学记录做一些实质性的评价,只是上台汇报的个别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成果而已。显然,这样的教育违背了科学教育的宗旨。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科学课堂上探究活动中,小组内成员都是经过分工合作的,记录员是负责记录实验结果的,大多数同学将这一任务推给记录员一人,导致他们只参与实验过程,不理会实验的记录。我们不难发现,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性特别高,一到记录时便推三挡四,漠视记录,懒于动笔,对待科学问题上容易轻信其他学生,记录员记错、记漏也得不到及时纠正。其实,学生科学态度的不端正也是造成记录参与度不够的原因之一。

(四)探究记录价值难以体现

在一些课堂,记录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孩子们在本堂课所谓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仅仅局限于孩子们汇报时的一刹那,在上完课后,就出现了“遗忘在课桌上的记录纸”,有的甚至进入了垃圾桶,于是记录信息就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整理及再利用,无法让记录成为我们学生和教师资料的积累,也就无法真正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我们不能否认学生在实验或观察这些具体活动中,在记录的那一刻,他们甚至产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教师如不想办法帮助学生保留,这些火花有可能像流星,一闪即逝。记录的价值就在于教师是否能将学生的科学记录转化成他们的思维内化的过程,即明确发现实验的现象。

(五)科学记录缺乏评价

长期以来,考试一直是学科评价的主要手段,但随着新课程实施,学科教学目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现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单一的考试发展到多元评价。在科学课堂上,老师往往只重视科学信息是否记录了,并没有对信息的价值进行有效评价,或者对学生的科学记录过程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这样教师就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记录水平,最终不能使评价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且评价方式太单一,应倡多人参与,可以是学生组内自评,互评,还可以通过家长参与记录评价,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要求保持一致。

以上几点问题凸显了现阶段很多教师对科学记录的价值不明了这一问题。记录的价值在哪里?这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应该理清的问题。“记录”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清晰地体现着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成长足迹。因此,科学记录的独特价值不在于展示,而在于意义生成。也就是说,记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呈现某些信息,也不是为了归档供日后查阅,而是为了解释性理解,为了提出新的问题。它是实现师生共享共创、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引导学生自主科学记录的思考和建议

(一)“科学记录”,记录什么?

基于这样的任务,我认为科学记录本应该记录以下方面的内容:

1、知识点与科学概念。将一节课中的主要实验探究结论记录在相应的记录本中;或将本节的科学概念稍做记录,得以巩固。

2、探究实验中的原始数据。要求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验时,要真实地把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和发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记录可以是李彪、绘画、表格、图片、统计图等。

3、课外科学知识的摘抄等。一些课外延伸探究活动的记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趣闻,一些平时脑子里闪过的一些问题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学生爱科学,必定喜欢读科学类的丛书,可以从书丛中记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二)指导记录技巧,让记录具有实效

另外,教师对“记录”价值的真正理解及实现,不完全是一个认识问题,还有待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体验和认同。因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记录:

1、及时记录。实验结论必须根据学生自己在研究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结果作出。论证中引用的文献资料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结论的直接依据,学生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的看法,但这些看法也必须严格以自己的实验结果为依据,绝对不容许撇开科学实验结果,泛泛而谈,这不仅没有任何科学上的意义,也是与科学实验客观性背道而驰的。当然,如果学生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或者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这是完全适宜的,也是应该鼓励的。

2、追求真实,快乐记录。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对表面事物和感官现象做出反应,它是瞬间的和无意思的行为。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实验材料的吸引力远远地大于教师。所以,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引导孩子进行探究过程的同时,还要快乐记录,不要让科学记录成为他们的负担,继而草草了事,应该激发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使研究记录成为探究活动的必要环节,表达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使孩子的探究是有价值的行为。

3、勤于记录,给及评价。首先,孩子要做到每课有记录,教师每课必查。学生还要拥有自己连续使用的记录本。可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如绘画、文字、图片、表格日志等,来记录自己科学探究中发现的最原始的数据,勤记录,多记录。其次,还可以通过课后展示,学期评比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拥有自信心,有成功的体验。

(三)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态度

由于小学生刚刚开始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开始科学记录,各种设计上的和操作记录上的错误在所难免,有些科学记录往往违背了一些基本的生活与科学常识。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要鼓励他们仔细分析整个实验过程,从中找出原因,吸取教训,得出正确的科学记录。在进行科学实验记录同时,还要求学生以科学家严谨、仔细、客观、坚韧、刻苦的精神为榜样,防止任何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主观武断或虎头蛇尾的工作态度。

(四)教师应将科学记录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当学生做到了“每课必录”后,教师可以做出一定的“回应”。

首先,通过对记录的解读,客观的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如:他们的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是否正确,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是否尊重事实等。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记录”的认真解读,不仅是对学生为了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

其次,平时课堂上可以充分交流记录。交流记录可以让同学们互相了解对方的探究过程及方法、分享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它比学生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自发交流分享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让记录成果在集体面前展示、交流分享,需要学生把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图画形式,再在交流汇报中反馈成日头语言,它要求学生言起来有序、有据、有理,思维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需处理得更加完善。

最后还可以珍藏记录。这种珍藏或者是以学生自己带回家的方式,或者是在教室里的某个区域开设专门的陈列区的方式,或者是档案袋的方式等。这些对待学生劳动成果的方式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记录成长轨迹的较好方式。

三、科学记录的收获与反思

因此,我对学生的科学记录要求是严格的。通过几个学期的应用,收获颇多: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他们的科学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技能得到了一定的磨练,发展了科学思维。

3、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他们的观察更客观了,更全面了。

科学记录的运用使我们的科学教育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今后,我还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对学习记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从而提高科学记录本的有效性,让其更丰富,更完善,更人性化,为科学教育搭建“展翅的天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围绕“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开展探究活动。安排了“植物的一生”、“翩翩雌与雄”、“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物质的变化”、“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六个主题单元,共设计了44个活动。

“植物的一生”:根据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种植、观察、记录、整理信息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

“翩翩雌与雄”:教材以植物的繁殖与动物的繁殖、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两条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活动了解生物繁殖的方式。对于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探究方式以接受式探究为主。

“位置与运动”:通过观察、描述、游戏、实验、测量、统计分析等活动,引领学生发现:描述物体位置时需要用到参照物、方位和距离3个因素;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用到参照物、位置、方向和快慢(速度)

“力与运动”:首先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力无处不在;然后通过试验、游戏、测量、统计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弹力、重力、摩檫力。

“物质的变化”:首先在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变化分为可逆的变化与不可逆的变化的概念;然后指导学生认识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渗透化学变化的概念;最后,综合前面所学进行应用,同时渗透物质守恒的原理。

“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回顾本学期整理资料的活动,归纳总结整理资料的方法。激励学生在后继的探究活动中继续应用这些方法整理信息。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六、教学进度表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 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围绕“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开展探究活动。安排了“植物的一生”、“翩翩雌与雄”、“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物质的变化”、“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六个主题单元,共设计了44个活动。

“植物的一生”:根据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种植、观察、记录、整理信息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

“翩翩雌与雄”:教材以植物的繁殖与动物的繁殖、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两条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活动了解生物繁殖的方式。对于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探究方式以接受式探究为主。

“位置与运动”:通过观察、描述、游戏、实验、测量、统计分析等活动,引领学生发现:描述物体位置时需要用到参照物、方位和距离3个因素;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用到参照物、位置、方向和快慢(速度)

“力与运动”:首先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力无处不在;然后通过试验、游戏、测量、统计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弹力、重力、摩檫力。

“物质的变化”:首先在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变化分为可逆的变化与不可逆的变化的概念;然后指导学生认识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渗透化学变化的概念;最后,综合前面所学进行应用,同时渗透物质守恒的原理。

“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回顾本学期整理资料的活动,归纳总结整理资料的方法。激励学生在后继的探究活动中继续应用这些方法整理信息。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六、教学进度表

周 次 教 材 内 容第一周播撒希望的种子第二周小苗快快长 第三周开花结果

第四周花开花落为哪般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9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科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但科学素养的形成不仅是通过教师的知识讲解或学生机械的记忆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依赖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学生只有经历观察、发现问题、实验探索或者验证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才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慢慢地形成。而很多探究活动要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的,因此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实验教学与实验报告单的填写又是密不可分的。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实验报告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探究结果等,而且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巩固新知识,及时弥补不足之处等方面大有用处。下面就以上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有些学生知道实验是怎么做的,但叫他填写实验报告的时候他却写不出正确的假设、过程和结论。例如在教学《小水珠到哪里去了》一课时: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时出现了假设和结论表述不完整、假设的因素和实验步骤中的因素不一致、假设中同时改变几个因素、在实验现象后面写结论以及实验报告写的不完整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造成的。在针对实验报告单上的问题讨论交流时,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对实验过程进行了理性思考,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填写实验报告单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增强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之一”。

科学语言是表达和交流科学信息的一种通用语言。学生用口语表达与交流时,老师发现不了的错误在实验报告单上发现了。例如: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李程远同学说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小车自身的“重力”大小有关时,一部分学生听成了“动力”,引起同学们的不解。还有在填写实验报告单过程中出现的错别字等等。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能使学生的科学思想表达更规范、正确和严谨,真正掌握相关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及其表达形式,逐渐提高其掌握和运用的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通过对假设、实验设计等的编写,使实验操作过程在头脑中得以预演,可以明显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例如在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时,学生把假设、不变的因素、改变的因素都确定并填写好,实验操作时就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四、巩固新知识,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学生通过填写完整的实验报告,使实验的目的、过程、结果在头脑中得以重现,不足之处得以显现。因此,填写实验报告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及时弥补不足之处。例如通过对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的讨论交流,学生能能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整改、弥补,把假设和结论写完整,假设中只改变一个因素,把假设的因素和实验步骤中的因素保持一致,如实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实验记录,写出正确的结论。

五、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

科学世界是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的神奇世界,学生非常向往,乐意探究。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小学科学课堂缺乏这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没有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所以学生学习科学感到很深奥、难理解,导致兴趣缺失。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科学的环境,每一个教学实验都要想方设法去做,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当你走进课堂,哪怕手里只拿了一支蜡烛、一盒火柴,学生就会激动不已、充满期盼;如果说要去实验室上实验课,学生总是欢呼雀跃。由此可见,学生多么想上实验课,多么想动手操作,上实验课简直成了一种奢望,而实验教学恰恰是一种常态,科学教师应该坚持上好每一堂课。除了实验室、教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利用便利的自然环境,充足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物质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让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描述自然、认知自然。当把这一切让学生在最后以实验报告单的形式写下来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而变得兴趣盎然。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实验是学好科学的基础。总之,实验报告的书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技能,还能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得出自己的体会和结论,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都得到升华,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教师应重视实验报告单的各项功能在实验教学中的充分发挥,利用实验报告单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果。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10

实验内容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物体的颜色和吸热

实验器材

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把不同颜色的直对着做成袋状。

2、分别插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

实验现象

1、深色纸比浅色纸升温快

2、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xx年xx月xx日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11

一、调研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学实验教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办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县局的指示和部署,特成立了镇宁自治县教育和科技局xx年实验教学工作检查小组,于xx年11月15~18日,对江龙、本寨、沙子、募役、丁旗和大山六个乡镇中心小学的实验教学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二、调研方法

对抽到的乡镇采用调查实验开出率、抽查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抽查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调研。

(一)调查实验开出率

深入班级与学生谈话、检查各班实验目录及进度调查实际实验开出情况。

(二)抽查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根据该校三至六年级班级数或学生人数确定被抽学生实验的组数,一般每年级2—4组,每组5人,被检查到的学生当场操作所指定的实验内容,后由检查小组按相关要求进行评分。

(三)抽查教师实验操作技能

凡担任实验教学的教师都是此次检查的对象,具体形式是每年级抽取一名实验教师(担任科学课的行政领导必做)当场操作所指定的实验内容,后由检查小组按相关要求进行评分。

(四)召开座谈会

实验结束,分别组织全校实验教师和相关领导进行座谈,反馈实验教学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谈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情况

1、实验开出率:各校均能按课程计划开设科学课,但实验开出率较低,从拟定的实验目录来看,部分学校严重压缩学生分组实验,用演示实验代替或纯粹无实验。

2、实验完成情况:本次调研活动,共抽查学生人,能独立完成实验的占,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的占,完全不会做的占;共抽查教师人,能按要求完成实验的占,不能完成实验的占。

3、操作技能情况:教师自身的实验操作水平严重影响学生操作技能的高低,部分学校教师相关学科的知识面窄,储备不足,极需提高。具体体现在:

(1)器材选用不当、不足

a、《拓印树皮》实验,学生选用铅笔及油性笔效果不佳,换为蜡笔效果会更好。

b、《食盐、面粉、沙在水中的溶解》实验,三个烧杯大小不一,食盐、面粉和沙的取量不一,造成实验无法对比。

c、《观察蚂蚁的身体》实验,无器材控制蚂蚁的活动范围,造成蚂蚁到处乱跑,不便观察。

d、《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不能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光学实验盒”,自制教具不规范造成实验失败。

e、《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没准备投影绘图纸,直接在课桌上投影绘图,造成环境污染。

(2)操作不规范

a、使用搅拌棒时,严重碰撞烧杯杯壁及杯底,并在没清洗的情况下在多杯混合物中混乱使用。

b、使用温度计时,不注意液柱是否断开,手心接触红色液泡造成读数不准确。

c、使用测力计时,对测力计上出现的两类刻度分辨不清,读数方法不正确(俯视或仰视)。

d、使用酒精灯时,用火机点燃。

e、《溶解的快慢》实验,用凳子脚压碎糖果,不规范。

(二)原因分析

1、各校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重主轻副”思想的影响,多数领导和教师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意识到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2、师资队伍极不稳定,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往往是兼职的,教师工作量重,并且更换频繁,每一年对科学学科来说,新教师是难以把握学科教学理念的。

3、教学仪器闲置,教师很少用或不用。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12

x班x组组长:

实验时间:x年x月x日

实验名称:吹纸片(奇怪的纸片)

实验目的:空气是否有压力。

所用器材:2张条形纸片(约30cm----40cm)。(装置)

实验步骤:

1、准备2张纸片。

2、用两手分别捏住纸片的'一端,让它自然下垂,使两纸片间的距离约2厘米。

3、用力向纸片中间吹气。

4、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只听“哧”的一声,那两张纸合起来了。

认识结论:

空气中有压力,当我们吹气时,就把纸中间的空气吹跑了,两与旁的空气向内挤压,两张纸就合起来了。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13

实验内容

蚯蚓的选择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实验器材

蚯蚓、泥土、水、盒子

实验步骤

1、(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2、(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实验现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湿润的一方爬行

实验结论

1、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2、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xx年xx月xx日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14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感受重力的活动,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对重力的方向进行猜想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2、大胆猜想重力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能用资料查询和阅读的方式将重力与地球引力对应起来并初识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

3、能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初步练习估测生活物品的重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敢于猜想,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与交流。

2、从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里懂得要善于思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初步了解身边常见物体的重力一般是多少。

教学准备

1、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场景图,儿童提水、抛石子等关于重力现象的动画课件或图片,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支架、细线、钩码、圆筒式弹簧测力计。

学生准备: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课题里面所包含的故事,给同学介绍介绍。

二、活动——感受重力

1、学生体验:提水、抛石子等

教师应及时从中梳理出“向下”这个词来,帮助学生从众多现象中找到“下落”的规律并形成对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 用带重物的细线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观察它们受到重力后朝哪个方向。

② 数次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再观察重物朝向哪个方向。

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学习重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如果学生当中有说出“地球引力”的,教师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例如,在前面做实验用过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别的物体,并再次倾斜支架,继续观察重物朝哪个方向;或者就用细线拴一石块,摇晃石块并观察石块静止后朝哪个方向。但是,尽管这些实验可以间接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学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和阅读“指南车信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活动——重力的大小

1、明确研究主题——身边常见的不同物体的重力有多大呢?

2、接着,指导学生针对准备好了的材料(钩码、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应要求小组活动人人参与、个个动笔或动手。教师应及时掌握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包括计划内容是否齐全、记录表栏目是否科学、统计图是否标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于测量等。

注意:如果被测物体超出了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必须调换。

3、学生动手测量:测量时,要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实记录等。

4、制成统计图

5、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以苹果为例,可以一边出示苹果一边说它重力的大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苹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范围内(通过多次进行这样的测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然后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汇总。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15

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一)、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实验材料】各种颜色的橡皮泥。

【实验过程】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好了。

【注意事项】

1、 制作之前先考虑: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2、 便于观察可以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其剖面,以便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内部构造。

(二)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

【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番茄酱在土豆泥的裂缝部分或有空隙的地方溢出。

【实验结论】岩浆受热后,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部分向上运动并溢出。

(三)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过程】

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有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实验现象】纸箱底振动,楼房倒塌。

(四)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竹筷——地表的岩层

【实验过程】

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实验现象】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地表受到巨大的力时,会产生褶皱或断裂,形成地震

(五)卵石磨圆的模拟试验

【实验目的】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材料】有盖得大口玻璃瓶、谁、砖、锤子。

【实验过程】

1、用锤子把砖敲成块。

2、把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碎砖块没有了棱角,变成了圆形。

【实验结论】在谁的冲刷和碎砖块得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六)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

【实验过程】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实验结论】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注意事项】

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2、不要用手碰石头。

3、岩石选取易碎的页岩效果最好,也可以用板岩或风化花岩做实验。

4、冷水的温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

(七)滴水穿石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水滴的力量

【实验材料】黑色手工纸、面粉、滴管、烧杯、水、米尺。

【实验过程】

1、在黑色手工纸上用面粉堆成大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从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发现面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面粉溅落的范围直径。

【实验现象】面粉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

【实验结论】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越大。实验室条件下水滴下落的高度远远低于自然界中雨水的高度,由此推断雨水对地表有强大的冲击力,天长日久,能形成“滴水穿石“等改变地貌的现象。

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

(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目的】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

【实验过程】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皮筋在震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在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的】声音是有什么传播的?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

【实验过程】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知道耳朵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是能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入水槽中。将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脑中的声音吗?

【实验现象、结论】

1、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

2、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

3、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液体传入耳朵的。

(三)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鼓膜作用

【实验材料】纸筒、橡皮筋、火柴、细线、小镜子。

【实验过程】

1、把纸箱去掉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棒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的现象。

2、将橡皮膜扎破,在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棒的现象。

【实验现象、结论】

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棒跳动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棒跳动。

(四)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目的】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鼓、碎纸屑。

【实验过程】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实验现象、结论】

响声越大,纸屑跳动的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材料

(一)木材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流表、电池、导线、水槽。

【实验过程】

1、用点燃的酒精灯烧木柴,看哪种木材更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木材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软硬程度。

4、将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木材的沉浮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木材的沉浮现象。

6、和其他物品比较轻重。

【实验现象】

1、大部分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纹(年轮)。

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有的很软,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浮现象,浮得多沉得少。

5、干木材不导电,是木材导电能力很弱。

(二)纸的吸水性试验

【实验材料】各种长宽厚相同的纸条、胶水、尺子、水槽、水。

【实验过程】

1、把各种纸条一次粘在尺子上。

2、在水槽中装入少量水。

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让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能就好。

(三)陶瓷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闸门、电流计、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

【实验过程】

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陶瓷的软硬。

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陶瓷的沉浮现象。

4、把陶瓷放入热水中,观察陶瓷是否容易传热。

5、把陶瓷联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让陶瓷从高处落下,看是否易碎。

7、有陶瓷碎片切割纸片。

【实验现象】陶瓷不易燃,硬度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易导电,不容易传热,易碎,碎片很锋利等。

(四)金属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小闸门、酒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

锤子、木条、陶瓷等。

【实验过程】

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金属的硬度。

3、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看金属是否容易传热。

4、用放大镜,砂纸打磨,观察金属的花纹、光泽。

5、把金属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让金属从高空处落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实验现象】金属不易燃,硬度较大,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等。

第五单元 水循环

(一)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目的】探究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材料】温度计、棉纱、支架、表。

【实验过程】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边观察边做记录。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二)沸腾

【实验目的】研究水沸腾的现象

【实验材料】铁架台、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彩笔、钟表。

【实验过程】

1、组装好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在铁架台的下一铁圈上垫一石棉网,放上半烧杯凉水,下面放好一个酒精灯。在铁架台上铁圈上挂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2、未加热之前,先记录下温度计的读书,然后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读书。

【实验现象】水的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实验结论】把水加热到一定程度(通常是100℃)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地翻腾起来,这叫做“沸腾”。水沸腾后,温度计读数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二) 凝结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水凝结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试管夹、烧杯、小碟子、少量冰块、三脚架、石棉网。

【实验过程】

1、在三脚架上市啊棉网,把装有水的烧杯放在上面。在烧杯上面装有冰块的小碟子上。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

3、观察现象。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16

实验内容: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地点:室外

实验目的:物体的颜色和吸热

实验器材: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把不同颜色的直对着做成袋状。

2、分别插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

实验现象:

1、深色纸比浅色纸升温快

2、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实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备注

实验效果:好!

实验人:

实验人实验时间:xx年xx月xx日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17

学校:

年(班)级:

实验小组成员: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实验器材:烧杯、热水、瘪乒乓球

我的猜测:球会鼓起来

我这样做:

1、将烧杯加入多半杯热水

2、把瘪乒乓球放入杯中

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瘪乒乓球鼓起来了

我认为:瘪乒乓球受热鼓起来;气体受热会膨胀

授课教师:

评定等级: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18

x年级x班x组组长: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

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目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所用器材:(装置)盆子,玻璃杯,水等。

实验步骤

1、打一盆清水,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竖直倒扣在装满清水的盆中。

2、观察玻璃杯里是否进满了水。

实验现象:水不能充满整个玻璃杯。

认识与结论:说明空气也占据空间。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19

学校:

年(班)级:

实验小组成员: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盐到哪里去了

实验器材:玻璃杯2个、锯末、盐、玻璃棒、小勺、记录卡片、水

我的猜测:化在水里了

我这样做:

1、取一勺盐放一杯里。

2、擦擦勺取一些锯末放一杯

3、将两个杯中倒入相同质量的水

。4、用棒搅拌,下数相同

5、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

1、盐不见了。溶解在水里了。在水中变成变成微小的颗粒。

2、锯末浮在水面

我认为:

1、盐不见了。溶解在水里了。在水中变成变成微小的颗粒。

2、锯末浮在水面,没溶解。

授课教师:

评定等级:

注:

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送交实验室存放。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20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亲历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探究过程,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单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记载下来。这一环节是对实验过程的再现和总结,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的科学概念的理解,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较低,完成一个实验,他们不会感到困难,然而独立地完成一个实验报告却很困难。主要表现在不会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抓不住要害和实质。因此,指导学生学会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是科学课教学的另一项艰巨的工作,必须引起我们科学课教师的高度重视。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谈谈我的思考和做法,与同行们商讨。

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

1、引导学生提出与课题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从而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2、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而有依据的猜想与假设。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能凭空乱猜。

3、指导学生讨论制定实验计划,确保实验有序进行。实验计划一般包括提出与课题有关的科学问题和对问题答案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过程、确定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考虑注意的问题等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探究计划,是一种实验前的“动脑”活动。这个实验前的“动脑”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去动手实验,而不是单纯“好玩”;另一方面使各个实验小组的探究活动能够有序、有效地开展。

4、合作探究,人人参与。实验计划确定后,就要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这是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做到合理分工,人人参与,要按照实验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记录。

二、组织交流汇报,重温实验过程

一个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必需了解学生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发现和疑问,这就有了交流汇报的环节。这一环节既是教师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学生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的需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认真作好以下两点:

1、请实验很成功的小组交流他们探究的问题、实验的步骤、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2、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由于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较低,对实验步骤的汇报,实验现象的描述,难免会出现步骤错乱,语句不通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修改意见,再进行评价总结。

三、引导分析实验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实验结论,这是实验探究活动由动手转入动脑的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个过程是整个探活动最困难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思维规律给予恰当的引导。

四、学生实验报告的批阅必须突出科学课程的宗旨

学生的实验报告单,必须书写整齐、格式规范、语句通顺,条理清晰。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记录实验步骤,描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切忌学生相互传抄,报告千篇一律。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听写老师口授的报告内容。教师要按时批阅、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对于学生报告中的重要错误,要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认真纠正。

五、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中的项目设计应该具有童趣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对于缺乏童趣的成人化语言,他们不仅难于理解和接受,而且还会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因此,在设计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时,每个项目的名称要尽量使用学生易懂且乐于接受的儿童语言,每个项目要填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描述的。

六、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

一般情况下,实验报告是根据实验步骤和顺序从六方面展开来写的:

1、实验名称:即本次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是什么。

2、实验日期和实验者:注明实验时间和实验者名字。

3、实验器材:写出主要的仪器和药品,应分类罗列,不能遗漏。

4、实验步骤: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原理来设计实验,写出主要的操作步骤。

5、实验现象:正确如实的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为表述准确应使用专业术语,尽量避免口语的出现。

6、实验结论:对于所进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关现象运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

七、在实验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应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

1、以说明为主。即实验报告以说明为主,不用像记叙文一样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更不用在说明过程中展开联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观感受的出现。

2、必须记实,资料客观。实验报告所使用的资料都应是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获得的数据。这些内容应是客观、真实、确切的,不允许有半点虚假。

3、尽量用图解辅助。图解可以增加实验报告的表达能力,比如实验装置有时较复杂,光靠文字无法完全说明,如果使用图解辅助,加上文字注解,就可以一目了然。

4、表达准确简明。准确,就是按照实验的客观实际,选择合乎科学学科特点的最恰当的词句,科学地表达意思;简明,就是在说明问题时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啰嗦含糊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小学科五年级下册《教材》、《教师用书》

2、《名人名句大全》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21

实验内容:光的反射能力

实验地点:五年级教室

实验目的: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实验器材:卡纸(红、黄、绿、黑、白)各一张,手电筒一支,夹子

实验步骤:

1、夹子夹住卡纸

2、将夹横立在桌上,并在桌面上放一页有字的纸。

3、打开手电筒开关,对着卡纸,观察文字

实验现象:黑色反光弱,红色反红光,黄色反黄光,绿色反绿光,白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结论:深色反光弱,浅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效果:好!

实验人:

实验人实验时间:xx年xx月xx日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22

实验名称:粉体真密度的测定

粉体真密度是粉体质量与其真体积之比值,其真体积不包括存在于粉体颗粒内部的封闭空洞。所以,测定粉体的真密度必须采用无孔材料。根据测定介质的不同,粉体真密度的主要测定方法可分为气体容积法和浸液法。

气体容积法是以气体取代液体测定试样所排出的体积。此法排除了浸液法对试样溶解的可能性,具有不损坏试样的优点。但测定时易受温度的影响,还需注意漏气问题。气体容积法又分为定容积法与不定容积法。

浸液法是将粉末浸入在易润湿颗粒表面的浸液中,测定其所排除液体的体积。此法必须真空脱气以完全排除气泡。真空脱气操作可采用加热(煮沸)法和减压法,或两法同时并用。浸液法主要有比重瓶法和悬吊法。其中,比重瓶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应用较多的测定真密度的方法之一。因此,本实验采用比重瓶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粉体真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科研与生产中的作用。

2、掌握浸液法—比重瓶法测定粉末真密度的原理及方法。

3、通过实验方案设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比重瓶法测定粉体真密度基于“阿基米德原理”。将待测粉末浸入对其润湿而不溶解的浸液中,抽真空除气泡,求出粉末试样从已知容量的容器中排出已知密度的液体,就可计算所测粉末的真密度。

三、实验器材

实验仪器:真空干燥器,比重瓶(2—4个);分析天平;烧杯。

实验原料:金刚砂。

四、实验过程

1、将比重瓶洗净编号,放入烘箱中于110℃下烘干冷却备用。

2、用电子天平称量每个比重瓶的质量m0。

3、每次测定所需试样的题记约占比重瓶容量的1/3,所以应预先用四分法缩分待测试样。

4、取300ml的浸液(实际实验中为去离子水)倒入烧杯中,再将烧杯放进真空干燥器内预先脱气。浸液的密度可以查表得知。

5、在已干燥的比重瓶(m0),装入约为比重瓶容量1/3的粉体试样,精确称量比重瓶和试样的的质量ms。

6、将预先脱气的去离子水注入有试样的的比重瓶内,到容器容量的2/3处为止,放入真空干燥器内。启动真空泵,抽气约20—30min时暂停抽气。

7、从真空干燥器中取出比重瓶,向瓶内加满浸液并在电子天平上称其质量msl。

8、洗净该比重瓶,向瓶内加满浸液,称其质量为ml。

9、重复操作5、6、7、8测下一组数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23

一、实验内容: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经济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1、实验目的: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和基本的经济检验和统计检验。

2、实验要求:

(1)对原始指标变量数据作价格因子的剔除处理。

(2)对回归模型做出经济上的解释。

(3)独立完成实验建模和实验报告。

二、实验报告:

中国年人均消费与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

1、问题的提出

居民的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适度的消费可以有利的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的增长。要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关键问题是如何保证居民的消费水平。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一国的GDP扣除掉折旧和税收就是居民的可支配的收入了,而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储蓄,二是消费。如果人均GDP增加,那么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会增加,这样居民用于消费的应该也会增加。本次实验通过运用中国年人均消费与经济水平(用人均GDP这个指标来表示)数据,建立模型研究人均消费和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西方消费经济学者们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是需求的函数。消费经济学有关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即消费函数理论有:

(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净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并且进一步假定,人们的现期消费,取决于他们现期收入的绝对量。

(2)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决定的。这些理论都强调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二)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1)利率。一般情况下,提高利率会刺激储蓄,从而减少消费。但在现实中利率对储蓄的影响要视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价格指数。价格的变动可以使得实际收入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消费。

(3)生活环境,生活理念。有些人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对现在流行的超前消费很不赞同,习惯于把钱存入银行,这样势必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消费水平。

(4)人口结构。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消费率不同,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消费率一般较高。一国青少年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高,消费需求也相应越大,而储蓄率也就越低

另外,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一国的GDP扣除掉折旧和间接税就是一国的国民收入,所以,我们可以用人均GDP来代表人均收入。

基于上述这些经济理论,本次实验通过运用中国年人均消费与经济水平(人均GDP)数据,建立模型研究人均消费和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一模型,一是假定利率是保持不变的,这样可支配收入可视为不受储蓄的影响,二是假定人口结构及生活环境不发生变化,另外对原始指标变量数据作价格因子的剔除处理,避免价格因素的影响。

2、指标选择

本实验中,经济水平的指标我们选择人均GDP。

3、数据来源

数据取于《中国统计年鉴》,指标数据为国年的人均消费、人均GDP和各年的CPI。

4、数据处理

为了保证我们各个时期数据的可性,我们必须剔除价格的因素对人均消费和人均GDP的影响。在这里我们用1990年的CPI作为基期来调整数据。关于调整方法我们可以用Excel也可以用EViews软件进行,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下用EViews软件调整数据的步骤。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24

实验内容: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地点:实验室

实验目的: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实验器材:大饮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动物

实验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25

实验内容

阳光下的影子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橡皮泥、木棒

实验步骤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2、每隔十分钟,量铅笔影子的长度,在白纸上做下记录。

实验现象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结论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xx年xx月xx日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26

学校:

年(班)级:

实验小组成员: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实验器材:烧杯、热水、瘪乒乓球

我的猜测:球会鼓起来

我这样做:

1、将烧杯加入多半杯热水

2、把瘪乒乓球放入杯中

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瘪乒乓球鼓起来了

我认为:瘪乒乓球受热鼓起来;气体受热会膨胀

授课教师:

评定等级:

注:

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送交实验室存放。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27

实验内容

种子发芽对比实验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器材

种子发芽实验盒、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贴上标签

2、将种子放入洞中

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号杯进行对比。

实验现象

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结论

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缺一不可。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xx年xx月xx日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28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组天文学家对离开地球约95光年的两个双星进行了为期5年的观察,这两个双星系统拥有与我们太阳相类似的年轻恒星,因此研究它们能帮助天文学家预测太阳的强烈爆发和确定地球上生命的进化,因为当时太阳对我们地球的轰击要比现在强烈得多。

天文学家在5年里对β-英仙星座(最明亮和最接近地球的双星)和V711-捷利茨(拥有两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其中一颗比太阳稍冷,另一颗比太阳稍热)双星辐射的无线电波进行不间断监测,类似太阳的恒星具有外部环流区域,该区域在激发磁场,而双星上的爆发图像表明该磁场在变化。天文学家试图发现双星上最强烈爆发时磁场变化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性已被找到,因此现在可以十分准确地预测下一次爆发什么时候发生。

双星的爆发强度取决于双星中稍冷恒星的年龄和旋转速度,上述两个双星远比太阳年轻,它们围绕自己轴的旋转速度也快10倍,因此它们的爆发大致也强烈10倍。专家们认为,为了查明这一规律性,只要观察5年时间就足够了。这两个双星中的恒星爆发频率为50~天,此外,还存在持续500天以上的活跃长周期。

我们的太阳不是双星而是单独恒星,它的磁场活性相对比较低,因此为了收集预测它爆发的统计资料,需要对太阳进行为期100年的观察。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29

学校

年(班)级

实验

小组成员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实验器材:量杯、量筒、石块、水槽、烧杯

我的猜测:150克

我这样做:

1、用量杯取水倒进量筒里记下刻度;将石块滑入量筒里,记下水面刻度;用现在的刻度减去原来记下的.刻度就是不规则十块的体积。

2、将烧杯装满水放在水槽里;将石块滑入烧杯,水会溢出烧杯;用量筒量出溢出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

180克

我认为:溢出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授课教师:

评定等级:

注:

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送交实验室存放。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篇30

实验内容:阳光下的影子

实验地点:室外

实验目的: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器材:木板、白纸、橡皮泥、木棒

实验步骤: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2、每隔十分钟,量铅笔影子的长度,在白纸上做下记录。

实验现象: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结论: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效果:好!

实验人:

实验人实验时间:xx年xx月xx日

仪器管理员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