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书信 > 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最新8篇】正文

《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最新8篇】》

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书信吧,书信具有明确而特定的用途和接受对象,并有固定的或惯用的格式。那么,怎么去写信呢?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8篇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篇1

2、描绘对未来的自己的夙愿:可以描绘自己未来的夙愿。在信打开前,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不同的追求。等到信打开的时候,自己是否已经实现了。

3、现在的生活状态:把自己的生活状态,等时间到了,看这是否是自己追求的生活。自己的变化有多大。等信打开的时候,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4、对未来的生活方式的描绘:先描绘了现在的生活方式。等到了以后现在变化有多大,比如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等。

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篇2

一、致孩子书信的优势

“信,是消息,也是值得赞美的品质,同时,它还有即兴之意。”[1]书信,也就是用书写的方式与他人或自己就某些论题、问题或心情进行交流。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写信的传统,以前用毛笔写,后来用钢笔、圆珠笔、打字机、电报机,再后来,有了电子信件,就改敲键盘,每敲一下,就是一个ASCII码,能转换为对应的信息或文字,虽然是符号,也不乏真情实感。

现在的社会,信息传递如此便捷,传递速度如此之快,为何人们尤其是父母进行感情交流仍会选择书信这一方式呢?因为书信有着独特的交流优势。一些不便于面谈或者电话交流的事情,通过书信有助于更好地展开交流,正如王海_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既然写信,就说些不曾跟你说过的话。”[2]更有甚者,在亲子世界中极有可能会遭遇这样的情状: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绝大部分的矛盾、纠纷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亲人之间也不例外。有时候,虽然经常有见面的机会,但真正共同生活的活动和深入的交流并不太多,多少有些像“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面对亲子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多元而复杂的情形,父母借助书信将自己的想法更好地告诉孩子,或者帮助父母实现对自己教养行为的梳理及反思,或者为孩子生命的成长、发展及完善提供有力的帮扶,在此基础上实现亲子之间的同生共长。尽管有些书信并不一定要在写完后立即交付到孩子的手上,如曹文轩所说:“爸爸不一定要你看到这封信,爸爸只是有话要说――写了信,就等于和你当面说话了。也许过了一些日子,我又会将它交到你手上,也许会过很久很久,也许永远尘封直到它风化为纸的碎末。”[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总会以某种方式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生命成长,以及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时时在场”。

二、书信所致孩子的类型

在这个世界,父母的爱常常弥漫于孩子的周身,这种爱并不仅仅在现世孩子的身上,他们还早已生发出了对“未出世孩子”的爱,以及对未来时空中孩子的浓浓的爱。具体而言,父母书信所致孩子的类型包括以下三种。

1.未出生的孩子

正如崔曼莉所言:“孩子,妈妈还不能确定,会不会有你。这封信写给未来的你。你,有可能成为现实,有可能不会实现。但妈妈很高兴可以给你写信。信,是消息,也是值得赞美的品质,同时,它还有即兴之意。这就是我,一个还没有成为母亲的女人,给你的消息。发自肺腑,也避免刻意。如果妈妈和你的缘分仅限于一封信,也是我们的母子之缘。我很荣幸。”[4]此外,孙睿也在给未来孩子的信中表达了相似的情怀。尽管孩子还未来到这个世界上,但从这些书信中,我们依旧可以读出他们对孩子的希冀与期待,希望能够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从未谋面的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这种致孩子的书信超越了现世之“有”,是对未来可能之“有”的爱,寄予着对未来生命的美好期许。

2.现世的孩子

父母致孩子的书信更多的是写给现世的孩子。对于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他们渴望借助书信与孩子进行交流。有些孩子还是新生儿,就阅历与学力而言根本无法理解何为书信,但这并不妨碍父母与孩子的书信交流;而有些孩子则处于青春期,因为处于人生的拐点可能更需要父母通过书信和他们进行交流;还有一些孩子已经长大成人,面临着人生中的许多选择:生活、学业、职业等等,他们依旧是父母永远的牵挂,父母将自己想说的话、想做的事,通过书信告诉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走进彼此的心灵世界。

3.未来时空里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祝福绵延在无限辽远的时空中,这一点在科幻作家刘慈欣致女儿的信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这封信中,刘慈欣写道:“这是一封你可能永远收不到的信,我将把这封信保存到银行的保险箱中,在服务合同里,我委托他们在我去世后的第二百年把信给你。不过我还是相信,你收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5]在这封信中,他为女儿描绘出一幅未来星球的奇妙蓝图,等待着女儿去发现。虽然这样的愿景还是未知数,但作为父亲,他一直希望女儿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好玩的世界,即便两百年以后依旧如此。这位科幻作家,用他所拥有的无限想象力,借助于书信将无限的爱意在孩子身上:愿这位出生在儿童节前夜的女儿像孩子一样永远快乐。在当下时空里写信给未来时空中的孩子,这是现世的父母将爱延续到无限久远时空里的一种体现,它包含着对未来世界的美好向往,对无限希望能够更长久地生活在这美好世界的女儿的真诚祝福。这是特殊的书信交流,这样的交流因《成长,请带上这封信》这本书让越来越多的读者读出了父亲洋溢在信中的爱女深情。这封信的传播让久远时空中的爱看得见摸得着,也扩充了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空间。

三、致孩子书信的内容

无论书信是写给哪种类型的孩子,父母都希望也都愿意将其无尽绵密的爱意写在这些书信中,其内容涉及人生所能体验、所应体验的各个方面。

1.淡化成绩

当下社会,不少父母纠结于孩子的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评价孩子的最重要的标准,为此,孩子柔弱的心灵时时要经受成绩强风的摧折,这种情形已显出低龄化的趋势。很多孩子对捆绑自己的成绩极易产生反感,因此而产生厌学情绪,而这种学习状态欠佳反过来又会触怒父母,一定程度上成为亲子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在《成长,请带上这封信》中,不少父母试图给自己也给孩子松绑:不要让孩子成为成绩的奴隶,更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成绩的奴隶。钱文忠认为:“所谓‘成绩’,大可不必着急。所以,一时的成绩分数的好坏,不仅爸爸毫不在意,也希望你不要纠结于此。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6]乐嘉在致女儿的信中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观点。事实上,能够淡然于孩子的成绩,确实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乃至社会压力,需要一种坚持,有这样的父母与孩子一道正确看待成绩,对孩子的生命成长则善莫大焉。对于成绩,每一个父母需要明确的是:时代需要的不是一个会考试的孩子,而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充满好奇心也充满感染力的不断前进的人。当然,淡化成绩并不是完全置孩子的成绩于不管不问之地,而是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成绩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位置,这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一种生命的解放,持有这种理念的孩子反而更可能进入良好的生命状态。

2.强健身心

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必定会体验到不同样式的生命成长,而生命成长并不一定都是阳光灿烂的,有些时候生命需要承受太多的风雨,这需要每一个人有足够强健的身体、足够强大的内心。强健孩子的身心,首先需要父母拥有强大的身心,正如范铭所说:“妈妈自己是一个本质上‘鲁棒’的人(鲁棒,robust的音译,即健壮、强壮、坚定、粗野),妈妈也希望你能鲁棒一些,心大一些,不要过度敏感,拥有更强悍粗犷的内心。要韧,不要脆。”[7]有些生命从孕育之初就伴随着危险,这种危险不仅仅对孩子而且对母亲来说,都是一种非同一般的体验。对一些父母而言,强健孩子的身体往往更容易做到,而给予孩子一个强大的内心却是一个难题,有些父母自己还没有具备强大的内心。很多父母在给孩子的信中希望自己能先期成长,成为具有强大内心的人,也为孩子成为这样的人提供有力的帮扶。当然,孩子在父母心灵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他们也会以某种方式引领父母的成长。在身心成长的旅途中,亲子实现着同生共长。

3.丰富精神

今天的社会,不少人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小,梦想、独立性、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敏感的自我与乐观的行动力渐渐萎缩。因此,父母在必要的学习之外,也要有多方面的情趣,要能玩会玩。其实,儿时留给未来的最大财富可能是:想得到新东西就勇于尝试,当别人提出批评意见时希望他能说出理由并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年龄渐长,这些美好的品质被一些有形的、无形的手悄悄偷去了,孩子的世界越来越小。父母、师长可以将自己成长经历中有益的经验或者痛惜的教训告诉孩子,使孩子的精神世界日渐丰富起来。张泉灵希望孩子多读书:“在你这个年纪,让世界长大的最好方法是阅读。书里藏着别人的世界,你读懂了,你的世界就拓展了。”[8]阅读就要读那些人类成长过程中的经典作品,而不仅仅是声色光电之类的快捷化、碎片化阅读,音乐也是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必需品,思考更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当孩子的世界慢慢变大,他们的精神也将逐渐变得丰富多彩,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不论以后学芭蕾还是踢足球,当老板还是打工仔,做一个有趣的人。不管是比尔・盖茨,还是乔布斯,他们都是有趣的人。我这十四年,也一直要求自己尽量往这些方面靠,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我想,我是个有趣的人,这就够了。”[9]当然,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仅是孩子应该具有的品质,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

父母致孩子的内容涉及到孩子生命成长中几乎是全部的方面,但其核心应该是让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杨红樱在致女儿的信中写道:“你是内心清静的女孩,喜欢过平淡的日子:读书,画画,弹琴,做饭,送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创意中表达着你的心意。这就是你要的生活――有滋有味地过着平淡的日子。这也是一种青春。”[10]致孩子书信的内容是父母对孩子成长为他自己的一个美好期许,一份坚定承诺。成长为孩子自己,不要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我们赖以发展的金钥匙。每个孩子都有那把钥匙,别丢了,包括别让最亲爱的爸爸妈妈、老师、朋友给弄丢了。

四、致孩子书信的动因

1.对父母身份的提醒

每一个升格为父母的人,都有多重身份。在为事业奋斗的过程中,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不断提升自我的发展空间。曹文轩就曾遭遇这样的困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缺席”着儿子的生命成长。这位创作了很多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收获了无数孩子喜爱的父亲感到了深深的不安与困惑,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心里永远潜藏着内疚和不安,想到不能与你朝夕相处,想到你身边不能有爸爸的身影随时相伴,我觉得你是一个很不幸的孩子――每逢这个时候,我的心酸酸的,眼睛会变得潮湿。然而,我没有办法改变这样的状况。因为,毁坏了,就只能永远毁坏了。当我看到你小小的身影渐渐远去,我只能自己安慰自己:你长大了,会懂的。”[11]遭遇这种困境时,父母常常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长大了,一切都会懂,其实不然。在孩子原本应该得到父母之爱的年龄,如果缺失了最为重要的亲子之爱,对孩子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实在难以估量,曹文轩曾经的遭遇(后来,妻子出国让他学会了哄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的生命因为父亲的在场以及用心付出终将健康成长)恐怕不是个案。它意味着家长的身份往往因为其他身份的挤兑而极容易忽略,更少有人将父母视为一项事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父母对此角色有意或无意的舍弃,这对儿女及父母的生命成长都是一种损耗。“因此,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提高你自己的素质。”[12]“我们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马卡连柯语)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13]将孩子生命成长作为一项事业的父母,才会关注孩子,在某一特定时刻,当父母静下心来面对着自己创造出来的生命时,借助书信的方式与孩子平等而坦诚地交流自己对世事的感悟,以及由这种感悟自然而然生发出的情怀,父母和孩子往往能够惊喜地发现,他们共同推开了一扇发现世界的大门,互相发现了、遇见了从未见过的对方。

2.对孩子的真心祝福

书信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有着浓浓的生命情怀以及蕴藏其中的爱意。正如《成长,请带上这封信》中所提到的,对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命,父母每一天都见证着孩子的点滴变化,这种欣喜的心情不能亲口告诉孩子,用书信记录下来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对于逐渐长大并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的孩子,父母则可以更为深入地交流人生的体验;对于面临着职业选择与人生抉择的孩子,父母则嘱托他们不要忘记带上理想,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志趣来迎接充满挑战又绚丽多姿的人生。每一个孩子都在父母的眼睛里,更在父母的心里,通过书信和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借此与孩子一起慢慢打开一个大大的世界,在美好的旅途中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和不一样的孩子。

3.对亲子共同成长的用心记录

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的,父母在这些不同阶段采取多种方式如书信、照片、音频、视频、微博、微信等等,记录下孩子进步的点点滴滴,解答其困惑,舒缓亲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面对面无法解决的矛盾……书写必然有对过往生活的梳理,必然伴随着多重的思考,思考自己对人生对世事的看法,思考自己在亲子教育过程中的是与非,这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生命的成长。当书信完成,孩子在日后或当下读到父母写给自己的信时,借助文字解码父母之爱,亲子生命便在这种持续的交流中慢慢地成长。

在与孩子进行书信沟通时,父母们选择的方式包括纸质书信和电子邮件,两种方式各有所长:作为传统的交流方式,纸质书信在一笔一画的书写中寄托着写信人满满的情意,面对这样的书信,“见信如晤”是最恰当不过的表述;电子邮件更容易跨越时空,有着极快的传递速度,可以即写即发即收。就当下书信沟通的趋势来看,纸质书信渐渐为电子邮件所取代。在未来的时空中,可能还会生发出更多的写信方式。

无论多么忙碌,父母都要为建构优质的亲子关系留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者书信交流应该成为父母的人生必修课。正如刘铁芳所说:“父母亲的陪伴给孩子以保护,使得孩子自我生存的空间和基础得以实现,让孩子在其中可以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和生存方式,可以成为他们自己。”[14]在致孩子的书信中,有父母酣畅淋漓的愉悦书写,也有常人无法体味的艰辛,开启紧锁的亲子之门更需要父母付出数倍的精力。当父母在书信中写下了对孩子的无限爱意和期待时,孩子在当下或日后也能够感受到这种亲子之爱,这就是致孩子书信所具有的神奇力量。

参考文献:

[1][4]崔曼莉。我的孩子、我的朋友、我的老师[A].张泉灵等著。成长,请带上这封信[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317.

[2]王海_.相处[A].张泉灵等著。成长,请带上这封信[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57.

[3][11]曹文轩。我愿意哄着你长大[A].张泉灵等著。成长,请带上这封信[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78、120.

[5]刘慈欣。两百年后的世界[A].张泉灵等著。成长,请带上这封信[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73.

[6]钱文忠。兴趣与志趣[A].张泉灵等著。成长,请带上这封信[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42.

[7]范铭。写给脸上的“刺青”[A].张泉灵等著。成长,请带上这封信[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75.

[8]张泉灵。大大的世界[A].张泉灵等著。成长,请带上这封信[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4.

[9]李承鹏。我为你负担哈根达斯,你必须付出劳动[A].张泉灵等著。成长,请带上这封信[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34.

[10]杨红樱。尊重你的每一次选择[A].张泉灵等著。成长,请带上这封信[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45.

[12]周国平。把心安顿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101.

[13][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29.

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篇3

赵悦收到一张明信片。明信片发自云南丽江,落款是同事老张,时间却是半年前的某一天。

收到明信片的不只是赵悦。那一刻,北京某投资咨询公司内,七八个年轻人都举着明信片啧啧称奇――这投递速度,实在是慢!

“哪里是快递,分明是慢递嘛!”“我看慢递也不错,现在我好像又回到了半年前,听老张谈丽江见闻。”大家七嘴八舌。

这是2008年初秋,金融危机呼啸而来,投资市场一片阴霾,这家投资咨询公司的生意也随之清淡。在座的年轻人正苦苦思索哪种投资方式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这张明信片所象征的商机瞬间为他们擦亮了灵感的火花。

从创意到创业

围桌而坐的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开启一项新型文化创意产业。

不知是谁第一个说:“办家慢递公司吧!”提议一出,其他人眼前一亮。经过几个回合的讨论,创意逐渐成形――慢递公司为客人寄的信与其他信不同,是写给未来的,时间为1个月、1年、l0年甚至更远;可以写给自己,也可以写给朋友、亲人。正如那张明信片,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收到信的人会突然回忆起遥远的过去和写信的人。

创意够新颖,但怎样才能从创意走向创业?他们可不是一群只会做梦的青年。创意敲定,他们便分头去做调查,进行相关的背景、需求、市场前景、运营方式以及客户群体的整体分析。他们发现能接受慢递创意并愿意为之付费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尤以学生、白领为主。确定了消费群体,他们又将消费层次定位于中端人群,经过调查,他们发现金融危机以来,高端消费受到很大影响,而中低端消费受到的影响则不大。

接下来是选址。最终,目标锁定798艺术区。原因在于,798艺术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和前卫艺术基地,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每天,在这里举办的国际艺术展览、艺术活动和时尚活动都吸引了众多游人,这些游人正是慢递的潜在顾客群。

2008年12月,经过3个月的调查、分析、磨合、运作,终于有了结果,包括赵悦在内的6个年轻人最终组成一支稳定的创业团队。他们拿出自己的积蓄作为原始资金,租下位于798艺术区中二街的一处店铺,取名为“熊猫慢递”,并决定于来年1月试营业。之所以选择熊猫作为其形象代言,是因为它看起来慢腾腾,不慌不忙,正代表了他们所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

是时间驿站,又是心灵花园

早在正式开业前,6个年轻人就达成共识,主要依靠这样一些业务挣钱:出售团队自行设计的明信片,如“好爸爸”“好老师”“好兄弟”证书明信片,印着小时候的数学、政治试卷的明信片等。

为顾客寄信,收取邮费。寄往2009年,邮资9元;寄往2010年,邮资10元……即以2009年为收费基础,此后每年加l元。

出售文化创意商品。“业态一定要丰富,店的抗风险能力才强。”

然而,生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各路游客来来往往,这里却门可罗雀。是创意问题还是地段问题,或者是宣传不够?6个年轻人有些动摇。

一日,冷冷清清的店里来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店门口“给未来写封信”的招牌,就问:“我能写给还没出世的孙子吗?”原来老人来自台湾,已身患绝症。儿子刚结婚,并不知道父亲的病情。“我想让我的孙子知道我的祝福和我没有完成的心愿,虽然我永远也不会见到他。”老人说。写完信,老人蹒跚而去,留给6个年轻人的是感动和深刻的体会――他们的生意是有着别样的意义的。

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赵悦在网上看到一个谈到他们的小店的帖子。那是一个顾客兴奋地写下他给未来的自己写信的经历。有很多人跟帖,大家畅想着会给以后的自己写些什么;除了自己,又想给谁写信。

既然有这么多人感兴趣,那就不是创意问题。

团队及时调整战略,如将店里原本布置的“民间摄影展”改为充满怀旧色彩的“记忆与未来”展览。他们到处搜罗小时候的玩具、作业本、校服、课程表……装框、裱糊、悬挂,在展板上写下各种俏皮的评论来吸引顾客,激发他们怀旧,从而想给未来写信。有人主张建立电子数据库,及时更新顾客的投递地址,确保慢递万无一失;有人和银行联系,把信放在银行保险柜里,让顾客觉得他们受到了尊重和礼遇。

用心的结果是,春天到来时,他们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以前每天发几封信,现在一天能发一百多封。与此同时,动人的故事也多了起来。

一对夫妻在婚礼上邀请慢递团队作为见证人,他们要寄一封发往50年后金婚时才能打开的信。

挺着大肚子的妈妈,认真地写好信。一年后,她的宝宝将收到信,虽然暂时还看不懂,但她知道孩子必定会一世珍藏。“这是妈妈怀着你时写下的……”

一个20岁出头的清秀女孩告诉慢递员,每年这个日子,她都会给父亲买生日蛋糕,虽然父亲已经去世。现在她写信只是想向父亲倾诉,而“信就永远放在这里吧”。

顾客们把这里当做时间驿站和心灵花园。每一天都有许多人重复着流程:挑选明信片;登记付款;写毕,把明信片塞进信封,在信封上盖上一个有熊猫标志的红色印章,在空格处填上投递日期,再交到慢递员手中――一封写给未来的信就完成了。

常有人在店里特制的留言册“记忆与未来”上留言:

“今天,我给自己写了封信,等到3年后收到信时,我已经身在巴黎。”

“一切都会过去,收到信时,你已找到新的爱情。”

“收信那一天,我已经像章子怡一样站在红地毯上。”

……

每多走一步都是机遇

创业是一项长线考验,6个年轻人几乎每一天都会遇到新问题。现在,有商业大厦邀请他们开分店,有画廊愿意与他们合作办展览,有玩具商希望与他们一起开发相关产品。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开会,决定重要业务,明确分工,努力开拓着属于他们的事业。

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篇4

你好!

亲爱的自己,你肯定还是宛如自己18岁时候的样子,因为记忆中你的18岁,28岁,38岁模样基本上没有怎么改变,你虽然现在你已经58岁了,可是你应该还是跟18岁时候的样子,没什么区别,那在你的心目中,你一直都是18岁时候的样子!一点都没变!

亲爱的自己,已经58岁的你,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你也如愿以偿,有了自己的小孙子,可是你如当初自己许诺的那样,并没有每天帮着儿子带孙子,而是每天和你携手走到老的那个人,看自己曾经想看的风景,走自己曾经未走过的路!

亲爱的自己,多么幸运,你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够有时间,有机会,有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58岁的你,已经走过了太多的地方,看过了,太多之前没有看过的风景,你感觉你的人生真的知足了!

亲爱的自己,多么幸运,你身边的那个他,还是你25岁时候选那个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想一想一路走来的坎坷路,也有过后悔的时候,也有过遗憾的时候,但多么幸运,你真正做到了,如自己所愿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亲爱的自己,多么幸运,58岁的你已经不再为了生计而犯愁,58岁的你,不用想着每天怎么挣钱?怎么去省钱?而是可以静下心来,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亲爱的自己,多么幸运,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身边的那些好友还都在,他们和你一样,除了年龄的增长,什么都没有改变,哦,不他们也变了,他们的日子也变得越来越好,他们也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亲爱的自己,多么幸运,你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你也终于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多么幸运,感谢生活的美好!

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篇5

星期四

今天放学回到家,老爸赶快跑出来对我说:“米小圈,有你的一封信。”

“我的信?不可能吧?”我接过来一看,还真是写给我的信,上面写着:米小圈(收)。

只是寄信人的地方却写着:保密。

我把信封撕开,拿出了信纸。奇怪?上面居然一个字都没有。

哼!一定是有人在做恶作剧,说不定是我的同桌李黎干的,这几天她总眼我吵架。

老爸问道:“米小圈,是谁给你写的信?”

“我也不知道是谁,可能是我们班同学搞的恶作剧,上面一个字都没有。”我翻过信纸,却在背面发现了两个很小的字――酒水。

我指着信的背面说道:“老爸,你快看,后面写着‘酒水’两个字。”

老爸一看,批评道:“米小圈,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好好学习语文,这两个字是‘洒水’,而不是‘酒水’。”

嘻嘻,原来是洒水呀。

老爸突然明白了:“米小圈,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是让你往信纸上洒水呀?”

“对呀!电视剧里都是这么演的。爸爸你可真聪明。”我赶快拿来了一杯水,洒在了信纸上。

信纸上的字果然显现出来了。可是信纸最上方写着一句话:米小圈,这封信千万不可以让别人看到,这是我们的秘密。

老爸凑过来,问道:“信上写了什么?”

我对老爸说:“老爸,信上写着不可以让别人看到。”

老爸若无其事地说:“好吧,你自己慢慢看吧,我去看球赛了。”

老爸走后,我看起了这封古怪的信。

米小圈,你好:

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米大圈,也就是长大以后的米小圈。请不要惊讶,更不要觉得这是一个恶作剧。因为三十年后的科技已经非常发达了。而我的同学,当然也是你的同学车驰已经成为一名非常厉害的发明家。他发明了一个超时空邮箱,可以把我的信发给三十年前的自己。

我现在已经成为一名画家,当然并不是特别特别著名的那种。

下个月我将举办我人生中第一个个人画展。可是,我还有一幅画怎么也画不出来。

所以,米小圈,我希望你能帮帮我。你现在的一点点儿努力,都会对未来的我产生很大的帮助。

如果你能好好学习画画,我就可以成为特别特别著名的画家了。

对了!我给你写信这件事一定不可以让别人知道,否则这会造成社会混乱,后果不堪设想。

别忘记给我回信,回信地址是:未来大厦77号,米大圈(收)。

想不到这封信居然还写了一个地址,我是绝对不会给他回信的。我米小圈已经上四年级了,傻子才会相信这种恶作剧呢。

【我写给米大圈的信】

9月9日

星期五

今天上课的时候,我总是心不在焉,因为我脑袋里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到底是谁给我写的这封信呢?好苦恼啊。

要不要去问问我的表弟名侦探大牛呢?还是不要了,要不是大牛给我出的馊主意,我也不会把暑假作业瞎写一通,也就不会被魏老师痛批一顿了。

不过很快我就发现了一名恶作剧嫌疑人,她就是我的同桌李黎。

我发现李黎今天表现得很古怪,上课时竟然捂着嘴偷偷地笑我。我猜一定是她给我写的信。好吧,我得诈她一下才行。

下课的铃声响了起来。

我对同桌李黎说:“李黎,我已经知道你的秘密了。”

“哼!知道就知道呗,我又不怕你知道。”

“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米小圈,谁让你中午不吃饭就去踢足球的。我妈妈说过,中午不吃饭对胃不好,所以我是好心才告诉你妈妈的。”

我又问道:“就这件事吗?你没做过别的事?”

李黎很纳闷:“你觉得还会有什么事?”

我说道:“可是你上课时为什么老是笑呢?”

李黎指了指我的脚:“米小圈,你看看你的袜子就知道我为什么笑了。”

我低头一看,不好!我居然穿了一只蓝袜子,一只白袜子。呜呜,今天起床起晚了,为了不迟到,居然手忙脚乱地穿错了袜子。我赶快把脚藏在了椅子下面,千万不能让其他同学看见,否则他们非笑死不可。

看李黎的样子倒也不像给我写信的人,如果她想整我,一定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喊:米小圈穿错袜子了,而不会写这么无聊的信。

就在这时,只听见李黎大喊道:“米小圈,你的袜子穿错了呀。”

全班同学都围了过来看着我的脚,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姜小牙从外面跑进了教室,大喊道:“我的信,我的信来了。”

对了!一定是姜小牙,我们班只有他最近总用信纸写信。听说是写给―位他崇拜的女诗人,而这位女诗人从来不上网,所以每次姜小牙都是写纸质的信。

没错,一定是姜小牙,他还在为换同桌的事耿耿于怀,想报复我一下。

姜小牙撕开信封,看完信却哭了起来。

原来,他希望这位女诗人能收他为徒,可在这封回信中,女诗人拒绝了姜小牙,并希望他能好好学习,先把作文写好,等长大了再说。

看姜小牙哭得这么惨,我觉得又不像是他搞的鬼。再说他现在已经和潘美多一桌了,他为什么要报复我呢?我们可是好朋友啊。

经过―整天观察,我发现我竟然什么都没发现。难道真的是未来的米大圈给我写的信?

我昨天晚上是不是说过傻子才会相信这种恶作剧的话?好吧,我承认,我现在有点儿相信了。

我决定,给米大圈回一封信,看他能不能收到!

米大圈:

你好!

首先,我对你的身份表示十二分的怀疑。我是不会相信你是未来的米小圈的。因为我米小国从来不会推卸责任。可是你自己不努力画画居然还怪在我的头上,真是太不懂事了。

如果你真是未来的我,就应该听我的,以后就不要再画画了,更不要开什么画展了。你应该穿上足球鞋去练习踢球。对了,千万别像我一样穿错袜子。

让我最生气的是,我现在这么喜欢踢足球,而你是什么时候放弃的呢?一定是你偷懒,怕吃苦,自己不努力才导致半途而废,都怪你。

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足球小将,以后我要进入国家队,让我们国家的足球冲出亚洲,不!我要获得世界杯冠军。老师说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现在才40岁,只要你努力去练习踢足球,也不算太晚。

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等待你的回信。

【又一封古怪的信】

9月12日

星期一

今天放学,我刚刚回到家,老爸就走了过来。

“米小圈,这又有一封你的信。你最近在给谁写信,怎么老是收到你的信呢?”

我告诉老爸,这是我的秘密。我拿着信跑回自己的房间,撕开信封,看了起来。

米小圈:

你好!

很高兴看见小时候的自己写来的信。我猜你现在已经有一点儿相信我就是未来的你了,对不对?

为了让你更加相信,我来预测一下你明天将要发生的事。

明天我们的爸爸会把重要的图纸忘在家里,明天你去学校的时候会得到老师的表扬,明天我们的妈妈会做你最喜欢吃的鸡翅。

发明家车驰对我说:绝对不可以把未来发生的事说给你听,会造成社会的混乱,可是我相信你是一个保守秘密的孩子。所以我只告诉给你,千万不能说出去。

至于你说要我去踢球,我这把老骨头真的做不到啊。你还记得美术班的小胖子吗?他现在已经是很有名气的画家了,一幅画可以卖好多钱,而未来的你,也就是我,只是一个不太知名的小画家。所以,米小圈,如果你相信我,就不要再贪玩了,让我们一起努力画画好不好?

看完这封信,我哈哈大笑起来。本来我已经有点儿相信米大圈了,可是米大圈居然说美术班的小胖子以后会成为大画家,这怎么可能呢?那我米小圈岂不是可以变成达・芬奇啦。对了,还有明天的三条预言,我偏偏不要让它们实现。

【三条预言】

9月13日

星期二

今天我比平时提前十分钟起床,我要提醒老爸千万别忘了自己的图纸。如果忘记了图纸,老爸的老板是一定不会放过他的。

可我刚刚穿好衣服来到老爸的房间,却发现老爸已经走了。

老妈说:“今天你爸爸有一个很重要的会,昨天他画图纸画得很晚,今天一大早就走了。”

我问道:“那爸爸把图纸拿走了吗?”

老妈说道:“当然拿走了,否则他就死定了。”

“哦!那就好。”

我刚说完就看见老妈指着角落里的一个文件包,大喊道:“不好!你爸爸拿错包了。他把我给他新买的包拿走了。”

“啊?”第一条预言应验了,看来老爸这次要倒霉了。

吃了早饭,我来到学校。马上就要上课了,可我却不紧不慢地向教室走去。我决定晚一点儿再进教室,这样老师就不会表扬我了。

其实何止不会表扬我呀,当魏老师看见我的时候,大喊道:“米小圈,你怎么才来呢?”

呜呜,结果我被魏老师痛批了五分钟。

第二节是莫老师的语文课。她是最喜欢表扬我们的。所以,这堂课我绝对不举手回答问题。

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篇6

柯尼家境贫寒,唯一的亲人在战祸中又去世。他痛恨战争,觉得,年少的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与讨厌,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他要写一封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表达自己的想法。除了想法外,他是想给罗斯福一种戏弄:

您好,总统先生,得知您当选了总统,是否可以送给我100美元,要知道,我的父亲刚刚死于战祸,却从未得到任何的补偿,我也是您的选民,您有责任帮助我。

这封信投进了信箱里,信的表皮上只写着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收,并没有写任何的地址,但信封的右下方却写着柯尼的地址,显然,柯尼对100美元充满了期待。

信的字迹充满了幼稚,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这是对当局者不满惰绪的发泄。

信被一个叫爱尔的邮差发现了,他每日照例去收取信件,然后通过邮局邮向四面八方。在检索时,爱尔发现了这封奇怪的信件,显然,这封涉及政治的信件并不符合美国的法律,它可以被当即清除出去,但爱尔感觉这封信十分沉重,觉得意义非凡,想了会儿,他在信封上添写了地址:美国华盛顿白宫,毅然决然地将信发了出去。

3天后,美国总统办公厅收到了这封有史以来最为奇特的信件,办公厅主任感到十分意外,在检查了没有安全隐患后,他将信直接放在了罗斯福总统的办公桌上面。

罗斯福白天一直在开会,晚上回来时,看到了信,他撕开信封,看到了一则没有署名的信件。

主任走了进来,说这封信是否没用?是否可以清除出去?

罗斯福笑着说道:这封信是我的朋友邮来的,我需要回信给他。

第二天清晨,主任将这封回信邮给了柯尼,但由于匆忙,罗斯福忘了将100美元装进信封里。

柯尼收到了回信,却没有100美元,他十分失望,觉得罗斯福太小气了,信的内容十分简单,大体告诉他要坚强地面对生活,国家正在搜索遗漏的补偿名单,相信你的父亲会得到公正的补偿的。

柯尼于一周后离开了华盛顿地区,因为他想到南方的佐治亚州去投靠自己的姨妈,否则自己会有被饿死的危险。

罗斯福总统又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他回到办公桌前时,发现了自己昨天晚上掏出来的1D0美元仍然乖巧地躺在办公桌上,他吃了一惊,继而,反应过敏地叫主任过来。

显然,是他失信于人,罗斯福的脸上绽现了从未有过的焦虑感,没有实现对一个孩子的愿望,这也许是近些天以来,除二战事情以外最大的遗憾了,罗斯福当即下令重新将这100美元装进信封里,邮给柯尼。

半个月后,信却被退了回来:查无此人,显然,柯尼早已经不知所踪。

主任将100美元郑重地放在罗斯福面前,说道:柯尼显然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了,这件事情,是小事,二战的事情要紧,总统先生,我觉得您没必要小题大做。

第二天晚上,罗斯福总结照例“炉边谈话”,他谈了民生,谈了世界范围内的大事情,在结束时,他意味深长地讲述了自己与柯尼之间的故事,最后他说道:这没有邮出去的100美元,是自己心中永远的痛,如果能够再见到柯尼,他一定会向他道歉,将100美元送给他。

一个国家的总统,心里竟然装着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一时间,街谈巷闻,传为美谈。

柯尼在姨妈家里听到了罗斯福先生的炉边讲话,他喜出望外地告诉姨妈,自己就是给总统写信的柯尼。

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篇7

为什么要给自己写信?因为在写信的过程中,你不单可以总结现状,还可以思考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去哪里、成为怎样的人,可以写的内容可多了!当未来变成现在,再看看这封信,你肯定会有所收获。

不要浪费时间了,马上拿起笔,给未来写封信吧!

Yes, I had reached the age of 25. Still, I doubted this letter from my past would make it to me, all these years later. It was a simple creative writing assignment[作业] from when I was 15.

The teacher collected our letters and promised to mail them ten years later. But, so much time had passed, would he keep his word[守信]? Would he even remember?

Thinking back on the letter, I tried to remember writing it. I vaguely[含糊地] recalled giving my future self some advice.

In my recollection[回忆], my 15-year-old self wanted to make sure I would continue to write and figure skate[花样滑冰], and she probably assumed I’d be married and have a baby by now.

When you’re 15 years old, 25 seems like a grown-up age, but I wasn’t feeling as grown up as I believed my younger self expected me to be.

Then, on a family vacation in San Diego, my parents brought me the mail from home. In scrawled[潦草地写] ink, there was a letter addressed to myself. I knew it was the one! I laughed delightedly and could not believe what was in my hands. I opened it eagerly and was astounded by the results.

The letter began in true 15-year-old fashion: “How much do you bet that this letter will never get to you?”

It continued to greet me casually as if we were having an IM[即时传讯] chat.

Here are two key bits from the essence[本质] of the letter, which I found important and beautiful:

My 15-year-old self was so stressed!

As an almost junior[(美国)高三] in high school, facing the SAT注 and AP courses, as well as college applications[申请]―and of course, the peer[同辈] pressure―I was apparently[显然地] not quite happy.

Thus, much of my letter to myself was filled with advice and hopes that I wouldn’t stress and worry so much in the future, and that I wouldn’t forget to enjoy my life! It was so wise and sweet.

Contrary to[与……相反] my belief, my 15-year-old self did not have any demands[要求] of me, or false expectations or goals that I might have failed to meet.

Instead, she wrote “…So I guess I’ll stand by whatever you do, because even if you are not who I imagine now, I’ll support you, because maybe who I’m imagining is someone else, and you are―well you’re not someone else, you’re me.”

I was blown away, and tears welled up[涌出] in my eyes at this self-acceptance through time. I immediately wrote a heart-felt thankyou letter to my high school teacher and sent it in the mail.

Then, I wrote a thoughtful letter to my 35-year-old self and tucked it away for the next ten years.

In this new letter, I paid the selfacceptance forward even further. I am a big goal-setter, and like many I know, I put a lot of pressure on myself to be the best and biggest version of myself that I can be.

However, I now knew that what I would have accomplished[实现] and what I would have done in ten years time would pale[使失色] in comparison to[与……比较] how I’d feel and who I’d be.

For me, the biggest lesson in receiving the letter was the idea of“allowing”―allowing myself to be whoever I am, allowing myself to relinquish[放弃] my plans for who I“should become,” allowing myself to simply “show up.”

In what ways can you create a time capsule[时代文化密藏器] for yourself?

I recommend[推荐] experimenting with envisioning[想象] your future life, accepting and forgiving your past selves, and writing to yourself at a specific[明确的] age in the future (five or ten years, for example).

As you write, consider these questions:

What hopes do you hold for yourself in the future?

What fears and obstacles[障碍] do you currently[当前] face that you wish to overcome?

What internal resources do you inherently[固有地] possess[拥有] that will help you, now and always?

What goals do you have that you aspire[追求] to? Tip: Commit[承诺] to the vision, but be flexible[灵活的] to the form.

What is the ultimate[根本的] reason why these goals matter to you? (For example: I want to be a public speaker. Why? Because I want to share my knowledge openly!)

How would you react if you met your future self? How would you interact? Create a sample dialogue―see where it goes!

And finally: What are the ways that you can seek to love your future self no matter how much the future varies from what you expect it would be?

Time travel is possible, and we can indeed learn a lot by removing ourselves from the calender’s grasp[抓住], by seeing ourselves as an ever-changing being. Happy travels!

是的,现在我25岁了。我仍怀疑,这么多年后,那封来自过去的信还会不会如约而至。那是我15岁时创意写作课的一项简单作业。

老师把我们写好的信收集起来,承诺10年后把信寄给我们。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会信守当年的诺言吗?他还记得这个承诺吗?

我试着回忆当年写信的情景,隐约记得我似乎给未来的自己提过一些建议。

我记得,当年那个15岁的自己希望十年后继续写作,玩花样滑冰。她或许还设想我此时已经结婚生子了。

当你15岁的时候,25岁似乎是一个长大成人的年纪,但我现在却没有当时预期的那样,有长大成人的感觉。

后来有一次我们家去圣地亚哥度假,父母从家里把信件带给我。当中有一封字迹潦草的信,就是我当年写给自己的信。我知道就是它了!我高兴地笑了起来,简直不敢相信它真的来到了我的手中。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这封信,结果却大吃一惊。

信的开头是如假包换的15岁少年的口气:“你有多肯定这封信将永远不会寄到你手里呢?”

接着,这封信继续以轻松随意的口吻与我漫谈,仿佛我们正在用即时通讯软件聊天。

我发现信中的实质内容里有两个关键点很重要,而且相当美好:

15岁的我真是“压力山大”!作为一个即将升上高三的学生,面临着SAT和AP课程,还要申请大学――当然,免不了还要应对同侪压力――我显然不太开心。

因此,我写给自己的这封信里大多数是一些建议和希望:希望我将来不会有这么多压力和烦恼,以及希望我不要忘记享受生活!多么明智而贴心啊。

和我的想法相反,15岁的我对未来的自己并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也没有提出也许无法实现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和目标。

相反,她写道:“……我想,不管你做什么,我都会站在你这边,即使你不是我现在设想的那个样子,我也会支持你。因为我现在所想象的也许是另一个人,而你――不是另一个人,你是我。”

这种穿越时空的自我接纳令我感慨良多,热泪盈眶。我立刻给我的高中老师写了一封发自肺腑的感谢信,寄了出去。

接着,我又给35岁的自己写了一封经过深思熟虑的信,然后把它收好,留到十年后再看。

在这封新的信里,我把自我接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我是一个喜欢制定目标的人,就像我认识的很多人一样,我给自己很大压力,要求竭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

然而现在我知道了,我在十年里所做的事,与我的感受和我是什么样的人比起来,终将显得黯淡苍白。

收到这封信,给我的最大教益就是“允许”――允许自己成为任何人,允许自己放弃预先制定的“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的计划,允许自己“出现”即可。

怎样为自己制作一个时间胶囊呢?

我建议可以设想一下自己未来的生活,接纳和原谅过去的自己,给未来某个具体年龄(例如五年或十年)的自己写信。

写信时,思考这些问题:

你对未来的自己抱有什么希望?

你希望克服目前面临的哪些恐惧和障碍?

你天生拥有哪些内在的天赋,不仅现在,而且永远都能够帮助你?

你有什么渴望实现的目标?提示:忠于心中的愿景,但形式可以灵活。

这些目标对你如此重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例如:我想成为一名公众演讲家。为什么?因为我想和人们公开地分享我的知识!)

当你遇到未来的自己,你会作何反应?你们之间会如何互动?设想对话样本,看看会是什么样子!

最后:无论未来与你所期望的有多么不同,你有哪些方法让你会爱上未来的自己?

时间旅行是可能的。通过逃脱时间的魔掌,把自己看作一个永远不断改变的存在,我们确实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祝你旅途愉快!

语法小知识

俚语blow somebody away有多种意思:

1)表示“射杀某人”,为美式用法,如:

Four of the mob[暴徒] were already blown away when the cops got there.(警察到达时,其中四个暴徒已经被击毙。)

2)表示“强烈影响,征服”,如:

That concert blew me away.(音乐会震撼了我。)

3)表示“击败”,如:

She blew her opponent[对手] away in three straight sets.(她连赢三局,击败了对手。)

短语tuck sth. away有两个意思:

1)表示“把……收藏在安全处,使隐藏”,如:

She’s got a lot of money tucked away.(她把许多钱藏起来了。)

2)表示“吃(许多食物)”,如:

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篇8

在构思这封“致赛巴斯汀”的信时,他突发奇想:发信邀请爱尔兰各界知名人士也写信给他儿子,以期帮助儿子健康成长。想不到此设想引起强烈反响,各界人士纷纷响应。

一位父亲的最后遗愿,成就了一段动人的传奇。82封信来自形形的人士,有出自政治家、艺术家、成功商人和将军的,也有来自神父、修女、运动员和厨师的。这些写信者都深知没有任何语言能比父亲的存在更为珍贵,但他们还是尽其所能地给予建言。连“向来都不给别人意见的人”也都极其郑重地写了信。

其中有一封信,来自神父布莱恩・达西。他写道:“写一封信给9岁的孩子,跟他分享如何面对没有父亲的人生,对我来说,是一项艰难的任务……我所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是我的身份,我是个未婚的天主教徒,膝下无子。”但他一心想给赛巴斯汀最适当的告诫,为此他祈祷了10天。

记者约翰・华特斯在信中说:“你爸爸在人生的黄金期,被迫中断人生。但是千万不要因为他的早逝,而认为他少给你一些爱与支持,因为就算他活100岁,能给你的,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社会已经忘记父亲所扮演的角色和他们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各阶段教导我们的智慧。这些细节在我们的文化里已经被隐没了,但是这个角色对我们却是那么重要。不管是父子还是父女之间,父亲对孩子的未来肯定有深远影响……你会时时像你父亲一样微笑,就像报纸上刊登的那样,你们在海边,他将双手放在你肩上时脸上所洋溢的微笑。你会感受到那份安全感,而从中你将拥有放手一搏去追梦的勇气。”

长笛演奏家贾文则给予忠告:“千万别追着金钱跑,如果你可以赚到很多钱,那是一件很棒的事,但是不要以金钱来选择生活方式,更不要以外在的事物来衡量你的人生。”

8岁就失去父亲的爱尔兰众议院主席奥多诺霍推心置腹地说:“我们与父亲血脉相连,这是永远无法被斩断的,而且这段情在成长路上,会一直给予我们力量……一位父亲最想要的,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作出明智的决定,从而引导他进入充实的人生。一位父亲永远都希望他的孩子快乐生活,为人生努力工作,并且做好准备,把握每次机会,勇往直前。”

控股公司总裁克罗斯比在信中写道:“你有个伟大的父亲。虽然他无法随时在你身边,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在那里。我们能在这世界上活多久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世上做过哪些事。你父亲在他35年的生命中,作了很多贡献,甚至是一般人的两倍……所以,在你人生的路途上,当你遇到任何问题时,你可以问问自己:‘爸爸会怎样做?’相信你继承的良好基因,会引领你走向美好的人生。”

82封信真诚朴实,引出很多令人动容的故事,也难免出现一些互相抵牾的人生信条和说教,读起来令人哑然失笑。譬如,有人提醒赛巴斯汀,凡事都应想到父亲会期望自己怎样做;有人则认为,赛巴斯汀应大胆做自己,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对此给予最明智教诲的仍然是那位布莱恩・达西神父:“所有的建言在几年之后都可能不合时宜。你应学会什么时候去追忆,什么时候又该往前走。”

遗憾的是,乔丹还未完成给赛巴斯汀的告别信便辞世,最终由乔丹的母亲克莉斯汀・侯根集录整理,帮他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