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生物进化的原因(优秀9篇)正文

《生物进化的原因(优秀9篇)》

时间: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生物进化的原因(优秀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生物进化的历程 篇1

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通过对化石及化石挂图的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我国出土的化石的事例及其研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生物进化历程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动植物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三、教学难点:化石所证明的四个结论。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由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1:学生阅读课本53页资料分析1。

学生讨论分析: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生物化石能作为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师归纳总结:说明生物是在不断地进化的,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3.案例分析2学生观察分析始祖鸟的一些形态特点。

学生讨论得出:始祖鸟具羽毛、有翅、有牙齿、翅尖有趾爪、具有脊椎骨的长尾这些特点。讨论在这些特点中哪些是鸟的特点?哪些不是?是哪一类生物的特点?象分析马的变化一样来分析归纳出始祖鸟是处在爬行类和鸟类之间的过度类型是鸟类和爬行类的共同祖先。说明现代生物间有亲缘关系。

4.案例分析3出示若干恐龙化石挂图。

(1) 介绍我国许多地方发现了不少恐龙化石和恐龙蛋的化石。指出恐龙属于古代的爬行动物,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研究得出恐龙生活在大约1亿至2亿年前,遍布海、陆、空,陆地上有的恐龙体形巨大。

(2) 教师放事先录好的恐龙在地球上生活时间的自我介绍磁带。

(3) 学生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接下去教师放恐龙灭绝原因的磁带(恐龙的自我介绍)。

5.案例分析4:比较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

6.讨论:(1) 上述资料中,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问题时各采用了什么方法?(2) 上述资料中,科学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3)根据上述资料,你能队生物进化的历程作出怎样的推测。

7.教师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第2课时

1.复习提问: 结合原始地球景观挂图,利用特定的语音、语调来讲述原始。生命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2.出示生物进化系统树后,阐明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而出现两条进化路线,接着让学生回忆已学习过的植物和动物界中的几大类群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逐一贴放各类生物(剪贴图)于系统树上,最后完成了整体图示,并且根据生物的进化总结出生物进化历程;

3.分小组参与拼图竞赛,比一比哪一小组配合得好,能迅速而准确地把进化树重新拼合起来。教师组织学生自评、互评。

4.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评价证据和假说。

《生物的进化》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知识。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动画、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了解很少,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素材,来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2、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观看bbc演化之旅、未来狂想曲片段,设问:地球上是如何产生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类型的?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共同进化

1、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分析事例一:

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进行研究时发现,东岸的羚羊群的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每分钟竟快13米。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经过观察和科学实验,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有一个狼群,生存时时处于危险之中。

思考:

1、捕食者的存在是不是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呢?

2、你还能举出一些事例吗?

实际上,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的“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联系实际谈谈“精明捕食者”策略对人类利用生物资源有何启示?

分析事例二:

结合课本图7-9分析昆虫传粉的专门化对植物繁衍后代有何意义?

评价学生的发言,小结:兰花和兰花蛾互相影响,当兰花的花矩变得细长时,只有吸管式的口器长的蛾能吸到花蜜,这些变异不断积累,从而成为今天的这种兰花和兰花蛾。共3页,当前第1页123

过渡:不同生物之间在进化上密切相关,那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否也有关系呢?

1、观看植物登陆的影视片段,尝试说出地球环境会发生哪些变化。

2、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吗?

小结: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

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展示生物进化历程flash动画

思考,讨论: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2、多细胞生物大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3、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还是动物?为什么?

4、同今天你所看到的地球相比,寒武纪时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

5、恐龙是什么时候灭绝的?物种灭绝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7、有性生殖方式出现以后,为什么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了?

阅读p125文字,画出生物“进化树”,交流后把“进化树”补充完整。

阅读p126,找出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几个学说的主要思想,及其核心。

观察图片资料,小组讨论归纳

交流

讨论、交流

观察图片资料,讨论、交流

观看、思考、交流

思考、填空

分组讨论、交流

讨论、展示

阅读,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尝试将所获得的信息表达出来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

进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教育

学生归纳出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共同进化。

采用引导和启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达到知识迁移。

学生归纳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共同进化。

回顾前面的知识

承上启下,顺利过渡

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绘图能力

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反思总结,

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到此我们把必修二的内容学完了,下一节我们重点学习必修三稳态和环境,同学们预习人体内环境的导学案,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一、共同进化1、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核心:自然选择学说中性突变理论2、发展:中性突变理论和间断平衡学说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如何形成,更在于让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产生危机意识,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实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学生在搜集、讨论、交流过程中,面对触目惊心的画面、数据和素材,一定能产生情感的震撼与升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关爱生命、自觉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形成。

生物进化的历程 篇3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材分析:生物进化的历程极其漫长而复杂。因此,本节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不要增加知识的难度。学情分析: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历程比较感兴趣,但对生物进化的顺序和判断依据却不甚清楚。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生物学研究中常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化石(fossil)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对他们亲缘关系的研究,可帮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可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2、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生物进化的历程大致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表述交流  看书思考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看书分析讨论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练习巩固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 创设情景: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是怎样有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进化来的?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看书  进行资料分析  点拨指导       组织学生看书(生物进化树)    组织学生技能训练 知识回顾感悟与收获达标检测:瞭望角进一步探究布置作业 课后记:生物化石作为进化证据,生物进化的总趋势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关于进化历程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也能很好理解,只是要按顺序记起来,有些学生有难度。另外课本中进化树与原来静的进化过程不相符,例如软体动物在环节动物之前,爬行动物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之后,这是什么原因,需要查资料解决。

生物进化的原因 篇4

教材分析: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教学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学情分析: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资料分析、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教学目标: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分析讨论----探究活动----解决疑难----得出结论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实例:18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特色的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环境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 2、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   自然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表述交流 看书思考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分组进行模拟实验 得出结论     看书 分析讨论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 创设情景:在生物进化的漫长过程中,为什么有的生物会绝灭?新的生物种类又会不断产生?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看书 进行资料分析 点拨指导 进行环保教育 组织学生看书(长颈鹿长颈形成的原因)   点拨指导      知识回顾感悟与收获达标检测:瞭望角进一步探究布置作业 课后记:课文设计的模拟探究很有必要,有了这个亲身体会,对于解决原来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很关键。但这个实验要做好。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完成。对于自然选择学说,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尤其要分清过渡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之间的界线就更难,课本内容不难,但很多练习题太难,尤其关于青霉素的使用问题,什么情况下是已经有了抵抗青霉素的细菌,什么情况下是使得有些细菌产生抗药性,这个问题有待深入讨论。

《生物的进化》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通过对化石及化石挂图的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我国出土的化石的事例及其研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生物进化历程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动植物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三、教学难点:

化石所证明的四个结论。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由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1:学生阅读课本53页资料分析1。

学生讨论分析: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生物化石能作为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师归纳总结:说明生物是在不断地进化的,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3.案例分析2学生观察分析始祖鸟的一些形态特点。

学生讨论得出:始祖鸟具羽毛、有翅、有牙齿、翅尖有趾爪、具有脊椎骨的长尾这些特点。讨论在这些特点中哪些是鸟的特点?哪些不是?是哪一类生物的特点?象分析马的变化一样来分析归纳出始祖鸟是处在爬行类和鸟类之间的过度类型是鸟类和爬行类的共同祖先。说明现代生物间有亲缘关系。

4.案例分析3出示若干恐龙化石挂图。

(1)介绍我国许多地方发现了不少恐龙化石和恐龙蛋的化石。指出恐龙属于古代的爬行动物,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研究得出恐龙生活在大约1亿至2亿年前,遍布海、陆、空,陆地上有的恐龙体形巨大。

(2)教师放事先录好的恐龙在地球上生活时间的自我介绍磁带。

(3)学生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接下去教师放恐龙灭绝原因的磁带(恐龙的自我介绍)。

5.案例分析4:比较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

6.讨论:

(1)上述资料中,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问题时各采用了什么方法?

(2)上述资料中,科学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3)根据上述资料,你能队生物进化的历程作出怎样的推测。

7.教师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第2课时

1.复习提问:结合原始地球景观挂图,利用特定的语音、语调来讲述原始。生命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2.出示生物进化系统树后,阐明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而出现两条进化路线,接着让学生回忆已学习过的植物和动物界中的几大类群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逐一贴放各类生物(剪贴图)于系统树上,最后完成了整体图示,并且根据生物的进化总结出生物进化历程;

3.分小组参与拼图竞赛,比一比哪一小组配合得好,能迅速而准确地把进化树重新拼合起来。教师组织学生自评、互评。

4.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评价证据和假说。

生物进化的原因 篇6

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分析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 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3.介绍达尔文锲而不舍、历尽艰辛创立生物进化论的事迹,塑造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美好心灵。

二、教学重点: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三、教学难点: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方案一:

1.复习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导入新课。

2.师生共同交流对达尔文的理解。

3.课件展示一段自然界的景象。

提出问题:(1)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呢?

(1)    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2)    推动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

4.案例分析:(1)学生观看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的录像。

提出问题:假设你是科学家,你能对此作出解释吗?

(2)课件模拟科学家做的桦尺蠖的实验。

提出问题:如果人们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蠖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5.探究活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让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探究活动的组织是本节的难点,为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教师应让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探究活动时,全组同学要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要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颜色的布料,以利于结果的分析,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布料,也可以用彩纸代替。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多样化,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4).要注意提醒学生,实验时一定要把自己想像成“捕食者”,在选取彩色小纸片时,不要事先观察小纸片的位置,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5).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及时和同学进行交流。

6.教师小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第2课时

1.师生进一步共同探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让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2. 观看课件: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1) 设疑: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谁在进行选择?

学生讨论描述:达尔文是如何解释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2)设疑:什么类型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容易取胜或者失败呢?

学生讨论总结:自然选择的概念、选择因素、选择结果、选择速度。

(3) 让学生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桦尺蛾的体色变化。(可举实践活动中看到的实例)

3. 观看课件:热带雨林动物多样性的录像。

学生归纳:生物的多样性原因。对于珍稀的动植物我们该如何做?

4.课件演示:介绍现代进化论的发展。

设疑:目前生物进化的历程是否已经完成?如果还在进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

5. 小结:关于生物的进化,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问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还需要人类不断 地研究探索,进一步完善。

教学方案二:

第1课时

1. 设疑引入新课。人类生活的地球可描述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命世界,她拥有二百多万种生物,这些生物是从何而来,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充分讨论发言,从而点出本节课的课题—生物进化的原因。

2.案例分析: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变化的事例。

3.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长颈鹿的长颈形成原因

3.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内容。

4.布置探究活动的准备工作。

第2课时

探究活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1.探究活动的组织是本节的难点,为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教师应让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探究活动时,全组同学要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要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颜色的布料,以利于结果的分析,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布料,也可以用彩纸代替。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多样化,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4).要注意提醒学生,实验时一定要把自己想像成“捕食者”,在选取彩色小纸片时,不要事先观察小纸片的位置,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5).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及时和同学进行交流。

2.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和适时评价。

4.师生共同探讨对该实验的改进或更好的实验方法。5.教师小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生物的进化》教案 篇7

篇一: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教案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直观法 四、教学时数:3节 五、教学过程: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什么叫做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练一练,以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C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植物; D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

2、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每一个种群都有它的基因库,种群的个体一代一代地死亡,但基因库却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

3、基因频率: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

4.基因频率的计算:某昆虫种群中,绿色翅的基因为A, 褐色翅的基因位a,调查发现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A、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1)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此种基因的个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的总数 此种基因的个数=纯合子个体数 X 2+杂合子个体数/ 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的总数=个体总数 X 2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A=AA + ? Aa a=aa + ? Aa

5、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 AA=AA/(AA+Aa+aa) Aa=Aa/(AA+Aa+aa) aa=aa/(AA+Aa+aa)

练习:1、从某种生物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D )

A.24% 72% B.36% 64% C.57% 43% D.60% 40%

2、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人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体有12000人。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

A 0.64和0.36 B 0.36和0.64 C 0.50和0.50 D 0.82和0.18

3、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C ) A.4.4% B.5.1% C.6.8% D.10.2% 思考与讨论: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改变 假设讨论题2中的群体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①昆虫群体数量足够大,

②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 ③没有迁入与迁出,

④AA、Aa、aa三种基因型昆虫的生存能力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自然选择对A、a控制的翅型性状没有作用)

⑤也没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3)上述计算结果是在满足五个假设条件的基础上计算的,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都能成立吗?特别是如果第⑤点假设成立这与前面我们所学的基因突变的哪个特性相违背?

遗传平衡定律:p+q = 1 (p+q )2=p2+2pq+q2= 1 AA= p2 Aa= 2pq aa=q2

思考:如果该种群随机交配,子代的基因频率又会如何变化呢?

练习:

1、在某一个种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等位基因用A、a表示)占16%,那么该种群的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概率分别为:(A) A.0.36、0.48 B.0.36、0.24 C.0.16、0.48 D.0.48、0.36

2、某种群中,AA的个体占25%,Aa的个体占50%,aa的个体占25%。若种群中的个体自由交配,且aa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则子代中AA:Aa:aa的比值是(B) A.3:2:1 B.4:4:1 C.1:1:0 D.1:2:1 3、(09广东 20)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A) A.10/19 B.9/19 C.1/19 D.1/2

解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丈夫正常,为隐性纯合子,假设基因型为aa,妻子患病,基因型为AA 或Aa,发病率为19%,可知正常概率为81%,a基因频率为9/10,可推出妻子为AA的概率为1%/19%=1/19,Aa的概率为2×9/10×1/10/19%=18%/19%=18/19。与正常男性婚配,子女患病的几率为1/19+18/19×1/2=10/19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桦尺蠖形成了不同的体色。

某海岛上的昆虫出现残翅和无翅类型

可遗传的变异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突变

自然界中生物的自然突变频率很低,而且一般对生物体是有害的。为什么还能够改变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呢?

例如: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若有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那么每一代出现基因突变数是多少呢?

2× 104 × 105× 108=2 ×107

个体 种群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现在我们用数学方法来讨论一下桦尺蠖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1870年桦尺蠖的基因型频率为SS 10% ; Ss 20%; ss 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以后的几年内,桦尺蠖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是多少呢?

(3)在这个探究实验中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变黑的环境对桦尺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变黑的环境对桦尺蠖浅色个体的出生率有影响吗?

变黑的环境使控制浅色的s基因频率减少,S基因频率增加 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

(4)在自然选择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

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蠖得体色(表现型)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从宏观(性状)上来看进化过程: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从微观(基因)来看进化过程为: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原因 :淘汰不利变异基因、积累有利变异基因。 结果: 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结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练习:1.现在许多学者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C ) A.生物个体 B.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C.种群 D.生活在一起的全部生物

2.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C ) A. 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 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 代代相传

C. 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 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3.以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A)

A.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 B.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 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 D.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不同物种特点:一般不能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生殖 隔离) 3、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4、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形成例子 原始地雀 各地雀种群出现不同突变和基因重组 不同种群间无基因交流 不同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不同变化 各岛屿环境不同,自然选择导致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有所差异 长此以往,不同种群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 最终产生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2、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由地理隔离发展到生殖隔离是大多数物种形成的基本因素,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3、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

1)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篇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

福建师大附中 陈丽芳 教学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4、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5、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 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基因频率的概念。

2、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3、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1 / 7

篇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说课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自己对这一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

本章课程的核心就是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上一节课我们所学习的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由于历史和当时科技条件的限制,而体现出来三个方面的不足,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这几个方面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的修正和完善。本节内容包括: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以及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其中重点和难点是自然选择通过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理论,也是对人们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影响的理论。 二、说学情:

学生在上节课学习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认识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以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上节课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从而进一步探究修正发展了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情感目标: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生物进化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解决方法]

⑴通过具体的实例和计算来理解相关的概念。

⑵通过探究活动的教学理解综合因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基因频率的概念。

⑵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⑶隔离在物种形成的作用。 [解决方法]

⑴通过练习计算基因频率掌握此概念。

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6—117的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方案。 ⑶以桦尺蠖为例讲隔离的作用。 五、教学策略

第1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该学说的基本观点,分析下面的情境:

“如果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绿色翅(基因型为Aa)的变异个体,且绿色比灰色更不易被捕食。那么,昆虫的翅色将怎样变化?”

结合学生的讨论,提出质疑:

该绿色个体能很好生活下来,它体内的。A 基因(☆)怎样才能传递给子代呢? 如果Aa与其他个体交配生殖,后代还会是绿色的吗?

讨论发现,出现有利变异个体的有利基因只有在群体中,通过有性生殖才能世代延续,另外有利变异个体的后代不一定能真实遗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的表现型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可以称为种群呢?

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呢? 人们为什么要提出“种群”这个概念呢? 归纳出:自然界的物种实际上是以一个个种群存在的,种群是物种繁衍、进化的基本单位。它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物种的变化带来了方便。

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研究生物的进化必须研究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如何分析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呢?由此人们提出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什么是基因库?基因频率的含义是什么?请学生计算下面假设的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

某昆虫种群中,绿色翅的基因为A,褐色翅的基因为a,调查发现,AA、Aa、aa的个体分别占20、60、20,那么A和a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

计算得知,该种群基因A的频率为50%,基因a的频率为50%,如果让该种群随机交配,依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子一代、子二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又会怎样呢?

从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中,发现了什么现象?

如果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世代稳定不变,生物将无法进化,显然与事实不符。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能世代不变吗?为什么?

显然,同时满足以上5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即使前4个条件可以满足,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总会发生的。为什么?以上5种因素中哪些因素是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18练习一1、2。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 2、基因库

概念 3 计算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第2课时

导入: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这一地区的两种颜色的桦尺蠖是同一物种还是两个物种呢?我们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呢?

一、物种的概念

以生活在一个草原上的全部驴、马为例,设问:

1、驴种群个体间、马种群个体间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吗? 2、马和驴能相互交配吗? 3、骡子可育吗? 4、什么是物种?

5、为什么马和驴不属于同一物种? 学生阅读教材P119相关内容回答之。 教师: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阻止基因交流,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形成。什么因素可以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

隔离常见的类型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做地理隔离。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分别生活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这两个地区之间的辽阔地带就起到了地理隔离的作用。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多媒体显示教材P119两幅假想情境图。提问:

1、在一个山谷中,有一个鼠种群在“快乐”地生活着。雌鼠和雄鼠之间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这说明了什么?

2、当这群鼠被大河分开后它们是一个种群还是两个种群?

3、几千年后河流干涸了,两个鼠种群又会合在一起,它们之间还能自由交配吗? 4、是什么原因造成它们分化的? 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显示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提问: 教材P120[资料分析]中的4个问题。 教师总结归纳:

三、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

(三)总结

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的概念及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21练习,P122技能训练 (五)板书设计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 1、物种的概念

地理隔离 2、隔离 生殖隔离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篇四: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2

1

2

3

4

5

篇五:生物: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直观法 四、教学课时:4

- 1 -

- 2 -

- 3 -

- 4 -

- 5 -

生物进化的历程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学习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对地层、化石、始祖鸟与现代鸟、各动物细胞色素C的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化石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学习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多媒体放映。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化石标本、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一团迷雾,世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一起学习了5种,比如--

学生:神创论、小水滴、外星球或星际尘埃、热泉喷发、无机小分子……

教师:虽然生命的起始点还找不到源头,但生物进化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生物逐渐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演变成现在的万物。生物进化的历史是久远的,没有人能在历史的隧道中畅游,所以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失去了见证人。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问题,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板书:一、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教师: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主要看以下几种。首先,大家翻开书53页;阅读“资料分析一”,仔细观察课本上所提供的这两幅图,动动脑,能否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呢?

(学生阅读,教师出示挂图或标本。)

教师:挂图上所示是课本上两幅图的放大图,以及其他的一些生物化石。大家注意比对,把你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学生A:我曾经看过一个资料,里面介绍了一些有关化石的问题。有些化石是生物的遗体,像琥珀里的昆虫;有些是遗物,例如恐龙蛋、粪便等;还有的则是它的生活痕迹,例如已经发现的恐龙大脚印。这些化石都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

教师: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为什么它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学生B:化石之所以能为研究提供证据,因为古生物的遗体、遗物、生活痕迹都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后形成了化石,而且这些化石与当时的生活年代是在一起的。

学生C:在第二幅图中,我观察到这样几个问题:

(1)地球表面在生物进化中是不断运动的,地层也随之上升、下降、扭曲等;

(2)通过对地层由下到上的比较,我发现从下到上的地层中生物遗体越来越复杂;

(3)通过同一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可以大致了解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不同生物。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或同一地层中的不同化石作比较,就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板书:1.资料

(1)化石

--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第二幅挂图--始祖鸟复原图。仔细观察这种始祖鸟更像哪种动物?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讨论)

学生D:我感觉它比较像鸟类。它的身体表面有羽毛,还有翅膀,嘴的外形又比较像鸟的喙,所以我认为它应该归属到鸟类中。

学生F:我认为它更像爬行类动物。在它的前肢上长有指,指的末端有爪,嘴里还留有锋利的牙齿,这些特征都与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吻合。

教师:F同学,你提到了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你能简单地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爬行类的主要特征吗?

学生F:爬行动物的体表都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内受精,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体温不恒定。

教师:我们D同学和F同学各持一种观点,而且都非常有道理,到底是哪一类呢?有些学者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那么,鸟类到底是由哪一类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呢?自从始祖鸟发现以后的100多年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争论不休。

板书:(2)始祖鸟化石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课件内容。

多媒体课件内容略

教师:我们通过上表中一些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差异的比较,可以发现人和哪种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

学生:黑猩猩。

教师:对了,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是最近的,其次是猕猴,与马的差异性大一些,而与果蝇和向日葵就更大了。

板书:(3)细胞色素C

教师:在对上述3个资料的学习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始终在进行上、下、左、右的--

学生:比较。

教师:我们请三位同学分别对三个资料中所渗透的比较法作一下总结。

学生E:资料1中,科学家采用了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出生物的进化顺序,比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进化顺序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学生G:资料2,采用了比较动物的形态、特征的方法,对始祖鸟与现代鸟类和爬行动物作比较,说明了鸟类是由始祖鸟进化而来的,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学生H:在资料3中,利用人类和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比如细胞色素C;来比较人与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教师:在生物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比较的方法。什么是比较呢?

学生I:比较首先要有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板书:2.方法--比较。

教师:通过对各种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事实上,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对许多科学领域比如地质学、遗传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等等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的,涉及到了许多种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比较。

[课堂小结]

教师: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们大量地使用了比较的方法,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使自己与时俱进。

[巩固练习]

1.比较是指根据         ,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         ,确定它们的         和         之处。

答案:一定的标准 对照 相同 不同

2.化石为什么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研究过程中的重要证据?

答案:科学家根据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可以推断出某种生物生存的年代,以及当时的自然环境。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而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生物化石的。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1.资料

(1)化石--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始祖鸟化石--鸟类、爬行类

(3)细胞色素C--人类与其他生物

2.方法--比较

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与探究

1.查找20年前的一些生物与环境的资料,与现在进行对比,分析原因,写出报告。

2.查阅有关恐龙灭绝原因说法的不同资料,你更赞同哪一种呢?

生物进化的历程 篇9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2)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难点是“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本节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过程和一个模拟探究过程,这两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获得。因此,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部分。课程进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活动、讨论、谈话的方式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提高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媒体

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六、教学策略

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然后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

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七、案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回答)

学生1: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

注: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板书。

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

先播放对照图片,图下为相关资料及讨论题。

(资料内容)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à),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讨论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注: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属于自然变异的结果,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突变对其后代的生存是有利的。

学生2:黑色桦尺蠖数量逐渐增加,由少数变为常见类型,主要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工厂排出的烟煤杀死了地衣,使树皮变黑;另一方面桦尺蠖的天敌决定桦尺蠖的不同颜色的数量。

学生3:桦尺蠖体色变化是由于体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而且变异的性状传给后代;并且是在外界环境变化及天敌的影响下,变异个体逐渐增加的结果。我认为:工厂排放出的煤烟是导致桦尺蠖颜色改变的关键,说到底是环境污染迫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所以,在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

注:都是对作答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可倾听多数同学的回答,直到满意的答复。

教师:通过对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学生:我们应关掉曼彻斯特周围的工厂,保持桦尺蠖生活区域内清洁的空气,保持天敌的数目不变。这样浅色桦尺蠖便成为常见类型。

教师:由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可推想生物圈中不同种类生物的进化原因,是否与这一事例相类似呢?

学生:是。

教师:尽管我们不能重复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我们可以设法模拟。模拟探究有助于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生物进化原因的直观印象和深层次的理解。

在模拟探究之前,我们先了解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利用保护色捕食或防御敌害的例子

注:打开多媒体课件(关于雷鸟、变色龙等体色随环境而变化;或者枯叶蝶、菜青虫、青蛙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体色对比)。

教师:图中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就是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这种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我们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来探究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

注:教师在做此实验前需强调以下注意事项:

1.全班分组,各组员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不论彩色布料或彩纸颜色必须单一,每小组所选颜色可不一样;彩色应多样化,但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或彩纸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3.提醒学生在实验时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捕食者”,在选取彩色小纸片时,不要事先观察小纸片的位置,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4.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

5.分析探究后面的讨论题。

实验讨论完毕。各小组汇报其探究结果。

学生1:通过5代的筛选,幸存者数量最多的是红色,因为我们组的布料是红色的。

学生2:我们组的结果是:蓝色数量最多,与布料的颜色一致。

学生3:通过5代筛选,幸存者数量最多的是与布料颜色相近的粉红色。

……

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讨论2、3、题。

学生1:在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彩色纸片颜色种类很近。而到了第五代,彩纸片的颜色种类大大减少,只保留与布料颜色相近的几种。

学生2:我们组黄色在“幸存者”群体中没有代表。因为我们组所用的布料是红色的,黄色纸片放在上面对比非常明显,所以“捕食者”最先将黄色捕捉。

学生3:我认为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与它的天敌和周围环境有关系。与环境颜色较接近的就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反之则易被捉住。这样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得以繁衍,它的体色便成了保护色。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环境的改变;遗传与变异是基础。

注: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公正、鼓励性地评价;对回答不完善的同学给以补充。

教师: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结果。这是自然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一个方面。除了保护色之外你还能举出其他方面的例子吗?

学生:有一种蝴蝶,它的翅膀展开很像眼镜蛇体表的花纹,这样它可以避免它的天敌一种鸟的捕食。

教师:这是一种警戒色。

学生:有一种竹节虫,它的躯体与四肢修长。当爬在竹上,如果不动我们很难发现它。这也许是是它存下来的一个原因。

教师:这是一种拟态,模拟与周围相似的物体,不易被其他天敌发现。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都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最后,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请大家总结生物进行的原因。

注:可以让学生讨论总结。教师补充完善并板书。

板书:1.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与变异。

2.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环境的改变。

3.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对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分析,以及模拟保护色的过程的探究,初步了解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简单地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即环境的改变;二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即遗传与变异。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不会被淘汰,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1.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与变异。

2.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环境的改变。

3.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