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八年级下册物理《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9篇】正文

《八年级下册物理《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9篇】》

时间:

合理地组织教材教案,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文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下册物理《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再举些滑轮实例,可连接录像。

1、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 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演示实验:

① 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 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向改变,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 G = F 。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s 与物体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动滑轮

(1) 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  (3) 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

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重物用 2 个钩码表示,有利于分析数据。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 总结: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 H 的 2 倍。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说明: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了,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三、课堂小结: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四、实践活动 建议:“发展空间”中的“我的设计”。

五、板书

第二节 滑轮

一、 定滑轮

1、 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 不省力 ,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 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二、 动滑轮

1、 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 可以省一半力 , 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 使用动滑轮工作,不省功。

八年级下册物理《重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

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

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组内讨论)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

(三)、重力的方向。

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想想议议”。

(四)、重心。

出示课件,学生阅读思考并进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其中的道理。

三、课堂练习。

出示课件,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指点纠正。

四、小结。

学生畅谈收获,梳理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59页1、2、4。

2、目标检测题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设计 篇3

【滑轮】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一课一练。

五。作业:P731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教案 篇4

教材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体积的测量、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密度的测量、新材料及其应用,其中密度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贯穿本章的一个核心概念。

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对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等其他物理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溶入到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强调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教材还安排了新材料及其应用的内容,介绍了许多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的事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实验基本贯穿本章的各节。每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历用分析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1、要求学生掌握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工具,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测量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长度和体积。

2、知道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形状、位置和状态而改变,同时掌握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密度的性质,并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定义密度的概念,认识用比值下定义是定义物理概念的一种基本方法。

4、简单介绍一些新材料及其应用,认识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教学目标

1、 掌握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使用,能测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2、 认识质量的概念,并能够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和“绿色”能源。

5、 结合密度概念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6、 结合本章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掌握利用刻度尺和量筒、量杯测定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的方法。

2、 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3、 探究密度的概念实验,密度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 量杯的刻度特点。

2、 探究密度概念的实验。

3、 应用密度知识解答简单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

课时安排

第一节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1课时

第二节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1课时

第三节 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 2课时

第四节 新材料及其应用 1课时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5

【课堂学习】

活动一:比较物质的硬度

实验:用铁钉在肥皂上划一下,会看到。

现象表明。

由此想到了判别物质软硬程度的方法:不同物体间相互划一下,然后根据是否留下划痕加以比较。

硬度:不同物质的软硬程度是不同的,物质软硬程度的特性称为,它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活动二:比较下列物品的硬度

器材:玻璃、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铁钉、铜钥匙、铅笔芯等。

探究目的:比较物质的硬度,并按硬度大小排序。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将实验刻画现象填写在相应的方格中 实验结论:这些物质按硬度大小的排序是:、、、

活动三:对图6-13中的各种物品的导电性作比较

能导电的物品是

不能导电的物品是

活动四:分别说出图6-14中各图反映的是物质何种物理属性

abcde

活动五: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

状态、硬度和、、、、、、等。

活动五: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谈谈你的体会。

活动六:完成“WWW”第1题。

活动七:完成“WWW”第2题。

活动八:看书本20页“综合实践活动”,并回答书本提出的问题

【课堂练习】

1.剪刀刀口,菜刀刀口都很锋利,可以用来剪衣服,切食品,它们一般都是用钢制作而不用木头制作,这是利用了钢的大的属性。在抗洪抢险中,解放军战士穿的救生背心,夹层里面填充的是泡沫塑料块,这是利用它的属性。

2.将橡皮泥、陶瓷、豆腐、粉笔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下列这些物体:橡皮、钢尺、塑料尺、纯净水、水银,试把它们分成二类,并写出分类的依据。一类:,其特征:;

另一类:,其特征:。

4.爱迪生经过无数次尝试,最终发明和改进了白炽灯丝,他最终选用了钨这种物质作为白炽灯灯丝,是利用了钨这种物质的特性。

5.古语云:“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说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做某件事情。但就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中包含的物理道理是:。

6.下列哪种性质不属于物质的物理属性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一课一练。

五。作业:P731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7

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机械效率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第3 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

(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机械效率

难点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探究法 讨论法 阅读法 自学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投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问。

教师:这篇传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他为什么聪明呢?

(二)导学达标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投影,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将教室门口的沙子运上教学楼3楼?那种办法较好?(直接拿着桶从楼梯走上去、用动滑轮、定滑轮拉上去、用袋子装着直接从上面吊上去等)

教师:这里提供一些器材和相关的数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好?

教师: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教师: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什么?

教师: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我们叫有用功。

教师: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教师: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我们叫额外功。

教师: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我们叫总功。

2.机械效率

①机械效率的引出

【分组讨论】

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额外功2520J;总功3120J。

方案二(用动滑轮和桶):有用功600J;额外功180J;总功780J。

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有用功600J;额外功90J;总功690J。

教师:在这三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大?

教师: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做的额外功最少。

教师: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越大,我们就说机械效率高。

公式:η=W有用/W总

②机械效率的特点

教师:机械效率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机械效率可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教师:不同机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样的机械在不同的状况下效率也不尽相同。

机械的效率越高,越能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你有哪些方法提高机械的效率?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

教师:机械效率的高低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经常要了解机械的效率。请看下面这台机械。

③机械效率的计算投影例题

起重机把重力为4×103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6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4.8×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教师:根据刚才所学试一试

3、【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今天我们主要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

教师:我们利用实验来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到底有什么关系?

教师: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距离S、高度h

教师:怎么计算有用功、总功?请写出表达式。

教师:实验原理是η=W有用/W总=Gh/FS

教师:测量过程中应注意:①要匀速拉动物体。②拉力方向应竖直。

教师:如何读数?

投影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调节教学。

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2-3组代表)

小组内分析数据,归纳总结

全班交流实验结论:

次数

钩码所受重力G/N

提升高度h/m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有用功W有用/J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

η

1?

2?

3?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练习

思考回答

学生:这位宰相很聪明。

学生甲:他借皇帝的手惩治伙计。

学生乙:他让伙计浪费了好多力气。

学生丙:伙计们做了很多无用功。

思考回答

学生:对沙、桶、袋、人、动滑轮做了功。

学生:对沙做功。

学生:对桶做功。

学生:对动滑轮做功。

学生:对人和口袋做功。

学生: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

学生: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总小于1。

学生: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

学生:改进结构,使之更合理、更轻巧。

学生:经常保养,定时润滑。

(学生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分别测出:钩码重力G、拉力F

学生:W有用=Gh;W总=FS

学生:眼睛要紧随测力计且示数稳定时读数,视线与指针指示位置垂直。及时记录数据。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概括能力。

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八年级下册物理《重力》教学反思 篇8

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9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课由生活中大量实例建立模型,引出功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只有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时,该力才对物体做了功。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了解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教材分析

各种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都与功紧密相连,而且功的计算能够为能量的定量表达即能量的转化提供分析的基础,可见该节内容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在实际应用中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能正确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很多学生对于功的计算只关注力和距离,而忽略了物体移动距离是否沿力的方向,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一种模型,即物体在受到力时,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力才对物体做了功,让学生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再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如铅球、哑铃等让学生体验,感受做功的多少与作用在物体上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都有关。在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再让学生体验测量直接提4个钩码上升5cm做的功。这样的探究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功的概念,使思路清晰起来,并逐步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受力分析、力的测量、判断物体的移动距离及其测量方法已经了解,但往往对两者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并不清楚;常导致功的计算产生错误,本课通过对大量生活实例的归纳,及实验测量,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学习功,将有利于学生对功的理解。

学法引导

放手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认真观察,同时深入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之间动手做实验,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2.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实验器材

教师器材:哑铃(大小各一对)

学生器材:每组一套共20组:弹簧测力计1把、刻度尺1把、钩码4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7分钟)

播放一段大力士拉车的视频,观察两位大力士的拉车情况。

教师:掌声送给取得胜利的亚诺,但我认为掌声更应该送给明知道已经失败却坚持到底的汤米。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上,到处充满着各种比赛,希望大家向汤米一样,勇于面对困难,永不放弃。

【设计意图】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培养熏陶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凡事有锲而不舍的勇气和决心。

教师:(展示两幅图片,①拉汽车水平运动,②提起重物)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时,是什么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拉力。

教师:物体运动过程中,运动方向与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物体受到绳子施加的拉力,且物体运动方向与拉力方向一致。

教师:(再展示两幅图片,①搬石头却没搬起,②拉汽车却没拉动)人对物体施加了什么力?

学生:拉力。

教师:这个力是否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物体虽然受力,但未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移动距离。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头顶西瓜的神骑哥;图片:学生背书包行走)在物体匀速运动的过程中,人对物体施加了什么力?

学生1:神骑哥给了西瓜向前的摩擦力。

学生2:因为西瓜已经匀速运动,所以水平方向不受力,

神骑哥给西瓜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补充,并明确学生2的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3:学生给书包施加了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足球比赛视频;图片:子弹离开枪膛的瞬间)不计阻力时,球离开脚后(子弹离开枪膛后)水平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受到什么力?

学生1:足球在草地上受重力和支持力。

学生2:子弹受重力。

教师:它们的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两个物体运动方向都与受力方向垂直。教师:(用课件将以上四种情况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请将上述四种情况对应填入下表。

是否受力 运动距离 两者方向

1

2

3

4

学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的思考,通过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发现这些现象中的异同点,从而提炼出物体受到力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这一模型,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解

1.功的定义(约8分钟)

教师:在物体学中,把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的情况提炼出一种模型,这种模型叫做功。

(板书功的定义)

教师:由定义可知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必须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

教师:对,这也就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用哑铃完成一些动作,大家一起判断他是否对哑铃做了功。

动作1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小哑铃平举在手中,从讲台左侧匀速慢慢走到讲台右侧。

动作2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小哑铃从地上拿起并慢慢举至与肩齐平。

动作3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大哑铃从地上拿起并慢慢举至与肩齐平。

动作4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大哑铃从地上拿起并慢慢举过头项。

学生:判断A是否对哑铃做了功。

教师:请A同学谈谈将哑铃举到与肩齐平时,是举哪一对哑铃更累?

学生A:举大哑铃。

教师:请大家思考,学生A将大哑铃举到与肩齐平更累说明了什么?

学生:学生A将大哑铃举到与肩齐平时要做更多的功。

教师:请A同学谈谈都是举大哑铃时,举到与肩齐平还是举过头顶更累?

学生A:举过头顶。

教师:请大家思考,学生A将大哑铃举过头顶更耗体能说明了什么?

学生:学生A将大哑铃举过头顶时要做更多的功。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强化学生对于做功两个必要条件的理解。同时意识到功是有多少之分的,且功的多少与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多少都有关。

2.功的计算(约4分钟)

教师:通过以上的体验活动,大家知道了功是有多少之分的,且功的多少与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多少都有关。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W=FS

教师:介绍功的单位及焦耳生平。

板书:功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进行人文教育,并学习这位伟大科学家为了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教师:请大家想想,刚才所举的事例中,另外三种情况为什么没做功呢?

学生1:第2种情况物体受力但没移动距离。

学生2:第3、4两种情况物体受力也移动了距离,但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刚刚建立的功的概念,反推不做功的情况,强化学生对于做功两个必要条件的理解。

3.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约5分钟)

教师:请大家设计实验测量直接用手提起四个钩码上升5cm所做的功。

要求:

(1)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选择实验仪器

(3)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选择仪器,设计数据表,然后进行实验。

教师:请大家在实验时必须沿力的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及仪器,并设计数据表,如下表: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钩码上升的距离S/m 做功的大小W/J

直接用手做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仪器并动手实验,练习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三、课堂小结(约2分钟)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例题(约5分钟)投影

1.虽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司机对汽车做的功是多少?

2.如图为运动员投掷铅球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a到b,运动员对铅球做了功

B.从b到c,运动员对铅球没有做功

C.从c到d,没有力对铅球做功

D.从a到d,铅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的变化

让学生快速思考回答,老师做适当点评。

五、达标测试(约8分钟)学案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达标测试的8道题,对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以及达标测试演练、课后作业等方式,运用不同的手段来考核评价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定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二、功的计算:

1.公式:W=FS

2.单位:J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大量的生活实例,并从生活实例中熟悉的受力分析和与移动距离找出共性与差异,提炼出要研究的物理模型,符合STS的理念。提炼出模型之后,再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为了化解本节课的难点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从学生身边的场景设问,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交流讨论──实验探究”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破“外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及做功多少”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