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三教案 >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精选8篇】正文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精选8篇】》

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整理的《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3.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4.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1)学习复述课文;(2)赏析文章写作特色。

2.难点: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2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都知道,皇帝是九五至尊,万金之躯,可是有一个皇帝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的举行什么游行大典。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学了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2.揭题。

二、走进作家、作品(出示投影)

三、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

新装: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笑新装

(缘由)(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骗:(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四、阅读·思考·探究

1.围绕“新装”或者“骗”给文章理清情节。

2.这件似有实无的衣服,为什么皇帝、大臣、随员、百姓都不敢说真话?〔揣摩人物性格〕文章为什么让一个孩子戳穿骗局?

3.骗子的诡计〔骗局〕为何得逞?作者安排这么两个骗子的用意是什么?

4.皇权神圣威严,皇帝在丑剧----赤身裸体的游行大典结束后,回到皇宫,事情将会怎样呢?张开你的想像的翅膀……

5.选择一点或两点进行赏析:

⑴本文想像运用很成功〔表现人物性格等〕

⑵本文对比运用很成功〔皇帝喜好的对比、成人与小孩的对比〕

⑶心理描写成功的刻画了皇帝的性格。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第26课《皇帝的新装》

教材简析:

一、主题:本文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

帝上当受骗,当众出丑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

二、情节:开篇即夸张地述写了皇帝喜欢穿新装的癖好,接着讲述了两个骗子投其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而后为皇帝“做”新装,是故事的开端。后来皇帝两次派大臣与官员查看新装,他们什么也没看见,可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愚蠢不称职,都一味儿地夸赞布料华丽漂亮,这是故事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上街游行,当众出丑,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特点:采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地夸张是本文的显著特点,特别是用夸张手法塑造皇帝与大臣们的形象,从而更突出了他们虚伪、自欺欺的丑行。

四、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意义很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教师要适当点拔,使之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五、学生对文中问题的理解分析极易人云亦云,且理解肤浅,务必引导学生要独立深思,各抒已见,对问题的认识一定要言之有据。

教学目的:

1、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3、领会童话深刻内涵,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出示学习目标。

3、作者、体裁简介。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标上段序、听准字音并思考:

⑴皇帝有什么爱好?他的新装“新”在什么地方?

⑵根据“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情节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明确:

⑴爱新衣;新在“布:人间最美”,“特性奇怪:不称职、愚蠢者看不见”;

⑵爱新装:(1)

做新装:(2)—(22)

穿新装:(23)—(31)

展新装:(32)—(36)

三、分析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

⑴总括起来,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字,文章所写的人物与这个字分别有什么关系?

⑵仔细阅读课文对几个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的描写,然后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

明确:受骗

皇帝————————孩子

骗子————————大臣

行助

皇帝:愚蠢、虚伪、奢侈、昏庸;

骗子:狡诈、善骗;

大臣:虚伪、自私;

孩子:天真纯洁、无私无畏。

四、探讨主题

1、皇帝甘于受骗,大臣乐于助骗,甚至百姓纷纷传骗,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2、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揭穿骗局,有什么用意?

明确:

1、上层人物愚蠢、虚伪、自私、腐朽,整个社会假话成风。(揭露前者,批判后者,这就是这篇童话的主题)

2、教育我们要保持纯真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五、质疑问难

六、小结:一场闹剧,围绕“新装”,刻画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真诚,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反思的。

七、作业:续写课文结尾(写在练笔本上)

要求:情节合理,文意相关;200—300字。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篇3

一、引言。

同学们,你们爱穿新衣服吗?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本无可厚非,但一个人如果穿得太出格,不掌握分寸,出尽风头,必将适得其反,闹出笑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皇帝的新装》。

二、读课文,思考:

1、课文围绕新装写了哪几件事?(见板书)

2、新装是什么样子的呢?

板书:

爱新装 做新装 试新装 展新装

显癖好 现手段 露愚心 揭真相

(皇帝) (骗子) (皇帝) (小孩)

三、分析讲解课文:

1、京城的两个骗子为什么能够欺骗皇帝而得逞?

(A、他们掌握了皇帝爱穿漂亮衣服的嗜好——显嗜好;

B、衣服的特性满足了皇帝穷奢极欲的心理,又迎合他自负多疑的个性——现手段。)

2、皇帝有爱穿漂亮衣服的嗜好,所以急于想知道衣料织得怎样了,又想起新衣的特性,“心理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但他又相信自己“无需害怕”。你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万一我看不见这衣料多难堪哪;这个国家我说了算,谁能把我怎么样。)

3、大臣、官员们看见新衣服了吗?皇帝看见新衣服了吗?在根本不存在的衣服面前,哪些人说了假话,他们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说假话是为了保住他们的地位和职务;市民中的成年人说假话是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皇帝说假话是为了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露愚心)

4、是谁说出了真话?为什么小孩子说出真话后,老百姓就马上传播开来?

(小孩子单纯,心里没有任何顾虑和杂念,所以敢说出真话;老百姓一看有人说了真话,“法不责众”,人多了也就不怕了——揭真相)

5、当人们都说皇帝没有穿衣服时,皇帝是怎样的神情?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是真的,他知道他的愚蠢已经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是为了把这次游行大典举行完毕,以此来掩饰内心的恐慌。)

四、讨论:

你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受到哪些启发教育?

1、说假话人大多有私心,头脑里有杂念;

2、昏庸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逢迎,说假话的人;

3、骗子骗人总是投其所好,满足被骗人的私欲和虚荣心。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显示出来)

1、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2、皇帝:微胖、富态、语气傲慢、神情自负。

3、骗子:油腔滑调、油头滑脑、阿谀逢迎。

4、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5、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故作恣态,语调低沉。

6、骑士们:庸庸碌碌、阿谀逢承、随声附和。

7、典礼官:计好皇帝、语调温柔。

8、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却明白。

9、小孩子:无所顾忌、天真单纯、对大人说话不理解、高声叫了出来。

10、小孩子父亲:想借孩子的话指出真相,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六、小结,布置作业 。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与愚蠢。同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大家想一想,皇帝游行完毕之后,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请大家续写本文。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重点

一、童话的想象和夸张

二、童话的朗读

教学难点

1、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2、体会“诚实”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明确课文的出处、作者、国籍,文章的体裁。教师小结童话的特点,突出“幻想、想象和夸张”,启发进入课文。

二、观看录相(或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诵):《皇帝的新装》

1、要求: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2、教师注意在关键处停下指导学生猜读:例如,听到“为了要穿得漂亮”,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可能会到什么地步?听、想、读结合,体会作者想象丰富精妙之处。

三、学生读,要注意正音正字。

1、学生各选一个角色的几句话画出朗读标记后试读。(标记按下要求作:/表示节奏,→表示平调,↗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折调。)教师作示范,指导朗读。

2、列出课文中出场人物名单及人数。

3、选定角色,起立朗读。同学朗读完毕,要互相评议指出优缺点。

四、概括故事情节。(略,参见教材分析)

五、作阅读提要,具体要求:

1、抓全篇的基本内容,即主要故事情节,勾勒轮廓;

2、各情节之间用连贯的语句叙述,可适当加以评论;

3、语言要简洁。

4、课外朗读全文录音。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讲讲、议议,把握各个角色的社会意义。

(提示: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分析、说明)

1、故事开头为什么要着意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

2、骗子为什么要介绍“新装”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3、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介绍“新装”特性的那段话?

4、皇帝、官吏明明一无所见,为什么还要交口称布料“美极了”?

5、从皇帝、官吏、骗子的所作所为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6、小孩子为什么能一语道破真相?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讨论故事中“诚实”的含义。

8、根据以上的分析,同学们从这篇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他们各抒己见。)

三口头训练:将课文改为骗子作第一人称复述。(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班会时间,表演《皇帝的新装》课本剧。)

四归纳童话的特点。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手段

朗读法、导读法。

课堂采用导读提示、学生自读、议议讲讲、读读练练的形式;采用朗读提示,学生自读,培养有节奏、有表情朗读、讲、议的能力。

教案点评:

一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讲新课前要布置课外预习。要求了解大意,并查字典弄清不能读准的字音和不会解释的词语。

二领会本文揭露问题的深刻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提问的方式讲述,启发学生深入理解。

三皇帝会光着身子游行,看起来是夸张的,其实是合理的,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要讲清楚这正是童话组织情节结构的特色。

四或分角色朗读,口头复述故事,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或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加强对课文的感受。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运用想象的艺术特点以及运用夸张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

2.正确认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揣摩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梳理写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依据主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策略

学生对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早有了解,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但往往流于情节与人物的浅层理解。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复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对童话主旨的理解。

1.童话篇幅颇长,不宜在课堂通篇朗读,通过复述梳理脉络,抓住叙事要素即可。

2.学生对于童话有个性化理解,分组讨论可开阔学生思路,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全班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对童话的深入理解。

3.童话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想象,最后的拓展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六两个单元引导我们走入大千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和见识各色各样的人物。我们已经在第五单元中见证了伟大的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将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来的各种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为丰富的童话世界。而提到童话,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师,那就是──安徒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二)作者简介

师:同学们对安徒生和他的创作有哪些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创作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代表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在《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皇帝的新装》《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主题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与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为主。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设计意图】扩大知识面,为理解童话主旨做铺垫。

(三)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师:(1)下面是关于这篇童话的结构图,请大家根据结构图复述童话的情节。

(2)童话刻画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个准确的动词将人物和“新装”表现出来?

(明确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设计意图】抓住童话的主要人物,理清情节发展过程。

2.选读重点情节,读准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当(tu?) 钦差(qīn) 滑稽 (jī) 陛下(bì)

赐给(cì ) 爵士(jué) 头衔(xián) 勋章(xūn ) 称职(chèn) 呈报(chéng)

御聘 (yù pìn) 骇人听闻(hài)随声附和(hè)

【设计意图】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引子和开端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2.文章的高潮和结局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3.骗子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分别分析大臣官员和孩子的性格特点。

5.文中刻画了哪两个群体形象?他们说谎的原因和皇帝大臣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群体形象的刻画有什么意义?

6.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童话的情节?从行骗者和被骗者的角度分别分析谎言不被揭穿的原因,从中分析这篇童话的意义。

师点拨: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骗局,而这个骗局是有两个骗子导演的,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穿骗局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那么这个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围绕着一个“骗”字显出了他们的真面目。

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呢?就是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狡猾的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文中的骗子呢?两个骗子其实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丑恶灵魂,也可以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病态。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设计意图】深入探究童话的主旨。

(四)语言品析

1.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提示:抓住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特点,紧扣皇帝的身份,从修辞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提示:结合说话人的身份,从语气语调的角度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童话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

(五)拓展思维训练

就下面设定的情景,展开大胆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应如何?

2.大臣走后,想象一下两个骗子会说什么?

3.皇帝看到新装后,想象皇帝回到宫里想什么做什么?

4.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设计意图】把握童话主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愚蠢的皇帝在赤裸全身*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做?是怒不可遏地将小孩子抓起来,给予严厉惩罚,还是悔过自新,做一个一心为民称职的好皇帝呢?请你发挥合理想象,为文章续写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将本文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实现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整个 事件的脉络。

2、情感目标:深刻领悟全文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分析体会人物形象,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

1、自主性学习。

2、合作性学习。

3、研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我国古代一些昏庸帝王的,流传至今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导入《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跳读全文一遍,给本文加一个副标题“──记一位××的皇帝”。

2、简要复述整个童话故事,理清事件的脉络。(根据提示)

三、局部分析,细致品味

1、看似简单的骗局为什么能得逞呢?(从施骗者、受骗者、行骗道具──新衣三个角度考虑。)

2、能否想一个更好的手段来行骗呢?为什么?

3、分析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让学生给文章结局进行续写或给文章补写一个具体情节。(培养想象力、联想力)

引述爱因斯坦的名言:“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或思路去重新理解自己以前所看过的童话故事。

2、让学生讨论:应该批判谁?应该学习谁?

3、本文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自由发言)

4、教师归纳、总结: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与愚蠢。同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重点)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难点)

3、培养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在《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逛(guàng)

炫耀(xuàn)

报酬(chóu)

忙碌(lù)

滑稽(jī)

裁缝(cái)

御用(yù)

聘任(pìn)

勋章(xūn)

陛下(bì)

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呈报:报告(上级)。

②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这里是荒唐的意思。

③随声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④无双:没有第二个(能够相比)。

⑤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⑥炫耀:特意强调自己的某样优势。

3、整体感知

1、这篇童话的故事围绕一个什么字展开故事情节?骗。

2、故事围绕皇帝的“新装”写了哪几个片段?请用一个字把课文的情节线索填完整。

(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议)新装,(揭)新装

3、试从文中找出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的句子,画出来。

【预习检测】

1、小组检测:“预习导学”

2、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文中人物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各有什么表现?心理又是怎样的?

皇帝:(表现)夸赞新装,举行游行大典。/(心理)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

老大臣:(表现)盛赞新装,声表满意,奉承皇帝。/(心理)怕别人说自己愚蠢和不称职。

诚实的官员:(表现)盛赞新装,随声附和,奉承皇帝。/(心理)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

百姓:(表现)赞美新装,称衣服合皇帝的身材。/(心理)怕显出不称职、愚蠢。

孩子:(表现)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新装不存在。/(心理)童言无忌,实话实说。

2、这篇童话对人物的刻画全面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技巧,你认为文中哪位人物的个性最为突出、生动?试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应的极尽夸张的情节。

a、昏庸愚蠢、虚伪奢侈的皇帝: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b、虚伪愚昧、阿谀奉承的大臣:“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c、狡猾贪婪的骗子:自诩“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他们迫切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两个骗子之所以敢深入皇宫行骗于皇帝,是他们看破了皇帝的昏庸腐败及举国臣民虚伪、愚昧的现实,投皇帝所好,借皇权皇威,以“掩目僵舌”的手段,迫使人们在事实面前说谎。

d、自私虚伪的百姓: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的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e、纯洁天真、直言无忌的孩子:“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随堂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二,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

孩子说了真话,老百姓也说了真话,可皇帝为维护自己的权威,依旧把戏演了下去,因为他害怕国人知道自己的昏庸愚蠢。可见说真话需要付出勇气和代价。在生活中,你应该也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体验吧!试着在以下情境中想象一下自己对老师的回应和结果,注意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尽可能细致一些。

情境设定:课间,老师把你叫到办公室询问“怎么没把昨天布置完成的教学案交上来?”

【布置作业】

完成校本作业,预习新课。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篇8

(请将2、20、24课教案发给)

教学设计二

教学重点:

一、童话的想象和夸张

二、童话的朗读

教学难点 :

1.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2.体会“诚实”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明确课文的出处、作者、国籍,文章的体裁。教师小结童话的特点,突出“幻想、想象和夸张”,启发进入课文。

二、观看录相(或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诵):《皇帝的新装》

1.要求: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2.教师注意在关键处停下指导学生猜读:例如,听到“为了要穿得漂亮”,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可能会到什么地步?听、想、读结合,体会作者想象丰富精妙之处。

三、学生读,要注意正音正字。

1.学生各选一个角色的几句话画出朗读标记后试读。(标记按下要求作:/表示节奏, →表示平调,↗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折调。)教师作示范,指导朗读。

2.列出课文中出场人物名单及人数。

3.选定角色,起立朗读。同学朗读完毕,要互相评议指出优缺点。

四、概括故事情节。(略,参见教材分析)

五、作阅读提要,具体要求:

1.抓全篇的基本内容,即主要故事情节,勾勒轮廓;

2.各情节之间用连贯的语句叙述,可适当加以评论;

3.语言要简洁。

4.课外朗读全文录音。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讲讲、议议,把握各个角色的社会意义。

(提示: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分析、说明)

1.故事开头为什么要着意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

2.骗子为什么要介绍“新装”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3.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介绍“新装”特性的那段话?

4.皇帝、官吏明明一无所见,为什么还要交口称布料“美极了”?

5.从皇帝、官吏、骗子的所作所为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6.小孩子为什么能一语道破真相?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讨论故事中“诚实”的含义。

8.根据以上的分析,同学们从这篇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他们各抒己见。)

三、口头训练:将课文改为骗子作第一人称复述。(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班会时间,参照《皇帝的新装》课件,自己编排表演课本剧。)

四、归纳童话的特点。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思想

一、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讲新课前要布置课外预习。要求了解大意,并查字典弄清不能读准的字音和不会解释的词语。

二、领会本文揭露问题的深刻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提问的方式讲述,启发学生深入理解。

三、皇帝会光着身子游行,看起来是夸张的,其实是合理的,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要讲清楚这正是童话组织情节结构的特色。

四、或分角色朗读,口头复述故事,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或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加强对课文的感受。

五、安排两教时。

手段

朗读法、导读法。

课堂采用导读提示、学生自读、议议讲讲、读读练练的形式;采用朗读提示,学生自读,培养有节奏、有表情朗读、讲、议的能力。

教学设计二

教学重点:

一、童话的想象和夸张

二、童话的朗读

教学难点 :

1.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2.体会“诚实”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明确课文的出处、作者、国籍,文章的体裁。教师小结童话的特点,突出“幻想、想象和夸张”,启发进入课文。

二、观看录相(或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诵):《皇帝的新装》

1.要求: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2.教师注意在关键处停下指导学生猜读:例如,听到“为了要穿得漂亮”,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可能会到什么地步?听、想、读结合,体会作者想象丰富精妙之处。

三、学生读,要注意正音正字。

1.学生各选一个角色的几句话画出朗读标记后试读。(标记按下要求作:/表示节奏, →表示平调,↗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折调。)教师作示范,指导朗读。

2.列出课文中出场人物名单及人数。

3.选定角色,起立朗读。同学朗读完毕,要互相评议指出优缺点。

四、概括故事情节。(略,参见教材分析)

五、作阅读提要,具体要求:

1.抓全篇的基本内容,即主要故事情节,勾勒轮廓;

2.各情节之间用连贯的语句叙述,可适当加以评论;

3.语言要简洁。

4.课外朗读全文录音。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讲讲、议议,把握各个角色的社会意义。

(提示: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分析、说明)

1.故事开头为什么要着意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

2.骗子为什么要介绍“新装”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3.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介绍“新装”特性的那段话?

4.皇帝、官吏明明一无所见,为什么还要交口称布料“美极了”?

5.从皇帝、官吏、骗子的所作所为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6.小孩子为什么能一语道破真相?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讨论故事中“诚实”的含义。

8.根据以上的分析,同学们从这篇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他们各抒己见。)

三、口头训练:将课文改为骗子作第一人称复述。(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班会时间,参照《皇帝的新装》课件,自己编排表演课本剧。)

四、归纳童话的特点。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思想

一、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讲新课前要布置课外预习。要求了解大意,并查字典弄清不能读准的字音和不会解释的词语。

二、领会本文揭露问题的深刻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提问的方式讲述,启发学生深入理解。

三、皇帝会光着身子游行,看起来是夸张的,其实是合理的,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要讲清楚这正是童话组织情节结构的特色。

四、或分角色朗读,口头复述故事,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或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加强对课文的感受。

五、安排两教时。

手段

朗读法、导读法。

课堂采用导读提示、学生自读、议议讲讲、读读练练的形式;采用朗读提示,学生自读,培养有节奏、有表情朗读、讲、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