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20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章 有理数 1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夯实基础
(1)序号为几的零件最接近标准?
④-(-) 0.025.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律
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会用合并同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并进一步探索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过程,感受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索及应用。
难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你们知道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师: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1)2x+3=x+4;(2)5x+4=5-3x.
学生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问题展示:
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师: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那么去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
生:2x台。
师:今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
生:4x台。
师: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师生共同分析,列出方程:x+2x+4x=140.
用框图表示出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合并同类项
7x=140
系数化为1
x=20
二、例题讲解
解下列方程:
(1)2x-x=6-8;
(2)7x-2.5x+3x-1.5x=-15×4-6×3.
解:(1)合并同类项,得-x=-2,
系数化为1,得x=4.
(2)合并同类项,得6x=-78,
系数化为1,得x=-13.
三、巩固练习
解下列方程:
1.3x+4x-2x=18-7.
2.y-y+y=×6-1.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经验?
学生发言,教师予以补充。
教学目标: 3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推理训练。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二、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三、正数与负数概念的理解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
2﹒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奇数和偶数的外延也由自然数扩大为整数,整数也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如…—6,—4,—2,0,2,4,6…,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如…—5,—4,—2,1,3,5…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五类: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四、有理数的分类
整数和分数� 1)正整数、零、负整数�
2)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但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3)注意概念中所用“统称”二字,它与说“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的意思不大一样。前者回避了分数是否包括整数的问题,即使把整数包括在分数范围内,说“统称”还是不错,而用后一种说法就欠妥了。
4)分数和小数的区别:
分数(既约分数)都可表示成小数,但不是所有的小数都能表示成分数的。
5)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除π外)都是有理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七年级上2.5有理数的减法(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
2、理解并初步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会做有理数减法运算。
3、能根据具体问题,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做有理数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得出。
教具学具多媒体、教材、计算器
教学方法研讨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师:下面列出的是连续四周的最高和最低气温:
第1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
最高气温+6℃0℃+4℃-2℃
最低气温+2℃-5℃-2℃-5℃
周温差
求每周的温差时,应运用哪一种运算?�
生:温差分别是4℃、5℃、6℃、3℃,应使用减法运算。
列式为;
(+6)-(+2)=4
0-(-5)=5
(+4)-(-2)=6
(-2)-(-5)=3
教学过程二、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倒:
师:1、根据上面的计算和计算结果,让我们以求四周的温差为例子研究一下,是否可以用加法的知识类做减法的运算。
2、是否能直接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来求差?猜想一下,完成这个转化的法则是什么?
3、自己设计一些有理数的减法,用计算器检验一下你归纳的减法法则是否正确。
举例:(-5)+()=-2
得出(-5)+(+3)=-2
所以得到(-2)-(-5)=+3
而(-2)+(+5)=+3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学过程三、法则的应用:
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教学过程
解:(1)原式=-34+(-56)+(+28)
=-90+(+28)
=-62
(2)原式=+25+(+293)+(-472)
=+25+(-836)
= 676
注意:强调计算过程不能跳步,体现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
检测题
教学过程四、练习反馈:
师:巡视个别指导,订正答案。
教学过程五、小结: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
这个数的相反数。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6
《1.1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 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难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1.1正数和负数》同步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零 是正数不是负数 B、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C、零既是正数也是负数 D、不是正数的数一定是负数,不是负数的数一定是正数
2、向东行进-30米表示的意义是( )
A、向东行进30米 B、向东行进-30米
C、向西行进30米 D、向西行进-30米
3、零上13℃记作 +13℃,零下2℃可记作( )
A、2 B、-2 C、2℃ D、-2℃
4、某市20 15年元旦的最高气温为2℃,最低气温为-8℃,那么这天的最高 气温比 最低气温高( )
A、-10℃ B、-6℃ C、6℃ D、10℃
5、 中,正数有 ,负数有 。
6、如 果水位升高5m时水位变化记作+5m,那么水位下降3m时水位变化记作 m,
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记作 m.
7、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 的意义。
8、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 如果向南走48m,记作+48m,则乙向北走32m,记为 ,
这时甲乙 两人相距 m. 。
9、某种药品的说明书上标明保存温度是(20±2)℃,由此可知在 ℃~ ℃范围内保存才合适。
10、20xx年我国全年平均降水量比 上年减少24㎜,20xx年比上年增长8㎜,20xx年比上年减少20㎜。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三年我国全年平均降水量比上年的增长量。
11、如果把一个物体向右移动5m记作移动-5m,那么这个物体又移动+5m是什么 意思?这时物体离它两次移动前的位置多 远?
12、某老师把某一小组五名同学的成绩简记为:+10,-5,0,+8,-3,又知道记为0的成绩表 示90分,正数表示超过90分,则五名 同学的平均成绩为多少分?
13、某地一天中午12时的气温是7℃,过5小时气温下降了4℃ ,又过7小时气温又下降了4℃,第二天0时的气温是多少?
《1.1正数和负数》同步练习含答案
19、体育课上,对初三(1)班的学生进行了仰卧起坐的测试,以能做28个为标准,超过的次数用正数来表示,不足的次数用负数来表示,其中10名 女学生成绩如下:1、4、0、8、6、8、0、6、-5、-1.
(1)这10名女生的达标率为多少?
(2)没达标的同学做了几个仰卧起坐?
解:(1)这10名女生的达标率为8÷10 ×100%=80%。
(2)没达标的同学做仰卧起坐的个数分别是23个和27个。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去括号的意义;2.会去括号,并能利用去括号的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去括号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理解去括号法则的正确性。
教学重点:1.去括号的法则;2.利用去括号法则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括号前面有系数时,注意括号中各项都要与系数相乘。
教材分析: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以后学习整式乘除、分式运算、一次方程和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故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关注学生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6.3去括号
a+(b+c)=a+b+c例1:
a-(b+c)=?
去括号法则:略例2: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加法结合律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导入,经历对同一问题的数量关系的不同表示方法,让学生更形象更具体地体会去括号法则的。合理性,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来发现并亲身体会去括号法则的过程和数与式之间的关系,收到效果较好。但在教学中还应给予学生较多的思考反思总结的时间效果会更好些。
初一数学上册的教案 8
一、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通过判断,并理解代数式的意义。
(2) 初步掌握列代数式的方法,能根据要求正确列出相应的代数式。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代数式的意义以及正确地列出代数式。
三、学习过程
1、(1)我们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请你填空。
①七年级一班有男生20人,女生n人,那么共有学生_________人。
②买苹果s千克用了4元钱,买1千克苹果需要________元。
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a厘米和b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c厘米,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和是_______。
(2) 上述各问题中出现的如20+n、 、4n、(ab+c2)以及以前学习的n-m、2(a+b)、ab+ac等式子,都称为代数式。
(3)指出下列哪些是代数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1) m+5 (2)2x-y+1 (3) 2+3+5 (4) 3 (5) (m-5n)2 (6) abc (7)a (8) 2+x=3 2、(1)例1 填空: ①甲数用a表示,乙数比甲数大3,那么乙数是______________. ②甲数用a表示,甲、乙两数的和为10,那么乙数是______________. ③甲数用a表示,甲数是乙数的5倍,那么乙数是______________. ④甲数用a表示, 乙数比甲数的平方少2,那么乙数是______________. ⑤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a cm、b cm .则该长方形的周长为________cm (1)自主归纳。 结合上面所有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能否总结出代数式的书写格式? (2)下列代数式中符合书写要求的是________ ,并说明理由。 (1)x×y×2 (2) a + b 厘米 (3) 2(b-a) (4) (a + b) ÷c (4.像“x的3倍与y的2倍的和”、“x与5的差的3倍”等用文字表述数量关系的'语言称为自然语言(或普通语言); 像3x+2y与3(x-5)等用代数式表述数量关系的语言称为数学语言。 5、将下列代数式用自然语言表示: (1) (a+b)2 (2) a2 -b2 6、请同学们将下面的代数式赋予它实际意义。a-b ___________4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学会了: 存在问题的地方: 五、课堂检测 1、列代数式表示(注意规范书写) ① x的 与a 的和是____________;② a,b?数和的平方减去a、b两数的立方差____________; ③ 长方形的周长为20cm,它的宽为xcm,那么它的面积为____________ ; ④ 某商品的利润为a元,利润率为1 《3.2代数式》测试 3、(题型三)某汽车的油箱里储油20 L,如果该汽车每行驶1 km耗油0.04 L,那么当汽车行驶n(n≤500)km时,油箱中还剩汽油______L. 4、(题型二)已知x2+x-1=0 ,则3x2+3x-5=________. 《3.2第2课时代数式求值》同步练习 解题突破 ⑤根据设计的程序进行计算,找到循环的规律,根据规律推导计算。 命题点 3 利用整体法求值 [热度:96%] 10、⑥已知-x+2y=5,则5(x-2y)2-3(x-2y)-60的值是( ) A.80 B.10 C.210 D.40 解题突破 ⑥先通过改变符号变换已知代数式,再利用整体代入法进行计算。 【对话探索设计】 〖复习 我们知道,所有的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有限小数5.32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吗?所有的有限小数都是分数吗?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吗?是不是分数? 结论:所有的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是分数。 〖探索1 小学时所指的整数包括正整数和零,学了负整数以后,今后我们所指的整数与小学时所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 结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整数。 〖探索2 下列负数哪些是负分数? -12, ,-0.33, ,-12.03, 。 〖探索3 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请把下列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大括号里: 1, 0.0708, -700, -, -3.88, 0, , 3.14159265, , 。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 (注意:大括号内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探索4 为什么不是分数?如果说所有的分数都是小数,对吗?反过来,所有的小数都是分数,对吗? 结论: (1)小数可以分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两类,而无限小数又可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两类; (2)分数一定是小数,小数不一定是分数。 〖探索5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在数-100, 70.8, -7, , -3.8, 0, , ,中,不是分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小数的是_____________;不是有理数的是__________. (友情提示:,都是小数,但都不是分数,自然也都不是有理数。你答对了吗?) 〖练习 P10.练习 【作业】 P18.习题1. 【补充作业】 1、列出竖式,把分数化为小数。(体会分数不可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2、把下列小数化为分数:3.14159, 。 【备选素材】 1、判断: (1)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2)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3)一个有理数,是分数,就一定是小数; (4)一个无限小数,如果不循环,就不是有理数; (5)小数就是分数; (6)有理数只能分成两类。 (7)负分数不是负数。 2、按符号分,整数可以分为正整数、______和______三类,而分数则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共两类。 3、分数可以分为有限小数和________________两类。 4、满足什么条件的小数才是有理数? 5、(1)列出竖式,把分数化为小数;(体会分数不可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2)有的小数不是分数,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3)说明为什么0.3是分数,而却不是。 6、有理数可以分为整数和分数两类,还可以按符号分为正有理数﹑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7、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里: -|-3|, -(-0.072), , -3.88, , 3.14, , 。 学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几何体棱柱、圆柱、圆锥、球等,掌握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会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2、认识点、线、面的运动会产生什么几何体。 学习重点 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认识几何体是什么运动形成的 学习难点 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认识点、线、面的运动能产生什么几何体。 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独立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要求做完了的小组长督促组员迅速完成。 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棱柱的分类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先阅读教材第2页“想一想”上方的图片内容,并完成书中所提出的问题。 说明学生很容易找出以前学过的几何体以及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有利于学生从直观形象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认识。 归纳结论与笔筒形状类似的几何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2、能说明整式加、减中每一步运算的算理,逐步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述的能力、 重、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操作: (1)准备三张如下图所示的卡片 (2)思考: 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拼成的四边形的周长、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 1、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步骤? 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整式的加减》同步测试 1、三个小队植树,第一队种x棵,第二队种的树比第一队种的树的2倍还多8棵,第三队种的树比第二队种的树的一半少6棵,三队共种树________棵、 2、甲仓库有煤1500吨,乙仓库有煤800吨,从甲仓库每天运出煤5吨,从乙仓库每天运出煤2吨,求m天后,甲、乙两仓库一共还有多少吨煤,并求出当m=30时,甲、乙两仓库一共存煤的数量? 3、6整式的加减:测试 1、已知三角形的第一边长为2a+b,第二边比第一边长a-b,第三边比第二边短a,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某同学做了一道数学题:“已知两个多项式为A,B,B=3x﹣2y,求A﹣B的值、”他误将“A﹣B”看成了“A+B”,结果求出的答案是x﹣y,那么原来的A﹣B的值应该是( ) A、4x﹣3y B、﹣5x+3y C、﹣2x+y D、2x﹣y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3、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4、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 1、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学习难点: 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根据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填空: -5的相反数是,-的相反数是, 的相反数是; |0|=,0的相反数是。 二、探索感悟 1、议一议 (1)任意说出一个数,说出它的绝对值、它的相反数。 (2)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本身或它的相反数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 (1)2与3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2)-1与-4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3)任意写出两个负数,并说出这两个负数哪个大?他们的绝对值哪个大? (4)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与这两个数的绝对值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三。例题精讲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9,-16,-,0. 求一个数的绝对值,首先要分清这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0,然后才能正确地写出它的绝对值。 议一议:(1)两个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那个数一定大吗? (2)数轴上的点的大小是如何排列的? 例2比较-与-的大小。 例3.求6、-6、14 、-14 的绝对值。 小节与思考: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四。练习 1、 填空: ⑴ 的符号是 ,绝对值是 ; ⑵的符号是 ,绝对值是 ⑶符号是+号,绝对值是 的数是 ⑷符号是-号,绝对值是9的数是 ; ⑸符号是-号,绝对值是的数是 。 2、 正式足球比赛时所用足球的质量有严格的规定,下表是6个足球的质量检测结果(用正数记超过规定质量的克数,用负数记不足规定质量的克数)。 请指出哪个足球质量最好,为什么? 第1个第2个第3个第4个第5个第6个 -25-10+20+30+15-40 3、比较下面有理数的大小 (1)-与- (2) (3) (4)-5与0 五、布置作业: P25 习题 5 家庭作业:《评价手册》 《补充习题》 六、学后记/教后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1:必须先明确根据应用题题意列方程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1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必须让学生写在字母后,如例1中,不能把“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写成“设原来有X”。另外,在列方程中,各代数式的单位应该是相同的,如例1中,代数式“X 字串7 ”“—15%X”“42500”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步是关键步骤。 3:针对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可能存在的三个方面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以解决,特别是学生抓不准相等关系这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如例1在分析过程中通过表格让学生明了清楚直观解决列方程的难点。 4:通过图表对比使学生更直观,理解更深刻,同时,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和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手段)。 5:在课后习题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这主要由于学生刚刚入门,多进行模仿,习惯以后,再做与例题不一样的习题,可以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找出共同点,区别或最佳列法,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四: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等式? (2):等式与方程之间有哪些关系? (3):求X的15%的代数式。 (4):叙述代数式与方程的区别。 (理由是: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等式,方程,代数式之间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熟练正确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有利降低本节的难度。) 2:导入讲授新课: (1):教具: 一块小黑板,抄212例1题目及相对应的空表格。 左边右边 (2):新课引述: (3):讲述课文212例1: (目的是:要求学生认真读懂题目,寻找反映题目的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必须根据题目关系,切勿盲目性)通过理解启发学生寻找出以下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A)(在指导学生分析寻找题意相等关系时,可能存在学生分析问题思路不同,会找出如下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的相等关系来,这主要由于学生思路不同,得出的关系表面不同,但思路是正确的,应加以鼓励培养学生这种发散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设原来重量为X千克。这里分析等式左边:原来重量为X千克,运出重量为15%X千克,把以上填入表格左边。 字串7 分析等式右边:剩余重量为42500千克,填入表格右边。 (目的是:通过分析使学生易看出,先弄懂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再按照相等关系来设未知数和列代数式,有利于降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难度) 把以上左边和右边的代数式分别代入(A)中,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的单位要一致,就可以列出方程。 同时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勿漏写“答”和“设”,且都不要漏写单位。 结合解题过程向学生介绍一元一次应用题解法的一般步骤: 课本215黑体字 3:课堂练习: 课文216练习1,2题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适当的模仿例题的解题思想方法从而加深对本课的内容的理解掌握。) 4:新课巩固: 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要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着重于分析,抓住寻找相等关系。解一元一次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目的:让学生加深对应用题的解法的认识和该注意事项的重视。) 5:作业布置: 课文221习题4-4(1)A组1,2,3题 (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例题:小黑板出示例1题目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 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出了15%X千克,依题意,得 等式左边:等式右边:X—15%X=42500 原来重量为X千克,剩余重量为42500千克。解这个方程: 运出重量为15%X千克。85/100*X=42500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X=50000(千克) 小黑板出示课文215黑体字内容提要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 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教学难点 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课前准备 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 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 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 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讲授新课: ⒈如何来判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 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 ⒉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6,8,10;8,15,17.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⒊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⒋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随堂练习: 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 ⑴9,12,15;⑵15,36,39; ⑶12,35,36;⑷12,18,22. ⒉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______是角。 ⒊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⒋习题1.3 课堂小结: ⒈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⒉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 一、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1.等式的概念,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在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分别叫做这个等式的左边、右边。等式可以是数字算式,可以是公式、方程,也可以是用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运算法则。 2.等式的类型楷体五号 (1)恒等式:无论用什么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能成立。如:数字算式 . (2)条件等式:只能用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才能成立。方程 需要 才成立。 (3)矛盾等式:无论用什么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都不能成立。如 , . 注意:等式由代数式构成,但不是代数式。代数式没有等号。体五号 3.等式的性质五号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 ,则 ;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 ,则 , . 注意: (1)在对等式变形过程中,等式两边必须同时进行。即:同时加或同时减,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不能漏掉某一边。 (2)等式变形过程中,两边同加或同减,同乘或同除以的数或整式必须相同。 (3)在等式变形中,以下两个性质也经常用到: ①等式具有对称性,即:如果 ,那么 . ②等式具有传递性,即:如果 , ,那么 .黑体小四 二、方程的相关概念黑体小四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注意:定义中含有两层含义,即:方程必定是等式,即是用等号连接而成的式子;方程中必定有一个待确定的数即未知的字母。二者缺一不可。楷体五号 2.方程的次和元 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称为方程的次,方程中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为元。楷体五号 3.方程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楷体五号 已知数:一般是具体的数值,如 中( 的系数是1,是已知数。但可以不说).5和0是已知数,如果方程中的已知数需要用字母表示的话,习惯上有等表示。 未知数:是指要求的数,未知数通常用 、 、 等字母表示。如:关于 、 的方程 中, 、 、 是已知数, 、 是未知数。楷体五号 4.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楷体五号 5.解方程 求得方程的解的过程。 注意: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求得的结果,前者是求出这个结果的过程。 6.方程解的检验楷体要验证某个数是不是一个方程的解,只需将这个数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如果左、右两边数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否则就不是。黑体小四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小四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这里的“元”是指未知数,“次”是指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楷体五号 2.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楷体五号 标准形式: (其中 , , 是已知数)的形式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最简形式:方程 ( , , 为已知数)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 注意:(1)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最简形式或标准形式,所以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可以通过变形为最简形式或标准形式来验证。如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变形,直接判断就出会现错误。 (2)方程 与方程 是不同的,方程 的解需要分类讨论完成。黑体小四 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五号 (1)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注意: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个整体,含有多项式时应加上括号。 (2)去括号: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注意:不要漏乘括号里的项,不要弄错符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 注意:①移项要变号;②不要丢项。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 的形式。 注意:字母和其指数不变。 (5)系数化为1:在方程的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得到方程的解 . 注意:不要把分子、分母搞颠倒。体五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方法技巧 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方法技巧有:整体思想、换元法、裂项、拆添项以及运用分式的恒等变形等。 3.关于x的方程 ax b 解的情况 ⑴当a 0时,x ⑵当a ,b 0时,方程有无数多个解 ⑶当a 0,b 0时,方程无解 练习1、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或一个等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B.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C.等式两边都除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D.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与另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 (1) ,则 ; (2) ,则 ; (3) ,则 ; (4) ,则 . 练习2、方程的相关概念 1.列各式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代数式,哪些是方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⑦ ;⑧ ;⑨ . 2.判断题。 (1)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 (2)所有的等式一定是方程。 (3) 是方程。 (4) 不是方程。 (5) 不是等式,因为 与 不是相等关系。 (6) 是等式,也是方程。 (7)“某数的3倍与6的差”的含义是 ,它是一个代数式,而不是方程。 练习3、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1.在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1)3x+5=12; (2) + =5; (3)2x+y=3; (4)y2+5y-6=0; (5) =2. 2.已知 是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求 的值。 3.已知方程 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_________ 4.已知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 ; . 练习4、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解法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一)、根据方程解的具体数值来确定 1.若关于x的方程 的解是 ,则代数式 的值是_________。 2.若 是方程 的一个解,则 . 3.某同学在解方程 ,把 处的数字看错了,解得 ,该同学把 看成了 . 二)、根据方程解的个数情况来确定楷体五号 1.关于 的方程 ,分别求 , 为何值时,原方程: (1)有唯一解;(2)有无数多解;(3)无解。 2.已知关于 的方程 有无数多个解,那么 , . 3.已知方程 有两个不同的解,试求 的值。 三)、根据方程定解的情况来确定楷体五号 1.若 , 为定值,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 ,无论 为何值时,它的解总是 ,求 和 的值。 2.当 取符合 的任意数时,式子 的值都是一个定值,其中 ,求 , 的值。 五号 四)、根据方程整数解的情况来确定楷体五号 1.已知 为整数,关于 的方程 的解为正整数,求 的值。 2.已知关于 的方程 有整数解,那么满足条件的所有整数 = 3.若方程 有一个正整数解,则 取的最小正数是多少?并求出相应方程的解。 号 五)、根据方程公共解的情况来确定 1.若 和 是关于 的'同解方程,则 的值是 . 2.已知关于 的方程 ,和方程 有相同的解,求这个相同的解。 3.已知关于 的方程 仅有正整数解,并且和关于 的方程 是同解方程。若 , ,求出这个方程可能的解。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基本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解方程:(1) (2) - =1- (3) 二)、分式中含有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楷体五号 1.解方程:(1) (2) (3) (4) 三)、含有多层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五号 1.解方程:(1) (2) (3) 四)、一元一次方程的技巧解法 1.解方程:(1) (2) (3) (4)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已知4x2n-5+5=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n=_______. 2.若x=-1是方程2x-3a=7的解,则a=_______. 3.当x=______时,代数式 x-1和 的值互为相反数。 4.已知x的 与x的3倍的和比x的2倍少6,列出方程为________. 5.在方程4x+3y=1中,用x的代数式表示y,则y=________. 6.某商品的进价为300元,按标价的六折销售时,利润率为5%,则商品的标价为____元。 7.已知三个连续的偶数的和为60,则这三个数是________. 8.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6天完成,乙单独做需12天完成,若甲、乙一起做,则需________天完成。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9.方程2m+x=1和3x-1=2x+1有相同的解,则m的值为。 A.0 B.1 C.-2 D.- 10.方程│3x│=18的解的情况是。 A.有一个解是6 B.有两个解,是±6 C.无解 D.有无数个解 11.若方程2ax-3=5x+b无解,则a,b应满足。 A.a≠ ,b≠3 B.a= ,b=-3 C.a≠ ,b=-3 D.a= ,b≠-3 12.解方程 时,把分母化为整数,得。 A、 B、 C、 D、 13.在800米跑道上有两人练中长跑,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260米,两人同地、同时、同向起跑,t分钟后第一次相遇,t等于。 A.10分 B.15分 C.20分 D.30分 14.某商场在统计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时发现,二月份比一月份增加了10%,三月份比二月份减少了10%,则三月份的销售额比一月份的销售额。 A.增加10% B.减少10% C.不增也不减 D.减少1% 15.在梯形面积公式S= (a+b)h中,已知h=6厘米,a=3厘米,S=24平方厘米,则b=( )厘米。 A.1 B.5 C.3 D.4 16.已知甲组有28人,乙组有20人,则下列调配方法中,能使一组人数为另一组人数的一半的是。 A.从甲组调12人去乙组 B.从乙组调4人去甲组 C.从乙组调12人去甲组 D.从甲组调12人去乙组,或从乙组调4人去甲组 17.足球比赛的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是0分,一个队打了14场比赛,负了5场,共得19分,那么这个队胜了场。 A.3 B.4 C.5 D.6 18.如图所示,在甲图中的左盘上将2个物品取下一个,则在乙图中右盘上取下几个砝码才能使天平仍然平衡?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三、解答题。(19,20题每题6分,21,22题每题7分,23,24题每题10分,共46分) 19.解方程:2(x-3)+3(2x-1)=5(x+3) 20.解方程: 21.如图所示,在一块展示牌上整齐地贴着许多资料卡片,这些卡片的大小相同,卡片之间露出了三块正方形的空白,在图中用斜线标明。已知卡片的短边长度为10厘米,想要配三张图片来填补空白,需要配多大尺寸的图片。 2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大1,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数字的3倍少2.若将三个数字顺序颠倒后,所得的三位数与原三位数的和是1171,求这个三位数。 23.据了解,火车票价按“ ”的方法来确定。已知A站至H站总里程数为1500千米,全程参考价为180元。下表是沿途各站至H站的里程数: 车站名 A B C D E F G H 各站至H站 里程数(米) 1500 1130 910 622 402 219 72 0 例如:要确定从B站至E站火车票价,其票价为 =87.36≈87(元). (1)求A站至F站的火车票价(结果精确到1元). (2)旅客王大妈乘火车去女儿家,上车过两站后拿着车票问乘务员:“我快到站了吗?”乘务员看到王大妈手中的票价是66元,马上说下一站就到了。请问王大妈是在哪一站下的车(要求写出解答过程). 24.某公园的门票价格规定如下表: 购票人数 1~50人 51~100人 100人以上 票 价 5元 4.5元 4元 某校初一甲、乙两班共103人(其中甲班人数多于乙班人数)去游该公园,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需付486元。 (1)如果两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则可以节约多少钱? (2)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提示:本题应分情况讨论)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又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且将单调的练习转换成学生互相提问,互相比赛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调动。 采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新热情。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后,对学生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新知—深化拓展—小结巩固。 (二)探索规律,得出法则: 课件演示:(设置六个探究活动,以原点为起点,一只小狗在数轴上左右走动来表示情况,规定向左为正,向右为负)让学生体会两个数相加的规律。 (1)同向情况: 1.情景 探究1:一条狗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右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 探究2:一条狗先向左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 2.探究问题:有理数两个负数相加的和该怎么确定符号?怎么确定绝对值?(学生主动思考,展开讨论) 3.猜一猜,说一说(分组概括两个负数的加法法则): ①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负数加负数,取负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4.例:(-4)+(-5) (2)异向情况: 1.情景: 探究3:一条狗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 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3、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4、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1.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学习难点: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根据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填空: 1、 2、 -5的相反数是______,-10.5的相反数是______, 的相反数是______; 3、|0|=______,0的相反数是______。 二、探索感悟 1、议一议 (1)任意说出一个数,说出它的绝对值、它的相反数。 (2)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本身或它的相反数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 (1)2与3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2)-1与-4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3)任意写出两个负数,并说出这两个负数哪个大?他们的绝对值哪个大? (4)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与这两个数的绝对值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三。例题精讲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9,-16,-0.2,0. 求一个数的绝对值,首先要分清这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0,然后才能正确地写出它的绝对值。 议一议:(1)两个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那个数一定大吗? (2)数轴上的点的大小是如何排列的? 例2比较-10.12与-5.2的大小。 例3.求6、-6、14 、-14 的绝对值。 小节与思考: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四。练习 1. 填空: ⑴ 的符号是 ,绝对值是 ; ⑵10.5的符号是 ,绝对值是 ⑶符号是+号,绝对值是 的数是 ⑷符号是-号,绝对值是9的数是 ; ⑸符号是-号,绝对值是0.37的数是 . 2. 正式足球比赛时所用足球的质量有严格的规定,下表是6个足球的质量检测结果(用正数记超过规定质量的克数,用负数记不足规定质量的克数). 请指出哪个足球质量最好,为什么? 第1个第2个第3个第4个第5个第6个 -25-10+20+30+15-40 3.比较下面有理数的大小 (1)-0.7与-1.7 (2) (3) (4)-5与0 五、布置作业: P25 习题2.3 5 家庭作业:《评价手册》 《补充习题》 六、学后记/教后记 这篇初一上册数学教案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 3、情感目标: 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察下面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类: 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分类的呢? 生活中,我 2、对下列水果进行分类: (二)新知探究1: 1、对下列八个单项式进行分类: a,6_2,5,cd,—1,2_2,4a,—2cd 这些被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2、揭示同类项的概念。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3、4合并同类项》同步练习 1、已知代数式2a3bn+1与—3am—2b2是同类项,则2m+3n=________、 2、若—4_ay+_2yb=—3_2y,则a+b=_______、 3、下面运算正确的是() a、3a+2b=5ab B、3a2b—3ba2=0 C、3_2+2_3=5_5 D、3y2—2y2=1 4、已知一个多项式与3_2+9_的和等于3_2+4_—1,则这个多项式是() a、—5_—1 B、5_+1 C、—13_—1 D、13_+1 《3、4合并同类项》测试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字母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B、指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C、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D、只有系数不同的项是同类项 【学习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2.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大小;学习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3、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 重点: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大小。 难点:对绝对值和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几何意义的理解。 【学习过程】 模块一 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数轴:规定了xxxxx、xxxxxxx、xxxxxxxxxx的一条直线叫做xxxxxxxx. 2、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 ;正数大于 ,负数小于 ,正数大于一切 。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0—p32,预习过程中请注意:⑴不懂的地方要用红笔标记符号;⑵完成你力所能及的习题和课后作业。 二、精读教材 4、相反数的意义 +3与—3,—5与+5,—1.5与1.5这三对数有什么共同点?还能列举出这样的数吗? 归纳:如果两个数只有xxxxxx不同,那么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xxxxxxxx,也称这两个数xxxxxxxxxxxx.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xxxx。如,+3的相反数是—3,也可以说+3与—3互为相反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 《2.3绝对值》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共10题) 1、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 ) A.正数 B.负数 C.零或正数 D.零或负数 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绝对值的定义可知: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正数,零的绝对值是零;所以答案选择C选项 分析:考查有理数的绝对值,注意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正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2、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有( ) A.0个 B.1个 C. 2个 D 。无数个 答案:D 解析:解答:根据绝对值得定义可知正数和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所以答案选择D选项 分析:考查绝对值这一知识点。 3、相反数等于-5的数是( ) A.5 B.-5 C.5或-5 D.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解答: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所以答案选择A选项 分析:考查相反数的基本概念。 2.3绝对值》同步练习 10、如果|a|=-a,下列成立的是( ) A.-a一定是非负数 B.-a一定是负数 C.|a|一定是正数 D.|a|不能是0 11、下列说法:①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②-a一定是一个负数;③没有绝对值为-3的数;④若|a|=a,则a是一个正数;⑤-20xx的绝对值是20xx.其中正确的有xxxxxxxx.(填序号) 12、若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距离为6,则这两个数为( ) A.+6和-6 B.-3和+3 C.-3和+6 D.-6和+3 (1)常见的几何体; (2)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及点、线与平面 图形的一些简单性质;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棱柱的特征;并注意棱柱和圆柱的联系与区别 (4)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展开的平面图形及圆 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5)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面的形状; (6)物体的三视图,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7)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一。填空: 1.这个几何体的名称是______;它有_____个面组成;它有____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____条边。 2.正方体或长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是由______个面,______条棱,_____个顶点组成的。 3.在①长方体、②球、③圆锥、④圆柱、⑤三棱柱这五种几何体中,其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都完全相同的是(填上序号即可) 4.一个棱柱有十个顶点,且所有侧棱的'和为30cm,则每条侧棱长为cm. 5.将下面4个图用纸复制下来,然后沿所画线折起来,把折成的立体图形名称写在图的下边横线上: 6.如图是一些相同的正方块构成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则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小方块数为。 7.如图所示,木工师傅把一个长为1.6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3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80,那么这根木料本来的体积是 8.要把一个长方体的表面剪开展成平面图形,至少需要剪开________条棱。 9.如图,截去正方体一角变成一个多面体,这个多面体有____个面,____条棱。 10.若要使图中平面展开图按虚线折叠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两个数之和为6,x=____,y=____. 11.四棱柱按如图粗线剪开一些棱,展成平面图形,请画出平面图来: 12.薄薄的硬币在桌面上转动时,看上去象球,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 13.右图中,三角形共有个。 14.如图是用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摆放成的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第13题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5.桌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礼物,小狗贝贝好奇地想看个究竟。 Pqmn ①小狗先是站在地面上看,②然后抬起了前腿看,③唉,还是站到凳子上看吧,④最后, 它终于爬上了桌子………按小狗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四个画面的顺序为() A.mnpqB.q 16.以下四个平面图形中,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是() ABCD 17.只有盖的盒子长、宽、高分别为5、5、3cm,如图所示,有一只蚂蚁从A点出 发,沿棱爬行,爬行的路径不许重复,则蚂蚁回到A点时,最多爬行() A.24cmB.32cmC.34cmD.48cm 18.一个几何体是由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组成的,其主视图和左视图 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最多可由多少个这样的正方体组成() A.12个B.13个C.14个D.18个 19.把一个正方体截去一个角,剩下的几何体最多有几个面() A.5个面B.6个面C.7个面D.8个面 20.从多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不是顶点)发出发,连接各个顶点得 到20xx个三角形,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A.20xxB.20xxC.20xxD.20xx 21.下列四个图形折叠后与所得的正方体的各个面上所标数字一致的是() 22.如图(1)是正方体表面积展开图,如果将其折回原来的 正方体图(2)时,与点P重合的两点应该是() A.S和ZB.T和Y C.U和YD.T和V 23.用一个平面去截①圆锥;②圆柱;③球;④五棱柱,能得到截面是圆的图形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4.如图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其中哪两个完全相同() A.(1)(2)B.(2)(3)C.(3)(4)D.(2)(4) 25.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处出发,连接各个顶点得到20xx个三角形, 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A.20xxB.20xxC.20xxD.20xx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 9
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 10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11
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 12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13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14
初一数学上册的教案 15
初一数学上册的教案 16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 17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18
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 19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