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细心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15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篇1
一、创设情境,比赛导入。
1、87页自主练习第4题,比一比看谁又对又快,前五名的同学得小五星。
235+165-120 178-(78+50)
178-78-50 235+(165-120)
530-130+20 530-(130-2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做得又快又对的同学介绍一下经验。
引导学生观察为什么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数字一样,符号不同,得数却一样!)将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初步渗透。
2、88页自主练习第6题
356+278 875-496
658+294 207+598
431-245 700-357
有的同学不服气,那么我们再来比一次!加油!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介绍验算的方法及道理。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以计算为主,通过计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的同时,初步渗透加法的运算定律,以比赛的形式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87页自主练习第2题
学校要进行庆祝活动,买来了气球准备扎拱门。看看负责的两名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独立完成,指名讲解。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强对小括号的应用练习,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2、87页自主练习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自主练习第5题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成小课堂,提出问题,组内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汇报、互评。
3、88页自主练习第7题
这道题通过解决“这些花够吗”这一问题,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并能用语言描述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由于思维的角度不同,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4、88页自主练习第8题
(1)、这道题呈现的是爸爸给儿子量身高的情境。学生根据父子两人的对话和前年、去年的身高记录,分别填上今年林文和爸爸的身高,并求出林文比去年长高多少厘米。然后观察父子俩的身高记录单,说说自己的发现(爸爸的身高是不变的,而林文的身高是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的成长规律。
(2)、模仿练习中的形式,拿出课前调查准备好的自己的身高或体重记录单,组内交流、比较,填写完整。
小组为单位汇报、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走进生活,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就感。】
三、开动脑筋,小试身手。
1、88页自主练习第9※题
这道题是思考题,让学生学会根据题中给的条件,选填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各自的方法。表扬并奖励自己解答出来的学生。
2、88页聪明小屋
这道题呈现的是一幅湖光山色的美丽情境,以诗歌的形式提供了必要的数学信息。通过练习巩固信息窗所学的运算知识。引导学生可以使用画图的方法解决,让学生弄清楚其中2个角都有树,两边树的棵数都是34,列出算式:35+35+35-2=103。表扬并奖励自己解答出来的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解答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体会小括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锻炼机会。】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练习课,为了使练习课生动有趣,设计了三个各有特色的板块,首先从比赛引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得到活跃,整堂课就比较顺畅起来。第二板块走入生活,解决问题时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第三板块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不做统一要求,但是这是一次很好的数奥培训的机会,许多学有所长的学生发挥了特长,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难题,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活泼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在巩固了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小学数学第4册万以内数的认识
班级情况:
我所任教的二年级1班共24人,其中女生10人。本班学生数学基础好,差生相对较少,对万以内的数已有大概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和读写的规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中间或末尾带零的数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教学关键:
要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课时安排:
1000以内数的认识3课时
10000以内数的认识3课时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2课时
1、10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估算、数数(教材第67、68页及72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教学目标:
1、学习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2、会数1000以内的数。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千”
3、培养估算数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正确数千以内的数,掌握十进制关系。
2、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木块、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电脑显示召开运动会的场景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正发生着什么事情。
2、请学生思考,根据画面你能想到哪些问题?
师:要知道这个体育馆中大约能坐多少人,就要学习比较大约数。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1000以内的数”(板书:1000以内的数)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小木块一个一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时问: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十)
2、请同学们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十时问: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请同学利益计数器,问:怎样表示10个十?
3、如果要数的小正方体很多很多,就像体育馆里的人那么多,怎样数比较快呢?用你的学具试一试。
请同学们汇报。针对“一百一百”地数问:为什么这样数?(比较快)问:10个一百是多少?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4、电脑显示前3个过程: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问: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各小组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者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书较大数时要选择又快又准的办法。
(三)课堂作业:
1、数数。
从一百就十一数到二百零一
从九百八十七数到一千。
要求:二人一组,一人数,一人听,交换进行。
2、填空。
(1)、10个一是()
(2)、10个十是(),一百里有10个()
(3)、10个百是(),一千是10个()
3、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例1学习是二下教材第一单元打头内容,第一次出现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以看木偶戏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综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及方法,也有小括号的学习,另有乘加乘减解决问题,虽然例1和例2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但细细琢磨,从学生的认起起点及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分析,把例1作为单独一课时进行划分比较合适。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例1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先再这样的方法进行思考,例2的重点笔墨则是让学生认识小括号,会用小括号。若把例1例2合并在一课时进行教学,会存在顾此失彼现象,学生对两步计算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有可能不会较深的感悟,在此情况下,用短暂的时间来认识小括号,难点也无法突破。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小括号学习一直困扰着二年级学生。
解决问题第一次出现是一上年级的求总数和求剩余,而一下年级的两数比较解决问题,二上年级则是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都是依据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算用结合来呈现的,也就是说式题教学都是辅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例1是解决问题在第一学段的第二次隆重出现。重点是落实在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前几个星期已经能较熟练的计算加减混合两步计算式题,但他们并不清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先想(算)再想(算)。所以,我认为,例1教学,式题的运算技能培养不是重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及数学语言的完整表达。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问题,能较熟练的解决两步计算式题,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方法,但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是陌生的,本节课不做教学要求,如课堂能够动态生成,提到小括号这一知识点,教师可适当提示,不耗学习时间。
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需要了解学生用一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节课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多角度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是先算出了什么?他是先算出什么?在说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感悟到解决两步计算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教学设想: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基点。
例1把数量关系隐含在问题情境中,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解决问题都有一个不变的基调:处理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本课教学将充分利用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先知道他是先算出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 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落点。
把相同模式的问题解决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上车下车,图书出借、停车场开来开走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本课教学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模仿练、独立巩固练、选择练、拓展练),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自觉的对两步计算这种模式的问题解决体会更深刻,同时,不同形式的练习与表达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2、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方法。
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流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1.小朋友们,桃园小学的二( )班小巧虎中队的图书角正缺图书管理员呢,要到实验小学的二( )班里来招聘图书管理员,你们想去竞聘吗?如果你能解决图书角的问题,知道书架上图书的数量变化,你就有竞聘的资格了!
2.出示书架情境图:
逐步呈现:
先出示:书架上原来有图书22本。
再出示:欢欢小组要归还13本,晶晶小组要借走6本。
问:从图上看,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汇报,标出数据)
问:把你找到的信息完整的说一说,好吗?(指名说,和同桌说,全体齐说)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
引导:请你把这些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同桌听。(同桌交流)
二、探求新知,建立模式。
1. 同学们说得很完整,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 停顿,让学生独立思考。
3. 把你的办法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4. 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自备本独立练习)
5. 先写完的小朋友和同桌悄悄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6. 反馈:不同方法展示。
(1)22+13=35(本)(2)22-6=16(本)
35-6=29(本) 16+13=29(本)
(3)22+13-6=29(本) (4)22-6+13=29(本)。
预设问题:你是先算什么?哦,你们猜他是先算什么?22+13是先算什么?再减6是再算出什么?22-6是先算什么?再加13是再算出什么?
7.归纳:这几个算式只是想的方法有点不同,但都能解决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这个问题。1和3的方法是相同的,2和4的方法也是相同的。
8. 二个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方法,用先算出再算出的样子,说一说想的过程。
9.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做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今天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 巩固练习:解决水果卖进卖出问题。
2、 独立练习:解决乘车问题。(同桌互批)
3、 变式练习:继续解决乘车问题。(集体讲评)
4、 拓展题: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本领?
2.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用一双亮眼睛认真观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02页内容,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及大屏幕出示相关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学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02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
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口算练习。完成第103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要求他 们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估算策略的多样性,明白应该怎样选择恰当的估算策略。
二、基本训练。
1.练习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采用笔算,
要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笔算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仿照第2题的形式先由教师出数,学生算;然后2个同学一组,相互出数,相互计算。
三、技能训练。
1.集体研讨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
(1)大屏幕出示第3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讨论交流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聪聪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3)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
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学习内容使 学生了解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复习总结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请你口述一遍1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问题吗?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2.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除法算式,会写除法算式。
3.通过教学,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写除法算式。
2.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一分,把8个小长方体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该怎么分?(生回答后出示),这种分法叫(平均分),(生齐说)
谁来说说怎样分才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学生齐说一遍。
好,我们来读例1。
出示例1: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么分?每盘放( )个。
师: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平均放在3个盘里)哦,因为这里有“平均”二字,我们知道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那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6),把6怎样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3份,每盘放几个,也就是每份是( )。请一个孩子连起来说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齐说一遍。
师:你们会分吗?(会)请你用小棒分一分。
学生自己分小棒。分完后请一生板演分桃。你们的分法跟他一样吗?(一样)每份是几,(每份是2),也就是每盘放几个,(2)。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师:这一道没有难住大家,再来一道。
出示例2: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呢?(平均分)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10)请一个孩子来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表扬:说得很好!
师:会分吗?(会)自己分一分。
生分小棒。分完后师圈画订正。
二、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真能干!刚才通过分小棒解决了分桃子的问题和分扣子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关于怎样分的问题?(平均分)
师:对,平均分。像这样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的问题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进行计算。
今天老师就带领孩子们一起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同学们齐读课题。
三、教学例1。认识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表示的意义。
(1)认识除号,教写法。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加法、减法、乘法,它们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除法,它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边说边板书“÷”,这就是除法的运算符号,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抽两三个学生来说。
师:对,除法的运算符号就叫除号,并板书。生齐读三遍。
在写除号时,要先写一横,要平、要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这两个小圆点大小要一致,要对齐,“÷”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这就是除号,跟师一起书空两遍,并读。
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生写,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第一次写除号就写得很好,以后每一次都要认真写哦,刚才我们写的这个符号叫什么名字?(除号)
(2)写除法算式。
师:对,我们会写除号了,那除法算式该怎么写呢?请小朋友们看例1,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6),对,我们把分的总数6写在最前面,这道题是怎样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成3份就写成“÷3”,最后分得的结果,每份是几?(2)那我们就把2写在等号的后面。
(3)读除法算式
“6÷3=2”,这就是除法算式,现在老师告诉你“÷”在算式里读作“除以”,谁愿意试着读一读这道除法算式?
抽两个学生读。师表扬:你真勇敢,读得非常好。师板书读作。齐读。(准备6个算式卡片抽一组的孩子开火车读)
(4)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师:我们会读除法算式了,你知道算式中的“6、3、2”分别表示什么吗?可以联系我们这道题想一想,先请同桌的孩子互相说一说。
抽1人说。师引导说“6÷3=2”表示的意思,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师:下面请一个孩子来读出这个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2人说,齐说。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学习例1,知道了在什么时候可以用除法计算?(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在写除法算式时要把什么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总数),怎样平均分就除以几,分的结果写在后。
四、教学例2。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再来看例2,要分的总数是几,(10),怎样平均分的?。平均分就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对,你能自己写一个除法算式吗?(能)自己在本子上写一写。
生自己写。抽生答。
齐读算式。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联系这道题想一想。
好,先和同桌的孩子说一说。
抽2人说。师引导集体说,表示: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几个,可以分5个。10÷2=5
以前我们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各部分都有名称,那在除法算式当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哦,有孩子知道,我请一个孩子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结果叫商。师边说边板书出来。齐说。
师引导说,在这个算式中,10是( ),2是( ),5是( )。抽两人单独说,全班齐说。(反过来练习说)看“6÷3=2”这个算式,被除数是,除数是( ),商是( )。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除法算式,你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吗?(卡片出示)(4个算式,1人说,女生说,男生说,全班说)
小结:我们认识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了除号前面的数叫( ),除号后面的数叫( ),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结果叫( )。
五、练习。
1.写除法算式。(小黑板)
今天,孩子们学得又快又好,老师想考考你们学会了吗?下面我们来比赛写除法算式,挂出小黑板,请你根据这些题目在练习本上写出除法算式,开始。
抽1人口答,集体订正。齐读一遍。
2.完成课堂活动1、2题。
看来孩子们都学会了,下面,我们来完成书上的练习吧。翻到书第78页指着第1题。
课后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叫什么?(除法),在什么时候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呢?(把总数平均分的时候就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我们还学习了怎样写除法算式,怎样读除法算式,认识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希望小朋友们牢牢记住今天所学的这些知识,以后我们还将对除法进行进一步的认识,用它解决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
2、解决问题:在问题情景中能准确地捕捉数学信息,主动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其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计算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2x7=6x5=7x4=4x4=5x7=
7x1=2x7=7x7=6x6=3x6=
2、摆一摆:
(1)蓝色的五角星有2个,红色的五角星有3个2,红色的五角星有几个?
(问:红色五角星有几个?算式怎么列?(3x2=6)3个2也可以说成是2的几倍?
(2)黄色笑脸有5个,红色笑脸有2个5只,红色笑脸有几个?
我有几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刚才的猜数游戏中老师就看出,大家不仅知道求几个几要用乘法计算,而且还知道了倍的含义,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倍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用倍的知识一起去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好不好?(板书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4
(1)(出示课件)并口述:今天是大扫除的日子,老师呀同学们啊早早的来到了教室,瞧!他们都在干什么?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多少人?擦桌椅的'有多少人?(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
你们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板书:擦桌椅的有多少人?)
(2)如果让你用小棒摆出擦桌子的人数,你会怎么摆?为什么?
①一根小棒代表一个学生:扫地的:1111111
擦桌椅的:11111111111111
②把小棒横过来,一根小棒代表7个学生:扫地:
擦桌椅:
师:两种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第二位同学的想法更简单便于操作,那我们就选用他这种摆法。如果把小棒换成线段,我们一起看看应该怎么画。
师:扫地有7人,我们可以用这么长的线段表示(出示线段图)
师:那擦桌椅的应该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呢?(2个扫地的那么长)
师:为什么呢?(因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也就是2个7,所以应该画2个那么长的线段)。要板书线段
师:我们能用不一样长的线段表示吗?(不能,因为一段线段表示的就是一个7,不一样的线段表示的数不一样。)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扫地的有几人,擦桌椅是扫地的几倍呢?求擦桌椅的有几人,我们可以怎样列出算式呢?
生回答师板书:2x7=14或7x2=14(人)
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可以根据图上的数字信息来解决问题,根据图意画出了线段,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出擦桌椅的人数实际上也就是求二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
7只
(1)x只
(2)完成课后习题“做一做”(P77)
玩转椅的小兔有3只,跳蹦床的是玩转椅的5倍。跳蹦床的小兔有多少只?
分析数量关系:
xx只
3只
玩转椅:
跳蹦床:
求3的5倍是多少,就是求5个3是多少,用乘法算。
列式:5x3=15或3x5=15
(3)练习十七第二题:停车场卡车的辆数是客车的6倍,客车有七辆,卡车有多少辆?
(4)练习十七第三题:小明有5本故事书,连环画的本书是故事书的7倍。小明有多少本连环画?
(5)独立完成练习十七第四题。
三、实践活动
1、课件出示米奇音乐会图片
师:今天米妮要举行音乐会想邀请1班的小朋友一起来参加。她走不开,就让米奇来请大家,但是在人数上她有个小小的要求把米奇给难住了。她说,要请3位女生,男生是女生的三倍。小朋友能帮帮米奇吗?
老师请学生自己组合,让后到讲台上集体订正。
2、实际运用
师:第一个舞曲结束后,米妮觉得人太少了,她又有个要求。现在男生是女生的3倍了,那再请多少个男生才能是女生的5倍呢?
四、课堂:
师: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擦桌椅的的有多少人?
2x7=14(人)或7x2=14(人)
答:擦桌椅的有14人。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82~83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轻松掌握并运用关于6、7、8、9的除法知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掌握6789的除法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除法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谈话:冬天到了,小鸟们从北方飞回南方过冬了。这个冬天它们准备住在温暖舒适的“长颈鹿”宾馆。
小鸟:长颈鹿先生,您好!我们有42个小伙伴,想住在你这儿,请你安排房间吧。
长颈鹿:每间客房可以住6只小鸟,我要为它们准备几间屋子呢?
教师:同学们,请你帮助长颈鹿先生来算一算吧。
教师板书:42÷6=7(间)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帮助长颈鹿解决了问题。如果有48只小鸟,长颈鹿要为它们准备几间屋子呢?
教师板书:48÷6=8(间)
教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够利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除法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看谁做的好就奖励他一朵小花。
二、问题探究
1. P82练一练1后,投影出示反馈。
2. P82练一练2后,投影出示反馈。
3.小动物回家。
天已经黑了,住在长颈鹿宾馆的小兔和小鹦鹉旅游团也要回自己的房间休息了。请同学们猜猜看,它们该进哪个房间呢?P83练一练3。
4.猫捉老鼠。
游客们都进入了梦乡,可是,尽职尽责的猫保安却坚守自己的岗位,保护游客的安全。快看,小偷老鼠出现了,我们一起来帮猫保安捉老鼠吧。
每个口诀写出了几个算式?(4个)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能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5.餐厅里的故事。
看书P83“数学故事”你从故事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三、课堂小结
今天,在“长颈鹿宾馆”里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我们能干的小朋友们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你们高兴吗?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学到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呀!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一、 教学内容:
P2~P3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三、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每个人准备若干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 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20 ÷ 5 = 4
4 ——商
除数 被除数
20 ——除数与商的积
0 ——余数
(5)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四道小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 体会平均分后有余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比、咱、斤、答、阿、之、拾、灰”8个字。掌握“比”的笔顺。
2、积累词语,结合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故事。
4、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阿凡提的聪明才智,试着提出问题,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汉字。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体会阿凡提的聪慧。
教学难点:
1、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汉字。
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个人吗?贴“阿”和“提”字卡。
大家听过阿凡担的故事吗?从这些故事中,你对阿凡提的印象是怎么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阿凡提的故事。一边听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听读课文
1、听录音
2、简述课文内容。
3、师领读,生跟读。
4、讨论:大力士那么高大有力,为什么连一块手帕都扔不过城呢?
三、再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
2、小组认读,识记。
3、交流。
阿:左右结构,左边是个双耳刀,右边是一个可字。
比:注意这个字的笔顺。、
4、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5、指导书写。
四、游戏活动
1、可请学生到前边当小老师,领大家读生字。
2、游戏:找朋友。
3、比一比,谁的字写得好。
五、课后作业
把阿凡提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卡片。
二、指导书写
咱、答、之、拾、灰
三、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要读准要求会写的字的读音。听写。
2、“填一填”,考查学生生字的运用能力。
四、活动
1、读词语。
2、游戏“送桃子”
(1)自读句子:不认识的字词问问同桌。
(2)同桌商量括号里填什么。
(3)送桃子真空:注意引导“答”字的收写。
3、讨论“生活的智慧”。
多媒体实物投影出示讨论画面。
此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过程来完成。
五、作业
1、书写生字。
2、找找阿凡提的其他故事,选其中一个自己练习讲故事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定位的。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设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条船。
三、质疑再探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运用拓展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习(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教材编写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内容
1、主题图。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地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3、认识常见的秤。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4、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5、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中的例6.本课是对有余数除法的提升。本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找规律的问题,注重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重点理解根据余数来判定结果。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想完成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需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1.标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
(一)知识铺垫
2.师:上课前,我们一起放松一下(呈现两只老虎的歌词),请学生们利用最短的时间把歌词记下来,之后跟着音乐一起来唱。
生:齐唱两只老虎
师:同学们好棒啊!!在这么短的时间竟然能把这么长的歌词记下来,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啊?
生:通过观察歌词的每一段都是相同的,只需要记下第一段就可以了。
师:看,这里还有两幅图画,“请你仔细观察,照这样摆下去,横线上应该是什么图案?”
先看第一幅图。
生:这幅图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两个图案,一个太阳,一颗星星,根据这样的规律,下一个图案应该是太阳。
再看第二幅图。
生:这副图也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三个图案,一个笑脸,连续两个哭脸。根据这样的规律,笑脸后面紧跟着的图案应该是哭脸。
师:聪明的你们发现了吗?
只有先找出规律,才能判断出下面的图案。
(二)新知探究
3.师:我们再来试一试。出示(PPT)“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生:首先我们要找出排列规律。这些小旗也是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三面小旗,一面黄色的小旗,两面红色的小旗。问题是让我们求出第16面小旗的颜色。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规律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之后小组活动,交流倾听。
生: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用符号代替小旗接着往下摆
师:点评学生的方案,并用PPT展示继续摆小旗。
图中最后一面是第13面小旗,后面依次是第14面,第15面和第16面。第13面小旗是黄色的小旗,根据规律第14面和第15面小旗应该是红色的小旗。这样第13面、14面、15面小旗就组成了一组。接下来第16面小旗是新的一组的开始,所以是黄色的小旗。
4.师:换个角度来理解这道题,如果我们它理解成应用题,每一组都有3面小旗,现在有16面小旗,16面小旗里面有几组完整的小旗,还剩几面呢?
生: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解决,16÷3。用除法竖式来求商。16÷3商5,3_5=15,16-15=1。所以16面小旗里有完整的5组小旗,还剩1面小旗。
师:对应着算式和小旗图,16.3.5.1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生:16(共有16面小旗),3(每组有3面小旗),5(可以摆成这样的5组),1(还剩下1面这样的小旗)
师:剩下的1面小旗和问题中的第16面小旗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生:剩下的1面小旗就是第16面小旗,如果继续往下摆,第16面小旗就是新的一组中的第一面,根据规律,每组中的第一面小旗都是黄色的小旗,所以第16面小旗是黄色的。
师:你们发现了吗,小旗的颜色跟有几组完整小旗没有关系,跟还剩几面有关。也就是说,跟除法的商没有关系,跟余数有关。那么观察图和余数,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
师:总结(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
5.师:现在我们试着想一想:“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一下
生:27÷3.用除法竖式求商。27÷3商9,3_9=27,27-27=0。27÷3=9组,没有余数。没有余数,就是正好分完。
师:正好分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小组交流,然后分享自己的方法
师:PPT展示,第27面小旗就是最后一组的最后一面旗子,根据规律,每组的。最后一面小旗是红色,所以第27面小旗是红色。
6.师:不信的话我们接着摆一摆,验证一下吧。出示PPT
通过验证,我们发现第27面小旗确实是红色的。
师:做这题的时候有的同学很快就能解答出来,有的同学则相对慢一点,是因为你们选择的解答方法不一样,做的快的选择了列算式的方法,慢一点的选择了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
通过比较,当所求数量较大时,用画一画的方法会比较麻烦,列算式则相对简单一点。
(三)巩固
7.利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试着做一做这些题吧。“按照下面的规律穿一串珠子,第24个珠子应该是什么颜色?”
要想解决这道题,我们得先看看这里有什么规律,这些珠子也是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每一组有5个珠子,分别是两个蓝色的珠子和三个红色的珠子。想知道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的,用除法24÷5.用除法竖式来求商。
24÷5商4,5_4=20,24-20=4.所以有4组完整的珠子,还剩4个珠子。最后一个珠子的颜色跟商没有关系,我们要看余数,余数是4,根据规律,每组第4个珠子是红色,因此第24个珠子应该是红色。
(四)总结
8.你学会了吗?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首先要找规律,确定每组的数量,用除法解决,根据余数判断结果。
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的最后一个。
(五)作业布置
元旦挂彩灯,用6种颜色的灯泡按红、黄、蓝、绿、紫的次数装配,一共装了36个灯泡,蓝色的灯泡用几个?红色的灯泡呢?
(六)音乐欣赏
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有规律的现象。
春夏秋冬-----年
月圆、月缺-----月
日出、日落----日
规律现象也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衣服、生活、雨伞、项链、红绿灯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找规律
规律:黄红红
16÷3=5(组)1(面)
27÷3=9(组)正好分完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 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的感知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活中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例子。并参照教材第46页、47页示意图试剪出图形。
2. 活动用具:作好教科书上第129页、第133页、第135页的学具。写有记分统计表的小黑板、铅笔、彩纸、剪刀、五种颜色的牌子。
3. 以分组形式摆好桌椅。
活动过程:
一、激趣引人
玩具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玩的了,现在拿出你们做好的教科书上第129页的玩具,我们跟老师一起玩,大家在玩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纸片上的红、黄、蓝三种颜色变成白色的了!你们知道吗,这是图形旋转形成的奇妙现象。数学就是这样神奇,今天的活动课,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图形变换的奇妙吧。
二、分队发牌并介绍活动规则
1. 按班级人数分5队,发五种颜色的牌并由牌的颜色给每队命名。
2. 活动规则:在记分统计表上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队的成绩。没进行答题的学生都可做裁判,老师是主裁。
三、活动内容
活动1:感知平移和旋转---举例比赛
1. 各队以开火车形式进行比赛,每人各举一个生活中平移、旋转现象的例子。要求不能重复,语言叙述要严密、准确,说对一个得1分。
2. 各队选一名代表,做出一个平移和一个旋转的动作。要求只能利用现场的实物,边做边说介绍。(如:我把窗户向左推是平移)做对一个得1分。
活动2:体会平移和旋转---玩学具回答问题
1. 拿出作好的教科书上第133页、第135页的学具,队内合作,拉一拉,转一转。并思考共有几种搭配方案。把答案写在纸上。限时一起亮答案,按接近准确数的程度给5~1分。
2. 各队选一名代表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组合?是怎样得到的?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根据说的情况评5~1分。
活动3:实践平移和旋转---剪纸
下面我们进入剪纸活动,老师知道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呦。
1. 上学期我们剪过对称图形,剪一个小人怎样剪又对又快呢?抢答并能演示剪出者得2分。
2. 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2个或更多的并排排列的小人呢?队内合作,参照教材第46页示意图剪。剪成功的展示给大家并说出方法者得3分。
3. 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围成一圈的小人呢?队内合作,参照教材第47页示意图剪。成功的展示给大家并得3分。
4. 设计比赛:请每位同学充分发挥想象,剪出一幅最漂亮的带有平移和旋转特征的图案。我们来评选今天的“小小设计家”。
1) 队内交流,各队先自评出本队最有创意的最佳设计图案。
2) 各队轮流上台展示,由设计者介绍创作思路,队代表说推荐的理由。
3) 学生评论它好在哪儿,并共同欣赏。
4) 评出最佳者获“小小设计家”称号同时其所在的队得2分,其余队各得1分。
四、为优胜队发奖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体验了图形变换的`奇妙,领略了数学的美。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显露出了你们的智慧和才华。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你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数学的魅力所在。
教学反思: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新教材的特色也是亮点之一,但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不重视它的教学,更有甚者几乎将其一带而过。这是教学上的一大失误。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 数学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象本节课就达到了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长,各尽所能,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不仅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教后的效果可以证明这一点。本班学生做此内容的习题时正确率为100%,并且课后又自发的继续着剪纸活动,交上来许多好的作品,我将这些作品在学校橱窗展出,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课记分表的设计,也让学生体会了统计知识的运用。所以我们教师要重视活动课,精心设计和上好活动课。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 通过“过河”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出示情景图,谈话引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二、 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 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
(2)如果要求“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列式。
(3)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估计有的学生采用分步计算,有的采用综合算式计算)
2、组织学生想一想。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讨论“29+25÷9,这样列式,对吗?”,进一步理解只有先算“25+29”,才能求出“至少需要几条船?”,只有先在“29+25”前后加上小括号才能先算。
教师小结:因为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让学生独立计算:
(29+25)÷9
请三位学生板演,引导说说算法。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讨论“29+25÷9,这样列式,对吗?”,进一步理解只有先算“25+29”,才能求出“至少需要几条船?”,只有先在“29+25”前后加上小括号才能先算。
教师小结:因为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让学生独立计算:
(29+25)÷9
请三位学生板演,引导说说算法。
三、 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出示练习题,组织学生完成。
1、 比一比,算一算。
16+24÷8 18-9×2 30-6÷3 (16+24)÷8 (18-9)×2
2、 在〇里填“<”、“>”或“=”。
7+7+7+8〇7×4+11 7×9-7〇7×7+7 30÷5+1〇30÷(5+1) 9-2×4〇(9-2)×4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今天,我们帮助笑笑他们解决了坐船过河的问题,回想一下,你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