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优秀8篇】》
扬州慢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如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扬州慢》教学设计【优秀8篇】,仅供参考。
《扬州慢》教学设计 篇1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二。赏析词文:
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
2.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物尚如此,人何以堪!)、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无声、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
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3.的想象与现时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
昔盛今衰
4.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虚实相济。
5.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6.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7.“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生?”
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加了艺术感染力。问得陡峭,问得奇特,无理而有情。
《扬州慢》教学设计 篇2
雨 霖 铃 扬 州 慢
[教学目标 ]
1. 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 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3. 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 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教学难点 ]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探海导航
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二、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 二十四桥、芍药— 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 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三、 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四、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 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潺潺,扬柳依依,晓
风拂拂,燕子飞飞,
残月隐隐,诗人提壶
独行,似醒似醉。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运用: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又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
五、名题讲析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 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冷。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讲析:本题选用了宛约派李清照的词作名篇,词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 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 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 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应选D项。
六、风景剪辑
剪辑1: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 ,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剪辑2: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扬州慢》教学设计 篇3
十二。 宋 词 两 首 《雨霖铃》《扬州慢》
导标显示屏幕
1. 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 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3. 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 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结构图: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 二十四桥、芍药— 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 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 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 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潺潺,扬柳依依,晓
风拂拂,燕子飞飞,
残月隐隐,诗人提壶
独行,似醒似醉。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运用: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又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
【名题讲析】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 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冷。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讲析:本题选用了宛约派李清照的词作名篇,词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 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 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 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应选D项。
【风景剪辑】
剪辑1: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 ,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剪辑2: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宛约派的一项是:
A.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C.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2. 下列词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B、便纵有/千种风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 D、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3. 下列加点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门帐饮无绪 绪:心情、情绪
B.暮霭沈沈楚天阔 暮霭:傍晚的云气
C.夜雪初霁 霁:雨、雪停止,天晴
D.解鞍稍驻初程 初程:指 整装待发
4. 下列词句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待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前一句写扬州破坏的原因,后一句 写战 乱造成的惨状。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达出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景象,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二。 填空题:
5. 北宋时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的是号称“慢词”圣手的_____因做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________;开拓题材领域,突破音律束缚,创立豪放词风的是_______;南宋初期豪放派的首领是______;词风力求典雅,代表格律词派的作家是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
6. 阅读下列四首杜牧的诗,按要求填空:
赠 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遣 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春尽江南草木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叹 花
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把下列四句诗分别归原到上面四首诗中去: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①_____ _ ②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 阅读下面柳永的一首词,完成7-10题: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7.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 。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留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8.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9. 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的忧愁。
B. 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划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 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雨霖铃》中抒之情别无二致。
D. 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然后下接几字或一句。
四。阅读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一词,完成10-11题:
浪 淘 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0. 对这首词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春意阑珊”表面是指春意凋零,实际上是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B.“无限江山”和作者另一首词的词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所指是一样的,都是指 南唐山川。
C.“梦里不知身是客”表面是写梦境,实际是写梦醒后的情况。只有梦 醒,才知道自己的客人身份。
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句感叹自己大好时光已去,
昔荣今衰简直相隔天地之遥。
11. 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从景写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和悲愁交织
在一起。下阕重在抒发亡国之痛。
B.词中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 醒来无限辛酸的亡国之君形象。全
词都运用描写手法,把人物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一句是从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相见时难别
亦难”化用而来的。它抒发了人世间离愁别恨的深沉感受,被后人广
为引用。
D.诗中运用白描、对照、比喻等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阅读姜夔《永遇乐》一词,完成12-14题:
永 遇 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云鬲迷楼①,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③,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④,至今在否?
注:①鬲同隔;迷楼在扬州,与京口北固亭隔江相望,是隋炀帝巡幸江都时所建。②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相传三国时刘备与孙权在其上共商破曹大计。③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驻守京口时曾有“京口酒可饮,箕可使,兵可用”的豪言。④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时眼见早年手植之柳已长大,不禁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12. 对该词有关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次韵:用原诗词的韵作诗词。 ②使:假使。
③江皋:江边高地。 ④中原:指北方沦陷区。
⑤神京:指当时南宋都城临安。 ⑥金鼓:借代南宋军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⑤⑥
13. 对该词词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与辛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含义相同,均寓有英雄难觅,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感慨。
B.“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一句是赞颂辛弃疾文武风流,豪气四益,且麾下兵精将猛已作好了北伐准备。
C.“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是把辛弃疾比作诸葛亮,认为北伐中原,唯辛弃疾可担大任。
D.“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此句是感叹年逝,功业无成,北伐难以指望。与辛词相比略显消极。
14. 对该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韵相同,都是
“处”“住”“去”“虎”“顾”“路”“鼓”“否”等字押韵。
B.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均用典较多,且均
表达出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C.该词着力塑造 了一个作者所崇敬的当代英雄—辛弃疾的形象,并在
这一英雄豪杰的形象里寄寓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己即盼望北伐成
功国家统一。
D.该词是刻意学辛词的作品,但颇有变化。既摆脱了宛约派之低沉绮
丽,亦无豪放派之悲壮雄奇,独显空灵悠远隽雅之致 。
【创新试题】
一。 读下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回答15-16题: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 …有有我之境,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15. 试以上述之“境界”说,分析下列柳永抒写对京都故人怀念之情的《诉衷肠近》一词,是否有境界?是何种境界?
诉 衷 肠 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请你结合上述例句,再引用1-2句古诗词,说一说你是喜欢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要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B 3。D 4。B
5.柳永 柳屯田 苏轼 辛弃疾 姜夔 尧章 白石道人
6.①C ②B ③A ④D(主要根据押韵和全诗含义来填)
7.C(意为不知何故久留他乡) 8.D(柳词景不是山河破败,只是主观观感)
9.C 10。C(客指自己身为俘虏)
11.B(全用描写手法不妥,形象栩栩如生亦不当)
12.C 13.D(种柳句乃仿辛弃疾口气,与年逝无关)
14.B(姜词无愤懑,只有对辛弃疾的赞颂)
15.为有我之境。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残阳、暮云等均已点染出“黯然情绪” 属“物皆著我之色彩”。 16.略
《扬州慢》优秀教案 篇4
【文本解读】
《扬州慢》写的是劫后孤城,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另一面要注意品味诗歌的声韵之美。
【素养目标】
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3、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4、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5、背诵全词
【教学重难点】
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繁华,让人醉生梦死。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从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一、知人论世
1、了解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南宋文学家、音乐家。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2、相关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3、解题
“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即慢词,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般篇幅都比较长。
4、了解慢词
慢词。慢词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古书上写作“曼”,就是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种,“长调”就属于慢词,“扬州慢”中的“慢”就是慢词之意。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荠(jì)戍(shù)窥(kuī)蔻(kòu)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弥望:满眼。
②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③驻:稍作停留
④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上。
⑤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⑥渐:向,到。
⑦杜郎:即杜牧。
⑧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二)诵读感悟
1.诵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理解内容
1、分析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主要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地点——丙申、维扬,当时的情景——四顾萧条,诗人的心境——怆然、感慨,词的主题——黍离之悲。
2、扬州这座繁华之城在词人眼中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体现在哪?(找出相关词句)
明确空城。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思考2】鉴赏语言
1、“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处?
明确“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思考3】分析意象,体会意境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几句营造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这几句营造了一个凄冷寂寞的境界。二十四桥经历战火,虽仍然幸存,但物是人非,加上冷月无声,令人感到分外凄冷。红芍盛放而无人欣赏,就显得更寂寞。
【思考4】分析手法,鉴赏效果
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明确运用了拟人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厌恶说到战争,可见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残酷战争的痛恨(或:对人民的同情)。
2、赏析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以景结情故意虚写(想象)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表现荒凉萧条,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3、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明确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沉郁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具体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萧条,情景交融地抒发了亡国之悲。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战后扬州如此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达我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点染,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
4、请从艺术手法上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明确①用典:“过春风十里”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表现昔日的繁华。②虚实结合:“过春风十里”象征昔日的繁华,此处为虚写。“荠麦青青”,为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③对比: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5、请简要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三句的艺术手法。
明确①反衬(或对比),用杜牧笔下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残破;②用典,化用杜牧“豆蔻”“青楼”等诗句,强调此时的扬州已面目全非,即使有杜牧的才华也难以描摹;③这三句表达了对扬州遭金兵洗劫后繁华不再的悲怆及哀恸之情。
6、请赏析本词的对比反衬手法。
明确对比反衬手法贯通全词。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下片以昔日“杜郎俊赏”“青楼梦好”的风流繁华,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化实为虚,借“杜郎”史实,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既有俯视,也有仰视。以“波心荡”之动,映衬“冷月无声”之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用悬念之疑问结尾,移情入景,今昔对比,更催人泪下。
【思考5】对比《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
明确同:①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都涉及宋金军事对峙这一重要历史背景。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②这两首词都大量用典,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如《扬州慢》中提到杜牧。《永遇乐京
异:由于两人的经历不同,精神境界不同,因此作品的格调也就不同。例如,对敌人的侵扰破坏;姜词说“废油乔木,犹厌言兵”,只是抒发悲痛之感;而辛词则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充满了战斗之豪情。姜词感慨昔盛今衰,再三提到杜牧;辛词则壮心不已,连举孙权、刘裕、廉颇。综观全词进行比较,姜词的基调是“悲”,而辛词的基调是“愤”。
【思考6】阅读与思考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戍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明确①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四、明晰主旨
这首词写词人自己路过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五、拓展阅读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往往自已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自他一人之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进行合作。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二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能改斋漫录》说:“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撰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种先作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这必须是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杨守斋《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能依句者已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张炎在《词源》中也感叹道:“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正合前说,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
(摘自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有删改)
六、素材积累—姜夔名句
1、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点绛唇》
2、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
4、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临安旅邸答苏虞叟》
5、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6、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鹧鸪天》
7、今何许,凭阑怀古,残留参差舞。----《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8、二十四桥仍在,荡心波,冷月无声----《扬州慢》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扬州慢》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扬州风光图片一组。)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晚唐诗人杜牧非常喜爱扬州这个地方,写下很多关于扬州的诗句: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 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从这些诗词中可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几百年后。到了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题解。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一)、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1、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2、要求:
感知文意、正音释词、体味意境。
二)、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
三)、学习词作。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明确:“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四、理解想象。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迁移创造。
诗词是无声的画,无声的音乐,词本身就是诗和音乐的结合。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扬州慢》改写成MTV(音乐电视)。
分组讨论,学生发言。提示:
1、选什么样的乐器——表现的情感——抒发黍离之悲。
2、选什么样的场景。
3、选演唱者——举止、神情、服饰等都要恰到好处。
六、结束语。
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
《扬州慢》教学设计 篇6
【文本解读】
《扬州慢》写的是劫后孤城,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另一面要注意品味诗歌的声韵之美。
【素养目标】
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3.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4.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5.背诵全词
【教学重难点】
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繁华,让人醉生梦死。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从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一、知人论世
1.了解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南宋文学家、音乐家。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2.相关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3.解题
“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即慢词,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般篇幅都比较长。
4.了解慢词
慢词。慢词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古书上写作“曼”,就是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种,“长调”就属于慢词,“扬州慢”中的“慢”就是慢词之意。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荠(jì)戍(shù)窥(kuī)蔻(kòu)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弥望:满眼。
②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③驻:稍作停留
④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上。
⑤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⑥渐:向,到。
⑦杜郎:即杜牧。
⑧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二)诵读感悟
1.诵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理解内容
1.分析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主要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地点——丙申、维扬,当时的情景——四顾萧条,诗人的心境——怆然、感慨,词的主题——黍离之悲。
2.扬州这座繁华之城在词人眼中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体现在哪?(找出相关词句)
明确空城。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思考2】鉴赏语言
1.“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处?
明确“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思考3】分析意象,体会意境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几句营造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这几句营造了一个凄冷寂寞的境界。二十四桥经历战火,虽仍然幸存,但物是人非,加上冷月无声,令人感到分外凄冷。红芍盛放而无人欣赏,就显得更寂寞。
【思考4】分析手法,鉴赏效果
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明确运用了拟人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厌恶说到战争,可见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残酷战争的痛恨(或:对人民的同情)。
2.赏析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以景结情故意虚写(想象)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表现荒凉萧条,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3.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明确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沉郁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具体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萧条,情景交融地抒发了亡国之悲。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战后扬州如此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达我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点染,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
4.请从艺术手法上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明确①用典:“过春风十里”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表现昔日的繁华。②虚实结合:“过春风十里”象征昔日的繁华,此处为虚写。“荠麦青青”,为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③对比: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5.请简要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三句的艺术手法。
明确①反衬(或对比),用杜牧笔下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残破;②用典,化用杜牧“豆蔻”“青楼”等诗句,强调此时的扬州已面目全非,即使有杜牧的才华也难以描摹;③这三句表达了对扬州遭金兵洗劫后繁华不再的悲怆及哀恸之情。
6.请赏析本词的对比反衬手法。
明确对比反衬手法贯通全词。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下片以昔日“杜郎俊赏”“青楼梦好”的风流繁华,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化实为虚,借“杜郎”史实,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既有俯视,也有仰视。以“波心荡”之动,映衬“冷月无声”之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用悬念之疑问结尾,移情入景,今昔对比,更催人泪下。
【思考5】对比《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
明确同:①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都涉及宋金军事对峙这一重要历史背景。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②这两首词都大量用典,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如《扬州慢》中提到杜牧。《永遇乐京
异:由于两人的经历不同,精神境界不同,因此作品的格调也就不同。例如,对敌人的侵扰破坏;姜词说“废油乔木,犹厌言兵”,只是抒发悲痛之感;而辛词则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充满了战斗之豪情。姜词感慨昔盛今衰,再三提到杜牧;辛词则壮心不已,连举孙权、刘裕、廉颇。综观全词进行比较,姜词的基调是“悲”,而辛词的基调是“愤”。
【思考6】阅读与思考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戍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明确①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四、明晰主旨
这首词写词人自己路过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五、拓展阅读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往往自已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自他一人之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进行合作。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二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能改斋漫录》说:“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撰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种先作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这必须是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杨守斋《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能依句者已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张炎在《词源》中也感叹道:“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正合前说,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
(摘自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有删改)
六、素材积累—姜夔名句
1.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点绛唇》
2.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
4.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临安旅邸答苏虞叟》
5.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6.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鹧鸪天》
7.今何许,凭阑怀古,残留参差舞。----《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8.二十四桥仍在,荡心波,冷月无声----《扬州慢》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扬州慢》教学设计 篇7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用典及对比等写作手法。
2、品味词中化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媒体展示,合作探究,检测拓展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词,体味“黍离之悲”的感情。
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如果可爱的明月有三分光华,扬州就独占二分啊。)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在古代文学史上“无赖”一词不仅不是一个贬义词,而且还是一个褒义词,在古文中多指代“可爱”的意思。比如我们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有出现“无赖”一词,在那首诗中原句是这样写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在这里“无赖”就是指“可爱”的意思。
【课堂知识点拨】
一.题解
1.扬州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古天下闻名。瘦西湖,大明寺,茱萸湾,纵有无数美景令人心生向往,流连忘返,都抵不过扬州的月亮。扬州月亮有多美?“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只为一睹扬州月亮的风采,连隋炀帝都“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架六龙”。“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令人生出多少如痴如醉的想象。
2.慢
“慢”指慢曲。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二.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三.背景介绍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挚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抒发了《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四.诗词赏析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维扬:今江苏扬州,现维扬区。维扬之名最早载于公元前约五世纪由孔子编撰的《尚书禹贡》。隋、唐时期,维扬历史空前辉煌,有之美誉,历史上最早的扬州城即诞生在今维扬区的土地上,是古城扬州的发祥地。荠麦:荠菜和麦子。弥望:满眼。戍角:军中号角。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初程:指作者初次到扬州。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
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卓越的鉴赏水平。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青楼梦好,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有二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可纪之名胜。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见《扬州画舫录》。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在扬州瘦西湖里。红药:芍药。二十四桥边生长红芍药又名红药桥。
【译文】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
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
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答案】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答案】①“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②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
3.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答案】①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一派“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破败荒凉景象。②这种荒凉景象体现在上阙“空城”二字上。
4.“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①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②词人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5.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答案】①“惊”。②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③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6.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并加以分析。
【答案】①昔日的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淮左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②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描绘出扬州城昔盛今衰的景象,表达诗人世事变迁之叹。
7.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答案】①“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②繁华热闹。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8.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①一虚一实,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②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③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五.合作探究
探究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用典。“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②虚实结合。“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这句虚实结合,同时进行对比,一边繁华热闹,一边萧条冷落。表现出战后扬州的荒凉破败。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探究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②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也可称作移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探究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用典。②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②通感。“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探究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案】①抒发词人世事变迁之叹,以及感时伤乱的情怀。②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这里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③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结束语】
书写一片叶子,见证一个季节的博大。
描绘一幅景象,见证一个朝代的幽深。
纵观全文,词人姜夔用青青的荠麦、荒芜的城池、无声的冷月、寂寞的红药给我们展现出一幅荒凉破败的扬州图,让我们思接千载,看到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看到了金朝铁骑践踏中原,涂炭生灵。也让我们聆听到了词人对祖国河山破碎的哀吟。
扬州之于姜夔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只在斜阳巷陌中留下了瘦马枯缰的长长身影,留下了对国运衰微的呜呜悲鸣。
【课堂即学即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荠麦()(2)戍角()(3)黍离()(4)豆蔻()
【答案】(1)jì(2)shù(3)shǔ(4)kòu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夜雪初霁()(2)荞麦弥望()
(3)予怀怆然()(4)自度此曲()
(5)解鞍少驻初程()
【答案】(1)雨过天晴(2)满(3)悲伤(4)自己创作(5)初到扬州
3.下列诗句都是写景的,其中实写的是:()
①渐黄昏清角吹寒②杨柳岸晓风残月③一片神鸦社鼓④墙橹灰飞烟灭
⑤枫叶荻花秋瑟瑟⑥亲朋无一字⑦青冥浩荡不见底⑧秋天漠漠向昏黑
⑨暮霭沉沉楚天阔⑩尽荠麦青青
A.②④⑧⑩B.①②③⑤C.⑤⑥⑧⑩D.③⑥⑦⑨
【答案】C【解析】①实写扬州城的黄昏景象;②《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写;③“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虚写;④“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回忆赤壁古战场的情景,虚写;⑤“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实写;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晚年的真实写照,实写;⑦“青冥浩荡不见底”李白梦游天姥山的情景,虚写;⑧“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被秋风所破》实写;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⑩“尽荠麦青青”姜夔路过扬州时的真实情境,实写。
4.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
【答案】B【解析】杜甫改为杜牧。
【课外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②,拟共天随住⑤。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②第四桥:即甘泉桥,在吴江城外,以泉品居第四得名。③天随,天随子,唐代诗人陆龟蒙号。陆龟蒙,苏州人,居松江甫里。辛文房《唐才子传》谓其时放扁舟,备书籍、茶社、笔床、钓具等,优游于太湖之上。
1.“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写燕雁之远去,旨在表明什么?
【答案】①燕雁之远去暗喻自己漂泊江湖之感。②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
2.试分析“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一句的意境。
【答案】①这几句怀古伤今,今世如何?②只有衰残柳枝当风舞。柳本纤弱,哪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舞”字执著有力,苍凉之中,无限悲壮。③此一自然意象,实为南宋衰世之象征。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述此词“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即哀感通过景物写出,试结合词句评析。
【答案】①此词通过眼前之景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②上片写燕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秋雨,饱含自己漂泊江湖之意。③到结尾处又用衰残柳枝当风舞象征南宋之衰世,苍凉之中,无限悲壮。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4—6题。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云隔迷楼①,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③,大旗尽绣熊虎。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④,至今在否?
注:①迷楼在扬州,与京口北固亭隔江相望,是隋炀帝巡幸江都时所建。②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相传三国时刘备与孙权在其上共商破曹大计。③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驻守京口时曾有“京口酒可饮,箕可使,兵可用”的豪言。④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时眼见早年手植之柳已长大,不禁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4.对该词有关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词韵:用原诗词的韵作诗词。②使:假使。③江皋:江边高地。
④中原:指北方沦陷区。⑤神京:指当时南宋都城临安。⑥金鼓:借代南宋军队。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②⑤⑥
【答案】C【解析】②使君:指辛弃疾;⑤神京:北宋都城汴梁。
5.对该词词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与辛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含意相同,均寓有英雄难觅,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感慨。
B.“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一句是赞颂辛弃疾文武风流,豪气四溢,且麾下兵精将猛已作好了北伐准备。
C.“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是把辛弃疾比作诸葛亮,认为北伐中原,惟辛弃疾可担大任。
D.“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此句是感叹年华易逝,功业无成,北伐难以指望。与辛词相比略显消极。
【答案】D【解析】D项,种柳句乃仿辛弃疾口气,与年华易逝无关。
6.对该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韵相同,都是“处”“住”“去”“虎”“顾”“路”“鼓”“否”等字押韵。
B.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均用典较多,且均表达出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C.该词着力塑造了一个作者所崇敬的当代英雄——辛弃疾的形象,并在这一英雄豪杰的形象里寄寓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即盼望北伐成功,国家统一。
D.该词是刻意学辛词的作品,但颇有变化。既摆脱了婉约派之低沉绮丽,亦无豪放派之悲壮雄奇,独显空灵悠远隽雅之致。
【答案】B【解析】姜词无愤懑,只有对辛弃疾的赞颂。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觌[dí]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尊玉管空尘迹。空尘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7.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承上文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又引出了下阙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意对即可)
8.“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
【答案】①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的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②以虚衬实,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感。(意对即可)
【赏析】萧瑟的风声,茫茫的原野。邯郸,这昔日慷慨悲歌行之士云集的北国名城,繁华一时的赵国古都,已经变得烟寒草衰,光沉响绝。唯有那在疾风欲裂的古道上进着一队人马,面对这历史残迹,翻涌起沉痛却又无奈的反思。这,就是曾觌一行人的基本心境。
当时正值1169年(南宋时期宋孝宗乾道五年)隆冬,身为贺金正旦副使的曾觌,同正使汪大猷一道奉命出使金国,词中所描述的情境正是他们在邯郸古道上的所见所想。(事迹见《续资治通鉴》卷一四一)据《宋史》记载,宋高宗赵构在以奸臣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的怂勇下,于1140年(绍兴十年)在向金帝所进表中,卑躬屈膝地答应: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史称绍兴和议。这个卖国投降条约遭到广大南京军民的强烈反对。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又准备南侵,宋高宗进退两难,只好将皇位传与养子赵昚,即宋孝宗。赵昚在太子时期就主张抗金,即位后在主战派陈康伯、胡铨、张浚、虞允文等主战派的支持下积极备战,兴师北伐。由于北伐暂时失利,再加上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主和派极力阻挠,本来就对抗金缺乏信心的孝宗只好同意议和。在1164年冬,与金国签订了妥协投降的《隆兴和约》。从此南宋皇帝对金国虽不再称臣,却改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疆界仍维持完颜亮南侵前状况,岁贡由原来的每年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减少为各二十万两、匹。这又是一个屈辱的条约,所以对于有着国之破、家之悲的东都故老,却还要到金国去贺正旦的曾觌来说,那是倍感屈辱的。然而这种屈辱和惨痛又无法逃避。这首词所抒发的,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这种痛苦。
词的上阕讲行客之伤,眼前邯郸古道的连天衰草固然足以令人神伤,当年转瞬即逝的繁华,也因此时的政治形势和疆界的划分而成为不堪思忆的东西了。下阕紧承古伤二字,结穴于空这个观念。
词人在嗟叹前人业绩,往昔繁盛不复再现的同时,也把失地未能收复的感伤之情,揉和于其中,一并抒发出来。至于伤行客与空陈迹两个叠句的使用,不但符合音律上的要求,而且使这种失落感进一步加深,伤感之情更加浓烈。丛台歌舞无消息等句,就明显地透露出了这种渴望却又失望,感伤而又悲凉的情绪。邯郸丛台,本是战国时赵武灵王所筑。李白《明堂赋》说:秦、赵、吴、楚,争高竞奢,结阿房与丛台,建姑苏及章华。可见丛台也同阿房宫等都曾经是朝歌夜弦的宴乐之所。而对于此时的情况,曾觌将他在邯郸古道、丛台陈迹上所涌起的种种黍离之悲,兴亡之感,通通淡化在空之一字里。所谓空实际是希望它不空而成了空。如此深曲委婉的心思,被他表现得这么充分,这么蕴藉,正如张炎所要求的,不但造语平妥精粹,而且用事又紧着题,融化不涩,不为所使(《乐府指迷》),体现出相当深的功力。词的末尾两句的连天衰草,暮云凝碧,描绘出一幅十分衰瑟的景象,这是词人内心感情的外化;情景交融,达到了巧妙的程度。对于这首小令,黄叔旸曾指出它凄然有黍离之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其实它的价值还不仅仅限于这一点。像曾觌这样的上层文人,不管他把自己的命运同最高统治者联系得何等紧密,残破的家园、积贫积弱的国运总会要不断地扣击他的心,在光荣的历史与屈辱的现实的夹击下,也会流泻出那只能属于他自己的反省和呻吟。所以这首词中,所谓繁华一瞬,所谓歌舞陈迹等都寄寓着对北宋灭亡的感叹,和失地未能收复的悲伤。作者通过反思启示着人们:分裂和偏安是不得人心的。
《扬州慢》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一)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背景简介:
(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色、声
(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声———清角吹寒
(三)小序的分析
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
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余过维扬”对应:“过春风十里”
“荠麦弥望”对应:“尽荠麦青青”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对应:“废池乔木”
“戍角悲吟”对应:“清角吹寒”
4、序的最后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四)课文分析鉴赏
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先点出“名都”,再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只八个字,就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分析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分析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词人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分析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
分析5:“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来看,是扬州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分析6:“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
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分析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五)比较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扬州慢
内容抒写作者抗敌救国宏图大志,表达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忠之心。描绘昔日的繁华扬州由于受到金人的践踏而呈现的惨状,揭露金人的残暴。
情感表达坚决抗金和投身战斗的坚强意志。忠不为用、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体现国亡土丧的黍离之悲,和凄凉悲怆的心情。
风格苍凉中透露悲壮、豪迈幽寂悲凉、婉约
手法用典化用、反衬
三、课堂小结
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词的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词的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
分类作业A类:JC,背诵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B类:比较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
预习布置预习《长相思》。
板书设计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