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众数》数学教案精选5篇正文

《《众数》数学教案精选5篇》

时间:

本人认为,这节课在用教材方面有两个特点: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众数》数学教案精选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中位数与众数 篇1

一、改造教材

本人认为,这节课在用教材方面有两个特点:

第一、教材中的三个例题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很可能会大多指向平均数,从而忽视了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故本课仅采用了和学生生活最贴近的例。1(比较三人成绩)来展开,同时增加了中位数、众数的例子,把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中,既巩固了知识点,有起到了以题激情,题情交融的效果。

第二、改变了例题与习题的界限和跨度。每一例题呈现后,我都安排学生有默读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在读中研,在研中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学会提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他们的阅读数学数据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合作交流。老师主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从而使例题的探究交流过程就是习题的解决过程,改变了例、习题之间单纯的示范,记忆和模仿,加大例题之间的思维跨度,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

一、从关注教到关注人

首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小组讨论时,我走进学生中间,巡问、点拨,“引而不发”,激发学生主动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为了让问题讨论更加广泛和深入,我及时删掉了一个例题。整节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领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让师生相互交流和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其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由于我在该班开展“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同学的大胆质疑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堂教学从关注学转向关注人就意味着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救,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有人”到“心中有人”;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

二、跳出模式,走向理念

为了让课堂形式适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一方面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把“效果评价”放入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尽可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设计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任务,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热闹,促使学生在较复杂的水平上理解这三种数,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另外,从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到超越模式,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向生活。课堂教学是创生问题的起点,不必过于追求探索教学的形式,更改地是问题与方法的迁移、发现,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几点不足

虽然我还是比较注意运用“延迟判断”,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但有些地方还是过早地介入了学生的发言。

这节课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也不够,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觉得学生评价老师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他在课堂中有没有真正的收获。本课中虽然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收获不大,给老师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数,但也足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了中上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对困难生的关爱和帮助。

中位数与众数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自学辅导:(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巩固整理:(20分钟)

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为此,首先给学生编排了如下的练习任务,其中任务1是要求学生基本独立完成:

作业单:

1、填表(6分钟)数 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15,20,20,22,35,38

3,0,-1,5,9,-3,14

-5,-4,-4,0,4,21

2、小组讨论订正,总结三个统计量的求法。(4分钟)3、小组交流,完成书后练习。(4分钟、6分钟)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困惑,如:表中第二行的众数如何确定?第三行中位数如何确定?这些希望学生能总结出来,当然不一定能实现,但能使它们有所体验。必要时教师给一定的指导,如看教村长某一地方等。

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特别是在“小组的相互订正中”熟练三个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理解;有效巩固概念与算法。

(三)、探究交流,发展能力。(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为此,我设计一个机动题:

TOM班数学成绩有两张统计表下:

表176829082908776635195

100766182768787958287

76767687828276878282

76828776828776877635

表2

人数111112108351

成绩355161637682879095100

就第一表我们已经算出这个班的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你能只用第2表的数据算出这三个统计量吗?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完成作业本10.2.1。

四、板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 篇3

中位数与众数(下载:)

中位数与众数 篇4

《中位数和众数》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在思考这节课该教学什么时,我认识到如果只是把“教什么”定位于“会求中位数、众数”,那么只是关注技术层面的练习,这是很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在这节课中理解概念的本质含义更重要。于是这节课我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建构对中位数和众数本质含义的理解。

一、创设认识冲突,引出概念

首先出示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由平均数来对两个超市工资进行对比分析,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初步感受到,平均数受其中每个数的影响。引导思维转入深层次思考。然后制造认知冲突,出示工资表,旺旺超市的平均工资虽然高,可是员工的具体工资却比苹果超市低。让学生感受到:受极端数据影响,平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整体状况和集中趋势。采用两个超市的对比,更加深刻的反映此时“平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整体水平,由此激发寻找新的合适的量的必要性。

二、在对比中深化概念理解。

对比是理解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创设主题情景时,对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的比较,创造认知冲突,“平均工资高的不一定员工工资就高”,从而比较深刻的感受“平均数骗了我们”,需要寻求新的量来表示。这样的设计与教材中呈现的情境相比,学生的认知冲突更为明显,产生寻找新量的“需求”更大,自然兴趣也更高。

在进一步明晰概念时,对两个超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深入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创设了动态的`对比,将“19,20,21,21,24”中的“24”换成“49”,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在变化中的对比,促使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三量自身的含义及相关联系与区别。

三、深入挖掘数学本质。

在学生体会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后,我提出了既然平均数2500元不能很好表示旺旺超市的工资水平,可是旺旺超市的老板为何要这样写呢?学生说出这是老板的一种策略,我从而提出:“是啊,平均数2500元没错,但它会让求职者产生误会,以为员工工资都高,如果让你来重新写一份比较合理的招聘广告,你会写吗?”此时,学生都能结合中位数和众数来写广告,我又及时提出中位数众数我们都认识,可是一些阿姨年纪大,不认识这两个概念怎么办?这是学生又提出了中等工资水平,多数工资水平。可见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已经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意义。

中位数与众数 篇5

复习内容:复习简单的统计,教材第140页第11题,第143、144页第13、14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并深入理解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时的不同之处。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充分了解其优点及绘制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复习过程:

一、复习相关内容。

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部分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问: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既可以看出每组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还能对每组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进行推测。)

二、巩固练习

1、教材143页第13题。

独立完成第(1)题,总结众数、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

用哪个数表示两个班的成绩更合适?说一说你的理由。

注意:跑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越少,跑得反而越快。

2、教材140页第11题

师介绍:“学龄儿童”是指6~12岁进入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孩子。

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可以方便地看出学龄儿童人数与入学儿童人数在每一年的差的变化趋势……)

3、教材第144页第14题

提示:这个题目还涉及到分数,做题时注意分数的应用。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讨论交流,订正。

请学生根据图上的停息预测20xx年年人均支出和年人均食品支出的趋势。

三、思考题(教材143页思考题)

大家试一试,看自己能不能解决。可以先用卡片摆一摆,再找规律。

有什么规律?要组成偶数,个位数有什么特点?(只能把2或4这两张卡片放在个位)

当2放在个位上时,组成的两位数有3个,12、32、42。当4放在个位上时,组成的两位数又有哪些呢?

四、全课总结(略)

教学反思

本课建议补充数学广角——找次品,这样才能完整复习本册所有单元。

本学期自己教学困惑最多的一个单元就是统计与找次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方面

1、根据数据特点,无法确定合适的统计量。相关内容见 http://bbs.pep.c.com/thread-358265-14-1.htl第269层。请教区教研员后的结论是:选派射击选手在平均成绩相同的条件下,应选发挥更稳定的选手参赛。众数不仅要观察数据的大小,同时还要比较众数出现的次数。在此题中,甲的众数是9.5,它出现了5次;乙的众数是10,可这个数据只出现了2次,而且在这组数据中还出现了明显偏小的数据8.3和8.7,所以,综合考虑上述情况应选派甲去参加比赛更合适。

2、“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或数)代表****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这里是回答数值,还是回答“中位数”、“平均数”或“众数”呢?

教材123页做一做第3小题、125页第5题(2)小题的问题都是用哪一个“数据”代表一般水平比较合适。而143页第13题(2)小题问题是用哪一个“数”表示两个班的成绩更合适。这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教参》对123页做一做第3小题是这样回答的:“在这里用众数表示全班同学的平均视力水平比较合适。”125页第5题(2)小题是这样回答的:“由于平均数是2600,中位数和众数都是20xx,所以用众数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因为它反映的是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难道这里回答用“中位数”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就不对了吗?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 “数据”是指进行各种统计、计量、科学研究或技术设计等所依据的数值。“数”是指数目,数目是指通过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按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学生应该回答用多少来表示一般水平比较合适才正确。

请问广大网友,你们是如何要求学生回答上上述问题的?

二、评价方面:

数学习题的批改长期是统一标答,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即使有多种解法,也往往是同一种结果,少有多种答案。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发现教材的许多问题使学生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结果丰富多彩。对于初次接触新课标教材的我而言,确实感觉极不适应,在评价时也常常感觉把握不准标高。

如“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如果学生是根据统计图,自己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这能算对吗?

又如“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教材128页做一做第3小题)”,有的同学是预测的具体次数(李欣会跳169下,刘云会跳163下),有的学生预测的是名次(李欣会得第一名,刘云可能得不到名次),有的学生是将两个的情况进行对比(李欣的比赛成绩会超过刘云)。这些都应该算对吧?

还有这种类型:“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下面的统计图对你有什么帮助?”学生有的回答“前4个月我多进彩电,后4个月我多进洗衣机,中间几个多两种电器都适当购进。”也有的学生回答,“从发展趋势来看,彩电越买越少,洗衣机销量越来越大,所以我会多进洗衣机,少进彩电。”这两种回答又该如何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