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观刈麦教案优秀14篇正文

《观刈麦教案优秀14篇》

时间: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下面是编辑帮助大家整理的观刈麦教案优秀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刈麦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观刈麦》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反映农民疾苦而写的一首叙事诗。他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把叙事与心理描写融为一体,手法高妙。随之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作者触景生情,将农民的辛劳贫苦和自己对比,表达出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实现了叙事与抒情高度统一。文章语言通俗生动,构思精巧缜密。编者将其安排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诗词拔萃单元,主要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艺术才华,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的设置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的教学应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的艺术。我认为要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应该从诗歌的音韵、所展现的画面、意境、情感等方面切入。这样才能使学生动听,动情,动心,达到欣赏的目的。基于此,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诵读课文,理解诗中场面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过程和方法:初读赏音韵,再读品语言,三读悟情感。以读引领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其中把理解场面描写的妙处定为本课的重点,把理解农民复杂矛盾的心情定为本课的难点,以诗句的赏析作为突破重难点的切入点。

三、学情分析

1、学法分析:由于七年级的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文本距离现在城市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贫困,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去理解感悟(农民长时间弯腰低头割麦,虽已力尽却不愿休息,为了抢收,把疲劳和炎热置之度外,可即便这样,收来的粮食还不一定够交税,今日的拾麦者不就是昨日割麦的农民吗?这样启发引导,)学生易于接受。于漪老师曾说: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因而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吟诵,鼓励他们互帮互学多层次阅读品味,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2、教法分析: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的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为了传递这种美,我采用了互动式对话教学法,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品味本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教学中我设计了自主读悟,交流互动,拓展延伸,以读促写等方法,并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的安排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很少有下田劳动的体会,所以我先播放梁衡《夏》中对五月麦收描写的片段朗诵和农民麦收视频。让学生对农民的辛苦忙碌有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释题。检查学生对重要字词的掌握,培养学生自觉预习,查找工具书的好习惯,随之请学生简介作者作品,此环节便于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在积累文学常识的同时,学生很自然地产生疑问:白居易观刈麦观看到的场面是怎样的?从而带着疑问去朗读课文,激趣生疑,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初读课文,品音韵

老师范读课文,课件展示:字正腔圆,读出感情,辅之以技巧。然后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确定诗的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和速度。随后指名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听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此环节的设置在于引导学生品味是个的音韵美,同时突出阅读行为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的阅读习惯。

4、再读课文,赏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句式“我最欣赏(词),因为”或者“读了(诗句),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说话。

教师点评小结,追问丁壮割麦和贫妇拾麦是最能触动我们的两个画面,你认为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苦的根源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问题的设置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话说,基础好的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感悟。此环节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联想和想象,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赏析语言中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5、三读课文,悟情感

面对此情此景,主管一县治安和催租等事务的作者又有什么感触?请写出作者的心理活动。诗中人物的悲苦,作者内心的苦涩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课文。诗中人物苦,诗外农民又如何呢?课件展示梅尧臣的《陶土》、李绅的《悯农》、张俞的《蚕妇》、白居易的《卖炭翁》片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说一说诗中人的命运。此设计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诗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回应导语,同时写炎热五月的农民麦收,同是写农民的辛勤忙碌,农民劳动时心情一样吗?作者抒发的感情相同吗?由此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6、布置作业

背诵《观刈麦》,并将本诗改写成记叙文。要求采用自已人称,结合自己经验,合理想象。此题的布置希望让学生积累诗文名篇,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赏析,从整体上把握诗作的内涵,学会叙事与抒情高度统一的写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观刈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参考注释和查阅工具书,掌握重点生字词,。

2.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了解当时租税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4.通过研读诗歌,学习本文叙事与心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5.对当时农民的生活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表示深深的谴责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生字词,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块:导入新课,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组织学生思考学过哪些描写农家生活的诗歌?

2.简单介绍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3.组织学生读课文,并为生字注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第二块:品味语言、领悟感情1.组织学生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学会赏析方法。

3.组织学生思考:①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②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4.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班朗读。

小结归纳: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第三块:再读诗歌,激发想象1.组织学生再读诗歌,将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①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②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2.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学法: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组织学生读背课文。

课后学习以“你看……”开头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

《观刈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感悟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掌握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 以播放动画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的情绪在演示的动画情节中感知诗韵,理解课文。

2、朗读点拨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知诗人。

1、新课导入。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

2、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二、诗欣赏。

1、点击课件“诗欣赏”按钮,欣赏课文内容的动画演示。

2、请一名学生说说看过动画后的感受。

三、读诗句。

1、点名朗读课文《观刈麦》。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注意句读 。注意一下字词的读音:

刈 荷 箪 童稚 携 饷 灼 秉穗 禄 石 晏 邽

2、学生齐读、概括内容。

整理归纳: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四、明诗意。

1、大家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或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上台操作课件,点击“明诗意”按钮共同学习。

2、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请学生举手回答,教师适当指导纠正。

(1)刈(yì):割。(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①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② 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③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浆水。

④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

⑤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⑥ 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⑦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zēng)不:从未。 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12)岁晏(yàn):岁末。晏,尽。

五、悟诗情。

1、诗文欣赏。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用水壶装着的浆水,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写法鉴赏

①、叙述与抒情的文美结合。

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②、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3、思考问题,领悟诗情

①、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明确:农人挥汗如雨割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②、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景物描写:夜来黄 ;场面描写:足蒸光 ;语言描写:家田肠 ;心理描写:力尽长 。

③、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④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⑤、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明确:一个字:苦;原因:输税尽。

⑥、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明确: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六、练习一下。

1、小黑板提示:

背诵《观刈麦》,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①、你了解白居易多少?

②、《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是:

③、《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

④、《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⑤、《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2、课件上的练习:

点击“练习”按钮进入练习页面。

七、扩展延伸。

1、点击课件的“扩展延伸”按钮,进入《大林寺桃花》的欣赏。

2、体味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观刈麦》教案 篇4

导入:

自小我们就读到唐代李绅《悯农》作品之《锄禾日当午》,大家还记得吗?好,大家一起背下来。很好,你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农间耕作的辛劳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农夫劳作的诗歌——《观刈麦》。(板书课题)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元稹zhěn”齐名,世称“元白”。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是一首讽喻诗,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

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2、听课文录音。

分析诗歌

1、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教师:割麦、拾麦分别是哪几句?

教师:因此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

教师:

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

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2、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

倍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教师: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

(少、倍)

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

“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

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

哪一句运用正面描写生动体现刈麦者忙碌艰辛?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教师:先找找与“蒸”一样底部有四点的形似字吧。找找规律看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明确:煎、熬、熏、热、照等,都与火(气)有关。

教师:四点是热气上升的样子,割麦人受农历五月地面热气熏蒸。

脚下是热气的熏蒸,那背上受什么烘烤?

明确:农历五月炎热的阳光。

3、在“蒸”、“灼”下割麦人真是太热太苦太累了,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们却怎样?

明确: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侧面描写)

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热”吗?为什么?

明确:人们岂是不知累,岂是不知热,只不过是趁着天长,趁还没有下雨,要多干些活而已,更是为生活所逼,活命。其中一个“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里,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教师: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都违背正常心里,归根到底是生活所逼,突出社会的黑暗。

教师: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苦、再热、再累、再痛也得忍着、挺着。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感情读诗中写刈麦人的这句话。

教师: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揭示了割麦者农民的艰辛的社会现象)

教师:在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这个全景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全班齐读有关句子

这是一幅贫妇拾麦特写画面。从哪个字看出贫妇的穷?

明确:蔽

贫妇人手里拿的是什么?

明确:遗穗

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贫妇人真是太可怜了,导致她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得知?

赋税;“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教师:“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

农妇为了交租税把田地卖光了,只能拾麦穗充饥了。

教师:所谓“苛政猛于虎”啊

4、可想而知,贫妇人曾经也有田地,曾也是割麦人,但因为缴税沦落到拾麦的地步。只要繁重的赋税存在,今天的拾麦人曾经是……(昨天的割麦人);今天的割麦人也会成为……(明天的拾人,恶性循环,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想象一下,这样的季节还有麦子可拾,明天、后天、再后天,如果没有了麦子可拾,今日的拾麦人处境又将如何呢?

教师:请男生读刈麦的一段诗,要尽量读出刈麦的紧张忙碌,再苦、再累再热、再痛也忍着;请女生读拾麦的一段诗,要尽量读出悲凉、无奈,但还得活着。

教师:此八句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揭示了拾麦者赋税的繁重的社会现象)

教师:让我们再回到题目,看题目中的“观”字。作者白居易看到今天的割麦者和曾经的割麦者,有何感想?

明确:“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全班齐读议论部分

白居易写作这首诗时任什么官?

明确:周至县尉。

教师:县尉就是主管一县治安和催租的小官。所以他深切地了解人民的悲惨生活,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5、为此诗中写到“念此羞自愧”,你们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吗?

明确:官吏不事农桑却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师: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教师: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再读全诗,体会主题思想: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伸张在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减轻农民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

《观刈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设想:

1、教时安排:两课时

2、教具准备:投影、插图

3、教学方法:自读、点拨、质疑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板题。

二、揭示目标

1、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注意句读

3、疏通文意

(一)注音

刈 荷 箪 携 饷

灼 秉 禄 石 晏 邽

(二)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号_____,_____代诗人。

四、释题

1、刈:割。

2、体裁:叙事诗、讽喻诗。

3、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五、朗读

1、教者范读,注意句读

结合书后练习第二题

2、学生自读

3、集体齐读

六、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翻译大意

2、质疑互答,教者点拨

3、学生翻译诗全文,教者点拨

七、质疑

八、小结

九、作业布置: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叙事内容,掌握描写方法。

2、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背诵与翻译

二、揭示目标

三、新授

1、思考:(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各有各的侧重——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2)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黄

场面描写:足蒸……光

语言描写:家田……肠

心理描写:力尽……长

(3)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讨论书后练习一

(5)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集体背诵,了解古诗押韵的一般常识

押“ang”韵

四、质疑

五、总结全文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写了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六、课堂作业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所有练习

2、继续痛诵课文

3、预习下文

《观刈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 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

教学媒体:

录音机

教与学的方法:

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 (见板书)

明确目标。(见课前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刈荷箪童稚饷田灼秉穗吏禄

2.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三、学什探究,教师讲解。

1.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布置作业

《观刈麦》诗歌鉴赏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赏析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刈: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观刈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 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并学会赏析。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二)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把握本文的主旨。2.赏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三、教学媒体:

ppt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先在ppt上放映一首古诗《悯农》(配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让学生齐读一遍,再让学生说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苛捐杂税的苛酷。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因赋税而让百姓饱受痛苦的诗歌《观刈麦》。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三)题目解说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写的,当时县尉的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过程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反映当时农民生活实况的好诗篇。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指观看割麦子。

(四)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下面我们来试着深情地朗读这首诗。首先由我来读,你们听我是如何处理停顿和重音的,然后自己学着读。(同时让学生听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师范读,生自由地、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进一步弄清诗句意思,读完后老师将请几个同学读。

3.指名读:全诗共26句,前12句从开头至“但惜夏日长”,请一位同学读;13到26句请一位同学读。

4.全班学生一起齐读。(读完后指导朗读技巧及情感–悲伤)

(五)分析诗歌 1.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2.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3.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所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4.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少、倍)

5.诗中的人物有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找出来,并用诗中的'原词作答。

(答: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

6.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7.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

(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8.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答:两个场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

(六)探究:如果你是诗中的丁壮和贫妇你想说什么?

(七)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诗。

2.以“你看”描写图中两幅画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前期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讲解了《观刈麦》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哪些诗中人,以及诗中景有哪些?

(请学生回答:诗中人有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诗中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请一位同学试着背诵本首古诗。

(二)分析诗歌 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农民为了尽早将粮食抢进收仓,不顾炎阳灼晒,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一种反常的心理,耐人寻味,更让人心酸不已。)思考:如何理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的“蒸”和“灼”?

(“蒸”说明天气非常热,“灼”之太阳晒得皮肤有刺痛感)

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一个字概括。请一位同学回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个字概括是“税”)

3.你能结合本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家田输税尽,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4.作者面对此情景是怎么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有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为此诗中写到“念此羞自愧”,你们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吗?

明确:官吏不事农桑却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6.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s

(三)小结

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六、板书设计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600字左右)。

观刈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参考注释和查阅工具书,掌握重点生字词,。

2.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了解当时租税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4.通过研读诗歌,学习本文叙事与心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5.对当时农民的生活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表示深深的谴责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生字词,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块: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组织学生思考学过哪些描写农家生活的诗歌?

2.简单介绍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3.组织学生读课文,并为生字注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第二块: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1.组织学生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学会赏析方法。

3.组织学生思考:

①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②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4.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班朗读。

小结归纳: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第三块:再读诗歌,激发想象:

1.组织学生再读诗歌,将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①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②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2.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学法: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组织学生读背课文。

课后学习以“你看……”开头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

《观刈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

(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

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三)重点字词注音(并在讲解字词注音时,说说词义)。

刈(yì)荷箪(hèdān)童稚(zhì)饷(xiǎng)田

穗(suì)秉(bǐng)曾(zēng)三百石(shí)

(四)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五)全班齐读(针对学生对学生读的不对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个别分析)。

(六)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人物做什么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丁壮刈麦

贫妇人拾麦穗

诗人观刈麦

(七)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再老师朗读。

(八)对全诗进行分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时间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割麦者的忙碌辛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忙碌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心理活动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拾麦者鲜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拾麦者的苦困生活明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对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赋税沉重比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不劳而获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触景生情官员生活舒适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全诗精华)

具体分析:

1,“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忙碌。

2,“覆陇黄”有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可以表现出农民将更忙了。

3,下面那些句子最能体现出农民的忙?全家出动那几句。

4,同学们能想象农民当时忙碌的样子吗?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

全文分别从正侧两面说明了农民忙碌的样子。

5,上面一部分说明了农忙时全家出动的场景,那么接下来又有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贫妇人拾麦穗的场景

6,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一贫妇人吗?贫

7,贫妇人贫的根源在那里?“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8,看到这里我老师在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和同情,那么诗人这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那里可以看出了?诗人为什么要“念此私自愧”?

(九)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三,总结:

全诗写出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生活在重税的压力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现在呢?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党中央实行了免除农业税,并实行多方惠农政策,农民的地位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富起来了。

四、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观刈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二、自主学习

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4.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

的关心和同情?

5.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读诗歌,背诵诗歌。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I.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刈荷箪饷灼秉麾炙的卢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诗歌,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劳动人民的艰辛,希望统治者能以百姓为重。).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背诵诗歌,检查背诵情况。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破阵子》一词。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解释词语。

麾下:了却: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③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部下。完成。

②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事。

③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和对统治者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辛弃疾最后感叹“可怜白发生”,请你写一封短信,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体会一下辛弃疾当时的心情。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观刈麦教案 篇11

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代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主题是“诗词拔萃”。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观刈麦》通过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本诗所描绘的割麦者、拾麦者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培养学生对父母、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认真学习。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作品主题鲜明、通俗易懂。作品内容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而且本诗的主要特点是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所以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蕴,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叙事和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3)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激发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时代背景基础上,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叙事与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法。

3、课时:一课时

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通过朗读指导,在确定本诗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注重语气、语调、掌握节拍速度,辅以教师示范。力求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深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爱民之心。

其次利用品味鉴赏: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诗情,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反复涵咏,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从而领悟作者的情感。

并通过探究讨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拓展思路,高质量地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的学法如下:

1、利用诵读涵泳,读出诗味,感知诗意、感悟诗情。

2、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达到合作研讨,巩固提高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有关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及农民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卖炭翁》

导语:生活时时是语文,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常见农民在日头下、田埂间,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情景。古往今来诗歌中也不乏此类描写,这些诗句都体现了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白居易在他的诗句中也有体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白居易的作品《观刈麦》。

(设计意图:通过屏幕展示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卖炭翁》等诗句,及农民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开启今天的学习。在带着这样的认识进入课文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此环节中,我设计了朗读指导。首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这时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让学生正音,以此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其次指名学生朗读,生互相点评,教师加以总结。使学生意识到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还要把握住语调的轻重,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气息的强弱。然后老师范读,使学生对朗读形成感性认识,最后学生齐读,把握文章沉郁悲怜的感情基调,同时感知诗意

感知诗意时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找出诗中人物,并用诗中原词作答。明确“诗中人”是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和“我”。

2、季节是什么时候?人们从事的农事活动是什么?

3、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了……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结合文句,通过想象的思维活动,进入诗的意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根据文句所想象的画面。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幅画面:饷田图、刈麦图、拾麦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既帮助学生把握诗意,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感受到作者平易浅近的语言风格。)

三、解读诗歌感悟诗情

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我主要设计了两个大问题:

1、用一个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学生应该会用“苦”字概括,引导学生找出百姓生活“苦”的具体表现,设计了以下4个小问题:

(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2)“贫妇人”生活的困苦,从文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3)有麦可收的“丁壮”与无麦可收而捡拾“遗穗”的“贫妇人”相比,他更幸运些吗?学生畅所欲言,但最终要使学生意识到,看似不同的两种场面,其实是同一命运。

教师明确: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

(4)思考造成诗中人物悲苦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来是家田输税尽繁重的赋税已经使这个贫妇人失掉了田地

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在繁重的赋税徭役之下,农民只有这样一种悲惨的命运!强烈的讽刺意味不言自明。

2、面对此情此景,用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理,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此时教师课件出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唐代县尉是九品官,一年的俸禄除了三百石粮食外,另有职分田两顷五十亩,钱一千九百五十七文。

找出文中关于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这些心理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不事农桑”,“岁有余粮”,“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自愧同情(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合作、探究、讨论中解读诗歌,关注农民的悲惨生活,结合写作背景,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白居易讽喻诗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了解其作讽喻诗的目的。)

四、赛读诗歌读出诗韵

1、通过本文的教学,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归纳出三点

[!--]

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品读诗歌,读出诗韵

解读诗歌,感悟诗情

2、然后教师配乐背诵全诗,并组织小组竞赛,当堂成诵。

(设计意图:总结方法,“授人与渔”,教师背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师生赛诵,有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五、总结归纳升华诗意

同学们,白居易写的这首《观刈麦》,真实地再现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在苛捐杂税的盘剥下悲惨的生活状况。(出示幻灯片免税补贴画面)时代变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不仅免除了农民的各种赋税,还实行了农民种地补贴的多种优惠政策。农民的地位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最后赋对联一副,结束本课的学习。

忆往昔,诗人观刈自责,当朝赋税苛重民生苦;

看今朝,人民赞政欢歌,国家惠农补贴百姓乐。

(设计意图:教师背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师生赛诵,有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总结方法,“授人与渔”,结语设计,新旧社会对比,激发学生的时代自豪感。)

六、布置作业

把诗歌改写成散文,进一步理解百姓的“苦”和诗人的“愧”

(设计意图:改写是对所改文章的再创造,但原文的主题思想不能变。有助于我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观刈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

4、了解叙事讽喻诗的特点

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器材: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背一首你们在小学时候就耳熟能详的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悯农》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古代农民生活的诗,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自读诗歌,读准生字词

先自读3分钟,再请一位同学读,读完后,其他同学指出读音方面的问题,教师正音。

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三、默读诗歌,了解大意

(一)默读诗歌,对照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有不懂的字词,举手提问,讨论解决

(二)将诗歌分两部分,请两个学生串讲诗歌大意。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

四、诗歌分析,理解诗歌情感

(一)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诗歌中画面内容。

提问:刚才两个同学讲的诗歌意思中,分别包含了2幅画,这首诗中就应有四幅画,如果让你给这首诗歌配上四幅画,应该是怎样的四幅画?请你用语言描绘出来。

(引导学生讲出诗中画面内容:环境、人物、活动,深入诗歌的意境。)

(二)在刚才的描绘中大家应该都有相同的感受——刈麦人很辛苦。请找出诗中表现刈麦人辛苦的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重点分析刈麦人的矛盾心理)

请学生读,读出刈麦人的矛盾心理及辛苦(以《小巷深处》或《卖炭翁》为例引导,这两句中哪两句表明了矛盾心情?二选一),点读,分析后再齐读。

(三)刈小麦人是这样苦,那诗中的贫妇人呢?她说了些什么?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这句话是“听其相顾言”时听到的,相顾言的意思是相互诉说,肯定不只贫妇人一个人在说,还有谁——刈麦的劳动者。也肯定不只说了一句,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设想一下贫妇人和劳动者都说了些什么。

请两位同学,一位扮演贫妇人、一位扮演劳动者,两人展开一段对话。

点出刈麦人、拾麦人今昔命运的联系,进一步体会赋税的沉重、劳动人民的辛酸。

(四)在刚才描绘的四幅图画中有哪些人物?其中有一个人和别人不同,是哪一个?有什么不同呢?——别人都在劳动,他却只是在一旁看、听,他是什么人?

介绍写作背景,复习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说出白居易诗歌内容大多关心民生疾苦。

(五)看到这些劳动人民这么辛苦,又听到他们这么辛酸的对话,作者想了些什么?

找读: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愧

(六)叙事讽喻诗的特点

我们看到,连当官的人自己都感到惭愧,这个社会是真的很不公平。

那如何才能公平呢?——统治者减免赋税。

劝统治者减免赋税,这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委婉地劝告统治者也要像自己一样同情百姓,不要搞重税了。这类诗,我们称其为讽喻诗,讽喻,就是委婉地劝说使别人明白的意思。

作者是怎样做到委婉的呢?

通过叙事,叙述自己看到的劳动者劳动场景。

五、拓展探究

(一)今昔对比

其实不只是白居易写过这样的讽喻诗,古往今来,很多关心民生、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先贤哲人都写过这样的诗句。

古:苛政猛如虎——孔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今: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党中央决定实行“三农”政策,并且免除了千年来不变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

(二)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

请大家带着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恩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齐读这首诗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诗歌学习提出了“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落实读的效果。要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情感并读出诗歌的情感,教师除了要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多下工夫,还要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有所感悟,才能有感染力去感染学生。

观刈麦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词。

2.熟读诗歌,使学生加深对唐代社会的认识。

3.了解诗人反躬自省,关注民生疾苦的宽阔胸怀和可贵品质。

重难点

熟读诗歌,加深对唐代社会的认识,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作者的《卖炭翁》的内容导入

二、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

三、预习检测

1.初读课文,完成:

(1)找出你读不准的字词,并注上拼音在小组中交流,最后整理出小组生字词解读成果。

荷字音_____注释________陇字音_____注释_______

饷田字音______注释_______但惜字音_______注释________穗字音________敝筐字音_____注释_________输税字音________注释__________岁晏字音___注释____

2、熟读诗歌,读准字音,理解重要的词语,试着把握课文内容。

四、质疑探究

课文整体感知探究:认真阅读诗歌,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1)诗歌围绕两个字展开了全诗的'内容,你能找出来吗?并以此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2)诗歌第一层围绕( )字描写了( )、( )的图景,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吗?

(3)诗歌第二层围绕( )字,运用______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训练

1、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本诗都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黑暗,但两首诗歌各有侧重,你能概括出来吗?

2、作为中学生,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奉献集体。结合杜甫和白居易的思想谈一谈。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观刈麦>>教学反思

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贯彻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由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检查学习效果等环节组成。也注重了“五步三查”。

这堂课的教改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设计了主要以两个字“忙”和“愧”来引领全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学生无论是在预习上还是课堂的把握上思路都非常清晰。

不足,时间有些紧张,因为设计的环节稍微多了一点。在预习的处理上,停留的时间多了点,可以上课时直接检测就行,不用再花更多的时间。因为课前是给了时间预习了的。在探究环节,学生发挥的较好,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基本能在组长的带领下,理解课文,把握作者情感。只是在拓展上,学生发言时,喜欢说套话,不能切实的指出身边的一些现象或阐发自己的观点。

总之,课文理解和情感把握都还算理想,但在价值观的导向上还有待深入。

《观刈麦》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艺术魅力。

2、通过流畅的诵读,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

3、了解封建社会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珍惜现实生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该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正确把握诗歌的蕴涵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雅的意境,来品位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

2、全班朗读;点评朗读:

(1)、读完全诗,大家想到了什么?你会用什么词来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这些农民很辛劳,很可怜,读完有些伤感。)

(2)、诗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到伤感?(写贫妇人那四句诗让人很伤感。)

3、这是一首叙事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这首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当时诗人是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线)县尉,在今两年的任期中,诗人亲眼看到糖朝统治集团和地方官吏们对农民的横征暴敛,进一步了解到下层人民的许多疾苦。这首诗就作于此。

4、品读诗句: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由哪些内容构成?

明确:“妇姑荷箪食……拾此充饥肠”在叙事,在此之前的四句是写景,在此之后的为抒情。

(2)前四句为写景,你们读到什么景象了呢?

明确:麦子熟了。农民们将要开始忙收割了。这些景象从“少”、“倍”、“覆陇黄”这些字词可以读出。

(3)而紧接着诗人在叙什么事呢?

明确:首先是农民顶着烈日在赶收小麦。“足蒸暑气……但惜夏日长”这四句写了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这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这四句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特写画面,令一种心酸的情景,“敝筐”:透露出穷困。从诗中,我们还了解到,因为缴纳租税,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只好拾些麦穗填饥肠。我们了解到,农民辛勤劳动,还这么贫穷的原因,原来是租穗剥削太重了。繁重的赋税已经使这个妇人失掉自己的田地,这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将来是不是也有可能失掉自己的田地?

(4)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这悲惨景象震撼了!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了解到这样的事情,他心中是怎样想的呢?在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诗中字里行间布满了劳动者的同情。此情此景,让诗人想到了自己的“不事农桑”却“吏禄三百石”,后六句是作者的抒情。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向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段抒情文字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5、全班自由朗读。

6、请同学朗读,全班齐读。

7、自由朗读,争取背下来。

10、师小结: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大师,他的叙事诗能曲尽物态之情,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对心灵的揭示,总是蕴涵着一定的感情。《观刈麦》这首诗也不例外。希望大家在课后再去体会诗句,并把它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