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说屏教案(精选5篇)正文

《说屏教案(精选5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编辑帮大家找到的5篇说屏教案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说屏教案 篇1

早在很多年前,微软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崭新的人机交互模式。一群人围坐在一张方桌前,桌面上显示的是网络浏览器、图片查看器等软件界面,人们用手指在桌面上一起点点画画,而这张“微软桌子”也在同时满足着他们不同的需求。实际上,“微软桌子”构建的核心,就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先进的多点液晶触摸屏。

触摸屏的工作原理

触摸屏的诸多优点,我们已无需多说。笔者仅想从技术层面向您介绍一下触摸屏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特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些介绍,让您掌握更多有关触摸屏深层的知识,以便为将来的应用打一个好的基础。

触摸屏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用一个过程来描述。首先用户用手指或其他物体触摸安装在显示器前端的触摸屏,之后系统根据手指触摸的图标或菜单位置来定位选择信息输入。触摸屏由触摸检测部件和触摸屏控制器组成;触摸检测部件安装在显示器屏幕前面,用于检测用户触摸位置,当它接受你的指令后,就会将命令直接送达触摸屏控制器;而触摸屏控制器的主要作用是从触摸点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传送给CPU,它同时接收CPU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

按照触摸屏的工作原理和传输信息的介质,我们可以把触摸屏分为以下四种:电阻式、红外线式、电容感应式及表面声波式。其中红外屏的价格比较低廉,但其外框易碎,容易产生光干扰,曲面情况下也容易失真;电容屏设计理论好,但其图像失真问题一样是难以根除的顽疾;而电阻屏的定位虽然准确,但其价格又偏高,且怕刮易损。只有表面声波触摸屏解决了以往触摸屏的各种缺陷,清晰抗暴,适于各种场合,其缺憾只是屏表面的水滴、尘土会使触摸屏变得迟钝,甚至不工作。不过,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技术原理,就不必为今后触摸屏的选购及使用过于担心。

触摸屏的三个特性

触摸屏有三个基本技术特性。

首先是透明性能。因为触摸屏是由多层的复合薄膜构成,因此透明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触摸屏的视觉效果。衡量触摸屏透明性能不仅要从它的视觉效果来衡量,还应该包括透明度、色彩失真度、反光性和清晰度这四个方面。

其次是绝对坐标系统。传统的鼠标是一种相对定位系统,只和前一次鼠标的位置坐标有关。而触摸屏则是一种绝对坐标系统,要选哪就直接点哪,与相对定位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绝对坐标系统的特点是每一次定位坐标与上一次定位坐标没有关系,每次触摸的数据通过校准转为屏幕上的坐标,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触摸屏这套坐标在同一点的输出数据是稳定的。不过由于技术稳定性的原因,并不能保证同一点触摸每一次采样数据都相同,也不能保证绝对坐标定位,只要点不准,就容易出现漂移。对于性能质量好的触摸屏来说,漂移的情况出现得并不是很严重。

说屏教案范文 篇2

要想让一个教室、一个考场在电子通信的角度上“与世隔绝”,是可以做到的。目前各种通信工具都是用电磁波或者说无线电波来传递信号,我们只要像法拉第笼子一样给教室进行电磁屏蔽就可以达到目的。如果教室四周都被严严实实包裹成右图显示的样子,任何电磁信号都出不去,也进不来了,里面手机向外发的信号全部会被墙壁吸收。可是这要是做电磁屏蔽实验室还可以,普通教室就不太适合了。

电磁屏蔽实验室内部

屏蔽的方法相当于把所有通信工具的嘴巴上都贴上胶带,耳朵里都塞上棉花,不过完全做到的成本太大了。比较常见的屏蔽办法是使用手机屏蔽器,它的原理就是在你的手机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时候,变身为超级拉拉队“大喊大叫”,噪声信号大到让你的手机“耳朵”听不清,“嘴巴”也喊不过。

手机虽然是走到哪里用到哪里的无线通信设备,但也被无形的线拖着,那就是手机基站。手机无论打电话,还是接电话,第一步都是要先与附近某个手机基站建立联系。如果你左手和右手各拿一部手机,用左手的手机拨通右手的手机,手机的电磁波并不是从左手直接传到右手那么简单,而是会从左手绕远道传到几百米以外的手机基站,然后再兜一个大圈传回右手(蓝牙功能除外)。正常的时候,基站哥哥和手机小弟在热火朝天聊着呢,双方发出的无线电波信号你来我往,但是屏蔽器一打开,会在手机身边“敲锣打鼓”,发出比接收到的基站信号功率大很多倍的“噪声”无线电波信号,手机听不清基站在讲什么,不能正常接收基站的信号,两者的联系被切断,手机就会成为一个孤岛,不管打电话、发短信还是其他各种功能,都处于瘫痪状态。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一个软肋,电磁波的整个频段从最小的几Hz到最大的几十几百GHz,范围很大,每一段都有可能被用来作为通信的信号,可是除了少部分很专业的设备外,普通的屏蔽器都“嗓门不够大”,或者“五音不全”。一台屏蔽器只能屏蔽其中的一小部分频段,通信工具可以使用未被屏蔽的频段进行通信。当然,国内的几家通信公司的所有2G、3G手机服务加到一起也就集中在几个小频段里,考场里的屏蔽器还是可以集中力量对付这几个频段的。手机屏蔽器在工作的时候会在各个频段内从低频率到高频率“扫射式”发出杂乱无章的电磁波,干扰手机和基站之间的联系。

手机屏蔽器让手机作弊基本是没指望了,不过作弊者却研制出了自家的通信工具。传答案的人手里有个专门的无线电发射器,考生手里有个无线电接收器(市面上卖的作弊通信工具大都是这一类)。这些非法通信工具使用的频段可以选在手机屏蔽器力所能及的频段范围之外,常常会侵犯对讲机专用的频段。

对付这些工具,同样有对策,除了手机屏蔽器以外,防作弊的无线电设备还有很多。有一种无线电监测器就可以帮忙搞定手机屏蔽器顾不上的那些频段的电磁波信号。在考试开始之前,考场周围手机、广播、电视等各种合法的无线电波设备在考场那里产生的信号强度大小都记录在案,考试开始后,汽车里、手提箱里、办公室里的无线电监测仪一齐启动,可以接收到整个无线电波频段的所有信号,作弊工具开始向考场内发答案的时候,监测仪上就会“多出一块”来源不明的无线电波信号,作弊工具的信号很难逃过精密的探测仪耳朵。

考场内外的收发双方在沟通的时候,ABCD答案一类的“宝贵信息”首先要被转换成二进制数字,进行编码,如果需要,还会进行加密,然后会对使用波段的电磁波进行调制,把信息加载到电磁波信号上,由发射器的天线发出,考场里的另一方进行解码和解调制,复原出ABCD信息。

发射器发出信号的强度要足够大,否则考场内的接收方不容易接收到,可是强度大了,无线电监测器也更容易接收到,如果使用一些比较诡异、复杂的编码调制方式,比如使用的信号频率是在不停地跳来跳去的,可以增加无线电监测器探测的难度,可是发射器、接收器构造都会复杂很多,技术难度也会变大。事实上,这些作弊设备的技术复杂程度一般都远远低于专业的无线电监测器,很多都是采用市面上已经广泛使用的系统,无线电监测器可以在数秒内把作弊双方使用的信号传输信息的方式搞得一清二楚,不仅探测到信号,甚至可以直接把里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听到对话里说什么。

不管作弊者使用的设备有多精密,电磁波“近大远小”的本性一定是存在的,依靠多台摆放在不同位置的监测仪,就可以根据距离的远近和信号的强弱,推算出信号发射器的位置,把答案发射者当场擒获。

很多无线电监测器还拥有“信号压制”功能,和手机屏蔽器“扫射式”干扰不同,信号压制根据监测器发现的作弊信号的样子“对症下药”,作弊的电波信号在哪个频段,压制时就发哪个频段的干扰信号,这些方法对于作弊者发送长问题答案尤其有效,因为读完一道题目的答案需要很长时间,可能还没读两句,信号已经被锁定和压制,耳机里就只剩下滋滋声。对于选择题这样信息量小一些的题目,干扰难度会大一些,不过没有作弊工具能“瞬间发射”,传送完答案都需要一定时间,完全可以在半途对信号进行破坏。

抓作弊还有一种武器——音频信号探测仪,如果“作弊天王”使用微型耳机听答案,不管答案发射者用什么频段传送声音信号,最后在耳机里都要把信号转换到人声音的频率60~1800Hz,监考员可以拿着小型探测器在考生身边专门“偷听”这一频率的电磁波,“当场逮个正着”。

说屏教案 篇3

关键词: PowerPoint电子教案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对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课堂应用上。如今PowerPoint是教师授课时常用的教学演示软件,很多教材附带PowerPoint电子教案作为教学素材的一部分,这些素材为教师使用PowerPoint提供了便利。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显示,到2004 年底,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64%的教师教学时在互联网上检索各种电子教学资源(如图片、文字资料和课件等),56%的教师经常使用计算机演示文档(如PowerPoint 等)授课。[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广泛,PowerPoint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率将会越来越高。PowerPoint是一种多媒体演示工具,许多教师把它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认为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有些人持反对的观点,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PowerPoint软件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使用不当就会削弱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学习。如何有效地使用PowerPoint进行教学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此通过分析当前PowerPoint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探究运用PowerPoint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关于PowerPoint软件

PowerPoint 是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 Office 系列产品之一,它是商业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演示软件,主要用于设计和制作广告宣传、产品演示的电子版幻灯片,制作的演示文稿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或者投影机播放,用户利用 PowerPoint不但可以创建演示文稿,而且可以在互联网上召开面对面会议、远程会议或在 Web 上给观众展示演示文稿。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PowerPoint 以其易学、实用的优越性成为教育领域的大众软件,是教师进行多媒体演示教学的得力助手,是人们常用的课件制作平台。

二、PowerPoint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PowerPoint以其简单的制作、便捷的使用成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的最爱。PowerPoint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应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并不代表能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使用PowerPoint进行教学时,如果使用不当,就不能发挥媒体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前PowerPoint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中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过于依赖PowerPoint电子教案,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PowerPoint 电子教案的使用让教师告别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时代,给日常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解放,并节约了大量时间。但是,它容易使教师过于依赖电子教案。有些教师接受了PowerPoint教学后,就完全否定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论什么内容、什么对象,从上课开始到结束都是在放幻灯片。这种教学方式未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PowerPoint上课,由于不用写板书,教师往往只注意电子教案给自己带来的便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备课时将上课的内容都写在PowerPoint 电子教案上,课堂上轻松点鼠标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造成了“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瞪着眼睛看”的现象,学生如同观看一张张幻灯片闪过的电影,教师手点鼠标,脸对屏幕,在旁略作解说。而有的教师几乎是读每个幻灯片的内容,一个接一个,直到演示完毕。这样的授课形式,教师讲授知识的速度太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和进度,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假定了教学是简单的内容传送,幻灯片传递内容的格式自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虽然使用了电子教案,却达不到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学生下课后记不清上课内容,上课效果差。多媒体课堂教学不能由多媒体简单地代替教师的传授,也不能是简单的黑板搬家,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仍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过多增加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

使用PowerPoint电子教案上课的一大优点就是教师可将传统授课方式中需要在黑板上大量板书的内容在课前预先整理、归纳好写入教案中。一些教师担心内容太少不能满足一节课的教学需要,不能把问题讲清楚,总是尽可能多地将内容放入幻灯片,有些甚至把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放到幻灯片上,上课时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快速地播放每一个幻灯片。教师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由于没有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内容铺天盖地地席卷过来,课堂容量大增。这样产生的后果就是教学进度过快,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时间明显缩短,学生思考、理解的时间不够,无法接受教学内容。课堂信息量增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少了,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探究、分析,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接不暇,思维跟不上,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笔记,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只是被课件生动的多媒体效果所吸引,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这样教学效果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比传统教学方式还差。另外,很多教师在用PowerPoint上课时,用屏幕代替了黑板。PowerPoint的教案是备课时事先做好的基本模式,很难适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这样既不利于教师对板书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又不利于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景。此外,由于屏幕一屏的显示内容有限,内容必须分屏显示,这种演示方式把信息打成了小碎片,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性感知受到影响,尤其是项目符号的不恰当使用,把教学内容人为地分成不同的层次关系,这样学生很难把握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3.重PowerPoint课件制作,轻教学设计

许多教师在运用PowerPoint教学时非常重视课件的制作而轻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些教师花了很大精力制作课件,有时为了一个好看的模版或图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甚至请专业人员制作。界面做出来非常漂亮,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演示效果非常生动,声音、动画效果非常逼真,学生上课就像在观看一部精彩的动画片。PowerPoint电子教案可以集成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就能够从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兴趣。但是,如果这种作用被过于修饰,甚至过于花哨,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一些无关的因素成为学生的视觉中心,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4.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过程缺乏交互。

PowerPoint软件本身只是一种多媒体演示软件,它的信息传送是单向传递的,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一些教师在运用PowerPoint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把教学内容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一些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单向的知识传输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把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变成了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快捷工具,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在昏暗的多媒体教室里,教师按顺序播放着一张张幻灯片,学生眼睛盯着大屏幕就像看电影一样。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屏幕和教学内容,而不是学习者,PowerPoint的使用分散或减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复杂的思想交互,教师从课堂上得到的反馈较少,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地修正教学进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调动起来。

三、提高PowerPoint电子教案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PowerPoint只是一个辅的教学工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手段,它只能帮助教师解决传统教学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而不能取代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使用PowerPoint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把PowerPoint和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1.合理使用媒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不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PowerPoint电子教案只能是课堂授课的助手,是创设学习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不能取代教师的活动。利用电子教案授课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准确把握媒体使用的时机,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电子教案不只是便于教师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使自己变为单纯的电脑操作员,忽视肢体语言对教学的作用。教师是最好的教学媒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站在屏幕旁边,面向学生的方式教学,使学生在看大屏幕的同时能看到教师的活动,增进师生的直接交流。这样教师能够根据课堂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情、手势等,调动整个课堂气氛。同时,学生也能从教师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富有表现力的眼神、手势中受到感染。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应与课件的图、文、声、像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合理选择内容,注重教学设计。

PowerPoint电子教案不是教材和黑板的搬家。因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显示的内容,每一屏的内容要简明扼要,围绕课题的中心,突出重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媒体,要能够发挥媒体的优势,再配以大量实例的生动讲解和详细的解释说明,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另外,教师应当做好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选择什么样的媒体,什么时候应用媒体,如何利用媒体创设教学情景等许多方面都需要设计。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材料与教学过程进行完美整合,充分发挥PowerPoint电子教案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课件版面。

教师对课件的版面设计应美观大方,每一张幻灯片的版面应做到美观工整,增强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但版面设计也不要过于花哨,教师应尽量采用统一风格的设计模版,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为了保证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和前后呼应,教师应当设置一个目录幻灯片显示课程内容的完整结构,每一部分内容演示完毕后,再从目录幻灯片进入到新的内容模块。这样不仅有利于使学生随时明确此时学习的内容在课程系统中的位置,而且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最后几分钟对当堂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

4.灵活使用PowerPoint电子教案,激发学生互动。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使用PowerPoint电子教案授课时,教师必须灵活使用PowerPoint,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与教师、同学和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互动,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PowerPoint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互动,教师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照着幻灯片读。在课堂上仅仅读幻灯片可能非常方便,然而教师照着屏幕大声读文本,这不仅是无用功,而且会使学生感到极其枯燥。应用PowerPoint的目的是为语言讲解提供一个视觉的补充,教师应把99%的时间用于看学生,而不是投影屏幕或电脑屏幕。

(2)合理应用停顿。PowerPoint应作为语言的视觉补充,而不是作为传递所有讲授内容的工具。因此,教师不能连续不停地讲解,要注意停顿,观察学生的反应,留给学生读懂屏幕内容和思考的时间。

(3)保持吸引力。很多学生的视觉能力比听觉能力强,因此,PowerPoint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可能导致一个问题:当教师讲课时,学生观看幻灯片像看电视一样,可能容易走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保在学生的前面,教师的话和说话的方式应足以让他们关注,而不是关注幻灯片。

(4)隐藏光标。由于PowerPoint容易吸引注意,教师要尽可能少地分散学生注意力。在讲课过程中,当指针(箭头)在屏幕上移动时,一些学生很容易分心,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教师可隐藏指针,使用键盘上的箭头键切换幻灯片。幻灯片开始放映,教师可按下按Ctrl+L组合键,隐藏指针,即使移动鼠标,指针也隐藏了。在授课期间如果教师需显示指针,按下Ctrl+A组合键即可。

尽管有许多教师对PowerPoint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质疑,但它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辅助演示工具。在教学中,用还是不用PowerPoint,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来决定,不要盲目追求时髦。PowerPoint可以支持教学,但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教师必须清楚了解自己使用PowerPoint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自己、学生或是课程。使用PowerPoint的主要目标应当是通过促进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达到深入、持久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Tufte,E.R.The cognitive style of PowerPoint.Cheshire,CT:Graphics Press,2003.

[2]Rose,G.On the importance of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or what is the power of PowerPoint,exactly?Antipode,2004,(36):795-797.

[3]Jones,A.M.The use and abuse of PowerPoint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ife sciences: A personal view.BEE- on February 23,2006 from.bioscience.heacademy.ac.uk/journal/vol2/beej-2-3.pdf.

[4]王珠珠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25-32.

[5]韩云瑞,张静。谈PowerPoint电子讲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5,(5):76-78.

说屏教案 篇4

“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这个现象。”

在《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参考答案与提示”中对本题是这样解释的:“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当铅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水瓶会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长,到一定位置时,铅笔尖突然改变方向。用凸透镜做实验,当铅笔由靠近凸透镜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凸透镜会看到铅笔逐渐变大,而形状保持不变,到某一位置时,也突然改变方向。(所用的凸透镜焦距要比较短)”

从上面解释可知开始看到的是虚像,而“改变方向”后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认为此像应为实像,在好多刊物上介绍说实像不用光屏承接看不到。我们对此做了一系列实验证实:“实像不用光屏也能看到”。

上面问题“方向改变”后的成像的光路图我们认为应如图1所示:

物体上的光线透过透镜会聚成像后不是停下不传了(没有光屏的情况下),而是继续向前传,射入眼中,我们就觉得光是从(实)像的位置发出的,这样就和看实际物体一样了(有光从物体射入眼睛就能看到物体)。因此说“方向改变”后的像是实像。

在实验时观察到的像好象是和物体在透镜的同侧(那样就可能是虚像了),对此我们又进行了以下实验进一步探究:

如图2,拿一块毛玻璃做光屏,让像的一部分成在光屏上,另一部分不在光屏上,用眼睛观察,结果发现两部分像吻合的天衣无缝,证实像和物分居透镜两侧,看到的确实是实像。

为证实结论的正确性我们又进一步做了以下实验:

⑴观察显微镜成像,大家都知道显微镜是经过两次放大(都是凸透镜):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我们取下目镜去观察,在镜筒中能看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如果实像不用光屏承接就看不到的话,这时就看不到通过物镜所成的倒立放大的像了。

⑵观察凹面镜成像,当物体在凹面镜的焦点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拿一块毛玻璃做光屏,在凹面镜前移动,直到得到清晰的像。然后再向上(或下)移动光屏,让像的一部分成在光屏上另一部分不在光屏上用眼睛观察,结果发现两部分像也是吻合的很好。说明此时实像在凹面镜的前面,不用光屏同样能看到。

以上实验足以说明“实像不用光屏也能看到”。

再举一例:“小明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胳膊观看远处的景物,可以看到物体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观察到的像一定是正立的像

B.观察到的像一定是虚像

C.观察到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像

D.观察到的像一定是放大的像”

由前面分析可知光路如图3,此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和物体分居透镜的两侧。(答案为:C)

小结:

⑴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从物体的异侧面向透镜去看,不管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还是在一倍焦距以外都能看到像,其不同之处是当物体从靠近透镜向远处移动时先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和物体在透镜同侧),再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最后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和物体在透镜异侧)。

⑵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包括:平面镜成像、凸面镜成像、凹面镜成的虚像、凸透镜成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但都能用眼睛看到。

练习:

说屏教案 篇5

“也许使用手机干扰器的管理者认为这种短时间的使用,对人的健康并无大碍。但是,一场考试至少两个小时以上,这样连续对一间教室里的考生进行强微波的辐射,对所有人的大脑都有负面影响,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从2004至今,每逢高考,手机屏蔽器的发明人、软媒安全技术研究院创始人及总工程师唐泰都会在个人博客上发出强烈呼吁:不要在高考中使用手机屏蔽器。

2006年5月24日,唐泰“手机屏蔽器会干扰考生正常思考”的观点被多家媒体报道,手机屏蔽器对人体有害的说法在社会上迅速蔓延。北京、上海等地考试管理机构纷纷表示此次高考将不使用手机屏蔽器。就在各地谈“器”色变之时,据北京娱乐信报记者报道,教育部于5月31日正式表态:手机屏蔽器有害的说法缺乏科学根据,手机屏蔽器是目前有效防止大面积作弊的最好手段。

备受争议的手机屏蔽器

一个手机屏蔽器,在高考前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而这次波澜的诱因,皆因手机作弊:2004年,河南濮阳县三中政教处副主任等十余名教师策划,收取考生20多万元好处费,以手机彩信、数码相机拍摄等手段将题目传出考场,有专门答题小组作出答案,再用手机短信形式回传给交钱学生。此案轰动全国,以手机等现代通讯手段进行高考舞弊开始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此后,在2005年的高考中,湖北等省也相继查出手机舞弊案。除此之外,这种作弊方式在中考、外语资格考试中也屡有发现。从2005年开始,手机屏蔽器开始在部分省市高考中投入使用。

与传统的夹带、代考等方式相比,手机作弊似乎成为一种主流,手机的各项功能也在传递考试信息中得以充分利用,彩信、短信、蓝牙、语音信息、快捷拨号,不断发展的手机技术为考试作弊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方式。

然而,用于防范手机作弊的手机屏蔽器,目前正处于矛盾焦点。该机器的工作原理并不是将手机信号隔绝在某个区域外,而是发射同频道的噪声波,将正常的手机和基站的通信信号淹没在噪声中。唐泰在他的博客上介绍:“在实验室测试中,大多数人都会在这种强度的微波照射下,产生轻微的偏头痛、心情烦躁、无法集中精力的状况。”而这种论断又被教育部否定了。

“现在我对于手机屏蔽器究竟是否有害真是难以作判断。”一位考生家长表示:“也许是教育部要稳定人心,也许是手机屏蔽器真的无害?不管真实情况如何,如果这个仪器要用于高考这样重大的考试中,考试管理部门应该非常慎重。”

据有关人士介绍,手机屏蔽器供率小于2瓦,基本上与手机的功率差不多,所以应该是安全的。并且,北京100余家影院都安装了手机屏蔽器,未发生覆盖地区人体不适的情况。

逐步布署的电子巡查系统

面对备受争议的手机屏蔽器,北京将在今年高考中推出教育考试远程电子巡查系统。此系统由电子监控平台和考场电子实时摄像监控系统组成,将对考场进行实时监控,并可以通过系统对各考点进行应急指挥。据北京市海淀区招生考试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海淀区已经建成了考试中心巡查系统监控大厅,高招负责人可以通过20个监视屏在40秒内看到海淀区任意考场情况。海淀是北京市7个远程电子巡查系统建设试点区县之一,按计划到2008年,电子巡查系统将在北京全部部署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