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敬畏自然》教学教案优秀10篇正文

《《敬畏自然》教学教案优秀10篇》

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页是可爱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10篇敬畏自然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八年级下敬畏自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2、理解本文题材的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拟人、反问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运用,尤其是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和巧妙的对比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层层推进论述观点和语言理解。

2、难点:

本文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是怎样演变的?人类之前的生物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地球上的另一个生物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人类的飞船又如何能飞上蓝天、登上月球?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会因此而受到深刻的震撼吗?

二、新课

1、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观点:

敬畏自然中的敬畏是什么意思?敬畏自然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应该以什么样的关系相处?请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⑴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出现在文中的哪一部分?

⑵标上段号,概括段意(或找出每段中能概括段意的关键性语句)。

⑶根据段意划分出段落层次。

2、讨论明确:

⑴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议论性散文,文中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观点。

⑵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观点。

第二部分:比较人与自然的智慧。

其中2至4段讲人类的智慧。5段讲大自然的智慧(比较),第6段讲人的智慧与自然的智慧的关系。

第三部分:宇宙有生命,人与其它事物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3、研读课文:

本文是议论性散文,具有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因此,文章第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引论部分,引出观点,并加以否定。第二、三部分可以看作本论部分,第四部分则可以看作结论部分。全文通过层层推进,得出论点。

⑴人们常常认为人与自然是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否定?

明确:

普遍宣称征服自然,从历史长远、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智慧三个方面加以否定。

⑵细读文章第二部分,比较人与自然的智慧:

①人类的智慧有哪些?是否值得骄傲?大自然的智慧是否远胜于人?为什么?

②明确: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

原因在:

第一、高科技上,航天事业的发展,空间还很狭小;

第二、人类认识是一断纠错的历史;

第三,矿坑可能是人类自掘坟墓;

第四、在太空中也许有比人类智慧高得多的生物,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而人类也是大自然的杰作。

4、细读第三部分,理解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⑴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关系是什么?人类和大自然的其他事物有什么样的关系?

⑵明确:

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式。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和其它生物是兄弟关系,所以人类理应爱护自然。

5、小结:

文章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关,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从人类与大自然的智慧比较,到人类智慧是大自然所赋予,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层层推进论述,最后引出结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6、理解难点句子:

句子由学生讨论提出,并协同解决,老师给予点拨。

7、写作特色,写作技巧:

讨论归纳:

⑴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⑵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拓展

敬畏自然是否意味着对自然俯首称臣呢?(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敬畏自然》 篇2

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敬畏自然》

一、说教材,说学生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学生特点

《敬畏自然》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科学小品文,单元主题为人与天然,要求明白课文内容、熟习科学文艺作品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这是一篇散发着理性灿烂的散文,议论较盛,涉及弘大,词句流通,能引导门生对天地天然孕育发生玄思。八年级的学生,重要还处于形象头脑阶段,他们喜好生动可感的文章,也还没有举行过宇宙的思索,以是,在讲授中要把这篇议论性很强,又兼有学理性的文章,转化成富厚可感的、可以担当的精致词句、头脑。另一方面, 八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立论,论证等底子知识。以是学习这篇散文,只能赐与科学头脑情绪上的看护,使其得到肯定确当代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⑵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2、能力目标:⑴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⑵理解本文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⑶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意,培养语

3、德育目标: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4、美育目标:感受文章智慧诗意的言语。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四)教学难点:1、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2、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3、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说教法:

(一)本课以引导、分析、启发、探究、比较阅读为主要教法,辅以多媒体课件,结合学生现实生活来理解课文主要观点,在一定情景下进行读、写、听、说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辩论等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图片、画面、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2、讨论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大自然的启示》比较,加深理解本文的文体特征。4、辩论法。以小组方式展开辩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论证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说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精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主旨。

比较阅读,抓住作品的文体特征。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刘仪伟等解说的世博会的《人与自然》宣传片)

2、学生看后谈感受

3、师根据情况适时地导入课题:倒下的是树吗?(宣传片中的一句话),几百年才长成的大树,人类可以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它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可以在几年内将它们变成光秃秃的平地;几百万年才进化来的物种,可以在几十年间使它灭绝。这就是征服自然吗:人类还有什么办不到?可是,海啸、洪涝灾害、黑洞、禽流感、非典等等等等,已经触目惊心地站在人类面前,

我们面对自然该如何去做呢?请读严春友的《人与自然》。

4、板书:课题及作者:设计意图:这篇议论性散文对天地自然的思索涉笔宏大,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距较远,通过播放《人与自然》的图片解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通过这个环节唤起学习的探究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细读题目:问①说说“敬畏”的近义词、反义词。②题目中隐含怎样的信息?

2、阅读全文,整体感知:①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②学生自由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并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设计意图:题目是全文的“眼睛”透过眼睛可提前获得本文的相关信息,把握重点)

(三)、精读课文,探究思考

1、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观点的?(抓住议论的思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再次回顾,启发引导学生)

2、这个观点的内涵是什么?分解成以下三个问题探究:①“敬畏自然”意味着怎样对待自然?②“敬畏自然”是要人类无所作为?③为什么应该“敬畏自然”?

3、学生探究性阅读,教师适时点拨,适时播放多媒体图片设计意图:三个问题的设计,加快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敬畏自然的内涵,图片的播放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直观、形象)

4、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智慧

人类敬畏自然宇宙

生命

(四)、揣摩语句,学习语言。

1、你同意下面的看法吗?(多媒体展示问题)

尊敬的严教授:你的《敬畏自然》写得相当的条理清楚,但我认为你的第8自然段与全文格格不入,建议你把它改成陈述句的语气叙述。你的读者

2、学生讨论发言

3、归纳明确:(多媒体展示)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4、配乐齐读第8自然段,并注意把握语气及重音。(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想让学生把分散在全文的目光聚集到第8自然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到“点”“面”结合的教学效果。)

(五)、扩展延伸,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大自然的启示》一文,与课文比较,分析两文写作手法上的差异。(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启示》一文)

老师点拨:《大自然的启示》是抒情性散文,语言形象、生动,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课文既有抒情性散文的特点,但内容是议论性的,通篇有议论的理路。(设计意图:进行文本比较,可以更好的抓住本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横向比较,加以区分阅读。)

(六)、联系生活,领会观点。1、引深:既然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类无法与之比拟,那该如何对待自然呢?2、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若学生提到人类不应破坏自然,或当学生提及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的话题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自然带出:人类有哪些做法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大自然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惩罚?请举例说明。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洪灾、海啸、泥石流、臭氧层的破坏等)

敬畏自然教案 篇3

《敬畏自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透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潜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斥安鸟(yan4)蓬蒿(hao1)咫尺(zhi3)

狼藉(ji2)相形见绌(chu4)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潜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但是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必须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之后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咫尺狼藉呐喊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决定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样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能够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就应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持续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能够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留意,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能够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能够商榷,能够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就应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透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六、布置作业

1.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

《敬畏自然》教案设计 篇4

关于本文:

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敬畏自然》从总体上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一种新的理念。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大自然拟人化,令人感觉大自然神奇之至,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本文是对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例如'人是万物之灵'、'人要征服大自然'等等,进行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阅读本文,要注意作者的理论根据,作者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将大自然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既敬又畏的情感。

学习要点

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作者站在大自然的角度,以拟人的手法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赐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免有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对自然解除了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一、字

1、给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蓬蒿(  )咫尺(  ) 狼藉(  ) 相形见绌(  )

鲲鹏(  )萌芽(  ) 深邃(  ) 混淆(  ) 美味佳肴(  )

二、词

1、解释下列词语。

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序无法揣测。形容令人难以理解,无法知道其中奥秘。多用于讽刺故       弄玄虚的人。

相形见绌:相,相互;形,对照,比较;绌,不足、不够。相比之下,一方显出不足。

2、积累

萌芽  蓬蒿  咫尺  混淆  狼藉  美味佳肴  幼稚

三、思考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大自然的智慧是人无法比拟的,'人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人类是大自然创造的,人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大自然其他事物都'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因此人类与大自然其他生命其实是兄弟。

2、本文在多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是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强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表达句式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3、请思考本文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并对作者的观点与论述提出你的质疑或补充。

4、通过本文,将'人与自然'的话题提升到一个更为开阔,更为理论化,更为根本性的思想境界。仿照本文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

5、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学会一种敢于对'长期支配人们的观念'与行为方式提出质疑的逆向性思维,并将这种逆向思维方式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

中考解析

(江西省)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诵读文言文,要正确掌握长句中的停顿。用'/'画出下面句子中该停顿的地方。

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

2.解释文中加红词的意思。

①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段文字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_________ 个人,他们运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_________ ,运一次土石需要_________ 的时间。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愚公移山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读准句中停顿。一般来说,应该依据句子的内部结构来掌握句中的朗读停顿。因此,正确理解句意是恰当的划分句中停顿的前提。此句的正确朗读应该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本题考查对选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杂然相许'中'许'的意思是:赞同(赞成、同意等)。'且焉置土石'中'置'的意思是:(安)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荷'的意思是:挑(担)。

3.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这段文字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5个人,'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他们运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用箕畚挑运,运一次土石需要一年的时间。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愚公要移山是由于大山挡住了出路,进出要绕很大的弯。只要意思准确,即可。回答要注意答题要求,'用你自己的话',若抄用原文,不对。

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及表述能力。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只要答案有合理成分即可,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

《敬畏自然》教案 篇5

《敬畏自然》教案

教学目标:

1. 解决生字词

2. 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人类是一种神奇的生物,我们往往赞美人类的智慧,可是当我们看到人类的成就、人类的伟大的同时,我们有没有留意是谁创造了人类,人类的母亲那是否是更伟大的,儿我们人类和这位“母亲”又是怎么相处的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美丽的母亲。

二、 检查预习:

1. 给加点字注音:(PPT)

鲲(kun)鹏 斥安鸟(yan) 蓬蒿(hao) 咫尺(zhi) 狼藉(ji) 相形见绌(chu) 美味佳肴(yao2)

2. 解释下列词语:(PPT)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三、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敬畏”。

2.解题:“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二层是“畏惧”,但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说破坏大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点明观点的是最后一段。

四、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要求:阐述观点,有理有据,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不能脱离文本。

教师归纳:

⑴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所以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

⑵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都是平等的生命,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拓展研究:

激趣:读着本文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可每一小组拟一条展示交流)

参考:

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则就是合作;我们不应只求改变世界,而应力争改变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们的眼泪。

5.我们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齐读最后一段,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敬畏自然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1、请你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圈画每段关键语句,理清论述思路。请各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并口头展示) ⑴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⑵你认为“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⑶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讨论、交流,小组自由展示)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3、挑战自己(质疑思辨):

教师引导: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本文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对本文的观点有质疑吗?(学生质疑,畅所欲言)

如: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列举你提出的问题:

三、拓展提升

根据本文精辟的论述和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四、我的收获与疑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一、自主学习

1、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很讲义气,很有良心,每次帮助他人后都沾沾自喜。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2、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说明有误的是( )

A.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拟人)

B.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

C.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拟人)

D.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反问)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

2、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3、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以及逻辑推理的严谨性,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

阅读,朗读,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爱护自然的警句,格言导入。

二,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三,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每段关键语句,理清论述思路,并从中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

2>明确论述思路:

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进而述宇宙生命,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同时巧妙的运用对比手法。分说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两大方面构成对比,两个方面又有对比。

四。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了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2、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字是那些?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3、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人员自然才会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五。研读欣赏。

1、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以议论为主,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

2、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运用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最后引出结论。

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等。

3、文章运用了那些写作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拟人,反问

4、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

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六。体验反思。

1、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了文章后你有那些想法,试举例说明。

2、你对于”敬畏自然”持赞同还是反对态度,还是有其他观点?

七、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人类生命与大自然对比

人类智慧,自然智慧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度拟人

自然智慧,宇宙生命反问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2、理解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意,培养语感。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难点】

1、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蓬蒿( ) 咫( )尺 狼藉( ) 呐( )喊

2、解释下列词语:

⑴ 不自量力:

⑵ 相形见绌:

⑶ 精巧绝伦:

⑷ 美味佳肴:

选五位同学回答,明确:

1、hāo zhǐ jí nà

2、⑴ 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力量。

⑵ 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⑶ 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⑷ 味道鲜美的食品。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多媒体显示)

⑴ 阅读文章第一段,思考:为什么人类宣称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⑵ 阅读文章二至七段,思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有什么关系?

⑶ 阅读文章八至十段,思考:为什么人类与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

⑷ 阅读文章第十一段及全文,思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2、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⑴ 文章第一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

① 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② 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③ 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所以,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⑵ 文章二至七段作者分两步阐释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关系:

① 文章二至五段作者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关系。

指出: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

第一,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

第二,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

第三,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

第四,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第五,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类智慧所不及的。

② 文章六至七段作者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一,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二,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理所当然,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⑶ 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

⑷ 通过上文的论述,结论是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三、深层探究

1、提问: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段是哪一段?

学生明确:课文第11段。

2、提问:文章是如何一步步推出敬畏自然的结论的?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补充。

文章先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3、教师小结:

作为一篇科学文艺作品,本文的科学性体现在议论文这一文体的运用上。文章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通篇有论述的思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到结论,水到渠成。

四、课堂小结

人类曾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口口声声说要改造自然,可是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文章应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科学文艺作品的一个特点,即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论述文章内容。其实,科学文艺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二、问题探究

1、学生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钻研课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主动探求答案,并存疑。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并存疑。

3、就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展开讨论。如有疑难,教师酌情点拨。

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可能有: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2、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个智慧,这个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3、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4、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为什么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5、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2、课文所说的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都是拟人化的说法,把宇宙比拟为人,将宇宙的一切,都设想为造物主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作者说,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就是拟人的说法。

用拟人手法,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宇宙智慧与人类智慧成为相对的两个概念,二者就具有可比性。但是,拟人手法毕竟是拟人手法,如果走火入魔,认为宇宙间存在一个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上帝,那就会走向宗教。

3、只要想想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就会觉得精巧了。生物学家研究得越精细,越觉其精巧。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想想这样小小的生命怎么会长成这样的,苍蝇怎么会有复眼,蚊子怎么能够汲血,不能不觉奇妙。灰尘也是物质,何以如此微小,假如深入地探究到它的内部结构,也会觉得精巧。

4、作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宇宙智慧就分化成两个概念。一个是大概念,既包括低级形态,又包括高级形态的概念;一个是小概念,单指低级形态。所谓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这里所说宇宙智慧是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

照作者的说法,人之于宇宙,有如头脑之于全身,这就容易理解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了。头脑的认识、头脑的思维当然就是一个人的认识、一个人的思维,这就容易理解这一串话语了。再则,也说明人与宇宙是休戚与共的,例如,公害,破坏宇宙机体是宇宙的痛苦,也令人痛苦,所以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反之亦然。

5、作者用拟人手法,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只在于高级生命形态与低级生命形态之分,而高级生命形态正是从低级生命形态中产生的,所以低级生命形态,即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诸如山崩之前是寂然无声的,山体在不断破坏,石头里有生命的呐喊,却暂无声息,那就是一种沉默的声音。

三、揣摩品味

1、请同学们品读课文,勾画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在空白处作批注。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师生共同总结文章中语言的优美之处。

⑴ 文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该事物生动形象。

例如: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⑵ 文章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该句子生动形象。

例如: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⑶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某一事物起突出、强调作用。

例如: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⑷ 文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起增强语势作用。

例如: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⑸ 本文多次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3、教师小结:文章美,美在语言,美在情感。

四、课堂小结

作为一篇科学文艺作品,本文达到了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统一。文章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优美的语言,还唤起了我们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五、拓展提升

文章中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对这句话,你有何看法?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教师一方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引导学生课后搜集资料,根据事实来思考问题。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评价手册》第11课。

2、仔细观察周遭的环境,思考:

保护身边的环境,你有哪些建议?

《敬畏自然》教案 篇9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两组图片,表现两种智慧。提问;

1. 哪些是自然智慧,哪些是人类智慧?

2. 人类智慧和自然智慧哪个更伟大?

学生思考,保留观点,看文中作者如何解答?(板书:敬畏自然)

出示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品味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教师引导;抓住的关键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与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教 学 重 点: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 学 难 点: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0分钟

一、 整体阅读,感悟智慧:

1.默读课文:分别找出文中表现两种智慧的语句。(多媒体分别展示文中表现两种智慧句子)

2.问题: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倾向是什么?

二、小组合作讨论,质疑:

人类智慧和自然智慧哪个更伟大?并阐述理由。(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课堂每组发言人展示)

学生展示与教师点评

(注重突出重点)

15分钟

三、品味语言: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喜爱的'理由。

四、写作练习:

运用1——5种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组内交流,选出最优秀的展示)

五、思考:难道我们就应该顺应自然吗?学生整合观点:(热爱自然 敬畏自然 合理改造 和谐相处)(板书:和谐相处)

学生教师总结

5分钟

回顾整合本节课的收获:

1. 学习利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倾向的方法。

2. 感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思想。

当堂测评

5分钟

写作练习:运用1——5种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教学反思

敬畏自然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透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潜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斥安鸟(yan4)蓬蒿(hao1)咫尺(zhi3)

狼藉(ji2)相形见绌(chu4)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潜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但是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必须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之后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