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出师表》教案【精选12篇】正文

《《出师表》教案【精选12篇】》

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本页是可爱的小编阿青为大伙儿整理的12篇《出师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出师表》教案 篇1

教学要点:

一、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二、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四、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五、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三、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

(1)与吴国通好;

(2)加强内政建设;

(3)平定南方叛乱。

三、生字、重点词

1、给生字注音:

cú hóng fěi zhì pǐ bì quē gǒu wěi

殂 弘 菲 陟 否 裨 阙 苟 猥

sù nǔ rǎng jiù zōu yī zī tuí

《出师表》教案 篇2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 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

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

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1 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

同义合成词:

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

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

2 找出偏义词。(异同,即“不同”)

3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

4 背诵全文。

出师表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关于亲贤远佞等建议。

2、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4、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中国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以学生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二、解题

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中国。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一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主观)

⑶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小结: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提问: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4、小结: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⑵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亲贤有什么好处?

4、小结:

诸葛亮向后主荐贤,考虑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⑵ “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第1句。

⑶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4、小结:从总结历史教训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熟读第6段。

2、归纳虚词“而”、“以”的用法和意义

第三课时

一、第六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遂许先帝以驱驰:用。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此,那。

3、研读,讨论。

⑴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布衣”)

⑵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⑶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⑷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4、小结: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

二、第七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⑵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⑶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本段再叙接受先帝“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首先追叙白帝城托孤一事,用“临崩寄臣以大事”提挈全段。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然后着一“今”字,从追叙往事转入出师的正题。末了用“报先帝,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末句为补笔,再说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又一次启发后主重视亲贤纳谏。

三、第八、九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⑷第九段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

4、小结:第八段明确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职责,并突出了对后主本人的劝谏。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最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四、全文总结归纳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三项建议。

第二部分(6~7)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归纳全篇主旨。

2、提问:诸葛亮向刘禅所提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4、写作特点:

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5、介绍后世有关《出师表》的著名诗句。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陆游《感状》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诚宜开张圣听。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⑷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查阅有关诸葛亮的资料,结合自己学习《空城计》《出师表》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出师表》教学设计 篇4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崩(c*)         性(x0ng)臧(f%u)补阙漏(b@)b.下(d@)         费(w7i)咨(z#u)夜(s))c.薄(f7i)自枉屈(w7i)罚(zh@)阵(h2ng)d.钝(n*)除(r3ng)忠(ji4n)      以陛下(y0)二、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陟罚臧否(善恶)  性行淑均(平)  夙夜忧叹(早)b.中道崩殂(死亡)  悉以咨之(询问)  此皆良实(善良、诚实)c.平明之理(治)  臣本布衣(平民)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d.咨诹善道(询问)  引喻失义(适宜、恰当)  危急存亡之秋(时)三、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诚宜开张圣听b.先帝不以臣卑鄙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苟全性命于乱世四、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苟全性命于乱世。c.后值倾覆,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d.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下面词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b.殊遇(特别厚待)c.恢弘(气势宏大)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2.下列句中加粗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羊补牢,犹未晚也。b.河曲智叟以应。c.命天涯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3.下面两句话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危急存亡之一叶落而知天下b.忘身于无敌国患者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四野d.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山溪之险4.下面加粗的内容不能连续的一项是[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5.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二)后出师表诸葛亮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pgn0289.txt/pgn>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明,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1.下列加粗词语理解有误的是[    ]a.思惟北征(惟一的思想)  使孙策坐大(妄自尊大)b.欲以长策取胜(长远之计)  夫难平者,事也(衡量,预测)c.曹操拊手(拍手,形容得意之状)  鞠躬尽瘁(劳累)d.秭归蹉跌(跌跤)  劳费正等(相等,一样)2.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并日而食——两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饭。意思说行军艰难,不能按时进食。b.伪定一时——意指曹操暂时取得了政权。蜀汉自居正统,所以称曹为“伪”。c.则住与行劳费正等——意为坐在这里和行走起来的消耗是相同的。d.死而后已——到死了然后才停止。已,“停止”之意。3.这篇表文是在魏将曹休被吴国打败后,诸葛亮想出兵伐魏,但群臣疑虑,后主动摇,便上此表,分析形势。最能表现伐魏的有利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4.本文流传千古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c  (a项中“否”应读“p!”;b项中“陛”应读“b@”;“祎”应读“y9”;d项中“遗”应读“w8i”。)  二、b(“良实”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应为“善良、诚实的人”。)  三、d  四、d  五、(一)1.c  这里“恢弘”是动词,“发扬”的意思。  2.d  (例句的“亡”是“灭亡”的意思。  a项中“亡”是“丢失”的意思;b项中“亡”是“无”的意思;c项中“亡”是“逃亡”的意思;d项中“亡”是“灭亡”的意思。)  3.b  (b项中“外”都是指“国家外围、边境”的意思。  a项中第一个“秋”是“时”的意思;第二个“秋”是“秋季”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盖”是“大概”,表推测的意思;第二个“盖”是“覆盖”的意思。d项中第一个“以”是“以致”的意思;第二个“以”是“凭借,用”的意思。)  4.a  (应为“今/天下三分”。)  5.b  (不利的是客观的条件,有利的是主观的条件。)  (二)1.a  (“思惟”是“考虑”的意思;“坐大”是“自然强大”的意思。)  2.c  (句意应是“坐着等待敌人的进攻和主动出击敌人,两者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是相等的”。)  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教案 篇5

教学依据

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教学方式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o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教学构思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出师表》教案 篇6

一、《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字孔明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三。  字词解释

通假字

1.  简 通拣: 挑选

2.  阙 通缺: 欠缺。不足。缺点

古今异义词

1. 卑鄙:    古义: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 品质低劣。下流

2. 痛恨:   古义: 痛心遗憾;    今义: 十分憎恨

3. 感激:   古义: 感动     今义: 激动感谢

4. 开张:   古义: 扩大     今义: 指商店开始营业

成语归纳

1.开张圣听:打开圣明的听闻,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意见

2.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3.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

5.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6.斟酌损益: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7.感激涕零:形容感激得留下了眼泪

8.不知所云:不知道说些什么

9.三顾茅庐:用来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10.亲贤远佞:亲近贤臣。疏远奸邪小人

11.计日而待:数着日子等待。指马上就要实现

12.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13.裨补缺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四。 条件句

1.分析蜀国(益州)当时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2. 作者分析当时有利的主观条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 表达蜀国形势危机,令人担忧的语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4. 形成有利主观条件的原因是: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5. 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1)开张圣听(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6. 作者提出“开张圣听”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7.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造成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也

8. 体现“赏罚分明”的句子(第二段中提出的建议的具体内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本文中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0.强调依法办事的语句(如何具体执行,”赏罚分明”):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1.作者认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本段的中心句)“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14.作者提出”亲贤远佞”建议的原因是:(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5.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6.(1)写作者生活恬淡,无意于功名利禄的语句(表明作者的志趣,抱负,品格高远,生性超凡脱俗。不求功名,默默为蜀汉效力)

(2)作者自述心志,表明自己志趣淡薄,无意于功名的名句

(3)诸葛亮《诫子书》中有一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现了作者恬静寡欲,但又志趣过人,由此可联想到<<出师表>>中的一句话

(4)与”人到无求品自高”一句,表达了一种旷达高远的人生境界,意境相同的句子(5)表明作者“静以修身”“淡泊明志”的过人志趣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7.概述”三顾茅庐”的故事即”感激”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8.成语”三顾茅庐”出自于<<出师表>>中的原句(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其中第一句在本文中的原句是):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9.作者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愿为先帝奔走效劳的句子: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0.(1)写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语句(临危受命,写尽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

(2)诸葛亮深情回忆追随刘备创业时期处境艰难的句子(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3)刘备被曹操战败,诸葛亮临危请命,出使东吴,以图联吴抗曹大计,在本文中自述为(4)本文形容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的句子(赞美那些力挽狂澜的传奇人物的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1.体现”白帝城托孤”的句子: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2.受命以来的心情是(北伐的思想基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3.受命以来的行动是: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24.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出师前的有利物质基础):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5.诸葛亮提到“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大事”指(写出师表的战略目标,自己的职分的句子)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6.表达作者思想情感,贯穿全文的句子(诸葛亮一切行动的情感基础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7.作者对汉室刘氏父子衷心,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为:报先帝,忠陛下

2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五 、问答题

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表中向后主刘禅陈说了什么请求和愿望?)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计划得以实现。

2、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哪一条是主旨所在?为什么?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  主旨是:亲贤远佞 。    这样才能让后主认识到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使命。(只有以广开言路为基础,用赏罚分明的手段,方可达到亲贤远佞的目的。)

3.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成实兴复汉室的大业

4.本篇开篇有何特点?(为什么先分析不利的客观条件,再分析有利的主观条件呢?)本文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形势,起笔凝重,予以人警醒,在分析不利的形势后又引出有利的主观条件,即使后主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又树立兴复汉室的信心

5.诸葛亮为什么要自叙本志和白帝城托孤? 表现刘备的知遇之恩和对他的极度信任,说明了创业维艰,表达了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情希望后主支持北伐。

6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自叙本志和出身的?

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刘氏父子的效忠之情

7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为全篇议论作铺垫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其中“报先帝”一语呼应上文哪两件事?     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

9“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说明了什么内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0、如何理解第六段是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而“出师北伐,”“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深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11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体会:今天,我们仍要坚持以德服人。生活中对于小的缺点或恶劣的坏事要防微杜渐,因为小错不改,慢慢会变成一种恶习,而不断的积累善行,却可以铸造成优秀的品质,形成高尚的人格,最终赢得人们的尊重。

12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这条建议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刘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刘禅亲小人远贤臣,宠信宦官,昏庸无能,不辨忠奸。

1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臣以当世之事”点出刘备具有怎样的品质?

有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

14、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15.谈谈亲贤远佞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亲近贤人,才能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也只有疏远小人,才能避免他们的不良影响。“孟母择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亲贤远佞无论对于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6. 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的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 “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

《出师表》教案 篇7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24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24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教学方式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o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教学构思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出师表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背景

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提出的三条建议

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识记重要解词,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三国历史,正确看待诸葛亮的“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

同“知识与技能”

教学难点:

作者的感情及三条建议

第一课时

一、导入

A、以中国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B、以学生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C、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二、解题

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shàn),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中国。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出师表》教案 篇9

教学设想: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三、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3.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4.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最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本文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又因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真诚地辅佐刘禅,希望刘禅能够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1.正音: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驽钝(núdùn)

裨补阙(bìquē)行阵和睦(háng)夙夜忧叹(sù)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

2.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雅等。应当注意加以分辨。

五、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六、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1段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提出具体建议。

(1)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文章起始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人笔,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指出其有利条件。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提出具体建议。

①“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4)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明确:意在激发刘禅竟父之志和启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2.第2段从法度方面建议,执法必须严明公允,“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1)指出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

(2)指出要法纪严明。

3.第3、4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荐贤人。

(1)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第5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

在。

(1)先汉兴隆的原因(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2)后汉倾颓的原因(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3)刘备对此有所警惕: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推荐贤臣,并希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

(5)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出师表》教案 篇10

【教学要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5、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⑴与吴国通好;⑵加强内政建设;⑶平定南方叛乱。

三、生字、重点词

1、给生字注音:

殂(cú)弘(hóng)菲(fěi)陟(zhì)否(pǐ)裨(bì)阙(quē)苟(gǒu)猥(wěi)夙(sù)驽(nǔ)攘(rǎng)咎(jiù)诹(zōu)祎(yī)咨(zī)颓(tuí)先帝遗德(yí)以遗陛下(wèi)长史(zhǒng)行阵和睦(hóng)性行淑均匀(xíng)以塞忠谏之路(sè)2、解释重点词:

危急存亡之秋:紧要时刻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不宜异同:不同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

叹息痛恨:痛心遗憾。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而鄙陋。猥自枉屈: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由是感激:感动、激动。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深入不毛:苗。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奸凶:排除、铲除。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以咨诹善道:询问。

四、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五、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⑶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⑸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⑵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⑶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⑷“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三、第3、4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⑵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⑶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⑷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⑸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⑹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⑺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⑻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四、第5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后4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6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⑵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⑶“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⑶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二、第7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⑵“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⑶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三、第8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第四课时(总结复习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2、复习重点词。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

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2、复习重点词。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难点〗

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板书:

出师表

(蜀)诸葛亮

第一部分:晓之以理。

第一层(1):分析形势,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

第二层(2):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严明”

第三层(3~5):推荐文臣武将,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小”。

第二部分:动之以情

(6)述身世,讲经历。

(7)叙述受命之后的心情与措施,表忠心。

(8)总提期望与要求。

(9)结束语:报先帝、忠陛下

二、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他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 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 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三、复习重点词

四、完成课后练习

《出师表》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3.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文字质朴,情感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慨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背景资料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临行前,他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3.知识链接

表是中国古代下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表”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死罪”之类的话。著名的有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

4.检查字词

(1)重难字

崩殂(cú)疲弊(bì)

恢弘(hóng)妄自菲薄(fěi bó)

以塞忠谏之路(sè)陟罚臧否(zhì pǐ)

郭攸之(yōu)费祎(yī)

以遗陛下(wèi)裨补阙漏(bì quē)

行阵(háng)倾颓(tuí)

桓(huán)猥自枉屈(wěi)

夙夜(sù)驽钝(nú dùn)

攘除(rǎng)斟酌(zhēn zhuó)

彰其咎(zhāng jiù)咨诹(zī zōu)

遗诏(zhào)涕零(tì)

(2)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quē)漏(“阙”同“缺”,缺失)

②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词

开张

痛恨

卑鄙

所以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①深入不毛(名词作动词,长草)

②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

③亲贤臣,远小人(均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④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⑤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之人)

(6)文言虚词

(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a.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判断句标志。)

②省略句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省略主语“陛下”。)

③倒装句

a.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b.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秋:时候。

殊遇:厚遇。

恢弘:发扬,扩展。

陟:提拔、晋升。

臧否:赞扬和批评。

2.重点句子翻译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陛下您实在应该扩大自己听闻的范围,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四、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分析内外形势,对后主提出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对后主谆谆告诫,并在临别时抒发真挚情感。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是针对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讲授,圈注疑难点,适当点拨。弄清楚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抽查字词的意思,试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心感受诸葛亮质朴的文笔与真挚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

(一)解读课《·》文

1.“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遇,想要报答在后主的身上。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合作探究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

3.如何评价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合作探究这既是施政的措施,又是治国的正理。其中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严明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

4.刘备选拔出来辅佐后主刘禅的文臣武将分别有哪些?这些人有什么优点?

合作探究文臣:郭攸之、费祎、董允。武将:向宠。优点:文臣善良诚实、忠诚无二;武将善良公正、精通军事。

5.文中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帝对先汉兴隆、后汉倾颓所持的态度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亲小人,远贤臣。

态度:“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也就是非常痛心遗憾。

(二)赏析语言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其中“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合作探究意思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2.品析“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合作探究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从中可看出诸葛亮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尽现,耿耿忠心尽袒。

(三)归纳主旨

说说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和忧国忧民、对蜀汉忠贞不贰的思想。

(四)探究写法

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语言率直质朴。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达恳切忠贞的感情。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都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统一的。

(2)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全文对后主所提的建议属于议论,中间追忆往事、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属于记叙。而作者对刘备父子真挚的情感则融于其议论、记叙之中。三者水乳交融,使得文章极富感染力。

(五)拓展延伸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这首诗巧用典故:“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明志;尾联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另外,诗歌巧作对比:一是将理想与现实作对比;二是将诗人的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三是用蜀汉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堂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震动对方,以“情感”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学完本篇课文,同学们又有些什么感悟呢?课后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诸葛亮的了解。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出师表忧国忧民忠贞不贰

《出师表》教学设计 篇12

课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彼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官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教案

教学设想

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

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三、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3.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4.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最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本文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又因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真诚地辅佐刘禅,希望刘禅能够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1.正音: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驽钝(núdùn)

裨补阙(bìquē)行阵和睦(háng)夙夜忧叹(sù)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

2.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雅等。应当注意加以分辨。

五、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六、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1段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提出具体建议。

(1)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文章起始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人笔,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指出其有利条件。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提出具体建议。

①“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4)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明确:意在激发刘禅竟父之志和启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2.第2段从法度方面建议,执法必须严明公允,“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1)指出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

(2)指出要法纪严明。

3.第3、4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荐贤人。

(1)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第5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

在。

(1)先汉兴隆的原因(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2)后汉倾颓的原因(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3)刘备对此有所警惕: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推荐贤臣,并希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

(5)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反思

关于《出师表》教学反思,很多人的见解都不同,因为这样一篇脍炙人口,这么经典的文言文,每个人品味它的方式和感觉都会不一样。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的作文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现在中国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力主文言学习“背下来”再说。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习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习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习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习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习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