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课《鸟的天堂》教学反思【最新8篇】正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课《鸟的天堂》教学反思【最新8篇】》

时间:

《鸟的天堂》一课,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8篇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课《鸟的天堂》教学反思,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1

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文中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前四次有引号,最后一次没有引号来展开问题。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分别学习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鸟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最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在学习本课时,感到收获最大的并不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是:

1、学生明白了鸟的天堂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环境保护,应该为自然界的生物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因为有了这样的意识,在学生进行“鸟类演讲比赛”时,学生就真正表露了自己作为一只小鸟的快乐,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爱护鸟类的感谢。

2、学生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本单元教学重点指出: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注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采用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明白了本文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结合,真实感受了大榕树的静态的美与群鸟纷飞的动态的美,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3、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对于我在在后面的把演讲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我认为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态”中展开“对话”,能活化教材,使教学能取得完美的效果。教学的结尾我又设计了差异性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当然,本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分析的多,读书的时间就少了很多;文中的优美句子,在赏析之余,还应该多加仿写,但也因为时间关系漏掉了。今后,一定要向课堂要效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2

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采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鸟的天堂,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

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改变了以往“牵着走”的方式,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从课后提问和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

在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习: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不一样?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脉络层次,初步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

“点面结合”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我带领学生一起概括出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景物的总体进行描写,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语文教学要做到一课一得。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幅花园照片,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描写春天的花园。班上的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方法。

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的读显得有点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3

师:榕树美,美在哪儿呢?这样吧,我们自由朗读描写榕树的段落,体会体会。有喜欢的句子就勾出来多读几遍,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

(生朗读、勾画、体会)

师:你们喜欢读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些什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我喜欢读这几句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从这几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榕树的绿叶特别美,颜色鲜艳欲滴,又十分的繁茂,充满了生机。

生:我认为榕树最美之处还在于它的根。榕树的根与众不同,课文中是这样写的“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枝上生根”,使榕树显得特别的奇特。

生:那这榕树之所以能“独木成林”就是因为长着这些“气根”,难怪课文中说“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从这句话还体会到了榕树的壮观的美!

师:你的理解更深刻了!那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还有谁想读?读出榕树的大、榕树的奇。

(生再读)

师:读得真不错!我们继续交流。

生:课文中还有一句话,“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了榕树富有活力,生命力旺盛的美。

师:体会得真好!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能!

(生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师:的确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孩子们,刚才读书时,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

生:课文中说“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师:这样吧,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可以联系着上下文,可以联系着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

(生自由地读、体会)

师:想好了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前后的同学听一听。

(生自由交流,师也参与其中。)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作者是黄昏时到那儿去的,这时候小鸟们都回窝了,躲在大榕树上,只是偶尔扑扑翅膀。当小鸟扑翅膀时,绿叶就晃动起来。可是绿叶太多了,课文中说是“不留一点缝隙”,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是他却感觉到了“生命的颤动”。

师:这是你的理解,比较独特。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课文中说“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说明这是一株富有活力的大树,作者从它的每一片绿叶上感受到了这种勃勃的生机,所以说是“每一片绿叶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你能联系着上下文来谈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生: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这每一片绿叶,在晚霞的映照下,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尤其是那新生的嫩叶,绿得鲜亮,绿得发光,让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孩子,你的感受多深刻呀!

生:刚才几个同学都说到了这每一片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生机,但我觉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许当时吹过一阵阵微风,这些充满活力的绿叶在风中你挤我,我挤你,不停地摇动,才让作者产生了“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感觉。

师:你认为“风吹”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很有道理。

生:我觉得绿叶本身并没有动,但是这满树的叶子翠绿欲滴,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夺目的亮光,作者看久了,似乎感到绿叶上的点点光斑像是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眼前有一些绿色的光点在闪烁,所以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颤动”。

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孩子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是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的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或许是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觉。让我们用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怎么读。开始吧!

(生自读体会。)

师:谁想来读?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请了两名学生后发现学生情感的投入不够。)

师:这句话写得很美,我也很喜欢,想读给大家听一听,你们听我读得怎么样。

(师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是带着自己的感受,非常投入感情地在读。你们还想读一读吗?

生:想!

师:那就再练习练习吧!

(生再次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想来读一读?

(请了4名学生朗读,读得很不错。)

师:这“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感受是多么奇妙呀!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学反思】

一、突出师生的合作性

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二、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

本课中我没有强迫学生按课文顺序或自己的意愿去阅读,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去阅读、去感悟、去讨论、去交流,学生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积极地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充分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次教学中,对于课文的理解我没有作生硬的分析,没有作支离破碎的肢解,而是还课文一个完整,还学生亲自阅读实践的权利。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样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自由感悟,让他们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自始至终,以读代讲,凸现了学生阅读的实践性。

三、尊重学生体验的独特性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鼓励学生道出自己真实的、独特的体验。学生有的喜欢课文的这几句,有的喜欢那几句。对于同一句话,有的这样理解,有的那样感受。而怎样读好精彩句段,同学们则各有各的方法和技巧。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满怀欣喜,作为教师则充分肯定、非常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独特性。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述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畅谈自己的想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想象,同时,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4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写了巴金先生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

文章运用先整体后部分的方法描写大榕树,突出它的静态之美;用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百鸟欢闹的场景。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充分运用学校高端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体机,把大榕树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如身临其境。

2、罗丹有一句经典而耐人寻味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练就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及时捕捉文眼、亮点,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如《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教学时,我让学生找一找用得特别传神的词语。有的认为“堆”字用得好 ,写出了大榕树枝叶繁茂的样子;有的认为“明亮”用得好,说明大榕树的叶子色彩鲜明,有光泽;有的认为“颤动”用得妙,写出了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语言的优美性。

3、形式多样的“读”的训练,贯穿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促使学生能兴致盎然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例如,当学生朗读“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朗读指导:为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大榕树茂盛的句子时,语调要稍高,语速稍快,读出跳跃的感觉,边读边想象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在眼前闪烁的景象;读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要带着深情的语气,充分流露出作者对南国的树的无比赞美之情。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5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情景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结构的主动构建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怎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

(一) 提供正确的感知形象,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语文教材内容异常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小学生的感知水平不高,限于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有些教材内容很难正确感知。利用现代多媒体就能缩短学生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没有亲临过鸟的天堂,对大榕树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认识,了解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依据多媒体能够通过声,光,色,形,把远的事物拉近,把抽象的事物变实这一点,我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超文本的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实景,从而拉近学生与鸟的天堂的空间距离。

(二)多媒体为学生提供陶冶情感的教材。

情感是儿童学习的动力。现在媒体在具有智力功能负载的同时还具有审美功能的负载 。课文中的事物形象是有语言文字构成的,怎样变文字形象为活生生的,诉诸于情感的实体形象,去产生激发人,愉悦人的审美效果呢?现代多媒体提供了形声同步的立体教材。所以,我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渲染气氛。如:在《鸟的天堂》一课,开始我播放了一段悦耳动听的鸟叫声,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那么,利用音乐的语言,使课文语言的形象激活了生活中原来积累的相关的表象,并融合在一起。这群鸟雀跃,嬉戏玩闹的场面就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产生想亲眼看到画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影视的形象更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它能再现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纷繁世界,使语言内容变抽象为具体、生动,使文字教学信息传递由静态变为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因此我在《鸟的天堂》一文的设计中,结合教材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水平,有目的的恰当适时的运用电教媒体,将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中去,接受美的教育。如:为了让学生感受榕树的枝繁叶茂,播放了榕树的实景录相,伴着优美动听的钢琴曲,并配上老师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在活动的画面中,在感情充沛的语言描述中,十分自然地进入路绿色极浓、情境宜人的境界,亲身体验大榕树那充满生机的静态美。此外,在教学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我又播放了一段录相,这段录相很生动,在一棵茂盛极具生命力的大树榕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鸟们白天自由翱翔,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唱歌嬉戏,场面颇为壮观,真有“鸟喧林愈静”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了群鸟雀跃的动态美。学生边看边发出赞叹,从而,在感官上获得了美的享受。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而主体意识就在其间逐步形成,逐步深化。由此还例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用录相再现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情景,学生看着听着,眼里噙着泪花。接着我用问:“什么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呢?”问题一提出,各个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就这样,五壮士那英勇豪迈不怕牺牲的精神,五壮士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悲壮之美在学生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因此,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畅游其中,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有了发字内心的感叹,充分激看来,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神游其内,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趟过历史长河,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有了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由衷的赞叹,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而主体意识就在这其中逐步形成,逐步深化。

(三 )多媒体的利用要取长补短,因课制宜

现代媒体与教学的整合,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用音画交融,声请并茂的手段以知激学,以情激学,寓教于乐,打破了机械分割,平面运动,岸上游泳的松散结构,注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更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但现代媒体的开发和利用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媒体特征认真分析,努力发挥媒体的特长。如:是用来创设情景,展示事实,还是来显示过程,推导原理,扩大知识面等。其次,是要精心组合多媒体,尽可能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交融成一个新的整体,为构建的课堂结构服务。

(四)巧妙结合,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引进了现代化的认知工具,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语言文字,情感和操作的信息。教学的过程要重视信息的反馈和调控,以利于组织严紧的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成功的体验。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有一个句子“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获得感知的信息,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说一说体会,当发现学生理解不够准确时,我又及时做了调控——出示了一段录相,录相清楚的再现了那榕树翠绿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一阵微风的吹拂下,那鲜亮翠绿的叶子一动一动的,仿佛在长呀长。看到这,学生茅塞顿开。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中部凿井法,两头凿进法和人字形线路缺乏感性认识,于是我把它制作成动画,课上播放,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效果很好。

(五)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虽然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毕竟是在探索阶段,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 黑板在某些方面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首先是黑板及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方便增删。另外板书有提纲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多媒体本来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样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求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是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3) 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电脑操作,并能自如的运用电脑软件,更应潜心探索多媒体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综合素质。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6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特以及被称作“鸟大榕树的繁茂奇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

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查找资料,初步感知生态美。

课前查找资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变其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巴金先生写作的《鸟的天堂》原文,鸟的天堂所在地,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时间,老百姓是怎样保护它的,以及作为保护区和游览胜地,鸟的天堂的现在的情景。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同学们所查找的资料不是独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这样他们的知识宝库又有了新的内容,头脑中初步建立了这样的

概念: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美!为让这美的生态图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就成为关键。

三、课后练习,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来延伸绿色教育:画图或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情感。通过完成练习,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7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一、教学效果

1、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直接出示课题,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大榕树的资料和鸟类栖息的资料,为学习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2、自读自悟,初读感知。

在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会不一样?问题抛出后,在自读自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品词析句,领悟内涵。

潜心默读课文: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发出“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叹呢?引导学生聚焦几个关键句子:(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3)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从重点句子入手,深刻感悟作者的真实感受。第一句,抓住“不可计数”一词,从字音入手,感受榕树的枝干的多,体会榕树的大。如此大的空间才能容得下那么多的鸟呀!特别是第二句话展开合理的想象,去感受作者笔下的大榕树的生机勃勃的静态美,似乎是新的生命在颤动。此时播放相关的图片,从一抹抹新绿中去感悟生命的存在和活跃。第三句抓住关键词“应接不暇”,引导学生去展开合理的'想象,读出文字含着的意思,即鸟太多了!那么多鸟都愿意栖息在这里,足以看出大榕树就是它们快乐而安全的家园!

4、诵读积累,感悟写法。

学生通读全文,标画哪些语句是静态描写,哪些语句是动态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什么呢?创设探究的学习氛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去感受动静结合写法的好处。比赛背诵积累,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丰富了语言材料。

二、成功之处

利用了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思维活跃。能深入的理解课文。

三、不足之处

指导学生关于课文知识点训练的较少。以后还需努力。

四、改进措施

1、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仿写课文片段,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

2、多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学会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运用到写作中。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8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在教学这一课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鸟的天堂给自己的感受。在领悟作者两次所看到的景观时,又让学生阅读其中的重点段谈感受。 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2、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当学生领悟到了景观的美之后,再让他们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对照画面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

3、《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4、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5、拓展延伸时,出示思考题:请你以榕树上一只小鸟儿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写完后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经历从读到悟,最后到表达的一个完整的语言文字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