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优秀5篇】正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5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季羡林先生用精练概括的语言描绘了德国迷人的风光,又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同时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如何才能让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得以落实呢?又从哪儿入手进行突破呢?我认为可以从奇丽二字入手,感受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欣赏德国优美的风景,积累语言。

在教学时,我从德国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入手来组织教学,紧扣“奇丽”二字,引导学生体会德国景色的新奇与美丽。

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新奇”的景色,学生在理解“奇”字的基础上,很快找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顺势抓住三个“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景色的新奇与独特之处。

接着,我由女房东与作者的对话,过渡到第三自然段,引领学生感受德国美丽的景色,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词语,想象奇丽的景色,同时朗读贯穿始终,学生入情入境地感觉德国的奇丽景色,积累优美语言。

至此,难点尚未突破,如何过渡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引导学生体会的同时,又从中受到教育呢?于是,我问学生“仅仅是花造就奇丽景色的吗?(不是)那还有什么呢?”问题一抛出,大部份学生找到了答案,成功过渡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只有置身于其中,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学生被带入文段中理解这种境界,我又趁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解到受到启示与教育,感觉较深。最后由这种境界,点明这就是奇丽景色背后所隐藏着的这个民族的奇特之处,回到德国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到这里,学生已经从课文中感受到了这个有着奇丽景色的民族的奇特性,最后,再次回到作者五十年后重游故地的感受,“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从而再次突出主线。

课上完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课前的充分预习。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课前的充分预习能够对课文的学习发挥很大作用,五年级的学生也完全具备这个能力。德国风光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尽管课堂中我精心设计了欣赏德国风光短片的环节,带给学生诸多惊喜, 可以在课前设计搜集相关资料、图片的预习,这样在导入环节可以进行一个简短的德国风光资料交流,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2、课堂情境的创设有些生硬,没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例如:抓住三个“都”深入体会德国新奇的景色具体体现在哪时,我没有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来,而是自己一股脑儿说出三个“都”,这样,学生缺少思考,自然缺少体验,无法进入情境。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季羡林先生在文章的开头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都;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的亲身感受—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了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见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故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的赞美之情。

这篇短文不同于一般的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单纯描写景物,作者在讲述德国风景名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因而,其间的一些语句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创设情趣。一张张有关德国风光与文化的图片,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自,把学生引到德国奇丽的美景之中,孩子们在这种美景的熏陶下,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沿坡讨源,据问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语句中描述的情景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我在教学描写德国奇丽的景色的句子时,设计了自读感悟,听读想象,观景激情,感情朗读四部曲,层层推进。先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丽情景,并且利用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利用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体会花之美。通过回环读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从而体会德国街头花之多,花之美。

上述片段的教学我始终围绕中心句之一“多么奇丽的景色!”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语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文,在品味的基础上读文,在读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把学生领进浓浓的意境之中,希望学生把自己的心境和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入情入境,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3、选择课外阅读

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

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对德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本文的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醉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真、善、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4、适时拓展。

根据文本文的语言特点,我在教学中还设计了许多拓展练习。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之中解决这一难题,是我在课堂中力求突破的。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上我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个问题,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加上课件教学的配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接着我在此基础上及时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类似的实例,从而加深对句子的理解,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扎根在每个学生心里,并为之去努力,这样,学生在迁移墨化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如上文中讲到的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想象假如自己漫步在如花海的'街道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在教学最后一段时再一次引导学生想象: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再次漫步在德国的街头,依然感受到哪些震撼他心灵的美景等等。并在这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时光流逝,如果再过一百年,这种美丽会变吗?”这些拓展练习引导学生去想、去回味、去升华,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发言,从而点出季羡林先生对德国人这一美好品质的赞美,并希望中国人学习这一做法。也为理解“耐人寻味”和 “花的梦、思乡的梦”作好铺垫,使学生理解起来自然水到渠成。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朗读教学的有机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但学生并未进入最佳朗读状态,这使我再次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体会感受景色奇丽这个环节上指导学生朗读,给全课教学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与愿违,虽然通过直观的图片去冲击学生视觉,学生也能体会到德国街头美丽的景致,也可以想象漫步德国街头时那种美好的心境,但是在读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各自的感觉通过读表达出来,并没读到位,这是我在本课教学中的一桩憾事。

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真切感受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将会是我不懈为之追求的目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述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十分爱花;之后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更好地帮忙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民族特点,加深感悟。

开课伊始,我透过播放德国风光图片,介绍德国秀美景色,让学生对德国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俗习惯奠定情感基调。学习感悟奇丽景色时,先让学生朗读想象,再引导学生交流感想,最后透过多媒体课件再现德国居民们栽种在窗外的美丽花儿,加深了学生对奇丽景色的感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竟的感觉,为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体会语言描述的美做好了铺垫。

二、朗读为主,以读促讲,在朗读中理解感悟民族风情的特点。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要 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有朗读体会景色的美丽,朗读感受民族的奇特,朗读感悟境界的完美。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引导接读等。透过学生各种形式入情入境地朗读,充分理解了课文的资料,感受到了优美语言的特点,领会到了景色描述的方法,学习课文的同时,积累了语言,学习了表达方法,到达了语文学习的目的。

三、引导设疑,从单元主题入手释疑,直奔中心理解课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能够更好地帮忙学生理解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前,我先让学生自己设疑,就课文资料寻找问题,在学生提出了和课文主要资料相关的几个问题后,究竟先研究哪个问题比较适宜我再次引导学生回顾单元导读的资料,从单元主题入手,就单元主题提出的第一点“抓住文章主要资料,了解不同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着手,直奔本课重点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进行研读,既帮忙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又使学生落实了本单元训练的重点。

四、结合课文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增强了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是结合课文资料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学习课文中,在学生理解了“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特点后,针对德国人有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找句子谈感受时,学生体会到德国人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我引导他们结合课文理解“德国人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边,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事例。加深了对课文资料的理解,然后我进一步引导说“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是多么完美呀!”再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感情朗读写人们具有这种好品质的句子。学生在真切感受德国人的美德时,也受到了深切的教育。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朗读技巧的指导,注意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的延伸,注重“双基”训练,注重学生语文潜力的培养和语文素质的提高。

当然,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也有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比如,在学习感受德国景色奇丽,民族奇特,人们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时,忽略了德国也有不好不如我们的地方。如,两次世界大战都因德国而爆发。教学中,不能过分渲染德国的优秀,因让学生明确,文中描述的德国人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再如,在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时,能够先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我再引申小结,最后让学生谈事例,这样更利于学生对句意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潜力、语言表达潜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总之,本堂课的教学,既有优点,又有不足,透过本课的教学,促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之前,我在学生自学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时,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并相机引导学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进行语句的填空,训练学生表达。最后,我通过播放一组德国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对德国有个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又从感性这一方面对德国有了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中还没有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过渡的语言也欠熟练,未能很好的将学生的心灵唤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并引起情感的共鸣,没有充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堂上还未能很好地展示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

三、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引导方法,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流利的表达出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和缺点。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还是缺乏经验,在引导学生想象“景色奇丽”一部分内容时,我有点浪费时间了,处理得太繁琐,学生已经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想,读得太多了,反而有点“过犹不及”。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教育机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今后会继续努力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研读了几遍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设计课时,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主线,让学生形象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再从“脊梁”一词抽象感受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

一、闪光之处。

(一)配乐朗读激发学生朗读激qing。

朗读教学的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也给了自己信心。

课堂实录:

默读课文,体悟风情,找出感受奇丽的景色的句子。

随着学生的交流,投影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a、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表现“丽”)

老师这里有图片,这样的画面会让你想起那个词语?

b、体会景色“奇”在哪里。(“任何”“家家户户”表现“奇”)

c、指导朗读。

理解“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如入山阴道上”,随机指导朗读。

师:是什么让作者感到“应接不暇”呢?(花)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花比作(海洋),谁来说说海洋的特点是什么?(无边无际)

师: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怪不得作者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d、把你感受到的美送进句子中,读一读。

e、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老师把你带到德国的街道上。(配乐朗读)

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让我们一起读出我们的感受。

试试看用这样的方式能不能读出来?(填空读)

反思:“

(二)秉持语文本色,进行词语比较和拓展练习,解决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

教学实录: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呢?当你第一次看到德国人把花的笑脸都朝向了窗外,而把脊梁对着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师: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请读出这种吃惊、不理解。

作者禁不住问自己的女房东: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吧?此时的女房东只是莞尔一笑,答道:正是这样。

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理解莞尔一笑吗?(微笑)

莞尔一笑确实就是微微一笑的意思,请看这两个句子,认真读读有什么不一样?

女房东只是莞尔一笑,答道:正是这样!

女房东只是微微一笑,答道:正是这样!

有着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的房东无疑是美丽,所以她的笑容只能莞尔一笑。老师提前阅读过一段资料,深受感动推荐给大家。

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面对我的惊奇,女房东只是莞尔一笑着简简单单说了四个字:正是这样!透过她的莞尔一笑和简单回答,你体会到了什么?

当一种行为让人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这就成了一种习惯。而这习惯慢慢就形成了一种品质,一个民族的特色。

对于德国人来说这样把花朵美丽的笑脸给别人看,把花的枝干留给自己的一一种习惯,所以很是平淡。

反思:学生通过教师的这一指引,自然就明白奇特的民族的含义,而且彻底明白“莞尔一笑“的意思,在当天的日记中,很多同学都恰当地运用了这个成语。

教学实录:投影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如果你是德国人,漫步在街道上看到自己家的窗台上花团锦簇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会想些什么呢?

如果你是德国人,漫步在街道上看到别人家的窗台上花团锦簇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会想些什么呢?

如果你是季先生,漫步在德国街道上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台上花团锦簇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会想些什么呢?

通过这三个拓展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想、去回味、去升华,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发言,从而点出季羡林先生对德国人这一美好品质的赞美并希望中国人学习这一做法。为理解“耐人寻味”和 “花的梦、思乡的梦”作好铺垫,使学生理解起来水到渠成。

二、不足之处。

(一)没有设计精彩的导入语。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会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实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许多美丽的东西。例如我们中国有锦绣山河,其他国家也有独特的风景。这节课我们随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感受异国风情。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再看华老师的导语:

她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枝花,让学生猜是什么字,学生兴致盎然,我也为老师独到的设计喝彩。

(二)拓展阅读的诗有待商榷。

为了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就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就形成了一个民族的特质,我想学生推荐了卞之琳的《段章》,这首诗比较朦胧,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来得及向学生解释,这首诗基本没起作用。

(三)课堂设计的深度不够。

“同样一篇课文,华老师像给大学生上,你像给小学生上。”孙颖老师如是说。回想华老师的课堂,既引用了德国在战败后的一个感人故事,又出示《较量》这个故事,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整节课显得大气。我的课堂只抓住了课本的那点知识,延展得太少。

老师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广度。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在认真解读了文本之后,我认为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但只要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文章的主旨,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如何无痕处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堂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中寻求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显著的两个特点就是词语品读与拓展练习。

如教学理解“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句子,紧紧抓住了“莞尔一笑”:先是分角色试着读读人物对话,注意语气和人物表情,在读中理解词意,很好的将文本语言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而后紧随着对“莞尔一笑”与近义词“微笑”做了对比,进而感受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温婉的笑。在与语言文字对话中,使德国居民美丽的品质跃然纸上。

通过这种“层层推进”的“阶梯式”感情朗读训练,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让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做到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没有得到展示,让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遗憾。在指导朗读上,自己只注重齐读,没有给好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学生朗读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有的学生在“滥竽充数”,应该多给优秀学生和潜能生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对于朗读的指导,自己做得 还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