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学期教学反思【10篇】》
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爱岗敬业的小编枫帮助大家找到的10篇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1
一、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自身素质,一是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
1、坚持学习。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绝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需要。知识是相关的、互通的。因此,只有掌握丰富知识,才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丰富知识,跟上时代节拍。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努力使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有学生对我说过:“老师,我本来对思品课没兴趣,喜欢你上课,才对思品课产生兴趣。”为了充电,要经常买书,不管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还是杂志、历史、经济、心理访谈等。
2、勇于反思。老师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还需勇于反思,敢于面对和改进自己的偏差、错误,才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课教学的好方法,有效推行素质教育。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
3、为人师表。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师德为学生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①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成熟。②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
4、尊重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天经地义,但老师也应尊重学生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有的老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认为自己是为学生好,常常忽略学生权利。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课间活动时间、随便把学生活动课或课外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学生难免厌倦、反感。老师尊重了学生,学生才会尊重老师,这也许是作为教师比较幸福的事了。
5、保持快乐心态。只有老师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烦恼和不如意,要保持快乐心态好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工作,在面对学生时摒弃懊恼,调节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常到学生中间看看,关心学生痛痒,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一定融洽。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学期教学反思【10篇】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学期教学反思【10篇】
“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乐老师就是教育教学的快乐,就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
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 篇2
一、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自身素质,一是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
1、坚持学习。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绝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需要。知识是相关的、互通的。因此,只有掌握丰富知识,才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丰富知识,跟上时代节拍。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努力使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有学生对我说过:“老师,我本来对思品课没兴趣,喜欢你上课,才对思品课产生兴趣。”为了充电,要经常买书,不管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还是杂志、历史、经济、心理访谈等。
2、勇于反思。老师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还需勇于反思,敢于面对和改进自己的偏差、错误,才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课教学的好方法,有效推行素质教育。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
3、为人师表。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师德为学生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①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成熟。②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
4、尊重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天经地义,但老师也应尊重学生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有的老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认为自己是为学生好,常常忽略学生权利。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课间活动时间、随便把学生活动课或课外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学生难免厌倦、反感。老师尊重了学生,学生才会尊重老师,这也许是作为教师比较幸福的事了。
5、保持快乐心态。只有老师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烦恼和不如意,要保持快乐心态好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工作,在面对学生时摒弃懊恼,调节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常到学生中间看看,关心学生痛痒,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一定融洽。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学期教学反思【10篇】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学期教学反思【10篇】
“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乐老师就是教育教学的快乐,就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
七年级政治教学反思 篇3
解决第一个问题“教学中学生生活线索和学科知识线索如何整合的问题”,本人在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为我们提出了生活德育的思想。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情境教学。对于刚刚走进中学校门的初中生来说,这样的题目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看了题目,他们就想进一步了解这种"新"生活,新在哪里?中学与小学究竟有什么不同。这种兴趣,其实就产生于课题反映了他们自己的生活。另外,由于新课程理念还倡导把教材变成学材,因此,教师还可以不拘泥于现有的教材,在教学中针对自己的学生,设计更具有针对性、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题。
2、自主探索,展现情境,激发兴趣。
自主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喜欢或感兴趣的生活材料,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引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通过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师生共同展现了一个具体、生动、直观的情境,从而引发思考:我们的生活应该如何体验和如何追寻高雅的生活,寻找生活的情趣?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生活?在这样的场景中,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使之受到的不只是情感的教育,还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还对学生进行了人格教育。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使情感目标、认知目标、顺利达成。
3、扩展情境,深化引导,指导实践
教学中要采取生活导入,这种生活导入并不是简单地生活再现,而是要从生活中提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依托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和探究,并通过这个过程,不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培养能力、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深化学生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自觉性,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这样,学生在愉悦的课堂学习情境中,掌握了青春的知识,提高了对青春的意义的认识,增强了道德情感,培养了道德行为。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篇4
一、明确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就是能够针对时政热点或生活中的情境资料准确迁移知识点。
二、目的达成
教师有意识的搜集反映课标内容的多种情境资料,开发各种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完成知识迁移,构建知识网络。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
通过复习专题一和专题二的主题,教师设问:新自我在新的成长阶段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呢?引导学生说出第三单元的主题,从而使学生明确三个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识储备:
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列出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起到强调基础知识的作用。
3.设计课堂活动“我思我行”:
教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出示情境资料,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迁移知识、解决问题、渗透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调查: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和自身的发展。通过拓展延伸、总结归纳,学生不仅提高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升华了情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课堂小结:
学生代表归纳总结,再现知识点,整体建构。
三、课堂评价的原则
遵循“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原则。教师对学生的肯定、鼓励、引导、赏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事实证明,这样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
课后,杨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点评,成功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选取材料典型,正反面材料结合,对应知识要点。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到位。
3、讲练结合、事理结合,注重知识的理解运用,符合新课改理念。
4、对整体的复习模式进行了肯定。
更为重要的是杨老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解决了我在本节课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是在复习课过程中一直存在的几处困惑。希望能在这里与各位同仁分享。
1、如何解决小组活动不充分的问题:
小组学习是协作学习的重要形式,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前提条件是教师要了解学生,依据每位同学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对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合理调配并进行细致的分工:例如小组活动时,组织能力强的当组长,性格内向的可以选择记录,表达能力强的作为发言的代表等,各尽所能、各司其职。这样,知识的获得就是本组成员集体努力的成果,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体验成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多创造小组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2、如何处理多媒体运用与《总复习》的关系:
多媒体应该用在当用之时,《总复习》上的情境资料没有必要又在多媒体上呈现,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能够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归纳总结环节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后应对所迁移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起到强化基础、构建知识网络的作用,更有利于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5
一。精彩的材料及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
好的开头能迅速活跃课堂,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彩的材料能扣紧教学主题,启发学生,让学生愿意去想愿意去讲;别出心裁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无暇分心,紧跟老师思路,畅游知识海洋,轻松感悟生活,学会做人。
例如,我在讲《自尊自信》这一课的时候,是这样开头的:“上课之前,我想先做个小小的调查……”这时候学生的眼睛已经睁得很大了,“愿意当众趴在地上学狗叫的同学请举手……”我的语速很慢,讲第一遍的时候学生不可思议地看着我,讲第二遍的时候,已经有学生不满:“老师,你不尊重我们……”很好,接下来我顺其自然进入课程的学习。
在我讲《明辨是非》这课的时候,我使用了非常有名的心理学两难选择“海因兹偷药的故事”,这药到底该不该偷?发明家和海因兹到底谁对谁错?要是你做法官,你将如何判案?两难的选择,学生争着举手发表意见,是与非在辩驳中变得清晰。课上完了,学生意犹未尽。
七年级第一学期最后一个单元讲的是学习,如果按照课本条条框框讲下去,可能会落入俗套,这就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思考,我设计了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明白我们人学习的原理,以及让学生知道“学习 平原区”及如何更好地走出这个区,取得成绩的进步。游戏很简单:我准备了一张打乱了顺序的数字图,打印多份,分发给学生。每个学生人手8份。然后给学生60秒的时间,让其将数字按照顺序连接起来,从1到2,到3,到4……直到时间结束,将连到的最后一个数字圈出来,并写到纸的空白处。重复这个程序8次。这样,每个人就会有8个数字,将这8个数字按照先后顺序标在图表上,并将各点连成一线。最后,每个人都会得出一条“学习曲线”。游戏做完以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这样几个问题:1、坦白说,在进行这个练习的时候,感觉怎么样?2、人们说:“刀越磨越快”,但是,在我们这个练习中,是这样子的吗?如果不是这样,那是怎么样的?可以呈现你的曲线给大家看看。3、我们每个人的曲线都会经历一个短暂的或不明显的平原区,甚至是下降区,这是由于什么引起的?类比到我们的学习,你有怎么样的启发?4、请思考,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突破这个学习的平原区?由于学生在之前亲自把自己的学习曲线画出来了,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大家都很有感想,对“学习”这个话题想法很多,也说出了很多很有见地的话,提出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建议。
一节好的课,其实并不需要很多花俏的东西,只要能够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紧跟你的思路,去学习,去感悟,就已足够。
二。学生有所感悟是一节好课的评价依据
我认为,一节课无论设计得多巧妙,材料用得多精彩,但如果学生不能够在这个课堂中有所感悟,那么,这就不能够说是一节好课,甚至不能够说它是一节合格的课。我深深认识到,学生是否有感悟,这是我们难以预料的,因而,我们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不能让既成的教案束缚了我们的灵活性。
我在讲《跨越障碍 正确选择》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情景:期末考试中,你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但是你还是做不出来,这意味着你将丢失15分,前十名将与你失之交臂!这时,坐在你后面的好朋友小华递给你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道题的答案,而老师却没有发现,这时你会怎么做呢?在备课的时候,我想学生应该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的,也没有多想。谁知道,上课的时候,我连续提问了三四个学生,他们的答案都是:拿过来,参考;或者是,不接,但是会看上几眼,找到思路。我无奈,问全班学生:“你们都这样做吗?”学生异口同声:“是啊!”我差点晕倒!这可怎么收场!还好,我脑袋灵光一闪,再问:“恩,大家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那么,再请大家想一想,你的试卷发下来了,你的分数由原来的80分,一下子到了95分,你的心情如何啊?”有学生马上就说:“高兴!”“哦,高兴。可以理解。仅仅是高兴吗?”这下,学生开始沉默,我请了几个看起来有想法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回答基本上一致:会有一点点开心,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为这不是我的成绩,我也担心被其他同学,或者被老师发现。听的学生也微微点头,我心中窃喜。“是啊,会有一点点高兴,毕竟得了高分;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为做了亏心事啊。我再给大家讲个故事……”然后,我又和他们讲了一些逃脱法律天网的杀人犯,在经过了十几二十年后,总会自己去自首的事例。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可以看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加值观目标,完成得非常好。
我的学生一直很喜欢上思品课,不是因为我每节课都能够设计得很好,或者每节课都能找出一些新鲜有趣的材料让他们思考,最重要的,我想应该是他们喜欢我上课的风格,我会很坦然地在课堂上表达我的喜怒哀乐,学生喜欢一个真实的老师,因而爱屋及乌喜欢上一门课程。
七年级政治教学反思 篇6
这堂课我意在通过有关的名人故事来加深对挫折的认识和感悟,谈谈自己的感想和认识,然后说出自己知道的有关挫折的名言警句、以及讲联系实际,讲出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挫折,并从中得到怎样的经验和教训,最后说说以后在实际生活中该怎样面对挫折,齐唱《真心英雄》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在这堂课思路应该是很清楚的,学生的积极性基本上调动起来了,也基本上使学生了解到挫折在人生的路上是不可避免的,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时候,要克服焦躁不安、情绪低落、抱怨家长和老师、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等不良心理因素,要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掌握一些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
这节课也留给我一些反思:
(1)对主题教育的认识不足:
上课的形式比较单调,以讨论和说为主。其实,我应该课前多请教,多琢磨,多思考,在选材和形式上动一些脑筋,这样会让学生更加感兴趣,达到更好的效果。
(2)对学生的认识不足:
如:在交流名言警句和讲故事以后,我叫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印象深刻的挫折经历,并从中得到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结果能讲的学生不多,最多只能讲同学之间的矛盾呀,有的讲测验或比赛失败呀,有位同学甚至讲他小时侯学走路的时候老是摔跤,爸爸妈妈却不扶他起来,他就委屈地哭了起来,最后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和摔跤,终于学会了走路。对于初二学生一般来说,很少会遇到挫折,当然很难说得精彩,我在备课时忽略了这一点,其实我应该提醒一下学生,生活中象父母离异,生老病死,各方面的愿望包括身材外貌的愿望没能实现,或受到嘲笑、批评和误解呀等等都应该算是挫折,扩散学生的思维和视角,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了。
又如:在谈到如何面对挫折的时候,学生讲得也不够透彻,泛泛而谈,其实我应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自己就是贝多芬、张海迪,碰到类似的挫折以后该如何面对,这样既可以回应到课开始时候的情景,又可以学会换位思考。也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挫折情景或案例让学生思考,通过实际具体的挫折来谈的话,应该更加有内容,更加有深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 篇7
(一)注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他自然就会去学,去研究。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绝对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把握好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的学生,一时难以走出小学生的那份活泼、积极、主动的情绪,上课时很容易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他们有个性,也想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对于身边的人或事似懂非懂,因此,他们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欲望;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步入青春期,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加,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要多下功夫:
(1)注意启发性设问。一个较好的启发性问题,应该具备下列的条件: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不过难也不过易,是他们跳一跳后方能摘到的“桃子”;问题的表述清楚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①你们在学习或生活中有过挫折吗?
②当你受到挫折时,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③�
(2)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课堂小辩论。在讲《享受学习》这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辩题:正方——学习是快乐的;反方——学习是苦的。学生们能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自己的看法,而且讲得有理有据,气氛非常热烈。如:分组竞赛。在讲民族自尊和自信时,设计了祖国在我心中的知识竞赛,学生们争先恐后,组与组之间竞争的非常激烈,在这样一种比赛中学生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从而油然而生一种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心。如:小品表演。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又能从小品中很容易悟出其中的道理。
第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我每天注意看新闻和报纸,只要是能为教学所用的我都会进行收集。上半年中国最为关注的是“山西黑砖窑事件”,学生自然也感兴趣,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事件与所学的内容加以联系。在讲“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保护”时,我问:“山西黑砖窑事件”中有许多是未成年人,为什么?学生的第一反应便是“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弱,容易受到外来侵害。”;“� ”“为什么?”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了“犯罪的三个特征”;“自己遇到非法侵犯时该怎么做?”从黑砖窑成功出逃的“小黑”给同学们上了一课,也就是要斗智斗勇。
(二)营造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精神相一致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学制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就要民主化。在教学中,我没有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何营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创设平等的民主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
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这样学生就会敢
于提出疑问,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
2、学会聆听,倡导平等参与课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课堂上的讲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如:在讲学习的乐趣时,一个学生的比喻用得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只要你在学语文时把它当成吃巧克力;在学数学时把它当成吃草莓;在学英语时把它当成吃哈密瓜,你就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了。”又如:在讲自信者能走向成功所具备的心理品质时,教材上给出了“原一平成功的事例”,学生一般联系教材的内容来分析他所具备的心理品质,但其中有一位同学他从材料中找到原一平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这匹“千里马”得到了“伯乐”即大老板的赏识。那么,对于他这个回答我首先加以肯定,说明他看材料非常仔细。然后,又接着问:这个大老板为什么会赏识他呢?是由于他的专注、他的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些是内在因素;老板的赏识是外在因素。他得到了我的尊重,脸上的笑容证明了他是快乐的。
总之,我认为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课堂上要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更好的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意识,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将不断充实自已,在课堂教学中多下功夫,完成“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从而感受到生命再生的喜悦
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 篇8
本学期以来我班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错。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都得以发挥,个性都得以张扬。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形式。
然而,我们又不难发现,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有些小组合作学习课,当教师布置了任务后,学生几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地开始了讨论研究。乍一看起来课堂上气氛非常热闹、学生非常活跃,学生主体得到了充分参与。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其中,就会发现这种流于形式的讨论只是表面热闹,一部分学生说的、做的都与老师的要求无关并且没有切切实实的功效。而讨论后真正进行交流的又仅仅是班级的几个“好”学生,大多数学生还在那里静静旁观。频繁的讨论让小组合作占据过多的课堂时间,使学科化学习淡化,另外我们又遗憾地发现,当小组合作学习出现问题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未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反而成了一个旁观者,没有参与其中,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出现混乱现象,处于无序状态。
针对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一现象,我校思品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选好时机。
有的教师往往不考虑必要与否,动不动就采用小组讨论,且讨论的内容不讲层次,使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却甚微。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却实如一盘散沙。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究竟在什么场合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依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所涉及问题的性质等诸多因素而定。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点往往也是难点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完成。面对疑难,我们就会发现,中上等程度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是半信半疑,没有十分的把握;而中下等程度的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解题的思路也就会渐渐明朗开来。这样就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这时,让学生互相说说理由,不仅问题会越辩越明,而且学生间的包容意识也会得到及时的培养,学生间的对话精神也会得到积极的发扬。意见由不统一走向统一,或者走向多元并存,这不仅是一个长知识、增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小组合作、多方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疑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比如: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学习中的苦与乐》这一课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学习苦大于乐”和“学习乐大于苦”这两种不同意见,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辩论。然后引导学生明白:学习是苦乐组合的,先苦后甜,苦中有乐,学习中有苦更有乐,只有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就能获得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3、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篇9
核心提示: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活动中也有一些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对“青少年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上,学生是否能够将利与弊概括全面,对网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一、在对教材的分析上,我认真的参照了《课程标准》中对《身边的诱惑》这一课的要求: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事情,使学生知道:对待这些诱惑,要采取的适当的方式方法,并提高认识能力学会分辨诱惑,所以我紧紧抓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学生解决问题。
在对学生的把握上,由于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我就顺势采用了他们关注的问题如讨论《驴子与蝙蝠》的故事,关于青少年上网利弊的讨论等,但由于他们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有时自己总结出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所以我选择了比较有说服力的视频能给他们更深刻的认识。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选择了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觉得对教材和学生分析比较全面。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我将此课的重点定在游戏机的诱惑上,为了更透彻的解决这个重点,我将教材的顺序作了一些调整,把游戏机的诱惑放为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而将金钱的诱惑放在了第二部分。这样先入为主,先讨论重要的问题,能够给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教学重点。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手段,尤其是通过辩论,角色扮演这些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来。
在对课程资源开发上,我利用尽可能多的资源,如视频教学,播放媒体等,我觉得以上都是设计的成功之处。
二、在教材分析、学生分析以及教学设计中也有一些不足或自己难以把握的地方,比如,对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定位上,目标为:调适学生的认识和行为,让他们在思想上全面的认识诱惑,从而去自觉地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初中生活,但对于真正调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我觉得还有一些难度,对解决这些问题所用的方法我自己觉得还不够到位,有些方法比如通过寓言故事引出诱惑这一话题并不直接,是否能使学生能真的在思想上将二者联系起来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
对学生情况的分析,还有一些难以把握之处,思想品德的教学就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在这里我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个是让学生自己找出身边的诱惑是什么,对于学生感到困惑的,教材中没有提到的问题,虽然我有一些预设,但学生所说的如果不在我的预设内,怎么解决,是否能解决的让学生满意就很难把握,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学情进一步把握。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活动中也有一些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对“青少年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上,学生是否能够将利与弊概括全面,对网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无论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分析还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考,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来使自己的课程充实,同时课上的实践也非常重要。反思是课上教学实践的总结,有了这些认识,我会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留心,注意。不管怎样,不断的学习是恒久不变的主题,在今后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还要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上出有实效的好课。
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 篇10
本周所进行的听评课活动多数没有上学期的效果好,特别是主要衡量指标——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平平。这项活动的好不好不外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原因,而且每个原困分两个方面:一是课前的准备的充分程度,二是对小组合作组织和参与的热情的高低。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无论老师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形式都没有持久的动力,这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一点。一项工作的展开没有成熟的条件——内部外部的,要做起来是不能持久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的保障只不过是分开了小组。我们希望小组内部会自发的产生合作学习的动力,希望学生们心往一想,劲往一处使,而实际是当程度差别如此之大性格差异如此之大的学生组织起来时,他们并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没有一个竞争的氛围,更没有一个集体的意识,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学习能力上不一,哪会如我们的美好愿望一般积极地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