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优秀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气氛,了解泼水所表示的象征意义,初步了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描写泼水的欢乐场面的§2,体会泼水的情景和人们欢乐的心情。
教学难点:
懂得泼水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词卡 多媒体课件 《太阳出来喜洋洋》乐曲 云南风光之泼水节实况VCD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字 2、词 3、指名背诵
二、细读2、3
1、观看泼水节实况录像
2、教学2
(1)轻读,要求:标一下共几句?
(2)(示句一)指名读,体会“早早地”,再读。
(3)(示句二)女生读,说说读后的感觉。做动作齐读(先同桌练)
(4)(示句三)男生读,指名做“灌”、“泼”的动作。指导读。
(5) 引读句四,交流:读了这一句,知道了什么?
对照图理解人们的欢乐之情,笑容满面地读句四,读后质疑,引入句五,生自读。
(6)(示句五)范读,指名给“怎么能不高兴呢”换一种说法,体会书上句子所表达的强烈的感情。
(7)引读2。
3、教学3
(1)导入:泼水节的场面真是欢乐,大家想不想与傣族人民一起欢庆?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傣族的`泼水节除了泼水以外,还有其它活动呢!自读§3,用笔画画还有哪些活动?(交流)
(2)畅谈:如果你去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你最想干什么?
(3)朗读比赛:分四人小组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读出泼水节的热闹和欢乐。
(4)配乐齐读3
三、创设情境,总结课文。
1、生演泼水节场面,师进行采访:
(1)我是苏州电视台的记者,请问这位老大爷,你们的水中为什么要滴香水、撒花瓣?
(2)这位小朋友,你的衣服都湿透了,你感到不高兴吗?
(3)老妈妈,天都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家?还想参加什么节目?
2、怀着欢乐的心情齐读课文。
四、练写祝愿的话。
4月14日就是傣族的泼水节,你怎么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傣族人民祝贺呢?请把对傣族人民的祝愿写在纸上。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关键】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2.教学“泼”。读准字音“po”,怎么记这个字?
3.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为什么叫泼水节?人们相互泼水表示什么意思?读了这篇课文,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二、初读。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tong hu shi lin
2.(出示词语)水桶互相湿淋淋幸福
jiao sai ken li banna
象脚鼓赛龙舟不肯离去西双版纳
feng huang dai ji
凤凰傣族吉祥
(1)自读生字词。
(2)你在生字的音、形、义上有什么收获?
字音:
“赛”:读平舌音。
“湿”:读翘舌音。
“幸”:读后鼻音。
“离、淋”:读边音。
字形:
“幸”:不能跟“辛”混淆。
(3)带读,指读,开火车读。
(4)去拼音,齐读词语。
3.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5.再指名分段朗读。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刚才老师提的问题了吗?如果知道,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2.指名回答。
3.齐读课文。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
2.简介:西双版纳凤凰花。
3.“一年一度”是什么意思?
4.从第1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5.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1自然段。
五、教学生字。
课文读的好,字也会写得好。
1.分析字形。
“互、泼、离”: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红。
2.指导写字。
“备”:上面的“〩”,要包住下面的“田”。
“旁”:中间的“ー”写得长些,包住下面的“方”。
“幸”:第三笔横要长。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作业 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
xiang zheng zhun bei po shui yi nian yi du
( ) ( ) ( ) ( )
pang bian li qu ken ding shi lin lin
( ) ( ) ( ) ( )
二、数笔画,填空。
“离”:共()画,第9画是()。
“互”:共()画,第2画是()。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积累一定的`句式。
3.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泼水节的情景。
4.扩大知识面,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听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二、新授。
1.教学第1—2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
(2)这一天终于来临了:指读“这一天……有的撒上花瓣”部分。
a.哪几个词写出了人们盼望泼水节的到来?(板书:早早、早已)
通过你的声音把傣族人民盼望已久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读出来。
b.你看,就连那清水有的洒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同学们,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的句子。
c.生回忆说。
d.你也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吗?
e.有感情齐读第一句。
(3)指导读书“开始泼水了。人人脸上笑开了花”部分。
a开始泼水了,怎么泼的呢?.....读读书,可做做动作。
b看看图,你如果参加泼水节,你希望是谁?为什么?
c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
(4)指导读书“清水是吉详如意的象征-----怎么能不高兴呢!”部分。
a喜欢过泼水节吗?指名答。
b指名朗读“怎么能不高兴呢!”读好感叹句。
(5)有感情地齐读第2自然段。
2.教学第3自然段。
(1)泼水节不仅仅泼水呢!
(2)自读第3自然段
(3)这个自然段中也写了一系列的动词,写得多么准确呀!
(4)齐读第二句。
(5)你也能用这些一系列的动词说一段话?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3.你还知道那些少数民族的风俗?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作业 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淋()幸()味()桶()
林()辛()末()通()
二、造句
有的。有的。:
三、搜集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然后全班开个以“民俗”为题的读书汇报课。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部分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2、图片激趣。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二、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三、识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wèi。翘舌音有“蘸、寿”,平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对号入座”。
四、读思: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五、练习:
1、填量词:
一()花炮一()龙船一()花瓣一()象脚鼓
2、照样子写词语。
一串串火红火红
六、写字:
1、学生观察临摹,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4、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二、读思: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三、交流: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四、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六、实践: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板书设计: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读准“铺、盛”2个多音字,会写“灾、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插图想象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通过朗读表达欢乐、幸福、难忘之情。
3.借助“象脚鼓”等词语描述过泼水节时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意。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傣族人过泼水节的图片,简介傣族和泼水节。
傣族人民在每年的4月中旬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
2.1961年的泼水节对于傣族人民来说世代难忘,因为那次泼水节是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
(二)初读感知,语境识字
1.大声朗读课文,标自然段,圈出生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长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3.语境识字。
(1)出示带有生字的短语,学生齐读,学习生字。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傣族人民龙船驶过江面
银碗里盛满清水笑容满面敲起象脚鼓
祝福周总理健康长寿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
(2)泼、踩、驶、敲,结合偏旁,做动作理解。
(3)族:我国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除了文中说的傣族,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出示词语齐读:民族、家族、傣族。
(4)祝福:表示美好的祝愿,结合生活经验识记。
(5)学习“铺、盛”2个多音字,读准字音,读好词语。
铺:pū(铺路)pù(店铺)盛:chéng(盛水)shèng(盛开)
4.再读课文,争取读通顺。
(三)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理解词语,写生字。
一年一度:表示一年一次。一年一度的泼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十分隆重。
(2)写生字。
度:第一笔点起笔在竖中线,广字头撇要长,里面的“廿”宽扁,笔顺是横、竖、竖、横,“又”写得扁一些,最后撇捺下方是齐平的。
泼:书写时注意右边是“发”,长撇沿竖中线撇向左下,“又”的横撇与捺下方齐平。
学生书写,老师及时评价。
老师过渡: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是最难忘的,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板书:1961年周总理)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傣族人民是怎样迎接周总理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感悟。
句子1: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赶”可以换成“走”吗?一个“赶”字体会到傣族人民急切、激动的心情。学生练习读句子,读出急切的心情。
句子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傣族人民用火红的凤凰花铺成“地毯”,这是用最热情的方式欢迎敬爱的周总理。学生练习读句子,读出傣族人民的热情。
句子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思考:把“一条条、一串串”换成“一条、一串”,行吗?
“一条条、一串串”写出龙船和花炮非常多,更能表现节日的隆重、热闹和喜庆。
老师补充资料:周总理工作繁忙,就是这样一位关心百姓,深受爱戴的好总理来到傣族人民身边,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3.学习第4~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出示课文插图,找出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思考:周总理为什么要换上傣族的服装?从“笑容满面”感受到什么?
周总理这样是把自己当成普通的傣族人,融入百姓中,他平易近人,与傣族人一起过节十分高兴。
(2)读第4、5自然段,画出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
出示动词:接过、敲着、端着、拿着、泼洒。
出示词语: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
借助上面的词语,练习说一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3)男生和女生比赛读第6自然段,比一比谁能读出开心的场面。
4.课文最后连用了4个感叹号,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傣族人民是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多么令人难忘!(板书:多么幸福!多么令人难忘!)带着这种幸福,我们齐读第7、8自然段!
课堂总结: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美好的祝愿送给傣族人民,所以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四)整合阅读《故事欢乐谷》中的《摆茶摊的蒲松龄》
1.初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第4~9自然段:
(1)画出文中描写蒲松龄样子的句子,结合课文插图,体会他这样打扮的用意。
句子:蒲松龄身穿一件补过的粗布短衫,灰色的长裤,裤管卷到膝盖上。
他这样打扮是为了从形象上更接近于摆茶摊的老板,更容易和来往客人交流。
(2)借助关键词,练习讲蒲松龄是怎样通过摆茶摊收集民间故事的。
出示词语:老槐树、席子、香茶、招呼、诚恳
(3)指名分享,及时鼓励。
课堂小结:希望同学们在今后都能借助关键词语把故事讲好。
三、板书设计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盛大的节日,感受泼水节的欢乐。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描写泼水节的欢乐场面,体会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孩子们,咱们的祖国山清水秀,地大物博,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一个迷人的地方,它就是西双版纳。(出示图片)看,浓绿的椰树、高高的佛塔、宁静的村寨,还有那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这里居住着勤劳善良的傣族人民。瞧!他们正在过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泼水节
2.教学“泼”。读准字音“pō”,谁来教教老师怎样才能把“泼”字写漂亮?(左窄右宽)怎么记这个字?(氵+发,还可以结合儿歌:水泼头发 泼泼泼)
3.视频欣赏《欢乐的泼水节》,说说傣族人民过了一个怎样的泼水节?(难忘、愉快、高兴……)
师:是呀,小朋友说得都不错,课文就以“欢乐的泼水节”为题(补充板书课题,读题) 你想亲自体验一下这欢乐的泼水节吗?就请打开书,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读。
二、初读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意 味 幸 福 泼水节 吉祥如意 不肯离去
水 瓢 傣 族 凤凰花 湿淋淋 西双版纳
唱 歌 跳 舞 放烟花 提着桶 端着盆
(1)自读生字词。
(2)分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第一行:提醒学生注意 “幸”:读后鼻音,不能跟“辛”混淆。
第二行:“瓢”:piáo。结合字形了解字义。(出示水瓢图片);“凤凰”注意声母的区别。“淋”:读前鼻音。
第三行:注意动词的用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词语?(写字、跳绳、放牛、排球……)
(3)带读,指读,开火车读。
(4)齐读词语。
3.把生字词带入句子中读一读。
出示: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提醒学生注意生字词的正确读法和停顿。)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5.自由读全文。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泼水节”前为什么加“欢乐的”的吗?
2.读读相关的句子。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
2.“一年一度”是什么意思?
3.从第1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什么?(抓住“迎”体会人们高兴的心情。)
4.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1自然段。
五、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互、离”: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红。
2.指导写字。
“幸”:第三笔横要长,与“辛”要区别开,可以用儿歌记忆: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短辛苦,长幸福。“祥”的部首:礻字旁。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听写词语:
幸福 吉祥 香水 泼水节 吉祥如意
互相 意味 象征 赛龙舟 不肯离去
师生纠错订正。
2.回顾旧知:孩子们,你们知道泼水节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人过的吗?
过渡:泼水节这一天终于到了,傣族人民是怎样欢度这个快乐的节日呢?
二、导读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
2.读后讨论:
(1)人们为泼水节做了些什么准备?
(2)清水里滴了香水,撒上了花瓣,一定有特别的含义。老师也想读其中的两句,请同学们仔细听,做一个认真倾听的小评委。
师读。(故意丢掉“早早”和“早已”两个词。)
读后交流:老师读得好不好?为什么?“早早”和“早已”两个词能去掉吗?
师:是啊,这两个词把人们喜欢过泼水节,想过泼水节的迫切心情表达出来了,读的时候应该加重语气。自己读一读,试一试。
生各自练读。指名读。
3.出示课件(泼水节录像)。欢乐的时刻终于到了,那底是什么样的场面呢?人们的心情怎样?请看:
4.交流: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自由汇报,从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方面讲。)
5.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这欢乐的场面的?指名读文中有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提问:人们在泼水时用了哪些动作?(板书:互相追赶 灌 泼)
指名表演:你舀一大瓢水,往同桌的衣领里灌一灌,来个慢动作哦!
师:像这样,水从上而下往衣领里直浇下去,这就是灌!
指名表演:端起盆,高兴地泼一泼!说一说泼和灌的区别。
师:泼的距离要远一些。说得好!演得好!
(3)泼水节上,老人、小孩、青年拿着水瓢、端着脸盆,你灌我,我泼你,尽情地泼洒,个个身上湿淋淋的。人们的心情——高兴,当时的气氛——欢乐。
6.讨论:傣族 “吉祥、如意、幸福”,多美好的词语啊,咱们把它记下来吧。
(2)你愿意把这吉祥如意的水洒给大家,并送上你的祝福吗?
(练习)我把清水送给。,祝福他。。
(3) 同学们送出的就是吉祥如意的祝福,大家收到祝福高兴吗?再读“怎么能不高兴呢!”是啊,此时此刻,大街上弥漫着香气,萦绕着祝福,这真是一个欢乐的泼水节!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欢乐的场面吧!(齐读泼水场面的句子)
(4)指导背诵。这么欢乐的场面,你想不想把它记在脑海里呢?试一试吧!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泼水活动结束了,但泼水节的欢乐还没有结束,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泼水节还有哪些欢乐的。活动?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读后回答
3.小结:这真是欢乐的节日、幸福的时候。夜深了,人们还不肯离去。
四、总结全文
1.师:这样一个欢乐的泼水节,令人流连忘返,你舍得离开么?下面让我们伴着欢快的音乐,再次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吧!
2.配乐齐读课文。
3.教师总结: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他们用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表达美好的祝福,歌唱幸福的生活。我们祖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节日。(出示课件)课后查找一下资料,他们都有什么欢乐的节日。
五、布置作业
1.查找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关资料。
2.背诵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20.欢乐的泼水节
互相追赶 灌 泼
吉祥如意 幸福
资料链接:欢乐泼水节
傣族是个爱水、恋水、惜水、敬水的民族,以水表示洁净,每年傣历六月中旬是傣历的新年,也叫“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主要活动有浴佛、龙舟比赛、燃放孔明灯、放焰火、高升、丢包、跳孔雀舞等等。泼水节的水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健康,因此被泼得越多越预示着新年的好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教后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可以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一遍遍地读,从感受热烈的气氛,到感受每一个人心里的热情,到感动我们的心,最后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
教学目的:
1、学会“历、度、敬、赶、驶、串、祝、贵、闭”9个字,会认“凤、凰、族、瓣、毯、载、康、寿、盛、碗”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么过泼水节的,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书写正确、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课前板书:《难忘的泼水节》)
一、欣赏激趣,情境导入。
1、(欣赏傣族风情图片)师旁白: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每到傣历6、7月份,火红的凤凰花盛开的时候,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盛装,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欢的节日——泼水节。根据傣家的习惯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示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水泼在身上越多表示对他人的祝福越真诚!)
2、学生畅所欲言:“欣赏完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课件出示第7 8自然段)情境导入:“是啊,傣族人民也和你们一样有着许多的话儿要说,让我们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来听听他们的心声吧!请同学们一起读!”
4、示题质疑:“多么幸福啊!多么令人难忘啊!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如此难忘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①生齐读第1、2自然段。
“请同学们翻开书的第36页,一起大声朗读课文的1、2自然段,读完后用
②指名说:“读了这两段你知道了什么?”
(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周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傣族人民格外高兴)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①一大早,人们敲起象脚鼓,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赶来。
A、找出写傣家人高兴的段落。“从哪里可以看出傣族人民格外高兴?第几自然段?”
B、标出有几句话。“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请同学们自由、小声的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拿出铅笔用小序号标出来。”
C、找出傣家人高兴的句子。“你觉得哪句话最能看出傣族人民格外高兴?为什么?”
(兴高采烈:说明人们很高兴。四面八方:说明人们是从各个不同的地方。赶来:说明人们的心情很急切。)
D、“谁能读一读?读出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指名读并随机指导)
②学习句子: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瓣,好象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A、指名说。“为什么觉得这句能看出人们格外高兴?”“人们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撒满:说明花瓣很多。撒满的凤凰花瓣像鲜红的地毯,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地上撒满的凤凰花瓣比做红地毯。)
B、个别读一读并随机指导。
“读出花瓣的多和高兴!”
C、齐读。“学着刚才这位同学的样子一起来一遍。”
③学习句子: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起来:“周总理来了!”
A、指名说。
(一条条、一串串说明龙船、花炮很多,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场面,是一个十分壮观,特别喜庆的场面。欢呼说明人们很兴奋、很激动。)
B、个别读并评价。“谁读的好一些?”(一条条、一串串连起来读。)
C、指导读:欢呼话语。(全班起立尽情的欢呼一次)
④齐读第3自然段。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欢迎周恩来总理的到来!请同学们齐读第3自然段。看谁的脸上最高兴!谁的欢呼最动听!”
3、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①过渡语:“周总理来了,周总理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谁来介绍介绍我们的'周恩来总理?”
②请生介绍周总理。
③评价过渡:“周总理的穿着、神态都说的很好!那看看这幅图,谁是周恩来总理呀!”
④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周总理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上和傣族人民一样的衣服,他把自己当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傣家人。)
⑤齐读第4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周总理笑容满面的来到傣家儿女的中间把自己当成普通的傣家人,他又是怎样做的呢?请你们齐读第4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学习课文的第5自然段。
A、学习周总理泼水的句子。
①过渡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开始泼水了!
②默读第5自然段。“周总理是怎样向人们泼水来表达他真诚的祝福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
③学生交流。(指名说并出示句子。)
④找动词。“那这里面哪些词是描写周总理泼水时的动作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两句话用 标出来。”
⑤全班交流。
⑥体验句子。“刚才大家读了这两句话,觉得此时周总理泼水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高兴)
⑦读句子更深入的体验。“那我们和周总理一起分享此时的欢乐,齐读这两句话。”
B、畅想周总理的祝福。
“周总理不光用行动来祝福傣族人民,他还有许多祝福的话儿想要告诉我们呢!总理的满腹话语谁能来倾诉?”
“总理会对姑娘说……?”
“总理会对小伙子说……”
“总理会对老爷爷说……”
“总理会对老奶奶说……”
“总理会对爸爸妈妈说……”
“总理会对叔叔阿姨说……”
“总理会对我们说……”
C、想象姑娘、小伙的感受。
①找句子:“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呢?文中有一句话描写受到总理祝福的人们的感受,找到了吗?”
②齐读句子。
③体会句子:“为什么姑娘、小伙会流下热泪?”(感到幸福)
“他们为什么会感到这么的幸福?”
5、学习第6、7、8自然段。
①过渡语:“这真是一个幸福、难忘的泼水节啊!祝福的水、快乐的水,它祝愿我们在新的一年中吉祥平安,快乐幸福!”
②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请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幸福,带着我们的欢乐和傣族人民一起记住这个难忘的泼水节,1961年的泼水节!”
三、总结全文释疑解难。
①解疑:“学完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那么令人难忘吗?”
②“我们的总理关心人民,我们的人民爱戴总理。他们的心与心永远紧密相连着。”
(板书:心连心)
③“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儿女来说,确实是一个永生难忘的节日!”(板书: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