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科学教案优秀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了解月球概况——解释环形山——激发学生探月兴趣,让学生对月球有个初步的了解。内容是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所以教学时要将人类对于月球的认知以及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作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鉴于六年级学生对于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因此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要多一些。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因其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所以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月亮和有关月亮的神话有简单的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已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和独立意识增强,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他们能较好地完成相关内容,并能有效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一段有关中秋月的视频。(出示不同风景区的月亮视频)
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想说些什么?(美丽、诱人、月亮上有什么、想上去看看……)
师:是呀!这么美丽的月球上究竟有什么那?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因为当时的科技不发达,从而编制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你能说出一、两个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师: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吴刚、玉兔吗?(没有)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月球,来一场登月之旅。(板书:登月之旅)
二、初识月球,了解环形山。
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出示伽利略和他自制的望远镜图片)1609年伽利略用他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出示伽利略观月图)
师:他观察到的月球表面是什么样的呢?(出示月面图让学生说)。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适时让学生认识“月陆”、“月海”、“环形山”。(板书:环形山)
师:你能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吗?你们知道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吗?
师:30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后来在地球上发现了被流星撞击形成的陨石坑,科学家们经过比较,在大约50年前,得出了新结论:认为这些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的撞击而形成的。(板书:陨石撞击)
三、探究环形山形成的秘密
1、质疑探究,讨论实验
师:看着这些环形山,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陨石为什么会撞击月球?
生2:撞击的陨石哪去了?
生3:为什么环形山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师: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真浓,这些问题也正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研究环形山为什么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这个问题。(板书:大小、深浅)
师:大家想一想,环形山的大小可能会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生1:环形山的大小可能会与陨石的大小有关;
生2陨石大撞击出的坑就大而且大,陨石小撞出的坑就小。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得用实验来证明,下面我们就来模拟一下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情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模拟陨石?用什么来模拟月球表面的土壤,也就是月壤?
生:用沙子模拟月壤、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拟陨石。
师:你怎么想到用沙子呢?
生:因为月球表面相对比较松软。
师:好,现在模拟的材料我们都有了,如果我们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这个实验该如何来做
生:将大小不同的玻璃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在沙盘上形成的坑的情况。
师:为什么一定要从同一高度丢下呢?
生:因为在同一高度才能比较石子大小对环形山的影响。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做这个模拟实验。做实验前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实验注意事项)请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实验,完成“模拟环形山”实验记录表(一),看看哪组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板书:陨石有关、大小)
师:你们觉得环形山的深浅可能会和什么因素有关那?
生3:环形山的深浅可能会与陨石的下落高度有关;
生4:陨石下落的高度越大,撞击所形成的环形山就越深;陨石撞击月球的高度越小,环形山就越浅。
师:我们怎样用实验来验证环形山的深浅与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呢?
(生:将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从不同的高度丢下,观察在沙盘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师(追问):玻璃球为什么要大小相同?
生:因为我们要判断是否与高度有关,玻璃球的大小必须是相同的,否则就无法判断。
师:请组长带领大家开始实验,并且完成“模拟环形山”实验记录表(二)看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环形山的深浅与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板书:下落的高度)
四、日照实验,了解观察时间。
师:如果我们想在地球上观察环形山,大家想一想,在哪天晚上观察好?(生猜测)
师:是不是向你们说的那样?下面我们来做实验证明一下。
师:请组长拿出手电筒。用手电筒光直射“陨石坑”,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看此时的“陨石坑”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陨石坑”的样子?(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师?现在请大家从侧面斜射“陨石坑”看看此时看到的“陨石坑”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陨石坑”的样子?(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说,当阳光怎样照射月球时观察环形山好?(斜射)
师:对,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时选择每月的初七、八或二十二、二十三,这几天比较好。因为这几天阳光斜射月球,影子明显。
五、飞天登月,再识月球。
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从古时候起,人们就一直渴望着了解月球,更多地认识月球,甚至幻想着能飞上月球。人类的登月梦想实现了吗?(实现了)
师:你知道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是谁吗?他是哪个国家的?他乘坐的宇宙飞船叫什么名字?
师: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播放《阿波罗登月》视频)
师:谁记得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说的第一句话?
生: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出示这句话)
师:齐读。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师:对于阿姆斯特朗个人来说,他只不过是跨出了一步,做了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但这件事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却是标志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巨大突破,人类已经能从地球登上月球。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
师:当人类登上月球,月亮神秘的面纱被撩开后,人们有哪些发现?(学生自由回答:月亮上没有水、没有空气、甚至没有生命,昼夜温差很大,月球很有趣,在那里引力只有地球的1/6等)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踏上月球是征服宇宙的第一步,美国人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我国也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探月计划。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15年过去了,“嫦娥工程”都取得了那些成就呢?你们知道吗?(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的资料)
师:目前,嫦娥四号已经完成了首次月面生物实验,棉花的种子已经在月球上发芽!
师:下面让我们来观看一段有关“嫦娥四号”的视频看了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还有什么想法?
师:我国在航天领域已经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飞天英雄杨利伟说,我国宇航员会在2030年前后登月。同学们,为了早日实现登月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师:在你们的努力下,2030年,我们终于可以乘自己的飞船进行月球旅行了,在出发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学生说出准备的物品后要追问为什么要准备此物品。生1:食物、水、氧气,生2:宇航服、排泄物收集器,生3:照明灯、无线电话)
师:你们考虑的真周到,相信你们的月球之旅一定会很愉快。
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环形山 陨石撞击
大 小 大 小
陨石 (有关)
深浅 下落的高度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 )否(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教学反思: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认识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动滑轮,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利用一个滑轮,绳子,支架把钩码充当的重物提升到高处。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从两种不同的组装方式找出它们的区别,从而引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以及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不改变力的方向。
其次让学生再次通过滑轮来提升物体,感觉用哪个滑轮提升重物,拉的时候,谁比较轻松。有的学生感觉定滑轮轻松,有的学生感觉动滑轮轻松。那大家的感觉是否正确呢?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自然而然的引出验证滑轮是否省力。
在研究“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原先教材中,对于定滑轮实验的设计,教材是安排绳子每端各挂同样多的钩码。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而动滑轮实验的设计则是运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从思维的衔接上来说,在定滑轮实验安排用测力计测力,发现不省力。然后再测动滑轮发现读数小了,得出动滑轮是可以省力的。思维很顺畅,更利于理解和区别两种滑轮的作用。但由于学校的测力计有误差,学生用的测力计测出定滑轮实验中的拉力都偏小,容易让学生形成一个错觉,定滑轮也是省力的,于是定滑轮的实验验证便由老师来演示,学生记录。虽然没让学生分组做定滑轮的实验,只是让学生分组做动滑轮的验证实验。由于改变教材中定滑轮实验的设计,利用弹簧秤测出定滑轮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也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让他们学会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现象。
教学最后一个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如果我们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力的方向该怎么办呢?”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另外也增加了学生课后自主观察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使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兴趣。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还有其他方法吗?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六年级科学课教案 篇4
——第二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难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5
过程与方法:
●能够自觉地开展一些保护生物的宣传活动和实践活动。
●能够做一个简单的生态瓶。
科学知识:
●知道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了解桑基农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本节课的课题,并问:“谁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生态平衡?”
二、新课
1、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师讲述:生态系统是指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出示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生态系统。
2、制作生态瓶
(1)鱼缸养鱼。
(2)种小草
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并记录生长过程。
同时各小组讨论:
A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C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
D各小组进行讨论,并全班汇报。
3、生态平衡对人类的重要性
出示P38页的三幅图。讲述在日常生活中,生态平衡经常遭到人为的破坏。这三幅图片都反应了人类在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会有什么的变化?
各小组讨论并汇报。
请同学们阅读P39和资料并讨论问题。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
读活动记录上和图表,说说你对鹿和狼的关系的看法。
4、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1了解各种动植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2师讲解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及我国怎么保护珍稀动植物。
3请学生们说说我们应该怎么保护生态平衡。
4师介绍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并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它们意义。
六年级科学课教案 篇6
——第一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 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 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8
教师要牢牢抓住科学课堂这个主阵地,以教材为依托,基于学生的经验,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和使用教材,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下面为大家分享六年级科学教案,欢迎参考!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 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