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马背上的小红军(优秀9篇)正文

《马背上的小红军(优秀9篇)》

时间:

在中国红军的长征中也有很多的小红军参与了长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长征故事-马背上的小红军吧!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编的马背上的小红军(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背上的小红军 篇1

执教:苍南县教育局教研室  宋旭

整理:苍南县钱库镇三小  鲍克楚

师: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课文,老师了解一下,你都做了哪些工作?

生:我预习了生字新词。

生:我给自然段标上了序号。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给自然段标了序号,待会儿要学习哪一自然段,就能很快地找到它。

生:我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

师:陈赓第一眼看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

生:(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出示句子}“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二三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的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师:自由读一读这一句,想想,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

(生读)

生:是一个可怜的人。黄黄的小脸,天气这么冷,还穿着破草鞋,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生:是一个坚强的人,双脚冻得又红又肿,还坚持走着……

生:小红军长得十分俊俏,有一双大眼睛,鼻子有点翘……

生:小红军很穷,穿着破草鞋……

生:小红军非常勇敢……

生:小红军很饿……

生:(有感情地朗读外貌的句子)

师:这么一位小红军,最后的结果怎样了?

生:牺牲了。(读第11自然段的句子:“当陈赓找到那个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师:还有哪一段也是写结果?

生:(读第13自然段)“陈赓全明白了,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速读课文前面的内容,划出有关句子。

生:(自由读)

生:(读第12自然段)

师: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了小鬼的干粮袋里只是一块牛膝骨。

生:(齐读句子)“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几个牙印。”

师:这只是一块牛膝骨吗?

生: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很难吃。

生: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说明小红军经常啃它。

师:是啊,这块牛膝骨,小红军不只咬过一口。前天,他饿了,就咬它一口;昨天,他饿了,再咬它一口;今天,他更饿了,就又咬它几口。再读一读这一句。

生:(再读这句)

师:想听老师读一下吗?

师:(范读)

生:(再齐读这句)

师:在这之前,小红军又是怎样向陈赓同志说的?

生:(读第9自然段)

师:几天没吃东西的你,能读得这么流利吗?

生:(再读,读出了疲惫的感觉。)

生:(男女生分别读第9自然段)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

生:(二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这时,陈赓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筋疲力尽了。

生: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没有粮食,饿得受不了了。

师:(板书:无粮)

生:明白了小红军已经没有一丝力气了。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3~5自然段,小红军真的没力气了吗?

生:(自由读)

师:现在,老师就是当时的陈赓,谁愿意读小红军的句子?咱们来读读课文。

(师生分角色演读3~5自然段)

师:(采访“小红军”)你的体力真的比我好吗?

生:没有。

师:那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我这么说是为了能让你能骑着马走出草地……

师: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战士!

生:(三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生再次分角色读3~5自然段)

师:这时,陈赓又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了小红军其实是没有力气,假装着……

师:(板书:无力)

师: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第5~7自然段。

生:(分角色读5~7自然段)

师:小红军真的是在等他的小同伴吗?

生:不是。

师:这时,陈赓又明白了什么?

生:小红军在骗他,其实他没有同伴。

师:(板书:无伴)

师:这时,陈赓全明白了,其实,刚才小红军说的全是……

生:谎话

师:其实小红军说的“干粮袋比你的还多呢。”是……

生:骗的。

师:小红军说的“体力比你强多了”是……

生:装的。

师:小红军说的“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是……

生:假的。

师:小红军的形象是那么的高大!

生:(四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读第十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要努力读好“终于”和“只好”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生:……

师:小红军装得太像了,像得陈赓同志都给“骗”了。

生:(再读这一自然段)

师: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的?

生:(读有关句子)

师:对啊,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码头,他打过交道的那些孩子,个个都像这位小红军那样高尚……

生:(五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改“这个”为“这些”)

生:(再读第13自然段)

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陈赓的心里却是漫长的。

生:(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同学们的心里却是漫长的。

生:(再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听课老师的心里却是漫长的。

生:(三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这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这位可亲可敬的小红军……

生:(六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用“如果……可能就……”说话;再用“但是,如果……可能就……”说话;又用“……宁可……”说话。这一部分没认真听,忘了。)

师:同学们,你们不要小看那一小包青稞面。当时,对于小红军来说,可能就是……

生:生的希望。

师:(板书:生的希望)

师:但小红军却把“生的希望”……

生:留给了别人。

师:(板书:给别人)

师:而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板书:给自己)

生:死亡。

生:生命危险。

生:牺牲生命。

……

师:(板书:死的危险)

师:十年以后,当陈赓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眼前仿佛出现了……

生:(七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二十年以后,当陈赓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眼前仿佛又出现了……

生:(八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今天,当我们读着这段故事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

生:(九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但要死得轰轰烈烈,像小红军一样死得有价值。现在,请用你真情的笔,写一写此时此刻你很想说的话,写在课文插图的旁边。

生:(写话)

生:(上台深情汇报)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用三个字来夸夸小红军。

生:真英雄。

生:很无私。

生:有志气。

生:很顽强。

生:了不起。

生:……

师:(补完板书成诗)  小小红军了不起,

无粮无伴又无力。

生的希望给别人,

死的危险给自己。

生:(再次齐读全文)

(实话实说,这节课本人毕恭毕敬地听,听得格外细心,但难免有所出入,请宋主任雅正。)

小学三年级语文《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及新词,认读4个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与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故事背景。

(二)承接:初读文本,理清顺序与结构

1、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初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把课文读正确。

3、自学生字,初步理解新词。

4、交流:易错字如何记?

5、容易读错的字音。书写。

6、读熟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7、指名逐节读。试说节意。

8、说说本文主要写什么?

(三)作业:

读课文。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理解课文难点: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2、了解外貌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3、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与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由题入手,指导学法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马背上的小红军》(板书课题),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两个字(“倔强”)怎么读?“倔强”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

2、从课文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篇写人的课文,我们要怎样学习?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抓住“对话”,体会思想

1、课文对小红军的描写,哪方面给你的印象最深?是动作、语言、还是神态?

2、本课有个特点,就是在小红军与陈庚的对话中表现小红军的思想感情。课前已经要求大家画出对话部分。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对话部分,想一想,课文写了几次对话?从每次对话中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画出有关语句,在旁边简单写出你的感受,再与同桌交流。

3、小红军和陈庚的三次对话,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比较具体指导理解第一次对话,第二、三次对话主要是自学)

听到看到想到

第一次:体力强赛跑拒绝让马

第二次:等同伴坚决拒绝同行

第三次:粮食多拍拍拒绝让粮

4、小红军为什么不骑陈庚的马?为什么拒绝与他同行?为什么拒绝他让出的青稞面?小红军到底想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就是小红军,当时是怎么想的,然后用上“(我)虽然……还是(不能)……因为……”的句式表达。

5、想象要有依据,小红军筋疲力尽,小红军饿得发昏,你是从课文找到依据的吗?说说看。

6、已经累的走不动了,要是能骑会儿马,那该有多好;已经好几天是孤单一人了,要是有个伴那该有多好;已经饿了好几天了,要是能吃上一口,那该有多好。可是,小红军在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拒绝了帮助,这又是为什么?他是个怎样的人?

练习朗读: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请看要求:

先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用命令的口吻说”“倔强地说”“无可奈何”“轻轻地拍了拍”等词语的意思,读出相应得语气,再由同桌分角色朗读。

2、哪位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3、哪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要读出相应的语气。

(投影: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

“你要同我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讨论:

1、陈庚回头找到小红军,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想一想,用上“陈庚全明白了:小红军说自己……其实……,说自己……其实……,小红军这也拒绝,那也拒绝,是……”等提示语说一说。

2、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四)小结。

了解外貌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五)作业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读一读。

马背上的小红军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训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倔强、忍饥挨饿、疲惫、小鬼、络腮胡子、口吻、浮现、青稞、硬邦邦"的词语。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难点:

了解小红军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他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体会陈赓为什么要打自己一个嘴巴?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挂图、投影片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翻越雪山,强渡天险,横穿草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更为感人的是有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自己的双脚走完了全程。但也有一些,则永远地倒在了行军途中,再也没有出来。陈赓同志每次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就会想起一个关于小红军的故事。陈赓同志把他称作《马背上的小红军》。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关于这个小红军的故事。

看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自己大声地来读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可以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奠定情感基调,读通课文。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有些地方比较难读。你们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吗?

听录音朗读全文。要求仔细听读,想想录音读的和自己有什么不同的。

四、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动的部分反复诵读。

听了录音,同学们一定又被深深地感动了吧?没有发现自己的读书和录音中的老师有差距呢?你们想读得和这个老师一样好,甚至更好呢?

请大家学着录音中的老师再次读课文。然后,选出一段你认为自己读得、或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己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五、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学习本文生字新词。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读书收获。哪个同学愿意把你认为读得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机会。展现自己认为读的好的内容,以培养读书兴趣。

简单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段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本文的新词意思。指导书写"稞忍"两字。

对于学生没有提到的自然段,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可指名朗读,也可让愿意读的同学小组读。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正音。

六、指名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让学生回答,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小结。学习语文重在读,贵在品。今天这堂课同学们认真朗读了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课文内容,一起来品品课文中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2、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及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体会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的崇尚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回忆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刚刚认识了小红军,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的了解他,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我们知道写人的文章要通过具体的事来表现,那么,请同学们打开书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不接受陈赓* *的帮助,反而说服了陈赓,最后牺牲在草地上的事。

二、品读感悟

1、陈赓是怎么帮助小红军的,小红军又是怎么说服他的呢,那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2——9自然段,划出小红军是怎么说服陈赓的语句,想一想,小红军为什么要说服陈赓?

2、共议交流

引导:小红军是怎么说服陈赓的?

A、出示: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的瘦脸,微微一笑,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1)现在,老师就是陈赓,你就是小鬼,你怎么说,才能把我说服。

(2)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来说服我?小红军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他这时的体力真的比陈赓强多了吗?引导学生理解“满不在乎”“微微一笑”

(3)前桌同学是陈赓,后桌同学是小鬼,看谁能把陈赓说服。

(4)小结:我们是抓住了小红军的语言,神态,动作体会到了小红军是如何说服陈赓的

虽然小红军说服了陈赓,但是陈赓还是想帮助小红军,于是用命令的口气说;‘上去,骑一会再说!小红军是如何说服陈赓的呢。

B、出示:小鬼倔强的说:“你这是要我跟你的马比赛呀!好,那就比一比吧!”说着,小鬼把腰一挺,做出了准备赛跑的的姿势。

C、出示:“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质疑:小红军真地在等他的同伴吗?

小红军装得太象了,现在陈赓真的没有办法了。书上用了一个词,哪个词?(无可奈何)什么是无可奈何?从陈赓的无可奈何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象一下小红军当时说这话时的神态和语气吗?只好送给他一包青稞面。小红军又是怎么说服陈赓的呢。

D、出示:红军的干粮真的很多吗?为什么“轻轻”的拍。

你们不要小看那一小包青稞面。当时,对于小红军来说,可能就是……

但小红军却把“生的希望”……而把什么留给了自己?

E、分角色朗读,三人一组

他的骗术太高明了,这个小红军真令我们刮目相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小红军呀?

F、出示:他的手触到了小鬼干粮袋里的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骨头,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儿。

(1)这是对小红军的什么描写?

(2)自由读外貌描写的句子,从他的外貌你读出了什么?

(多么可怜的小红军呀!此时的他多么需要帮助啊。可是面对着陈赓的一次又一次的帮助,他都拒绝了,这是为什么呀)

(3)导读:多么伟大的小红军呀,我们再读一读

G、陈赓真的好骗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了解吗?咱们看看注释吧。(是呀,小红军装得太像了,像得陈赓同志都给“骗”了,为的就是不拖累陈赓。他是多么的可亲可敬呀! 再读外貌描写的句子。)

H、陈赓骑上马走了,心里总是平静不下来,猛然间他感觉到自己受骗了,于是陈赓回头去找小红军,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出示:他的手触到了小鬼干粮袋里的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骨头,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儿。

(1)这只是一块牛膝骨吗?

是啊,这块牛膝骨,小红军不只咬过一口。前天,他饿了,就咬它一口;昨天,他饿了,再咬它一口;今天,他更饿了,就又咬它几口。想象着小红军饥肠咕噜时抱着牛骨头啃的情景再读一读这一句。

(2)想听老师读一下吗?(范读)

(3)学生在读,指名配乐读

I、现在陈赓全明白了,想一想:用上“陈赓全明白了:小红军说自己 其实 说自己 其实 说自己 其实 小红军这也拒绝那也拒绝,是 ”

J 、是呀,小红军的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高大,他这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是多么的崇高啊!请你用真情的笔写一写此时此刻你很想说的话,写在课文插图的旁边

K、陈赓全明白了,生接读“他深情地搂着小鬼,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腿说:“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

这里的“深情”包含了陈赓同志的哪些感情?陈赓对自己的悔恨之情;内疚之情;对同志的热爱之情;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怀念之情;感激之情

L、讨论: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

(陈赓在自己十分疲惫的情况下,还特别的关心小红军,几次诚恳地帮助他,而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赓,找理由骗了陈赓,他们这种“患难与共”的革命精神多么的崇高啊!象小红军和陈赓的感人故事只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沧海一粟,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就是在艰苦的生活中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翻越白皑皑的雪山,走过了野茫茫的草地,共同铸就了永不泯灭的长征精神。)

三、拓展延伸:你们如果还想了解长途中的故事,可以与阅读文章《金色的鱼钩》、《过草地》

板书设计:

马背上的小红军

陈赓 小红军

1 上马骑一会儿 体力比你强

2 骑一段路再说 同马比赛

3 一块走 等同伴

4 把它吃了 比你还多

马背上的小红军 篇4

设计理念:

1. “大语文”教育观,课前注重有关长征的资料搜集,帮助了解背景,理 解人物品质。课后再深入了解长征,激发爱国热情,激励孩子发扬长征精神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知难而进。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质疑。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潜力,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 的东西。

3.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里,自读感悟、品 读积累。

教材分析:

《马背上的小红军》 是本册书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是与本单元第一篇课 文《七律·长征》一样赞扬长征精神的,这也是小学语文记录长征的开端。课文 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 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拖累他人的事情, 反映 出红军官兵患难相助、 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 赞扬了他们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学生分析:

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理解、感受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动作描写,体会他们 的心理变化,并通过抓重点词句、朗读和讨论等手段,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品质的。

2、体会小红军为什么在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 巧妙“骗”过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

3、体会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从而体会长征途中红军官 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 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教学过程:

课前精彩两分钟: 《长征》

一、课前精彩两分钟《 长征》

二、复习引入,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漫漫长征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 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 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 《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 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与课文内容衔接,了解相关背景,进行课前铺垫。 )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根据提示叙述) 这篇课文讲了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掉了队的小红军虽然自己 _______,但也不肯骑____________,不吃________________,说服 说服了______, 说服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板书:陈赓 小红军

2、抓住“说服”在本文的内涵 你认为小红军是用什么方式说服的陈赓?(说谎,欺骗)说谎、骗人一般人都不 骗 会喜欢, 因为这往往是损人利己的, 文中的小红军有什么不同呢? (舍己为人的) ( 骗”加引号)他为什么“骗”陈赓呢?(第一自然段前部分) “ 过渡:一个小孩子“骗”一个大人,尤其一个将军也不那么容易,小红军是怎样 “骗”过陈赓的?相信细心品读后你会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抓住课文主要线索。 ) 出示本节课“学习任务 出示本节课“学习任务” 抓住“ 体会人物品质

三、抓住“骗”,体会人物品质

(一)学习 2—10 自然段

1、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自然段,标出小红军“ 了陈赓几次。

1)默读课文 2—10 自然段,标出小红军“骗”了陈赓几次。

2)小红军是怎样“骗”陈赓的?选择自己喜欢一种的方式学习(如列表、 抓重点词语、朗读等) 做好记录。

3)在小组内交流,做好汇报准备。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组间合作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批判思维)

3、集体汇报交流

1)小红军用语言骗陈赓:陈赓两次让小红军骑马,小红军的话说明了小红军要 让陈赓相信他身体很强壮,很有体力;当陈赓要求与他一块儿走时,小红军说等 同伴只不过让陈赓不必为他担心而已,为的是不拖累陈赓;当陈赓要给他青稞面 时,他又说谎自己的吃的比陈赓多。

2)小红军用神态来骗陈赓:当时陈赓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吧”时,小红军 用“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的神态来表明自己并不疲劳,很有体力,不需要骑 、 马。

3)小红军还用动作“骗”陈赓:例如“把腰一挺”是小红军想以此表明他很有 体力;他“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 ,轻拍是怕陈赓发现里面不是干粮。 (设计意图:解决重点,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物思想,学习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

4、归纳四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师:陈赓先是让小红军骑马,他不骑;接着命令他骑,他还是不骑,还要跟马比 赛;没办法,陈赓只好要求和他一起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陈赓无可奈何, 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他,他却说粮袋鼓鼓的。陈赓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帮助(一 帮再帮),小红军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说服(一推再推),从这一帮一推、 一帮一推……之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教师选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一心为他人”、“患难与共”等。 带着对他们的敬重分角色朗读。

(二)学习 11、12、13 自然段,升华情感

1、 “不知为什么,陈赓骑在马上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总在想刚才遇到的那个 小鬼。”他在想些什么呢?(结合第 1 段小红军外貌及搜集材料谈)

2、师引读 11、12 段,以读代讲。

3、过渡:孩子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陈赓将那个小红军抱上马背后,小红 军不久就停止了呼吸。此刻,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表格内容是相关的,分解、突破难点。 )

4、此时此刻,陈赓深深地自责与悔恨,他深情地搂着小红军,狠狠地捶着自己的 腿说:“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 讨论: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为什么? (抓住“命令”“只好”“无可奈何”“终于”体会陈赓关心小红军,一帮再帮 已尽职;对自己标准高才悔恨、自责自己应看出实情)

5、小结:那个小红军叫什么名字,至今谁都不知道,但他牺牲在马背上的那一幕 却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永生难忘。这也正是题目用了“马背上的小红军” 的原因。

齐读: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风雪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更坚。

四、重刍——整体测试

重刍——整体测试 ——

1、课文主要是用对话的方式突出体现小红军的品质的。

2、“微微一笑” 和“轻轻地拍了拍”都是动作描写。

(设计意图:体会神态、语言、动作都能突出人物品格。 )

五、反思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哪些写作方法? (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突出人物品质;抓重点词句理解;用对话方式表达; 用外貌描写衬托等等) 还要学习什么?(发扬精神,努力进取)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反思能力培养。 )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语文读本】53 课(115 页)

思考:

2、语文作业本

一、按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这个小家伙不过( )岁,( )小脸儿,一双( ) ,两片薄嘴唇, ( ) 。有点翘,穿着( )的双脚冻得( ) 这是小红军的( )描写。我从( )这个词感觉到小红军 ( ) , ……

3、阅读《长征故事》《红旗飘飘》等书籍,可收看电视连续剧《长征》 、 也可到 “长征纪念馆” 网站查阅有关资料, 对长征做更多的了解, 小组合作出一张小报。

板书设计:

马背上的小红军

陈赓 (帮)   小红军   ( ”骗 “ )

命令   满不在乎   盯着   微微一笑 神态

只好   倔强   一挺   动作

无可奈何   一拉   轻轻拍了拍   语言

终于

患难相助       舍己为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 马背上的小红军》原文 篇5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儿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

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呀,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

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掉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着什么东西呢?

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小学三年级语文《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6

《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呢?通过教学本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课前准备:搜集长征故事,初步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故事,感受一下红军长征时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学生质疑,抓住学习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

1、当时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

2、小红军的外貌是什么样子?他为什么是这样的?

3、同学们和他年龄差不多,同学们的外貌和小红军的外貌有没有差别?想象一下当时的环境?你想对他说什么?

4、陈赓同志为什么要帮助他?

5、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庚同志,不接受他的帮助?

6、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什么?

7、陈庚同志是怎样明白的?

8、同学们明白了没有?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实际就是积极地探究人物内心活动的萌芽,学生就会顺藤摸瓜,主动地阅读文本,寻求答案(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朗读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已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情景,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那艰苦的岁月里。

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体会。

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找出课文中描写小红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思考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让学生懂得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马背上的小红军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弄懂“忍饥挨饿”、“倔强”、“满不在乎”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3、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小红军倒在地上的画面、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无可奈何:一点办法也没有。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起走,小红军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拒绝,陈赓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掉转马头返回来,小红军倒在地上。

第13——15自然段:等陈赓同志明白过来时,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2、课文写陈赓会议的这件事,从哪里开始的?

3、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几部分?

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故事来历。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讲遇到小红军。

第三部分(第11——15自然段):讲失去小红军。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第1自然段。

2、教师提示:这是故事的引言,交代了故事的来历,可单独作为一个部分。

3、这个环节应该修改一下。

这一自然段中“深情”一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故事的两部分,边读边思考:每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2、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试着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

1、师:在茫茫的草地上,部队不知走了多少天,陈赓将军虽然骑着马,但因为马和他一样疲惫不堪,他掉队了。此时他发现前面有个小红军也掉队了。

2、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陈赓同志遇到了一位什么样的小红军。

3、出示插图,想象小红军的形象。

4、读了这段外貌描写,你能说说小红军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5、谈谈读了这段描写后自己的内心感受。

6、当陈赓同志上前准备帮小红军时,小红军是怎样想法设法说服陈赓呢?

a、找出文中陈赓与小鬼对话部分读一读。

b、勾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

c、组内分角色朗读,体会勾画词句的意思,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

d、班内指名分角色朗读。

7、指导朗读陈赓与小红军第一次对话,总结“从内容体会思想”的学习方法

a、初读对话,了解对话内容。

b、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进行理解。

重点体会的句子: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事实上,小红军忍饥挨饿,身体是那么疲惫,怎么会满不在乎呢?这里的“摆出”一词告诉我们小红军是为了让陈赓放心,故意做给陈赓看的。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这句话要读出对老同志的关怀和体贴。

c、分角色朗读对话。

8、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先是初读对话了解内容,然后再读,抓住人物言行的词语进行理解,最后分角色读,从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

9、运用上述学习方法,自学以下三次对话。

10、组内交流学习。

11、检查自学效果。

a、指名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b、点拨:三次对话中“用命令的口吻”、“倔强地说”、“无可奈何”、“轻轻地拍了拍”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c、指导朗读。

12、引导:小红军说服陈赓的理由有几点?

13、完成表格

对话

陈赓

小红军1上马骑一会儿

体力比你强2骑一段路再说

同马比赛3一块走

等同伴4把它吃了

比你还多

14、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5、小结,指导全班齐声朗读。

第三部分。

1、质疑:陈赓为什么感到受骗了?

2、以“我明白了……”为题,让学生谈体会。

3、陈赓为什么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小红军?文中的“搂”、“打”表达了陈赓怎样的思想感情?

4、激发想象,深化情感。

文中描写小红军粮袋里装着的牛膝骨时,为什么还写上面有几个牙印?你想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三、教师小结:多么勇敢的小红军啊!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宁可牺牲自己一,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和品质!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1、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召开一次“长征路上的赞歌”故事会,把自己找到的有关长征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

14、马背上的小红军

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

对话

陈赓

小红军1上马骑一会儿

体力比你强2骑一段路再说

同马比赛3一块走

等同伴4把它吃了

比你还多

马背上的小红军 篇8

《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

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十分机灵,所以他才能想出方法来“骗”陈赓,“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写出了小红军不但忍饥挨饿,而且受到深秋寒冷的威胁。而“太阳偏西”、“荒无人烟”等环境描写则交代了时近傍晚,小红军在这样寒冷的、没有人烟的草地上行走很危险。)从以上分析中,学生会深深感到长征的艰险和小红军这时正需要陈赓的帮助。

二、分析“骗”的方法

小红军用神态来骗陈赓。当时陈赓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吧”时,小红军表现出怎样的神态?为什么要表现出这样的神态呢?(小红军用“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的神态来表明自己并不疲劳,很有体力,不需要骑马。)

小红军用语言骗陈赓。陈赓两次让小红军骑马,小红军说了哪些话?这些话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红军要让陈赓相信他身体很强壮,很有体力),当陈赓要求与他一块儿走时,小红军又说了什么话?是真的有同伴吗?(没有,小红军只不过让陈赓不必为他担心而已,为的是不拖累陈赓。)当陈赓要给他青稞面时,他又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

小红军还用动作“骗”陈赓。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标出有关动词,思考每一动作写出了小红军什么心理。例如“把腰一挺”(小红军想以此表明他很有体力。)他“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为什么他不重重地拍了拍?(这样陈赓就会发现里面不是干粮了)

三、抓装骗”的破绽

细读课文最后几节,问:从哪句话看出陈赓知道自己受骗了?

如果你是陈赓,你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会发现什么破绽?(引导学生从小红军的言行之中分析:草地荒无人烟,艰险难走,连骑马的陈赓都十分疲惫,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脸黄黄的,身体又很虚弱,一双小脚冻得“又青又红”,怎么受得了?进入草地走了很长路程,战士们都“忍饥挨饿”,小红军的干粮袋怎么会“鼓鼓”的呢?)

陈赓发现自己受骗之后,他是怎么做的?他找到小红军之后,他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小红军既没有同伴,也没有干粮;已经疲惫不堪了,为了不拖累别人,才编出种种理由来“骗”他。)

指导学生朗读陈赓最后说的那句话,要读出陈赓的悔恨与自责之情。

四、体会“骗”的精神

生细读全文,思考小红军身处绝境,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几次帮助呢?(为了不给陈赓增加负担)从小红军“骗”陈赓中可以体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小红军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不拖累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具有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崇高精神。)紧扣“骗”字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既有利于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也使教学过程 前后联系,浑然一体。

马背上的小红军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不懂的问题质疑。

3、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难点:

了解小红军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他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引入,创设情境,激起情感。

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艰难行军的画面,在富有震撼力的音乐声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陈赓大将吗?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他任干部团的团长。一次,在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时,他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真实而感人的事……(课件配陈赓画外音:“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行军,又常常忍饥挨饿,我感到十分疲惫,渐渐地掉队了……”课件定格。)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陈赓同志的脚步,走进茫茫的草海,走近——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强调“荒、捶”的字形,“倔、挨”的读音。

(2)形近字组词。慌——荒 楼——搂 踢——剔 要——腰 垂——捶

(3)理解词义。荒无人烟 倔强 疲惫 忍饥挨饿

2、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件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读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帮助

陈赓 小红军

说服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进行归纳整理,并将主要问题做扼要板书记录。如:学生针对课文第1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小红军在草地行军时遇到哪些困难”一题中。学生针对课文第2-10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陈赓怎样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样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的”一题中。

学生针对课文第11-13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为: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赓“全明白”了什么?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等等。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深入读文,看看是否能够读中解疑。

三、自主探究。

(一)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小红军遇到哪些困难?

1、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2、引导学生从描写陈赓的有关语句,体会小红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小结:小红军急需别人的帮助,那么陈庚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小红军为什么在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巧妙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

2、体会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从而体会长征途中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

一、导入。

指名读全文,想课文介绍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主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第2-10自然段。读后说一说陈赓是怎么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么说服陈赓的。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引导体会重点词句,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维互动的对话理解红军官兵患难与共的精神。

1、学生读第一次对话。

师:请问小红军,你觉得这样读能说服陈赓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体会“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和“盯着陈赓的瘦脸,微微一笑”的意思。)

2、学生读第二次对话。

师:陈赓将军,这小鬼不骑你的马,你为什么还非让他骑不可?

师:小鬼,你真的有劲儿和马赛跑吗?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通过采访式的谈话,引导学生站在陈赓和小红军的角度,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读,体会“倔强”的含义。)

3、学生读第三次对话。

教师与学生合作读第三次对话,教师有意在小红军的话前补充提示语,帮助学生体会小红军说话时的语气。如:小红军毫不犹豫地说——“你先走……”

小红军不加思索地说——“你先走……”

4、学生分角色读第四次对话。

师问“陈赓”:您也是忍饥挨饿,为什么却把这仅有的一小包青稞面送给小红军吃?(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小红军的外貌描写)

师问“小红军”:你的粮袋真的鼓鼓的吗?(引导学生联系后文——干粮袋里装着牛骨头)

教师请曾针对2-10自然段质疑的学生自由向“陈赓”和“小红军”发问,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如:红军为什么轻轻地拍了拍“鼓鼓的”干粮袋?

陈赓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劳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帮助?为什么一再骗陈赓?

5、归纳四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教师演示课件,和学生一起依次对四次对话进行归纳,共同回顾“帮助”和“说服”的经过。

师:陈赓先是让小红军骑马,他不骑;接着命令他骑,他还是不骑,还要跟马比赛;没办法,陈赓只好要求和他一起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陈赓无可奈何,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他,他却说粮袋鼓鼓的。陈赓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帮助(一帮再帮),小红军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说服(一推再推),从这一帮一推、一帮一推……之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教师选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一心为他人”、“患难与共”等。

6、以“终于”一词为核心,进行语言训练,进一步体会情感。

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陈赓终于被这小鬼说服了。他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终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引出陈赓一次次帮,费了好大劲去说服小鬼。)

师:还是这句话,把“小鬼”放前面,你会说吗?

学生说正确后出示下面的句子

小鬼终于把陈赓说服了。陈赓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这两句话意思完全一样吗?(引导学生体会,后者是从小红军的角度,突出了小红军说服陈赓很不容易。)

三、补白想象,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一)教师引读第11自然段。

“不知为什么,陈赓骑在马上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总在想刚才遇到的那个小鬼。”他在想些什么呢?

在理解陈赓心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读第11自然段。

(二)深沉、悲壮的音乐声起,在乐声中教师引读第12自然段,指导朗读。

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陈赓将那个小红军抱上马背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读到这里,你想说点儿什么? 师:让我们一起记住马背上这感人的一幕,再来读一读,能背的就背下来。

(三)教师再引读第13自然段。

1、说一说: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2、讨论: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为什么?

引导学生:是谁说的“对不起”?在陈赓自责的背后,你看出什么?(体会陈赓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爱兵如兄弟的品质。)

(四)课件演播红军大队人马走出草地的画面,配陈赓的画外音:“那个小红军叫什么名字,我至今都不知道,但他牺牲在马背上的那一幕却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永生难忘。”

师: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感人的故事谁也数不清,同学们在课下可以阅读《长征故事》、《红旗飘飘》等书籍,可收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也可到“长征纪念馆”网站查阅有关资料,做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