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说课稿 >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6篇正文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是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说教法 篇1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赤壁赋》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品鉴技巧之美。

3.体会作者投身自然并从中寻找到精神慰藉,进而摆脱现世苦难的旨趣。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在苏轼第一处贬所——黄州,此时他45岁。三年前,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变法派、实权派李定等从诗作中断章取义,摘出一些讽刺性诗句,以便扫除旧党,送御史台,即“乌台”受审,所以这个案子叫“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待了四个多月,后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相当于县武装部部长,还无权签署公文,不准擅离此地,要知道他以前可是大学士、礼部尚书(相当于国务院礼宾司司长)啊,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四年的黄州生涯,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170多篇散文,尤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作家作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和南宋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散文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赋是一种文学体裁,汉代以后,演变为律赋、骈赋和文赋。律赋、骈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押韵也很严格,而文赋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较多吸收了散文笔法,清新流畅。

二、读课文,疏通字词。

三、整体把握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表达游赏之乐。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第4段,是苏轼陈述见解,宽解对方。第5段,主客畅饮,忘怀得失,超然物外。总体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浓缩为乐——乐极生悲——悲——悟——乐。

朗读全文,把握语气。

1段超然、欢快,2段前欢快,后凄清,3段读出悲怆,4段雄辩的语气,慷慨陈词,5段喜悦超然。

四、文章第一段。

1、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样的景?看到这样的景主客有了怎样的心情?

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月出东山徘徊斗牛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清风和明月交织,天光和水色相接,浩瀚苍茫,宁静朦胧,空明澄澈,游者心怀洒脱,超然独立,如同飞升仙境,泛舟之乐,溢于言表。这段因景生情,融情入景。

文章首段描写江上秋景,水、月、风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体意象,空灵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遐想,这是因景生情。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是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朗读体会。

五、第二段讲析

1、“空明”与“流光”,一为月下之水,一为水上之光。歌词也紧扣住水与月这两个意象。

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是指君主或美好理想。

3、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呜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朗读体会。

六、学习第三段

1、客人因何而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其中先发历史兴亡之感,再写现实苦闷之悲。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2、本段是如何巧妙运用主体意象的?

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于是,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借助于第一段中展现的具体、现实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出来。

朗读体会

板书

乐——乐极生悲——悲

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空明水——羡长江之无穷

月——月出东山徘徊斗牛月——流光月——抱明月而长终

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风——托遗响于悲风

因景生情以歌抒情以景抒情

借物喻理(消极虚无)

现实中的“水月”——空灵之美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

哲理中的“水月”——睿智之理

第二课时

一、第三段补讲:

1、听本段朗读。2:10——3:50、

2、本段是如何巧妙运用主体意象的?

第三段中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客的一番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于是,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借助具体、现实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出来。(板书)

3、本段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议论结合的?

通过“客曰”,“西望夏口”到“郁乎苍苍”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以曹操和自身作对比);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板书:悲叹

水——羡长江之无穷

月——抱明月而长终

风——托遗响于悲风

以景抒情、借物喻理(消极虚无)

二、导入

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这成熟,在课文当中体现得最充分的莫过于第四段主对客的一段劝慰,它体现了苏轼独有的人生观。

三、研习第四段:

(齐读)

1、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苏子陈述己见以宽慰对方,他的观点阐发分为哪两步?他在论述时是怎样运用“水”、“月”、“风”这三个主体意象的?本段表现了苏轼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第一步——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以此类推,人生得意与失意,人的祸福、得失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现在得志的人将来也可能失意,这样一想,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苏轼当然不懂得什么是物质不灭定律,但这样一说倒还挺吻合的,万物最终归于一种基本平衡)总之,以水与月为载体,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板书:变与不变

豁达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即齐得失,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庄子的相对论并非科学,它是否定差别,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的。变换角度来“齐物”,本会致人至怀疑主义的怪圈,但苏轼却用得恰到好处。

第二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说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的道理。在大自然中找到精神寄托。板书:可取和莫取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乐观,超脱,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返归自然的。

2、你知道苏轼的人生观受哪三家哲学的影响吗?

除上面说到的庄子观点外,佛家说与世无争、随缘,道家说要顺其自然。所以,苏轼用以自我解脱的药方,主要是佛道两家的哲学。佛道思想使他观察问题时比较圆融通达,常能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来解脱人生的忧患和苦恼;同时,原有的儒家思想又能使他坚持理想,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赤壁赋创作于一场人生的大灾难后,然而在人世的苦难和艰难的炼狱中,东坡却获得了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脱胎换骨。这时获得的乐是真正的乐。

读结尾段。照应开头,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由悲而喜,照应首段。

四、“客”是真实存在的吗?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客,不确指某人,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方面,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苦闷的过程。最终主说服客,表明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潇洒达观、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上的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从结构上说,使情节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五、小结: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

文章首段描写江上秋景,水、月、风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体意象,空灵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遐想,这是因景生情。第三段中客的一番议论,扣住水、月、风表达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四段,苏子反驳,以水与月譬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再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全篇文章,议论赋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理趣之美。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与上文相同,是一篇写出理趣的山水散文。

五、文言知识梳理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

东望武昌——名作状

特殊句式:

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何为其然也——倒装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被动句

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一词多义:

望: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向远处看)

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盈虚者如彼(月缺)

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

六、练习四

所谓“穷而后工”之“穷”,不单单指生活条件恶劣,贫困,仕途坎坷等物质的“穷”,更深的是指有志难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心理上的“穷”。而所谓“工”的文学,都是能够传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文章。这些文章,几乎都是作者经历了艰难的人生之路后诞生的。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shuì)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仁安书》

就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穷困是作家的不幸,却是文学的万幸。恰恰是因为“穷困”,才能激发人的心灵,激活人内在隐藏的潜能,从而爆发激昂悲慨的创作力,写成千古传颂的奇文。所以说“穷而后工,工源于穷。”

七、书目推荐: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

韩小惠《读人记微笑着面对》

《康震评说苏东坡》

板书:悟

水月——变与不变议论

可取和莫取

借物喻理形象抒情内涵

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 篇3

【文本】;前赤壁赋苏轼;壬(r?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zhu?);【讲稿】;导语:;朱德为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题词中写道:“一门三父子;板书:“赤壁赋苏轼”;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生【文本】

前赤壁赋 苏轼

壬(r?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a)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 (zhu?)。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相与枕藉(jia)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讲稿】

导语:

朱德为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题词中写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听了这首小诗中的“三父子”指的就是苏洵、苏轼、苏辙,而三人中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苏轼一生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与坎坷,其中影响最大的“乌台诗案”使苏轼被贬到黄州,而这期间是苏轼人生重要的转折。这时他在政治上是失意、彷徨的,在精神上是孤独苦闷的,那么面对这样的坎坷遭遇,苏轼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应对的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下他的千古名作《赤壁赋》,共同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快速的浏览课文。

板书:“赤壁赋 苏轼”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生平以及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进行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首先看一下题目,赤壁赋。我们都知道赋代表的是我国古代文体。赤壁是一种艺术符号的象征,赤壁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承载着苏轼的内心感受,即他的梦想。他用赤壁来表现了他“乌台诗案”获罪而不能实现理想以及对理想的怀念之情,所以赤壁实际上就是作者为了抒发情感而找到的一种艺术符号。

板书:在赤壁下写“理想、报复”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看一段,开头一句“壬戌,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写的一件什么事儿啊?

对,是夜游赤壁(板书)

随后写了夜游赤壁时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还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和“月初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板书:(清风、水波、白露、月初东山)

那么写这些景色同时,作者也借景抒发了内心感受。那么表现内心感受最明显的是哪一句啊?

板书:纵、凌

一个“纵”字,一个“凌”字大家有事怎样理解呢:说任凭小船飘去,超过那茫茫的江面,这时的苏轼是被贬到黄州的建功立业的愿望的暂时是不能实现的,所以这一个“纵”字和一个“凌”字更为传神地把苏轼失去理想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下一句写道“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而这一句有的人就会有疑问,苏轼是不是真的想要成仙呢?当然不是,这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理想是不能实现的,他需要找到一种事物去依托,来表现他那么被抛出官场被贬的那种内心感受。

接下来一段写了萧歌相应,扣弦而歌和客吹洞箫的情节。

板书:萧歌相应饮酒之乐,扣弦而歌

歌中写道:“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板书:美人

这美人仍然和诗经中表现的思念是有关的,但是在诗经之后,形成了美人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指代理想的。板书:理想

接下来客吹洞箫中(板书)那么这箫声又是怎样的呢?(原文其声呜呜然,如怨、、、)怨慕泣诉(板书)前面已经写到了美人是代表理想的,而那歌是由理想不能实现的歌唱,因而这怨慕泣诉不绝如缕的箫声与苏轼扣弦而歌的情感是一致的。是充分体现了苏轼理想离去的悲痛。(板书)“悲痛”而这怨,指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埋怨、怨怼。慕是渴望、渴求、渴念,明明是可以建功立业的,但如今却不能实现,所以不免会有渴望、渴念。而这种悲哀情绪也只能通过泣和诉来表现。最后一句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是说这歌声使深谷中的蛟龙起了舞,使独坐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这是一种比喻的形势,比喻苏 的对理想丧失的悲痛之情是感染至深的。

接下里一段,是以一种问答形式来写的(板书:苏客问答)问答(板书)作者问的是:“何为其然”(板书)是什么造成这种悲伤呢?而客的回答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前一部分写到了曹操和他被困时的感叹,而又写道被困时的情景,以及当年破荆州、下江陵,为一世之雄的气概,这样的英雄与我们这样渺小人物相比,写英雄都已不在,而我们小人物又有什么意义呢,从而突出了我们的渺小。接下来写到了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这又提到了长江和仙人(板书)而长江的无穷与仙人遨游、明月永存这些都是做不到的,所以只能将这些感伤的情绪,寄托在萧瑟悲凉的秋风中去了,写出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观、绝望,也是他内心的矛盾。这一段客是苏轼的另一个自己,或者说是苏轼思想的另一面,与客的对话就是与自己的对话,首先是与自己理想的对话,对话既表现了对理想眷恋和怀念,又表现了丧失理想的悲凉,客的悲哀就是苏轼的悲哀。

下一段就是苏子与客实则是自己的回答。先写到了水和月(板书)用水的流逝和月的盈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板书:流逝、盈亏)而水与月也就成了苏轼情感的艺术符号,他从变和不变这两种角度来分析,从事物变化角度、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是变化的而从不变角度看,无物与自己的生命是同样无穷无尽不会消失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既是变化又是不变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羡慕长江的无穷穷无尽呢。这一段写出了苏轼的一种解脱,由理想不能实现的悲观绝望,变成了一种豁达的精神世界。最后一段写“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写到了洗盏更酌,开怀畅饮的情景,而这里的饮酒与开篇的酒意义不同,开篇是借酒消愁,而此时是以酒为乐,同样是酒,在这里面成了苏轼生命价值的一种新的艺术符号,而这更是一种人生精神的解脱和潇洒。

讲到这里让我们来看一下文章前两段,开篇就交代了一个事件,那就是夜游

赤壁,写到泛舟夜游时的自然景象,以及那种理想不能 实现的抑郁悲痛,然后写到了萧歌相和,奠定了感伤绝望的基调,这两段共同 表达了理想不能实现的空虚和茫然。(板书:空虚、茫然)

而下面三段先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内心的那种矛盾,实则这是苏轼与自己理想的对话,最后苏子以水的流逝和月的盈亏,从变和不变两个角度来分析事物的变化,最后双方洗盏更酌,开怀畅饮,摆脱了那种绝望,而实现了一种精神超越,变得更乐观豁达。

从赤壁象征理想到明月美人姓张对理想的眷恋和怀念,再到由这个怀念引起悲观绝望,最后又到达一种解脱,苏轼显然是完成了一次思想精神的蜕变,这是由悲观绝望到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的升华。

板书: 赤壁赋

苏轼

理想、报复

一、夜游赤壁 自然景色: 清风、水波、白露、月出东山 空虚茫然 内心感受: 纵、凌

二、萧歌相和 扣弦而歌:美人——理想

客吹洞箫:怨、慕、泣、诉——悲痛 乐观豁达

三、主客问答 问:何为其然

答:曹操——渺小

长江 不骤得——悲观、绝望 精神超越

仙人

四、苏子回答 水:流逝

《赤壁赋》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 “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 “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的这一要求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二、说教法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能够诵读一定量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作者:

作者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 苏轼写作赤壁赋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时候教师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轻重和变化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读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赤壁赋》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通过学习本文可以解读苏轼的儒道兼济思想,进而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苏轼。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了解骈散结合“以文为赋”的语言特点

(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有机交融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重点:

(1)诵读感悟,吟咏品味

(2)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所表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强调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

教学难点: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依据:关于哲理性的东西对高一学生而言还有些难度,不易把握,因此,需老师徐徐善诱,点拨引导。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摒弃传统的“以本为本”、死磨应缠、机械训练的做法,给文本合理定位,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语文新课程认为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最主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要能利用教科书,进行再创造,把教科书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师应创设一种情景,点拨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除此以外,结合课外资源,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对苏轼的生平、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苏轼的一些诗文,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主要停留在阅读背诵和低层次的鉴赏阶段,理解流于肤浅,缺乏深度。但从总体上,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还是具有浓厚的兴趣。高中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和独特感悟能力大大加强,因此,完全可以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使学生能感悟苏轼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并受到启迪。

2.心理调节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老师应该少作一些脱离语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点到即可。另外,光靠学生“自悟”也比较费时间,应重在引导、点拨学生去领悟、欣赏、评价。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三、说教法: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课堂上以老师点拨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老师推荐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作为补充材料,帮助学生认识苏轼。)

2、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简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老师声情并茂示范性地背诵全文,然后学生齐读或齐背。再次培养文言语感,把握““以文为赋”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导语: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源头,《赤壁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了浓郁的传统文化。通过本文可以解读苏轼的儒道兼济思想,进而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苏轼。

问题设计:

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文中那些语句是苏轼儒家思想的体现?

结合学生的认识,然后明确: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崇尚出世。

结合我们对苏轼的了解,纵观苏轼一生,虽被一贬再贬,不断迁徙流离,可始终没有放弃从政为民、服务朝廷、有用于世的执着。其积极用世的思想显而易见。然后引导学生从文中筛选相关的语句,尽管作者被贬于蛮荒之地,但苏轼依然心系国家,眷顾朝廷,如第二段中“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第三段写曹操,言辞中洋溢着对曹孟德的羡慕和敬仰,但叹人生须臾,功业无成,正是渴望建功立业的反证。是作者不甘心、不服输。(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小结:正是这种积极入世的思想,最终使苏轼成就了不朽功业,美名流传。

2.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文中那些语句是苏轼道家思想的体现?

结合学生的认识,讨论然后明确:

与儒家的核心思想相对,道家思想的核心世崇尚出世,打开心灵枷锁,顺应自然,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矛盾。

分析:《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虽然苏轼忘情于赤壁的“水月”美景,但内心毕竟还是痛苦无比的。所以赋中有“其声呜呜然……”等语句,而文治武功盖世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滤净苏轼心灵上的功利观念,不为外物所累。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从而表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呈现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

3.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在苏轼身上是如何和谐统一的?

苏轼吸取了每一种传统文化的精髓,使自己既入世又出世,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脱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在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中锻炼了旷达乐观的胸怀。

三.课堂小结:

文章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我们应该汲取苏轼的人生智慧,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既积极进取,又淡薄名利。

四.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赤壁赋》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3、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4、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说教法】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

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 游 景 乐 (以景动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问 理 喜 (以理警人)

【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