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正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老李给大家分享的5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练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 )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3)讲评:谁来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第2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谁来说一下它的计算过程?48乘1,所得的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例1 学生尝试。做在练习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1)指名板演,展示学生做的,让板演学生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提问:你们和他做的一样吗?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 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__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5)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老师还没有教,你们是怎么会做的?(引导学生说清计算方法)教师再给你们两道题,会做吗?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习五第2题

先判断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再说说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提问:计算三位数乘两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习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 48 128

× 5 ×16 ×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

区别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课 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 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

1、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知道这两种运算的意义(即: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2、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及互逆关系

3、可以熟练对一个算式各部分进行转换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关系求解算式中的未知数(必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内容:

一、预习、新课呈现

1、举例:班上有30个女生,12个男生,则班上共有多少个同学?(算式为30+12=42),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叫加法?加法的定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的的数叫做和。

2、举例:班上总共有42个学生,其中男生有12个,那么有女生多少个?(算式为42-12=30),提问让同学们思考什么叫减法?减法的定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要求的加数叫做差。

思考:如果已知的是班级总人数和女生人数,那么算式应该怎么列,各部分的名称又是什么?

3、根据上面给的两个例子,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尝试总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二、课堂练习

1、 根据3468+475=39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943-3468= 3943-475=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例:28+19=47 47-19=28 47-28=19

(1)247+435=682

(2)643-175=468

(3)569-346=223

3、猜猜我是几?

(1)我减去56得120 (2)483加上我得数是792 4、下面各题应该用什么办法计算,为什么?

(1)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2)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共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三、课堂总结

串讲知识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そ滩牡49~50页练习八第2、3、6~12*题。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准确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难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笔算下列各题。

124×29=

306×24=

520×30=

指三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指名说一说。

3、教师针对前一课时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简要讲解。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2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八第2题。

(2)组织学生讨论已知信息,了解题目要求的内容。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3)教师指出:森林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爱护森林,保护环境。

2、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8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题做得对吗?错在哪里?将错题改正在练习本上。

(2)学生独立改正,小组互相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为了避免错误,可以怎样检验?

(3)集体订正,交流计算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检验的方法。

3、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0题。

课件出示第10题中各种观赏蔬菜,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价格和卖出的盆数。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第(1)、(2)两题,并相互检查。

组织学生议一议:从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把自己的发现在班上交流。

4、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1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八第11题。

(2)组织学生讨论已知信息,了解题目要求的内容。

分析:总共有四款不同价钱的电话机,分别是128元、108元、198元和210元,不变的条件是李老师带了3000元,要买15台同样的电话机。

共有四种购买方案:

①购买128元的电话机15台。

②购买108元的电话机15台。

③购买198元的电话机15台。

④购买210元的电话机15台。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方案,得出答案。

这一题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能力,由学生自己去分析共有多少种选购方案。

三、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

(1)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3、6题。

指名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订正。

(2)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7题。

指名4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法,小组订正。

2、拓展练习。

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2*题。

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可适时提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