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学设计【最新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学设计【最新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1
知识目标:
1、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2、理解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炉火纯青等词语
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情目标: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2、读课题
二、 观察奇观、初悟“启示”
1、课件出示奇观图,了解奇观
2、引导质疑,探究形成原因
3、初悟启示
4、学习反问句
三、 品读名人,深悟启示
1、学习李时珍的故事、感悟启示
(1) 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 抽学生读李时珍的故事,其他同学画出相关词句
(3) 学习李时珍的故事
(4) 有感情的朗读李时珍的故事
2、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爱迪生、齐白石的故事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4、欣赏图片再次领悟三位名人滴水穿石的。
四、 互动生成,体悟启示
1、拓展迁移,交流名人资料
2、归纳,读记启示
板书设计: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14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介绍事理的说明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的脉络很清晰,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三、四自然段用 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并通过“水滴”与 “雨水”作对比,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第五自然段揭示“水滴石穿”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滴水穿石”和“启示”造句。
3、了解本课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
4、引导学生领悟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标转移、持之以恒的去做。
三、教法与学法
这是一片说理性文章,教学时可以安排读、说、写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充分地读“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然后 抓住“滴水穿石”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方式,展开讨论,让学生说说从着一自然现象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精神,对课文中的句子是怎样理解的。紧接着让学生说说 如果这样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人类身上存在,会有什么样的奇迹呢?读课文中的三个例子,说说他们都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是什么让他们能够成功的?这里 可以设置小组学习,给每个人安排小组学习中的任务,让学生真正的学习。课文讲到这里,可以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除了课文中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古今中外 哪些类似的名人故事?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课前有所预习准备。帮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滴穿”“顽石”的意思。并且联系实际,举例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词 语积累,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成语、俗语、谚语的意思都有滴水穿石所要揭示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昨天我们一起去安徽省广德太极洞内看了一种奇观是——滴水穿石,那么这一现象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
2、指名读。
3、出示小黑板: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的?读出你的理解。
4、找出这句话中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
5、两组反义词中更突出的是什么词?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能读好这一段话吗?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滴水穿石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他能够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呢?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就不难明白。
1、指名回答,说说滴水穿石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
(lwcool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启示)本文转载
2、出示小黑板。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的呢?带着你的理解朗读。
3、你是怎样把这段话读好的?抓住了哪些关键的词语?
4、你读得真不错,这些关键词就是滴水能够穿石的关键所在。缺一不可。你能再次将这段话读好吗?
指名读,齐读。
5、现在你知道滴水是靠什么才“穿石”的吗?
6、和雨水相比,雨水为什么不能滴穿石头呢?
三、引读过渡。引读第三自然段过渡。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书中就给我们举了三个名人的故事。
分小组学习,思考问题
1、书中介绍了哪三位名人?
2、他们获得了哪些成就?
3、他们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4、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四、课外延伸
1、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名人故事?
2、你现在能说说“滴穿”一块块“顽石”中的“滴穿”是指什么?顽石又是指什么?
3、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这样的“滴水穿石”的经历吗?
4、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打算今后怎么做呢?
五、总结
是的,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引读)你拥有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你就会成功。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设计 篇3
讲课教师:贾淑红
评课:明星中心校校长:孟清英老师及贺家堡小学语文组成员
李老师:请淑红介绍一下设计意图。
淑红:我今天讲的是《滴水穿石的启示》,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通过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介绍,说明事理: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想要成功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课实际和新方案要求,我是这样设计的:1、了解三个名人的故事,理解课文中寓意深刻的句子,理解“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的含义。2、学习作者用事实证明一个观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3、组织学生研读三个事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刻理解课文,从而受到启发。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重点学习古今中外三个名人正面的典型事例,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滴水穿石”的精神,体会“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成功,同时也给了学生许多的自信,又用反面的雨水事例揭示“滴水穿石”的启示,学生加深了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就一定能成功。最后进行了简单的思想教育后,课外延伸,学以致用,布置了读后感的日记。
李老师:再谈谈教后感觉。
淑红:课后感觉,学生在这节课上还是有些局促,没有放开。由于我不是文科专业毕业,对语文这门课程的了解有限,语文知识比较匮乏,教学中也难免出现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多指点。
潘敏:淑红新方案巩固练习部分,可以让小组互相说一说,不必动笔写,一动手感觉用时很长。
淑红:嗯,这个我会注意。刚使用新方案教学,还不会合理安排。
潘敏:不过,我觉得这种方法挺好的,充分利用新方案。
淑红:谢谢。只是揣摩应用,还需要大家一起研究。
孟老师:接下来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淑红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写字姿势抓得有效果!上次我在11月17日听课时在听课笔记上写了“23名学生执笔姿势全部有问题”今天,我欣喜地看到,这23名学生中,除1名是我提醒后改掉之外,其余都正确,或者说基本正确!这告诉我两个信息:一是教师矫正得法有效,她下了功,也会用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矫正不良姿势并不难,淑红做到了,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这个典型我们要在全镇树!她给大家带来了信心!而且我注意到,她在别班听课时,不自觉地在帮学生纠正姿势,我想,一定是形成了习惯。我希望不仅仅是淑红,包括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只有坚持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说到课文,淑红有两个亮点,一是导学案结合比较紧,我看了看,这课的导学案设计得比较好,潘敏那课就不怎么好联系。淑红能把两部分分别融入自己的教程中,自然而得体。从课文的设计上看,她是采取直奔中心法,先提出中心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然后分别从三个典型人物的事实中印证“滴水穿石”的道理。从思路上讲是不错的,这是第二个亮点。
淑红:真是没有想到自己在这节课,能做的这样好。
孟老师:问题主要是什么呢?我感觉与潘敏有相似之处,主要还是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或者说是扣得不细。许多很关键的词,那么轻轻一带就过去了。比如,讲到李时珍,从他“从小立志”到一直坚持了27年坚持不懈地努力,这就是目标专一。如何努力的呢?“翻山越岭”、“走遍了”、“访名医”、“尝草药”,读着这些句子你能想到哪些情景呢?或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里把静的文字变成动的画面,体会李时珍为了完成《本草纲目》的编写所经历的艰辛、危险……这里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个补充资料,简单介绍一下《本草纲目》的内容作用及意义。这样学生会理解:想获得成功,不仅仅是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还包含着不怕艰险敢于吃苦的精神。再比如,讲到第二个事实,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可以抓住“迷恋”一词展开想象,当他做小贩时,当他做报务员时,心里想的是什么?回家做的是什么?如果这里穿插介绍一些爱迪生由于“迷恋”电学实验研究而闯祸甚至威胁到生命危险还孜孜不倦地研究的事例,更有益于学生的理解。学习这个故事时,可以在结束时提这样一个问题:有的人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到最后也没做好,比如有的人当了一辈子教师却没成为一名好教师,这里为什么呢?学生会在之前不仅仅要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怕艰险敢于吃苦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全身心投入,善于动脑!这样下来,“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是更丰厚些呢?
淑红:嗯,是!我对语文这门学科的研究还是比较匮乏,常常不能把教材吃透,挖掘不深文本的内涵。
潘敏:我有同感。
孟老师:多读,读就一定能吃透。其实没有那么难的,我的许多想法都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的,并没有看参考什么的。
淑红:常常是讲完一课,还要再来一节补充课。
孟老师:许多时候,自己悟出东西远远比从参考上得来的感觉深刻。你原来是教什么来着?不是语文吗?
淑红:刚开始是教体育,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才改为语文。
李老师:每搞一次活动,参与教师都有新的收获,与孟老师的悉心培养指导分不开。
孟老师:小学语文也没有多少东西,只要多用些心不难拿下来的。
淑红:过去在那遥远的乡村小学,没有像孟老师您这样对语文教学熟悉的恩师指导。来到明星镇,在孟老师的指导之下,才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乐趣。
李老师:今后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