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正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上课伊始,由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这一话题引入本节课的情境,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重视解题方法的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解决问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授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接着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分析数量关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关键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写设句,并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生:排球、乒乓球、篮球、足球……

师:你知道吗?有一个小朋友叫小明,他跟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更是在学校的跳远比赛中破了纪录,你们想知道学校原来的跳远纪录是多少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探究欲望,这样的设计过渡自然、顺理成章。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出示情境图。

(1)写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的设句。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预设生1:小明的跳远成绩为4.21m,超过原纪录0.06m。

生2:这道题让我们求学校原跳远纪录是多少米。

师:应该设谁为x?怎样把x表示什么写清楚?

生:这道题要求学校原跳远纪录是多少米,应设学校原跳远纪录为xm。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

(生讨论后汇报: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

师:你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小组讨论后汇报:x+0.06=4.21)

(3)解方程并检验。

师:请同学们试着解方程。

(生尝试完成解题全过程并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题过程:

例1解:设学校原跳远纪录是xm。

x+0.06=4.21

x+0.06-0.06=4.21-0.06

x=4.15

,答: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生检验并交流方法。

预设生1:把x=4.15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就说明做对了。

生2:把x=4.15代入原题中,看看和原题的已知条件是否相符,如果相符就说明做对了。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

2、会进行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会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二、解决问题

三、混合运算

四、尝试应用

五、课堂练习

1、师生通过在公园里划船的经历引出问题情境。

2、让学生读题并观察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

1、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尝试解决。

3、交流解题思路和算法,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方法。

4、鼓励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5、交流、讨论写出的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6、讨论:为什么要加括号?使学生了解三步混合运算和两步混运算一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7、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由学生划船的经历引出本课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情境图中的活动作好铺垫。

给学生创造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做法的机会,获得自主解决问题以及展示自我的快乐。体验算法多样化,考查学生能否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在分步计算的基础上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混合运算式题的过程。

交流列出的混合算式,是学生形成三步混合运算技能的过程。

在两步混合运算知识背景下,经历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说运算顺序和自主计算,掌握带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除法38——3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主问题和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数学学习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准备:各种型号电池及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认识各种型号电池。

2、针对5号电池。

引:现在老师手中这节电池的价钱是250,缺什么?应该是250什么?如果用角做单位呢?元做单位呢?(板:2.5元)2节5号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5元)5节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12.5元)

二、探知。

出示教材中情景图一。

1、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问题,独立列式。(口答得出“每节5号电池2.5元”)

2、尝试竖式计算(找不同计算方法板演)。

3、小组交流算法。

4、根据元角分知识引导算法。

针对除得余数为1后引:个位商2后,余数1不够商了怎么办?得数中的“5”是怎样来的?如果余数不是1而是10该多好呀!商2后还剩下几元,1元也就是多少角?

5、再次思考后全班内交流算法。(巡视中把各种竖式让学生板演黑板上)提问:为什么要加小数点?

6、同桌互说算法。

7、初步感知算理。

引:此题之所以余1后仍然可以计算是因为什么?如果抛开元角分,这道题你还会计算吗?我们知道数的本身也有计数单位,每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你可以做了吗?来试一试。

出示情景图二

1、估算每节大约多少元。

2、尝试竖式计算。(注意出错地方)

3、找学生说算法。(有用计数单位回答的表扬)

4、重点用计数单位分析算理。

5、小组内讨论交流。

6、让学生说注意问题。

三、巩固。

1、数学诊室(改错题若干)。

2、把没做完的题补充完整(教材中的做一做)。

3、选择题。(练习中的题若干)

四、: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样的感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探究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乐乐就放假了,很想爸爸妈妈带她出去玩。可乐乐的妈妈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3天休息一天,爸爸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5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同时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西湖公园玩。(出示:七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乐乐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乐乐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二)尝试探讨。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我们一起来看妈妈的休息日,把这些数读一读(学生读数),你发现这些数有些什么特点?

师:对了,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教师顺势把板书中妈妈的休息日改成了4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是在30以内的数中,依次找出了这些4的倍数,如果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学生举例,教师在4的倍数后面添上了省略号。)

2、我们再来看爸爸的休息日有什么特点?6的倍数有多少个?

把爸爸的休息日改成6的倍数并添上省略号。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这些数和4、6有什么关系?

师:对了,这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你能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吗?

把板书中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改为4和6的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从30以内的数中找出了4和6的公倍数有12、24,如果继续找下去,你还能找出一些来吗?可以找多少?

学生举例,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这其中最早的一天,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中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

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教师谈话: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

4的倍数、6的倍数、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

(三)深化概念。

师: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我们分别求出了这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看例子,填一填。

师: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公倍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最小公倍数)

师:那么我们刚才是怎么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呢?

出示:找最小公倍数。

2和6 9和18 6和24 5和35 3和9

3和5 7和5 4和9 9和11

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公倍数。

师:有的同学找得很快,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方法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生: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它们的乘积也是它们的公倍数。

生:2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并不是它们的乘积。

生:大数要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且是最小公倍数。例如2和6,9和18,最大的数都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们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③:第二排每一组都是互质数。例如3和5两个数是互质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师总结。

师;你们能举一些这类的例子吗?

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发现做书本52页的第3题,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四)利用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问题。

(1)五(1)班同学参加植树劳动,按6人一组或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五(2)班参加植树的至少有多少人?

齐读两次,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引导中理解题意后放手让生自己完成,同桌间比对。

(2)人民公园是1路和6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6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久又同时发车?

(五)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我们今天学习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哪几种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 列举法

倍数关系 较大数

特殊关系

互质关系 两数的乘积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摸棋子活动,在用可能性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引出把6个黑棋子,4个白棋子放在盒子中和“说一说”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入学习活动,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摸棋子活动的准备。)

二、摸棋子实验A

1、教师提出摸棋子的活动和用“正”字记录黑白棋子的出现次数的要求,全班同学轮流摸棋子。

(设计意图:学生猜并摸出棋子,亲身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交流学生统计的情况,把结果记录在表(一)合计栏。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的过程,为下面的交流作铺垫。)

3、提出:观察全班摸棋子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从全班统计结果的描述中,感受统计的意义,为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积累直观经验和素材。)

三、摸棋子实验B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9个黑的,1个白的,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发表意见后,全班进行摸棋子实验。然后整理统计记录。(设计意图:改变事物的条件,让学生猜测,再摸,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理推理能力,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2、让学生观察描述统计结果。

然后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黑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观察描述摸棋子结果的过程中,感受摸棋子实验的意义,初步体验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的次数和盒子中放的这种颜色的棋子个数有关系。)

四、摸棋子实验C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1个黑的,9个白的,让学生猜一猜摸中哪种颜色棋子的次数多,再摸。然后整理统计结果,填在表(三)合计栏中,并和大家猜的结果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背景下,进行猜测、实验,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白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两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中,再次体验到,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可能性和放入盒子里这种颜色棋子的个数有关系。)

五、可能性大小

1、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次数跟盒子中棋子个数有关系吗?得出盒子中哪种颜色的棋子多,摸中的次数就多,反之就少。

(设计意图:在亲身实验的基础上,认识盒子中放棋子的情况和摸棋子结果的关系。)

2、教师介绍可能性大小的含义。鼓励学生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的结果。

(设计意图:理解可能性大小的部分意义,学会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结果。)

六、课堂练习与问题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课前从学生买喜欢吃的水果入手,创设了帮助阿姨算账的数学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从而更好地进行新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在教学中,注意安排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相结合,让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图,了解画面信息,找出等量关系,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组内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再向全班汇报。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看,水果店里真热闹啊!顾客们忙着挑选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收银台忙得不可开交。一位阿姨也买了一些水果,谁来说说她都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77页例3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这位阿姨想让你们帮她算算苹果每千克多少钱,你们愿意吗?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列稍复杂的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建立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小组交流,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各是什么?

预设 生1:已知条件是买苹果和梨各2kg,共10.4元,梨每千克2.8元。

生2:问题是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师:这些数学信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等量关系?你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说明你的想法吗?

预设 生1:用未知数x表示每千克苹果的价钱。可以根据“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钱”这一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x+2.8×2=10.4。“2x”表示苹果的总价,“2.8×2”表示梨的总价,两者相加就是总价钱。

生2:还可以根据“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价钱”这一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8+x)×2=10.4,“(2.8+x)”表示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

(2)解方程,总结列形如ax+ab=c的`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课件出示学生列的两个方程)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方程,它们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师:上节课学习的是列形如ax±b=c的方程,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是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形如ax+ab=c的方程来解决问题。那么形如ax+ab=c的方程怎么解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一类型方程的解法。

(学生先小组讨论,探究解法,再交流,最后汇报)

预设 生1:在2x+2.8×2=10.4这个方程中,把2x看成一个整体,先算2.8×2,原方程转化为2x+5.6=10.4,根据等式的性质1,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5.6,就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方程。

生2:在(2.8+x)×2=10.4这个方程中,把小括号里的式子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这个整体×2=10.4。根据等式的性质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除以2就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方程。(师同步板书)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形如ax+ab=c的稍复杂的方程转化为简单的方程,进而求出方程的解。注意求出解后别忘了检验。

(3)比较。

师:这两个方程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组内讨论。

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运用了乘法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