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地理 > 高二地理试卷选择题及答案正文

《高二地理试卷选择题及答案》

时间:

付出就要赢得回报,这是永恒的真理,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突破它。然而,如果有人能够超越它的限制,付出而不求回报,那么他一定会得到得更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地理试卷选择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图为我国东部气温随纬度变化曲线。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1、7月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C )

A.③和①

B.③和②

C.④和②

D.④和①

解析:我国东部总体上气温南高北低,同时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大,据此可判断代表1月和7月的气温曲线分别是④和②;C正确。

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主要有 ( A )

①太阳辐射差异 ②大气环流影响 ③距海远近不同 ④地形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②

解析:冬季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差异大,同时北方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大而气温更低。①②正确,选A。距海远近和地形在不同季节没有变化。

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泊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使“八百里洞庭”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D )

①围湖造田 ②泥沙淤积 ③蒸发和下渗 ④引水灌溉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解析:根据我国洞庭湖湿地面积减小的根源分析,主要原因是湖区围湖造田,以及入湖河流上游的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湖泊淤积严重,导致湖泊面积减少造成的。①②对。位于湿润地区,蒸发和下渗、引水灌溉影响小,③、④错。D对,A、B、C错。故选D。

4.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B )

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

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C.水土流失加剧

D.水资源减少

解析:湖泊具有调蓄洪峰的作用,湖泊环境恶化后,调蓄能力下降,造成水灾频发,故B正确。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不是洪涝发生的原因;湖泊环境恶化不地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减少洪涝可能减少。故选B。

5.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C )

A.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

B.高山冰雪融水量不足

C.引水灌溉,蒸发、下渗量增大、入湖径流锐减

D.围湖造田

解析: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与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等有关,但自然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近些年来气候变暖,冰雪融水量短期内增加,故B错误;西部地区的人口增多,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引河水灌溉量增加,并且蒸发、下渗增多是形成盐湖和干盐湖逐年增多的原因,故C正确;我国西部地区盐湖湖水盐度高,湖岸土壤含盐量高,不适宜围湖造田,故D错误。综合分析,故选C。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C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境

C.地形因素

D.海陆分布

解析:由题意可知,光热水越丰富,气候生产潜力越大。读图可知,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比同纬度其它地区的光热条件优越,说明不是纬度因素导致的;本地区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来自东南,从海洋上带来降水,故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不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甲地区为平原,两侧为山地,平原地区比山地高原地区光热条件好,甲地区等值线向数值低的方向弯曲;距海远近使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不是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故该题C选项正确。

7.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 A )

A.≥10℃积温

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

D.年降水量

解析:在东北地区,随纬度升高和地形变化,≥10℃积温降低,其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此地区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量南北相差不大;年降水量大体为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与图中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不符。故A正确。

地表有效辐射是指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其通常用地表有效辐射通量密度表示,通量密度越大,代表有效辐射越大。下图示意我国三个地区地表有效辐射通量密度的不同月份变化。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8.图中a、b、c三地分别是( D )

A.昆明、哈尔滨和乌鲁木齐

B.乌鲁木齐、昆明和哈尔滨

C.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昆明

D.昆明、乌鲁木齐和哈尔滨

解析:昆明夏季降水多,云雾较多,大气逆辐射强,有效辐射最低,a代表昆明;乌鲁木齐深处内陆,夏季白昼长,降水最少,地面有效辐射最强,b代表乌鲁木齐;哈尔滨纬度高,白昼长,温带季风气候,7月是雨季,有效辐射较乌鲁木齐低,c代表哈尔滨。故选D。

9.导致图中三地1月和7月地表有效辐射差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B )

A.太阳辐射、植被状况

B.纬度差异、天气状况

C.大气成分、海陆分布

D.地势高低、大气环流

解析:昆明1月份比7月份有效辐射通量密度大,主要是纬度低,亚热带季风气候,1月夏季风没有登陆,雨水少,有效辐射大,乌鲁木齐和哈尔滨纬度高,7月比1月有效辐射通量密度大,相比昆明7月的雨天较少,且太阳辐射时间长,B正确;太阳辐射7月更大,植被状况影响较小;大气成分、海陆分布、地势高低两月没有变化;故选B。

下表是我国四种农作物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10.四种农作物中,鄱阳湖平原种植的是( A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鄱阳湖平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10℃的积温应是4500—8000℃,年降水量大于800mm,日照时长,①②适合;③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适合干旱区,④是热带作物。故选A。

11.成都平原不适宜种植农作物②的主要原因是( D )

A.热量条件不足

B.水分条件不足

C.水热配合不好

D.光照条件不足

解析:成都平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充足;②对光照时数要求高,而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盆地,阴雨天多,日照时数短,光照条件不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下列地区适合种植农作物③的是( B )

A.湄公河三角洲平原

B.伏尔加河一顿河流域

C.美国西南部

D.澳大利亚东南部

解析:农作物③生长期较短,对积温要求较低,水分要求少,耐旱;日照时数短,应适合在高纬地区种植,B正确。故选B。

黄河上游自宁夏到内蒙古托克托先后流经河东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流程大约1000公里(如下图所示)。由于沙漠的快速推进,黄河在该河段含沙量急剧升高。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受盛行风影响,流沙可能大量进入黄河的沙源地是( B )

A.河东沙地

B.乌兰布和沙漠

C.库布齐沙漠

D.河套平原

解析:该地区冬季多大风天气,且距离冬季风源地比较近,故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冬季该地区盛行西北风,受其影响流沙可能大量进入黄河的沙源地是乌兰布和沙漠,故B项正确;库布齐沙漠、河东沙地位于黄河的东侧,故A、C项错误;河套平原受阴山的阻挡,流沙较少,故D项错误。故选B。

14.宁夏平原逃脱了被沙漠侵吞的厄运,主要原因是( C )

A.纬度低

B.位于半湿润区

C.山脉阻挡

D.黄土覆盖

解析:宁夏平原位于贺兰山的东侧,受其影响,冬季盛行西北风对该地的影响较小,流沙难以越过该山脉,故宁夏平原逃脱了被沙漠侵吞的厄运,C项正确;宁夏平原位于中纬度地区,降水较少,属于半干旱区,地表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故A、B、D项错误。故选C。

15.与中游相比,该段黄河( A )

A.有凌汛现象

B.落差大

C.水土流失严重

D.含沙量大

解析:黄河上游部分河段,河水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每年冬春季节,纬度高的河段先结冰或者先融化,纬度较低的河段后结冰或者后融化,往往发生凌汛现象,故A项正确;该河段流经内蒙古高原区,落差较小,故B项错误;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故C、D项错误。故选A。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①和②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B )

A.地形、水源

B.水源、热量

C.水源、光照

D.土壤、地形

解析:读图可知,①是河西走廊,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②地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热量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B正确。ACD错。故本题选B。

17.图中②所在的省区,丰富的能源资源主要有( C )

A.煤炭、生物能

B.风能、石油

C.太阳能、地热能

D.地热能、天然气

解析:地图可知,图中②所在的省区为西藏,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太阳能丰富;地处板块交界带,地壳运动活跃,地热能丰富;高原上风能资源丰富,但缺少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生物能, C对,ABD错。故本题选C。

18.图中③所示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但树种却比东北第一大林区丰富,其主要原因是③所示山区( C )

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C.纬度低、海拔高

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解析:读图可知,③是横断山区,纬度低,热量充足;海拔高,山高谷深,水热条件垂直差异大,导致树种比东北地区丰富,C对,ABD错。故本题选C。

19.图中④处所示地形单元的农业生产类型和重要农产品组合正确的是( B )

A.河谷农业——小麦

B.绿洲农业——棉花

C.水田农业——水稻

D.山地畜牧业——牦牛

解析:读图可知,④是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农业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上,发展绿洲农业;这里光照强,有灌溉水源宜发展棉花种植,B对。青藏高原发展河谷农业,A错。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C错。青藏高原发展畜牧业,主要牲畜是牦牛,D错。故本题选B。

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问题。

20.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A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解析:从图示分析,土地的转化率为正值,表明面积增加,负值表明面积减小,该地1998年后耕地和草地面积都减少,而林地面积有明显增加,表明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而城乡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较少。故选A。

21.据图可以推断,从199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C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解析:前期林地面积增加较少,其环境效应不明显,而后期林地面积有显著增加,其环境效应明显,所以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故选C。

读“美国农业分布图”,回答下列小题。

22.影响图中①附近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 )

A.市场

B.交通

C.气候

D.土壤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美国乳畜业分布的主导因素。图中①附近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由于乳畜产品不适合长途运输,需要接近市场,所以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另外图中①附近为美国东北部,工业化和市场化水平高,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A正确。故选A。

23.若将④处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引入我国,最合适的地点是( C )

A.三江平原

B.辽河平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冬小麦的主要分布区。图中④处为冬小麦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相当我国的暖温带,若将④处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引入我国,最合适的地点应该是与美国④处环境相似的地区,华北平原最适合,C正确。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为我国春小麦的种植区,A、B错误。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D错误。故选C。

滇中高原地势起伏和缓,春季多大风,该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四合院住宅(下图)。四合院正房有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临街一面是倒座(中国传统建筑中与正房相对坐南朝北的房子,又称南房),中间为住宅大门。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房屋以木料制成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陕西、安徽等地区也有了类似建筑。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4.关于滇中高原“一颗印”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正方比耳房高出一个屋顶―视野良好

B.耳房屋顶分长短坡,短坡向外,长坡向内—雨季收集更多雨水

C.正房、耳房均向天井挑出腰檐—便于晾晒谷物

D.房屋以木质柱梁为支架—适应云南多地震的地质条件

解析:正方比耳房高出一个屋顶是因为采光通风良好;耳房屋顶分长短坡,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火、防风、防盗;正房、耳房均向天井挑出腰檐是为了便于雨天穿行;云南临近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房屋以木质柱梁为支架可减弱地震造成的影响。故选D。

25.外围高墙少窗,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 )①防风②防火③防盗 ④美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结合区域分地理环境特征进行分析,滇中高原春季多大风天气,高墙少窗可以起到防风作用,还可以防火、防盗,①②③正确,故选A。

26.与安徽、陕西等地的“一颗印”相比,滇中高原地区的天井更小,其主要原因是( B )

A.地势崎岖,建筑用地有限

B.纬度更低,太阳高度更大

C.夏季高温,有利通风散热

D.雨水较多,有利于防渍涝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差异性分析,与安徽、陕西等地山区相比,云南纬度低,夏季太阳高度角更大,天井更小是为了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B正确;滇中高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建筑用地较多,A错误;滇中高原地区海拔高,夏季凉爽;若防渍涝,房屋应建在地势较高处,D错误,故选B。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为“浙江水乡乌镇、重庆过江索道”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7.下列表述不属于“地域文化”的特性是( D )

A.特定的地域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综合性(物质方面、非物质方面)

D.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解析: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处于特定的地域性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地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不具有创新性,D错。故选D。

28.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有( C )① 建筑风格 ②生活水平高低 ③宗教信仰④消费习惯 ⑤习俗 ⑥教育水平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当地地域文化的直接表现。地域文化特征包括城市建筑风格、宗教信仰、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而生活水平高低、教育水平和消费习惯与地域文化无关,故选C。

29.“浙江水乡乌镇”与“重庆过江索道”反映出两地( A )

A.地形地势不同

B.气候条件不同

C.植被状况不同

D.耕作方式不同

解析:浙江乌镇与重庆地区气候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差异不明显,B错。植被均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差异不大,C错。均为水田,一年两熟或者三熟,D错。而由于乌镇地处江南,地势较低,排水不畅,河汊纵横,形成特有水乡特点,而重庆地区地势起伏大,多大江大河,成为对岸交通的障碍,所以依赖索道,导致两地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形地势,故选A。

读某区域等年降水量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30.图示区域内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D )

A.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B.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

C.由西向东逐渐减少

D.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轮廓可知,这里应该是我国的长江流域,根据等降水量线可知,这里东南降水多,西北降水量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1.沿图中甲乙线,从甲至乙地理事物的变化正确的是( C )

A.高寒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地势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

C.干旱、水土流失、台风

D.青稞、小麦、水稻

解析: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分析,甲在北纬40度以北,东经100度,在内蒙古地区,是温带草原带。乙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是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带。中间经过的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所以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因此从甲到乙,经过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带,故A错误;

甲内蒙古地区,位于我国的第二阶梯,故B错误;甲内蒙古地区,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所以会出现干旱;中间经过的地区是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乙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夏秋季节,可能会出现台风,故C正确;甲在内蒙古地区,青稞是青藏高原的物种,故D错误。故选C。

采用物理覆盖技术来抑制平原水库的无效蒸发,可节约更多的水资源。下图为我国某地常年有水的水库观测数据,其中12月至次年3月时间段蒸发量极小,观测困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我国最需要推广该物理覆盖技术的地区是( C )

A.东北平原

B.长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

D.珠江三角洲

解析:采用物理覆盖技术来抑制平原水库的无效蒸发,可节约更多的水资源,因此,最需要推广该物理覆盖技术的地区一定是缺水严重的地区,结合四个选项,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小,而且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短缺,属于最缺水的地区,因此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最需要物理覆盖技术的推广,故选C。

33.采用物理覆盖技术后,水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C )

A.库区气温日较差增大

B.库区云雾天气减少

C.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

D.降低库区大气湿度

解析:采用物理覆盖技术后,蒸发减弱,降低库区大气湿度,D正确;库区蒸发量小,水汽少,库区云雾天气减少,库区大气湿度降低,气温日较差增大,AB正确;水库覆盖后,光照减少,周围降水减少,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C错误。故选C。

巴尔喀什湖位于中纬度的亚欧大陆中部。下图为巴尔喀什湖及其附近地区等高线图,图中甲河从南面注入巴尔喀什湖,入湖水量占总入湖水量的80%?90%,随着中亚地区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的发展,该地区的用水量持续增大,巴尔喀什湖受到“灭湖”威胁。据此完成下列题。

34.巴尔喀什湖中部有一狭窄水道阻碍湖水交换,使东、西两部分湖水盐度存在巨大差异,其表现及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

A.东咸西淡 西部淡水注入多

B.东淡西咸 东部淡水注入多

C.东咸西淡 东部湖水蒸发更旺盛

D.东淡西咸 西部湖水蒸发更旺盛

解析:读图可知巴尔喀什湖西部有伊犁河河水流入,接纳了大量的来自天山的冰雪融水注入巴尔喀什湖西部,占总入水量的80% 至90%,这样有河流注入的地方会对湖水起到稀释作用,导致湖水盐度较低。东部因缺少河流注入,加之湖区气候干旱,远离海洋,湖水大量蒸发而使湖水含盐量增多。东西部纬度、海拔基本相同,蒸发量差异不大;湖中部有一狭窄水道阻碍湖水交换,因而形成了西淡东咸的一湖两水现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5.巴尔喀什湖水量减少的根本原因是( B )

A.气候变暖,蒸发旺盛

B.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

C.过度引河水灌溉

D.城市建设导致下渗水量减少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个缓慢的过程,增温幅度不大,这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随着中亚地区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的发展,该地区的用水量持续增大”说明流域内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入湖径流量减少,这是根本原因,B正确;过度引河水灌溉仅仅是农业方面的影响,不能忽略城市、工业用水,C错误;城市建设会导致下渗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可能增加,这可能会增加入湖水量,D错误。故选B。

下图为“中纬度某地某日河流、风向、等压线、等高线、等温线、昏线的组合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6.该地区( C )

A.位于南半球

B.该日昼长夜短

C.图中河段无凌汛现象

D.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根据图示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风向向右偏,判断图示位于北半球,A错。昏线向昼半球倾斜,说明昼短夜长,B错。图示河流虽位于0°C等温线以北,但根据等高线弯曲状况可知,河流是自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故图示河段无凌汛现象,C正确。当地在0°C等温线以北,说明温度低于0°C,不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D错。

37.此时下列发生的现象中,可能的是( C )

A.中国长城站出现极昼现象

B.青岛的海滨浴场人满为患

C.巴西利亚附近的草原一片葱绿

D.长江河口表层海水盐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解析:根据昏线向白昼一侧倾斜,可知此时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长城站在极圈以外,不会出现极昼,A错。北半球冬季不适宜游泳,青岛海滨浴场不会人满为患,B错。巴西利亚附近为热带草原气候,在北半球冬季时为其雨季,可以一片葱绿,C正确。长江口盐度最小的时候是其水量最大时,冬季时枯水期,水量小,D错。

读下图“某区域某季节(冬或夏)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38.图示区域( A )

A.北部山区温差显著

B.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C.同纬度地区陆地比海洋气温高

D.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洋流

解析:在等温线图中,等温线越密集,表示温差越大。读图,图中北部山区等温线分布明显密集,说明温差显著,A对。图中的等温线只是部分与纬线平行,大部分不平行,西部和东部都有部分与经线平行,B错。根据25°C等温线判断,同纬度地区陆地比海洋气温低,C错。在图示区域是季风洋流,等温线分布与洋流关系不大,受地形影响较大,D错。所以选A。

39.图示季节,甲国( B )

A.正值多雨季节

B.盛行东北季风

C.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

D.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较高

解析:根据图中等温线分布情况,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判断北半球是冬季,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B对。甲国夏季多雨,此时是冬季,降水少,A错。冬季,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短,C错。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错。所以选B。

读世界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占洲总面积及总人口的比例图,回答下列各题。

40.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A )

A.大洋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欧洲

解析:读图可知,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的比例最高的大洲是大洋洲,A正确。故选A。

41.图示信息显示,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是( C )

A.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

B.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

C.集中于沿海地区

D.集中于交通便利地区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世界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的比例在40%左右或以下,但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的比例都在40%以上,说明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沿海地区集中,C正确。故选C。

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降雨(雪)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42.导致图中雨雪分界线在甲、乙两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C )

A.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由经纬度知北纬30与东经105交汇处为四川盆地、东经110与长江交汇处为巫山,很明显甲乙两处的弯曲就是地形因素导致的。

43.下列对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有( A )①甲地中雨,乙地中雪②甲地小雪,乙地小雨③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北风,乙地风力较强④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南风,甲地风力较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通过图例直接判定甲乙两雨雪状况:甲地中雨,乙地中雪;根据等压线数值及分布疏密状况,可以判定风向与风力: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北风,乙地风力较强。

下图为“世界两条大河的三角洲略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4.关于甲、乙两个三角洲自然地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两地区全年盛行西南风

B.两地气候形成原因相同

C.两地区的主要河流水量丰富

D.两地区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甲是湄公河三角洲,乙是尼罗河三角洲,两地区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D正确;甲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甲地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乙地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乙地河流为尼罗河,流经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地区,河流流量不大。所以选D。

45.关于两三角洲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甲地多洪涝灾害

B.甲地农作物以小麦为主

C.乙地为季风气候

D.乙地土壤贫瘠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甲是湄公河三角洲,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洪涝灾害,农作物以水稻为主,A正确;乙是尼罗河三角洲,是地中海气候,泥沙堆积形成,土壤肥沃。所以选A。

46.如果城市A利用当地原料发展工业,最适宜的工业部门是( A )

A.棉纺织工业

B.麻纺织工业

C.水产品加工业

D.电子工业

解析:尼罗河沿岸盛产长绒棉,城市A适宜发展棉纺织工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读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示意图,回答下列各各题。

47.下列关于该岛屿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以平原为主,地势自南向北倾斜

B.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C.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大

D.河流流量大,有利于内河航运

解析:读图,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中部高,向东西两侧倾斜,A错。位于亚欧板块边缘,地壳活跃,B错。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大 ,C对。河流流程短,流量小,不利于内河航运,D错。故选C。

48.城市甲中的很多房屋建在浮在水面的木筏上,形成这一独特现象的自然原因不包括( D )

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B.地处赤道附近,降水量大

C.沼泽广布,地表积水多

D.河流众多,木筏充当浮桥

解析:读图,图示区有沼泽分布,说明地势低平,排水不畅,A包括。地处赤道附近,降水量大,B包括。沼泽广布,地表积水多,C包括。河流众多,木筏上建房屋,不是充当浮桥,D不包括。本题要求选择不包括选项,故选D。

下面两图中阴影部分为海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9.两区域图中( D )

A.甲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慢

B.甲河三角洲农业发达

C.乙河河口冬季结冰

D.乙河航运价值高

解析:根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图中地理事物形态判断,甲河为黄河、乙河为莱茵河。黄河含沙量大,每年输沙量大,因此黄河(甲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较快,A错误。黄河(甲河)三角洲主要为盐碱度较大的河口湿地,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农业不发达,B错误。莱茵河(乙河)河口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冬季一般不会结冰,C错误。莱茵河(乙河)流域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河流水量大,水流平稳,沿岸工业发达,因此航运价值高,D正确。故选D。

50.对于甲、乙两河及三角洲的开发利用,正确的说法是( C )

A.甲河河口建设港口,大力发展航运

B.甲河三角洲的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乙河的观光度假功能已成为其重要价值之一

D.乙河三角洲地区广种小麦

解析:黄河含沙量大,每年输沙量大,黄河(甲河)河口泥沙淤积严重,海水较浅,不适宜建设港口,A错误。黄河(甲河)三角洲多湿地,且水体中含盐碱较多,不适宜植树造林,B错误。莱茵河(乙河)经过整治后,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其观光度假功能已成为其重要价值之一,C正确。图中显示,乙河三角洲地区纬度较高,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不利于谷物成熟,因此不适宜广种小麦,D错误。故选C


高二地理试卷选择题及答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