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通用8篇】》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先秦散文【通用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先秦散文 篇1
幸运的是,作为主管部门的山东省旅游局支持我们大胆去做,其最了解旅游行业和产业,而且旅游教育、研究界的各位专家、老师、同行、朋友给予倾力支持,他们慨然应允担任本刊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亲自撰写刊首语或赐大作。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先生亲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以《让更多的人沿着更多的方向自由探索》一文为《旅游发展研究》发刊。
这些鼓励、期望、支持和厚爱使我们感到压力、责任和动力。《旅游发展研究》创刊两年,恰如蹒跚学步的儿童,但正是秉持“让更多的人沿着更多的方向自由探索”的信念,让我们享受了成长的自由与快乐。
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些历久弥新的学术精神和价值取向,是我们的办刊目标和追求。刊物致力于为所有的旅游思想者提供一个思想驰骋的空间,你可以在其中策马奔腾、跳跃,也可以伴着音乐节奏踏出优美的舞步。
思想自由的前提是有思想。对一篇论文来说,创新性的观点和思想是我们做出选择的第一标准,我们珍视思想就像每一个人都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其实,论文说到底就是作者的自白,为了向读者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论文首先应是一篇具有主题、材料、结构和语言等基本构件的文章。而国人喜欢从文章中读出观点、思想和启迪来。对旅游研究文章来说,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这样说:好的旅游研究文章也应体现先秦散文之美。
思想自由还应遵从一定的学术范式。实际上,先秦散文开中国文章重思想观点和逻辑推理之风,形式多样且风采各异,但也均体现一定的表达范式。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指出,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依此阐释,旅游学术范式是旅游学界在旅游研究中所共同遵从的话语体系和表达范例。中国本土意识下的旅游研究,既要根植于中国旅游发展的肥沃土壤,沿承中国文章的优秀风格,又要与国际旅游学界接轨,重视案例调查、定量分析、模型建构等研究范例,逐步形成中国“style”的旅游学术范式。惟其如此,我们的旅游研究才能既鲜活又扎实。
2013,开启了伟大的中国梦。我们的梦想,就是为旅游界思想自由与学术范式搭建一个共舞的平台。
先秦散文 篇2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就其本质而言,是哲学、政治论文,但在论述论证中取譬设喻,运用形象化的手段等,则开了中国文学散文发展的先河。先秦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师其心,其异如面。《论语》的简括,《孟子》的雄辩,《墨子》的严密,《庄子》的奇幻,《荀子》的浑厚,《韩非子》的峭拔,其独特鲜明而成熟的风格,无一不令人赏心悦目,击节称赞。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到:“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辩论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语文工具性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语文人文性的教育。谈到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就不得不提到我国文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文学、思想史上最耀眼的时期,各学派为了传播自家观点纷纷著书,而这一时期的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作品称之为先秦诸子散文。
中学教材中大量出现了诸子散文的选篇,从《论语》,到《孟子》,再到《庄子》,等等。这些选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现在笔者分析之所以会出现大量诸子散文选篇的原因。
其一,先秦诸子散文可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典范,后世也不曾逾越。先秦诸子散文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这是为何中学语文教材中会大量出现的关键因素。中学语文教材在选定课文时也是将这一时期的作品看得非常重要,这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具体统一。
其二,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派的基本思想都已经非常完整了,后世的变化也仅仅是从前者的思想上进一步地阐述了各家观点,甚至有些学派也积极地学习了、借鉴了其他学派的观点,例如,西汉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法家学说等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并且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有学者将这种新儒学思想称之为“外儒内法”。所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根源就在先秦诸子散文。
其三,先秦各家学说都是在讨论君与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孟子·尽心下》中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就是典型的在讨论民、国、君三者之间的关系。荀子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学习、继承中国古代思想就必须从先秦诸子散文入手。
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先秦诸子散文的讲述是至关重要的。但笔者观察近年来语文教学在中学阶段已显得较为薄弱了,部分人持一种观点,即语文学习都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然而,语文科目不仅仅指的是母语的使用,而是文化、思想、文明的综合性较强的一门科目。许多教育专家已经发现了中学语文教育正在沦为“鸡肋学科”,从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非常不利的。许多学者认为青少年的崇洋媚外的行为,与我国教育中出现了“语文寒流”有一定关系。笔者认为汉语热席卷全球,但唯独中国本土出现寒流,这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应该更加有力度、深度。只有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放在首位,才能让学生更具人文性。
三、先秦诸子散文的教育意义
先秦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一变革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其精神基础则是由于“士”阶层的兴起而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这些忧国忧民之“士”,或奔走于诸侯各国之间,宣扬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道,或讲学著书,表达对社会、人生、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哲学思考。先秦诸子散文的人文性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是中国人文的宝库。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先秦诸子散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具体统一主要表现在,先秦诸子散文既是古汉语教学的重要篇目,又是学习古代思想的重要途径,而古代思想的学习所占比重更大,这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尤为重要。例如,我国现阶段提出的和谐社会,其根源就是孔子的“仁”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包涵一切美德,是每个人都要追求的思想境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于“仁”这一思想教育的讲述尤为重要,在《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非常典型的对于“仁”这一概念的具体解释。这是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把握“仁”的思想,更形象而具体地理解“仁”,并以此思想作为自己生活中行为的准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性教育。
近来国内各类媒体多次报道了中学生的荒唐行为,那些让人们无法接受的不良行为、不良言语甚至不良思想,笔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深感痛心。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出现呢?问题就出在教育过程当中,教师没有给学生做出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没有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思想、人文素养的教育,加之社会中腐朽思想的影响,造成了当代部分中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才是核心问题,学生成绩不好还能提高,如果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定型后就很难再更改了。所以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目前在中学生中多有崇洋媚外的风气,先不论国外思想是利是弊,单就中华文化的继承这一重要历史使命,这种崇洋媚外对文化的延续起到了相当大的反作用。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教育活动中,对诸子散文的教学力度应当适当加大。这样无论是从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还是民族文化的弘扬,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谓是时不我待。
先秦散文 篇3
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庄子;文体
一、《论语》
它主要记载孔子的语录,也是一部说理散文,相传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论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记录了孔子的许多名言,它反映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比如,“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是孔子对子产的评价,从这个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作为政治家的政治主张。《孟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相比于《论语》,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文章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是以语录体为主,但是却减少使用三言两语式的独白,它从简明扼要的语录发展成了长篇大论,并且其中许多语录体散文已经具备了专题论文的性质。在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发展演变中,《墨子》是一部重要的作品。与《孟子》比较,它表现出由“对话”向“专论”过渡的特征。《墨子》各篇出现了简洁的标题,这些标题都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不仅如此,这些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层次分明。当然,有些文章的语录体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与之前的相比,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围绕中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庄子》
它在我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很重要,下边重点来谈一下《庄子》。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庄子》的时候,已经变化很大了。《庄子》给人的感觉人可谓是耳目一新。从文体上来说,《墨子》虽然已经表现出由“对话”为主转向“专论”,但仍有语录体的成分在内。而《庄子》已经摆脱了语录体的形式,进入了专题性论说文阶段,它用寓言的形式组成文章,与之前的《论语》《孟子》《墨子》以及后来的《荀子》《韩非子》有很大的不同。《庄子》里的寓言,达百篇之多,《内篇》有将近有神话幻想故事,也有借物寓言故事篇——寓言故事,这些寓言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往往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如《养生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段文字表达了全文的中心,总述了养生之道,提出了“缘督以为经”的观点。但是庄子却没有用客观事实来论述,而是讲了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表面看来,这几则寓言故事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但实际上都是为论点而服务,说明了养生的关键在于“依乎天理”。正因为《庄子》主要是寓言故事,这样就决定了它的论述方法不是运用逻辑推理,而是运用比喻及形象思维来论述观点,在故事情节中表达深刻的哲理。如,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没有使用抽象概念,而是展开想象,选取了一系列具体事务开始描写。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等都可以看出《庄子》驰骋的想象。庄子对具体的形象进行描述,说明世间万物虽然各不相同,有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是它们的存在和运行都是“有所待”的。如果只看浅层的话,《庄子》里的许多文章似乎有些模糊,但如果仔细品读的话又觉得有法可循。许多学者对此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将《庄子》的篇章之法归纳成游龙式、故事式和议论式。其中游龙式体现了《庄子》的风格,它包括《内篇》和外篇的《秋水》等。这些文章由很多寓言故事组成,用议论连缀成篇。这些议论仿佛没有联系,但是其实贯穿于一个主旨之中。从论说文的角度来说,《庄子》这种光中引线的做法虽然不太合适,但对于论说文的写作来说也是一种独特的风格,在我国散文史上是辉煌的一个篇章。
三、《荀子》和《韩非子》
这时,先秦诸子散文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它在论述方式和论证方法上与《墨子》和《庄子》有很大的不同,代表着我国论说文体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为后世的论说文体建立了楷模,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论说文体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先秦散文 篇4
关键词:人教版;翰林版;文言文;选文系统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26-02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编选情况进行研究,是考察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有效视角。大陆和台湾同宗同源,都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笔者选取了大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台湾翰林版高中国文必修教材,针对两岸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系统进行初步的探究分析,以期对当下文言文教学改革有所启迪。
一、文言文篇目数量统计分析
依据大陆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教材必修部分的编排内容共五个模块,每个模块为一册,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共五册,供高中学生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学完。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课文分单元编排,每册涵盖四个单元,学习重点各有不同。
台湾翰林版高中国文教材是依据台湾教育部于2010年修正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的规定编写而成。教材的编辑目标为“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增进文学作品的欣赏程度,及开拓生活视野,开怀生命意义”。全套教科书共分为六册,供高中学生在高中三年六学期所选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必修教材共65课,涉及到80篇作品。其中,古代诗文作品共39篇,包括22篇古代诗歌和17篇文言散文,在全套教科书的比例约占47%,比重有所增加,与新课标中“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的课程目标相一致。文言文依照文体组合单元,共有五个单元,分别安排在必修一至必修五中。
台湾翰林版高中国文全套教科书共79课,涉及到102篇作品。书中所选录的文言文范文,“除涵盖《课程纲要》所建议的30篇选文外,并斟酌选入数篇其他古代古典散文”,同时,“根据《课程纲要》,每册选入一至二课古代诗歌教材,以及一课文化经典教材。文化经典教材依次分别选自:《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庄子》。”从整体上看,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为17篇,在全部选文中所占比重为21.52%,翰林版则选入了45篇文言文作品,所占比重为44.12%,远远高于人教版中文言文的数量和比重。虽然在大陆新课改后,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加大了文言文作品的比重,但是相对于台湾翰林版教材,文言文比重依旧很低,可以看出,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台湾地区更为注重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
我们再来看一下文言文作品的分布规律。在人教版教材中,每册文言文作品的数量都保持在3到4篇,并且依照语体特点将文言文作品单独组合单元,文言文作品的分布很平均。
翰林版教材中文言文作品分布较为随意,国文二中文言文作品的数量最多,涉及10篇作品;国文六中文言文作品的数量仅为4篇,两册教材差异悬殊。
二、文言文选文出处及作者的统计分析
两版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范围都涉及了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多个高峰时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到两汉、魏晋文学,再到唐宋古文运动时期,都有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被选录进教材。其中,有6篇文言文作品同时被选入两版教材中,分别是《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过秦论》、《兰亭集序》、《师说》和《赤壁赋》;除此之外,翰林版高中国文与人教版初中语文也出现了5篇共同的文言选文,分别是《公输》、《桃花源记》、《出师表》、《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这些选文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思想和艺术价值很高,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体现了“典范性”是两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重要准则,也侧面体现两岸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共同的价值倾向。
另外,两地两版教材都不约而同地选入了大量的先秦散文。人教版中先秦时期的文言作品为5篇,而翰林版教材中先秦散文的选文数量达到了14篇,比重均达到了三分之一。先秦文学史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早阶段,既有体现张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也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年来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学性都具有极高的价值。两版教材的选文比例体现了编者们对于先秦文学的重视,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先秦时代距离现代生活太过遥远,很多体裁已经脱离了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过多地选录先秦散文会引发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不利于激发高中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两版教材在文言文选文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翰林版教材的选文范围更为广泛,上至先秦,下至明清;而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选文截止到南宋,元明清均有文言文作品选入。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明清时期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以清代为例,清代的散文成就所不及唐宋和秦汉,但其成就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桐城派”,在理论和创作上都有突出表现。适当选入部分明清散文,有利于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拓展阅读视野,更为完整把握文言文的发展脉络。
笔者简单地对两版教材中文言文选文的体裁进行了划分,发现人教版教材涉及了6种文言文体裁,包括史传史记类6篇,诸子散文3篇,论辩类2篇,序跋类3篇,奏议类1篇和杂记类2篇。翰林版教材则在选入了文言散文39篇,其中史传史记类3篇,诸子散文10篇,论辩类6篇,序跋类3篇,奏议类3篇,杂记类7篇,经学类1篇,书信类1篇,文学批评类1篇,寓言讽喻类3篇,事略类1篇。台湾地区《课程纲要》中对国文课本选入有明确要求――“每册应选入一课文化经典教材,分别依次选自《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庄子》”,表现在翰林版教材中则是诸子散文的数量达到了10篇,比重接近三分之一。另外,翰林版教材还选入了文言小说,共5篇,包括魏晋笔记小说、唐传奇和清代短篇小说三种体裁。如此看来,翰林版国文教材中文言作品的体裁高达15种,丰富多样,文质兼美,这与台湾地区《课程纲要》有关选文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以兼顾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文体与本体素材为原则”。相比之下,人教版教材虽然也注重文言文选文的典范性,但受限于教学时间,文言选文总量有限,选文范围偏窄,体裁较单一,史传史记类选文高达6篇,占全部文言选文的35%,其中有两篇均选自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人教版教材须在文言文选文的多样化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翰林版教材还选录《台湾通史序》,这是由清代台湾本土学者连横所撰写的文中“简述台湾三百年历史的发展,说明修撰台湾通史的动机,表达对台湾历史的关注”,体现了台湾地区国文教材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取材渐染本土特色”,这与《课程纲要》中兼顾“本土素材”的原则相一致。
三、两地高中语文教材文言选文的编排顺序研究
两版教材均为16开本,彩印。但翰林版国文教材采用了传统书本的编排形式,繁体字、竖排,阅读方式从右至左。而人教版教材则采用了大陆现在流行的编排形式,简体字、横排,阅读方式从左至右。两种排版方式各有优劣。简体字笔画少,容易识记,为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扫清了不少阅读和书写的障碍;另一方面,传统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更大,历史感更强,有利于文言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在学习过程中加强高中生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人教版阅读板块采用了文言文单独编组型的编排体例。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每册教科书都设置了一个文言文单元,选录三到四篇主题一致的文言散文。“以单元组织阅读,每个单元又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兼顾文体特征。”这种编排方式,符合新课标中对于“模块”的要求,同时又能够抓住文体特点进行能力训练,针对性比较强。
在文言单元的布局安排上,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地设置每册的文言单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感受能力――思考、议论能力――感悟能力”,内在的层梯性较强。
而翰林版高中国文教材则采用了文白混编的方式,教材以课为单位。这种文白混编的编排方式,没有充分重视到文言文的工具性,对文言文教学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文白混编混教,混淆了两种教学各自的侧重点,削弱了文言文教学的根基。文言和白话二者的特点和难点不同,学习的起点也不同,不宜放在一个教学层次,纳入同一条教学路子,否则就会违反各自的教学规律。硬要混在一起,尤其把文言文纳入现代实用文的框子”,“很难充分照顾到文言教学的特殊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两版语文教材都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两地中学语文教育的共性所在。台湾地区教材中文言文选文的数量更多,选文范围更为广泛,体裁更为丰富多样,重视选文作品的审美教育意义,但采用了文化混编的编辑方式,没有充分重视文言文工具性。教版教材以单元组织教材,尊重文言文作品的文体和内涵的同时,也考虑到适用对象的学习心理发展情况,对教材的编排更为严谨,也更为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除此之外,两版教材都“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纵向发展的序列”,每册的文言文作品之间都没有一个内在的逻辑联系,册与册之间亦是如此,教材的组织过于随意,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瑞腾,陈幸蕙,郑明俐。普通高级中学国文1[M].台北:翰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先秦散文 篇5
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教学方法
追溯本源,探寻根基。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时期中国社会轴心时代,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当时的辉煌和成就。因此,在人教版高中的语文课程中,特安排了《先秦诸子选读》,选录了《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六部作品中的一些重要篇章进行整合,以达到系统学习的目的,这对于诸子文章的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意义
高中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摄取多方面的精神食粮,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所知,只知孔子老子之名,而对于其真正的伟大在哪里,其有什么思想缺一无所知,难免写作文捉襟见肘,孤陋寡闻、内容浮浅、精神疲软等心灵疾患时有发生,展现了新一代青年人文精神的缺失。所以,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深入学习先秦经典著作有助于了解中历史文化背景。先秦诸子产生并活跃于春秋战国这样一个战乱纷争不断,称雄争霸割据,思想文化异端崛起的历史舞台上,其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日新月异皆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社会风云激荡的迅速剧变孕育了伟大的思想家。
深入学习先秦经典,是中国国学的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舞台的主角,肩负着历史的重担。
二、诸子散文教学给教师提出的挑战
教材选取的诸子文章都为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篇章。这些篇章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生智慧,是各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现实启发意义。如何利用好这些专题完成“课标”所规定的目标,是摆在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和巨大挑战。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否还适用诸子文学教学呢?先秦诸子的作品,时隔久远,古汉语言文字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对于一个古汉语言文字积累并不十分丰富的高中生来说是无疑是最大的难题,再加上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差迥异,要使学生做到心领神会达到教学效果那更非易事。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让学生对于这些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去认真领会体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髓所在呢?这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的一大挑战。
(二)、在文字与思想之间――教学过程中度的把握
择重而学,对于学生必须要知道的文言知识一定要重点讲解,在此基础上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梳理探究,并结合实际研讨都是必要的,但课堂就是课堂,我们不能带着学生读所有的经典,我们要重点要放在“读”和“研”上,提高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写作和表达能力与接受人文教化能力,让学生将来可以都更多的经典才是最终的目标。因此,新课改下的诸子散文教学是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个巨大的难题,怎样教和学才能把握住度,使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既提高自己学习能力,有提高自己精神修养,达到神与古人交的最佳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又一重大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摸索中前进,根据课程特点,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设计切实可行且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三、先秦诸子散文教学方法新探
每每提起语文教学方法,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想到那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式、讨论式、启发式、分析式、提问式等等。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哪些枯燥、难懂,时隔久远的先秦文章,营造一个快乐和谐语文课的教学氛围呢?本人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快乐讨论法
这一方法并不新鲜,在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但是在先秦散文教学中则用之甚少,其原因在于学生讨论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所选的这些文章大多并不是非常难懂,通过学生的查工具书,教师的疏通,一般可以理解,且其中蕴含了思辨的思维和许多有意义的小故事,要达到真正的领会古人的用意,与我们现代的生活结合起来,必须要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可以这样说,以调动学生兴趣、保持学习兴趣的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整合法――信息技术与诸子散文在教学过程中相整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视觉体验,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突破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多媒体计算机有其独特的优势,改变了以往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多媒体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考能力,有效地解决课文中的一些难于理解的问题,尤其是时隔久远的先秦文章。
(三)、疯狂朗诵法。
首先,教师就要学会“疯狂”,这里的“疯狂”并不是让语文老师也象李阳那样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拿着课本大喊,而指的是激情和毅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具备这种“疯狂”的精神,语文是国语和国文的融合,包含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怀着一份民族情去给学生热情洋溢地讲授字、词、句、段、篇、章。试想,老师都对这门学科没有感情,又怎么去要求学生呢?又怎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先秦散文 篇6
今年的教学选了大量的先秦散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承担起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先秦散文思想的责任。但一方面因为时隔久远,一方面因为理论性太强,思想太深刻,所以诸多的障碍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笔者就自己教授此内容的过程谈一谈几点自己的感悟。
由于先秦诸子典籍的不同特点和本课程的宗旨,“阅读文选”部分的材料采自《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在教授孔子《论语》部分内容时,因为此文是语录体的形式,而且每一篇又是由若干小内容组成的,如果一节一节讲,势必会造成“师累生乏”的情形,于是笔者尝试采取了让学生自行完成内容讲解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笔者让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选文,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相关材料,做好充足的准备,上课时讲解所选选文,与其他同学共享。其中有几位学生,他们的出色表现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学生选择的是第一则。中间有一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句是颜渊问到老师“克己复礼”的具体详情时孔子的回答。这位学生在解释了此句的意思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更好地理解“非……勿”这种句式,列举了现在江苏台热播的娱乐节目“非诚勿扰”。笔者在给这位学生的讲课做出评价后,又顺便让学生参与到对“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看法上,学生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自己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学习一则古文的同时又关注了现实。
另一位学生选了第八则。其中的内容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她在讲授此则时,例举了许多搜集到的事例,如江姐、文天祥、屈原。每一个可歌可泣的事例她都讲得很详细,很动情,下边的同学也被她所讲的故事吸引住了。笔者给她的评价是“有如此丰富的素材库,相信作文写起来定会得心应手”,同时笔者又不失时机地告诫那些平时抱怨写作无话可说的同学应从这个角度找自身原因。
还有一位学生选的是第三则。中间有一句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为了更生动地说明此内涵,她举了相关的成语、事例来验证孔子的这句话。如举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
此节课笔者把课堂放心地交给了学生,而他们也给了笔者莫大的惊喜。所以,在讲授这些思想理论性强的课文时,不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活动中,自己去搜寻材料,这样学生一方面能更好地积极地去理解平时难以理解的东西,一方面又可锻炼自己动手动脑积极思考的能力。而这些要比我们自己大费口舌地讲给学生收到的效果好得多。
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在课堂上更应体现出来。记得在讲到荀子“人定胜天”思想时,学习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后,笔者开展了一次课堂小辩论。学生举了很多新颖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现在各个国家的极端天气造成的灾难,人工降雨、降雪等。这样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了课堂活动,而且又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认识社会的能力及懂得了自己保护环境的使命。
可以说,师生关系是相互的。老师可以激发学生,学生同样也可以激发老师,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如在讲到庄子《无端崖之辞》的第七节时,除了笔者给学生讲到固定的寓意外,学生们又联想到了流言蜚语的可怕,以及如何去对待流言这一问题和当朋友比自己强时,应懂得分享等一些寓意。而这些都是笔者备这则选文时所没有想到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完成,快快乐乐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记得一位大作家曾说过:“人人都是天才。”的确,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教师应努力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而课堂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所以,在课堂上应鼓励激发每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做一个聆听者,一个观赏者,争取做一个和学生交心的朋友,探知他们的所思、所想。
先秦散文 篇7
摘 要:文学史家通常将先秦诸子文献划分为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三种类型,认为它们沿着“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方向之演进。这种归纳整体上指出先秦诸子文体的发展历程,然而新材料为先秦诸子文体的具体演进带来新的认识。《论语》载录的主要是孔子的言论及其行为,但孔子的言论、行为还散见于《论语》之外的其它文献,这些文献可视为《论语》类文献。《论语》文本的真正特征在于言、行两录,其中记行文本的分量少,记言则占据主要地位,其记言文本又包括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三种形态,但除事语体外很少长篇大论。《论语》类文献一方面继承《论语》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这些形态,但又有所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语录体向长篇大论演进;二是语录体向专论体演进。《论语》类文献表明先秦诸子文体的类型是复杂的,其演进路径也是多元的,所谓三阶段说的直线式演进思路显然遮蔽了诸子文体多元演进路径的真实图景。
关键词:《论语》类文献;对话体;专论体;诸子文体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2)05006209
诸子文献是先秦散文史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们在文体形态方面所呈现的特征以及变迁对于先秦散文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文学史家通常将先秦诸子文献形态划分为语录体、对问体及专论体三种类型,并且认为这些类型是沿着“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之方向演进的,这一观点长期主导人们对先秦诸子文献形态及其演进的认知。然而,随着出土文献等新材料的不断发现,一些学者开始质疑这一认识框架,比如陈桐生在《新的先秦说理散文发展观》、《中国说理散文之源:历史记言文》、《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等文章中就明确提出先秦说理散文发轫于《尚书》、《国语》等历史记言文,而纯粹的说理散文在七十子后学手中已经成型。这些看法无疑丰富了对先秦诸子文体生成的认识,但是,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这三种文体是不是包罗诸子文献形态的全部,诸子文献是不是按照“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之单线方向演进的,这些问题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思考。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试图从《论语》类文献这一维度出发,通过在形态学意义上分析《论语》及其相关文献的类型及其生成,重新思考先秦诸子文献的形态,并借此清理、描叙先秦诸子文体变迁的实际进程。
一、问题回顾
我们通常将先秦散文划分为史传与诸子两个层次,关于先秦诸子文体的类型及其演变,其间之认识显然经历一个过程,对此聂永华在《20世纪先秦诸子散文研究之回顾与思考》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这里只略举两种比较典型的认识。傅斯年认为记言是战国文体的初步,《论语》、《孟子》、《庄子》、《管子》、《晏子》中若干部分,及《墨子》的演说体都属于这一系列;进一步发展是舍去记言之体而据题抒论,如《商君书》、《荀子》、《韩非子》等,著论虽改变记言的形式,形成独立的论,但仍然只有篇的观念,到了战国晚年,书的观念才出现,如《吕氏春秋》。[1](P136
138)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提出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成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2](P60)这两种观点由于视角的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傅斯年主要着眼于战国文籍体式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记言
著论
成书”这样的三阶段说。这种三阶段说不纯关乎诸子文体的演进,但其中“记言
著论”却毫无疑问涉及文体的问题。倘若从文体方面来看,傅斯年在先秦诸子文体演变方面似乎持二阶段说,即由记言到著论(专论)的发展。游著《中国文学史》则纯粹从文体的角度去考察先秦诸子文体的演变,不同之处在于它对“记言”作进一步的分析,将其划分为语录体与对话体两个阶段,同时又分析议论文的萌芽、发展及成熟的过程。这些分析由于主要是从文体方面着手的,因此这种分析较傅氏为具体,似乎更切合先秦诸子文体演变之实际。
先秦散文 篇8
【关键词】先秦诸子 散文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56-01
人教社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的编者意图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文化,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然而,选修课的测试在高考试题结构中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虽从教材比例分量上来看,高中三年必修课程占五个模块和选修课程占五个模块的数量相等,但教师“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的观念仍存在。况且由于课时紧,以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36个课时为例,该书共七个单元,涉及《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 扣除测试讲评时间外,最多只有30个课时用于教学,故每单元平均只有四课时,课时的不足很容易导致教师为赶进度而 “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注重于文言文字词句的积累和讲解,或因其文中散文思想性强,就等同于思想政治课讲授人生大道理,从而背离了选修课开设的初衷。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策略的有效构建,进而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益。
一、组织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先秦诸子散文之所以流传至今,其根本原因是文中折射出的人文精神如坦荡浩然,自强不息的精神,宽宏感恩之道、中庸之道、和谐之道等等。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而且《先秦诸子选读》选用的是儒、道、墨、法四家散文中重要的篇章,每个单元即为每家思想文化专题:如面对紊乱秩序的现实社会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建立“仁”的学说,提倡追求人的内心和外在的宇宙和谐;孟子面对功利主义和君王暴政盛行时代提出“行仁义”“施仁政”主张;庄子的“安时处顺、以无用为大用、尊生”思想体现了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尊重,关怀了处于无路可走境遇的人们……。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也不必局限于此,不能仅仅依靠课本所编排的顺序教授,可以依据各个学派主张求同存异,用心整合,大胆取舍,自主组织新的学习专题。如:“孔子论学”“孔子论仁”、“孟子论义与利”、“《老子》中的矛盾观”、“《庄子》中的譬喻”、“《韩非子》中的寓言”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某方面思想内涵,体会其精髓,积累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进行专题辩论,写作专题论文(注意与时代特点尤其是最新时事结合起来分析研究, 交流论辩),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时间紧迫难处,适当加快教学节奏,留足时间为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提供有力条件,扩大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现以砥砺人格为重心的难点突破
先秦诸子散文是各家及其成员思想的表现,充满了卓越的智慧,他们在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与人生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师生。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学生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面对子路的坦率自信,夫子“哂之”;在《季氏将伐颛臾》里,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里,看到了他是兼善天下的仁者,正如人们评价的那样“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
在讲授《孟子》可以感受到他的“大丈夫”人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一直影响至今。更重要的是文中也提到了如何培养这种大丈夫人格精神的方法。《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提及到养气同时也是养勇。这种气是由道德心灵生发出的,不是一般的大胆,更不是匹夫之勇。《人和》中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对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高中生如何处理同学关系有指导意义。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学习庄子的逍遥精神(优游自在淡泊名利隐于江湖,甘心寂寞出世脱俗匿于荒野)获得心灵的慰藉。
历史悠久的古代散文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批判地继承优良文化魅力就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诸子们的情感,滋润自身灵魂,升华人生境界。从而获得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获得一种人情、人性、人格的深刻体验和感悟,进而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三、实施以诵读悟情为手段的教学方法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幺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红楼梦》中贾宝玉学习文章,也是诵读,述其意,谈其悟。故在先秦散文教学中可以实施以诵读悟情为手段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
先秦散文语言简练,思想深刻,句式长短相继,音律和谐。在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先秦文章的感悟,还可以在朗读中体味作者当时的意境,领悟其文章的深刻内涵。但朗读虽好,也要根据不同的阅读要求,应该给学生确定不同的诵读目标。如初读时确定的目标可以是“读音准确、节奏流畅”或者“初通大意”;再读时确定的目标可以是“领悟情感”、“理清脉络”等,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读。倘若只是“有口无心的朗读”贯穿其中,就成“和尚念经了”。还可以依据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特点灵活运用朗读手段。一类是语录体散文,如《论语》《墨子》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强调语气要适合孔子文章的舒缓迂曲,从容淡定。一类是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如《庄子》《孟子》根据文本的特点适合集体读句读,读出强烈感情,读出孟子文章充沛气势。一类是专题议论文,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如《荀子》和《韩非子》短文章整体读,长文章逐段读,长文章划分论点、论据重点读或默读。此时教师用有感染力的示范朗读影响学生,或抑扬顿挫,或舒缓不迫,就连简单的“之乎者也”有腔有调,或“足之舞之蹈之”,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悟文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