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经典短篇散文【精选6篇】》
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郁达夫经典短篇散文【精选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郁达夫散文 篇1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散文有很高的成就。年少时赴日留学,深受近代思潮的影响。回国后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创办创造社,揭露当时的时弊。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走各地,宣传抗日。抗战胜利时,却被日军秘密杀害于印尼。胡愈之先生曾这样评价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故都的秋》是其散文代表作。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8月。那时的他,结束在外的漂泊,刚回到北平。这是他时隔21年再次回到北平,回到当年他曾经熟悉的地方。这时候的故都,早已经变得物是人非。看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作者有些激动,有些失落,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凉。
岁月是无情的,这个时候的郁达夫已经到了中年,因为恰逢国家遭难,郁达夫四处漂泊,北上南下,甚至远涉南洋,奔走在抗日宣传的最前线。岁月在他的脸上,在他的心里,不可避免的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最易伤感,最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心境最为复杂。伤春悲秋,然后通过文字将其表达出来,是他们经常做的事情,郁达夫也不例外。面对此时此刻的故都,他的心已经“被一片秋草和落叶触碰,被衰弱的蝉声缠绕,被秋雨打湿,被凉风扫过。”
因此,在这种心境下,在来到北平的第四天,作者写下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名作。或许是隔得太久,又或者是心境的关系,在他的眼里,故都北平的秋,今年似乎“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这“清”“静”“悲凉”,便构成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基调和主线。整篇文章就此铺开。在作者的眼里,“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天的特色,这是故都的秋于众不同的地方。“那飘零的槐叶,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拓寺的钟声”,这一连串的故都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的景物,让久居南方,四处漂泊的作者在熟悉之余,更添孤独悲凉之感,而这,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写照。作者的感情随着景物描写的深入,也蒙上了一丝丝悲凉的秋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通过对故都的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心境的悲凉,这种物我相容的高度契合,显示了作家在创作上的高超艺术。当然,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作者在表达一种悲凉的意境之外,还在文字艺术的表达上有一些别的韵味。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所描写的景物,通过独特的手法表述出来,都有一种雅俗共赏的味道,使得那一层淡淡的悲凉意味,除了带给诗人的心境上的凄凉,还有一种人生的感悟。
1938年的故都,和往常的秋天已经不太一样,因为此时的北平,已经沦落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这个时候的秋天,除了萧瑟,还有一种衰败的意味。郁达夫是著名的抗日志士,看到故都如此景象,他的心境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悲凉的同时,更有一种死亡的味道。衰败和死亡是人生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境界。有点颓废,而且有点唯美。“由此可以看到。作者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中国的传统审美情趣,还融入了西方的唯美主义,以恶为美,以丑为美,以死亡为美。丑到极致,便是美,这种境界,可以说是高雅。
不过,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并没有把雅趣和俗趣绝对地对立,相反,他非常有意识地让雅趣带上世俗的色彩。作者在《故都的秋》中对景物的描写,还有其低俗的一面。正如他在文章所描写的秋蝉,很平凡,很世俗,是和“耗子”一样,像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而耗子”一词所体现的,正是一种低俗的美。这就使得原本高雅的境界透露出世俗的、平民的色彩。这种与雅趣相辅相成的平民色彩,也就是俗趣。
还有,作者在文章中所写的“都市闲人”,“穿着传统的衣裳“或者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所体现的低俗的趣味一面就更加浓厚了。一个“闲”字,就体现了在大都市中的低俗趣味,是很有神韵的,“闲”,尤其是在大都市中的“闲”,这也是一种情调。闲人也是俗人,不一定有多少高雅的文化修养;但是,他们却有高雅的文化人的悠闲的格调,又为高雅的文化人欣赏。这是一种点睛之笔,也是雅俗之间的串联之笔。它让这篇文章在雅俗之间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彰显了一种趣味美。
纵观全文,能从《故都的秋》里感觉到一种悲凉韵味。这是当时故都的环境,以及作者的心境所决定的。作者在文章中对故都一系列独特景物以及人物的描法,体现的除了悲凉之外,还将雅趣和俗趣交融为了一体,别有一番意境。这种大雅大俗的结合,是郁达夫式的趣味的一个创造,这种创造,再加上作者的心境,交织成一片,也使得《故都的秋》成为当代散文史上的丰碑。
郁达夫散文 篇2
首先,作者通过巧妙的叙述方式自然地介入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中,使自己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如“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像花儿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等语句,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感觉到作者就生活在这个秋天,甚至让人觉得那个“泡一碗浓茶”,在院子里坐着看天的,早晨起来到街上散步的人就是郁达夫,他甚至还会在雨后的桥头和熟人用“平平仄仄”的北方话一同感受秋的凉意。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散文中作者的平民意识,就是因为在文中,郁达夫并不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俯视平民的生活,而是以一个普通的北京人的心境感受自己周围的生活。透过文字的表层,读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郁达夫不仅在写秋景,更是在描述一种生活。于是,文中的景和情在生活的层面上融为了一体。这样,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也就不仅仅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更是郁达夫对人生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一种包容着中国文化精神的生命价值追求。所以,直到文章的结尾,郁达夫仍然没有从故都的秋味中跳出来,而“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其次,本文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表达上侧重于主观世界。我们知道,从文学活动的规律来看,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调各有侧重,而作者郁达夫又是在什么样背景下创作写出《故都的秋》一文的呢?
1933年4月,郁达夫为逃避国民政府的高压和文艺界的纷争而由上海迁居杭州,但他很快发现杭州也并非“世外桃源”,于是写下了“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这样的诗句,以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1934年7月,郁达夫离开杭州去青岛避暑,8月转赴北平,终于发现了与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的“深沉的地方”,写下了传世名篇《故都的秋》。这就决定了郁达夫在描绘故都之秋时,必然会侧重于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表达,于是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只不过是郁达夫主观心境在客观景物上的投影,而客观景物则成为了郁达夫精神世界的缩影。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与其说是郁达夫饱尝了故都的秋味,还不如说是郁达夫找到了一种符合他悲凉心境的生活。这种生活既让他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又让他触摸到了历史文化的气息,正好契合了郁达夫的精神需求,成为了他“儒生逃秦”的好去处。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中国文人和秋的关系,对郁达夫的主观世界加以分析。正如郁达夫在文中所写“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郁达夫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必然深受中国传统悲秋文化的影响。那么,中国文人的这种悲秋意识中到底包含着一种什么情结呢?著名学者赵敏俐认为,“中国文学里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始终比较明显地和相思与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蕴涵的正是“相思与怀归”的主题。而“怀归”恰恰又是“相思”的目的,因此,《故都的秋》更侧重于“怀归”主旨的表达,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怀归”,更是一个生活在战乱年代、饱受人生忧患与哀痛的读书人对精神家园的“怀归”。
郁达夫正是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描绘,为自己的精神找到了一个栖息的家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一个皈依之所,完成了一次属于自己的精神旅程。
郁达夫散文 篇3
1、文学研究会在京成立于(B)
A、1923年B、1921年C、1920年D、1925年
2、“五四”以后,周作人属于(A)
A、《语丝》派B、《字衡》派C、新月派D、创造成员
3、下列作品不是周作人所作(D)
A、《雨天的书》B、《自己的园地》C、《泽泻集》D、《猛虎集》
4、善于以“自叙传”的方式和第一人称的写作方法写作的小说作家(C)
A、巴金B、矛盾C、郁达夫D、沈从文
5、下列作品属于记游散文的是(D)
A、《沙滩的足迹》B、《爱尔克的灯光》C、《故乡的野菜》D、《故都的秋》
6、“五四”以后郁达夫是以个社团的发起人之一(A)
A、创造社B、文学研究会C、新月诗社D、左联
7、《故都的秋》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