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有关冬天的诗句7篇正文

《有关冬天的诗句7篇》

时间: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各类诗句都很熟悉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有关冬天的诗句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1

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春天,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我喜欢读春天有关的诗,因为这些诗能让人感受到美的意境,让人觉得,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高高的柳树像用青绿色的宝石装饰成的,像千万条绿色丝带随风飘摇,是二月的春风剪出了这细细的叶子。多么优美的诗,多么美丽梦幻的景色啊!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又读了许多与春有关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哦,春天的美丽景色是关不住的。瞧,那枝红杏不是从墙里探出头来。我吟诵着这首诗,仿佛置身在园外,闻着“逃”出来的花香,看到了杏花出墙的那一暮,多么浓的春意啊!

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又好像让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春日映照的江山特别秀丽,春风又送来了阵阵花草的芬芳。冬天结冻的土变得湿软,正适合飞燕筑巢,暖和的沙地上正睡着一对鸳鸯。

.......

诗,是文章的浓缩,好诗能让我们终生受益!

诗中的“冬”

小时候,我跟妈妈一起读诗,妈妈读一句,我跟着读一句。那时候,我只觉得诗很好听,而对诗中的含意与诗人的思想感情却一概不知。

记得第一次读诗是一个冬天,那天还下着小雪,妈妈教我读柳宗元的《江雪》。也许是那时记忆力好,也许我对这首诗特别感兴趣,读了两遍,我就会背了。走在大街上,吟诵着这首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引来许多过路人的目光,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里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当然,这诗的意思,我一点儿也不懂,还在胡乱猜想,舟也会孤单吗?雪也能钓吗?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又读了许多与“冬”有关的古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读着这首诗,我仿佛看见了洁白的六瓣雪花飘进窗户,坐在窗前赏雪,只看到青翠的竹枝渐渐变成白玉雕成的一样。多么美丽迷人的冬景啊!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我仿佛看到了在大雪纷飞的一天,一对朋友正依依惜别,一个将跟着南飞的大雁离去,朋友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啊!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2

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

依稀和气排冬严,日就长日辞长夜。

日光红洒,桂枝下的薄霜虽还没有消却,但温和的气息已排去严冬的寒冷,渐长的白昼已代替那漫漫的长夜,春天已经来了。

春景在诗人笔下更是绚丽多彩,杜甫《绝句》诗云: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天丽日当空,春风送暖,草木滋生,花香鸟语,报春的头者?家燕从遥远的南方归来,泥喃于梁檐之下。

要说春天最美的特征是什么,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又隔数重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这里,诗人生动形象地用一个"绿"字来概括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大千世界,用"绿"字来传递春的信息,不能不说是绝妙之笔。

王维《游春曲》说:

万树红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杏花、春风、绿水自然成了春天最美的特征了。

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把春天和杏花联系在一起,更是一首广为传诵的咏春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好一枝出墙的红杏,向人间报春来了。从科学来说,春天的物候指标最好是什么呢?不少诗人喜欢以树木抽青来表示。正如宋代张?颉读⒋号汲伞肥?疲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

但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又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表示春天的指标呢?看来,诗人推荐杨柳了。杜甫《腊日》诗云:

白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白居易《杨柳枝词》: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人们从丽日气息中,从花香鸟语中,从杨柳青青中感觉到春天到来。但陈师道的《春怀示邻里》,对春天描写不限于山水花鸟,这首诗却写了小动物的活动: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着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在雨后潮湿的断墙上,蜗牛留下的白色粘液,随着它弯弯曲曲的行迹,组成了像是篆体的文字;燕子占据连行脚僧也走了的百年老屋,在那里衔泥作巢,安下家来;蜘蛛殷勤地吐丝结网,张捕猎物,但蛛丝毕竟太细,一阵风来吹断了许多,需要重新修补,才能成网;四出采花的蜜蜂早晚两次嗡嗡成群地排成行列赶回蜂窠。这些常常不为人们注意的小动物,也是春天繁忙热闹景象的一部分,陈师道潜心观物,注意到了点缀春光的这些角落,说明他观察之细和状物之巧。

那么春天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呢?古代人们把立春(二月六日或七日)作为春季始日,而把立夏(五月六日或七日)作为春季的终日。然而从气温来看,立春节气内,许多地区仍有低于零度的气温和飞雪漫天的天气。把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那是太早了。如李白《塞下曲》就写道: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在五月的天山冰雪未融,还没有春天的景色。唐代张敬忠《边词》也写道:

五原春色旧未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五原即今日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二月还不见杨柳,等到河畔冰河解冻,长安已花落了。这种现象是如何解释呢?原来我们感到气候的冷暖,并不是直接随太阳光的角度变化而变化的,而是随大地接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放出的热量的多少而变化的。从立春开始,大地差不多迟两个月才积累到足够的热量。因此,最科学的分法,还是气候学上的分法,以温度为标准,以五日为一候,候平均气温在摄氏十度以下为冬,在二十二度以上为夏,在十和二十二度之间为春秋。按照这个标准,再参照物候变化,就可以看出,地区不同,高低差异,春天到来就有早有迟,居留时间也就有长有短。

福建、浙江的春季多开始于二月下旬,长江流域的春天开始于三月间,京津一带须待四月上旬才有春色,黑龙江的春天常常要到立夏前后,而在青藏高原北部4000米以上,南部4300米以上的高寒地方处于冰天雪地之中终年没有春色。

春天的脚步首先来到江南,唐朝诗人王湾的《江南意》一诗,以敏锐的感受,报导江南春来早的消息: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唯向此中偏。

诗中最后两句说,从来观察季节气象变化,只有在这里才如此清楚。"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别出新意,是诗中最动人的诗句。残夜未尽,太阳就已经从海上涌现,似乎是残夜带来光明。"江春入旧年"是说春天的起步早,好像从旧年底就已开始,也就是说,未到新年,江南已先有春意了。“海日生残废,江春入旧年”这两句,在唐代已成名句。以至于唐代宰相,著名文学家张说,将这两句诗亲手写在办公的政事堂上,让朝内的其它读书人仔细观摩学习。唐僖宗时的诗人郑谷,也写一首七绝诗:“一卷疏芜一百篇,名成来敢暂忘筌。何如海日生残夜,—句能令万古传。”诗的意思是:我这一卷诗中杂七杂八有诗百篇,现在虽然出了名,可也不敢忘了赖以成功的这些诗作。可它仍怎么比得上佳句“海日生残夜”,这一句就可以流传万古了。诗中的“筌”是捕鱼用的竹器,“忘筌”即指在捕得了鱼以后就忘了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白居易《忆江南》词。虽说江南春好,但并非天天艳阳晴空。春天是个天气多变的季节,特别是春末夏初的时候,江南气候更是阴晴不定。唐代诗人刘长卿《别严士元》诗云: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阖闾"即苏州城,相传为春秋吴王阖闾所建。诗中"春寒阴复晴"正是概括了江南春天天气的特点。这是冷暖气流在江南地区互相对峙的结果。

春天也是多雨季节,正如汪藻《春日》诗云: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旁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田野碧绿,鸥鸟悠闲,桃花出篱笑,过午有鸡叫,但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春雨连绵。

春雨潇潇,春意盎然。诗人们曾对春雨起了许多雅号。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三月桃花雨",僧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春雨总是和春花联在一起。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夜而不寐,从今夜的雨声联想到明朝的卖花声,从那淅淅沥沥的春雨,仿佛闻到大街小巷的杏花香,正写出春雨杏花之间的讯息。

春天雨水充沛,对春耕春种大有好处,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冬耕之后,土?袄镎?彼?怀〈河曜倘蟠蟮兀?终嫦蠡平鹨谎?蟆6鸥υ凇洞阂瓜灿辍分幸魉械溃骸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里,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宫城。

春雨仿佛很知时节,适时而来,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抓紧这个宝贵时节,备耕积肥,耕翻土地。李绅《古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有春播得好,才有秋天的收获季节。

多雾也是春天天气的一个特点。唐代书法家张旭《山行留客》描写道: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春天在山中因为云雾水气很大,即使晴天也会把衣服沾湿。

春季在江南地区气旋很多,雷雨经常发生在内陆地区,而且雷雨出现最高峰不是在夏季而是在春季,白居易《闻雷》就写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正月雷声始动,这雷声惊醒了蛰伏中昆虫。当然,这雷声并不都是每年正月,而虫类也并不是真正被雷声所惊醒。不过,惊蛰前后不谋而合地出现春雷却是事实。春雷多是热雷雨,入春以后,气温回升,东南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活跃,冷暖空气交锋,空气变得不稳定了,云中有强烈的上升下降气流,导致雷电现象产生。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地形多种多样,春光处处不一样。在江南四季分配得比较均匀,有明显的春和、夏热、秋爽、冬寒的四时变化。但是在云贵高原,湿润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不甚分明。在华南无冬区时里,春季没有起点,秋季没有终点,并且干湿季节明显。唐代诗人柳宗元在广西柳州作《二月榕叶》诗云: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竟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这首诗意思是说,二月是中原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的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不解,这是春天还是秋天。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归去,唤取归来同往。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3

论文摘要:作为“诗史”,杜甫叙事诗的文化批判功能除依赖于对诗歌整体思想内容的理解外.还表现在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这种功能。如对较敏感的事物进行表述时采用能指与所指差异较大的词语,大量运用非陈述句式,使用具有批判力量的修辞格等。

唐代是封建历史上一个思想比较开放的时期,这种时代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唐诗的极度繁荣。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文化霸权仍然存在,诗人们仍不能毫无忌惮地写作。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到了极点,文化霸权也由隐而显,杜甫因房琅事而受冷落并最终被逐出朝廷便是文化霸权的结果。这个时期,许多诗人因慑于这种霸权而纷纷放下手中的笔。作为一个敏感而又爱国的诗人,杜甫不可能面对国家的危机而无动于衷,他要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去揭露黑暗的社会,因此他以更大的热情投人到写作中,最能代表杜诗现实主义风格的以新乐府诗为代表的叙事诗大多写于此时。但杜甫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不可能游离于那个社会之外,因此他也要受到文化霸权的制约,对当朝统治者进行评判和指责时也有所顾忌。但读者从杜甫叙事诗尤其是新乐府诗中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文化批判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一方面依赖于诗歌作为一个整体,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也是人们所普遍忽略的一点,就是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文化批判的功能。

一能指和所指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提出来的两个概念,分别代表概念和音响形象,此处借用这两个概念并把能指界定为语词所代表的概念本身的意义,把所指界定为语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意义。

能指与所指之间可以是统一的,但也可以是有所差异的。杜诗中对一些比较敏感的事物的表述便体现了有所差异的一面。表面的能指是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是对文化霸权的妥协,而真正的所指是对当时社会的揭露与批判,是对文化霸权的颠覆。

(一)人称

1.能指:第三人称,泛指汁所指:第一人称,特指。如:

(1)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兵车行》)

(2)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

(3)树枝有鸟乱鸣时,叹色无人独归客。(《光禄坂行》)

(4)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新安吏》)

(5)飘然时危一老翁,十年厌见放旗红。(《冬狩行》)

以上各例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仍是由人到人的关系,只是人称和指称范围有变化,例(1)的“道旁过者”、例(2)的“少陵野老”、例(3)的“独归客”、例(4)的“客”、例(5)的“老翁”等语词的能指都是第三人称,是泛指,而其所指均应是“作者自谓”,是第一人称,是特指。相对而言,其所指的第一人称、特指比较敏感,潜在的危险性更大,而换用能指的第三人称、泛指有利于淡化矛盾,回避危险,对意义的表达也不会产生影响。

2能指:客观事物或他人,所指:特定的人。女口:

(6)杨花雪落在白孩,青乌飞去街红巾。《丽人行》

(7)后来鞍马何遥巡,当杆下马入娜菌。《丽人行》

(8)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哀江头》

(9)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安吏》

(10)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例(6)“杨花”和“白蕉”的能指为两种植物,所指分别为杨国忠和耽国夫人;例(7)“后来鞍马”的能指为配有马鞍的马,所指为杨国忠;例(8)“明眸皓齿”能指为人身体的两部分,所指为杨贵妃;例(9)..了卜射”,(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子仪时已进中书令,而仍称其旧官,盖功著于仆射,而御士卒宽,就其易晓者以安之也。‑Ulces2s,此说一经产生,其后诸家注释均依此说。但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了卜射”的能指为一种官职名,所指为郭子仪,能指用“仆射”而不用“中书令”是全诗用语特点的必然结果。《新安吏》一诗的写作内容是比较敏感的,因此对一些较敏感的人与物,如“客行新安道”的“客”和“新安”,诗人都采用能指与所指之间差异较大的词语,对郭子仪这样一个安史之乱时期的敏感人物,诗人称其旧官,主要是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而不是“就其易晓者以安之”。例(10)“武皇”的能指为汉武帝,所指为唐玄宗,武帝喜开边,唐玄宗亦好开边,当时不便直斥,故比之武帝。

(二)地名。能指:旧称或泛称*所指:今地、特称。如:

(11)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新安吏》)

(12)中男绝短刁、,何以守王城。《新安吏》)

(13)我军收相州,日夕望其平。《新安吏》)

(14)草中孤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冬狩行》

(15)回略大荒来,堵函盖虚尔。《塞芦子》

例(11)的“新安”,《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书》新安,隋县”。由此可见,其能指为隋代的一个县,而其所指为唐县。例(12)的“王城”,(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之东都,即今之王城。”可见其能指为周朝的某地,所指为“唐之东都”。例(13)的“相州”,参照(杜诗镜锉)对(洗兵马)“只残邺城不日得”中“邺城”的解释:“旧唐书:相州属河北道,天宝改邺郡,乾元改邺城”。《新安吏》一诗写于乾元二年,可见“相州”一词能指为一古地,而所指为今地邺城。例(14)“咸阳宫”的能指为秦,所指为长安。以上四例能指均为古地,所指为今地。例(15)的“大荒”,(读杜心解)的解释为:“统日‘大荒’,不敢斥言灵武也。可见其能指为泛称,所指为特称。

(三)其他。能指:普通名词或虚有事物,所指:讳语或忌语。如:

(16)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

(17)岂意绒难料,归军星散营。《新安吏》

(18)泉有巨鱼长比人,丹砂作尾黄金蜂。《沙苑行》

(19)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往城北。《哀江头》

(20)荒戍之城五色古,东郭老人住青丘。《锦树行》

例(16)的“天地”,《读杜心解》解释为:“‘天地无情’,固是为朝廷讳。”f31(}s3)例(17)的“归军”,《杜臆》解释为:“此不言军败而言归军,亦讳之也。(”,,例(18)的“泉”,《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讳渊,故改泉。”例(19)“胡骑”的能指为少数民族骑兵,所指为安禄山叛军,《哀江头》一诗写于至德二载春,其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且杜甫身陷长安,对安之“叛军”性质有所顾忌,故采用无潜在危险的“胡骑”。例(20)的“东郭老人”和“青丘”,《读杜心解》解释为:“‘东郭老人’非公自号,‘青丘’非寓夔地名,盖因‘小儿’、‘恶少’等语,太觉显斥,自隐其名,而托为子虚、无是之人,以避时忌耳。

以上诸例能指与所指之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诗都表达了对君主或朝廷行为的不满与指责,而这种不满与指责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但这种危险并不是在所有的诗中都存在,所以诗人在某些诗中也采用了一些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的词语,如(洗兵马》“只残邺城不日得”中的“邺城”,“郭相谋深古来少”中的“郭相”。而同写于乾元二年的《新安吏》,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表达同样所指的词分别换成了能指不同的“相州”和“仆射”。

二在诗歌尤其是叙事诗的创作中,从语气的角度讲,陈述句应是应用最多的一种类型。但陈述句只是述说一个判断,描写一种德性、情状,叙述一个动作或变化,不带强烈的感彩。

而杜甫以新乐府诗为代表叙事诗要达到“讽兴当时之事”(元镇《古题乐府序》)的目的,必然要融人诗人的感情。由此,杜甫在诗中大量运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非陈述句式。通过这些句式,打破读者的惯常思维,使读者以一种新的角度去审视社会,进而对社会乃至自我认识方式作出积极的探索,从而使诗人的“讽兴”目的得以实现。

(一)疑问句

疑问句,或有问无答,或自问自答,或无疑而问。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个条件,引导其主动思索、判断,让内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更好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另一方面,加强语气,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情刺激,引发反思。

1一般疑问句。如:

(21)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

(22)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岁晏行》)

(23)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蚕谷行》)

(24)肉味不足登鼎蛆,何为见羁虞罗中?(《冬狩行》)

(25)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

以上诸例都提出了一些诗人似乎知道而又无法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与诗人同时代同命运的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显示出了诗人对世事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引导读者关注同样的问题,在渐深、渐全面的思考中自觉地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2.设问句。如:

(26)士卒何草草?筑城憧关道。(《潼关吏》)

(27)四部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无家别》)

(28)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大麦行》)

(29)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哀江头》)

(30)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翼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极稳称身。(《丽人行》

以上诸例均自问自答。“问”,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答”,强调答案,显示出主体的参与,使所述更可信、更有力度。一问一答,使读者在思考中接受诗人的观点,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从而强化批判效果。

3.反问句。如:

(31)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新安吏》

(32)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新婚别》

(33)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垂老别》

(34)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北有昭君村?(《负薪行》)

(35)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

以上诸例均属无疑而问,使用问句形式的目的在于加强语言的力度,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从而不自觉地引导读者去思考隐藏在这肯定的判断后面更深层的东西。

(二)感叹句

感叹句是情感达到高峰时所采用的一种句式,是慷慨激昂、激情万分的爆发和喷涌。诗人面对家国之大不幸,情何以堪!如此之激情会深深地感染读者,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使读者自觉地接受诗人的观点。如:

(36)鸣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折槛行》)

(37)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鸣呼,得不哀痛尘再蒙!(《冬狩行》)

(38)丧乱死多门,鸣呼泪如在!(《白马》)

(39)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哀王孙》)

(40)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知土!(《贫交行》)

(三)祈使句

祈使句,感情有强弱之分,强而坚定的为命令或禁止,弱而委婉的为祈求、劝请、建议或劝止。杜甫新乐府诗所用祈使句基本上全为后者。这种弱而委婉的表达是诗人较为低下的身份地位所决定的,这种表达同时也显示了其所述是诗人的衷心之语,显示了诗人对世事的关切。如:

(41)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安吏》

(42)请嘱防关将,懊勿学哥舒。《渔关吏》

(43)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锦树行》

(44)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岁晏行》)

(45)不劳烈士泪汾沱,男谷女丝终复歌。《蚕谷行》)

杜甫的新乐府诗运用了大量的非陈述句式以增强其文化批判力量,而这种非陈述句式使用位置的不同也会影响表达效果。当一个非陈述句出现在诗尾时,它会产生一种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杜甫的新乐府诗共32首,有25首的结尾都用了非陈述句。其中用疑问句的10首(《沙苑行》、《悲青坂》、《塞芦子》、《洗兵马》、《无家别》、《大麦行》、《光禄坂行》、《负薪行》、《最能行》、《岁晏行》),用感叹句8首(《贫交行》、《哀王孙》、《垂老别》、《苦战行》、《去秋行》、《冬狩行》、《虎牙行》、《白马》),用祈使句的7首(《新安吏》、《渔关吏》、《新婚别》、《丽人行》、《锦树行》、《自平》、《蚕谷行》)。

杜甫的叙事诗在表达上多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但这种平铺直叙的手法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很难实现“讽兴”的目的。为解决这一矛盾,杜甫除用前述两种方式外,还运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修辞格。

(一)对比。如:

(46)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扰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47)去年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去秋行》

(48)去年米贵阅军粮,今年米戏太伤农。(《岁晏行》

(49)富豪有钱驾大封,贫穷取给行碟子。(《最能行》

(50)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锦树行》

例(46)“生男”和“生女”相对比,先是将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观念反其道而用之,提出“生男恶”和“生女好”的反传统论调,激起波澜,接着对其原因进行对比解释,从比较中揭示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例(47)去年之“臂枪”和今年之“白骨”相对比,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例(48)“去年米贵”和“今年米贱”对比,揭示出收成的好坏并没有改变农民的命运,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批判。例(49)“有钱”之“富豪”与“无钱”之“贫农”所驾船只比较,显示出贫富之差距。例(50)“圣贤”之“薄命”与“奸雄恶少”之“封侯”对比,显示了诗人对世事不公的深沉反思。

(二)比喻。如:

(51)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兵车行》)

(52)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哀王孙》)

(53)岂意绒难料,归军星散营。《新安吏》)

(54)青铃宵子困泥途,白马将军若雷电。《折槛行》)

(55)黄门飞鞍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丽人行》)

例(51)是一个弱比,将人喻成“犬与鸡”,写出了征人的地位之低与命运之悲惨。例(52)以“豺狼”喻安禄山,以“龙”喻唐玄宗,写出了诗人对安禄山之憎恶,对唐玄宗的尊重。例(53)以“星散”喻兵败后的士卒数量少而又无组织的散乱状态。例(54)以“困泥途”喻“青拎宵子”仕途之坎坷,以“若雷电”喻“白马将军”之势焰惊人。例(55)以“不动尘”形容驰马轻快,亦喻骑术高超,但如此之高超骑术不是为国安邦,而是“送八珍”,实乃一大讽刺。

(三)夸张。如:

(56)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

(57)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在!《白马》

(58)禽兽已毙十七八,杂声落日回苍官。《冬狩行》

(59)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

(60)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悲陈陶》

例(56)通过“眼枯见骨”的夸张,写出了征人与送行者的悲痛心情,也衬托出“天地”(朝廷)之“无情”。例(57)通过“泪如镶”的夸张,写出悲之深,衬托出“丧乱死多门”之惨。例(58)以“落日回苍弯”的夸张衬托杀声之大。例(59)以“哭声干云霄”的夸张,一方面写出哭声之大而众,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征人有去无回的命运,有力地鞭糙了统治者穷兵默武的开边政策。例(60)以“血作水”的夸张写出了在陈陶一役中牺牲人数之多。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4

2、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4、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 梅》

7、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5

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有助于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这种效果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达不到的。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过:“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所以,朗读、吟诵是诗歌教学的法宝。一位教师在教学二上《水乡歌》时,关注到这首诗的一问一答,颇有情趣,就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

刚开始,学生没有关注到一问一答的句式,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标点符号,学生恍然大悟,开始自己练习,等到学生读熟时,教师开始实施一问一答的“对诗”,教师问学生答,饶有情趣;接着,师生开始变换角色练朗读,一会儿变成孩子的小伙伴,一会儿变成旅游者,一会儿又变成外国人……渐渐地,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越读越自豪,水乡的特点:水多、船多、歌多也深入人心,已无需教师多讲,这就是朗读的妙处!

二、 想象诗歌意境,浮想联翩意味长

《四季的脚步》一诗,表现了四季明显的特点,体现了美好的意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和联想又是一个锦囊妙计。教师紧扣“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一句,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绿草和鲜花是怎样赶来报到的?”通过师生交流,一幅幅五彩斑斓的春天画面就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春天,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朗读就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学生读到“冬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一段时,教师故意设疑:“冬天很冷哦,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冬天可好玩了,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可以滑雪”“溜冰”“拍雪景”……争先恐后的发言声不断,此时,再读诗句“呼呼,呼呼,雪花在欢快地舞蹈”时,每个人的嘴角都漾着微笑,语气透着欢乐。可以说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之情毋庸多言,学生都已经沉浸其中了。

有了想象的翅膀,文字就还原成了画面,带给人愉悦的阅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的体验也水到渠成。

三、 体会诗歌情感,感同身受引共鸣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给人美好舒适的感觉,如若不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很难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在课堂接近尾声时,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请学生回忆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明明是“盈盈一水间,默默不能语”的悲情结局,为什么在郭沫若的诗中却是“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悠闲景象?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第二,教师补充介绍了诗歌写作的时间――1922年;介绍了当时中国的状况――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介绍了作者的心境――对黑暗现实的愤怒苦闷和哀伤。学生与诗歌表现的恬淡平和一比较,马上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世界的翘首企盼。在此基础上,再感情朗读全诗,全班学生的语气中掩饰不住的是“美好、希望、期盼、向往”之情,朗读表现出的是抑扬顿挫之态。

可以说,体会诗歌的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难点,但是只要预设得当,必然水到渠成,水融,引起共鸣。

四、 品味诗歌语言,一字一词细思量

语文课要关注语言现象,但是长期过分重视人文性,使语文教师常常忘记了语文课姓“语”,关注内容多,关注形式少,简而言之“感悟”有余,“品味”不足。

诗歌的语言恰恰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样才能让诗意流淌进学生的心间。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清新、质朴、简洁,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美感。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6

一、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只要写对三个就可以,多写对一个加一分)渲( )染拾穗( )报酬( )渗( )透万籁( )俱寂二、读拼音,写汉字,注意把字写漂亮。(5分)gōu lóu qǐ gài sè suō shēn yín那位的在墙角kě lián着,真 呀!三、比一比,组成词语。(5分)券( )钩() 啄() 瑞() 差chāi( )卷( ) 钧() 缘 () 湍() chà ()四、填充词语。(3分)(加为选做题,做对一个词语加一分)()()累月 栉风()雨 ()()高远接()连() 娓娓()()瞠()结()()()()()(带有数字词语)()()()()(一、二字相同的词语)五、比比谁积累的句子多。(4分)1、写一句含有“地名”的诗句:2、写一句与“冬天”有关的诗句:3、人的心只有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  。4、写一句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一、读一读,再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粗糙肮脏谨慎憧憬简陋能工巧匠宽阔疏忽精致污浊陶醉理直气壮1、 找出一对近义词: ( ) -------- ( )2、 找出两对反义词: ( ) ----- ( ) ( ) ------- ( )3、选用上面的词语写一个句子。(可选一个,选用两个以上词语的可酌情加分)二、选词填空。(4分)鼓舞鼓励1、面对强手,小明有点紧张,老师()他勇敢迎战。2、这首歌成为()人民的战斗号角。夸耀夸奖1、妈妈一个劲地()小东,小东听了像吃了蜜糖一样。2、住在浅井的青蛙对来自东海的鳖()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三、句子变化屋。(6分)1、 修改病句任何一切困难都难不倒我们少先队员。2、 扩充句子,使句子更美,但不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柳树上挂满了银条儿。。3、 用上“因为。所以。”把下面的两句话连成一句话。“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作答。(8分)1、《囚歌》:我希望有一天,(),将我连这()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从这首诗你体会到2、《下雪的早晨》:一个小孩,( )脚,从晨光里( ),他的脸像一朵花,他的嘴( )低低的歌声,他的小手( )一根竹竿。以上所填的都是表示( )的词。3、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 》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音”;《月光曲》是德国的音乐家( )谱写的;五、读读下面的句子,试着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把序号写在括号里。(4分)( )当庄严雄伟的国歌在我耳边响起时,我兴奋而又紧张得几乎握不住绳子。( )这一次升旗,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这个星期轮到我们班升旗了。老师选我当旗手,我真自豪。( )我暗自下决心,从现在起,我也要为国争光。( )随着国歌声,我们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升旗仪式开始了,我和另一个旗手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旗台走去。上面这段话你是按顺序重新排列的。1、这学期你一定读了许多课外书。请至少写出其中四本(篇)的题目:(2分,多写可加分)2、认真阅读短文,再按要求完成题目。(20分)风①星期天,我到漓江边风景点象鼻山玩。漓江的春天真美,富有生机而又不失诗意,早已不见了冬日的萧(xiao)条。暖暖的春阳照着,和煦(xù)的春风吹着,两岸的树把江水都染绿了。秀丽的景色令我心旷神怡,流连忘返。②“小同学,照相吗?柯达彩卷包拍包洗,包您满意。”绕口令似的几句话把我的兴致打破了,我气恼地瞪了他一眼,一个穿夹克的小伙子二十多岁,打扮得还挺最时髦的,脖子上吊着一个照相机,满脸堆笑。我没好气地答一句:“不照!”便走开了。我索然无味地走在沙滩上,冷冷地想:现在的风气就是这样,只要能赚钱,什么都肯干!冰冷的江风使劲地吹着,把我的心都吹冷了。③这时,一辆旅游车驶进了滨江道,一群群游客涌下了江滩。小伙子立刻迎上去,向一位穿风衣的中年人兜(dōu)生意:“同志,留个影吧,你瞧,这里的风景多好!”到底是外地人容易上当,中年人很快就被说动了心,随着他来到摊点上付了钱,一连拍了几张,接着便追赶他的同伴去了,他望着中年人的背影,满足地笑了,[忽然 当然 依然]高兴喽,又赚了一笔不小的钱嘛!我心想。④小伙子得意地吹着口哨向摊点走着。[忽然 当然 依然],他“咦”了一声。我循声一看,桌上多一只鼓囊(nāng)囊的皮夹,“一定是那个中年游客掉下来的,看他怎么办!”我冷眼望着他,“肯定会藏起来吞了,反正拣的又不是偷的。”接着,他拉开了皮夹,里面是一厚厚的人民币!愣了一下,还没等我回过神来,他已向着正朝山脚的那群游客飞奔而去,边跑边喊:“同志,等一等。”小伙子跑到中年人面前把皮夹塞到他手里,又转身往回跑。⑤一会儿,他回来了,又开始向游客招呼着,脸上[忽然 当然 依然]挂着微笑。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可笑,不是吗?春风已经吹进了桂林城,吹进了人们的心窝里,何必还念念不忘冬天的寒流呢?1、从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完成句子。(3分)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分)流连忘返:3、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3分)()的景色 ()的春风 一( )照相机()地笑了 ()地想一( )皮夹4、用““画出描写小伙子外貌的句子。(1分)5、”春风已经吹进了桂林城,吹进了人们的心窝里,何必还念念不忘冬天的寒流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在正确的解释条后打”√“(2分)(1)春风已经吹进了桂林城,吹进了人们的心窝里,不必念念不忘冬天的寒流。(2)春风已经吹进了桂林城,吹进了人们的心窝里,必须念念不忘冬天的寒流。6、文章第④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2分)7、再认真读读短文完成下面的读书笔记:(8分)看图写故事。(30分)友情提示:①大树为什么流泪呢?请你展开想象叙述一个故事。②叙述要有一定的顺序。③语句要通顺、明白。④自拟题目。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7

几年前,收到山东张晓楠寄来的一本自印的小书。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我发现这些小诗虽然还有点稚嫩,但蕴函着作者的天赋和潜质,像一株沾满露珠儿的小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我吟唱着这些小诗,像一只小小的鸟儿,在他那小小的诗园里徘徊和飞翔。诗中那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意象,不断地在我眼前跳跃,点亮了我的眼睛。在《雪地上的鸟儿》这首诗里,他是这样描写雪地上的村庄和雪地上的鸟儿:当村庄/像一只只雪狗/安静下来/三三两两的/鸟儿,便成了/雪地上/跳动的音符。把村庄喻作雪狗,把鸟儿喻作音符,鲜活而且形象。这些诗句,虽然新鲜,但触及的毕竟只是事物的表象。如果作者仅仅满足于这一点,给人读后会有“肤浅”之嫌。晓楠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深入地写雪地上的小鸟:饿了,就停下来/三挠两挠/冬天就露了馅/三挠两挠/冬天就开了怀//冬天被鸟儿挠得露了馅,冬天被鸟儿挠得开了怀。读到这里,让人不再仅仅感到“新”,而且感到“奇”了。诗人不仅选择新鲜的角度,而且善于捕捉灵动的镜头,把冬天雪地上的鸟儿不仅写活了,而且写神了,真可谓神来之笔。

看完这本小书,我同晓楠诚恳地交换了一次意见,旨在鼓励他,期望他能向新的台阶攀升。我除了肯定他的优点以外,还指出了他的不足,期待他在诗的本质上下功夫,不断扩充儿童诗的容量和内涵。后来,我又读到他的一些诗,感到他的诗在向生活的深度开掘上,迈出了一大步。他的《小树有自己的方式》一诗,这样写道:树叶落了/树叶落了/这是小树,撒下的/一只又一只脚印//不要说小树/不能行走/小树以自己的方式/丈量梦想//树叶落了/树叶落了/这是小树,放飞的/一片又一片羽毛//不要说小树/不能飞翔/小树以自己的方式/追逐光亮。小诗由“树叶落了”生发开去,展开丰富的想像。整首诗八节四段,实际上是由一连串丰富的想像构成。如果把其中的每一个想像喻为一颗珍珠,穿起来就是一串闪闪发光的项链。这种想像奇特、意境清新的小诗,简直就是一桌想像的盛宴,对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激发少年儿童的想像力是十分有益的。

2006年夏天,晓楠的第一部诗集《叶子是树的羽毛》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读后,欣喜不已。我尤其喜欢他的《脚印》,仅管这首小诗只有八行,却留给我较多的回味余地。请看:一只小耗子跑过去/留下一串脚印//一只猫咪跑过去/留下一串脚印//猫咪和耗子不友好/总是追追赶赶的//脚印们可不管这些/凑在一块窃窃私语。这首小诗使我想起了大人和孩子。有时大人们之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恩恩怨怨,而孩子之间却是那样地友好。小诗不小,写出了大主题,写出了人性化的美。我同样喜欢他的《拱破乡村梦境》:绿意,绿意/拱破乡村梦境/张眼望时/四周先绿了。诗从“绿”拱破“乡村梦境”切入,这个切入点选得太好了。接着,诗人写道:那些最初/睁开眼睛的/是爬满/枝梢的芽苞/那是一盏盏/梦幻的灯呢/照在哪儿/哪儿绿色泛起。把芽苞喻为梦幻的灯,把大地照出一片新绿,比喻新鲜而灵动。写了芽苞,诗人接着写鸟鸣:那些最初/张开嘴巴的/是雀跃/枝头的鸟鸣/那是一滴滴/饱满的节气呢/溅落下来/就是一片绿地。鸟鸣是饱满的节气,这节气溅落了,竟变成一片绿地。小读者也许不会注意,鸟鸣和节气本无自然联系。这里,作者却有意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其用意是在于给读者一个巨大的甚至是遥远而曲折的想像空间。这么大的想像空间,是需要读者去填充的。学者诗评家孙绍振先生,把这种创作手法称之为“远取譬”。用这种创作手法创作的诗歌作品,会大幅扩大诗的容量和内涵。诗的最后一段:感悟一冬的村庄/终天敞开/紧闭的心扉/而冒失的燕子/匆匆赶来/不小心,碰了/满鼻子的绿……最后这一段,尤其是最后两句,是我的最爱。一个诗人仅仅用眼睛去看,而不是用心灵去感受,是绝不会写出这样奇妙的句子来的。当然,这部诗集也还有点不足。比如诗的题材还不够宽泛,有少数诗还较粗糙,缺少精心打磨。但毕竟是瑕不掩瑜,这部诗集仍是近几年出现的一部优秀的诗集。

想像,是诗歌的翅膀。这个翅膀要想飞起来,作者就要深入生活,扎根在生活的底层,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如果诗人一味地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圈在小天地中,创作出来的只能是盆中之景,缺乏大气势,缺少田园阡陌的泥土气息。晓楠深谙这一点,他决心走出去,同广大少年儿童打成一片,想儿童之所想,爱儿童之所爱。我想,他一定会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诗篇,开创儿童诗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