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赞美梅花的诗句【通用4篇】正文

《赞美梅花的诗句【通用4篇】》

时间: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赞美梅花的诗句【通用4篇】。

赞美梅花的诗句范文 篇1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需要掌握品味古诗词的技巧。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赞美梅花的诗句范文 篇2

古诗中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笔者就撷取几朵,与大家共赏。

1 “不知”表“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之情。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这诗中的“隐者”充满了神秘,这诗中的情味,若少了“不知”一词,真不知要“索然寡味”了多少1

2 “不知”表“失望痛苦”之情。

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而: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花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了,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杏然“不知”,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起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真是失望啊,痛苦啊!

3 “不知”表达“讽刺悲痛”之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唐,杜牧《泊秦淮》)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花》,即《玉树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着“不知”一词,曲折委婉,含蓄深沉。

4 “不知”表“惊喜惊讶”之意。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这首咏梅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首句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第三句交代了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销的白雪。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就全诗而言,写诗人的静观默察,实则突出早梅的迎风傲寒风采。在春寒料峭时节,桥畔溪旁,一树梅花正在盎然开放,诗人巧用“不知”而设问:是经过一冬未销的雪吗?还是近水先发的梅呢?惊喜之情尽在“不知”之中!

再如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的前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恼怒、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人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里罢了。

5 “不知”二字能有力地表达主题。

唐代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赞美梅花的诗句范文 篇3

很多文人都喜欢用美好的诗句赞赏梅花。宋代的诗人卢梅坡在《雪梅》中写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毛主席也用“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诗句赞美梅花。我爱冬天,更爱冬天里的梅花,因为寒冷的冬天里有梅花让我感动,让我遐想。冬天里,虽然有严寒,有冰雪,虽然山是荒芜的,树是凄凉的,风是刺骨的,但是有梅花,也更有希望。梅花装扮着冰冷的冬天,给世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我看见盛开的梅花,冬天里也感觉不到是冬天。尤其是大雪过后,那白茫茫的世界有了梅花的红色点缀,世界的一切在我的眼里就显得更加的美好,此时我从心底不由的感叹:这个世界如果天天这样的洁白和无暇该多好啊!那迎风含笑的红梅,不仅点缀美好的世界,也在点缀我的心灵,我也要象梅花一样为世界的美丽增添自己的颜色。梅花在冬季里开放虽然不象玫瑰一样婀娜,也不象君子兰一样高贵,但是大自然的美好培育了梅花独特的品格和精神。梅花不畏严寒,不俱风雪的品格时时激励着我;梅花把美丽和清香献给世界,把寂寞留给自己的精神时时鼓励着我。我要把梅花永远装在心里,让我的心和梅花的品格一起跳动。我爱梅花,不仅仅在冬天。关键字:冬天里梅花很多文人都喜欢用美好的诗句赞赏梅花。宋代的诗人卢梅坡在《雪梅》中写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毛主席也用“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诗句赞美梅花。我爱冬天,更爱冬天里的梅花,因为寒冷的冬天里有梅花让我感动,让我遐想。冬天里,虽然有严寒,有冰雪,虽然山是荒芜的,树是凄凉的,风是刺骨的,但是有梅花,也更有希望。梅花装扮着冰冷的冬天,给世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我看见盛开的梅花,冬天里也感觉不到是冬天。尤其是大雪过后,那白茫茫的世界有了梅花的红色点缀,世界的一切在我的眼里就显得更加的美好,此时我从心底不由的感叹:这个世界如果天天这样的洁白和无暇该多好啊!那迎风含笑的红梅,不仅点缀美好的世界,也在点缀我的心灵,我也要象梅花一样为世界的美丽增添自己的颜色。梅花在冬季里开放虽然不象玫瑰一样婀娜,也不象君子兰一样高贵,但是大自然的美好培育了梅花独特的品格和精神。梅花不畏严寒,不俱风雪的品格时时激励着我;梅花把美丽和清香献给世界,把寂寞留给自己的精神时时鼓励着我。我要把梅花永远装在心里,让我的心和梅花的品格一起跳动。我爱梅花,不仅仅在冬天。

高三:心不动则痛

赞美梅花的诗句范文 篇4

笋 竹笋以色洁白、质细嫩、味清鲜而被视为“菜中珍品”。白居易在《食笋》中对它赞道:“……紫箨折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逐加餐,佳食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轼在《初到黄州》中也对它大加赞赏:“久抛松菊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陆游以“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盛赞江西的“猫头笋”。郑板桥“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的诗句,对鲜笋烧鲥鱼的赞美之情更是跃然纸上。

松花 松花具有保健美容功能,在古代被列为贡品。苏轼爱吃用松花做的食品,他把松花、槐花和杏花入饭共蒸,密封几日后得酒,并歌咏道:“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白菜 大白菜因其“青白高雅,凌冬不凋,四时长见,有松之操”,故又名菘。范成大(1126-1193年,南宋著名诗人)有诗曰:“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苏轼也以“白菘类羔豚”、“白菜赛糕肠”来赞美它。他常用菘菜、蔓菁、荠菜等,加入米粉、少量生姜自制成“东坡羹”,并赋诗云:“开心暖胃闲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梅花 梅花既是著名观赏花木,又是一味良药,药用以白梅为主,有 “除烦安神、止渴生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之功用。杨万里(1127-1206年,南宋著名诗人)最喜欢用鲜梅花蘸蜜食用,并留下不朽的诗篇,其中《庆长叔招饮》诗云:“南烹北果聚君家,象箸水盘物物佳。只有蔗霜分不开,老夫自要嚼梅花。”

百合 百合由“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百片合成”而得名,自古以来被作为吉祥之物为人们所钟爱,是一种营养丰富、利脾润肺的食品。陆游喜食百合,曾作“更气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的佳句。

荠菜 荠菜具有独特诱人的清香和美味。苏轼用“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的诗句对它揄扬。陆游更是嗜荠成癖,咏诗赞其鲜润和香口:“ 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甚至“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勿忘归”了。

茼蒿 茼蒿具有开胃、健脾的作用。陆游视茼蒿为天赐佳蔬之一,其《初归杂咏》诗云:“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竟将采摘茼蒿比喻为仿佛置身于远离人间的仙境。

在我国素有“延寿客”之称,不少地方都有食菊的习惯。“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的吟唱或许是食菊最早的见证。李峤(644―713年,唐代诗人)的《九日应制得欢字》诗曰:“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王维诗云:“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无穷节,长奉柏梁篇。”郑板桥的“南阳菊水多蓍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描写的就是古代郦县一带饮菊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的事。

葡萄 葡萄的营养价值很高,其果肉、根、叶均可作药用。《神农本草经》说葡萄“味甘平,主筋骨湿痹,益气增力”,而用葡萄酿制的葡萄酒更是具有滋阴补脾、健胃强身、益气安神的作用,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喜欢喝葡萄酒,写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名句。李时珍说葡萄酒“暖腰肾,驻颜色,耐寒”,这说明对于长期驻守苦寒边塞的王翰,的确应该适量常饮葡萄酒。

芡实 芡实是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种仁,因其茎上花似鸡冠,苞形类鸡,故有“鸡头”之称。芡实具有滋养强壮、补中益气、开胃止渴等作用。《神农本草经》说芡实有“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的功效。苏轼养生之道中有一条就是吃芡实,吃法颇为奇异:时不时取刚煮熟的芡实一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10~30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据说苏轼还极喜爱吃用芡实煮成的“鸡头米粥”, 每日一碗,将其作为自己的食疗佳品,并谓“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