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元宵节诗句(精选6篇)正文

《元宵节诗句(精选6篇)》

时间: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描写元宵节的是古诗有哪些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该页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编的元宵节诗句(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 篇1

元宵节的祝福诗句1、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2、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3、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唐寅

4、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江南过尽无人识,留得梅花试眼青。《元宵无月》荒漠之旅

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6、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7、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折桂令·元宵》佚名

8、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丘逢甲

9、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0、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11、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鹧鸪天·庆元宵》东方骏

12、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

13、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台城路·上元》纳兰性德

14、灯转华夏千年过,些小佳节继开来。香车宝马今何在?喜庆中原亿众安。——残简春秋《元宵有感》

15、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元宵节的祝福诗句精选16、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17、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董舜民《元夜踏灯》

18、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9、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踏莎行·元夕》毛滂

20、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东方骏《鹧鸪天·庆元宵》

21、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2、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伯永《壬辰元宵夜咏》

23、冷雨元宵无月,古碑疏影双清。伍山高阁紫阳行,顾望钱塘胜景。《西江月·元宵》

24、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25、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王守仁《元夕》

26、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秦渝《元宵夜》

元宵节的祝福诗句推荐27、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元夕》王守仁

28、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元宵夜思儿》雪花飘舞

29、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30、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31、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

32、千门kāi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正月十五夜灯》张祜

33、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唐顺之《元夕影永冰灯》

34、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35、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十五夜观灯》卢照邻

36、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7、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壬辰元宵夜咏》伯永

38、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元宵节诗句 篇2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旧称上元节。自汉代以来,流传已一千多年,我国民间仍把它看成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

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起源于汉代。据说,西汉太尉周勃戡平诸吕之乱后,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因诸吕被消灭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日,刘恒为纪念这个日子,就在每年这一天的夜晚进行庆祝并出宫游玩。古语中“夜”又称“宵”。正月又称“元月”,刘恒便把这天定为“元宵节”。从此,每年正月十五日,就张灯结彩,欢度良宵。

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据说汉武帝时,东方朔常深得武帝喜爱。某年正月十五日,东方朔见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欲出宫和家人团聚,但按当时的规矩,这是不允许的。东方朔很同情这位宫女,便化了装到长安街上以算命为名,对人说,火德真君奉玉帝旨意要火烧长安城。这传到汉武帝耳里,他忙问东方朔如何避灾?东方朔乘机说,可以让最会做汤元的宫女元宵做好汤元,万岁爷焚香上供,火德真君吃了汤元。就会心软:同时,夜晚京城百姓处处挂起灯笼,宫女都去街上避灾,火德真君以为全城起火,就不会放火烧城了。武帝依计而行。“元宵”得以和家人团聚。从此,正月十五日就叫“元宵节”。

也有说元宵起源于隋唐的,还有说它起源于唐代的。据《七类修稿》说:“元宵节起源于唐代开元年间”。总之,自汉经唐宋至元明清,元宵节成了炎黄子孙吉祥如意的共同节日,乐此不疲,年年如此,而且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元宵灯火

元宵节人们有张灯结彩的习俗,所以又叫“灯节”。它源于汉朝。汉明帝提倡佛法,每到正月十五晚即令点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表示对神佛的尊敬,

唐代的元宵节,灯期从正月十四至十六:北宋元宵节的灯期延长到正月十七:南宋时又增加正月十三为“预放元宵”:到了明代,灯期竟扩展为正月初八至十七,张灯整整十夜。唐代的灯楼,高十五丈,悬金挂银,珠玉点缀,灿烂无比。另一种叫做灯轮的大型华灯,高二十丈,饰以金玉、彩绸,内燃灯火五万盏。五代时制作的“百枝灯树”置于山顶,其光百里皆见,连月光都显得黯淡。宋代开封府为欢度元宵节,从上年冬至起,就开始搭山棚,山棚上设置有如山林一样的灯架装灯,称为“灯山”。明太祖定都南京后,在秦淮河畔组织元宵节花灯盛会,使灯会盛况一发而不可收。《板桥杂记》记载:“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无双。”此后,就有了“秦淮灯火甲天下”之说。

灯与灯谜是一对孪生子。元代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中说:“有以绢灯翦写诗词……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其中所谓“藏头隐语”即指谜语。猜谜是一种有益开发智力的娱乐活动,人们很爱参与,但猜中又不容易。清代诗人钱谦益诗曰:“猜残灯谜无人解,何处凭添两鬓丝”,便是对人们猜灯谜盛况的生动描述。

张灯的需要,促进了灯市的繁荣。安徽芜湖有一首《花街民谣》:“花街半里路,尽是蔑匠铺;平时卖竹器,正月花灯出;晚上灯点亮,疑是天仙处。”

现代灯会之盛况更是超越前人。人们将声、光、电等科学技术应用于制灯工艺,使“形、色、动、光”熔为一炉。传统的金鱼灯、走马灯、兔子灯、绣球灯、摇头狮子灯等早已不足为奇,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嫦娥奔月灯、武松打虎灯、天女散花灯等既恢宏壮观,又玲珑剔透,使人目不暇接。

元宵诗话

元宵盛况在古代名人佳作中有生动的描写。“月色灯光满,香车宝辇溢遍衙。”(李商隐)“万户皆集会,百戏尽前来。”“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薛道衡)这些诗句都是对朝野元宵灯会盛况的生动描述。

唐朝时,元宵之夜观灯游乐已极盛行。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夜游。“文人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其中被称为绝唱的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金吾不尽夜,玉漏莫相催。”将元宵的盛况和游人的兴致表现得完美无遗。

宋代的元宵节更是热闹异常,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结尾4句,婉约含蓄,意境优美,余味无穷,为世人所传颂。词的上阚把元宵灯会的盛况渲染得令人心弛神往,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写出了灯会的辉煌壮观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游人乘坐宝马雕车,熙熙攘攘,头捅蛾儿、雪柳的女子相偕而行,笑语阵阵。借观灯之机幽会的情人,寻找意中人却久望不至,一回头,“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情趣盎然,完美无遗。

清代董舜民的《调寄御街行,元夜踏灯》词云:“百枝火树干金,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忘畴昔,总是团圆月。”把观灯的写得极有韵致,体态盈盈,半戏半嗔,不仅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还把笔触深入到观灯人微妙的内心世界。

元宵灯会为青年男女提供了自由接触、表达爱情的机会,宋词中有不少这方面的描写:“火树银花触月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人手忙愁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这首词写了一对情人在元宵观灯时幽会的复杂心情,堪为我国古代爱情生活的佳作。但并非有情人终成眷属,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词通过元宵观灯,触景感怀,抚今思昔,表达了词中人不胜悲伤的心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宣和遗事》记述了这么一件趣事:宋徽宗在元宵节亲自上宣德楼观灯赐酒。每个在楼下仰观圣颜的仕女,都能获得赐酒一杯。一女子趁观灯热闹之机将所饮金杯偷了,被卫士发现,押至御前盘问。女子急中生智,吟诵《鹧鸪天》词,巧妙地遮掩了偷窃行为,还博得徽宗大喜,“以金杯赐之”,令卫士送归。于是这首词以“窃杯女子”署名流传后世。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羁旅怀人,佳节更添愁绪,以下两阙词透过元夕繁荣热闹场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幽独伤感之情,读来雅丽清新,哀婉回肠。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孤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人梦,窗破月寻人。(北宋,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浅画镜中眉,深拜楼中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宋・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元宵节诗句 篇3

闲话元宵(卷帘格,打杂志一)----夜聊

元宵前后(打柔石小说一)----二月

站在太阳上(音)

一个人丁(奇)

良家子一诺千金——善男信女

雁阵斜飞多变化——不乏其人

母后登基成大典——堂而皇之

年年岁岁花相似--- 花容依旧

七仙女嫁出去一个。 (打一成语) 六神无主

拍一个巴掌。(打一地名) 五指山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一年四季花如锦(打一地名)长春

千年古屋(打一现代作家)老舍

初一离家除夕回 ( 猜一成语)满载而归

喜上眉梢(打一字)声

大禹称王(打一节气)立夏

琴盒(打一成语)乐在其中

妇女节前夕(打一中药名)三七

临终遗言(打一文学名词)绝句

正月初一(打一红楼梦人名元春

黑棋已输(打一水浒人名)白胜

爱面子(打一复姓)慕容

偷竹子(打一成语)做贼心虚

依法离婚(打篮球术语)两分有效

老来还乡(打一中药名)当归

梨花片片随风舞(打一书法名词)飞白

新春佳节话元宵(报刊名)半月谈

元宵节开社员大会(部门单位场所)方正集团

赶制元宵闲不住(常言俗语)忙得团团转

元宵出门赏灯(常言俗语)外行看热闹

婚期定在元宵后(成语)喜出望外

煤球和元宵一样(成语)混淆黑白

元宵(成语)一朝一夕

元宵灯话(成语)一朝一夕,闪烁其辞

元宵节后捷报多(成语)喜出望外

元宵同返家(成语)众望所归

元宵之后柳吐芽(成语)节外生枝

元宵欢度迎佳客(词曲牌名)喜春来、集贤宾

年年元宵有谜会(电影名)十五贯、赛虎

万家灯火闹元宵(电影名)不夜城、乡情

元宵节(电影名)万家灯火

元宵谜会压魁(电影名)寒虎、胜利在望

元宵前后回家乡(歌曲名)二月里来

灯谜会猜庆元宵(古文句)破题儿第一夜

元宵(古文句)破题儿第一夜

灯会元宵初(化学词语)烷

元宵佳节望满月(货币)十五张一美圆

元宵回暖(篇目)十四寒

元宵莫来缠·上楼格(篇目)望勿纠正

元宵灯火已阑珊(谦辞礼貌用语)望多关照

观赏元宵灯谜(人名)张节、文虎

元宵之夜遇徐娘(人名)胖妇人

元宵已无州官讳(商品名)节能灯

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诗词句)少年十五二十时

元宵(诗词句)数问夜如何

元宵前后(诗词句)十四为君妇

元宵节(书名)二月

元宵前后(书名)二月

十分一个元宵(体育词语)角球

元宵春灯(网络电脑词语)节点

欢欢喜喜做元宵(音乐词语)快节奏

离别四十年,本聚在元宵(字谜)舞

元 …宵(字谜)歹

元宵虎会(字谜)夤

元宵节后(字谜)完

元宵节后东陵行(字谜)院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 篇4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这首诗是初唐诗人李峤所作,名为《中秋月》,是我国最早的中秋咏月诗。圆圆的明月跃上寒空,我们谁都说四海之内处处银辉洒地,但又如何知道千里之外有无风雨交加的地方呢?诗句字面写中秋月的清圆玉润,却隐含着作者对远方亲人的遥念:担心对方住处天气欠佳,不能在佳节观赏到可爱的明月。

唐代诗人王建的千古名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怀友之情:“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庭院当中,月光满地,树栖乌鸦,露水悄落,湿了桂花,如此晶莹明彻的中秋朗月,该有多少不得与亲戚朋友相聚合的人在悠悠而生思念之情啊。中国人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在王健的中秋望月诗里,我们看不到他的叙己之思情,却明了他“秋思在谁家”的轰然追问,这种明知故问,使人读之心动。

欧阳詹的《玩月》,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赏月玩月的另一种心境,“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欧阳詹的玩月,使我们知道赏月玩月从来都是古人的喜好,赏月活动源远流长,迷人的月色惹人喜爱。可何谓中秋呢?据欧阳詹在《玩月》序中说:“此日为三秋之中,又为月之夕,故曰中秋。”所谓“三秋”,因秋涵三月,七月曰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乃季秋,仲秋正好居中。月夕,是指八月十五,明月之夜。十五又为月之中,所以叫中秋。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 篇5

元宵节,这是一个好日子!一个热闹的日子!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一个令人陶醉的日子!一个令人欢乐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谈论谈论吧!

先来说说元宵节的习俗吧!有哪些呢?有吃元宵、送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耍龙灯……好多好多好玩的游戏呢。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猜灯谜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猜灯谜不仅有趣,还可以培养语言能力呢?你们呢?喜欢哪一个呢?

那么,元宵节有哪些诗句呢?欧阳修的元夕、崔液的上元夜、李商隐的诗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还有李白的……有空一起去欣赏欣赏一下这么多古人写下的这些好诗好词吧!

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喜欢这个热闹的元宵节呀?

一年级:靳淼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 篇6

一、有助教师研读古诗文教材

一次在年级老师集体备课中,有老师对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两句中,“花重”的“重”应该读哪个声调,产生了疑问。课文上没有标明声调,也没有解释,而我自己从读书学习这首诗以来都是读“zhòng”,意思理解为“雨后的花朵上有水,因而显得沉重”,所以自然也是想着教读“zhòng”。但是有老师提出疑问,说这个应读“chóng”,原因是春天花开了很多的意思。我翻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发现没有明确提到这个问题。后来在网上我看到了有关讨论帖子:“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天亮了,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吧,娇艳欲滴,整个锦官城已经变成了繁花簇拥的世界。“重”字在这里理解成“重重叠叠”更为恰当,因为只有重重叠叠的花朵才能成就锦官城繁花簇拥的景象。如果读“zhòng”,“花重锦官城”就被解释为锦官城里雨后的花瓣显得格外的湿漉漉、沉甸甸。也就是说“花重”被理解为花的重量很大。而且,从平仄的角度来看,“重”字在这句诗里的位置应该是平声,古人是非常讲究诗歌的平仄的。更重要的是,诗歌讲究意境,杜甫关于春夜“喜”雨的“喜”意不在于花瓣的沉重还是轻盈,而满城鲜花怒放,正是诗人“喜”之所在。由此看来,“重”字在“花重锦官城”里应该念“chóng”,解释为“重重叠叠”更为恰当。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教师可以迅速解决研读文本时产生的疑问,寻求备课中难点问题的答案,直接获取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同时,我们还会看到,网络搜索提供了更丰富更全面的背景资料。

二、丰富古诗文课堂教学方法

开放、交互、自由的网络使基于网络的古诗文教学充满了生机。在校园网建立主题学习网站,有利于学生健康有效地学习。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古诗《寒食》,这一课是我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一次尝试。在课内的常规教学中,学生很兴奋地表示我们之前还学过表示节日的古诗,如明代唐寅写的关于元宵节的《元宵》,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关于清明节的《清明》,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关于七夕节的《乞巧》等,对古诗中有没有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很感兴趣。根据课文关于中国传统知识性较强,为课外的拓展阅读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这一个特点,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基础制作成主题学习网站,进行了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我把古诗中丰富的描写节日的古诗引入课堂,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尝试自己学习、积累有关的诗句和知识。小学生是各种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四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都已经简单学习过使用电脑上网了,现在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学习显得非常便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三、拓展古诗文学习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