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文言文 >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13篇)正文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13篇)》

时间:

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题。

《论语》十则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

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___________

(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3分)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

1、(2分)答案:()信:诚实。(2)图:料想。(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4)而:然后,表顺接。

2、(4分)()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3分)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分,增字减字不得分)

4、(3分)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 2

《论语》十则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之:___________

(4)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而: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信:诚实。 (2)图:料想。 (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而:然后,表顺接。 2.(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见贤思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 3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注】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根据上文内容,�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结合上面语段,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正”的看法。(6分)

答:

参考答案:

20. 答案

(1)孔子为政反对杀人,主张“德政”,� (3分) (2)孔子认为,为官,首在一个“正”字,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3分)到了当今社会,这种观点仍旧有生命力,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官如此,治家如此,办企业如此,做人也如此(3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 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是______________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是______________时期伟大的______________家,教育家。

2.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只限两个停顿。

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

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

③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④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讲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道理。请从选段选择一例,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某一方面阐述的道理谈谈对自己的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儒家,春秋,思想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①生气,发怒 ②真诚,诚实 ③迷惑 ④“女”同“汝”,你

4.①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②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5.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启迪:告诫我们要有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是智慧的表现。譬如在学习上,我有不懂的就问,不会的就学,这样在期中考试中才取得了理想的成绩。(答案不唯一)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 5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

(3)其恕乎()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谈内容基本相同的是哪一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上文的七则《论语》按所讲内容分别填入横线的对应处。(只填序号)

求知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修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自身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看齐 相同

(2)刚强,勇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3)大概、也许

2、D

3、见贤思齐焉,见不暴风骤雨而内自省也

4、求知态度:②③④

学习方法:①

个人修养:⑤⑥⑦

5、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此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6、只有在意外变故、突然灾难面前,才能看出君子的操守。

(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 6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2)冉求曰:“非不说②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③画④。” (《论语·雍也篇第六》)

【注】 ①尚:超过。②说:同“悦”。③女:同“汝”,即“你”。 ④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孔子认为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孔子认为为仁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一个自觉性和由此带来的决心和毅力问题。

附【译文】

(1)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的人,也没有见过讨厌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人,是受人崇敬无法超越的;讨厌不仁的人,实行仁德的时候,是不会让不仁的人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的。有谁能够用一天的时间把力量花在仁上的呢?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人。大概有这种人吧,只是我没有见过。”

(2)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有限。”

孔子说:“如果能力不够的话,那么到半路走不动了才停止前进,现在是你自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为己仁,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项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自己”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不亦说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吾日三省吾身:( )

死而后已:( )

2、翻译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孔子对弟子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愉快;真诚,诚实;反省;停止。

2、(1)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了。

3、告诫弟子,只有不断磨励自己,丰富自己,才能得起时间和困难的考验。

(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 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速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人不知而不愠;愠 :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是谈学习的态度。

B.《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C.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见贤思齐”“任重道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D.本文主要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成就的大小来谈。

4.结合实际,请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生气,发怒

(2)迷惑

(3)有害

(4)凋谢

2.看到贤能的人就要想到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想到自己有没有和他相似的地方,并注意改正。

3. B

4.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不想要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要善于站在别人的位置为自己打算。俗话说“将心比心”也就是这个道理。(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 8

文言文阅读

《论语》四则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罔_____________

(3)可谓好学也已矣 好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

(3)好:喜爱 或:喜好、喜欢

2.(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3.“略”。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 9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论语·公冶长》)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注】①怨是用希:是用,因此;希,通稀。

(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请简要概括。(2分)

(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为什么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9.(1)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②不计较过去的仇怨。(每点1分)

(2)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因为孔子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孟子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孔、孟的理由各2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③孟子说: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行为有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求问自己。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 10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__________的一部书。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_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

(4)己所不欲 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面四章中,只论学习方法的是______,只论修身做人的是______,既谈学习方法又谈修身做人的是_____。(只填序号)

5.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2.(1)愉快

(2)生气、发怒

(3)真诚、诚实

(4)想要

3.(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4.③; ④ ; ①②

5.“略”。(言之有理即可。)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 11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学而不思则罔 罔:( )

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是知也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见不贤而内自省

C、为人谋而不忠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请从选段中写出2个至今沿用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

5、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学了选文第②则之后有何感悟?请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迷惑 ;

刚强,勇毅 ;

通“智”,聪明,智慧

2、(1)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2)(碰到)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A

4、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

5、感悟应扣住学习要谦虚好学,实事求是来谈。(上述主观题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 1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0)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而”字的意思。

择其善者而()从之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按时)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

B、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C、不亦说乎(也,也是) 死而后已(已经)

D、其恕乎(大概,也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啊)

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方法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态度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课文中谈个人修养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说同“悦”,高兴。

(2)女同“汝”,你。

(3)知同“智”,聪明。

2、表目的,来

表顺接,并且

表顺接,然后

表转折,但是

3、A

4、(1)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吾日三省吾身 人不知而不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