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课外阅读 > 文章摘抄 > 哲理美文摘抄最新4篇正文

《哲理美文摘抄最新4篇》

时间:

在人生中,有时最好走的路不一定是大路,而是小路,所以在现实中,有时最便捷的路不一定是直路,而是折路。为了大家学习方便,这里是小编帮助大家收集的哲理美文摘抄最新4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哲理美文摘抄 篇1

一、阅读:在坚持中积淀学养

雨果曾说:“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终生与书籍为伴,与阅读同行,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急剧加速的信息化时代。只有多读书,持续地修炼内功,丰厚学养,积淀底蕴,才能与时俱进,不至于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出局;就像树的枝叶一样,只有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才能根深叶茂、繁花似锦。基于这样的认识,暑假期间,我先后阅读了哲学家冯友兰的著作《境界》,特级教师高万祥与徐飞合著的《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以及词作家高晓松的四卷本《晓说》,还阅读了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杂志《人民教育》《河南教育》共36期(本)。由于阅读量较大。在阅读时,我采用了两种策略:“深挖洞”“广积粮”。所谓“深挖洞”就是对重要的文章进行慢读、细读和咀嚼式阅读。记忆核心内容,分析思路写法,揣摩谋篇布局,品析中心启示。读《境界》《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中的大部分篇目、《人民教育》《河南教育》中的有些重头文章,采用的就是这种策略。所谓“广积粮”,有两层意思,一是快速浏览式阅读,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二是文段摘抄,我读书的习惯是边看边勾画,等到第二次选择性阅读时,只看勾画的部分,并把精彩和富有哲理的文段抄录在笔记本上,如果整篇文章特色鲜明,具有重要意义,则建立文献索引,方便查阅。我始终认为,摘抄的基本就是读书的收获,如果不摘抄,只是泛泛一读,看到的内容就是匆匆过客,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这个暑假我抄录了2万余字的读书笔记,闲暇时品读,如饮甘醴,似会挚友。

二、悦读:在品鉴中享受生活

人生在世。在物质需要满足了以后,还应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读书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读书不可以改变人的物像,但可以改变人的气象;不可以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不可以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顶点。”八小时之外,如能读上几本好书,其精神上的愉悦和专注所形成的高峰体验,会让人倍感轻松,从而忘掉身体的疲惫。显得从容和优雅。

读《境界》,让我在聆听大师的教诲中,体会发人深省的哲理和思维缜密的论证。冯友兰先生在论述“境界”时指出,在公共世界,因人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有二人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地质的构造等。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历史的遗迹等。因此,同是一山,而对于二人的意义不同。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送到手里也不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境界。在论及“命运”时,冯先生强调: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某人今年中了特种奖券,是他今年的“运”好,但是他的“命”好不好还不一定。因为他将来如何尚不得而知。在一个时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在一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命好。在谈到“理想与现实”时,冯先生认为,大部分人把理想与现实看成是对立的,这是大错特错,理想并不是与现实对立,而是现实的反映。“譬如我们走路,我们的眼所看到的,总比我们的脚所走的远一点。即是瞎子走路,他的棍子所到之处,也要比他的脚所到之处远一点。如我们的脚所到之处是现实,则我们的眼所见,即可说是理想。理想是我们的眼所见到,而脚尚未走到者,但虽未走到,而总是向这方向走的。”冯友兰先生不愧是哲学大师,他的论断总是言简意赅、鞭辟入里,没有乏味枯燥的说教,没有玄奥艰涩的演绎,总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寥寥数笔把专业术语揭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给人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于不知不觉中涵养心脉,增长智慧。

如果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那时间是享受不尽的,我一直坚持把工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工作即生活,生活亦工作。所以,床头、沙发、窗前都是我读书的地方,有时,兴趣所致,也会在书房或席地而坐,或半倚半躺,不觉东方既白。在书海之中徜徉,其乐趣是无法言状的。

三、越读:在思考中嬗变升华

富兰克林说过:“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这告诉我们,阅读必须讲究质量,讲究体悟。有所得,有所思,联系实际,为我所用。当然,没有哪一本书能够立竿见影地解决实际问题。书中的原理、观点、知识、经验,可能一时用不着,但经过长久的积淀、孕育,定会改变我们的思想方法、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

读的东西多了,沉淀的时间长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知识储备就会蹦进你的头脑,帮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今年8月份,当我在谋划新学年的工作时,许多新想法、新目标、新内容、新措施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让我眼前一亮。这样,计划中就多了几个亮点:一是倡导有条件的学校要善于把零散的教学经验,经过梳理、归纳、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逐步形成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的教法体系。造就一大批有影响的特色教师。二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校园内开辟种植区、校外承包土地、参加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把每学年的最后一周作为学生社团展示周,发挥交流、分享、庆祝的功能,通过展示起到唤醒、激发和鼓励的作用。四是编辑《名校成功之路》读本,为学校提供外地名校的办学经验,通过学习借鉴、开阔视野、启发灵感、因地制宜,找到学校自身的发展支点。从而撬动学校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发展,实现学校跨越发展、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办出品牌。五是创建微信公众平台――教研时空,开办会议通知、工作动态、教研信息、一线心声等栏目,竭力为学校、教师服务。仔细想来,这些新发现、新思路、新举措,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可以从读过的书中找到源头。但又不是机械照搬、简单移植,而是从实际出发,赋予新的内涵,实现对自己、对工作的超越。

哲理美文摘抄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教师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柳宗元说:“文以明道。”周敦颐说: “文经载道。”郝经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由此可看出“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体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而所谓“文道统一”,就是指语文教学中智育和德育是相统一的,而“教文育人”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道德教育,《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那么,应该怎样做到“文道统一,教文育人”呢?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抓好每日一讲

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我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契机。从一开始,我就坚持每天让学生轮流上台进行“课前一分钟演讲”。开始时,不规定内容,书中哲理,生活感想,所见所闻,褒贬都可,但要求所讲的话要有一个中心,并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感受。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辨别美丑和是非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由原来的“自由说”到“规定说”,规定讲成语典故“背水一战”“按图索骥”“绳枢瓮牖”……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我还不满足于此,当学生讲完后,及时点拨,根据成语故事的内容,提出殷切希望,或强调一下故事中蕴含的哲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涤荡,思想受到启发。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训练了“说”的能力,思想也受到了教育。对于演讲时流露出消极情绪的学生,在讲评时应暗示其要乐观向上;流露出自满情绪的,应提醒他们戒骄戒躁;心存迷茫和困惑的,应及时帮助指导。

二、抓好每日一句

在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警句,古今中外的,为人、为师、为学、处事……深刻精炼,富含哲理。这些格言警句使许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不凡的成就。

于是,我专门在黑板的右边设置了一个名言角,让学生每天轮流抄一句经典名言,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阐述这句名言蕴涵的哲理,然后我进行补充、点拨,并对学生提出殷切希望。日积月累,学生抄多了,心中的那盏“灯”也越来越亮了,平时的交谈中、作文里、课堂上,常常出现他们积累的格言警句,很多学生都懂得用格言警句来鼓励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

例如,有位学生在日记中倾诉自己期中考试考差了,他在日记的最后写了这么一段话:“李白曾说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没有考好,可能就是因为我的长风还没有来到!而我总相信,经过我的努力,我一定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看后很是欣慰,我想,这应该是“积累名言警句”的功劳吧。

一句名言警句,朗朗上口,寓意深刻,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对学生进行德育,何乐而不为?

三、抓好每日一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教师应借助读物中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开展德育活动,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塑造健康的心理。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态度,将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长途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语文是德育的最好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文道统一”,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既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高中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真心希望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

参考文献:

哲理美文摘抄 篇3

关键词 语文;表达能力;方法

语言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交流,表达能力是衡量交流质量好坏的标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迫在眉睫的任务。笔者总结出几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请大家多给予点评。

一、区分清口语和书面语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对口语和书面语分辨不清,因此在书面语言表达中出现了口语的影子,这些口语大都令人哭笑不得。针对这种现象,语文教师应及时指出并给予书面纠正,从而让学生认清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在这一点上,作为语文教师,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中也好,或是在写作批改时也好,都要详细、耐心地给学生指出来。而且语文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做到几十年如一日,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决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二、语言表达要正确

无论是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以及平时的写作训练,出现病句的现象都极其严重。针对病句,教师要指出并详细讲解,尤其是对学生常错的句型,教师要为他们分清病因,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纠正的方法,让学生今后要多注意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如词语重复、语序紊乱、缺少主语、词语搭配不当等,让学生铭记于心,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正确率。

三、增加阅读量

阅读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谓见多识广,学生只有读得多了,视野才会拓宽,心中装的信息也就增多了,说起话来自然也就有东西可说。但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籍, 例如中学生必读名著、中学生必订报刊杂志、中学生作文……学生阅读的书籍一定要健康,否则会给学生造成不利影响。

四、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学生对自己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精华的摘录。例如,文章中对环境描写生动的句子,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的语言,富含哲理的语句以及名言警句、俗语、成语和一些生动形象的词语,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对这些语句先用笔做上标记,读后专门用一个本子抄下来。这项学习活动需要持久坚持,不能急于求成。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做笔记的习惯呢?

首先,设置适当的阅读任务,把阅读书籍当成每日必做之事,阅读量不要贪多,要适当,切记当天的阅读任务必须当天完成,不可推到次日。

其次,当天的读书笔记当日写毕。当天阅读的内容,要当天抄写阅读时画出的精华句子,抄写要认真,以备今后所需,要求学生把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做笔记的习惯当成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不仅学生时代坚持阅读和做笔记,而且踏入社会后,也不要间断。

五、识记读书笔记中的精品

哲理美文摘抄 篇4

名著阅读要做到有序、高效,就得踏踏实实地从读一部部名著开始,各个击破,积少成多,如此步步为营,把新课标推荐的十二部名著都基本读懂、读好,为初中生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语言文字的底子及写作的底子,功莫大焉,这也许应该成为每个初中语文老师的追求。

要指导学生读好一部名著,依据我近年的实践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详细地制定出阅读的班级计划

读书是需要氛围的。一个班级可形成一个巨大的阅读场,在这个阅读场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阅读信息、阅读激情、阅读快感、阅读价值等等。因此一个班共同读一部名著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妙处。但要达到这一效果,往往需要老师从旁培养、激荡。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就势在必行。凡事预则立。一个好的阅读计划,规定了阅读活动的过程和方向,这对实现阅读目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对《童年》这一名著,我根据班级的阅读情况作了如下安排:

全书共十三章,分五周阅读完成。具体的阅读进度及课堂教学安排如下:

这种安排对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指导都做出了较具体的布置,整个阅读以课堂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以集体阅读推动个体阅读,以课堂讨论来检验阅读成效,并辅助一些活动来进一步强化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二、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潜心涵咏

1 浏览文本,概括情节

文本细读之前,第一步就是逐章逐节的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根据青少年的猎奇心理,读一部小说最吸引其眼球的莫过于曲折的故事情节。因此读第一遍时可快读,浏览全书,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把情节理顺并串连起来,获得对整部小说的整体印象。如对童年可设计一张表,学生每读完一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几个章节,在情节的概括上作一些示范,再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其它部分。如此举一反三,定能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了这一步的阅读,就为下一步的文本细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细读文本,前后勾连

有了通读的基础,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文本细读。什么是文本细读?用王瑶的话说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或者说:“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海德格尔也说。文本细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之途散步,悠闲地散步。

文本细读,要圈点批注。在阅读时把文章要旨、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这既是一种阅读的态度,又是一种阅读的方法。如对《童年》可选择一、二、四、八章进行圈点批注。

文本细读,要读出疑问。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寻找缝隙。细读时要注意读出它的破绽,读出作家遗漏的或者错误的地方。作家的作品往往达不到他想要达到的完整的境界,所谓“缝隙”就暗示了这种差距的存在。“缝隙”里隐藏了大量的密码,帮你完善这个故事。要善于从平平淡淡的情节中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从看似简单的细节中觅出深邃的内涵来。如读到《童年》中“小茨冈”这一人物,对他的死抱有深深的同情的同时,不禁要问:是谁害死了一个年青的生命?

文本细读,要读出自己。文本细读就是在发现文本的同时发现自己。钱理群曾说:“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发现。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发现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的某种潜在的联系,如读到阿辽沙挨打的经历联想到自己挨打的经历,读到外祖母的爱想到自己母亲的爰,读到阿辽沙搬家后交友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交友经历等等。只有用心去读。以己之心与作品中的人物之心交流、碰撞,设身处地体验他们的境遇,痛苦与欢乐,悲伤与苦恼,只有读出自己,才能读出感动。

文本细读,要前后勾通。就是把相关情节串连成一片,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全面分析,从而理出一条人物的性格发展和心理发展的思路来。如解读外祖父这一人物,就不能只读“外祖父毒打阿辽沙”、“外祖父的上帝”部分。还需读外祖父来到床头看我,并给我讲他年青的时候的故事这一部分,这样一读,就感受到了外祖父不光有残暴的一面,也还有辛酸和善刚强的一面。为了强化这一阅读方式,我们不妨对《童年》拟几个话题让学生去探究:

(1)阿辽沙在成长的过程中,哪些事对他的生活有了较大的影响?他的生活中又有哪些人对他产生了影响?他最后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

(2)外祖母这个人对外祖父、女儿、阿辽沙、舅舅、小茨冈、格里戈里、“好事情”等人的态度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3)外祖父的人生经历中哪些造就了他的性格?你如何评价这个人?

(4)母亲在小说中是一个不幸者,哪些因素造成了她的不幸?对命运曲安排她的态度怎样?

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可以把小说的各个部分有机地整合起来思考,理解逐步从小说的表层深入到小说的内核,去领会作者塑造人物的真正意图,做到比较准确地解读小说,从而防止学生“快餐式”的阅读。

3 精神对话,心灵撞击

如果说自由阅读课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作品讨论课就为读者们提供一个表达自己阅读独特感受的空间和时间。读小说,是学生与作品的对话,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又是学生与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这种对话的质囊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一部名著的精神养分的汲取。这种对话是否成功,我们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来检验。通过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甚至与评论这部作品的大家交流,来达到互通阅读信息,深入探究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学生要读出自己的个人经验和人生体验来。

有学生读完《童年》之后,设计一个话题“我与阿辽沙比童年”,供学生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些同学谈了自己个人的独特阅读体验,就显得很有收获:

[学生一]: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学生二]:啊,真可怜!阿廖沙的童年就这样痛苦的度过的。我呢?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有父母无微不至地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关爱,朋友们深厚无比的友情。童年的生活又是多么地无忧无虑:在树林里嬉戏,在草丛中捉迷藏,在溪水中玩耍,在花丛中捉蝴蝶……在学校有老师耐心地教育,同学们无私地帮助,我就像一棵小树,在接受雨露阳光的滋润——尽情地学习知识,在不断地茁壮成长,开始走向成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与主人公阿廖沙的对话中思想上有了深刻地变化。在生生对话中同学们也能得到一些启发。

4 摘抄涵咏,品味语言

如果把初中生的名著阅读进行定位,不妨定在积累阅读上。积累什么?当然是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对情感和思想的积累,对艺术技巧的发现和掌握,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对语言的积累。因此学生在读名著时,摘抄一些优美语句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好像在名著中抽出它最富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摘抄的过程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美的过程,这种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的语感不就是对文本中关键处、美处的及时发现和停顿。

摘抄可分为以下几类:

(1)摘抄小说中的抒情句、哲理句

如《童年》一书中的哲理句:

各人不过有各人的名字,而权利人人都一样。

官像顽皮的孩子,走上来就把一切法律破坏了。

(2)摘抄精彩的自然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类

如:在明净的天空下,伏尔加河两岸被秋风渡上了一层金红色,看上去就像是两条美丽的绸缎。橘红色的轮船不疾不徐、懒洋洋地逆流而上。轮片有节奏地拍打着灰蓝色的河水,发出隆隆的响声。船尾有一条灰色的驳船被长长的拖索章着,安详而悠闲,活脱脱的像一只土鳖。

(3)人物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类

如精彩的肖像描写:

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他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

其它如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及对话描写其中不乏精彩处,当一一摘录。

这里要强调的是,摘抄的目的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为研讨技法服务。因此摘抄之后,还要引导学生不要把这些语言材料束之高阁。而要摘而时习之,利用早读课或课余时间细心去体味、沉吟、把玩,通过反复咀嚼去充分感受其语言的魅力,揣摩作者的行文脉络,最好能熟读成诵,最终内化成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