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节日作文 > 端午节作文 > 端午节作文(优秀9篇)正文

《端午节作文(优秀9篇)》

时间:

家乡的端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是小编枫为家人们整理的9篇端午节作文

端午节的作文 篇1

今天是端午节。爸爸告诉我端午节的由来。

古时候有个大官叫屈原。他对老百姓很好,老百姓都很感谢他。一些坏人嫉妒他,在国王面前说了很多关于屈原的坏话。结果国王把屈原贬到了很远的地方。后来秦国入侵楚国,屈原无力保卫祖国,伤心地跳河自杀。老百姓都急于救他。渔民们在河里划船打捞屈原,但没能捞着。一个渔夫把给屈原的食物扔到河里,希望鱼虾吃饱了不要咬屈原。其他渔民也是这样往河里扔饭团的。后来,每年的五月初五,普通人自发地去河边纪念屈原。慢慢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成了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作文 篇2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相关仪式,来纪念这一特别的日子。

端午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据记载,公元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却无能无力,他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到汩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船在江里打捞屈原的尸体。百姓又害怕江中的鱼、虾、蟹吃屈原的真身就把饭团等食物扔进江中。后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我们北方没有龙舟可赛,但喝酒,吃米糕,吃粽子的习俗还是有的。每年五月初五,人们总要包粽子,做米糕,炸油饼。孩子们在这一天最高兴,因为米糕,粽子一年里是不多吃的。老人们对这一节日,是一定不会马虎的。孩子们也常念叨,什么时候过端午节,几时才能吃粽子、米糕,那份感情,那份期盼是那样真切。

包粽子,做米糕一般在农历五月初四的晚上。米糕,粽子不容易熟,要煮一夜。孩子们总是在期盼中进入梦乡。第二天一早,孩子们端着米糕,拿着粽子一边吃一边谈论谁家的粽子、米糕好吃,谁的妈妈的手艺好,那情景真让人羡慕。

我总是期盼端午节的到来,为那香甜诱人的米糕着迷。

端午节的作文 篇3

赛龙舟,是端午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端午节的作文 篇4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午、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各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传说,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为国忠诚。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在过端午节时,人们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等许多习俗。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驱邪或纪念屈原的。死。

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与“五”这个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过端午节还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端午节的作文 篇5

又是一年的端午,迎着棕叶的清香我们来到了奶奶家。

一进家门,便看到了一捆又一捆绿色的、细长的叶子悬挂在院子里的各个角落,我疑惑地看着,随手摘了一根自言自语道:“这是什么呀?”在一旁忙着的奶奶笑道:“这是艾叶,用来驱虫的。来,咱们进屋去包粽子吧!”

一听到马上就有粽子吃了,我似乎闻道了那香喷喷的糯米味,嘴里好像尝到了那美味的五花肉。想着想着,我不禁垂涎欲滴,催着奶奶快点包。奶奶笑呵呵地说:“别急,别急,我还要准备材料呢。”

只见奶奶先把糯米洗干净,然后淋干,再放入酱油、酒、盐、味精。同时她又准备了一些绳子,把碧绿的棕叶放在锅里煮了一会儿,然后把一块块五花肉切好,浸在了酱油里。过了一会儿,我发现糯米的颜色终于变成酱色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终于可以开始包了。只见奶奶挽起袖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轻车熟路地把一张棕叶卷成圆椎形,在里面放了一些糯米,然后再放了一块大肉,接着撒了些糯米并盖平,最后用绳子把棕叶一圈又译全绑紧,嘿嘿!一个“枕头娃娃”在奶奶手里悄然诞生了。

看着看着,我不禁跃跃欲试,“奶奶,您到一边去包,我要和妈妈来次比赛。”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两片棕叶,慢慢地把它卷成园锥形,从盆里捞出一把糯米放入其中,精挑细选了一块又肥又嫩的五花肉放在糯米的中间。我瞟了瞟妈妈,哈哈,可怜的妈妈正在为裹棕叶发愁呢,这次我肯定赢定了!然而,好景不长,手里的粽子仿佛一个咧着嘴大笑的娃娃。嘴巴怎么也合不上,眼看着妈妈就要赶上来时,我灵机一动,把棕叶一转,立刻用绳子绑紧,一个“枕头娃娃”在我手中诞生了,妈妈笑着祝贺我赢了。接着,越来越多的“枕头娃娃”在我们手里诞生了……

粽子熟了,我一口一口地品尝这透着浓浓棕叶清香的粽子,心里愉快极了。在这一个端午节中,我体会到了包粽子的乐趣,这香喷喷的粽子中,有我对端午的喜爱,也包含着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

端午节的作文 篇6

一大早,带着淡淡的艾草香气醒来,在昏暗的灯光下摸索着枕头,摸到了一个精致的香囊。不用说,端午节又到了。

以前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奶奶总是很早就开始准备,从其他地方摘一些艾叶晒干,给我们小孩子做香包。其实有人推着车在街上卖,无论是做工还是造型都比奶奶好很多,但是奶奶还是坚持每年都给我们做。因为,没有奶奶的香包,总觉得这个节日不完整。

端午节的前一天,奶奶会在家做粽子。我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看着,帮奶奶递粽子,在装满香米的粽子上面放一个红枣,配合奶奶包一个又一个粽子。有时候外婆把做粽子的香米用完了,我会把买来的米倒进干净的锅里,像外婆一样把锅里的米搅拌一下。奶奶在看,让我搅拌盆里的米饭。快结束的时候,他让我把米饭端过来。手从水里拿出来,香喷喷的米香留在手上。

奶奶继续包粽子,我就举手走过去,想和奶奶分享这香喷喷的米饭的味道。听说外婆的手也是这个味道,我笑着跑了。

整个端午,手上的米饭味道几乎褪去,外婆的香囊挂在身上,让我无论走到哪里,身上总带着淡淡的艾草的清香。味道清新独特。

那时候的端午节总让我很期待。蜜枣的甘甜与糯米相匹配,味道持久,还有奶奶做的艾草香囊的香味。这个端午节,连同味道,一直在我的记忆里。

现在,我已经不是那个当时只知道玩的孩子了,但是我奶奶还是这样。有空也帮忙。或者是记忆中的一个场景,或者是记忆中的两个人,或者是端午节里熟悉的粽子和艾草的味道。

端午节的味道好香,好难忘。

端午节的作文 篇7

记得去年端午节,妈妈给我买了粽子吃。那糯香的味道,甜甜的红枣,再粘点儿白糖……那味道真是有香又甜。

今年的端午节又快到了,我天天都在想香香甜甜的粽子,天天吵着吃粽子,有一天,妈妈突然问我:“儿子,你那么爱吃粽子,那你可知道我们家乡的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端午节为什么非要吃粽子?”听妈妈一问,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妈妈让我坐下,然后慢慢的给我讲起了端午节的各种习俗。“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民间又称端阳节、五月节……我国民间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妈妈。我们宁夏人过端午节就只是吃粽子吧?也叫端午食粽?”“就知道吃,小馋猫!”妈妈捏了捏我的鼻子继续说道:“端午节吃粽子是全国人民的一个传统习俗。粽子的花样可多啦,有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就叫“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老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没等妈妈说完我又抢着说到:“赛龙舟这个习俗又有什么纪念意义呢?”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楚国。楚国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示纪念,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种习俗延续至今,还被列为运动项目……,端午节的还有很多寓意吉祥的习俗,等你以后长大了,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有清明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家乡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端午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据说屈原自投汨罗江后,人们哀悼他,怕他的尸体给鱼龙吃掉,每当这天都用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投鸡蛋、粽子让小鱼小虾吃。到了后来就演变成快到端午节时家家都买糯米,包粽子,插艾叶,小孩都戴荷包、系五彩线。

这一天我们家人都早早的起来,去外边踏青,到河边走走,往脸上撩一捧河水,顺便采些艾蒿有时也带回一两枝柳树的枝条回家,插在门框边,窗台上,出发前奶奶会把五种颜色的线混合搭配在一起,系在我的脖子上、手和脚上。大街上有好多人,还有卖东西的,妈妈也给我买很多好看的荷包戴。说是要到节后下第一场雨时摘下来,扔到外面,把晦气,还有身体的毛病随着雨水一起冲走,这一年就会快快乐乐,健健康康。

回来之后,我们一家人坐在桌前包粽子,有时也会提前几天就包好,到过节时就省事了。我和奶奶学着包粽子,可怎么也包不好,奶奶说要包结实了粽子才会好吃,水不会浸到里面。过了好一会,我才把粽子完全弄好了一个,用马莲草使劲捆了一圈又一圈,扎的很结实,呵呵,我终于放松了。包粽子是需要有耐心的,不是马马虎虎就能包好的,就像学习一样,要认真,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做好。

粽子煮好了,早餐开始了,同时都端上来的还有煮鸡蛋,我挑一个大的鸡蛋让妈妈也拿一个和妈妈顶,妈妈的鸡蛋被我的顶破了…。就在欢声笑语中我们结束了端午的早餐,新的一天开始了。

我们家乡的端午节就是这样过的,你们那里是怎样的呢,是不是也很有特色呀,我很喜欢过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篇8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每年的5月5号端午节又到了,我又可以看精彩的赛龙舟,又可以吃到香甜美味的粽子了,想想都开心,可是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

我对这个问题疑惑了半天,于是决定去问我的“百度”爸爸,爸爸想了一会儿,又看了看手机,说道:“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作端午。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如纪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伍子胥……其中,纪念屈原说在民间影响最大。传说爱国诗人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提出了一个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当时的社会腐败,国王昏庸。他的策略不但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迫害,流落到汉北一带。屈原生性耿直,不愿委曲求全,不愿看到国破家亡,看破红尘,跳进大河里自杀,以死捍卫正义。当地的渔夫得知他跳河以后,非常痛心,怕河里的鱼儿吃掉屈原。于是,划着船,把竹筒里的米抛入河里喂鱼,让鱼儿饿了吃米,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后来,大家把竹筒盛米改为包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以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听完爸爸说的话后,我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说到粽子,昨天妈妈在手机上看到了小区物业发来的一条信息:“在我们小区,5月5号这一天,每栋楼房的居民都可以免费体验做粽子。”刚看到这条信息,妈妈就告诉我爸爸,我也听到了,我开心的从房间里跑了出来,叫爸爸妈妈带我去体验一番,于是,我们来到了包粽子的地方,那里有包粽子的叶子,有许多糯米,还有一些馅儿,后来我们在教我们做粽子的那位叔叔的指导下,做出了一个有点丑的肉粽,后来,包粽子活动结束了,那位叔叔还送给我们了一个红枣粽和豆沙粽,还给我们讲了端午节的故事,我开开心心的吃着粽子,开开心心的听着,叔叔讲的端午节故事,虽然我已经听爸爸讲过一遍了,但是,我国诗人屈原的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我宁可听一百遍,也还想听,因为这种精神实在太伟大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着爸爸和那位叔叔讲个故事,自编了一首诗:“读完离骚吟颂橘,吃完粽子看龙舟屈原伟大人知晓,学习传承这精神。”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篇9

我以前,只知道端午是纪念屈原的,从去年,才从网上的资料中知道,关于端午的'说法不止一个,并且引出了不小的争论。有的说是纪念屈原,有的说是纪念吴子胥,有的说是纪念孝女曹娥,有的说端午本是长江流域古代百越民族的一种祭祠活动。其实,一个节日,给历史文化相联系,要的就是一种精神。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说纪念屈原更好。

屈原和吴子胥,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通过《史记》等著作可以看到,他们都是很有个性的人物。如果从文化精神的角度看,屈原的正直、爱国,更有典型性。而吴子胥的个人、民族遭遇及复仇特点更浓些。当然,仕吴而为吴服务,为兴吴而直言且由此被害,这又给后人留下很多思索的材料。至于因家恨而借他国灭故国,这类事,虽然政治上代有事例,表现各异,但在道德上被人诟病,不宜成为文化祭祠的对象。

曹娥投江,是古代文化的名典。曹娥的传说,作为孝的典范,对人是教育意义的。只是,对这个典型,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就现代人的眼光看,普遍意义的孝,永远都需要。但,父溺水,曹娥没有必要再投江,因为,投江是不能救父生还的。传说的生还,客观上不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曹娥也是一条生命,以活人投江而死,换不来父亲生还,这样的死,豪无价值。以主观臆造的救父传说来说教世人,这很没有说服力。但,这样的传说,偏偏在中国流传千百年,这也说明了中国封建文化在许多地方的虚伪。说起二十四孝,其实,好多都有这种虚伪的成份。比如,王洋卧鱼,想打鱼未必身卧,身卧未必能得到鱼。还有郭巨埋儿,那是很没人性的,儿,也是一条生命。但,这样的行为,罩上一个孝母的光环,就被人大加赞颂了。其实,母命儿命,都很重要。为人子者,要全力敬老爱老助老,为人父者,也要全力爱幼护幼育幼。老幼双方,损害哪一方,都不是人性的作为。还有那个割自己肉为老人吃的孝妇,听起来很受人尊敬,但,自己的肉,又能割几次呢?下次老人还想吃肉,如果没办法继续割,是不是算不孝呢?

至于说端午源于古代祭祠,这个是很有可能的。或者,在屈原之前真的长期有类似的祭祠活动。屈子投江而死以后,人们就用以前图腾祭祠的方式来祭祠屈子。我们宁可把百越人祭祠对端午的影响,仅局限于祭祠的程序上,至于端午的精神,我们说,还来自于屈原。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内容需要考证。有好多事情,现在很难说清。有些事,古文化专家学者才能考察的资格。但,我们关注的是现在端午节的内涵。中国人过端午,应当有个明确的说法。我们觉得,这端午,还是要确定为纪念屈原。用这位古代先贤,来教育后人,继承和发扬千百年来中国人所崇尚的爱国、忠贞、高洁和不息求索的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事迹,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脑海里。屈原的爱国、忠贞、不与恶势力妥协的高尚精神,哺育了一代代中国的仁人志士。至于他那些闪耀光芒的诗篇,更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中重要的基因。在端午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向着奔流不息的汩罗江说:屈原的精神,万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