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读后感优秀7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
梵高的坟茔读后感 1
《梵高的坟茔》是我喜欢读的书中的一本。没事的时候,我总喜欢拿在手里翻翻、再看看。因为看着它,我就觉得全身都被注满了奇异神美的力量。它能激励着我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有不平凡的对生命的、对人生的坚定信念和对绘画艺术的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
梵高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每当我向哪些不知梵高其人其画的人们介绍梵高时,我自己先就激动不已,却找不到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适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当。以李贺或王勃比其短命才华?不一样。我童年看到飞蛾扑火被焚时,留下了深刻的永难磨灭的印象……梵高,他扑向太阳,被太阳熔化了。
梵高是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他的一生很苦、很累、很疯。梵高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而为人们所熟知的。但他不同于印象派,印象派捕捉对象外表的美,梵高爱的是对象的本质,犹如对象的情人,他力图渗入对象的内部而占有其全部。印象派爱光,梵高爱的不是光,而是发光的太阳。
他热爱色彩,分析色彩,他曾从一位老乐师学钢琴,想找出音和色之间的契合关系。他追求用色彩的独特效果表现独特的内心感受和感情,用白热化的明亮色彩表现夜咖啡店的黑暗景象。
梵高不倦地画向日葵。他曾说“黄色何其美”!对于他,黄色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只要你见过了作品《向日葵》是永远都不会忘记了,就象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一样一经被谁见过,它的形象便永远留在谁的记忆里一样,他的向日葵永远不会被世间无数的向日葵所混淆、冲淡。他的很多感人的作品让人看了以后都会恋念不忘、会落泪涕零!
梵高的画几乎不用平涂手法。他的人像的背景即使是一片单纯的色调,也凭其强烈的韵律感的笔触推进变化极微妙的色彩组成。就象是流水的河面,其间还是会有暗流和旋涡,将人们带进繁星闪烁的天空,瀑布奔腾的山谷……
梵高是用自己的生命来绘画的,他最后因为受到感情和事业绘画的各方面的挫折,他的精神完全崩溃了,就在他不得不住进疯人院的期间,他还是坚持不懈地在炎炎烈日下继续画他心中的画,以至于最后吞食了颜料!他对绘画的执着追求是何等的疯狂啊!最终他还是忍受不了命运的折磨,英年早逝,年仅37岁!
他的作品能打动人们的灵魂。形式美和意境美在梵高的作品里得到了自然的自由的和高度的结合!他的作品几乎每一幅都透露了作者的心脏在跳动。他死后,他的那些用生命换来的作品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认可和赞美,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的绝世珍品。
他对人生的坚定信念和对绘画艺术的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将会永远激励着我不断进取……
梵高的坟茔读后感 2
初读《梵高的坟茔》,我被作者感情的深挚所感动;再读《梵高的坟茔》,我被主人公命运的坎坷所感动。也许是两者的结合,成就了范增这篇文采斐然的文章。
当我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穿梭,仿佛看到梵高坐在灰色天空笼罩下的空旷原野中,一双忧郁的眼睛望着无边的天际,那目光中充满了哀伤、无奈,苦楚,也充满了坚强与执著。我感受到他的孤单与无助,彷徨与痛苦,也感受到他渴望被人理解,被人关爱,被人认可。
梵高的卧室是那样简陋,那仅有的一扇窗,通过它,只能够望见天空,望见那目睹了梵高所有苦难却无能为力的天空。夜晚,当梵高躺在床上,当点点星光倾泻到屋内时,他会不会起身,走到窗下,虔诚地祈祷,祈求上苍给他一点点希望,让他有坚持的勇气与力量?也许会吧,因为在他最后的杰作中,有一幅《欧维尔教堂》,在诗人的题词中说“上帝是梵高生前心灵的最后一字”,可见在梵高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唯一能够给予他力量的只有上帝,除了上帝,他还能向谁祈求最后的希望?
在《麦田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我看到那浓密的乌云是梵高所面临的种种挫折与坎坷。它如此地阴沉,如此地厚重,似乎要吞噬一切,吞噬所有,但在梵高的笔下,纵然它可以吞噬宇宙万物,却唯独不能吞噬希望:看那金灿灿的麦田,闪耀着鲜亮的光彩,那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希望与幸福的色彩,它不曾因乌云而蒙上黯淡的阴影,恰恰相反,在灰暗中,它却是更加耀眼,更加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和力量。在这幅画里,我看到的是梵高的坚强与执著,他怀着仅有的希望在痛苦中前行,希望是如此渺茫,但他依然坚持,他渴望梦想成真,渴望感受到从痛苦中走出的欢乐与欣慰,就像一只梦想爬出深井的蜗牛,它一次一次地攀援,又一次一次地摔下,但它始终坚持,因为它厌恶了井底的黑暗与阴冷,厌恶了井底的死寂与污浊,它只想爬出,只想爬出……它渴望感受到和风的吹拂,阳光的普照;它渴望看到缤纷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它渴望爬出井底,去感受它日夜渴盼的一切,不论摔下多少次,它依然攀援,直到无法攀援为止……
在前行的路上,梵高是独自一人,他是被人遗忘的,他所付出的一切一切只有他自己懂得。他因付出而受到的痛苦,命运却没有给予他相应的补偿——在他满怀希望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比被弃置不顾,被彻底忘却更痛苦的了,那是冰冷潮湿的黑夜,是狭窄深陷的冰窟,那是与死比邻的生…..梵高为了和别人交朋友而把耳朵割下,当他履行诺言伸出双手时,等待他的却是死一般的寂静,还有什么比真心付出更珍贵,更让人潸然泪下?还有什么比无情的拒绝更让人心碎,让人绝望?而那个真心付出的人是梵高,那个遭到无情拒绝的人也是梵高!
我多想跨越时空,伸出双手,握住那僵在半空里的期待;我多想跨越时空,把他寻觅,听他讲心底的故事;我多想跨越时空,听他诉说,替他分担心底的忧伤;我多想跨越时空,把他安慰,抹去他眼中的忧郁哀伤……但我却什么都不能为他做,除了在那里为他默默流泪。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让他企盼,让他付出,让他坚持,却在他生前什么都不能给予,只给他空空的等待和绝望?
今天,所有雄伟壮丽的画馆,无论奥赛博物馆或大皇宫,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荷兰和法国都争称梵高是她的儿子,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都耸立着他的纪念馆,而一百年前,梵高的理想却是在咖啡馆里一悬他的心迹。既然要在一百年后给他如此大的殊荣,为何不在一百年前给他哪怕是一点点的希望?他不渴求荣誉,不渴求名望,不渴求地位,只要一点对他的认可与承认,只要一点对他的尊重与理解,他就满足了,可在一百年前,那一点点的希望他从未得到过。如果他得到了,他的眼中就不会只有灰暗,他的世界就不会没有幸福,他就不会那样凄惨地离开……
梵高生前没有苛求过什么,也从未伤害过谁,却总是被伤害,死后也是。死后的殊荣他生前不曾奢望,既然是无心得� 梵高生活的轨迹,我也走过了一段艰苦的心灵的历程,灵魂在每一个瞬间得到了洗礼和静化。博里纳日暗无天日的百米深的矿井中留下了我短促的呼吸和万分的恐惧,纽恩南狭小的教堂有我低垂的额头和喃喃的口中发出的虔诚的祈祷,阿尔灿烂的天空下辽阔的旷野我肆意地狂奔极目远望,——在梵高短促的三十七年的一生当中,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而永恒的作品,也让那些默默无闻的小镇成为世人瞩目的追忆大师踪迹的去处,让年仅26岁的作者欧文斯通一举成名。
作为画商、牧师的梵高永远不成功,饥饿、病痛、心灵的煎熬、情感的失意,每一次生活的打击都锻造着他,使他不屈的头更高地仰起,让他脆弱的心更坚韧,只因为心中那个钢铁一般执着的追求。他是为绘画而生的,他怎么再擅长做别的什么事呢?除了绘画,他还有什么?而那些所谓的尘世的苦痛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可以没有温暖的居室,可以没有美味佳肴,可以没有肉体的欢娱,但是他不可以没有画笔,不可以没有心灵的支点。绘画就是他的生命。
梵高原本可以有着衣食无忧的富足平坦的生活道路,优越的家庭环境、名门望族的社会背景、聪明睿智的头脑,这一切是让任何人都羡慕和向往的,可这并不是他活着的目的。他是为艺术而生的。他把自己置于悬崖的边缘风口浪尖。物质的篑乏换来的是精神的充足。
当身边充满了诱-惑的时候,梵高冰冻着自己狂热的神经。他可以投身温软的怀抱,但他没有丢失灵魂的守候。父母、情人温暖了他孤寂的心,但他没有忘了生的意义。
作为一个人,梵高失意、痛苦、绝望,但他有让他终生依恋和不舍的弟弟提奥。他是幸运的。提奥的资助和慰藉成了他精神的支柱和动力。他们是那么的终生相守,所以在梵高去世仅仅六个月,提奥也离开了这个世界,随他心爱的兄长而去。没有了哥哥,没有了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提奥真的毫无眷恋。
人的生命的意义何在?孔子和苏格拉底思索过,马克思和毛泽东思索过,托尔斯泰和昆德拉思索过,答案在哪里?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梵高的坟茔读后感 3
迈入大学校园,读到第一篇文章《梵高的坟茔》,让我深受震撼。作者范曾,作为一名画家和文学家,他带着对梵高深深地景仰,凭着对艺术精华的哲学思考和执着追求,为梵高放声一呼,也为天下不幸才士放声一呼。
作者称梵高为“艺术的殉道者”是因为在作者的眼中,作为一位卓绝天才的梵高,却被历史、被岁月所埋没。来到法兰西等待他的却是贫穷和饥饿,是被弃之不顾、被彻底忘却的凄惨身世。
他寂寞困顿,孤独却不屈,一位伟大的天才,如轻烟一般淡淡升起,又飘过,无影无踪。
艺术的心灵相通,是作者和梵高惺惺相惜。文中有对梵高自裁死前的描写,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开枪后并没有倒下,而是一路流淌着鲜血回到卧室,他流泪,一言不发,只有一声声悲惨的呻吟。这呻吟无论是控诉、是不甘、还是尊严都能让人感受到他震撼人心的惨烈。
他一生几乎没有朋友,他执着的画着所有大师们不屑画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却迸射出火一般的激情与力量,这种光芒终于在他死后的多年绽放。我们在为这种美丽所震撼的同时,也感到了1种深深地悲哀,为天才的命运而悲哀。
作者是在冬天来到梵高的坟茔的,它坐落于一所极平凡的公墓里:寒酸、简陋。但是墓碑上却有碧草在刺骨的寒风中颤动。不屈的生命,正如不屈的梵高。
让我们永远铭记梵高的人,梵高的画,梵高的精神,并以此自勉吧!
梵高读后感 4
你们知道梵高吗?写《梵高传》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斯通,书中介绍他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当我看到梵高一幅又一幅壮丽辉煌的油画时,我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了!
梵高这个人本身长得奇丑无比呢!他长着一双呆滞的大眼睛,深深地往下凹,一些鱼尾纹在他眼睛旁,目光显得很忧郁,并长着一对粗眉,它们让人觉得不搭配;还有一双小耳朵,小到像洋娃娃的耳朵,一个鹰钩鼻,鼻子向下塌,并且是秃顶呢!他的行动也很笨拙,呆头呆脑的。
梵高一生清贫,但他不在乎,一心作画。梵高对画画简直着了迷,别人以为他疯了,叫他“伏热”,“伏热”的意思是“红胡子的疯子”!梵高不管它。他太热爱大自然了,他热爱娇嫩的玫瑰色花朵和紫罗兰色的天空、热爱翠绿草地和淡青色的风!他对万物充满了热爱……
你可知道梵高活的时候一幅画都没卖出去!但他死后他的画卖了大概有九千万的法郎!我给你举个例子:梵高在世的时候一幅《红色的葡萄园》只有四百法郎,可他死后这幅画是四千万多的法郎!梵高为了绘画奉献了很多甚至生命,他把自己的右耳朵给割了下来,并且让自己神志不清,神经受到破坏以至后来去世了……这是多么不幸呀。
我看完了这本书,觉得梵高做事十分认真,全力以赴地画画,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绘画中。我想我们应该像他学习,全力以赴。每当我们做完事后,应该首先问问自己:“我们全力以赴了吗?”
请让我们记住这位伟人——温森特·梵高。
梵高读后感 5
这是我的第一本与画家生平有关的书,之前对梵高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幅《向日葵》上,读完最深的感觉是一种压抑和孤独之感,果然想要与现实作对就要承受不寻常的质疑和无人理解的孤独。还好,梵高还有弟弟——一个即使会吐槽他但仍然爱他支持他相信他的弟弟。家人的支持永远都是那么重要,在这群港湾里好像连愧疚都会变成是一种坚强。
每一次,整幅的画面占据书页,金黄色的麦田大片大片,没有一句对白,我都能感受到梵高奔走于自然又陶醉又孤单的心情,或许独处的静谧过后,我们能走进紫罗兰色的神秘世界里,那里所有的真善美都纯粹的让我们心疼心动又欣喜。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等待好友到来的那段日子,在向日葵地里,他采下几株娇艳的向日葵,插入瓶中,又精心对照、勾勒,最后完成可以装饰卧室的温馨之作,美丽且永恒。在生活中我们也曾这样等待,无论是那个放在心间的朋友,还是那个被世界接受和理解的机会。
最后,分享一句最触动我的句子:我希望你将拥有的家庭之于你就像大自然之于我一样。我没有妻小,孑然一身,当我看着麦穗、松枝和草叶片时,却感到无比安心。当我来到当我来到郊外作画,我就能感觉到联系我们所有人的共同之处。
最大的治愈也许就是离开这些喧嚣,走进自然吧。
梵高读后感 6
这两天,我读了一本名叫《梵高》的书,顾名思义,这本书当然是写梵高的了!
梵高,全名:温森特·梵高。生于1853年,逝世于1890年,他只活了37岁。他是19世纪初欧洲后期印象派的一个主要画家。我最敬佩他的,就是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的画在他生前一直不受欢迎,许多人都劝他换一个职业,就连他那当画家的表哥——毛威也说他不是一块画画的料,可他还是一直坚持画了下去,终于在他逝世之后,他的画终于被人认可了。不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 等看完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这本书是这样的有趣,书中的故事奇妙又曲折令人回味无穷。啊,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看完了这本书,也到我走进了书的王国!
梵高打动我的并不是他的绘画技术,而是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梵高的坟茔读后感 7
第一次读《梵高的坟茔》,对于这个37岁便自杀身亡的天才画家感到丝丝惋惜。是社会的压力让他无法喘息,ナ悄歉鍪贝将他逼上轻生的绝路。在人云亦云,贵族高官把持着社会血脉的时代,钱和权像两扇冰冷而坚硬的大门,将梵高挡在尘世之外。有谁能对生活保有真正的热情,对艺术给予起码的尊重,于是再次读了范曾先生的文章,文字结束后,丌知为何先前的惋惜已慢慢减,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凭着对艺术的喜爱,我知道一个艺术家追求的幵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每一个艺术家心里都有别人看丌见的世界,他们在这个超脱尘世的地方完成自我心灵的救赎。当你觉得他们是因为众人的丌赏识,世界的丌公平而悲伤流泪,而无奈自刎,那么你错了。梦想、激情和爱,是他们唯一的需索。悲剧便在于,艺术家们的梦想往往要高于常人,常常便被规为幷想。在这群可爱的幷想里,充满激情、充满爱。
梵高先生的画被规为后印象派作品,当你用心品味和回味先生的画作时,便很容易发现,有的画都拥有浓重而鲜亮的色彩,拥有充满力量和柔情的线条,如大海里成群的鱼儿在画布上缓缓游过。先生的`画作永远是那么唯美而有诗意。丌知这些大大小小的画布上洒下了多少温柔多少爱意,才能将人的内心临摹得如此淋漓尽致。梵高奔波于黑暗的社会,挣扎于险恶的人心,生活的空虚只有通过伟大的内心来填满,那些抽象而模糊的图案便是梵高先生对光明对自由对美好对爱的追求。画笔则是通往先生内心之门的钥匙,将神秘的世界一点一点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于梦想。不经意间,十八个春秋已从我指尖悄悄溜走,这本该是渴望成长的季节,青春的气息掩盖了儿时的稚气,挺拔的少年即将不象牙塔挥手告别,踏入未知的世界,开始漫长的旅途。时间是丌回头的列车,我看着窗外却开始了迷茫不丌安。时间过得越快便越没有安全感,感觉这一切都不内心的轨道相偏离。死性不改又偏偏丌愿和别人一样将宝贵的青春浪费在大学、考研、工作的旧圈套上。时常在万籁寂静的深夜问自己,是否还记得儿时的梦想,是否还记得十年前那个热爱画笔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单纯的孩子。会突然的惶恐,担心明天醒来自己已白发苍苍,一切都会来不及。可是转念想想,梵高在束缚中艰难求生,却有着自由的灵魂和思想,而人性的最大解放不就在于此吗?又何必作茧自缚,将自己捆绑呢,在这个星球,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烦恼忧愁,我只是万物中毫不起眼的小生灵,为何不向着太阳的方向,迎着梦想之风,扬起青春的帆呢!
关于激情。事实上,梵高幵没有很与业的学过绘画,凭借绘画的天赋创造出举世惊叹的画作。而这也是他的画之所以充满生命力的原因之一,没有教条的框框,没有觃则的驱使,以对色彩的激情作为创作的支撑,用内心的力量挥洒油墨。本来以为上了大学之后,原来被束缚住的所有激情都会在这个地方一幵释放,而生活却总是事不愿违,在这个荒凉的校园里,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群,谁的心里会真正种有激情这种东西呢,每个人关心的是怎样讨好老师,怎样出名怎样火怎样受人追捧,怎样攀高枝,怎样拿到一个好的分数怎样得到各种有用无用的证书。似乎每个人都在奋力追求,努力得疲惫丌堪,可是这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吗?这真的就是自己这辈子所遵循的生活方式吗?到底有几个人真正了解自己在做什么,高中毕业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和我说过,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都一定要保持一个和现在一样纯净的内心,要去相信,要变得美好。于是我告诉自己要有激情要有激情,要去热爱去热爱。
关于爱。爱之所以亘古不变是因为它永远也纠缠丌清。没有缘由地去爱,同样没有缘由的不爱。没有什么人能说清楚爱是一个怎样的东西,只知道爱很并福,爱很痛苦。梵高的爱情是曲折的,痛苦的暗恋遭拒绝,触动社会禁忌爱上表姐,以及后来不高更的同性之恋。可是爱本身又有什么错呢,人的社会性就在于大部分人只乐于戒者说不得不接受约定俗成的观点,可是有时候想想,单纯的去爱一个人难道不可以吗?是男是女有那么重要吗?蔡康永说:“我不是因为同性恋而爱你,也不是因为爱你而成了同性恋,我只是爱上一个人,而他刚好是同性而已。”其实一切都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啊,我们偏偏要自己制造羁绊让自己摔倒,自己锁住自己的内心。爱就应该说出来,不管结果怎样,至少过程是令人欣喜的,至少我们爱过。我也相信梵高的内心是明亮的,因为他是一个敢爱的人。
突然很想坐上时光机和梵高在一起,与梵高一同遨游艺术的殿堂,与梵高一同寻找灵魂之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