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董卿《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优秀10篇】正文

《董卿《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优秀10篇】》

时间:

上天都会给礼物每个人,央视网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怎么写,你的礼物是什么,以下的央视网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范文可以作为参考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细心的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董卿《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优秀10篇】。

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 篇1

作为央视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董卿此次首度转型制作人无疑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在被问及感受时,董卿坦言,我的确投入了很多的精力、热情在其中,可能会更为厚爱。“一个节目能够唤起内心最美好的记忆,真的是功德无量,但是做制作人之后,辛苦也的确是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董卿说,“播出前的确是最紧张的时候,我们经常凌晨三四点从机房出来,希望能够过了这一阵找时间补补觉。”

对于“朗读者”的选择,董卿说,“各行各业有影响力、有知名度、对社会有贡献、对社会的进步有推动的这些人,当然也包括普通人,普通人的选择是有独特的人生经历,他的故事会对大家有所启发,或者他的品质我觉得在当下值得推广的,都可以是我们的朗读者。我今天听到很多像小武、小江他们的朗读之后又有了新的思路,我觉得节目是可以不断地微调的,可以为真正有表达意愿的人开辟一个专门的舞台,现在已经有‘朗读亭’线下的活动了,不妨在节目当中也开通这样的时间,真实的声音是非常可贵的,从某些层面来讲真实胜过完美,真实也是艺术所追求的生命所在。”

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之前在采访中,董卿曾回答过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做《朗读者》的问题。她说,在文艺综艺领域里几乎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央视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对此,主持人白岩松表示:“今天站在这里,仿佛看到邻家的妹妹突然之间就弄成这么大一件事情。《朗读者》不仅对董卿有意义,《朗读者》也将对中国电视的观众和文化的传承有意义,它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也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的读、说形式。”

前不久,《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董卿让观众见识了她慧心如兰、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气质,而《朗读者》则会让人们看到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从见面会现场播放的节目片段看,《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了统一。《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2

第一期主题“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撩动人心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朗读者》开启了与我们第一次的“遇见”。

第二期主题“陪伴”: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第三期主题“选择”: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第四期主题“礼物”:这个词让我浮想联翩,当我们仰望星空,放眼浩瀚,这蔚蓝色的星球是宇宙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当我们低头思索,凝神注目,自然界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礼物;江河是大地的礼物;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多娇江山的礼物;五千年的锦绣华章是悠久历史的礼物……

第四期朗读者观后感 篇3

《朗读者》每期设置一个主题,由五六位嘉宾分别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朗读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文字,董卿负责串联。节目近几期主题为“遇见”“陪伴”“眼泪”“第一次”,嘉宾则包括杨利伟、刘震云、濮存昕、斯琴高娃、蒋雯丽、许渊冲、柳传志等,将于18日起每周六日在央视一套、三套晚间播出。

董卿说,《朗读者》的朗读文字包罗万象,有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的自创情诗;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的个人感受。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董卿说,“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4

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由衷感慨:“我当了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说的多好啊,喜欢董卿大气知性、端庄睿智的主持风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赞叹!

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 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

我觉得,董卿的《朗读者》最打动人的,是帮观众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释是,“《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无情的现实社会,难寻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非常融合、恰到好处。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说起做《朗读者》的初衷,董卿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

“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可能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我们自己也会去读,去品味。但那与《朗读者》的现场氛围与感染力还是大有不同。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缭绕中,在欲望纵横的嘈杂中,随着朗读者的思绪,读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读出一天的灿烂和启迪,让这份洗尽世间铅华的情思、荡涤或冲淡腐臭污浊的蔓延,让精神家园变得落英缤纷,青春常在。岁月静好、静美,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去感受吧。《朗读者》等你。

央视网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 篇5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这段话,是董卿在央视将于2月18日晚开播的新节目《朗读者》里的一段自问自答。

的确,现在有许多事情都已经是我们淡忘的了,比如写信,比如读诗,但是如今随着《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推出,让大家不禁有一种恍如隔世的久违之感,也产生了发自肺腑的共鸣。

董卿转型任制作人

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人,肯定已经被董卿的诗词功底所折服,她不仅反应快,而且对于嘉宾的点评也能随口拈来诗词应答。

“腹有诗书气自华”,董卿得到了网友们如此点赞。

董卿的父亲曾经在报社工作,受父亲影响,她从小沉浸在诗词的海洋。

记者昨日从节目宣传方了解到,从去年3月开始,董卿就开始酝酿一档文化情感类的节目,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策划和团队构建后,终于推出了《朗读者》,董卿担任制作人。

董卿表示:“《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个节目形态,她则表示在文艺综艺领域里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了,她需要做一些改变。

但是为了这档节目,她也付出很多,她介绍为了剪片经常熬到凌晨四点才离开机房。

带着自己故事来讲述

说起“朗读”,似乎更像在讲故事,因为节目中会针对不同的主题,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节目希望呈现的是文字和个人情感的紧密结合。

记者了解到,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结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

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据了解,《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还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

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嘉宾有明星也有草根

除了节目的内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节目在包装上也用了许多心思。

记者了解到,节目设置的主题形式很丰富,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

节目邀请到李云迪、胡德夫等为朗读者伴奏,除了邀请柳传志、郑渊洁、蒋雯丽、徐静蕾、刘震云等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业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参与朗读,节目组希望能“高而不冷”。

虽然节目尚未开播,不过从目前流出的一些片段,已经引起了网友们非常大的兴趣了,有网友表示很期待再有一档“爆款”节目。

《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 篇6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

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还不够,而是要竭尽全力。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绽放了,自己的那一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欲阳光风雨。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也不要着急,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但愿我们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记忆。

今晚的陪伴,让我为女儿写下这段话: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

陪着你,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愿意陪着你,陪着你。

《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 篇7

如今的董卿,可谓是央视一姐,而在一线主持岗位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董卿,开始担任节目的监制工作。近期,她负责筹备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上映后,好评如潮。

纵使节目好评不断,可是小编自作主张也来说说这档节目的一些不足之处。《朗读者》是一个安静的文化节目,它慢慢的把观众带到文学世界里去了解作者的感情,每期都会有一个主题,而嘉宾也会围绕这个主题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文学的魅力。

第一期的节目,濮存昕分享了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柳传志朗诵了自己给儿子婚礼上的致辞,虽然感情动人,而且应该听着更有感触,甚至动情落泪,但是在节目进行过程当中没有感受到这样的魅力。

节目组邀请了众多的名人大家参加。对于朗读者的这个定位也很是准确,很多嘉宾分享的故事也是感人泪下,但是节目中如果少一些形式,多一些亲近就更为好。

但是朗读者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又会出现这样一个误区,既然是朗读者,朗读的部分应该更加多,而不是做成一个访谈的节目一样,这样就显得冗长。

现在节目才刚刚开始,希望《朗读者》在之后的制作过程中,更加的优秀,办得更好。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8

每一期,节目都有如“遇见”“选择”等主题,选择合适的朗读者并匹配好内容是引发共鸣的保障。从效果看,《朗读者》有好反响,或许和找到了不少有阅历和感染力的嘉宾有关。

徐静蕾和已过世的奶奶有着割不断的感情,当她朗读史铁生《奶奶的星星》的片段时,很多观众落泪;“世界小姐”张梓琳朗读了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献给自己10个月大的女儿,她那“愿女儿每天睡到自然醒”的期许打动荧屏前的无数妈妈……

在《朗读者》策划之初,节目组就意识到单纯依靠专业朗读这样“曲高和寡”的方式来吸引大众显然行不通。他们寻找到的高而不“冷”的表现语言,拿刘欣的话来说,是“以文字为介质,以情感为窗口”。把文字和人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那些原本看上去深奥的文字,自然就拥有了柔软的质地。

而文化大咖、商业精英之外,平凡如你我的“素人”的加盟。这也让节目区别于常规的朗诵类节目。“素人”嘉宾杨乃斌在第二期亮相,儿时他就失去了部分听力,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过了小学、初中甚至大学。从朗读优劣的角度看,杨乃斌在朗读冰心的《不为什么》过程中吐字并不标准,但导演田梅以此为例对南方日报记者说,之所以杨乃斌能站在舞台上,正因节目更在意嘉宾能否通过他精彩的`故事绽放自己,而不是强调朗读的技巧。

有时候,节目组也会碰到让他们都觉得意外的嘉宾。如第一期的翻译家许渊冲,邀请他时更多考虑的是他的成就值得书写,但到了录制现场,老人家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绪被激发了出来,他的激情四射触动了观众的泪腺。“这是我们事先没料到的,这样的嘉宾,对一档节目来说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田梅感慨。

《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 篇9

礼物这个词让我们浮想联翩,当我们仰望星空,放眼浩瀚,这蔚蓝色的星球是宇宙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当我们低头思索,凝神注目,自然界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礼物;江河是大地的礼物;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多娇江山的礼物;五千年的锦绣华章是悠久历史的礼物……

在时间的长河里,有的礼物举重若轻,有的礼物则旷世震撼,有的微不足道,有的却是雪中送炭。本期节目,随董卿一同去打开一个个色彩各异却同样充满感情的礼物吧!

在本期节目中,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倪萍将登上《朗读者》的舞台,与董卿首次同框,讲述多年为子求医的心路历程,淡出娱乐圈多年的李亚鹏重回公众视野,分享他的教育观点及陪伴女儿成长的故事。此外,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前女排名将赵蕊蕊等也都在本期节目中亮相。

知名演员李亚鹏,本期节目也走进了《朗读者》的现场。他是《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青春偶像,是《射雕英雄传》里的郭大侠,他是一位商人,更是一位父亲。对他来说,女儿李嫣是上天给他的最好的礼物。女儿的到来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十几年时间,嫣儿撕掉了唇颚裂儿童的标签,成长为了一个阳光自信的女孩儿。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父亲的李亚鹏都做了些什么?为何令董卿发出“如果拼爹的话,嫣儿赢了”的赞叹?李亚鹏坦言,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教育真的是有方法的,但如果缺少了爱,一切方法都是教条。”

李亚鹏在现场朗读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描述的是朱自清与父亲在火车站的告别,李亚鹏与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是在火车站,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心境。无论多大,孩子都是父母的礼物,这篇《背影》是李亚鹏送给父亲的礼物,深沉的朗读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最热烈的爱。

十个月的时间,胡玮炜将摩拜单车的创意变为现实。从开始时的自行车聚集点,到每辆自行车飞驰在城市各地,胡玮炜成功用自行车点亮了整座城市。摩拜单车是她送给城市的礼物,同样热爱摩拜单车的人给了她勇气与力量。昨天,她朗读了苏童的《自行车之歌》,送给每一位摩拜客。

倪萍曾是一代人的春晚回忆,她的声音陪伴大家度过了13个辞旧迎新的日子,是无数观众心目中的“女神”。然而在2004年,倪萍4个月大的儿子被诊断出一种罕见的疾病,如果不治疗,他的眼睛就会慢慢看不见,甚至会死亡。倪萍为了儿子赴美求医,退出央视的舞台。

2014年,倪萍又重回央视舞台,对倪萍来说,守候她的观众是失散多年的“礼物”。倪萍为何回归?重新站在舞台上的她有何感受?在舞台下的倪萍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种种心路历程,倪萍在《朗读者》中对董卿和盘托出。

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代央视主持人同台惺惺相惜,董卿称对倪萍充满敬佩之情,倪萍也称赞董卿说“为她骄傲”。这期节目中,倪萍选择朗读自己所写的《姥姥语录》选段,将这份礼物送给一直陪伴自己老去的观众。身为作者,倪萍最懂文字背后的情感。身为朗读者,倪萍再一次通过文字重温那段经历。没有了那些华丽的技巧,她朗读出的是痛苦的煎熬,是那颗坚定的心。倪萍与董卿紧握的双手,互相的搀扶将我们带回到那些过去的日子。

单霁翔院长在现场朗读纪录片《故宫100》——《至大无外》的解说词,献给所有热爱故宫文化的朋友们。大气的文字,激扬的音乐,朗读出的不仅仅是对故宫博物院的热爱,更是五千年的文化自信。

排球是赵蕊蕊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作为运动员,奥运会是她的梦。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为了参加奥运会,赵蕊蕊与冯坤——会打排球的熊猫前往美国做手术,这种痛苦非常人能忍受,但赵蕊蕊坚持选择继续手术,她说“我赵蕊蕊不属于自己,属于的是祖国。”女排的经历是赵蕊蕊人生一个宝贵的礼物。

在现场,赵蕊蕊朗读毕淑敏的《握紧你的右手》,献给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女排姐妹们。“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那些悲痛的经历化作礼物,在她的人生中留下别样的精彩,握紧牵绊的手,握紧对未来的信心。

赵家和教授倾毕生积蓄捐助西部贫困孩子,却不愿讲出自己的名字,仅以“一位清华退休老教授”的名义和同事陈章武教授共同成立了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

五年来,基金会捐助了2920个孩子,其中1604人完成高中学业,80%考入大学。在现场,曾经接受资助的孩子们为赵家和教授朗读汪国真的《让我怎样感谢你》。这份礼物,给予了孩子希望,给予了未来希望。赵家和教授燃尽了自己,了无遗憾,但他的精神烛照世界,永不熄灭。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10

曾是节目《艺术人生》导演之一的刘欣,在央视工作了,他一直在文化类节目领域深耕。“我一直希望把这个时代值得记录的。东西传递下来。”带着这样的念头,刘欣以总导演的身份策划了《朗读者》这样一档节目。

对于《朗读者》的走红,刘欣并不感到意外,在他看来,“节目为观众打开了斑斓丰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人类共通的,它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随着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升级,文化类综艺确实迎来了“突围”的时机。刘欣认为,“吃腻了火锅的观众,面对突然端来的一盘豌豆芽,会觉得是一种调剂和补充”。

一档节目的成功,离不开背后充分的准备。董卿首次担任制片人,邀请了铁凝、王蒙、余秋雨、冯骥才担任文学顾问。节目从酝酿到完成,耗时整整1年,这在讲究“速成”的综艺领域算是很长的筹备时间了。

在《朗读者》另一位导演田梅眼里,董卿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每次的台本,都是他们凌晨4点收工,接着早上9点开工,反复打磨出来的。田梅还称,在节目制作时,董卿“不愿顺应市场,而是跟着自己的心走”。作为一档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气氛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且在舞台设计上董卿坚持拒绝“晚会范儿”,理由是不想让外在的修饰盖过内容本身。

两位总导演刘欣、田梅认为,“真诚”是《朗读者》最大的特点,“现在的节目真的太多了,你真不真诚,观众一眼就看出来了”。而这样的态度,也能以“非市场化手段”打动嘉宾。当下,艺人参加真人秀综艺的片酬水涨船高是公认的事实,但田梅称,《朗读者》在邀请嘉宾时更多是靠情怀而非其他,“更何况,很多人是花钱都请不来的。有一些我们特别想邀请的嘉宾,比如马云,我们为请他铺垫很久了,马云很愿意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