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2篇】正文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2篇】》

时间: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

《长安三万里》的观后感 篇1

《长安三万里》惊艳至极,完全是一部成人向的史诗电影。高适之于李白,就像资质平平,也不够幸运的我们之于那些放荡不羁,天生才情,能够轻易得到所有人喜爱的他们。我们不知道是不想成为他们,还是不知如 有趣的是,众人醉到狂喜的《将进酒》一幕是电影中唯一绚烂的几分钟,却转瞬即逝,并不是结局。结局中的李白是狼狈的,必须承认自己除了诗作再没有一个胜利的舞台了,等着旧友与好运来拯救的,凭着自己给点阳光就灿烂的自信开心余生。而结局中的高适是清醒的,用自己一生的克制与努力从一个资质平平的孩子成长为扭转乾坤的干将,在晚年成就事业。

他们都以长安为梦,也在两相径庭的人生中产生惺惺相惜的友谊。中年时依然是大胸男的高适和已� 高适总怀疑,自己是李白最好的朋友吗?当然是,尽管总被簇拥着的李白每次都忘记和高适的约定,却不做声的把他写在《侠客行》中;在外人面前做谪仙的李白,只告诉高适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承认自己小时候也读不懂书;是李白告诉口吃且有阅读障碍的高适,你胸中的锦绣,终会有喷涌而出的一天。那个人,与你如此不同,他的只言片语,却� 李白的诗真的写的好——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剧情方面结构工整,平铺直叙,略微缺少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全片也略显冗长。不过既然是长安三万里,盛世繁华到山河破碎,绝非一般电影篇幅所能诠释,编导团队已经对宏大的历史变迁� 有人说讲述视角采用李白会更出彩,其实不然,李太白乃天上谪仙,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凡间世俗之事,得过且过,酒过三巡,身旁鱼虫草木都尽带不羁放荡之意,如此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感性大文豪,也许难以在王朝兴衰的`大历史观下以犀利客观的视角恰如其分地诠释从与世同乐到悲悯苍生的漫长转折。 反观高适,用时而冷静细腻时而客观冰冷的角度回顾友谊,时势,落魄后的涅槃,辉煌后的唏嘘,更能把观众带入一种看似朴素却暗流涌动的情绪。

有人说影片直突突地让大诗人们开口吟诗有些造作,其实更不然。用诗歌串起历史的长河,用韵脚点缀古人的佳话本就是这次动画的核心创作形式,我反倒甚是喜欢儿时耳熟能详的经典跃然于活生生的原创们口中。我愿意相信,盛唐时期的文人墨客,不屑于经深思熟虑而下笔成章,更偏爱小醉微醺后诗性大发脱口成章,更陶醉在云游四方时应景生情的吟诗作赋,这也许便是届时文青们最流行的交流模式:别BB,开口就该直抒胸臆!

影片称得上高潮的部分,当属唐代大诗人们在野湖畔聚众饮酒,狂啃辣条,以诗会友。众仙圣鬼神驾鹤飞天,扶摇直上九天,漫游星河灿烂,直捣三界天宫!整个”神游”行云流水一气呵,配以精美华丽的配色,璀璨耀眼的光芒,整个诗酒大会俨然成为一场波澜壮阔的众神归位。这一段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是对诗歌赋予当时文人们的极致浪漫情怀的超然释放,这正是属于中华的复古浪漫主义。

李白的放荡不羁爱自由和高适的现实内敛有城府,成就了一段令人唏嘘的旷世友谊; 各位大诗人百家争鸣的才华洋溢和大唐的四方来朝到无力回天,铸造了一段令无数后人伤今怀古的历史。从哪吒到白蛇到长安,对这样融汇本土元素,致力技术革新的动画电影,坚定支持和鼓励!

《长安三万里》的观后感 篇2

《长安三万里》是暑期档一匹耀眼的黑马,电影选择用高适的视角讲述了诗仙李白从青年到壮年至及至陨落的跌宕起伏,而李白、高适与众诗人的命运,更是一同随着大唐的兴衰起起伏伏的。

还记得高中一次语文课,老师夸赞了我对李白那句“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独特理解。当时我被这句诗深深吸引,为那句意气风发的少年气所激荡,我仿佛和李白一起大笑出门,冷眼观世,那时的我,尚不明白“世”是什么。

同样的,李白,似乎也不甚明白世之含义,抑或是他太过自信,不屑于明白。出身商人之家,李白父亲为其选择的老师是擅长纵横之术的纵横术的赵蕤,纵横术也是李白从政的重要学习内容,但是,李白似乎并未习得其法,否则不能解释他为何追随永王,政治上他似乎单纯的像个婴孩。

经历过生活和工作打磨的已至中年的我,似乎有些理解李白,也开始不敢轻易触碰太过不知天高地厚的诗句,转而欣赏那些更深沉,更平和的诗句。我们多数人也像李白弃官求道那样,将自己遮蔽起来,不再认为自己可以像年轻时那样,一往无前地向前冲。因为那些碰壁、那些身份的局限、那 因为生活最终都要面对曾经我们嗤之以鼻的柴米油盐和基本生存。但我们总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这样的灵魂打动,李白和我们一样,遇到挫折也会彷徨,会怀疑自我,和我们一样,遇到幸事也会心情大好,快意而放浪形骸。

感谢中国文字,将盛唐的锦绣诗句织进中国历史,多少年后,历史把天平倾斜到这一边,在这一边,曾经显得痴愚的、固执的形象,终于化作中华文明那一缕永远坚定的魂,那是身怀天下,开济世人的,诗歌,从来都是济世之心的副产品,诗歌,也是愤懑于无法真正投身于天下的。

历史也许会将那个一心要入仕是李白掩埋,我们记得月光下洒脱壮阔的敢邀明月之魂,记得千金不贵不醉不休的气豪云天的,却往往忽略了那句高堂明镜悲白发,谪仙人也恐惧时间的效力,也生怕错丢了这一生,陷入庸庸碌碌,我们轻飘一句诗中仙,掩盖了他终其一生的求无所得的惑。

大唐,究竟是你成就了李白,还是辜负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