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议论文 > 反求诸己议论文【精选3篇】正文

《反求诸己议论文【精选3篇】》

时间:

这次为您整理了反求诸己议论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感悟亚圣“反求诸己” 篇1

摘 要:自孔子始,先秦儒家都有着“反求诸己”的情愫,他们恪守着君子的道德准则和修身方法,着意于探讨孟子“反求诸己”的意涵。以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名家注孟、解孟文本为出发点,通过“反求诸己”与“薄责于人”的比较,而后落归于孟子的“心性论”的理论架构。最后探讨了“反求诸己”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反求诸己;薄责于人;心性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029-02

一、“反求诸己”的意涵

许慎《说文解字》注:“反,覆也。”段玉裁注:“从又必有覆之者。”《注》师古曰:“反,谓之回还也。”《广韵》:“己,身也。”《韵会》:“己,对物而言曰彼己。”《书・大禹谟》:“舍己从人。”《论语》:“克己复礼。”《说文解字》:“己,中宫也,像万物象辟藏诎形也。”鄙者认为这里的反有返回的意思,己就是说自身,在孟子这里则更多地强调的是“自心”、“本心”,因此“反求诸己”可以解释为:返回本心,寻找原因。

在《孟子》一书中明确提出“反求诸己”一词的见于以下两章节中。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体现在礼、乐、射、御、书、数的方方面面,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说有,那么就是射箭了,“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以射喻人为仁,不得其报,当反责己之仁恩有所未至也,不怨胜己者。《孟子注疏》解释此章说:“以其射者,必待先正其身,己然后而发射之也。盖君子以仁存心,其爱人则人当爱之,犹之正己而后发也。有人于此待我以横逆,犹之发而不中也。自反而不以则诸人,犹之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1]96《王阳明全集・卷七・文录四・观德亭记》也有记载说:“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因此,根据射箭时的仪态和比赛结束后人们的不同反应,孔孟给予君子和小人的划分。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离娄上》)

汉代赵岐注:“反其仁,己仁独未至邪?反其智,己智犹未足邪?反其敬,己敬独未恭邪?反求诸身,身正则天下归就之,服其德也。”孙■曰:“此章指言行有不得于人,一求诸身,责己之道也,改行饬躬,福则至矣。”孟子言爱人不亲而人不亲之,必吾仁有所未至也,故当反己责之。治其人而人不治者,必吾之智有所未尽也,故当反己而责之也。礼接于人而人以礼报答之,必吾之敬有所未至也,故当自反而责之。盖以身正先自治而正之,则天下之人皆归之而服其德也。如颜渊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焉是也[1]192。儒家主张“亲亲”、“仁民”、“爱物”,但是当别人对你得施予没有回应时,那么我们不要责怪别人,先从自身寻找原因,确定是否自己做得足够好了。儒家讲究“克己复礼”,说的亦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身的行为达到礼乐的要求,进而“天下归仁”(《论语・颜渊》)。

二、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反求诸己”与“薄责于人”

《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不然看出与君子相对的小人则是贵己而,君子先思己过,小人则责怪别人,为自己开脱。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朱子《论语集注》说:“责己厚,故身益修;责己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怨之。”[2]214常人之所以怨,是因为只看到别人对不起我的地方,而不去反省自己的不是处。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向弟子提及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原则就是是否反身内求,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孔子教导弟子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谢氏曰:“君子无不反求诸己,小人反是。此君子与小人所以分也。”杨氏曰:“君子虽不病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虽疾没世而名不称,然所以求者,亦反诸己而已。小人求诸人,故违道干誉,无所不至。”[2]215孔子把谨言慎行作为君子的准则。这足以看出,虽然孔子未言“反求诸己”,但其及其弟子都在以实际行动做着内修外达的功夫。为孟子反求诸己提供了思想源泉。

反求诸己与孔子的“内自省”、“内自讼”相一致,都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反求诸己是儒家内圣之学的紧要处,道德愈深的人,愈具有反躬内省的工夫。这就体现了“反求诸己”的修身工夫。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孟子・公孙丑上》),仁是天地万物的心,人不可片刻离开它。

三、“反求诸己”的心性论旨归

孟子如此强调道德修养的个人责任,同他的“心性”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四德”既已成为本心本性的内在禀赋,则道德修养自然需要“反求诸己”。

孟子对孔门儒学的贡献无疑在“内圣”方面。他本孔子之仁教向内转,推其极,致其本,曰“仁,天之尊爵也”,(《孟子・公孙丑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将“仁”归本于“天”,收摄于心,于是乎,天人合一,心、性、天一贯,“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由四体类比四心,然后演化成仁、义、礼、智四德,最后通过反求诸己的思路“尽心”“知性”“存心”“养性”最后“知天”。这一途径也是一个“反身而诚”的过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为仁义礼智之四端,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既然人天生具有此四端,那么如果不能为善,就是自己自暴自弃。这就从心性论上论证了孟子向内反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孟子认为“心”是人的思维器官和认知器官,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人的感觉器官容易被外物蒙蔽,但心则不同,它能够做理性的思考,可以辨真伪,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孟子强调“反”,就是返回到自己的道德本心,按照这个道德本心的标准行事,就可以了解自己的本性是善的,进而做到“尽心、知性、知天”。在孟子看来,性、天都收摄于心中,因而他的思想中贯穿着“反求诸己”、“反身而诚”、“自反”和“反”[3]。孟子的“反求诸己”也就是“自反”,就是要反省自己的良心本心,要察觉它,唯一的方法就是切己反思,逆觉体证。所以,他严厉批评那些不讲仁义的人是“弗思耳矣”,“弗思甚也”。如果人不切己自反,原来具有的良心本心也会流失[4]。

四、“反求诸己”在孟子思想中的意义

首先,孟子通过“反求诸己”告诫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章句上》)

《孟子正义》曰:“此章指言国必修政,君必行仁;祸福由己,不专在天。言当防患于未乱也。”以其能治其国家,则谁敢侮之矣。且孟子伤今之君,于国家闲暇以及于此时乃大作乐,怠惰敖游,而不修明刑政,是自求其祸也[1]89。孟子告诫统治者国家的治乱在于自己的作为,并且警惕国君祸福无不是自己求之。因此统治者应该行仁政,推行王道,他希冀在位的君主拥有圣人之德行。

其次,“反求诸己”为君子提供了一个通向“仁”的路径。

孟子积极践行着“反求诸己”的功夫,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那就找到了通向“仁”的最切近的道路。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合共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就是通过“反求诸己”的方法,以仁义为准绳,把散失的“良心”重新找回来。孟子权衡着鱼和熊掌,最终确定了舍生取义的人生目标。孟子通过“反求诸己”的修身之道努力追求着其“浩然之气”的理想人格。

最后,孟子反求诸己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牟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书中,说到中国哲学的重点在“主体性”和“道德性”,那么孟子的“反求诸己”也无不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凸显,凡事先思己过又体现了君子的道德性的生发。孟子反求诸己的功夫融入到华夏民族的精神品格中,塑造了我们华夏儿女“静时常思己过,闲事莫论人非”的美好品质,对今天仍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五、结语

通过对“反求诸己”的文字意义以及对有代表性的几位名家注孟、解孟的探讨,我们对孟子的“反求诸己”及其思想体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反求诸己”离不开孟子的心性论体系,而这又恰恰体现了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把其内转,之后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孟思想,把儒家哲学由内而外开启了儒家由内圣走向外王的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岐,注。孙爽,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徐洪兴。《孟子》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牟宗三。《圆善论》附录[M].台北: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2003.

[5]《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熊十力。《十力语要》卷三〈黎涤玄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刘锦贤。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9]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一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孟子“反求诸己”德育思想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塑造 篇2

摘要:孟子认为,“反求诸己”就是要反省自己的行为,强调个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在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塑造中,孟子“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方法可以促进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抵制不良文化产品,节制不合理欲望。

关键词:反求诸己大学生塑造精神生活

孟子在其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的方法。其中,“反求诸己”是其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孟子所主张的道德追求是一种“内求”,是一种“内得”。精神生活在大学生的成长及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孟子“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方法为更好的塑造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孟子“反求诸己”的主要内容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意思是说,追求仁德的人好比射箭,如果射出的箭没有中靶,不会去责怪那些射中了目标而比自己强的人,而只会反躬省察自己的不足。孟子强调了从否定的方面,通过自我分析来反省自己,而不怨天尤人。在《离娄章句上》中,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的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的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要反省自我,不能一味地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可见,孟子所倡导的“反求诸己”包含三层涵义:一是一种“慎独”的修养方式,即: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别人如何做,自己应该自觉地遵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做到“洁身自好”,以德养身;二是严以律己的精神境界,凡事从主观找原因,从自身找不足,不怨天尤人,勇于承担责任;三是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反求诸己即反思自己有无过错,从自身找不足,若是自己错了就要勇于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这才是智慧之举。

二、“反求诸己”,塑造大学生精神生活

人是惟一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局限性并立意弥补自己局限性的动物。“反求诸己”正是人类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深刻要求和内在理性,反映着人们对完善自身的不懈追求。对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塑造,其过程必须具备一个内省的思维品质:反求诸己―由内而外的反思。

1.“反求诸己”,端正学习态度。在为学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学问的根本宗旨在于而且仅仅在于将人们放逸外鹜、迷不知返的人心找回来。做学问要避免为私欲、私意而学问以及为学问而学问的异化倾向,从而使学问始终服务于人生的终极目标,而不至于游离出去。学问在事相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的“道”是惟一的、不变的,这个“道”就是求放心。大学生学习也要“求其放心”,避免浮躁之气,急功近利和图名慕利的倾向,对学习的意义,对人生进行深刻的反省,踏踏实实地求学。

许多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强,在入学之初就制定了远大目标,并依据目标长期进行自主性学习与研究,循序渐进的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只是盲目被动的应付学习,缺乏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有的根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与理想。近年来,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讲究实用、功利和务实。大学校园内的“考证热”、“外语热”、“计算机热”持续升温。那些在求职时倍受宠幸的实用性、技术性专业成为大学生们竞相追求的对象,充分显示了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文化熏陶的缺乏和过分的功利取向。

曾经把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归根到底是属于青年的。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求大学生应当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求其放心”,抛掉一切私心杂念,勤勤恳恳的求学,这样大学生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为了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2.“反求诸己”,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福祸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强调从否定方面通过自我分析而反省自己有没有过错,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应归咎于别人。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需求强烈,与传统的交往模式相比,他们的交际圈在不断地向外扩展,总体上积极主动、健康向上。他们通过交流联络感情,丰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性情,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还存在着消极被动的一面,有些班级内部同学之间、宿舍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各种交往障碍,有的大打出手,拳脚相加,严重的甚至会酿成悲剧。当受到别人指责时,应当反思自己有无过错。孟子提倡有错则改,对那些有错不改,反而文过饰非的人,则是深恶痛绝的。“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对“古之君子”极为推崇,因为他们有过则改,所以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与仰慕。大学生也应做到有错则改,勇于承担责任。

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是最主要、最频繁的交往对象,学会与同学和谐相处,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还可以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大学生要提高对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认识,正确认识自己与评价他人,注意沟通和交流,增强集体观念与团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反求诸己”,抵制不良文化产品。“反求诸己”作为一种道德理性,就是辨别是非、明辨善恶的能力,是行为选择的内在调节器。“反求诸己”不是外在于人、强加于人的东西,相反,“是由自己内在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大学生的周末时间大部分是在阅读中度过的,他们对书籍的选择倾向于内容积极健康、格调高雅、励志或专业的书籍。但是,在书籍的海洋里有的充满反动、、色情、暴力等内容,这些腐朽的内容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极大。影视欣赏逐渐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当前,大学生对影视节目的选择与欣赏基本上是积极健康的,较多注重思想性强,深刻反映社会问题,能积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是非辨别能力的影视作品。”近年来,一些港台电视电影片、美国电视电影片受到大学生的吹捧。但这些影片鱼龙混杂,不乏低级、庸俗、下流的影片,其中的不良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随着计算机在我国普及率的提高,计算机游戏代替了电子游戏,但是这些游戏中很多含有暴力、色情等内容。对于音乐制品的消费,很多大学生喜欢西方音乐,包括欧美古典、流行、乡村、摇滚、HIP―HOP、R&B等形式的音乐制品,而在HIP―HOP等音乐形式中,也存在庸俗、污秽等消极内容。

是非善恶虽然在观念上有着明显的界限,但在现实的道德环境中,是非善恶往往很难分得清楚。大学生要依据自己内在的道德标准明伦察物,选择健康向上,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健全自己的道德人格的文化产品。

4.“反求诸己”,节制不合理欲望。孟子认为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因此,孟子试图使人们对物欲的追求在一种合理的道德范围内进行。孟子主张“节欲”、“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欲望不多,那善性纵使有所丧失,也不会太多;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多,那善性纵使有所保存,也是极少的了。他认为在培养自身的道德人格过程中要减少物质欲望。朱熹也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文集》)由此,大学生在精神塑造过程中要节制欲望,反检自身,遏制人欲。

当前大学生正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中。一方面,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正在进行;另一方面,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一拥而入。有着纯洁心灵的大学生们也深受其害,物质欲望、金钱欲望、享乐欲望开始膨胀。于是一些大学生或偷或抢,犯下罪行。有的女大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甚至混进歌楼舞厅,傍大款,捞外块,更有女大学生做“周末二奶”,不惜出卖自己的和青春,在浮躁的欲望心理支配下拼命折腾着自己。

对于许多“误入歧途”的大学生来说,关键在于他们不能自知,没有客观的、正确地把握自我,一直被自己的利益、欲望和偏好所干扰和左右。大学生要善于“反求诸己”,反观自察,严格防范人的自然性对人的社会性的僭越,不使自己陷入禽兽的欲望。

三、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中国传统优秀道德资源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大学生要秉承孟子“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方法所焕发出来的当代价值,弘扬其中的“反思”精神,不断强化精神生活的自律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精神生活层面,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边慧民:《试论朱熹“省察”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4。

[2]葛操:《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河南社会科学》,2000.3。

黄秀珍: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反求诸己议论文 篇3

在泥泞的路上滑了一跤,是粗暴地责怪面对的坎坷,还是告诉自己下一步要走得仔细?迁怒于他人他物固然能得到“错不在我”的自我安慰,以及一时发泄的畅快,却终究解决不了问题,比如路面不会因为人的谩骂而变得平整。唯有反求诸己,对自身进行透彻的反思,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

凡事反求诸己,是促进人成长的阳光雨露。人在自省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外在行为,提高自己的内在涵养,从而散发出成熟的魅力,踏上成功的征途。

英国绅士从不说“你是否听得见”,而是“我说得是否清晰”。言语的细节中彰显翩翩风度,也让人际交往**愉快。而对于野心勃勃的团队**者,反求诸己的精神更是关乎事情成败。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官渡之战前兵精粮足,手下谋士如云,猛将如虎,但从他兵败后怒杀田丰的举动来看,我们看到的只是“小人求诸人”,他实在无法与成大器的英雄相提并论。相反,他的对手曹操恰恰是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他的团队和睦、团结,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活力。可见,鹿死谁手绝非历史偶然。

推广开去,反求诸己的精神更是带动社会进步的车轮。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开篇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的社会快速发展,怪相百出,瘦肉精、**粉、豆腐渣学生奶等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年幼女孩危在旦夕无人施救,90后为钱杀害父母……人间惨剧层出不穷。在这样的事件面前,我们总站在正义者的角度指手画脚,义正词严地批判,而又有几个人能以人为镜,以事为鉴,照照自己的嘴脸内心呢?

扪心自问,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你是不是也可能出卖良心?看到血肉模糊的受害者,你会不会摒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马上伸出援救之手呢?虽没有横刀向父母,但你真正尽孝了吗?面对那些饥肠辘辘的弱势群体,你又做了些什么呢?每一次引起波澜的社会事件过后,每个人都应在愤怒之余反思,否则那些悲剧便永远只是白白发生的悲剧,甚至酝酿着更大的悲剧。而下一个悲剧的主角,可能是你,是我,是每一个曾经暗自庆幸的看客。惨剧痛哉!自我痛哉!但只有将自己身上那些与悲剧制造者相似的劣性铲除,再上一个台阶的希望之光才会普照。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说得真好,人务必时时反省,处处拷问,为了自己的完美人生,更为了社会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