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四面楚歌优秀7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典故吧,从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典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页是细心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7篇四面楚歌故事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典故:四面楚歌 篇1
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于是,便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这个地方。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比喻四面受到敌人的攻击,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历史典故:四面楚歌 篇2
一场鸿门宴,让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
随后,项羽进入咸阳,杀了秦王子婴和秦国贵族八百多人,还下令火烧阿房宫。大火一烧三个月,三百里阿房宫变成一堆瓦砾。
由于项羽原是楚国的贵族,他是趁着农民起义的机会参加抗秦斗争的,所以,灭秦以后,他不能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一旦他觉得可以控制整个局面的时候,就想由自己来统治天下。
他背叛了前约,首先改称楚怀王为义帝,彻底剥夺了他的权力。紧接着,又把六国旧贵族和有功的将领分封为王,这一封,一共封了十八个王,他自己称西楚霸王,其他各王都归他管。
在十八个诸侯王中,项羽最忌讳的就是刘邦。为了削弱他的势力,项羽把他封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又把关中地区封给秦国的降将章邯等人,让他们成为刘邦回到关中的一道屏障。
汉王刘邦前往封地,为了迷惑项羽,他命人把东去的栈道都焚烧了。由汉中进入关中,山高水险,栈道是必经之路,烧了栈道,就意味着他再没有向东进攻的意思了。
其实,踞守封地的刘邦一直在作着积极的准备,准备东征。
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和韩信率领汉军攻打关中,不到三个月的工夫,就占领了关中和河内的大片土地。由此,楚汉之争开始了。
到了公元前202年,经过几年的战争,由于刘邦用人得当,项羽过于刚愎自用,刘邦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了。成皋一战,汉军大胜,刘邦与项羽彼此讲和,划定了楚汉边界,它就是鸿沟。鸿沟以西归刘邦,鸿沟以东归项羽。其实,这次讲和,不过是刘邦的'缓兵之计。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刘邦便约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会合一处,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灵璧县境内。
楚汉双方的大决战开始了!
刘邦兵多,项羽兵少,而且粮食也快吃完了。面对十面埋伏,他几次想杀出重围,都被一批又一批的汉军挡了回来。
突围无望,项羽只好退回垓下大营,吩咐左右小心防守,伺机再战。
这天夜里,项羽在营帐之中愁眉不展,他宠爱的美人虞姬见他忧心忡忡,便陪他饮酒解闷。到了深夜的时候,只听营外传来呜呜咽咽的箫声,伴随着箫声,还有哀伤的江南小调。项羽走到帐外,仔细一听,那箫声来自半空,而歌声传自汉营,从断断续续的歌声中可以听出,唱歌的人还不少呢。
这些江南的小调正是将士们所熟悉的楚国的民歌呀!
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要不然,汉营当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项羽失魂落魄地站在那里,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突然,项羽也唱起了一首悲壮的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意思是:力气拔得起一座山啊,气魄能压倒世上的好汉,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不肯离去。乌骓马不肯离去啊,有什么办法,虞姬啊虞姬,你可怎么办?
项羽把这歌一连唱了几遍,唱着唱着,眼泪落了下来。
他旁边的将士也哭了,谁都不愿抬起头来。
在这悲凉的歌声中,虞姬为了不连累项羽,趁项羽不备,拔剑自刎了。
当夜,项羽带领八百子弟兵再次突围,这一次,他们冲出了汉营,一路向南奔去。
天亮了,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走了,刘邦赶紧派大将灌婴带五千骑兵追赶。
项羽一路奔跑,顾不上清点人数,等他渡过了淮河,再看看左右,只剩下一百多人了。他们又跑了一程,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看见路边的老农,便向他问路。那老农知道他是项羽,不愿意指路给他,骗他说:“往这边走吧。”
其实,那是一条通往沼泽地的死路。
待项羽拨马回来,汉军已经追上来了。项羽且战且退,退到东城,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定远县东南,再点点身边的人,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了。
面对密密麻麻的汉军,项羽仰天长叹,对左右的人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大大小小经过七十多次战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有了霸王的称号。今天被围困在这里,是天亡我,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他把仅有的二十八个人分为四队,向四个方向突围,相约在东山脚下会合。
项羽大喝一声向汉军冲去,汉兵抵挡不住,纷纷散开。
项羽一枪挑了一名汉将。
这时,刘邦手下的大将赤泉侯杨喜赶到,项羽瞪圆了眼睛盯着他,然后一声断喝,杨喜和他的马吓得转身就跑,跑了几十里才停下来。
项羽赶到东山下,那四队人马也到了,二十八个人仅仅损失了两人,他们一起向南退去,一直退到了乌江边上。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他劝项羽上船过江,到了江东再图他日。
项羽却说:“我在会稽起兵,带吴中八千子弟渡江,到如今,只有我一个人回去,你让我如何去见江东父老乡亲?”
他把自己的乌骓马交给亭长,自己则带着二十六人步战。他们又杀死了几百名汉兵,才一个个倒下。
汉军包围了项羽,想活捉他,项羽冷笑一声,在乌江边拔剑自刎了。
从此,后人就用“四面楚歌”来形容形势的危急。
历史典故:四面楚歌 篇3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
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得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项王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对项王的敬佩,思念之情。毛泽东也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历史典故:四面楚歌 篇4
秦朝灭亡以后,各路反秦将领中势力最强的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进行了为时五年的内战。楚、汉两军,彼此攻伐,相持不下,双方都感到相当疲劳,在第四年的秋天里,协议停战,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中分天下,各不侵犯。
约定以后,项羽倒遵守协议,率领楚军,向东撤走。刘邦却采纳了张良、陈平的计谋,不但不将汉军西撤,反而会同韩信、彭越,乘机追击项羽。韩信、彭越因为无利可图,兴趣不大。张良便又献计,叫刘邦派人通知韩信,彭越:打败楚军以后,平分楚地,北部归韩信,南部归彭越。这样一通知,两人果然立刻进兵。汉军势众,直逼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县东南),把项羽团团围住。
这时,项羽的部队,人数巳经不多,粮食也快吃完了。晚上,项羽听得四面汉营中,士兵都在唱着楚地的山歌,不禁大吃一惊,他想:难道楚地已被全部占领了吗?汉军中的楚人为什么这样多呢?
其实,这又是汉军的计策,故意教唱楚歌来吓唬项羽,动摇楚军军心。这一夜,项羽整夜没睡,在营帐里大杯喝酒,慷慨悲歌,同他的爱妾虞姬诀别。因为他意识到,最后失败的局势,已经难于挽救了。
这个故事,《史记项羽本纪》有较详的记载。京剧中的。《霸王别姬》就是表演的这个故事。由这个故事而产生的成语“四面楚歌”,就是形容陷入四面包围,孤立无援,或遭受各方逼迫攻击的困境,同“四面受敌”的意思相仿。
历史典故:四面楚歌 篇5
四面楚歌的故事关于项羽以及刘邦,相传项羽被刘邦带领的军队困在垓下,没有粮食的支撑,士兵也越来越少,夜里包围他的军队唱起了楚地的民歌,项羽心里丧失了斗志,后来骑马逃走,自刎江边。
四面楚歌的故事,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其中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描写公元前220年,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
四面楚歌讲的是公元前202年,已成大势的刘邦率领军队奋力追击围剿项羽及其部下,最后刘邦里外布置多层兵力,于垓下将项羽部队紧紧包围住。此时被包围多日的项羽军队,经过几次激战,已弹尽粮绝,死伤众多,一时无法。
意思四面楚歌指四面八方皆响起楚地的山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定语故事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
四面楚歌的。故事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以为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于是就慷慨悲歌,项羽泪流数。
历史典故:四面楚歌 篇6
公元前202年,在历时数年的楚汉战争接近尾声时,刘邦与项羽进行了决定性的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率领的汉军及诸侯联军重重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
此时,项羽的。兵力已严重削弱,粮食匮乏,士气低落。为了进一步瓦解楚军军心,刘邦麾下的大将韩信采取了一种心理战术,他命令士兵们在夜晚高唱楚地民歌。由于许多汉军中的士兵原本也是楚人,因此当楚歌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时,项羽及其部下误以为汉军已经彻底占领了楚地,楚军将士纷纷叛逃或丧失斗志。
听到这熟悉的楚歌,项羽深感绝望和孤立无援,意识到自己的败局已定。这一情景后来被形容为“四面楚歌”,意指陷入四面受敌、人心涣散、毫无出路的境地。在那悲壮的一夜之后,项羽突围未果,最后带着仅剩的亲随来到乌江边,因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身亡,从而结束了这场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楚汉争霸战。
历史典故:四面楚歌 篇7
四面楚歌,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是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其中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描写了刘邦和项羽的垓下之战中,刘邦利用四面楚歌的攻心战术打击了项羽心中仅存的信念,最终导致项羽拔剑自刎。
四面楚歌发生在那个历史时期,从《史记项羽本纪》可以推测中,四面楚歌发生在楚汉争霸时期,垓下之战的具体时期应该是在公元前220年,秦朝末年,民不聊生,国内生灵涂炭,民间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波不平一波又起,发展到了公元前220年左右,只剩下刘邦和项羽两支队伍,而早在秦朝灭亡时,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宫时,天下基本一分为二了。在四面楚歌时的垓下之战还末打响前,刘邦和项羽约定以现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的东西即鸿沟为界,互不侵犯,各自为政,只是后来形势有变,刘邦手下的谋士提议趁项羽势力虚弱的时候消灭他,独分天下有何不可,于是刘邦率兵攻打项羽,在现今的安徽灵璧县东南即垓下,展开生死一战。
面对刘邦军队的层层围困,项羽一方不仅士兵纪律溃散,军心更是低沉不稳,再被刘邦施以攻心战,在夜晚唱起楚国的民歌,一片熟悉乡音传来,闻者无不戚戚落泪,面临四面楚歌的项羽,带着残兵败将,连夜突围到乌江,至此已经无路可逃了,心灰意冷之下,拔剑自刎,一代西楚霸王,就此陨命了,而刘邦做为战役胜利的一方,赢得了天下,终于一统江山。四面楚歌也随着西楚霸王的穷途末路而引申为经典的成语故事。四面楚歌发生在那个历史时期,本就是风起云涌,成王败寇,千古真理,再历害的英雄也会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四面楚歌是谁出的计策,据史书考据,四面楚歌应该是刘邦旗下谋士张良出的计策,张良这个人,大家都知道,聪明异常,他本是儒家出身,便是好学广泛,熟读诸子百家,自然也对兵书有所涉猎,在垓下之战时,张良深知项羽的性格缺点,他推测出项羽的最后希望在于,重返江东,图谋再起,于是他向刘邦进言,要攻心为上,让项羽不能逃回江东,自取灭亡对于自负自大的项羽来说,不是难事,于是,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让围困项羽的军队唱起了楚国的民歌,果然如张良所料,在听到四面传来楚国的民歌后,项羽以为江东已经被刘邦收服了,自知已经无力再图霸天下了,项羽的`雄心壮志在战役中也被打击的十分低落,再受到四面楚歌这一击,信心无存,心灰意冷,逃到乌江,面对江东就是自己的家乡,更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提剑自刎,一代枭雄就这样被四面楚歌的攻心计打败了,所以说,信心对于一个人很重要,要打击一个人最有力的伤害,莫过于打击他的信心,张良是深知此道,而对于自负甚高的性格更是好用,项羽就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