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拜师学艺的故事(精彩8篇)》
古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没有止境,在求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不耻下问,不断地吸收知识,方能抵达成功!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名人拜师学艺的故事(精彩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名人拜师学艺的故事 篇1
诸葛亮拜师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都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名人拜师学艺的故事 篇2
华佗拜师
华佗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的技术全面,精通医道,尤于外科,曾发明全身“麻沸散”用于剖腹开背、切除胃肠等大手术。特别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仍谦虚好学。华佗拜师学艺故事,被后人传不佳话。
一次,华佗给一个年轻人看病,经望、闻、切脉后,认为患者得了头风病。可是一时又拿不出治疗此病的。药方,急得束手无策,病人也很失望。后来,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医生,很快就把病治好了。华佗听后很是惭愧,便打听到老中医的住处,决心去拜师学艺。但华佗当时名噪四方,恐老医生不肯收他不徒,于是改名换姓,来到老中医门下,恳求学医。老人见他心诚,就收下了他。从此,华佗起草贪黑,任劳任怨,虚心好学,终于获得了治头风病的绝技。当华佗满师归来时这个老,中医才明白眼前这个徒弟就是名医华佗,他一把拉住华佗的手说;“华佗啊,你已是名扬四海,为何还要到我这里受苦?”华佗把来意告诉了老人,并说“山外有山,学无止境。人各有所长,我不懂的地方就应该向您学习。”
华佗拜师,不耻下问的故事说明了既要参加实践又要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直接经验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上有限的,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是十分丰富的,都应详尽该好好学习。
名人拜师学艺的故事 篇3
柳公权拜师
柳公权是我国著名的大书法家。他的字写得清峻挺拔,为后世学者钦敬临习。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呢?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zhou)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ta)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geng),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he)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pu)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yan)染涝(lao)池黑;博(bo)取百家长(chang),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jian)子,衣肘(zhou)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名人拜师学艺的故事 篇4
陈寿拜师
陈寿,字承祚,出生于公元233年,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北)人。他就是我国史学宝库“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
晋书说陈寿:“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意思是说,陈寿小的时候很爱学习,老师就是他的同乡谯周。本文所要叙述的,就是他拜谯周为师过程中的一个故事。
陈寿小时候很聪明,对学习也勤奋刻苦。父亲见他幼而好学,学有成效,还专门为他请了家庭教师。他在年仅十岁的时候,就能写出词句优美而又十分得体的文章来了。到十多岁的时候,便读完了家中所有的藏书,连父亲为他请来的老师,也因无法教他,而主动辞职回家了。
不久,父亲又要为他请一位家庭教师,他没有同意。因为他听说县城西有一位叫谯周的'学者,很有学问,便想去拜他为师。父亲说:“听说谯周收弟子条件苛刻,未必肯收你为弟子。”
陈寿道:“我会有办法的。”
于是,陈寿收拾了简单的行李,独自一人步行三十余里,来到了谯周家。
谯周见他个子矮小,身体瘦弱,问道:“你今年几岁了?”陈寿言:“十二岁了。”谯周摇了摇头说:“年龄太小,有什么文化基础?先回去读书,过几年再说吧!”
陈寿一听让他回去,忙说:“先生,我年龄虽小,却早已读完了《诗》、《书》、《礼》和《左氏春秋》,您若不信,可当面测试!”
谯周见陈寿口气虽大,但气色坦然,不像有假,便半信半疑。于是,他从陈寿点名的几种经书中找出了几个比较难的问题,让他回答。没想到陈寿不仅对答如流,且延伸释义,显得知识非常广博。谯周便高兴地收留了他。
谯周精研六经,尤通书礼,还通天文,善辩才,是三国时蜀汉国内的著名学者。陈寿在他手下学习,深感其所授与众不同。自己过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顿时迎刃而解。对于新学的知识,更觉讲授得体,分析精辟,使他觉得十分解渴,越发激起了他刻苦学习的自觉性。谯周见陈寿对于自己所授的知识理解深透,掌握牢固,每次考试,年龄虽最小,成绩却名列榜首,因此,对他特别喜爱。
一晃几年过去,陈寿在学业上把谯周的上百个弟子,远远地抛在了后边。
后来,当陈寿学习毕业时,谯周曾十分激动地对友人说:“昔仲尼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而我今日弟子众多,虽然只出了一个陈寿,但我已心满意足。因为就他的才学而言,天下是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提并论的。”
陈寿毕业后,初事蜀汉,封观阁令史。入晋后,被司空张华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平阳侯相,后任御史治书。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广受时人称赞。又有著作《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蜀相诸葛亮集》等。
名人拜师学艺的故事 篇5
赵云九岁拜师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是三国时期刘备属下一位著名将领,以在当阳长坂坡救阿斗的忠勇行为而扬名,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等职,封永昌亭侯。
他九岁的时候,有一个拜师学艺的故事。
赵云自幼丧父,家中贫寒,无以生计,全靠母亲纺纱织布维持生活。父亲去世前,赵云也读过书,学过字,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舞枪弄棒。每当艺人来到村中表演,他便去看,看会几招,回家就练。每每听说哪个村中有会武术的,他便登门求教,然后自己苦练。久而久之,到他十岁左右的时候,虽然不懂系统的武术套路,但也掌握了不少武功招数。
有一天,他正在门口练习,忽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道路过这里,被他那刻苦练武的精神所感动,便停下观看,看到好处,也不由得拍手叫起好来。
这一叫好,赵云便停了下来,他认为老人是个内行,便上前施礼问道:“道长,您会武功吗?如会,就请您教我两招吧!”
老道长见赵云对学武功如饥似渴,便笑着对他道:“孩子,很抱歉,我不会武功。不过,我却认识一位武林高手,你若经他指点,保准能学到天下第一流的武功!”
赵云一听大喜,急问道:“请问道长,这位高人现在何处?我一定前往拜师求教。”
老人说:“离这里很远,你这么小的年龄,怎么能去得了?”
赵云说:“不怕,再远也不怕。我一个月走不到,就走两个月,两个月走不到,就走三个月,直至一年,甚至两年,一直走到为止。”
老人见他决心如此之大,就对他说:“那好,我告诉你,此人就是太行山玄武洞的玄真道长,你就去拜他为师吧!”
赵云听后,立即回到家中告诉了母亲。母亲因他年龄尚小,开始不同意他去。后见他主意已定,再三央求,也就不再阻拦,给他做了些干粮,还让他带上盘缠,便送他上路了。
一路上,赵云风餐露宿,饥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困了睡在破庙里、小路边。鞋子磨破了,脚上起了很多血泡,走路一拐一拐的`,他不叫苦,不喊累。不久,干粮吃光了,盘缠花完了,他便沿途乞讨,继续前行。就这样,经过千辛万苦,赵云一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来到了太行山玄武洞。
可是,当他来到玄武洞后,只见洞门大开,却不见人影,急得他高声喊道:“玄真道长,您在哪里?赵云求您收做徒弟来了!”但是,回答他的,只有山间回响。赵云此时又饿又累,加之连日奔波,又见没人应声,便在洞门口蹲了下来,准备休息一会儿再说。不料,他这一蹲,竟蹲在山洞门口睡着了。
赵云也不知睡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洞中的一个床上了。他忽然发现,在他身旁坐着一位道长,正是在自家门口遇到的那位老人,不由得惊喜万分,赶紧下床跪倒在地说:“道长,就请您收我为徒吧!”
玄真道长说:“孩子,你经过千难万险,来到这里,我一定会教你武功的。不过,你先休息几天再说吧!”
赵云着急地说:“师傅,我不累,您现在就教我吧!”
道长见赵云学武心切,不忍再拒绝,便答应了他。
从此,赵云在玄真道长的精心教导下,勤学苦练,从不懈怠。两年后,他终于练就了一身武艺,后来投靠刘备,成了三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战将。
名人拜师学艺的故事 篇6
拜师首富刘永好
靠养鹌鹑起家的刘永好今年收了一名养山鸡的创业者为徒弟。企业家与创业者成师徒,徒弟能从师傅那儿学到什么?
2011年的春天,“遛鸡哥”成了网络红人。
即便只是和邻居闲聊,他也能感觉到对方眼里掩藏不住的艳羡。每到这时候,他就觉得身上好似有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小心翼翼地想要避开关键词,却怎么绕也绕不过去。“看,这就是遛鸡哥,不知道哪辈子修来的福气,最近被刘永好看上收为徒弟了!”语气怪异,让他不知道如何回应。
“遛鸡哥”本名朱福顺。在很多人眼里,他无疑是万里挑一的幸运儿。就连他在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的创业导师们也常说起这样的玩笑话,“小朱,你现在就是飞上枝头的金凤凰,有了‘新希望’做靠山,前途无可限量啊!”面对这样的羡慕,他总想说点什么,比如师傅带进门,学艺还得靠自身;比如师徒和施舍完全是两码事。但不管怎样,拜师刘永好对朱福顺来看的确是件好事。比如,“遛鸡哥”这个名号更响亮了,而他的山鸡买卖也更火爆了。
小朱,想不想拜我为师?
2011年3月,蛰伏了一个冬季的成都人纷纷开始外出踏青享受户外生活。
3月18日这天,阳光和煦,不少在成都龙泉洛带古镇上晒太阳的观光客看到了这样一幕:一名身穿黑色西装的年轻人单膝跪地,向一名气度不凡的中年男人磕头敬茶,引来围观者无数。
这名年轻人就是朱福顺,半年前因为被网友拍到牵着山鸡在街上走的照片而走红网络,人称“遛鸡哥”;而那名中年男人则是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就在这一天,朱福顺迎来了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被刘永好收为徒弟,引来了众多创业者的羡慕、嫉妒、恨……
刘永好,1982年靠养鹌鹑起家,创立了中国最大的本土饲料企业——新希望集团,现在拥有资产250亿元人民币。对很多创业青年而言,他就是—个传奇,也是创业者们心目中的偶像。
“遛鸡哥”拜师刘永好的消息不胫而走,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他得到了刘永好的青睐?要联系朱福顺并不难,事实上自从朱福顺出名以后,手机号码就被好事者公开在某个论坛上。他对采访的媒体友善程度可见一斑,第一次通话,他便答应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2011年5月,记者在成都龙泉养殖场里见到了朱福顺,他身材偏瘦、戴着眼镜,有些文质彬彬。他说自己之所以能拜刘永好为师皆因一档节目。
2010年10月,朱福顺因YBC成都办公室推荐,录制央视的《创业:我们的故事》节目。今年3月,刘永好又受邀成为该节目的点评导师。由于都是四川人,再加上干的都是农业这一行,刘永好选定了对朱福顺的故事进行点评,并开始关注这名年轻人。
此时,在成都龙泉区万兴乡养殖场里的朱福顺,还正为日复一日的火爆销售局面欣喜若狂。“我养的山鸡日均销售在40只左右,加上野鸭和绿壳鸡蛋的销售,一天下来,我的收入已经上万元。”
3月4日,朱福顺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刘永好的秘书。电话里说,刘董希望他第二天去新希望集团总部见个面。
挂掉电话,朱福顺觉得自己像是踩在棉花上,轻飘飘的跟做梦一般。他让妻子狠狠地掐自己一下,等到那疼痛感遥远地传递过来,他这才相信一切都是真的,他将和自己的偶像来一次面对面的交谈。那一晚,他紧张兴奋,以致整夜失眠。
第二天,朱福顺如约坐到了刘永好的对面。沙发上,他打量着面前这位川渝首富,眼神和蔼、平易近人,但他还是局促得不知道应该把手放在哪个地方,心脏也兴奋得像快要蹦出来。
整个见面持续了近30分钟,朱福顺向刘永好讲述自己为什么要创业、创业思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目前他的山鸡销售市场仍局限于龙泉,要想打进成都市场则需要大笔资金。刘永好当场表示愿意无偿提供100万元资助,并提出了收编他的创业项目的想法,他都一一拒绝了,因为无功不受禄,他还想做自己的品牌。
就在见面快结束的时候,刘永好却突然问道,小朱,你想不想拜我为师呀?
他完全没有任何准备,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压得说不出话来,他只是猛点头。
在回去的路上,刘永好最后那句话一直在他脑子里回响,他暗自揣度这句话实现的可能性,“他应该只是说说而已吧!”,但他又禁不住幻想如果真被刘收为徒弟,那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3月12日晚上,还在山上鸡场给鸡配料的朱福顺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刘董刚刚在电视里说要收你做徒弟,你快回来看!”他立马放下手里的活儿,马不停蹄地开车下山。当他赶到家里时,节目已经放完了。他反复问妻子:“他真这样说了吗?”看着妻子坚定地点头,他心想这下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吧。
没多久,朱福顺就接到一个让他更兴奋的电话。“3月18日下午4点,刘董会来你的鸡场看一看。”偶像将来到自己毫不起眼且偏僻的鸡场,他同时又多了几分紧张。
“我这样的人,十几亿里一抓一大把,现在刘永好居然要来我的鸡场,这太不可思议了!”即使已过了两个多月,在同记者谈起拜师一事时,朱福顺依然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他没想到,在参观鸡场的时候,身家250亿元的刘永好就像兄长一样,和自己的家人闲话家常,还和6岁大的儿子玩起了游戏。而让他更吃惊的是,刘永好说出了连他做梦也没想到的一番话!“你很聪明,又有朴实、勤奋、拼搏、不服从命运的精神,我佩服你!我在你身上也看到了30年前创业的自己,我愿意有这样的徒弟!”
于是,便有了朱福顺行拜师礼的那一幕:磕头、敬茶,梦想就此照进现实。
“遛鸡哥”创业史
从成都到龙泉,需要半小时车程;而要到朱福顺的养殖场,则还需要走上半小时的山路,站在夕阳的余辉里,朱福顺望着生性活泼的山鸡,告诉记者,“走上养鸡这条路,其实自己是被逼上梁山。”回忆起来,颇有些无奈。
2005年,在广东打理一家小型物流公司的朱福顺接到了妻子的电话,他们刚出生3个月的'儿子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脑瘫。面对这一晴天霹雳,夫妻俩在电话里痛哭流涕。儿子得这个病,就意味着说话说不清,走路走不顺,智商更是不及其他小孩,一辈子都离不开他人照顾。
儿子以后怎么生活?他们想都不敢想。
治疗这个病,需要昂贵的医疗费用。尽管不少人劝朱福顺把孩子送给福利院算了,但是他觉得,这样自己心里会一直牵挂着,生活得不踏实,还不如自己来全心拯救孩子。他变卖了广东的公司,回到成都专心医治孩子的病。很快他在成都找到了两份待遇颇丰的工作,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基本上能负担孩子每个月的医疗费用。
2007年,儿子开始进行针灸治疗,每个月的费用由之前的1万元涨到2万元左右。“没有积蓄,这样下去生活迟早会被拖垮。”他有了创业的想法。
一次看电视,他看到了福建一位养殖户靠养七彩山鸡赚了大钱的新闻。他就到成都周边的农家乐和酒店去考察,发现本地的七彩山鸡都是从省外购买,并且价格很高,很有市场前景。看准了这个商机,但是没有养殖技术怎么办?他又到北京农科院参加了一个养殖培训班,培训了两个月,之后又到福建的养殖基地为别人免费做了三个月的杂工。回到龙泉老家,朱福顺便开始搭鸡舍,并引进了2000只鸡苗,一心一意地养起山鸡来。
那年山鸡上市的时候,他用稻草捆着山鸡去向以前的朋友推销,却被朋友嫌太土气,吃了闭门羹。回到家里他琢磨着怎么让山鸡变得“洋气”起来。他发现山鸡和其他土鸡外表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头和尾巴特别漂亮,如果能把这两点优势展现出来,还愁销路打不开?按照这个思路,他向当地的包装厂订制了一批纸盒,并在纸盒的前后各开一个小洞,让装在纸盒里的山鸡头和尾巴能从预留的洞口露出来。如此包装后,销路很快就打开了,第一年就赚了近20万元。
名人拜师学艺的故事 篇7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是东汉末年安徽省亳县城北小华庄人,全家人仅靠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为生。可是当时,宦官当道,捐税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家家顾命不得,谁还有心叫孩子上学?这样一来,华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据了。
一天,华佗的父亲带他到城里“斗武营”(即当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后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医治不及,死了!华佗娘俩悲痛欲绝,设法把父亲安葬后,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了。那时华佗才七岁,娘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呀!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有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呀?”华佗想了一想说:“娘,不怕,城内药铺里的蔡医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个徒弟,学医,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不行吗?”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他去了。
华佗拜了师傅,就跟蔡医生学徒,不管是干杂活,采草药,都很勤快卖力,师傅很高兴。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抓药吧!”华佗当然乐意,就开始学抓药。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只有一杆戥秤,你用过后我用,从不让他沾手。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分量,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也就练熟了。
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气愤,责备华佗说:“你这个小捣蛋,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份量拿错了会药死人的吗?”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份量,跟自己开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称几剂,依然如此,心里暗暗称奇。后来一查问,才知道是华佗刻苦练习的结果,便激动地说:“能继承我的医学者,必华佗也!”此后,便开始专心地教华佗望闻问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妇的儿子在涡河里洗澡被淹坏了,李氏飞奔来找蔡医生,蔡医生见孩子双眼紧闭,肚子胀得象鼓,便叹气说:“孩子难救了。”李氏听了哭得死去活来。华佗过去摸了摸脉,低声对师傅说:“孩子可能还有救!”蔡医生不信。华佗叫人牵头牛来,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后再放平孩子,用双腿压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双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动着,约摸一刻钟工夫,孩子渐渐喘气,睁开了眼。华佗又给开了剂汤药,把孩子治好了。华佗起死回生的消息象风一样的传开了。蔡医生羞愧地对华佗说:“你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本事教你了,你出师开业去吧!”华佗出了师,也不开业,却游学徐土一带,寻访名医,探求医理,给人治病。
据说华佗死后,亳县盖的华祖庵,就是李氏为纪念华佗救活自己的孩子而捐钱修盖的。
名人拜师学艺的故事 篇8
大提琴家拜师记
卡萨尔斯被认为是上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大提琴家。15岁那年,他在西班牙皇宫完美地演奏了48首赋格曲,赢得了王公贵族的极高赞誉,被皇室赠予两年的奖学金。可不久,卡萨尔斯就厌倦了这种奢华散漫的生活,决心去比利时求学。父亲不理解他的决定:“在这里你可以免费接受音乐教育,还可以随时出入皇宫,为何非要离开呢?”但卡萨尔斯去意已决:“当今最有名望的大提琴家都在布鲁塞尔,我要去那里拜他们为师!”
就这样,卡萨尔斯与父亲来到陌生的布鲁塞尔,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当时声名最高的大提琴教授约克伯。约克伯显然不看好卡萨尔斯的音乐潜质,说:“瞧你那些粗大的指头,我真担心它们在弹奏时会把琴弦给弄断。”卡萨尔斯没料到对方说话如此刻薄,脸涨得通红:“要是你不相信我能弹,不妨现场测试几首曲子。”约克伯一脸不屑,点了高难度的《十二平均律》,幸好卡萨尔斯曾多次练习过这支曲目,便娴熟地演奏起来。
约克伯以为卡萨尔斯能弹《十二平均律》是机缘巧合,又选了几首冷门的曲子,心想这样他一定会出糗。没想到,每首曲子卡萨尔斯都能轻松地演奏出来。约克伯这才意识到眼前的这个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如果你愿意跟随我学习,我将免除你一年的学费。”
周围的人都以为卡萨尔斯会答应,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对不起教授,我原本梦寐以求想要来这里进修,但就在刚才我却突然发觉自己其实并不喜欢这里。”卡萨尔斯拽着父亲离开,压低嗓门对他说:“一个浅薄、傲慢、无礼的老师,纵然他技艺再高,也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
此后,卡萨尔斯独自来到巴黎,一边坚持练习演奏,一边学习创作,直到74岁时在比利牛斯山上举办了自己的音乐节,终于引起轰动并扬名世界。成名之后,卡萨尔斯习惯对每一位前来讨教音乐的年轻人说:“你们要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才可能成为优秀的大提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