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通用31篇》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通用31篇)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1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诸葛亮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他懂天文、识地理,所以我很喜欢这个人物。
《三国演义》的大概内容是: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协昏庸无能。后被董卓夺权,曹操等地方诸侯组成联盟,立袁绍为盟主,征讨董卓。董卓后被吕布谋反刺死。再经过一番群雄割据,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国鼎立。刘备占益州,曹操占北方大部分地区,孙权占江南地区。就这样,又经过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权。建立晋朝,统一天下。
我读了书中的许多故事,有诸葛亮用计草船借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诸葛亮大火烧赤壁、诸葛亮三气公瑾、诸葛亮两上出师表······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几把火就可以将这些兵士烧的片甲不留,下面来走进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们吧!
第一把火——火烧博望坡。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一时轻敌,大败而归。
第二把火——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不甘心,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两名大将率大军进攻新野,曹兵再次大败而归。
最后一把火——火烧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
《三国演义》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要向诸葛亮学习,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胆有识、才智超群、足智多谋。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2
从古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以笔书写了一篇又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描绘了一个个天马行空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从黄巾之乱到三国归晋,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的细致描写,《三国演义》无疑是那立于文学顶峰上的明珠,璀璨而夺目。
三国时期,战火纷飞,就如书中所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协昏庸无能,董卓趁机夺权,诸侯纷纷联兵讨伐董卓。但是他们明面上打着扶匡汉室的旗子,背地里却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毕竟在这乱世,谁都企图分一杯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孙权各自称帝,自此三国鼎立。而三国后期,吴、蜀势力逐渐衰弱,哪怕联盟也不足以与魏国抗衡,失去孙权的东吴更是强弩之末。随着蜀国被灭,吴国唇亡齿寒,司马炎公开以晋代魏,最终三国归晋……
一本书,一百二十回,八十五万个字,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当阳一战。赵将军的英勇身姿,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他甘为刘备肝胆涂地,更以一己之力,力战群雄单骑救主,为小主人杀出一条血路。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赵云他确实担当得起他常胜将军的美名。如果说论武,不得不提常山赵子龙,那说文就绝对少不了运筹帷幄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他直至死亡都在为蜀国做出贡献,仅仅是为了报当年的三请之恩。赤壁之战他巧算天时借东风,不损一兵一将就“借”走了曹军十万支箭。又仅凭一身才学舌战群儒,面对上位者依旧从容淡定;在司马懿攻城之时,面对十万大军面不改色,更是利用司马懿谨小慎微的弱点铤而走险玩了一出空城计,时至今日仍被人津津乐道。鲁迅评价其“孔明之智近乎妖”。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实让我们后人佩服不已。
自古以来仁服天下,谋夺天下,暴失天下,而刘备的大仁大义更是让关羽、张飞等一众英雄好汉甘愿为其上刀山下火海。刘备虽再谋略上落于曹操之后,但是他高尚道德却为后人所称誉。仁,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刘备的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一向以德服人,实乃我们的榜样。
通过《三国演义》这一部历史的著作,我深刻的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你可以没有赵云的骁勇善战,可以没有诸葛亮的料事如神的本事,但是你至少具备他们的忠与刘备的仁。如果你连最基本的道德都没有,那你也只不过是一个披着人皮的白眼狼罢了。左拉就曾说过:“忠诚是通往荣耀之路。”因为忠诚,关羽成为一代武圣;因为忠诚,赵云成为一代名将;因为忠诚,诸葛亮成为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你若想证实你的实力,首先证实你的忠诚。
书籍是先人留给后辈最好的礼物,但是世上又有什么东西可以十全十美?哪怕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也是一样,它的价值一直备受争议。但是我认为,我们只需要知道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成就,这就够了。一本泛黄的旧书,一杯清香的茶,这就是生活。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3
今天,我看了一本罗贯中写的名著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它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群雄称霸的时代,其中有许多英勇善战的人物,有关羽、张飞、赵子龙、曹操、周瑜、刘备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他们都是为了安定天下而战的勇士。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和七情孟获的故事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常人都做不到且想不到的事情。
《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代的历史文化,更让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筋,而不是想到什么就鲁莽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要懂得顾全大局、多思考才能把事情做好。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4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我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他是一个忠臣,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而且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为是个奇才!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聪明就是让我学习的最好榜样!
再说关羽,一个黑脸,大胡,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也是五虎大将之首。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关羽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而且我对他的感觉也不好,虽说是一个人才,非常聪明,且善于打仗,但有谋权篡位之心。不过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没有杀刘备,虽当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并不是很坏,毕竟他还有大度。但周瑜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5
这天,怀着激动的情绪,我又一次翻开了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从《三国演义》里,我们能够看到那一幕幕精彩好戏:刘关张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好戏让我留连忘返,直呼过瘾!
每一出戏都有精彩的主角,每一个主角都有独特的性格。比如: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刘备的爱民如子,曹操的敢作敢为,司马懿的阴险狡诈,赵云的英勇善战,张飞的粗中有细,关羽的忠勇,鲁肃的敦厚等等。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被罗贯中刻画得淋漓尽致,如同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令人读后赞叹不已!
而这天,我要着重说一下曹操和刘备。曹操和刘备,一个是将相之首,一个是汉室之后,但结局却大不相同。
曹操心胸狭窄,甚至于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他的多疑。而正是他多疑又心胸狭窄,从而导致一个个名士之死:杨修是他肚里的蛔虫,偶尔跟他开点小玩笑,结果却被他杀死了;华佗好心为他剖颅治病,却被他起疑心杀死了……这一个个充满鲜血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怕,不能不说是导致魏国衰败的一个原因。
反观刘备,论才智,他没有曹操聪明;论谋略,他没有曹操出色;论武功,他也没有曹操高强。但他心胸宽广!三请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他在长沙诚恳接收降将黄忠,从刀下救下魏延的命等等,这一个个充满仁义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喜,不能不说是蜀国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盛的一个原因。
如果,曹操拥有刘备的胸怀,那么三国的故事是不是会不一样呢?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想。从曹操和刘备的身上,我们又能想到哪些呢?
在生活中,不好为了得到一点小便宜而沾沾自喜,目光短浅;在学习中,不好为了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裹足不前;在与人相处方面,不好为了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在班级内部,不好为了没选上干部而心怀不满,从此孤立自己。
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国的俗话也说过“宰相肚里能撑船”。让我们一齐发奋,做一个心灵比海洋更辽阔、比天空更高远的“船长”吧!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现在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今……“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定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丢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识“可不行,还需要有”胆“,就像赵云,几乎百战百胜,无战不胜,他也称”赵子龙“,他其时也为曹操效过力,但后来归了刘。虽说一代天骄是成吉思汗,但子龙也可以做了。
我们世纪少年应该具有诸葛亮的”识“,赵子龙的”胆“,这就是胆识。《三国演义》有三绝:义绝、奸绝、智绝。恰恰,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获益匪浅。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7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向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十分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必须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必须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齐去找刘备,最后最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述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这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能够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能够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正因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带给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透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好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8
《三国演义》主要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书中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此之中,我最欣赏的人非曹操莫数了。许攸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只是在三国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狡猾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我认为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得到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样一来,扩大了人才来源的基础,便于在全社会内得到更多由真才实干而被埋没的人才。于公元220xx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与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20xx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策略。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的影响最深刻的将。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往投。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我最喜欢的文臣是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个个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个个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9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最大;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后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剧性的命运结局,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关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却始终对魏延抱有成见,而且还当着魏延的面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魏延心里总憋着一股火,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导火索,当诸葛亮死后就爆发出来。
诸葛亮用人不当不仅毁了魏延的一生,还毁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在几个关键性的环节上,在错误的地点,选择错误的时机,任用了错误的人,导致功亏一篑,抱憾终生!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10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用错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领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5000军队也有一半去运粮草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望敌楼看后,对大家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让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按兵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或大声喧哗,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城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洒水扫街。诸葛亮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书童,带上一张琴,慢慢的弹奏起来。
司马懿前面的先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进城,便急忙回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于是令士兵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望。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楼上,正在焚香弹琴。左边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边一个书童拿着拂尘。城里城外,20多个百姓摸样的人在洒水扫街,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军中,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做后军撤退。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家中无兵,故意摆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何退兵?”“诸葛亮一省谨慎,不曾冒险。现在打开城门,里面必有埋伏,如果我军进去,就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个个兵马都退回去了。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得知“空城计”是一种“虚而虚知”的心理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我们要学习胆大,诸葛亮的“空城计”。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11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受益匪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着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代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正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从周朝末年七国纷争,并入于秦统一天下开始,楚汉相争,又并入于汉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罗贯中笔下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董卓,心胸狭窄的周瑜,长厚的鲁肃,机智的孔明这些鲜明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受到感染的就是关羽。文中描述的文字极其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骑一匹赤兔马,他降汉不降曹、秉烛夜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刮骨疗毒,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其所描绘每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笔法令我敬佩,抓住人物个性,突出人物的特点,还巧妙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故事中赤壁之战令我最为激烈,使读者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真为作者高超的笔法折服!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值得同学们学习!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12
东汉末年,执政者昏庸无能,宠幸宦臣,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至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天下大势割据,群雄并起,三国序幕就此拉开。
所谓三国,一般人皆以为是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魏国、吴国、蜀国,对此暂且不论,先说世人对这三位枭雄的评价,曹操自然不用说,其在世时,三国的“汉臣”与子民便称之为曹贼,国贼,而后代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也一般视其为奸诈的代名词,而曹操对此也都早已心知肚明,然而他能击败各路诸候,杀败西凉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却不能管住天下人那早已“高度近视”的眼睛对他的看法,他对此也只是偶尔反驳几句,自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至丞相魏王,那批判之声便开始了,后人也以为这是曹操的奸诈(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几个人认为这是他的智。
好,且不说这个。且说刘备谋士诸葛亮为其所谓的大汉皇叔是怎样夺得荆州的:周瑜带兵攻打南郡,遭曹仁埋伏,大军损失惨重,周瑜为此也身负一箭,为其经后身体一直虚弱直至逝世埋下了严重病根,此后周瑜诈死,以其人之道来还至其人之身,大败曹仁,而正当周瑜领兵去取南郡时,城楼上出现了赵子龙:“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敌箭射下。试想,诸葛亮此等不仁不义,无法无道之举,那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之相比岂不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后人竟还称诸葛亮为“智”的化身,可笑乎,可悲乎啊!曹操在夺取西凉后,知西凉贫脊,且羌人都忠心于马超,对自己多少都有些愤恨,于是下令三条:1、赈粮于西凉2、免税两年3、休战,论谋士曹操没有多少有诸葛,庞统,周瑜,鲁肃之辈的,论武将,其虽多,但真正象张飞、关羽、赵云之辈的,恐怕一个也没有吧,然而他用自己的智慧,“本有的智慧”,打赢了不少场仗,尽管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诱,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其败战,然而人岂无失算,失策之时,想那刘备,孙权纵有智士相扶,也不过如此,曹操用自己的谋智与那不及诸葛亮,周瑜等才能的谋士和不及关羽张飞之勇的武将,平定中原,此刻就算他称帝也豪不为过,但是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所谓“三国”也是曹操死后才出现的,试问天下人凭何骂其是“汉贼”?
昔日刘邦不过是无名亭长,他与项羽相斗,最终获得胜利,创建汉朝,怎无人说其是刘贼,国贼。怎无人认为各拥戴秦之后人,或许有人认为秦朝统治残暴,导致民愤激起,应被推翻,然而东汉末年又何尝不是民不聊生,这一点,我在文章开头就已提出,那为何汉就不可被推翻,或许有人说,不是还有以仁义治天下的刘皇叔吗?可以让他来执政啊!那好,下面我们就来谈这位所谓的仁义皇叔。刘表病危,荆襄危机四伏,刘表那年轻的娇妻蔡氏与其弟兄对这九郡虎视眈眈,这些刘表早已清楚,于是他嘱托刘备,希望他能够接下荆州,没想到这位仁义的皇叔,仁义过了头,连诸葛军师的话都不听了,坚持不肯接此委任,满嘴的:“刘表乃吾皇叔,我岂能趁人危急时,做此不义之事,孔明休劝,我意已决。”最后呢,荆州落入曹操之手,经过赤壁之战,又害诸葛亮做出不仁不义的事,设“千机万谋”夺取了荆州,最终名义上还是借江东的,如此庸才,幸亏遇到的是诸葛亮,若是司马懿,其命早休矣,权位也早不知被他人夺了多久了;当其西取西川之时,亦是满口仁义,最后呢,并吞西川将刘璋逐于公安,这种言行不一致的人,试问何谈仁义,不过是假仁假义罢了;当其得知自己二弟、三弟被杀后,不经大脑思考,便要直取江东,试问:就允许你自家大将诛杀,气折人家颜良,文丑,周瑜?偷夺人荆州,就不许你家二弟因你不去求援而被人家所杀?你三弟粗鲁无礼,酒后便乱打将士,就不许其部下杀此愚莽之主,投奔其他明智之主?由此也足见其心胸狭隘。此后,吕蒙已死,孙夫人日夜望回其身边,于是派人到西川禀告,却不想其严辞拒绝,试想,其当时到东吴能够平安回荆州,这其中孙夫人出了多少力。孙夫人当时才18岁,,屈嫁于一个比自己大30岁的糟粕老头,这已厚待他刘备了,当其要回荆州之时,孙夫人忍着与母兄离别之痛,帮着他出计,一路上又为其力阻东吴战将,而刘备却丝毫不顾及往日恩情,最终逼孙夫人坠死,由此也可见刘备乃无情无义之小人,至于错杀刘封,火烧连营七百里,徐州收吕布等蠢事更是证明了刘备乃一无能之辈。其儿“阿斗”,后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表面上看似说阿斗无才无能,其实又何尝不是因刘备的教子无方。其(刘备)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不懂治国之道,他一心只想着自己能够统一霸业,而就后代家人置之不顾,却不想自己所创霸业,今后由谁来掌管,纵使他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能接任蜀川大任,那么他就弄了这么个烂摊子让是人家来接替,这种只有善始而无善终的人,怎能有资格与能力中兴汉室,而操则不然,他将大任托给曹丕,并嘱咐官员家人各理其事,足见其周到。
至于孙权,此人乃三位枭雄中最年少的一位,然而他的一生随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一个个离去,最终也黯然,孙权是一个有谋略的人,善于用人,做事顾全大局,然而在他身上,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说不清也道不明。
至于诸葛亮,他乃刘备第一谋士,在《三国演义》中较为“张扬”,无可否认,他是个聪明人,自从跟随他的主公,“兴复汉室,除贼伐曹”便也成了他的“理想”,他空有一身躯壳和一个聪明的脑袋,自三顾茅庐,其效命于刘备后,他的大脑控制中心就已被被秘密地输入了四个字:“忠于刘备”,于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除贼复汉,而他忽略了身边的一个巨贼----刘备,他所复的汉也绝非为汉,而是蜀汉,一个他所忠心的主公在用虚伪的仁义将其欺骗利用后所创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政朝,而诸葛亮在死后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指蜀汉的名不正,言不顺,并不能被列在汉史之内)(见“武候显圣定军山”)。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而为之辞。”而诸葛亮和他的主公却似乎就是那样的人。
《三国》在我今后的路上会依旧陪伴我,我也会永不厌烦地读完它一遍又一遍,而每一次看完后,我也定将会有无数的新感慨产生。待我某一天退出社会,脱离那纷乱的竞争,我想那时再读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心中也一定会想当年暮年之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之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13
相信大家都读过《三国演义》吧?这本书里描写的人物有很多:有胸怀大志的刘备,有虎背熊腰的张飞,还有脸红如枣的关羽等等。在这些人物当中,我最喜欢的是刘备,因为刘备不仅胸怀大志,而且有耐心,也有宽容之心。
我最喜欢书中三气周公瑾这个故事。故事中,刘备和孙权都想夺取南郡,并约定谁先攻入城内,南郡就归谁。周瑜率先领兵攻打南郡,不料,中了守将曹仁设下的圈套,结果,周瑜中了毒箭,大败而归。不久,吴营传出周瑜因箭伤而死的消息。曹仁不知是计,连夜带兵突袭吴营,中了埋伏,只好狼狈地逃往襄阳。就在周瑜和曹仁打得不可开交时,诸葛亮趁城内空虚,派赵云率军连夜夺下南郡城。接着,诸葛亮又让张飞攻占了荆州,关羽攻占了襄阳。周瑜听说此事,气得箭伤复发,昏死过去。周瑜派鲁肃向刘备讨要荆州,诸葛亮建议刘备写下字据,等攻下西川就把荆州让给东吴。周瑜气得大骂诸葛亮。不久,周瑜得知刘备夫人病死,便让孙权假意将妹妹嫁给刘备,等刘备迎亲时抓住他,逼他归还荆州。
诸葛亮将计就计,让赵云领500士兵驾船护送刘备前往东吴迎亲。临行前,他交给赵云三个锦囊,每个囊中有一条妙计。刘备等人到了东吴,赵云按照第一个锦囊计策行事,命随行士兵都披红挂彩,让满城人都知道刘备来迎娶孙权的妹妹。孙权的母亲知道后,将孙权骂了一顿,但孙母见刘备仪表不凡,就真把女儿嫁给了他。一技不成又生一技,周瑜让孙权将刘备留在东吴享乐,消磨他的斗志,刘备果然沉醉其中。
到了年底,赵云按第二个锦囊妙计行事,向刘备报告:曹操派数万精兵攻打荆州,刘备忙携夫人赵随赵云等人往回赶。行至柴桑边境时,刘备一行被周瑜派来的徐盛、丁奉带兵拦住。赵云依照第三个锦囊妙计行事,让孙夫人出面解围。孙夫人上前怒斥徐盛、丁奉无礼。徐、丁二人连声道歉,只好放刘备一行离开。刘备等人逃到江边,上了诸葛亮派来接应的船只。没多久,周瑜帅水军追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大事的人不能计较与一时,更不能和人斗气,否则再聪明的人,到了最后也只能落个失败的结局。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14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诸葛亮、曹操、孙权、刘备、关羽、张飞……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在交战中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如: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三顾茅庐……而在这些故事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了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所以想趁机陷害诸葛亮。周瑜要求诸葛亮10天内造出10万支弓箭,诸葛亮不嫌弃少,反嫌其多。其实他早已算定三日之后将上比起大雾,曹操必不敢迎敌而用弓箭退敌,所以诸葛亮胸有成竹。
从这篇故事中我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有勇有谋之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早就想好要用草船借箭之计;周瑜妒忌心太强、心胸狭窄,想借此机会除掉诸葛亮。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15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一样的时期读它,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好处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就应正因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就应正因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就应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必须存在着需要充实改善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就应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16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17
这个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书中主要讲述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争斗,最后三国归魏,从此天下太平的故事。
书中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还明白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含义。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
关羽真勇敢啊!攻打樊城时,关羽被毒箭射中右臂,毒已渗入骨头。将士们找来名医华佗给关羽治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关羽笑着说:“不用捆。”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再看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呀!”用尖刀刮骨头一定疼痛难忍,而且当时没有麻醉药,可关羽居然还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难怪连神医华佗都赞叹道:“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也。”想想自己,平时碰到一点困难挫折就畏缩,甚至痛哭流泪。有一次,我不小心被一块玻璃割破了手指,鲜血顿时流了出来。虽然血没关羽流的多,但恐惧加上疼痛,我哗哗大哭,眼泪和鼻涕流了一脸,邻居的小朋友们都笑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只是伤了一点点皮肉就嚎啕大哭,以后怎么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与挫折呢?再说和关羽刮骨疗毒相比,我这点皮肉之苦又算得了什么?
读完了《三国演义》,书中的精彩动人的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事迹让我大开眼界,我不仅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同时还学到了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真是受益匪浅啊!
相关文章:
1.《三国演义》读后感心得范文精选10篇
2.精选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3.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感悟
4.《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左右作文|小学生暑假读《三国演义》心得...
5.《三国演义》读后感怎么写 关于《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十篇范文 - ...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18
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仁的重要性;这本书,使我感到了那个战国时期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本书,使我终生受益,一直勉励着我,鼓舞着我做一个重情义,讲义气的人。这本书就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让我们翻开这本传世之作,让我们在一次体会一下当时他们的别样人生。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比较欣赏刘备这个人。他文武双全,凭借着自己的仁义和虚心,将不少名将都招入自己的势力中。著名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都收入他的膝下,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师而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人,便带上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见到,第二次不顾张飞关羽阻拦,冒着大雪去请仍没见到,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后才终于见到他本人。这显示了刘备真情实意的邀请诸葛亮出山来协助他统一天下,同时第二次请诸葛亮时,关羽等人说要把诸葛亮绑起来威胁他,刘备却狠狠地斥责了他们,这又体现了刘备的以诚待人。
《三国演义》中不只有刘备的“仁”去值得我们学习,还有诸葛亮的“智”关羽的“忠”,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其实人生就像一场战争,正义的信念使我们看清前进的道路,而邪恶的信念会让我们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最后告诉大家一句话“仁”可治天下,“智”可管理好人民,“邪”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会一败涂地。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19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觉得这是《三国演义》一书的真实写照。刘备一心想统一汉室,可天下不只是他一个人想要一统中愿,还有许多、许多的人也有着和他一样的雄心壮志...... 《三国演义》我读了又读。在书中,我认识了武功高强、有勇无谋的吕布,认识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和司马懿...... 书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和吕布: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帮助刘备三分天下、三气周瑜......刘备死后,计划亮更加细心兼大胆,空城计、七擒l孟获、大战藤甲军等等都是他的优异战迹,他带领着蜀军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 诸葛亮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发明家。 你们不知道吧?木牛流马、孔明灯、连弩、八阵图,甚至馒头也是他发明的......你们看,诸葛亮是不是真的太太太聪明了!我真的很佩服他! 再说说吕布,他武功高强、英勇善战,无人能敌,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他夜袭徐州、辕门射戟,三英战吕布更是我特别爱看的一个章节......我特别佩服吕布的,是他的勇猛,他可是在三国中武功排行第一的“老大”。但是我又不喜欢他轻义重财,在水淹下邳城时的不以为然,不听谋士们的劝告,结果被手下抓了去,被曹操杀害了。读到这一节时,我不禁深深为之婉惜。 《三国演义》里,还有许多好玩的故事,许多性格分明的人物,看了一遍又一遍,让人百看不厌----课外书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20
《三国演义》,一首用血肉之躯、灵魂之石谱写的历史悲曲。在刀光剑影、断壁残墙、千军万马之下,那种忠信仁义、生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又岂是卿卿我我、纸醉金迷所能比拟的?从古到今,又有多少英雄豪杰在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风云乱世中逐鹿群雄,东征西讨,最终却被历史所淘汰?
但,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在少年便被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对人才求贤若渴,而许攸就是一个实例。当初,袁绍骄傲自大,不采纳许攸意见并羞辱他。后来,许攸投奔曹操。没想到曹操竟连鞋也顾不得穿,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见到许攸倒头便拜。作为一位高高在上的领导级人物,面对贤才,能屈能伸,不耻下跪,这是一种何等难能可贵的高尚情操啊!真不愧为“大丈夫”!他,拥有远见卓识,凭借天子这个有利筹码,“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兵荒马乱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官渡之战中,凭借他的文韬武略,以少胜多,一统北方!但却又因他的多疑、刚愎自用,而令多数的战争以败局收场,令他的有才之士负屈含冤。神医华佗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里曹操因疑虑华佗借治病之名杀害他,却使一代神医华佗冤死狱中。难道,这就是英雄的所作所为吗?
那么,刘备是英雄吗?也许有人会举手投足地赞成。或许也是,刘备着以仁义当先,以仁政治国,三顾茅庐邀诸葛,真可谓集德仁义于一身的圣主。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的谈吐看似随意而闲适,却处处咄咄逼人、暗藏杀机。刘备心知自己羽翼未丰,仍需借助他人一臂之力,因而在谈吐中不断后退,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巧渡难关。但他鲜为人知的一面又有多少人质疑过?我认为,在某些时候,刘备毕竟也是“官”场之人,心思紧密。但他的用人之心,竟比墨还黑呀!其黑在利用人近乎残忍卑鄙。白帝城托孤时他对孔明说:“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请自取。”这一招可真歹毒。一招欲擒故纵,便让一个抵三个臭皮匠的孔明死心塌地服从,抽泣着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必善用心计的刘备一定是贻笑九泉了吧!若这不算,那么吕布之死又怎么解释呢?作为历史上礼贤下士的楷模,做出如此作为又何以成英雄呢?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21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很多的英雄人物,有深谋远虑的孙权,有心胸广阔的刘备,也有忠厚老实的鲁肃,还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和赵云。关于他们的故事,我读得最多了。也很清楚,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赵云的“单骑救主”,现在我闭着眼睛都能讲出来。
《三国演义》讲的是军事策略,讲的是如何统治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个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会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就像人们所说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个能为自己主公、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就算不一定会给国家带来繁荣强盛。但也不会对自己国家不利。
读了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我要学习诸葛亮的“机智冷静”学习刘备的“谦虚”学习鲁肃的“忠厚”,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会做得更好!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22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有关史话和民间流传故事与自己的想象经过高度熔炬后创作而成的。故事从汉代末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公元169年)开始至三国归晋(公元280年)而终。全面体现了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它具有无法估量的艺术价值,在人民中广泛流传,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三国演义》七成真三成假,其中塑造了许多带一点虚幻色彩的英雄——有高风亮节的诸葛亮,英俊潇洒的周瑜,奸诈残酷的曹操,年少有为的孙权等等。
而我最喜欢的是英勇善战的赵云,他战功数不胜数,一句“常山赵子龙”令无数勇将望而却步。
历史上的赵云其实不如小说,并不受刘备信任,也没有五虎上将的说法,他很委屈——至高也就做到镇东将军,箕谷一败更让他降至镇军将军……然而小说中的他仍是无数人的偶像,他自从公孙瓒转到刘备帐下后,立下功劳,其中很多都是典故,其中他两救后主刘禅更广为流传。
话说张飞吼断长板桥后,刘备抛下儿子、妻子狼狈逃走,魏兵进攻时,他独自一人在乱军中斩敌无数,救回被奄奄一息主母抱着的后主救回,并摆脱卫兵追杀。
好一个赵子龙单骑救主,对刘备忠心耿耿,怪不得刘备要摔孩子来感谢赵云呢。赵云的胆量,武功也可见一斑,而且他也很讲道理,且看“赵云劫江夺阿斗”。
诸葛亮三气周瑜后,东吴无可奈何,只好出损招,骗孙尚香吴国太病重,让她把儿子带来,让刘备用荆州换儿子。可赵云硬是单骑上船,以枪抵箭,跟主母讲道理,直至张飞抢回阿斗。
赵云的英雄气概和侠骨柔肠是我最欣赏的,此外智取贵阳体现了他兵法上也有过人之处,另外他年近七十仍斩五将立新功的气魄也令人佩服……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英雄就是赵云,他令我崇敬。而你对三国英雄如何评价呢?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喔!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23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着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着伴人一生成长。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24
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各路势力称霸一方,互相混战。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一系列着名的战争,曹操、孙权、刘备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形成了三国昂立的局面。在三国的局面昂立起来之后,又发生了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战争,构筑了一个个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而正因如此,才把每个人物的形象、品格体现的淋漓尽致,如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关羽的威猛刚毅、义重如山;刘备的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曹操的用兵谨慎、生性多疑。。。。。。然而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刘备和诸葛亮,我欣赏刘备是因为刘备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曾,经徐庶介绍,有一名叫诸葛亮的人,人称卧龙比他的才能还高。刘备为了国家不顾自己的身份带着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前两次都没有成功,直到第三次是好不容易诸葛亮在家却再睡午觉,刘备等人却在门口等诸葛亮醒来。单凭这一点,又有几人敢说:“我能放下身份去请一个身份比我低的人。”更何况请了已经是第三次了,而且那个人还不一定肯跟你去。恐怕在现在没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了!
我欣赏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的忠心为国、善于用计、临危不惧。当年的空城计就是由诸葛亮精心筹划的,看似有,实是无。就在那一刹之间,假如当时诸葛亮稍有一点失误,就会让司马懿率领那十五万大军杀进城内。你说在这种情况下你会选择这种危险的办法吗?完全拿自己的生命去赌博,而且赌的还是敌人的信任,又有几人敢说:“我能比诸葛亮做的更好”?假如我是当年的诸葛亮,我或许会带领着城内所剩的文官去投靠敌军。因为不管怎样,活下来才是关键。我想有一大部分的人跟我想的一样,全世界减去这一大部分人又能剩几人?口里说我能做到,但实际能做到的又有几人?那些说不能做到的有人又真的是缺乏勇气吗?我想不是的,因为他们是害怕失去富裕的生活,遭受皮肉上的伤害。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向刘备一样,成为一个谦虚向别人请教,为了自己更大的成就肯屈居于曹操篱下,隐藏自己的胸怀大志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25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26
“草船借箭”中说的是周瑜嫉妒诸葛亮,他就派鲁肃前去打探,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得知后,认为此人不除,日后必为东吴大患。因那时缺箭,便要诸葛亮三日内拿出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他的神机妙算,不费吹灰之力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不同的两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就像周瑜这样,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就像诸葛亮这样。考虑他人利益,自己也能带来好处,但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反而不能带来好处。
诸葛亮人人都知道他聪明有才干,有一次,诸葛亮率领蜀军北伐中原时,大将马谡刚愎自用,使得魏军司马懿乘机而入,为了避免更大损失,诸葛亮急忙安排大军赶快撤回蜀国,城中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同时下令:把城内所有旗帜藏起来,然后大开城门,并让两个书童跟自己一起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来后看到这番景象,很是纳闷,忽然他神色紧张,立即下令:马上撤退。诸葛亮看他走后,长吁了一口气,对大家说:“司马懿一向知道我谨慎,一定以为我是在用计骗他入城,所以反而慌忙退走了。”
《三国演义》不仅内容精彩,还让我知道了许多战略,真是让人难忘!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27
若说《水浒》是一首好汉长歌;《西游记》是一幅顽猴的漫画;《红楼梦》是一曲破落家族的挽歌;那么《三国演义》则是一班将相的粉墨。
在罗贯中的笔下,诞生了许多的三国人物,有人只记得心宅仁厚的刘备;贤相诸葛亮;霸气十足的曹操;义薄云天的关羽,然而你们可曾记得那位勇贯三军,气贯长虹的常山赵云赵子龙!
想起在那烽火狼烟的战场,一员猛将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这一切使我想起一首描写赵子龙的诗:血染征袍透甲红,乱世谁敢与争锋,单枪救困扶危主,惟有常山赵子龙。
袭袁绍,独战曹军树十万人马,暂杀曹军大将五十七员,斩裴元绍,夺卧牛山,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拒汉水单枪寡敌众这种种汗马功劳,皆出自赵子龙之手!真是横刀立马夕阳下,一朝功成万骨枯啊!
有人会说:赵云文不及孔明、公谨;武不及吕布、关羽;威不及曹操、孙策;仁不及刘备、陶谦;无可敬之处,诚然,你说的也对但为什么不能换位思考呢?赵云武胜孔明,智胜吕布,仁胜曹操,勇胜刘备!
我赞美赵云:道胜一筹,义胜一筹,智胜一筹,谋胜一筹,仁胜一筹,文胜一筹,武胜一筹。
云有八胜,吾等怎能不尊,怎敢不敬。
我佩服赵云,佩服他在战场上无惧的胆量,佩服他在做人上高尚的精神,佩服他宁死不降的气节,更佩服他那顾全大局的品德。
我想罗贯中笔下的三国因赵子龙而精彩。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28
3月份,我和妈妈有个约定:我为了看完儿童彩绘版《三国演义》获得50分,正在努力中,获得50分后,我可以加上以前的分数和妈妈换时间来看电视和打电脑,哦耶!太棒了,为了我的目标,所以我一定要把它看完。
最近我已经看到祢衡击鼓骂曹的那一段,祢衡把曹操身边文武大臣骂得一文不值,曹操不怪他,说如果能使刘表来降,就封他公卿之位。祢衡不去,曹操叫人备马,派人挟持而去。祢衡见了刘表,同样戏弄、讥讽。刘表知道这是曹操借刀杀人,于是派祢衡去江夏见黄祖。黄祖是个武夫,不受祢衡之气,把他杀了。
祢衡是个不动脑筋的人,上了曹操的当,被曹操利用,曹操想借刘表的“刀”来杀祢衡,刘表已经看出曹操的计谋,没有上曹操的当,而是把祢衡派到江夏见黄祖,而黄祖也是个不动脑筋的武夫,没有看出曹操和刘表的“借刀杀人”之计,把祢衡杀了。
从这段可以看出,做任何事都应该动脑筋,不能直接去做,不想后果。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已经10岁了,我现在要开始学习怎么去思考问题,怎么去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日子里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段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我将继续读完这本书,它真的不愧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呀!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29
翻阅宏伟浩瀚的历史图册,眼前浮现出了20__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曾经兴盛一时的汉朝,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真正主宰一切的,却是他们,鼎足三分,龙争虎斗。
滚滚长江,淘尽英雄无数。桃园内,“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关、张的结义,揭开了《三国演义》宏伟的序幕。要赞吕奉先,好箭法!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辕门射戟,一箭使得十万雄兵脱征衣。却说曹孟德,不愧为乱世奸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的人生哲学;统一天下,这是他的人生抱负。复谈刘玄德,仁民爱物、礼贤下士。携民渡江,何等仁善!三顾茅庐,此情何挚!又道诸葛孔明,真乃卧龙也。神机妙算,无人能敌。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七星坛上,巧借东风。又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腔热血,赤胆忠心,可谓千古一相也。再言周公瑾火烧赤壁之雄姿,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之英武,赵子龙大闹长坂坡之勇壮……多少英雄豪杰都让人难以忘怀,心灵受到最强有力的震撼。
然而,历史终究是历史,它总是悲惨的。吕布再勇猛,最终还是殒命白门楼;孔明再机智,也只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正是那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分归晋,从此,《三国演义》的故事落下了帷幕。“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如今,再去瞻仰当年宏伟雄壮的历史,也不会再发生或改变什么了,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泪满衣襟,一声长叹。
历史无法改写,今朝却可以改变。我们无法抓住曾经的过往,但至少可以把握住现在。从现在开始,珍惜你所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勉励的画笔尽情绘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画卷。这样,你就可以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面朝大海,自信地说:“明天更美好!”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30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有关于表达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篇31
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政治、军事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三国演义》刻画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人称奸雄的曹操,庸主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虽然作者罗贯中有着“拥刘反曹”的写作倾向,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在小说中彰显。他在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国君主中最有才干的,魏国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是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
曹操求贤若渴是最令人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20xx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20xx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贾诩追随张绣时,用计杀曹操,若非典韦死拒寨门,曹操早就被杀了,而曹操对这样的仇人,非但不杀,反而予以重用,因为曹操知道贾诩是非常难得的人才。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华容道上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他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曹操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很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