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黄天祥《落日的幻觉》原文优秀5篇正文

《黄天祥《落日的幻觉》原文优秀5篇》

时间: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5篇落日的幻觉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落日的幻觉 篇1

1、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幻想家,他们在我们的心中乱串,试图控制我们的大脑,麻痹我们的神经。他们试图将我们脱离现实,妄称可以法海无边;只是这个世界,纵是天涯和海角,也都拥有自己的轨迹。他们岂知,在这个天地,边界才是最美的符号?没有了实际的束缚,留下的只能是虚幻,就连那些飘渺和朦胧也不过是过眼青烟,又何必去苦苦追寻?

2、我所说的“家”并不是那幢房子或那间草屋,而是那个有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的窝。家不分贫富,即使分,也是感情上的贫富。家,是幸福的源泉,离开久了,总觉得心中有些失落,无法言喻。

3、我的家,如果让我用语言来形容,突然发现无从下笔。倒也不是没东西好写,只是想写的太多太多,无处落笔。

4、我知道,对于背井离乡的我们,这些东西,也只能是想想罢了。我们远离父母,远离故乡,只是为了寻找自己所谓的那一个不知道何时才能实现的梦想。这一切,听起来有点可笑,却又有点可悲。即使如此,我们却还是无法放弃,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直到撞得头破血流,磨得没了生气,哭得黑了天空,才突然发现,只有家,才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

5、离家的这段日子,心上的风筝断了线,思念在一天天的蒸发。老师像母亲般的呵护着我,同学如姐妹一样搀扶着我,但在学校的每天总觉得很长,每周总盼望着周日的早点到来。漂泊在外的学子,在书海里踏浪,累了总渴望有棵栖息的树,有个停泊的港湾。

6、月,虽天气犹存寒意。然挡不住万物生机萌动,此刻,我是特别的想家——遥念家的温暖!每当我伫立在企业青工大楼的门口,看望周边像潮水涌动的人群,街道上似游鱼穿梭的车辆,独在异乡的我便感到无比的孤单和落寞。不禁倍思我的父母,忆念那曾经给我二十多年温情的家!

7、家,是港湾,走的远了便自然会回归,停泊的港湾;家,是依靠,累了倦了便躺进、陷进那软软的床,深深的沉沉的醉一回。家,是人永远的栖息地。

8、我甚为想家,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异乡独处一个凄冷的情感角落,我微闭了这双眼睛,怀愁地聆听着那首使我有诸多感触的萨克斯曲子——《回家》时,心中那想家的念头就越来越浓烈。

9、都说,家是心灵的港湾,家是人生的避风所,家是温暖的代名词。真的!当一个人心理极其脆弱的时候,唯一想到的便是家。

10、在幻想家的眼中,天空永远是灰色的。因为只有灰色才是不完整,而只有不完整他们才可以尽情的幻想。有些时候不是天空变成了灰色,只是我们习惯了幻想,习惯于将天空看作灰色,习惯了去发挥我们幻想的天赋,去幻想那些不曾存在甚至有点虚幻的东西。

11、想家,很温馨,总会让我很心静。每天都想家,想家里的那张床,想家里的母亲是否又有白发增,皱纹深。那张记载着岁月的蜡黄的脸,是我见过的,最感人,最让人心疼的脸。母亲,想你了。

12、无眠的夜晚,我又想起了妈妈烙的玉米饼,松脆酥香;想起了奶奶递给我的那碗清茶,在我发着烧说着胡话时,茶水的清香滋润着我的咽喉;想起了爸爸宽广的肩膀背着我做着“骑大马”游戏,大男人的那种喘息声,是那样的急促和撩人心肺……慢慢的,我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13、定期回来的日子我又一心地扑在家园里。可是短暂的两天后又要离开,于是又开始期盼回家的日子。人终究是要离开家的,包括家园,或许正是这样的别离才让那份想念格外的温馨和美好吧。

14、想家的时候,让我情绪低落。想家的时候,让我夜晚难以入眠。自来到新乡幼儿师范学校以来,每到夜深人静的晚上,都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家。()

15、“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我现今回家的次数在日渐减少,但慈祥父母的衰弱身影,在我这心中却越发清晰起来。我真的很想家了,想念我的父母!想念故乡那熟稔的一草一木啊……

16、想家多了。特别是周末,想着想着就有股冲动要回家看看。果不其然,化冲动为行动。上完课后就马上搭车回家。在车上想着母亲现在可都会忙些什么农活,想着一回去就可以吃好多的东西。其实,我在城里随便可以买到,只是偏爱家里的好吃。现在想想那些游子思家之心,在异乡的思家情缘了。家,想你了。

17、想家了,想那抹黄晕的灯光,傍晚看到,多冷的天气,都会有一股暖流流进血液,流遍全身,冻得发麻的腿,就有了用不完的力气,飞奔着回去。

18、每个人都会想家,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你更想念家,想爸爸,想妈妈,想哥哥,想疼我爱我的八十岁的奶奶,想着,想着,就有了像进入梦乡的感觉。

落日的幻觉 篇2

旅行是一首优美的诗

“我的名字叫多朵夫・罗多尔,一位来自卓塔利亚的旅行者。”别问我多朵夫・罗多尔是谁,也别问我卓塔利亚是哪儿,他就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他骑着长腿猪四处游走,漫无目的,无方而游。寂寞的旅途,除了他的猪,日记是最好的倾诉对象。他的笔尖记录下旅途中的见闻逸事,充满了超现实的瑰丽、梦幻和神秘的色彩。

有时,他渴望在山丘上的城堡落脚,可城堡却突然被一只巨大的青蛙驮起来缓缓远去;有时他坐在午夜的咖啡厅内,浓郁的咖啡杯中竟跃出一条鱼;有时,一头巨熊充当幕布为孩子们放电影,送欢乐;下一站,他又看到沉默修长的兔子们乘坐电车飞向月亮……如梦如幻的旅途,没有高潮迭起,也没有爱恨交织,甚至没有终点,一页页的日记像碎片诗一般美好地记载着,而旅行却仍在继续。

瘦男骑着猪去旅行

有骑着神雕行走江湖的侠侣,也有骑着家鹅历险飞行的少年,可为什么会有人骑着猪去旅行?这都要归结于这部充满怪诞的想象力和奇幻的画面感的短片。

自称叫多朵夫・罗多尔的记录者是一个瘦瘦的、戴着高帽子、围着长围巾的男人。这是个寂寞的人,他的旅行没有目的,没有旅伴,没有计划。全程陪着他的,是一头同样沉默的猪,这头猪有着又细又长的腿,长得也很萌,不贪吃、不偷懒,忠诚而安静。

他们在旅途上的所有遇见都非常不合常理不可思议,一切都很美丽也很怪诞,可是,在这孤单的旅途中难道不该来点儿爱情吗?

这个必须有。于是,空中飞来一顶带着花朵的淑女帽,他拾起姑娘的帽子,她低头道谢。美丽的姑娘将花瓣吹成花园,并摘下其中一朵花送给他。满天花海异常美丽,可随着那朵花的凋零,这段绮丽的插曲也告一段落,落花被他夹在书页里成了怀念和永恒。短片结束了,而多朵夫・罗多尔告诉我们,他的旅行仍在继续。

每个故事都温暖而忧伤

虽然是短片,却前后讲述了旅途中的六七个小故事,每段都是看似没有开头、没有结局,但又都是那么温暖和忧伤。清新唯美的画风、奇幻的想象力让受控这种城市绘本风的“童鞋”爱得要命,尽管一切都像是梦境般不真实,却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那小小的孩子气。“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孤独与坚持。即使孤独,人生的旅程也不会停止。”“有种悲伤而坚强的感觉。觉得年岁大了,便要学会对得失看淡了。花开一时,转瞬凋零。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的人生境遇便是如此。”“心头不自觉会有一股温暖,那是来自童年的温暖。”这样的通感看过之后大家都会懂,日式的浪漫、忧郁的诗人气质、绝对的艺术动画,可能比较适合文青、小资、诗人、青春期少女、忧郁型宅男……插画风格加童话世界,配着轻柔的钢琴曲,宛如自己幼年的梦,不管大人孩子应该都没什么抵抗力吧!

“有那么一天,骑上一头长腿猪,去遥远的地方,看不一样的世界”,是不是觉得这想法不错?其实,主人公天真又寂寞的性格以及动画的画风都有点儿像《小王子》,所以很多网友感觉是“小王子长大了,继续在旅行”,也有人理解为“骑着猪梦游仙境的男版爱丽丝”。当然,这不是一个特别完整或者热烈的故事,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也许都不同,如果你现在正一个人,那么“看到的全是寂寞”;如果你正为情所困,那么体味到的是“当她散落花瓣那一瞬,世界只剩两个人,即便最后的结果是枯萎,也曾绚烂过”;当然还有很多人单纯只是爱它的美好:“要有一颗多么美好的心,才能拍出这么奇丽的故事”“这片子在我心里开出了一朵花”。

网友热评

@ Chaos南梦宫:插画风格加童话世界,配合着轻柔的钢琴曲,宛如自己幼年的梦,推荐!

@我爱阳光:有些世界我不了解也不能拥有,但仍被打动、惊奇,赞!

@ dancingmirror: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孤独终老,加以丰盛的幻觉为作料。

落日的幻觉 篇3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再美的风景也有落幕的时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我喜爱美景,对落日更是有种几乎偏执的喜爱,我甚至可以一次看几个时辰,从它开始泛黄到渐变为红色,最后沉入那条窄窄的地平线,每次我都觉得那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

都说眼镜有视觉疲劳,看了这么多年的夕阳我却没有一次觉得厌倦,或许是没有让我一次性看够,不过越是这样,越让人珍惜,越让人迷恋,就像你给小孩子吃糖,一次性让他吃个够,他只会觉得腻,再也不会想着那美味了。

很多人都喜欢美国科幻片,抑或是因为它里面充满新奇、魔幻,这也确实堪称一场视觉盛宴,但热闹之后能给人留下的内容恐怕只会像玩笑一样一哄而散,就更不用说给人留下的深思了。回想起我曾看过的那一次落日,我到现在都忘不了自己当时是有多么的疯狂,静静的待下落日下看完了“整场电影”,那泛着金黄色的中点随着向外发散,颜色渐变,成了一种朦胧的粉红色,最后底下用一层大红色打底,像是雾挡在了眼前,又像是一层纱衣披在了外面,是印象派,又像是抽象派,模糊不清,但确实上天赐予的最华丽的礼物,让人联想翩翩,陷入沉思。

岁月变迁,但我依旧喜爱落日,爱它的鲜艳,爱它的朦胧,它是我心中最美的盛宴,就让我在这梦幻的景色中一次次重温经典吧!

落日的幻觉 篇4

北京时间8月23日,《三体》拿到了“雨果奖”!这让陈楸帆兴奋了好一阵,不仅为了哥们儿刘慈欣斩获全球最高科幻文学荣誉而高兴,同时作为科幻作家,他终于看到中国科幻小说中的价值观受到国际关注和认可。就像《纽约时报》说的那样:“《三体》有可能改变美国科幻小说迷的口味”,在美国顶尖科幻小说以外星人入侵为传统题材时,其实读者对《三体》这类黄金时代经典科幻小说的需求并没有消失。

究竟什么才是科幻?每当有人介绍陈楸帆是科幻作家时,他常遇到类似的尴尬情景:“哦,就是那个哈利・波特吧!”“我看过!就《鬼吹灯》那种嘛,你们很赚钱的哦!”陈楸帆“呵呵”地一笑而过。科幻文学看似有着复杂的结构、体系,但所有类型的文学作品无非具备两种功能:娱乐和启发性。在陈楸帆迄今的40余部科幻作品里,没有机器人大战未来战士,也看不到奇异的宇宙飞船和太空建筑,科技与想象更像是载体,帮助读者进入到他构建的系统之内,陷入对现实问题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当中。

“科幻是拯救大脑的方案,科幻不仅是小说,而是思维模式。” 30岁之前,陈楸帆不太愿意和别人走得太近,喜欢和这个世界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30岁之前,我的经验来源更多是书本上的知识、二手的经验。”自打小学一年级父母给陈楸帆办了一张借书证开始,他便开启了大量阅读的体验,以几乎一天一本的速度,从科普、文学、古典、到医书、甚至是技术手册和字典,陈楸帆毫不吝啬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在图书馆里认识了这个世界。

初中时,陈楸帆读了A.C.Clarke 的《与拉玛相会》,那是一部充满了宏大场景,与不可知论的硬派科幻小说,风格上是极其自然主义和硬朗的,与很多科幻作家不同的是,克拉克不是一个纯粹的无神论者,试图在故事里探索人类的终极问题。这本书促使陈楸帆萌生了创作的冲动,16岁,他发表了第一部科幻作品《诱饵》,并获少年凡尔纳奖一等奖。第一次尝试写作即获得肯定,的确为陈楸帆走上科幻之路起了推动的作用。

30岁之后,陈楸帆更多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接触,吸取他们精神层面的力量。“这就是我思维方式上非常大的变化之一。”陈楸帆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很重要,他尝试和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交流,观察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审视每个人成功或者失败的性格因素。而这些经验,又逐渐累积出他作品中的原型、素材、灵感。正如陈楸帆的很多小说中,你找不到对未来硬件的华丽描写,却总能在故事中感同身受。

2014年3月,陈楸帆的中篇小说《鼠年》被选入《美国年度最佳怪异故事》,这也是中国科幻作家第一次被选入美国科幻奇幻年选。与我们认知的科幻小说不同,《鼠年》里的主人公仍然使用MP3,小卖部里的公用电话,学校里挂着“爱国拥军伟大,灭鼠为民光荣”等陈旧标语,这些元素更贴近现实、甚至怀旧。

陈楸帆说:“我写作的时候一般先会有一个意向:可能是某一个词或场景给我特别大的触动,然后从这个点出发,发展出背后的故事。”在写《鼠年》的时候,陈楸帆先有了这么一个概念:人和老鼠没什么区别,都是群体性的社会动物。其中人的异化是陈楸帆试图探讨的主题。故事中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可以参加去打老鼠的活动,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老鼠也有自己的宗教和内心世界,而人类越来越像老鼠。故事的结尾,陈楸帆对自己所提出的概念进行了阐述:“那些复杂、微妙、超乎人性的举动,仅仅是基因调制和程式设计的结果呢,还是说,在那张毛皮底下,的确存在着某种智能、情感、道德,乃至于――灵魂?”

科幻是最具有“问题意识”的文类

看陈楸帆的小说不会觉得枯燥,即使你不是“技术流”,你也会被他幽默的语感,戏剧化的情节带入其中,继而无法停止思考。而我们思考的,正是陈楸帆所设定的“母题”。

每个作家在创作之初,都会设定一个母题。有些作家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在反复探讨、深化、升华同一个母题,在纷繁的故事、人物与情感下,其实都能异化为对单一元素的变奏、赋格或者复调。比如对话、孤独、、复仇、贪婪或者乡愁等等。也有的作家看不出来明显的单一母题。

陈楸帆属于前者,他在自我剖析时说:“虽然我创作资历尚浅,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回顾,在自觉与不自觉间,我发现在创作里确实贯穿着这样的一个母题/主题/意象:异化。”这种异化包括了生物上的变形、疾病或变异;心理学上的疏离扭曲、分裂;社会体系/人际结构上的隔离、对立、变迁。比较鲜明的作品包括:《坟》(2004)、《丽江的鱼儿们》(2006)、《深瞳》(2006)、《递归之人》(2007)、《第七愿望》(2007)、《双击》(2009)、《鼠年》(2009)、《丧尸》(2009)、《开窍》(2011)等。这些都是通过技术变革作为其诱因或结果出现,属于比较明显的“异化”母题。

“事实上这也是我对科幻小说这个文类钟情的原因,可以从一个极端真实的语境出发,通过可理解的/逻辑自洽的条件外延及思想实验,将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推向一个极端超现实的境地,从而带来一种惊异感及陌生化效果。”在陈楸帆看来,当代(或近未来)中国这个大背景下,本身就是一片异化的最佳试验田,即使遭遇发表坎坷,他也执著地坚持思考、体验、和书写中国科幻故事的缘由。

大部分陈楸帆的粉丝都是因为《荒潮》认识,并喜欢上他的。这部陈楸帆真正意义上的长篇科幻处女作,也得到了刘慈欣的极力推崇:“以罕见力度刻画出一个我们在有生之年就可能身处其中的近未来时代。资本入侵对生态的破坏、人机融合、族群冲突,这些现已开始的进程将塑造一个超出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类和机器同时开始升华与堕落,创造出邪恶与希望并存的史诗。”

《荒潮》中“硅屿”的原型贵屿,离陈楸帆的老家很近。这个人口不足20万的小镇,遍布着3200多家从事电子垃圾回收的企业和家庭作坊、从业人员多达7.5万人。这种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产业,在创造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同时,也把这里变成广东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且,这种状况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选择以家乡为蓝本进行创作,这与我对中国现实的思考有关,将变化中的中国的痛苦书写出来,恰恰是因为我非常渴望看到它逐渐变好。”

而家乡的变化,对于创作者来说是最为真切的,每一个写作者都无法逃避自己的乡愁。家乡对于一个人的塑造是全方位的,且影响深刻到足以持续一生。陈楸帆18岁离开家到北大读书,几年、十几年后再回头看广东,那简直就是一个科幻的地区,那里有最先进发达的科技思想,与最为落后保守的风俗观念。从历史上看,广东总是开时代风气之先,是诸多变革的源起之地。而21世纪的今天,陈楸帆希望广东同样能够成为中国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将影响力辐射到全国、亚洲甚至全球。

除了《荒潮》,陈楸帆的很多作品里都涉及到人性、社会、哲学等范畴的拷问与探索,作为科幻作家,陈楸帆就像是杞人忧天里的“杞人”,他的“疯话”的确会让很多人开始仰望星空。“所以科幻也许才是最具有‘问题意识’的文类。”陈楸帆说。

作为“问题意识”的代表作,颇具争议性的《G代表女神》里那些看似有些过火的描写,却正是不断提醒人们,新时代崇尚的“性革命”只是让一种观念流行,参与运动中的每个人不再对性进行探索,反而丧失了可能性,最终建立的只可能是虚假的乌托邦。萨特曾说,人类有3种基本体验形式:“存在”、“行动”和“拥有”。在这篇小说里,人通过观察所拥有的性体验来认识了解自我。

G因为对的熟练驾驭,掌握了的所有权。观众们则利用共同分享投射在G身上的性幻想,感受群体的存在感。每一个观众都只是通过群体一分子的身份,来理解自身在世界中的处境,自我的身份反而丧失了。所以, 《G代表女神》其实陈揪帆思考的是体验与处境的关系。

在2012年星云奖“科幻照进现实”的高峰论坛上,陈楸帆参与了“科学现实主义”的讨论,他认为科幻应该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因为它可以谈论目前很多主流文学没有谈论的事情,包括雾霾现象、环境污染、族群的对立与对抗等等,这些比较敏感的话题可以借用“科幻”这一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科幻”其实就是一种隐喻,包括《乌托邦》、《1984》等等很多科幻作品,作家们都无法逃脱现实的土壤。所有想象都是从现实变形而来的,作品将现实做了一些取舍,包括一些扭曲、变形之后,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这就跟现实拉开了距离,形成“科幻”。同时,在“问题意识”上,作家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寻求一个立足点,代替科技发展中的“what if”。陈楸帆强调:“有了这样一个思维框架,等于给这个社会带进了一个变量。会产生什么样的链式反应,进行逻辑上的推演,包括对每个个体的命运,对族群的命运,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读陈楸帆的科幻小说,却会基于当下进行思考的原因所在吧。

10问陈楸帆

1

中国科幻作家尤其以

刘慈欣、王晋康等代表,在角色

尤其是女性角色的设置上

常常陷入“扁平人物”的窠臼,

其根源在哪里?

我觉得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科幻小说本身的类型特征以及作家所处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诚然作为文学类型的一支,塑造人物是其不可推托的使命,但从历史发展根源来看,美国黄金时代科幻小说更为注重的是基于现有科学事实之上的合理推测与想象,即所谓的“内核”,而所有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来进行服务。大刘和老王都是非常典型的“黄金时代”风格继承者,他们写作风格及审美偏好是在大量阅读黄金时代作家作品之后形成的,王晋康老师更是提出了“核心科幻”的概念。因此,不是他们做不到刻画丰满立体的人物,而是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只需要把角色功能性的一面描写到位就足够了,而更多的笔墨和精力留给了带给读者“惊奇感”的技术想象和场景营造上。

2

《三体》中映射出的作者本人的纳粹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是否代表了中国尤其是大陆科幻作家的一种基本人文素养态度?在政治正确在西方越来越甚嚣尘上的今天,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科幻作品在向海外推介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阻力?

我觉得还是要把作品和作者分开来看,刘慈欣在《三体》中所描写或推崇的价值观是否就能够等同于他本人的价值观,这点是可以存疑的(比如韩松老师就经常用反讽的笔法让一些阅读经验较浅的读者产生误解)。更何况在生活中,我所遭遇到的具有这种民粹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媒体及具有一定话语权的公众人物同样在吹捧这样的论调。所以在这种社会大环境里,其实《三体》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文化样本,来观察中国社会从晚清、民国到共和国这一路走来,国民对于科学、民主等诸多现代性概念的接受及认知水平。至于说到海外推介的阻力,我倒不觉得是个问题,国外市场还是相对理性成熟,会根据作品本身的质量来进行评判。

3

在欧美科幻文学实际上逐渐日落西山的背景下,日本以及中国科幻文学的崛起背后是否有更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科幻的文本作品、动画漫画、游戏及电影的互动和相互促进在日本已经成为工业生产范式,阻碍这种机制在中国成熟发展的最大原因在哪里?

不仅仅是欧美,也不仅仅是科幻文学,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传统阅读都受到新媒体范式转型的巨大冲击。我不认为日本和中国能够在这股浪潮中独善其身,恰恰相反,所谓的崛起也许正是因为集体的衰退,而整体版图的退潮速度有快有慢而已。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便在欧美主流文学圈,近年来发展中国家题材或者少数族裔移民作家作品都是受到高度重视,我理解是欧美文化的经典根基已经太稳固太陈旧了,亟需要新鲜的血液和元素来进行冲击,它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更新的生态。科幻文学也许是在走向衰落,但科幻作为一种风格其实渗入了文化的方方面面,近的比如影视、游戏、动画甚至最新的虚拟现实,远的像服装、建筑、音乐、戏剧及装饰艺术等等,都从科幻中汲取养分和灵感,向更广阔的受众传递科幻之美。

中国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文化产业领域的工业化程度不够高,缺乏专业化人才,以及政府的“看不见的手”在其中扮演了过于重要的角色,导致整个市场机制没办法建立健全起来。

4

随着《三体》进入大众视野及一系列

IP 衍生,科幻文学在中国是否正陷入

越热闹越危险的境地?《三体》电影

和刘慈欣新小说,哪个更有可能

戳破中国科幻界的泡沫?

我个人对于所谓“IP”概念非常不感冒,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适合进行影视化改编,也不是所有改编作品都能获得原著粉丝的青睐。但当整个行业将“估值”(对,就是这个魔性的概念)放在第一位,甚至要求作者根据市场热点去进行创作,完全对文化、文学、文字和内心没有任何敬畏和尊重的时候,那么这样的疯狂也只不过是再次重复“郁金香热潮”、“股疯"或”楼疯“的历史闹剧而已。当然会有一批人从中受益,功成名就,但我觉得对于整个市场乃至,说句上纲上线的话,对于整个中国的文化都是一种伤害。

我希望《三体》电影能够叫好叫座,我也希望大刘能够早日写出超越《三体》的新作,毕竟他是中国科幻的一面大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

5

与以《来自新世界》、《杀戮器官》等为代表的

成功的日本科幻作品相比,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如何才能具备自己

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并实现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

创作的大环境和作者本身的科学文学素养,

哪个在此过程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其实冷静下来想想,日本科幻作品中的风格和价值观就很日本吗?日本文化受到西方影响之深远更甚于中国。我不认为当代中国和存在于古代典籍里的中国是同一个概念,”中国“是一个被建构出来的想象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在不同人的眼中又折射出许多个棱镜般千变万化的切面。我没办法给出一个正确答案,说什么样的作品是具有中国特色或者价值观,我只能说,每个作者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并真诚地去想象和书写,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包藏有一个中国的影子。

6

优秀乃至伟大的科幻作品的根源究竟

来自对现实的焦虑还是对未来的恐惧?

王力雄的《黄祸》是否属于科幻作品?

科幻作家如何处理个人与现实、

政治的关系乃至冲突?

对于我来说,这两者是一回事,都是基于一种对于不确定性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模式已经被编写入我们人类的基因,左右着我们认知世界与决策判断的过程。科幻或许是我们试图挣脱这一枷锁的努力,但往往会制造出更多的焦虑与恐惧。《黄祸》是非常经典的反乌托邦+末日小说,它对我的冲击和震撼仅次于《与拉玛相会》,但同时也带来一种复杂的不。对于我来说,处理这些关系与冲突的方式和其他人没有两样,不要为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忧虑,也不要放弃为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去努力。现在有一个词非常流行,“然并卵”,我觉得代表了一种虚无主义和投降情绪,当这三个词轻轻滑出你舌尖时,你就已经被打败了。

7

中国是否存在诞生像 Cyber Punk 那样的新的科幻类型流派的可能性?硬科幻作品是否有可能成为在市场上越来越小众的样式?中医的流行、反基因的大行其道等是否预示着科幻作品中国的成熟繁荣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在中国,科普和科幻作品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相互推动?

当然可能,比如刘宇昆就在尝试着”丝绸朋克“,但要成为一种新的流派或者说”亚文类“(sub-genre),单靠一个人或者一部作品是不够的,比如没有人会说《三体》是《三体》派作品的代表作,很滑稽。文学流派的形成是一个学院体系内的历史建构过程,需要时间、权力和话语的共同作用。科幻本来就不应该分软硬,只应该分好坏,传统基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两分法其实很粗浅简陋,语言学题材也可以写得很硬,只能说,在当前这种阅读能力低下的市场环境下,需要高知识储备和高认知能力的作品,必然会沦为边缘或者小众,因为更多的人只是用阅读来填补生活的空隙,寻求最直接的感官刺激,而不是一种自我挑战与提升的途径。这与伪科学、大师、谣言大行其道是一脉相承的,人类大脑被设计成为最低能耗模式,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动力和能力去独立思考或者明辨是否。至于科普和科幻,我觉得最好的关系还是各行各路比较好。

8

你最推崇的科幻作家和作品有哪些?你认为被高估的科幻作家和作品又是哪些?您认为最近10年最优秀的科幻电影有哪些?你是如何评价《云图》(Cloud Atlas)与《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的?

A.C.Clarke 《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一种冷酷理性的科技宗教感

William Gibson《神经漫游者》―― Cyberpunk的滥觞之作

Ted Chiang的所有作品 ――包含精确与诗意的神品

Paolo Bacigalupi 《发条女孩》―― 新世纪最具”现实痛感“的杰作

H.G.Wells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性。

所谓高估与否其实是一个历时性概念,比如海因莱因的《异乡异客》很多人觉得高估了,但是放回到那个历史阶段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我只能说我不太喜欢和当下时事或者时效性热点靠得太紧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大部分经不起时间考验,带有消费性的条件反射效应。

近10年优秀的科幻电影有很多,《阿凡达》、《月球》、《人类之子》、《猩球崛起》系列、《盗梦空间》、《明日边缘》、《机械姬》、《她》、《第九区》、《Wall-E》等等。

我很喜欢《云图》,原著我看过三个版本,我觉得电影能拍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我不太喜欢《普罗米修斯》,作为忠实的《异形》系列粉丝,我觉得Ridley Scott正在走向平庸和陈词滥调。

9

为我们描述一下

你所构建的

未来世界是

怎样一个系统?

敬请期待我的下一部长篇《迷幻史》,那是一个没有网络却处处是幻觉的世界。

10

你当下爱情观呢?会有勇气和外星生物交往么?哈哈哈~

落日的幻觉 篇5

不过,我却不觉得老公是打诳语。别的男人我不知道,至少在我和他的关系中,我即便算不上一朵鲜灵灵的花,也还是一枝翠生生的植物,他虽然外表绝对不是豆腐渣,但在家里的样子却跟豆腐差不多,碰碰就要碎,一不小心撤上点灰,那更是擦也擦不得,吹也不管用,让人恨不得一扔了之。

老公大我五岁,按说男人这个年龄正活得来劲呢,没想到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公司一批批地裁员,他现在这种“豆腐”样子就是被半年来的各种坏消息磨成的。他不是在家里唉声叹气,就是和同事喝多了酒回来醉成一摊泥。有时我想安慰安慰他,却不知哪句话刺了他的神经,让他一蹦三尺高,说我不理解他。我生气不理他,他又软成一块豆腐,说我要真被开了,日子还怎么过?你再不理我,我可是一点希望都没了。我只好收起委屈,再去安慰他。

在理智上,我知道这种非常时期,我应该大度忍让,像母亲对待孩子那般包容他,可是在感情上,我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疏远他,很想躲着他。因为害怕睡前的聊天又引发他的情绪,最近两个月我都在客厅看电视,直到他睡着我才进卧室。有时我看出他有亲热的欲望,我却蔫蔫的,一点情绪也没有。这让他更多了一层疑虑,问我是不是不爱他了,我搪塞说,大概是年纪大了,减退了。

不过,一个人的时候,看电视上网,看到男女亲密的镜头和一些风情文章,我觉得体内还是会涌动起欲望。有一次,看见一张男明星的照片,那种性感的姿势和撩拨人的眼神,让我一下想起了老公年轻时的样子,我闭上眼睛,半回忆半幻想地在脑海里上演激情场景。睁开眼睛后,感觉自己今晚一定可以和老公好好爱一场了。

可是,到了晚上,眼前依然是老公无精打采的样子,积聚了半天的热情一下无影无踪,不由得抱怨起来:“你知不知道,我的热情都被你给压抑了?”他不解地看看我:“明明是你不想要,怎么还怪我?”这下把我惹急了,一连串的话冲口而出:“你看看你现在这样子,哪里还有一点朝气、一点男人的样子?不是抱怨,就是发火,处处都要人哄着,我可不想当你妈。告诉你,不是我不爱你,是你现在的形象让我没法爱你。”

老公听了这话,一言不发,拿被子蒙了头,转身不再理我。

第二天冷静下来,我觉得昨晚的表现有些伤人,晚上早早上了床,想跟他解释一下。他摆摆手,就抱住了我。我不想放过这个夫妻和解、也是释放自己欲望的机会,于是闭上眼不看他,脑子里想象的是前一天我独处时幻想的那些场面,身体渐渐激动起来。我觉得自己有些混乱,似乎正和我纠缠的这个人有点像那个男明星,又有点像年轻时的老公。在这种前所未有的迷糊和恍然中,我们完成了一次久违的酣畅。

此后,我又用这种幻想式的自我唤起,和老公经历了还算不错的亲热。老公虽然还是情绪不高,但心情似乎轻松了一点,不再怀疑我不爱他了,我却开始自我怀疑,还有些不安:我究竟还爱不爱现在的他?像现在这样靠性幻想维持的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专家解答:

很多人以为。女人在家里不注意形象,会影响丈夫的望,事实上,男人在家里形象不佳,也同样会影响妻子的望,不同的只在于,男性更偏重女性的外貌,而女性更多地将男人的阳刚视为性感的重要部分,所以当男人一旦出现软弱、委靡不振的样子,就会破坏自己在女人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影响女人的性感觉。以此便可以解释上面这位妻子何以面对丈夫长时间的软弱形象时,会感觉自己失去性热情。

至于她生出的性幻想,可以看做是对丈夫现实形象不满的一种补偿性满足,本质上和爱情无关。适度的性幻想并不是坏事,反而可以有效地激发,让夫妻性生活更富情趣、更有激情,当然这得有个基点,那就是夫妻感情并无大的问题,只是较为平淡或者因各种原因而致暂时的情绪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