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时事评议素材优秀6篇正文

《时事评议素材优秀6篇》

时间: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

时事评议类素材作文 1

敬畏历史,就是捍卫良知

近日,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案一审宣判,二被告被判决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消息传来,人们都说“痛快”。

“快”中有“痛”。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或借解构历史的由头、或假学术研究之名义,罔顾历史事实,任意剪裁素材,去臧否史实、编造故事、扭曲是非。在他们眼中,历史似乎是个可以任由自己打扮的小姑娘,全然不顾相关言行会混淆视听,给社会信息流注入杂质。

不仅以己度人,更以当下的条件“度”彼时的环境,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一个突出病症。对红军长征的前因后果、具体情境认识模糊,却绞尽脑汁提出相关行程不及二万五千里,妄称昼夜奔袭120公里的“飞夺泸定桥”被神化;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文献史料梳理不精,却恶意贬低平型关大捷的战场功绩,肆意质疑小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多处细节失实”;对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战争史实一知半解,却臆断黄继光无法以血肉之躯阻挡地堡枪眼,诋毁邱少云不可能匍匐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一寸山河一寸血,穿过历史的风烟,类似的贬损何以对得起先烈先贤?

一些人涂抹事实、曲解史料,虽然表面上打着“解密历史”“还原真相”等幌子,根本上还是难逃名、利二字。仔细推究,他们在价值观上一味利己,为沽名钓誉而不惜歪曲真实、为追逐私利而不惜扰乱视听,于利己主义的死胡同兜兜转转;在认识论上主观先行,人为割断实践与认识的联系、混淆真理与谬误的边界,于主观主义的渊薮中不见天日;在方法论上轻率武断,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流于表象疏于本质,于形而上学的陷阱里漏洞百出。最终,也必然会遭人厌弃。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上世纪80年代,苏联国内受所谓“新思维”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等影响,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流布,结果以卓娅、马特洛索夫、奥列格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进而出现党史国史也被否定颠覆,最终导致国家走向分崩离析。苏联殷鉴不远,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历史集体记忆堪称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往往“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

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无疑是对待历史应有的一种姿态。对个体而言,尽管大多数人都没有歪曲历史事件、丑化英雄人物的恶意,但随着社会价值日益多元、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也应注意对极少数处心积虑者保持警惕,并自觉抵制披着多种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因为无论在历史事实、人类良知面前,还是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面前,总有一些底线不能被击穿,总有一些雷池不可被逾越。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认知过去、对待自我的态度,也照见了喧嚣背后的世道与人心。今天,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已久,正在爆发出来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动能。尊重事实、心存敬畏,珍视岁月长河中凝结的“精神珍珠”,向历史虚无主义大声说“不”,每个人才能成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

时事评议类素材作文 2

烈士纪念日,向英雄致敬!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09-30,人民日报)

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里,一批又一批英烈挺身而出,遇强敌而不惧,临死神而不屈。他们用钢铁身躯托举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他们用热血铸就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

南京保卫战,牺牲英烈4304名;抗美援朝,183108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朝鲜?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 是他们,用英勇、用热血,为后世迎来新生!

是他们,用生命、用无畏,捍卫了民族尊严!

在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我们通过一组英雄的名言警句,向无数先辈致敬:你们的名字,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英魂,将如你们为之献身的土地一样不朽;你们的基因,将在我们身上永远赓续相传!

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邓中夏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__

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赵一曼

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杨靖宇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

怕死不当共产党。——刘胡兰

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江竹筠 回望腥风血雨,我们深深懂得:认同英雄,就是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追随英雄,就是追随真善美;颂扬英雄,就是颂扬正能量。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英雄始终是我们内心的坚守、追随的真理、讴歌的对象!

时事评议素材 3

尊重“北大屠夫”再执屠刀的选择

江德斌

陆步轩这个北大毕业后在长安街头卖肉谋生的才子,经首次报道之后,几乎家喻户晓,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才话题的大讨论。陆步轩进了当地一档案局工作,肉摊交给家人打理。今年9月19日,他宣称辞去公职,继续卖肉。不过这次他把肉摊弄大了,和合伙人北大校友陈生一起赶互联网大潮,在网上卖猪肉。他说,当公务员是情怀,但收入低难以维持生计,想成为猪肉专家。(据9月20日《华商报》

“北大屠夫”重拾杀猪刀卖肉,一如既往地成为热点话题。他在相隔后,辞去公职再次卖肉,没有那么惊心动魄的情节,显得更为从容平淡,不再留恋体制内的稳定和福利,而是怀抱重新创业的心态,开启人生的新路。在知天命的年龄阶段,大多数人更期盼安稳平淡的生活,相比之下,陆步轩的选择更需要勇气,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成功或者失败,都是未知的概率。不管结局怎样,我们都应尊重其选择权,为他的勇气点歌赞吧。

陆步轩是个颇具社会争议性的人物,他的言行多次引发社会舆论的关注,主要跟他的学历背景及职业有关系。普通人很难想象到,一位北大的才子,居然会在街头卖肉,这种反差太大,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引起的争议也非常大。不过,这些年来,名牌大学毕业生做环卫工、卖羊肉串、开擦皮鞋店、做月嫂、卖肉夹馍等新闻层出不穷,公众早已见怪不怪,并逐渐用平常心态来看待,尊重他们的就业选择权。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已经接受多元化思维,不再坚持旧有的就业观,只要是凭借个人能力和兴趣做事,无论哪种职业,都能做出成绩来,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而且,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独木桥”不好走,倒不如另辟蹊径,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多元化就业也就应运而生。

事实上,在国外发达国家,高学历者也不全是精英职业,同样干着各种各样的工作,诸如服务员、工地、快餐店等,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可见,大学生做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卖猪肉也是个人正常选择,只要是付出努力赚合法的钱,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都将赢得社会的尊重。至于“北大屠夫”陆步轩的回归,跟其他劳动者的离职再就业,也没有本质性差别,更何况,这次他是干上了电商,亦符合“互联网+”的创业潮流。

恰如陆步轩的校友及合伙人陈生所言:“我们没自杀、没跳楼、没出国,我们是正面的。北大学生可以做国家主席,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而且,同样是做猪肉生意的陈生,如今已实现了连锁经营、创立品牌、公司上市等成绩,为消费者供应放心猪肉,社会价值一点都不小。陆步轩如果能够将实践经验与学术结合,成为猪肉方面的专家,实现其梦想,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时事评议类作文素材 4

“罚款0元记0分”张弛有度的教化更有效力

杨朝清

这两天,有不少读者反映,爱车不知何时身背“罚款0元、记0分”的奇怪罚单,不知道怎么处理。记者从福建厦门市交警部门获悉,这种警告性罚单也要处理,否则车辆将无法年检。(9月13日《海西晨报》)

伴随着消费结构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 尽管中国已�

对交通违规行为开罚单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升司机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一种手段。与那种震慑性罚单相比,“罚款0元记0分”无疑是一种柔软的力量--这种警告性罚单对轻微的失范行为发出了预警,既达到了对司机进行制度化、规范化教育的目标,也以更加人性化、更有操作性的方式得到了司机的接纳。

许多司机违背交通规则并没有很强的图谋性,即有计划、有目的地去破坏规则;许多情况下是为了贪便宜、图方便,是为了减少遵守交通规则的成本。不论是驾驶机动车时向道路抛撒物品,还是在驾驶室放置妨碍驾驶人视线的物品,抑或驾驶时拨打接听手机,这些失范行为程度轻微、面大量广,“罚款0元记0分”无疑实现了规则严肃性与执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罚款不是目的,催生汽车文明才是目标。罚款和扣分作为一种治理手段,不能过度利用甚至滥用。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既要有“问题意识”,看到交通违规行为的安全隐患和文明缺失;也要有“过程意识”,明白社会文明的塑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过程。只有将“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对交通违规行为的规训与惩罚才会张弛有度、刚柔并进。

“罚款0元记0分”并非对轻微失范行为漠视和纵容,而是采取了一种宽严相济的方式。尽管没有罚款没有扣分,司机依然要接受惩罚。究其原因,轻微的失范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制止和教化,就会不断积累;轻度的失范行为就会演化为重度的失范行为,零散的失范行为就会形成集中的失范行为。只有防微杜渐,给轻微的交通违规行为及时戴上“紧箍咒”,才能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从“留纸条违停免罚”到“罚款0元记0分”,无不透视着社会治理观念的重塑与更新。与那种冰冷的罚单相比,这样柔和、温情的罚单,不仅更容易让司机接受,也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交通文明的价值认同。说到底,文明出行离不开司机的公众参与,只有让司机真正地转变了观念,交通文明才会更有社会基础。

时事评议类素材作文 5

莫让“拼命”一语成谶

王学勇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真的很脆弱,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病魔会到来,悄悄把一个人带走。9月7日下午,看到一条消息--徐婷的妹妹徐丹丹在微博确认了90后女演员徐婷病逝,因为身患淋巴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很遗憾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这个美丽的姑娘,一个年仅26岁的美好生命,感慨生命有时候真的很脆弱。(9月8日《中国青年网》)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一定要拼命工作,拼命挣钱”。然而“拼命”这个词对于徐婷来说,在怀揣着三百元在北京打拼,在拼命挣钱,将几十部戏的酬劳全部奉献家人之后,却一语成谶,最终,病魔让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与徐婷的情况非常类似的是每年都会发生的 “过劳死”现象。就在今年六月底,南方医科大学金丹被发现在医院宿舍逝世,年仅45岁,另一名则是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地铁站台上突然晕倒,随后失去意识,经路人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同事对他们的评价很一致,“平时工作很拼,经常熬夜”。 有报道称,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每年有60万过劳死。

为什么要“拼命”?从个人角度来讲,“拼命”是对于工作的负责,对于事业成功的渴望,是有上进心的表现;从家庭角度来讲,“拼命”可以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能买到更好的学区房,接受更好的教育,让父母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来颐养天年,少了陪伴可以用更多的金钱来弥补;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讲,“拼命”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让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可是连命都搭上了,没有了健康这个1,后面有多少个0都是徒劳。

人生,不能只 “低头拼命”,也要“抬头休息”。首先,每个人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对待工作仍需一丝不苟,但是不能没日没夜,正所谓“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员工也变傻”,不仅变傻,还有可能会“瞑目”,工作与休息娱乐相结合,做起事情才能事半功倍;其次,每个家庭也要给予家里的顶梁柱更多的关爱,少给他们压担子,多给他们“讲段子”,假如徐婷的家人能够多帮女孩排解压力,给她少增加些家庭的经济压力,也许她就不会那么拼命,癌症很可能就不会向她袭来;再次,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对每一位劳动者,尤其是打拼的年轻人们更多的包容与关爱,尽量减少“白加黑”“五加二”的出现;最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让每位劳动者都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一方面保障自己在加班过程中的经济权益,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在维护自己劳动与休息的权利时有理有据。

诚然,拼命的精神是好的,做什么事都是需要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恒心和毅力的,“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现在社会残酷,拼命努力的人有可能会最后成功,但是没有努力过的的人就注定没有收获。如果有一天感觉自己的拼命让自己很累,这个时候,应该放下所有,放松自己,世界那么大,去看一看,缓解下紧张负压的心情。劳逸结合,身体不会吃不消,也能得到自己的回报,岂不是一件好事吗?人不在于活得富贵,而在于顺心如意!家庭不在于穷富,而在于温馨和睦!

时事评议类作文素材精选 6

崇尚英雄,就是坚守正道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谱系中,英雄是醒目的标识;在一个国家的道德天空上,英雄是璀璨的星辰。

哲人有言,英雄的业绩、他们的言论,就是那个时代的精华。的确,英雄是一个民族的“凝结核”。如杨靖宇所言,“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英雄就是这革命的火种,没有英雄的引领,个体的力量就难以凝聚;缺少先锋的领路,前行的方向将难以看清。马克思因此感慨,“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崇尚英雄,不 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却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凝为不朽。“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看清前行的方向;不忘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才能激发起向前的无穷力量。

然而,现实中,总有一些人,或是打着“还原真相”“重新评价”的幌子,或是借着“学术研究”“历史考证”的名号,歪曲历史,裁剪事实,抹黑英雄。于是,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邱少云火中捐躯“不真实”;刘胡兰“精神有问题”,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更是“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种种诋毁之声,不绝于耳。

英雄的事迹,不是不能考证和讨论,但要有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通过混淆视听甚至无中生有来否定英雄,进而否定共同的历史记忆、否定民族的心理积淀、否定集体的价值追求,最终只会让我们的精神家园“血污游魂归不得”。君不见,在当年苏联,青年近卫军英雄奥列格·科舍沃伊的故事,被一些人说成是其母亲编造的离奇骗局;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的事迹被“考证”为假的,称她并没有烧掉德军的马厩和草料,反而烧掉了村民的木板房;就连列宁,也遭到无端的攻击和谩骂。由此带来的,是思想的混乱、精神的虚无、信仰的坍塌。当文明的灯火被吹得七零八落,加剧的却是国家的动荡和分裂。这样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历史不容忘却,英雄不容抹黑。1930年,年仅25岁的共产党人裘古怀,在狱中英勇就义。临终前,他给狱中的同志留下了一封绝笔信,信中写道:“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胜利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我们!”一位曾参加过北伐,还因作战勇敢,被誉为“虎胆英雄”的革命者,所担心的,绝不是自己的名字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他所害怕的,是自己用生命追求的信仰、同伴用鲜血守望的初心被后人忘记。在这个意义上,捍卫历史,正是为了开创未来;崇尚英雄,正是为了坚守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