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陈与义赏析【最新10篇】》
夜雨,夜雨陈与义,夜雨的意思,夜雨赏析 篇1
夜雨,夜雨陈与义,夜雨的意思,夜雨赏析 -诗词大全
夜雨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经岁柴门百事乖,此身只合卧苍苔。
蝉声未足秋风起,木叶俱鸣夜雨来。
棋局可观浮世理,灯花应为好诗开。
独无宋玉悲歌念,但喜新凉入酒杯。
陈与义 临江仙 赏析 篇2
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对于作者的词风,有人说他填词时是模仿苏轼。但也有人说,从他的为人和诗词作品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刻意模仿,而是情感的自然抒发。其原文如下: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字词解释:
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
长沟: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渔唱:打渔人的歌儿。这里作者叹惜前朝兴废的历史。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作品翻译:
回忆起青年时代,我们曾经在洛阳城南的午桥桥头上把酒临风,开怀畅饮,座中多是满怀豪情壮志的少年英才。桥下长长的河水泛着月光静静的流淌着。在月光下的杏树林里,在稀疏恬静的杏花月影中,伴着悠扬的笛声,大家尽情玩耍,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过去了,竟如同一场恶梦。而今国破家亡,奔波流离,虽然侥幸活了下来,可一想到当年那些可怕的岁月,仍然心有余悸。如今闲登小楼,观赏这雨后如画的美景,往事不可避免地又浮现在眼前。古往今来,有多少兴衰之事,早已融入于老渔翁那夜吟的渔歌之中了。
临江仙作品背景: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陈与义 临江仙 赏析 篇3
上阕集中笔墨写“洛中旧游”,追忆往昔与朋友聚会欢饮的美好情景。也为后文抒发心中感慨铺陈了对比之背景,渲染了烘托之气氛。
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
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y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他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轼相近了。
名家点评:
黄升云:去非词虽不多,语意高绝,识者谓可摩坡仙之垒。(《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
谭莹云:敢信坡仙垒可摩,词名《无住》却无多。杏花影里人吹笛,竟到天明奈若何?(《论词绝句》)
胡仔云:(前半阙)数语奇丽。《简斋集》后载数词,惟此词最优。(《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
张炎云:“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之句,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
沈际飞云:意思超越,腕力排S(峻按,S音奥,劲健也),可摩坡仙之垒。又云:流月无声,巧语也;吹笛天明,爽语也;渔唱三更,冷语也;功业则欠,文章自优。(《草堂诗余正集》)
词牌名了解:
唐教坊曲,双调小令,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作《临江仙》。此词共六十字。至今影响最大的《临江仙》,是明代才子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的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被放在卷首,后被用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歌词。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v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杜甫,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以上这篇陈与义 临江仙 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元日,元日陈与义,元日的意思,元日赏析 篇4
元日,元日陈与义,元日的意思,元日赏析 -诗词大全
元日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
后饮屠苏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
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却自违。
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衣。
陈与义——《临江仙》 篇5
【年代】:宋
【作者】:陈与义——《临江仙》
【内容】: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皮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作者】: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南渡后,召为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参知政事。以诗著名,原属江西诗派。宋室南渡后,诗风有了明显转变,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明净趋向沉郁悲壮。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又接近苏轼。有《简斋集》、《无住词》。
【注释】:
洛中:今洛阳。
午桥:在洛阳东南。
“此身”句:言自己虽幸存,但想起世事的变迁,仍不免心惊内跳,感慨不已。
新晴:雨后初晴,月夜清明。
“古今”二句:古往今来的是非成败,都已化作夜晚渔夫的歌声。
【赏析】:
这首词在艺术上疏快明亮,浑成自然,不假雕饰。作者在抒发悲慨之情时,“不直写事实,而用空灵的笔法以唱叹出之,”能化实为虚,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故此词备受历代词论家的欣赏,称其为“神到之作”、“笔意超旷,逼折大苏”。
清明,清明陈与义,清明的意思,清明赏析 篇6
清明,清明陈与义,清明的意思,清明赏析 -诗词大全
清明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雨晴闲步涧边沙,行入荒林闻乱鸦。
寒食清明惊客意,暖风迟日醉梨花。
书生投老王官谷,壮士偷生漂母家。
不用秋千与蹴g,只将诗句答年华。
雨晴 陈与义-雨晴 陈与义 赏析 篇7
雨晴 陈与义-雨晴 陈与义 赏析
雨晴 陈与义,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水平明显在王驾所写的同名诗之上。本文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雨晴
・・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谁与共?卧看天河尽意明。
作品赏析:
暑热蒸腾的盛夏,只有一阵雷雨能送来惬意的凉爽,《雨晴》所写正是酷暑中雷雨过后诗人的爱憎,但其中的欣喜之情还是从“雨”、“晴”二字的连用中隐隐透露出来,为这首七律标明了情感的基调。
首联、颔联绘雨晴之景。“天缺西南”写浓灰的雨云已不能覆盖整个苍穹,天开了,西南方的天宇露出了蔚蓝,空中这“缺”出的一隅,首先表示出“晴”。“江面清”三字并非写雨后的江面,而是以江面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一角的晴明之色。下句绘景,紧承上句,“纤云不动”写一隅蓝天挂着一抹淡淡白云,它似乎凝固在那里,纹丝不动。“小滩横”三字也不是写水中沙滩,而是承接“江面清”的又一比喻,一抹微云如同横在江面的一片小滩。
首联写天空,两句前四字都是白描手法绘实景,后三字都是用比喻对实景加以形容,而两个比喻紧紧承接,前后照应,使二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又富立体感。颔联二句,诗人的视线由墙头的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而其落笔也自然地由绘型兼及绘声了。鹊叫声为画面平添生机,而那一身“犹湿”的羽毛,既写出雨后之晴,又传达了鹊的迫不及待的报晴之心,情态活泼可爱。
下句,随着“残雷”的低响,诗人的视线又由近而远,落笔也由形声兼顾转而以写声为主。“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似怀有不平之意,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这一联,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既成对比,又和谐一致,交织成急雨初晴时大自然的一首交响曲。鹊之能“语”有有“衣”,雷能“残”更负气,都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写声的诗句更富于生气。诗人以拟人手法与情景对比抒发喜悦之情,读来甚为亲切。
颈联更以叙事抒发雨晴之喜。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更牵动诗中,跳动着一颗热爱自然美的诗心。睡意产生于先,诗情产生于后,但诗情胜过睡意,从而给人以积极之感。这一联用了六个带修饰语的词,“取”则“尽取”,“搜”则“急搜”,“凉”是“微凉”,“睡”是“稳睡”,“句”是“奇句”,“晴”是“新晴”,两个记事诗句因此十分具体可感。
“供”与“报”字也不可忽略,“供”字写自然给人的提供,“报”(报答)字写出人对自然回报,这正是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
尾联从眼前情景宕开,推想清冷的雨后夜晚,卧看深邃高远的夜空那耿耿的星河。“尽意”二字,不仅描绘了星河分外的清明澄澈,更赋星河以生命,让它充分施展那闪烁迷人的光彩,也来报答雨后的新晴。“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虽从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点化而来,却无小杜诗句的寂寞之感,而是兴致勃勃。“今宵”的`最佳境界(“绝胜”),即使无人共赏,也要独自卧看天河里灿烂的星光。尾联两句虽仍是叙事,但事中有景,景中含情;事外有意,余味不尽,确乎是“篇终接浑茫”了。
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八局,不着一个喜字,喜悦之情即蕴于写景叙事之中,饱含着耐人寻味的欢悦情绪。诗人写景善于捕捉变化中的瞬间,描绘出微妙多变的大自然,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 争喧的鹊噪,仅剩余威的残雷,都写得惟妙惟肖。全诗从空间的变化写到时间的推移,构成了多层次多侧面的丰富内涵。
点评简析:
作者其人生于北宋哲宗之时,卒于南宋高宗之时,作为高官,亲睹国破南迁。陈与义诗词文风清邃,既有婉约派的令人齿颊留香,又有豪放派的慷慨顿挫。《雨晴》一诗并非名作,但也有几分趣味。全诗未见“雨”字,但景物描写让凉爽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尾联隐约可见作者之高洁。此首《雨晴》诗水平明显在王驾之上。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v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杜甫,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以上这篇雨晴 陈与义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牡丹陈与义翻译赏析 篇8
,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这首诗的诗题是咏物,实际上是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园之情。
原文:
牡丹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牡丹字词解释:
①一自:自从。
②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③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④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⑤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⑥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牡丹翻译: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牡丹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牡丹赏析: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v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相关推荐: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翻译赏析
观雨陈与义赏析翻译
春日,春日陈与义,春日的意思,春日赏析 篇9
春日,春日陈与义,春日的意思,春日赏析 -诗词大全
春日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陈与义《牡丹》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10
有关陈与义《牡丹》阅读答案及赏析
牡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②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释】
①洛阳是作者的家乡。洛阳牡丹天下闻名。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当时金人南侵,洛阳已沦陷。②青墩溪:在浙江省桐乡县,作者年老退隐之地。
1、“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有几重意味?说说你的理解。
2、有人说“东风看牡丹”看似闲暇有致,实是一种极为悲苦的写照。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路漫漫”,一谓远离故乡,长路漫漫,无由再达;二谓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已久,自己离乡的时间亦久(十年);三谓国破家亡,虽自己无力回天,但心中耿耿之志仍未消歇。(任答两点即可)
2.这句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佳作。
这首诗里,诗人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自己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诗人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诗题是咏物,诗的内容实际上是藉物抒怀,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以回叙当年寄情。
诗写道,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国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说自己老态龙钟,独自在桐乡青墩溪边,默默地对着牡丹。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独立花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所怀内容,就是上文感叹“路漫漫”的无限心事。这样收煞,诗便充彻着凄凉悲伤,于平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诗到末二字方才点题“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释,是点睛之处;到这句,读者才领会到,诗中的怀旧,都由独立看牡丹而生发,末句的次序应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强烈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