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我说,你听》阅读答案(优秀5篇)正文

《《我说,你听》阅读答案(优秀5篇)》

时间: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我说,你听》阅读答案(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给书信作文 篇1

敬爱的校长:

您好!我是**小学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在这六年的小学生活里,我收获到了知识,收获到了快乐,也收获到了友谊。母校的培育之恩,让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做为我们**小学的一名即将毕业的小学生,我感到非常荣幸,为了今后的母校更加出色,低年级的小弟弟妹妹们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想对您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上个学期,我们的新教学楼终于落成了,我们自然很高兴,可是惟一美中不足的是操场还像一个没有完工的工地,到处是石头、砂子和泥土,还坑坑洼洼的,上体育课时冷不防就会摔倒。这几天终于有工人来修操场了,对此我想向您提几点建议。

第一、我希望操场能修的比原来的大一些,只有操场更大了,同学们才能有更宽阔的活动场地,才能把身体锻炼的更加强壮;

第二、操场上要增加一些必要的运动器材,如单杠、双杆、篮球架、足球门、跳远池等。这样,才可以让同学们更加善于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

第三、为同学们开放风雨操场,使同学们在下雨天也可以进行运动,从而更加锻炼我们的毅力和胆识,而不是呆在教室里上自习。

总之,身体是**的本钱,也是学习的本钱,只有有了强壮健康的体魄,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希望敬爱的校长能够采纳我的建议,为我们修建一个美丽、宽阔、实用的大操场!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

给书信作文 篇2

尊敬的贝多芬先生:

您好!虽然你已逝世多年,但我仍要将这封信写给您这位伟大的音乐巨人。

我是来自*的一位中学生,我叫刘巧艳。我很喜欢您的音乐,它们如同来自于天国,完全超越世俗的庸俗和轻浮之上;它们扫去了世俗的阴霾,给庸俗的心灵们带来了一丝高尚。但是伟大的作品决不会来自平庸的生活,它们是苦难磨砺的结果。正如您的人生,您坚毅的天性使您在生命的磨砺前从不屈服,即使前方路途未知,您仍毫不惧怕向前走去。

您曾经说过:“**,永远**你的艺术和一切人生的愚昧。艺术是高于一切的上帝。”确实,当我们处于极大痛苦中时,是您带着您的音乐来安慰我们,而当世俗不再容忍您时,您在艺术中寻找欢乐,寻找生存的意义。您用音乐给整个人类带来了欢乐。

不幸的爱情,凄凉的遭遇、痛心的亲情将您抛入了悲苦的深渊。您是一个不幸的人,一个由贫困、残疾和痛苦铸就的伟人。世界没有给您带来欢乐,您却为世界创作了欢乐。您曾经说过:但愿那些不幸的人们,由于看到一个与他们一样不幸的受难者,一个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得以安慰。确实,和您比起来,我们有多么幸福啊!所以,我们就不该因一点困难而自甘堕落,像您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从您的身上我们汲取了生活的勇气。

贝多芬先生,已经有多少人赞美过您的伟大。您的伟大不仅仅是指您在艺术上的成就,而在于您在苦难中成就的道德高尚和对人类精神关怀。您不愧称为“音乐巨人”。您是我的偶像,亦是我一生将崇拜的对象。

给书信作文 篇3

景宁县的小朋友们:

你们好!

我是来自杭州娃哈哈小学的陆泓帛,我们这里有很多美丽景色。现在就让我为你们介绍一下吧: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漓江……除此之外,我还去过很多地方,但我还是被西湖美景迷住了:西湖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西湖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西湖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涟漪,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二月上旬,湖边柳树刚露出小小的芽苞,**的,非常饱满,仿佛每个芽苞上都有一个小生命在颤动。

六月下旬,正是荷花开得精彩的时候: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但是饱满的好像要炸**一样;有的含苞待放,像一个个羞涩的小姑娘;有的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荷花仙子,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如果你们有时间的话,就到这仙境般的西湖来玩吧!到时候,我给你们当导游,带你们去细细游览一下西湖。

祝你们:

身体健康,天天向上

20xx-4-1

给书信作文 篇4

敬爱的张老师:

您好!

您是从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开始教我的,到现在已经快两年了。这两年里您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无私奉献着,为我们操碎了心,当有的同学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时,您总是很有耐心地告诫他们,教育他们。记得上学期学校举行运动会,在拔河这个集体项目中,我们班输掉了,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地哭了,您就非常亲切的鼓励我们说:“没关系,这次输了,下次努力再赢回来就行了,加油!”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您没有哪一天不操心的,每当星期五下午放假的时候,您总是千叮咛万嘱咐我们要注意安全。您就是勤劳的园丁,我们就是53棵小树苗,在您精心的照料下,小树苗健康茁壮地成长。

张老师,感谢您,谢谢您这么多年对我们的关心,我们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

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您的学生:张婷婷

20xx年3月17日

我说你听阅读答案 篇5

儿子的问题比较特殊,不是他不想学,或者不愿学,而是他的思维模式或者说答题思路跟老师“不合拍”。举例来说,儿子上小学时,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课文讲述一只信守承诺的小鸟,答应次年春天给大树唱歌。当大树被砍伐做成火柴之后,它依旧按时飞来对着灯火歌唱。课后的问题是:你想对这只小鸟说些什么?

标准答案大概是:小鸟,你的树朋友虽然不在了,可它带给人们的温暖和光明还在。我学习你的诚信,欣赏你的锲而不舍……

儿子的答案却是:小鸟,大树已经不在了你还唱什么歌呢?这一年的时间里,你已经产蛋生子,你抛下自己的宝宝,千里迢迢飞回来,你忘记了做母亲的天职,这是多么愚蠢啊!

我曾仔细看了儿子的答案,问他何以断定这只小鸟不负责任。儿子说:“课文的描写让我断定这是一只候鸟。候鸟夏天在温带地区繁殖,冬天在热带地区越冬。所以我可以肯定,这只鸟在一年中已经做了妈妈,有了宝宝。我看电视知道鸟类的迁徙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要消耗大量的体能,还可能遇到不良天气或迁徙方向定位错误,还要适应沿途不熟悉的新环境……所以,我觉得这只鸟妈妈九死一生地跑回来,只是为了跟一棵被砍伐的树唱歌,很愚蠢。”

语文老师却为我儿子的答题思路特意给我打电话,说:“我不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更不反对他们写自己真实的想法,但课文里从没讲到小鸟生蛋做妈妈等内容。所以孩子的想象毫无根据,这样的思维模式本身是有问题的。”

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我儿子面临的问题始终没有改变过。仔细琢磨一下,儿子的答案未必全无道理,只是他太直接、太露骨、太孩子气。所以,他写的答案就像《皇帝新装》里那个诚实孩子的发言,不招人待见,常常得零分。

儿子经历了好几个语文老师,每个老师都被他气得够呛。高考在即,如何帮助儿子适应高考,已经刻不容缓。

辅导孩子的语文阅读,真是个巨大难题。我这个文学硕士、期刊专栏作者也感到束手无策。一方面,我不想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诚实的品质,但另一方面,我又必须帮助他适应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怎么办呢?我联想到一个游戏,游戏中的玩家必须将自己装扮成外星人,他的行为举止必须刻意往“正常的反面”来发展。

我跟儿子说:“你课外阅读可以天马行空,但考试的时候做阅读理解题时,就要有所改变。改变的方式就像玩游戏,你暂时‘压抑’自己的本能反应,然后像一个外星人一样来对待这些题目。”接着我给他举了个古诗解读的例子,“‘千里黄云白日曛’,看到这句诗,你的第一反应估计能跟雾霾扯上关系!”他听了立即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于是我问他:“那假如外星球没有雾霾,假如空气质量很好,你想想‘黄云’会是什么?还有这句,‘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一听是不是觉得写诗的人在吹牛皮?但同样的,假如外星球上人很少,大家彼此之间都很熟呢?”儿子边听边频频点头。

我接着告诉儿子:“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因为它不是那么实际和直接。文学的世界与我们生活的现实是有一定距离的,进入这个世界,你最好当成进入了一个外星球,不能用地球人的思维模式来解读。相反,你要学着去理解‘外星文化’,用外星人的方式来沟通。”然后我又以刚才的两句古诗来跟儿子举例分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你想象一下,自己坐上时空穿梭机,来到了另一个星球。那里落日黄云,旷野苍茫,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你会怎么想?”

儿子兴趣盎然,十分配合,装模作样地喊:“好恐怖啊,快跑啊!”

我笑了,进一步启发他:“这种感觉,你用文学一点的语言来形容,或者说用语文老师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该怎么说呢?”

儿子说:“让人感到很凄凉,好像置身风雪之中,有无限的离愁别绪!”

我立即对儿子竖起了大拇指。其实我知道,儿子已经在大量阅读中积累了足够的词汇,只要调整思路,他就能表达得很好。

我们接着往下分析。我告诉儿子:“高适正在送别的友人,是当时最著名的董庭兰乐师。董庭兰在当时可是大明星,影响力不亚于今天的周杰伦。如果你换到这个角度来想一想,高适并不是在阿谀奉承,而是在鼓励自己的朋友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你不觉得正是因为他俩是好哥们儿,所以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吗?所以才没有文人的酸味吗?”

儿子哈哈笑了起来,他听懂了我对古诗的解读。也难怪,要让现在的孩子们明白古诗词的情境,真的需要让他们有“参观外星球”的感受才可以。

在我的帮助下,儿子渐渐懂得了加工自己的“第一答案”。

比如他的“第一答案”是“表达了作者想写诗又写不出来的感情”,他会自我审视一番,然后改为“表达了作者心中饱蘸着众多情感,千头万绪,无处诉说的苦闷之情”。

前一个答案,是儿子的第一感觉,是老师一定会给低分甚至零分的答案;第二个答案,我让儿子试着多用几个成语,多用几个他正在学习的词汇,然后写得“文绉绉”“朦胧含蓄”甚至有点“不知所云”。有趣的是,这样的答案常常能得高分甚至满分。

这个过程有点像一个人先写母语,然后用外语将母语翻译出来的过程。在刻意训练儿子加工“第一答案”一段时间之后,他考卷上的阅读题答案里没有“大白话”了,也没有匪夷所思的“异想天开”了,得分显著提高。当然,儿子在家写作业时会边写边跟我吐槽,把他的“第一答案”告诉我。这些“第一答案”都充满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给我日常写作平添了不少灵感。

我想,与我有着类似困惑的家长不会少,因为应试教育给孩子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带来了“束缚”,这一点很多人都是承认的,但我们又不敢彻底为孩子解开这个“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