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通用8篇】》
《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通用8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thinkquest】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 篇1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教学设计 过程 方法
数字化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即教师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设计适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计划。具体地说,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以及新的教学理论,将教学内容数字化并信息化,配合现代计算机网络,向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教育信息的教学方案,使学科的教学设计适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一、当前学科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状况分析与思考
教师课前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科教师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般都是延用常规的手段,在策略上注重“刺激反应”,因而将教与学的过程设计为“设置问题解答疑惑得出结论应用知识”,从这种教学设计看,灵活多变的教与学被教师框定在一个固定模式中,这注定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较多地采用“口授、板演、演示”等灌输手段。学生不管是知道的还是不知道的,只要是教师要求的,都将它记住,由此形成了消极被动的学习行为,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我个性都将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所框死。这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想去甚远,而且其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当前,学科教学设计缺少学生与丰富现象和事实相互直接作用的机会,因此,不可能让学生在实际活动、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不可能在学习中体验学习过程,
从计算机网络应用于课堂教学看,在教学中启发性将得到加强。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声音、影视,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对图、影视进行由表及里,从个别到整体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事物发展规律,并掌握发展规律。通过生动的电子平台,与界面进行人机对话,让学习者动手,动脑,大大激发学习兴趣,在这种高度兴奋环境下,对于增加教学的信息密度有着莫大的好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需要改进,而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的先导,科学而注重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主体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的真正体现。
二、数字化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
(一)数字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是关键
1.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是数字化过程的首要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系统中,只有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与传统教学系统相比,信息技术的引入,对现代化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熟悉数字化环境,系统学习下载、上传,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用Authorware、flash等软件编制课件、节件等,学习用计算机外设(扫描仪、摄像机、数字照相机等)获取资料,从而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没有这样的能力,数字化过程的实现将是非常困难的过程。
2.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是数字化过程的关键环节
对教学素材不能有很好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有机的、灵活的教学素材的整合。因此,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特别对教材的“关键”,“中心”等通过反复钻研,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于素材的数字化有着莫大的帮助。
3.教师明确教学素材内容是数字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设计中,具体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数字化学科学习课题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方法。
(2)数字化课题的重难点。
(3)数字化学习课题的能力目标(特别是网络环节的信息处理能力)。
(4)完成学习内容问题化序列,即将学生的学习课题转化为几个层次的问题:一个中心问题:确定学生学习内容的中心,一般为重点知识点。若干二级问题:为解决中心问题的二级支撑问题(一般控制在两个层次为宜)。
(5)常见生活题材的数字化。
(6)教学实验数字化(完成实验的录象并转换成AVI、MPEG、RM等格式)。
(7)数字化学生形成性习题、巩固性习题、诊断性习题。
(8)设置教研组教师的个人邮箱。
4.有机整合教学素材信息是数字化过程的核心环节
根据序列化问题,查找有关资料。教师根据由学习内容序列化的问题,通过校园网络的资源库、Internet、光盘等计算机信息载体,搜集与学科学习问题有关的资料,这是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1)做好记录:有用网站的地址;网站的相关内容介绍;网站概况等。
(2)组织材料:
组织文本材料:对学科问题的说明,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自然现象相关的其它现象,小故事,小实验介绍等。
组织图片材料:说明现象图片,描述过程图片,形象图片等。
组织视频材料:自然现象发生、发展过程记录的视频,情景视频等。
组织音频材料:自然现象的声音等。
其它材料:说明过程的模拟动画等。
将上述相关资料按教材章节,分门别类安放在校园网空间,并完成资料的重命名工作。
(3)开展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活动。
首先,确定那些可以用多媒体演示的自然现象,其次,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软件编制多媒体插件,并上传到校园网资源库备用。
通过数字化教学素材,实现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信息化,可建成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科资料库,配置大量的能说明自然问题的视频、flash插件、题库等,达到数字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根本性目标。
(二)信息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是核心
教学内容数字化完成以后,即具备教与学有用的资源库条件下,信息化教学资源成为教与学过程中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教学资源库:其中文本、视频、动画、数据库、题库等必不可少。
2.构建信息平台。
设计教师个性化主页,其主要任务是完善网页与数据库连接,特别是设计好学习中各环节的反馈。做好如下板块:(1)课题导入设计;(2)解决二级问题素材设计;(3)诊断学生学习信息反馈设计;(4)诊断学生学习的检测设计;(5)收集学生整合学习材料的情况设计。
3.整合教与学资源:整合资源是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由于课堂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案的设计应该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个性,应该考虑用教师组织的学习材料去影响学生,应该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应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体现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其大容量,网络化,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见长于印刷书籍的特点,使学习者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获取信息。
(三)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是根本
1.导入的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网络环境课题的导入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此必须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导入。
(1)情景导入设计:为了展示学科的问题情景、事物的发展情景、学科现象的发生情景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动画等,给以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应让计算机成为能与学生进行友好的交流平台。
(2)问题导入设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基础上,设置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问题展示一般以对课题细化的核心问题为主干,进一步的问题以若干个“支撑问题”的为主。
(3)直接导入设计:学科中的有些内容不适宜上述导入时,我们可以直接将学习信息呈现给学生。
2.学习素材呈现设计
在课题准备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途经获取了大量与学生学习有关信息资料,需要进行有机、合理整合,并将信息呈现给学生;将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学习界面连接;设法运用网络手段促使学生快捷、高效取得学习信息,以提高效率。
可以以核心问题为主干,以支撑问题为分支,组成问题序列,在各个问题下配置相关的素材信息,用网页为主要呈现界面,用超连接方式实现跳转。
3.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的设计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快捷得到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需要有反馈环节,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及时指导。
在学习网页的各资源处设置访问量统计,实现呈现的各资源被访问人数统计,以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那些信息,以便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的利用。
从题库导入相关学生课后练习,起用校园网的网络作业系统,通过该系统,让学生通过网络在不同的阶段,不同时间,不同内容中,随时进行自我检测,由计算机评判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通过阅读计算机评判结果,实现快速、有效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后的解决问题情况,以便再配置进一步学习素材。
4.“模拟实验室”设计
(1)用AVI、RM、MPG等格式呈现学科的实验。
(2)用Flash、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实验模型,并配上分步描述,能交换。
5.学习诊断设计
呈现不同类型的例题,给出完整的分析思路、规范的解题过程及每一步说明,以供学生完成相应的形成性练习参考。
呈现不同类型的习题,每一类型4题,在呈现的过程中,用动画等形式展示习题的所述学科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习题所呈现的信息,并在习题的后部设置完成时间(取大于X,小于Y值),要求在大于X,小于Y的时间内完成习题,超过这一限度计算机自动判断为“未完成,并记录”。利用计算机网上作业软件,即时给出正误结果,并记录学生练习结果。
数字化环境是一个新的服务于教与学的环境,是教师改进教学设计的一个理想平台,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教师研究和尝试,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一定会焕发出其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3).
[3]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
[4]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5]李克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 篇2
关键词:网络资料;数学教学;关键职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36-01
把网络资料恰当有效的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育当中称之为网络资料和小学数学的综合。综合的关键职责是需要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多实用的材料信息,将各个种类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改,变为便捷搜索找寻的,以利于运用和再次开拓的材料库,然后将媒体计算机作为媒介,把网络材料实行优化综合,创作出合理的教学材料,把学生作为主要,运用教师的指引实现教学目标,两者的有效结合就是综合的最好成果。
一、网络指导数学教学的优点
1、拓展课堂信息量和教学密度
网络教学与陈旧的媒体相对比存在着差距性,这样的教学方式运用各种信息作为媒介,例如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能够使图文综合,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提议各种培训手段,对于学生的数学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有好处。利用网络进行指导教学能够让教师在规划教学的过程方面,从希望获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成果着手,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认真选取,提前整编教学内容和步骤,能够节省很多时间,加速教学的步伐,令教学密度增加,积极调节学生的学习潜力。
2、设立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陈旧的教学构造存在漏洞,教师主导整个教学活动的进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所以,在教育改良过程中,大多数提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应有效的表现学生的主导性,还有人提议应设立主观概念作为引导(坚持教师引导下的让学生作为核心的学习)来设立创新的教学形式。目前设立新颖教学形式的中心,重点在于怎样有效发挥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能切身体会信息加工的主导和知识含义方面的自主设立,而并非只局限于被动的接收和知识领悟;教师应作为课堂教学的宣传者、引导者;学生构建含义的协助者、推进者,而并非知识的疏导者和课堂的主体。利用网络能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产生看改变。在课堂上教师是宣传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宰者。在课前学生应当明确学习的目的,其中:阅读对应的章节,熟知大意,学习重点的概念和理论;然后明确任务,任务包含:了解熟知,依据性质定理进行提问并答复,叙述,实现课堂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取得进步;最后使学生实行主动学习,告知学生去有关网站搜索阅读有关的材料。在探究学习概要的时候学生可以运用个体学习、小组探讨等形式。在线研讨和异步研讨属于研讨学习形式。在线研讨与传统课堂教学里面的小组探讨雷同,将学生分成小组实行研讨;异步研讨是学科教师根据主题安排能引发讨论的开始问题,并在BBS系统中创建有关学科主题研究组,学生参加研讨组,有效地探讨和发言。教师还应当安排能够把研讨逐渐深入的持续问题,使小组内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学习。
3、有效运用网络教学能源,减少教学的困难性
现如今网络教育能源较为普遍,将教育水平引入了一个新时期,改良数学教育,也改良了我们教学理念和思维, 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有效运用网络教育能源,下载网络能源实行加工、解决,再搭配音效、声音,文图结合,便于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及用途。
二、使网络资料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达成有效的综合
1、应当与数学的科目的特征相互综合,从而凸显数学的思维特征。数学包括逻辑的缜密性、极度笼统归纳的概念,而且多数运用形式化、符号化的方式。所以综合应当和数学的科目有效的结合。网络材料的实用需要跟随教学目的和教学理念的特征进行选取、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有效发挥在教学方面的优点,不能够将数学变为计算机多媒体功能的效果展示。
2、应当有选取性的采集网络资料并进行改良,满足教学资料。课本上的知识含量是受局限性的,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得到各种信息最合理和便捷的手段就是运用互联网上的资料,我们能够依据所需求的在网上进行下载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动画材料、视频材料等。为方便阅读和运用,可以进行网页制造,将相关的资料导入网页里面;运用分类的形式,存放于指定的文件夹里面能够随时随用。有关常用的访问网址可以加入到收藏夹里面,例如:如:中国基础教育网、小学数学教学网,中国课件站,中小学教学网等。
3、为了实现网络能源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综合,应当强化网路能源,运用计算机技术创作数学对媒体课件。很多教师为了一堂公开课,用心良苦备战许久,才能够制作出一个课件,原因是有关课件的贫瘠和创作上较为困难。
三、网络资料应用于小学教学数学中需要关注的事项
1、对于多媒体并非所有的情况都运用而应当恰当的运用。
2、运用多媒体教学与教师的板书不能够相提并论,优异的板书能够完整、科学的显示知识的表现、组成过程。更含有归纳性、有效性、长久性、完整性、实践方便性等特征。
3、运用多媒体教学注重节奏,应当防止哗众取宠、走马观花。
4、运用多媒体教学需要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
5、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不能够代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才是主导者。
6、运用多媒体教学应当多给予学生实践教学计算机的机会。某些能够让学生实践的地方,若允许学生进行实践,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促进各个同学能够踊跃参与,注意力集中。
总之,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网络资料对于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冲突,而且在一定的教学方面实行了探究和应用,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与此同时,我们还发觉到这样的网络教学方式还具有很多漏洞,例如,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展了网络教学,然而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于硬件上的资助过于重视,忽略了对于教学概念和教学应用的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将网络仅仅作为一项教学的辅导器械,并没将其视为教学的根本工具,因此不能够实现网络教学的有效成果。
参考文献:
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 篇3
【关键词】语料库;数据驱动学习;大学英语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094―05
基于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引入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概念,以语料库语言学及二语习得语言学教育理论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语料库刺激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一 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
1 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及问题
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的教学思想理念、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都在推动着外语教学向更高的空间发展。H.H Stern认为[1]“学习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the learning of skills)或获取知识(acquisition of knowledge),它还指学会学习之道(learning to learn)、学会思考(learning to think)、调整态度(modification of attitudes)、兴趣的培养(acquisition of interests)、懂得社会价值(social values)、社会责任(social roles),甚至是改变个性(changes in personality)。”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上,我们应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这不单明确了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语言教学上的侧重点,同时也在改进教学手段方面给我们的教学实施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为帮助我国大学生达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所设计的一种新型英语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并充分发挥计算机可单独反复地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听说训练的特点,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和辅导,使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较快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2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3] 针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的语言习得理论层出不穷。其中最具影响的是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该理论主要由五个假设组成:习得-学得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和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3]。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得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学得”是有意识的过程。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他强调“习得”是第一位的,同时,不排斥“学得”的作用。输入假说是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型的核心部分。他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必须由 i+1构成的。i 代表习得者当前的语言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当前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只有语言输入满足 i+1的条件时,语言的习得才可能发生。他还认为,可理解输入的量要足够大,内容要相关而有趣,这样学习者才能在不自不觉中习得语言。
3 语料库及数据驱动教学模式
语料库(corpus) 就是存放语言材料的仓库,又称语言数据库,是大型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自然语言材料的集合。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语料库基本上都是通过计算机以文本形式来存储大量语言材料的电子语料库。语料库作为新型学习资源所具备的“真实性、系统性、代表性、丰富性和灵活性”[4]特征为学习者创设出真实、复杂的任务情景,使学习者不仅掌握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性。利用语料库开展语言教学研究在语料库技术开始之初就已经被语言学家们所关注。Johns用‘数据驱动学习’这个术语来描述这一方法,认为[5]“语言学习者从根本上也是知识的探询者、研究者,他的学习需要被对语言资料的获取而驱动。”数据驱动语言学习(Data-driven Language Learning,DDL)是建立在语料库基础上并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 对于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国内出现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的介绍,杨惠中认为[6],语料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语言频率统计、词典编纂、词汇搭配研究、语言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就语料库数据驱动的外语学习的思想、方法和技术甄凤超做了系统的介绍和阐述, 他认为同传统的外语教学相比,数据驱动学习具备“自主学习”、“真实语言输入”、“自我探索发现”、“自下而上的归纳式学习方式。”等主要特征。[7]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语言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无疑为外语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设备已经实现网络化,学生使用网络技术的水平也逐步提高,多媒体教学模式已逐步深入到各个学科,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各大语料库已成为共享资源,且语料库的部分检索软件能够直接在电脑上下载使用。这一切都为数据驱动学习在外语教学中的实施和开展提供了研究基础。
二 教学运用的实施
1 教学准备及实验对象选定:
为保证语料库英语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行性,教学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对预教学对象进行学习策略、学习意愿等相关调查;二是针对基于语料库的数据驱动教学模式的宣传介绍。
笔者就本校2007级医学院149名学生对是否了解数据驱动语言学习进行调查发现调查的人中126人不了解也从未听说过,23人有听说过该概念但不了解。经过教师的相关介绍,就是否有意尝试使用该学习模式,46%(69人)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该教学模式的尝试,32%(45人)十分乐意参与教学尝试,6%(8人)认为自己不适应该教学模式,此外、受教学条件及自身等因素的影响,16%的学生认为自己暂时还不适合该教学模式。根据问卷结果,最终随机在新生中抽取60名高考英语成绩为110分以上的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且实验组的学生最后确定以愿意接受该教学理念为前提,进行实验教学对比。
2 研究方法:
基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本研究以词汇教学为切入点,引入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概念,在教学中开展数据驱动语言学习这一新的模式的教学实验,对数据驱动语言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词汇情况进行观察与研究。词汇教学对比检测侧重于了解学习者学习策略对词汇学习的效果影响;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针对新的模式是否能促进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从而进一步论证该模式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3 研究问题:
实验对比教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学习者对针对以网络为基础的数据驱动教学模式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所表现的态度,探讨该教学模式是否能引导大学阶段英语学习者利用语料库和相关检索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对不同教学组的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调查,探讨教学效果与学习者自主学习策略是否存在相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4 研究假设:
(1)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DDL模式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扩大某一具体语义场的词汇。
(2)DDL模式中的学习互动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利用语料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培养。
5 教学实施
实验组和教学组在课时相同、教材一致的前提下进行对比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结合课本知识和相关教辅材料学习课文中出现的主要语言点词汇内容,内容相对集中、语料有限,学习形式相对单一;实验组采用语境共现的数据驱动学习模式。在实验组教学中,首先,引入数据驱动概念,推荐学生利用一些适合大学生使用和可用的语料库,如英语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 BNC)、布朗语料库(Brown Corpus)并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料库使用方法,使他们逐步适应快速查询并能参与课堂活动。其次,教学过程设计让实验组的30学生利用所讲授的有关语料库和语境共现的学习模式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下进行词汇自主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搜索检索词所在的语境、观察、分析和概括词在一定语境中的典型行为,来发现它的搭配伙伴、常用的语法形式及其常实现的意义与功能等。教师设计并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语料库索引工具查询一些词汇,在语料库(教材)搜寻相关的数据。通过编辑原始数据,指导学生归纳与其共现的搭配,比较和掌握同义词之间细微的语义、语用差异;指导学生通过相关软件计算搭配词 (computing collocates)的方法,即从语料库中将关键词的所有搭配词提取出来,然后用统计手段测量各搭配词与关键词共现的显著程度,以确定词项义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着相互期待和相互吸引,从而概括、描述结伴的词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典型搭配情况。发现学习结果反馈,教师总结。实验教学对比尝试目的在于对比两组学习者对词汇认识和处理的程度。
6 教学评估及结果分析
通过词汇考查,收集相关数据并就实验教学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受试者进行统一测试,并就17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及学习者对新的教学模式的反应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问题的回答均采用外语教学研究中常用的五级尺度法,经SPSS对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的处理,我们主要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1)词汇检测结果与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相关性如何?(结果见表1、2)
(2)新的模式对学习者本人自主学习的效用如何? (结果见表3、4)
从表1、2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词汇测试及学习策略调查结果中,Levene 齐性方差检验结果表明两组的显著性概率(Sig.)分别为0.261和 0.193,都大于0.05,就说明两组在两个变量上的方差是相等,因此,看Equal variances assumed一行的数据作为t 检验的结果;从表中看出,词汇测试和学习策略的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22和0.006, 其值均小于0.05,表明经过一个月的课堂实际操作和学生课后的自我实践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和学习策略均有显著性差异。
表3看出,参加实验教学的学生大部分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和目的,能利用教材的语料库进行词汇自主学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词汇测试及学习策略调查结果经Levene 齐性方差检验结果表明,经过一个月的课堂实际操作和学生课后的自我实践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和学习策略均有显著性差异。此外,参加实验教学的学生大部分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和目的,能利用教材的语料库进行词汇自主学习;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语料库数据驱动学习模式能促生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独立性,在现有语言资源的帮助下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效果。
三 结论
通过本次对比教学情况的调查,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方面,数据驱动能激励学习者思考,培养他们通过观察目标语模式并分析其典型组合―搭配(collocation)、类联接(colligation)和词块(lexical chunk)特点的能力;另一方面,大量的语料及相关教学任务的设置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活动中,帮助形成有效教学结果。语言学习可以是自然环境和具有指导的环境下的学习,即“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把“习得”和“学习”当作一对对立的概念。认为“习得”是自然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学习”是有意识地对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训练。“Ellis (1998)则认为‘习得’和‘学习’不存在本质的区别。外语学习过程中是否是有意识的,主要取决与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8] 数据驱动语料库模式通过大量语料的展示,建立了词汇和语法的一体性,为词汇习得从其深度和广度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数据驱动语言学习与词汇自主学习呈正相关,数据驱动教学模式对于根据学习者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都有一定的帮助和效果显著。然而,该模式十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及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的整体作用由原来的单一的知识传播者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协调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而学生的自主性加强了。因此,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
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数据驱动学习充分利用了网络和语料库资源,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结论式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真切的语言材料,营造了真实的语言环境。这就减少了过程教学法中容易产生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达到辅助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H.H. Stern.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18.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Z].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 Ellis, Rod.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4] 邢富坤。语料库:值得教育技术学关注的新型学习资源[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29(2): 65-68.
[5] John Sinclair. Corpus,Concordance, Colloca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6] 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 篇4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迁移;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6-0008-05
学习过程就是迁移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早期研究者大多使用数学材料作为迁移的实验材料,他们认为学习数学能锻炼人的推理能力,一旦掌握了推理能力,学生就很容易把推理的方法迁移到其他知识上去。用数学材料对迁移能力进行研究是一个经典思路。而研究方法上常采用等组法,研究对象大多选用初中以上年级的学生,对小学生学习迁移的研究较少。
前人研究认为,学习者的年龄、动机水平、意志和情感状态等因素会影响学习迁移。在7至18岁之间,也就是小学阶段至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越大,学习动机越明确,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小学阶段,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如果教育得当,训练得法,这一转折期可以提前到三年级。本研究希望探索不同年龄小学生在有无讲解的实验条件下其学习迁移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学习迁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课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一方面,学习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学习的本质及规律,是学习理论建立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学习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心理学中关于迁移的研究是对教育产生最大影响的一个领域。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最大的迁移,是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迁移,学生能最大限度发挥知识的有用性,从而达到活学活用和创新的目标。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一)学习迁移
迁移这个概念是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迁移即学习的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Gick和Holyoak[1]认为迁移的基本含义是,先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获得的影响;周谦[2]认为迁移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冯忠良[3]认为迁移是从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该影响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行为规范学习中,只要存在学习就会有迁移。
(二)学习与学习迁移的关系
杨卫星和张梅玲[4]认为教育与学习迁移是密不可分,迁移就是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事业中能够有效地应用学习结果,即对知识、技能、概念、方法、原理原则和态度等的变化地运用。迁移是最主要的学习规律之一,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学习又因为迁移而提高深化,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到区别,学习和迁移的区别就是学习是在同一任务中进行,而迁移是在不同任务中进行的过程。Cormier和Hagman[5]认为,学习和迁移的区别在于,学习发生在同一任务而迁移存在于不同任务间,但是实际上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任务,每一次重复都是在其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发生的。因此,同一任务在不同时间的重复操作,有时可以称为“自身迁移”。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一般性因素
学习迁移受到学习者的年龄、智力、学习与迁移之间的时间间隔、学习深度、学习态度、对过去经验的运用和概括化程度、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化程度、学习者的情绪状态、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习迁移还受到源任务的性质和掌握程度的影响。当源任务与后继学习任务不同或相反时,发生负迁移作用的可能性会提高。前后学习材料相似程度也影响学习迁移。Osgood在[6]1949年提出了能预测迁移效果的“迁移与倒摄曲面”三维模型图。Osgood在研究中发现,当两套学习材料的刺激和反应的相似性发生一系列变化时,迁移的性质和程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
吕传汉和汪秉彝[7]认为,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数学对象的概括能力、数学的认知结构、模式识别、自我监控和非认知因素。例如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学习愿望等。外部因素主要有学习材料的特征和教学环境等。在学习材料上,先后顺序存在逻辑关系对于小学生产生数学学习迁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排必须要清楚、层次清晰。
有的学者认为,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还有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水平和数学学习的定势。邱文华认为已有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水平对迁移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对数学知识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范围就越小,迁移的效果也越差。反之,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迁移效果也越好。数学学习的定势是指向于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它使学生倾向于在学习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定势本身是在一定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它实际上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本身是一种活动经验。在数学学习中要发挥定势对迁移的促进作用,防止定势阻碍作用的发生。
三、小学生学习迁移实验
(一)研究目的
为了解不同年级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迁移能力差异,设计本次实验,在教师指导和自学两种条件下,研究低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迁移能力水平。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实证参考。
(二)实验设计与材料
本实验是一个3(二年级、三年级、五年级)*2(有指导、无指导)的被试间设计。因变量为题目回答的正确率。本次研究的三种数学迁移材料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难度和进度进行精心设计,实验材料对于被试来说都是新知识,并分别经由有10年教学经验的小学教师进行评核,认为迁移程度及难度恰当。三种材料的具体情况为: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故设计万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实验组中教导学生三道例题并测试16道题目,被试组自学迁移规律并测试16道题目。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发展转折期,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设计了从整数加减法迁移到简单一位小数加减法,让三年级学生在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前提下学习小数的加减法,进行规则和计算的迁移过程。共包括10道小数运算题目。五年级学生在掌握了小数的简单加减法后,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有初步的认识情况下设计相类似的分数的加减法。虽然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分数,但科任教师反映学生还是不知道分数究竟是什么概念,基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进度,设计出10道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明白分数的意义,讲授例题后学生进行测试,与对照组比较得出相关结果。材料的书面指导语为:“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选择了X道计算题目来了解同学们的数学情况。请同学们认真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看哪位同学做得又快又好。”
第二,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应采用通俗易懂的材料进行知识的迁移,遵循简单原则。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正处于思维的转折期,教师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此阶段的学生思维灵活,可适当增加变式题目,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给予大部分时间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因为实验结果显示高年级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差别不大,高年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会掌握迁移的规律,但可能时间要长一点。
五、培养小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启示
(一)改进教学方法
孙千高[9]认为教师应该精心组织教学,有效提高和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正迁移。李莉[10]认为,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问题情境中思考,主动获得知识,进而增强自信心,激发知识迁移的发生。
(二)处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基本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之顺利迁移,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成为学习的延伸和发展,促进正迁移的实现。
(三)构建数学的认知结构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迁移,核心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首先,要注重教材的设计结构。教师讲授新课主要是围绕课本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结构只有在合理的前提下,教师能对应课本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其次,要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数学是一门以锻炼学生思维逻辑为导向的学科,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清楚知道数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将知识转化为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学生只有对某个学科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钻研,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实现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正迁移,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学生才会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勇于探索,寻求办法,为解决新问题寻找出路。
参考文献
[1]Gick M L,Holyoak k J. The cognitive basis of know-ledge transfer[J]. Transfer of Learning Contemporary Research & Applications,1987:9-46.
[2]周谦。学习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428-439.
[3]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改革教学体制的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52.
[4]杨卫星,张梅玲。迁移研究的发展与趋势[J].心理学动态,2000,8(1).
[5]Cormier S M,Hagman J D. Transfer of Learning Contemporary Research[M]. 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87.
[6]Osgood C E. The similarity paradox in human learning:A resolu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49,56(3):132-143.
[7]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4):74-79.
[8]邱文华。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J].德阳教育学院学校,2016(1):83-84.
[9]孙千高。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正迁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117-118.
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课程整合;ThinkQuest项目学习;数字实验室;刻绘材料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3-0071-05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和推广,信息技术不再是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专利”,它与课程整合的深度在不断增加,涉及的领域也日益广泛,主要的形式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管理教学(CMI)、信息网络化与网络课堂,等等。同时,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走出了过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做课件”的误区。
我国正在逐步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可以从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课题看出:“八五”期间的课题为“应用电化教育,优化教学过程”,重点研究优化教的过程;“九五”期间的课题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重点研究优化学的过程;“十五”期间的课题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于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来说,开始出现“数字实验室”——手持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整合。而且,随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普及,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项目学习成为一种新的系统化的教学和学习模型,它鼓励学生参与一系列复杂的任务,包括:设计、计划、问题解决、决策、创建作品以及交流结果等,在任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一、项目学习的培训及开展情况
1. 参加淄博市电教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培训的情况
2012年11月25日~27日,我参加了淄博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第一期培训班“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张店区潘南小学顺利举办。这次面向教师的系列培训课程由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提供和授权,于2011~2012学年分4次课程完成40名核心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本次培训邀请了全国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专家潘裕翼老师主讲。课程采用英特尔未来教育基于项目的学习网络课程,通过头脑风暴、小组合作、在线讨论、优秀案例分享、个别辅导等方式组织,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学习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同时,要结合学科教学实际,自主或合作设计一个教学案例,并在培训结束后的教学中实施。
通过培训和学习,我感到:项目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新知识的传授,而是已学知识的综合和应用,并在综合应用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项目学习不能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不是简单的科学课小实验活动,也不是手工制作,核心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项目学习立足于变革与创新,在数字化环境下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
2. 参与昆仑中学ThinkQuest项目竞赛的情况
ThinkQuest Project竞赛是由甲骨文教育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国际性竞赛,参加竞赛的教师将组建由1~6名学生组成的团队,设计作品,通过ThinkQuest网络平台进行项目实施并参与评比。活动旨在通过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在提高各年龄段英语教学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我们学校共有11位教师参加了这项国际性的竞赛,为了更好地做好项目学习、加强互动,我们还建立了“昆仑中学ThinkQuest”QQ群,通过前期的小组培训、网上注册、课程学习、交流互动、确定项目主题、团队建设等活动,现在我们都已经开始实施项目学习。
3. 关于笔者设计的项目介绍
笔者辅导的项目学习主要是了解硅酸盐材料与陶瓷工艺的相关内容,项目学习者是6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这个以“我们为母校留‘刻绘’”为主题的项目学习中,按兴趣、特长分成3个小组,分别为材料小组、设计小组、刻绘小组。材料小组通过信息技术获取有关硅酸盐知识和陶瓷刻盘的感性认识,通过数字实验室开展化学数字实验,为项目组解决提供什么刻盘材料和绘制素材的问题。设计小组负责设计、搜集图案,组织网上投票、讨论,确定项目的设计思路,并丰富ThinkQuest项目学习网站,解决刻绘什么内容和如何表达“爱母校”的感情等问题。刻绘小组通过对当地的工艺美术大师的采访、学习,最终完成刻绘作品。
当每个小组开展活动时,小组成员充当活动的领导者,其他小组成员作为参与者,大家一起经历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各小组在项目网站和QQ群上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及时成果,最后完成“刻绘”作品献给学校留念,表达学生的“爱校”之情。这个项目学习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化学、英语、美术、书法和信息技术。
二、关于数字实验室的简单介绍
1. 数字实验室的数据采集器插口和按钮
图1 数据采集分析器插口 图2 数据采集分析器按键
(1)电源接口:接插电源
(2)USB接口:用于与PC机连接的USB线
(3)以太网接口:用于与其他DAS-5104数据采集分析器及PC联网
(4)JTAG口:用于 DAS-5104数据采集分析器新程序的下载
(5)传感器接口:接插传感器电源开关键
(6)手持主机电源开关键(长按关机)
(7)重启键
(8)确定键
(9)上、下、左、右选择键
注:当实验进行中时,此四个选择键还有“校零”的功能。(上键:一号传感器;右键:二号传感器;下键:三号传感器;左键:四号传感器。)
(10)退出键
(11)信号灯
2. 数字实验室的数据采集器的各种界面
三、数字实验室在ThinkQuest项目学习的应用
1. 问题的提出
通过数字实验室,定量分析问题:怎样确定材料耐高温、耐腐蚀的性能?
2. 实验方案的改进
因为该项目学习所涉及的化学实验,在数字实验室的预存模板中并没有适合的,所以,我需要和学生们对“相关的实验”进行实验模板的设计和改进,以适应项目学习的需要。我们分别把“探究绿豆发芽过程中的呼吸作用”和“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两个实验模板,改进为“刻绘材料的耐高温性能探究实验”和“刻绘材料的耐腐蚀(酸雨)性能探究实验”,而且还通过“温度-时间”实验模板,探究了各种刻绘材料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3. 实验探究过程
(1)怎样确定材料的耐腐蚀(酸雨)性能
图9 刻绘材料的耐腐蚀(酸雨)性能探究实验
①实验原理
在硫酸与刻绘材料的化学反应中,随着溶液的搅拌,反应继续进行。用pH传感器能很好地指示硫酸与刻绘材料的反应过程,揭示刻绘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②实验目的
通过pH反应曲线的绘制,理解硫酸与刻绘材料反应的进程;通过本实验了解数字传感器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并掌握其标定和使用方法。
③实验器材
GQY数据采集器,pH传感器、10mL小烧杯、铁架台、玻璃棒、量筒。
④实验药品:1mol/l的硫酸溶液,木块、金属(锌粒)、橡胶、陶瓷碎片。
⑤实验步骤
将各种刻绘材料放入小烧杯中;用量筒量取10mL硫酸溶液放入烧杯中等待实验;对pH传感器进行标定;双击GQY单机试验平台,打开“刻绘材料的耐腐蚀(酸雨)性能探究实验”,连接传感器;打开实验模板,单击,问号消失,显示设备连接成功,界面准备完成;点击试验开始,并不断地搅拌溶液;等pH曲线出现拐点以后结束实验。
⑥注意事项:由于本实验采用玻璃棒搅拌,因此, 搅拌时要确保搅拌的状态相同。
图13 材料耐腐蚀性能的实验数据图
(2)如何确定材料的耐高温性能
①实验原理:各种刻绘材料在试管中受到加热的过程中,消耗试管内的氧气,利用曲线图表示温度、时间、色变的关系。
②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探究刻绘材料的耐高温的性能,培养学生们进行材料探究实验的兴趣。
③实验仪器:GQY数据采集器;氧气传感器;电脑;20×200mL试管;温度传感器。
④实验材料:木块、金属(锌粒)、橡胶、陶瓷碎片。
⑤实验步骤:将各种刻绘材料样本分别放入试管中;连接氧气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电脑;打开GQY数字实验室实验单机运行平台;打开“刻绘材料的耐高温性能探究实验”模板,单击,问号消失,显示设备连接成功,界面准备完成;单击实验开始按钮,按钮置于“On”分别测量实验过程中的氧气消耗量,每测完一组数据,单击;分别测量每个试管中材料受热的氧气消耗量,每个测量持续60s;单击实验结束按钮;再连接温度传感器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四、指导ThinkQuest项目学习中的反思和心得
1. 注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没有理论指导的信息技术整合实践,只是高科技堆起的,毫无意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不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将内容“电化”,将“人灌”变为“电灌”[1],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未来教育“创想”。
具体在应用中,注重如下几点:项目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作为项目学习主体的体现;小组成员的合作、探究、互动;思维的不断风暴、拓展、升级;学科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动性的“保护”;社会化角色的扮演;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环境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养成等。
2. 以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为己任
当前教育理念的主流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是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在过程中获得方法,完成意义建构。同时,教育也是全面的教育,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2]。教育也是个性化的教育,“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自然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教师则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咨询者”[4]。教师只是项目学习中的剧务、导演等“后台”服务人员,主要任务是为了学生在各自的舞台上都能享受过程,茁壮成长。
3. 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教学
如何使学生具有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成为我们开展项目学习的基本理念,而且要渗透在每个项目活动中,贯穿于指导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产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5]这就要求我们项目指导教师要做到:学科教学的综合意识;与时俱进的知识自我更新;不同学科间的教师合作意识等。多学科综合教学的关键是指导教师知识综合的水平和能力综合的程度。
图16 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型(来自:美国教育部,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2010)
4.“民主”:新型学习模式中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等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我,“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能做;学生想做的,老师支持学生完成;必须是老师做的,不能让学生代劳”。在项目学习中,指导教师不能直接参与团队作品的创作,但可以帮助团队参赛学生找到人力、技术或支持作品内容的资源,也可以帮助学生起草或设定作品制作日程表。比如,在批判性思维综述时,虽然学生可以参与批判性思维综述中问题的回答,但是只有指导教师能够在线填写并提交批判性思维综述。
在项目学习中,我们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校园网络环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尽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开放的态度不断吸取“营养”的学习心理倾向,甚至能够使学生养成“适应环境而求取上进”的行为习惯。与其说“民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如说它是教师对待学生的“习惯”。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层面上,李伟明等教育界专家认为有4个层次: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课程资源建设,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是教学应用平台的开发。第一层可以认为是课件的制作和教学资料的获得;第二层可以认为是系统化的教学资源组织,即网络化的教材、课程资源;第三层可以理解为教育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第四层是最高级的整合建设,可以理解为将前面所有的元素进行有效组织,体现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形成信息化操作模型。第三和第四层的建设需要通过群体合作才能完成,也涉及比较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中,主要是在前两个层面和“数字化实验室”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希望通过我在ThinkQuest项目学习中应用数字实验室的实践,为广大读者以及更多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带去未来教育的“创想”、时空穿越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1-253).
[2]王祖浩等。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
[3]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4]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J].学科教育,2002(3):29~30.
[5]吕达。关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我的教育观[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203.
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 篇6
1、开展了以“科学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1)、纵向梳理教材,梳理了1——6年级教材中的代数知识的编排、及各册的重点等(这是市教研室布置的任务),根据何老师分配的任务,我组梳理了3年级教材中的代数知识的编排及地位作用。
(2)、学习了有关“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的名家名篇:认真研读教材正确把握目标高效实现目标,每位教师撰写了心得体会。
(3)、进行了1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课之前,每位数学教师备好教案,集中讨论,于第7周孙丽丽上课,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落实,教师们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4)、专家讲座,于六月初,学校邀请了宁波教研室的专家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有关于校本课程解读的讲座,对于校本课程的含义,老师们有了更深的理解。
(5)、举行了有关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的论文比赛。陈晓蕾和孙丽丽两位教师上交了论文。
(6)、5月中旬,开展了以“科学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上午有舒家小学和班溪小学、求真小学的三位教师上课,下午开展互动式评课,何老师系统解读1——6年级教材中的代数知识的编排、及各册的重点,活动圆满结束,效果很好,受到了教研员柳永平老师的好评。
2.我们组按时组织业务学习,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3.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研究,坚持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课堂交流等活动,通过互帮互学,以老带新等形式,并付诸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强化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学科的教学水平。
4.定期检查、分析、研究教学情况,通过多种形式考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作到及时有效的学习,不让每个学生掉队。
5.加强学科业务理论学习,制定可行有效的实验课题,改革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能力上下工夫,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6.坚持两周的集体备课制度,本学期加强了教师的集体备课,何老师参加了奉化市新课程备课会议,回来传达了会议的精神,根据教研室的要求,我们强化了教研组、备课组的备课,每次集体备课都由备课组长精心准备,紧紧围绕“科学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这一主题,把重点放在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制定上,每个备课组都在期初制定了一份教学计划,每位教师备好了一课时的课。备课组长做好如何梳理教材,谁主讲,备课材料等的积累,并将上述材料交各教研组长归档。
7、坚持不懈,抓好华数之星评比工作
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 篇7
一、制订计划——为教研活动画出理想轨迹
本学期初,我教研组按照学校的要求,结合小学语数学科教学实际,制订了一个可行性与科学性较强的学期教研组计划,详细而又实际地规定了一学期教研组活动目标、具体措施、实施细则、时间安排等内容,为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本学期教研的具体要求,并以此为目标。在计划中,我教研组根据学校要求规定语数教研活动时间(每周一下午),使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制度化,为以后的教研活动画出一条理想的行动轨迹。
二、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充足我们的“电”
开学之初,我们都参加了市教培中心组织的课改理念和本学期教材培训,经过培训,我们对本册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编写意图、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都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我们今(本工作总结来源于)后教学提供了参考。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组织老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语课程标准》和各种有关学习资料。正是这样大面积、多方位的理论学习,使我们的知识面大为开阔,理念和观念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单元备课——让我们一起成长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课上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程度,只有自己钻研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于老师的话朴实无华,但他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理解教材,深入钻研教材是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的道路。本学期我们教研的重点之一是备课,我们在单元备课方面给予特别关注:一方面引起我们对本单元教学的思考,另一方面体现出各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如《图形的面积 (二)》单元中,我们理一理教材与教学的思路,进行一次教学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语文则注重阅读和习作教学研讨。
同时,我们教研组在教学研讨工作中,力求为教师创造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并在课堂中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一一次教学欣赏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把大家的智慧集中的一起,把大家的成果共享,必能达到使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的目的。
四、整理资料——将结束点与新起点链接
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 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显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87-02
材料科学的发展与材料研究分析测试方法的提高具有紧密的联系。每一种新的分析测试方法的产生,都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1]。因此,在材料科学人才的培养计划中,不论是本科生的培养,还是研究生的教育,《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及其他类似课程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该课程对材料相关学科,如化工,冶金,物理,电子等学科,同样十分重要。在国内外理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中,基本都开设了类似于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的课程。
材料研究测试方法种类非常多,最常见的如各种电子显微分析设备,X射线衍射仪等。这些设备都属于大型仪器设备,价格昂贵,操作相对复杂。但这些设备是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利用好这些设备,创建出特色教学,以推进学科建设及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当今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2]。
工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外,着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本专业相关知识及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科学研究及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3]。《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是我校为材料学科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本文拟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主题,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体系设置
我院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购进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现代微观检测仪器,不但服务于科学研究,还为材料学热处理专业、焊接专业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开设《材料微观分析》《现代微观分析原理及方法》等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随着学科的发展,开设课程的专业数目也在增加,如材料加工专业,冶金专业,物理及化工专业,都增设了有关材料微观分析的课程。该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等常用近代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材料测试分析方法及实验技能。要求学生能利用这些技术,综合分析材料内部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晶体缺陷以及元素分布,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二、理论教学改革
在理论课教学方面,教师开始只是利用板书,将该课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讲解。教学方法为大部分学时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有关的理论知识,在黑板上画图加板书讲解一些电子显微分析仪原理、结构及其应用,这样的讲解优点是理论掌握相对牢固,但对设备的实际应用了解较少。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近些年来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等特点[4],教师既可以讲教科书上的常用仪器设备,又可以讲教科书上没有的最新的仪器设备,同时利用先进测试方法拍摄的电子图片以及最新发表的国际最前沿的研究报告都可以引入到教学中。但是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学生对于难点、重点思索的时间太少。板书恰好弥补了多媒体这方面的不足。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了直观的了解,同时学生也了解了最新材料学科相关的科研进展情况。课程主要内容学习完毕后,为学生选择数篇材料学科的论文文献,与学生一起学习,工样可以让学生在遇到科研问题时,学习如何综合利用所学的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进行思路设计、具体分析手段的选择,实验条件的设置等,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对各种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设备的掌握,又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
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的更新比较迅速,这就需要授课老师随时学习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在授课时及时有效的教授给学生。为此,我院相关授课教师每年都参加全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的学术会议及相关培训班,学习最新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及成果,并将学习到的最新成果及技术及时讲授给学生。
三、实验教学改革
对于本课程来讲,实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应该放在与理论教学并重的位置。为此,课程教学增加了实验学时数,其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加深理解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进行研究能力。
因为大型仪器操作的复杂性,以及对操作者熟练性的要求,一般由专人管理和操作。我院实验室管理设备的老师,既教授理论课,同时又教授实验课,这样可以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设备原理、操作方法,实验分组要尽可能的多组数、少人数,将原来的本科生每组8~10人降为4~6人,研究生则2~4人一组,使每个学生上课时都能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设备。比如在透射电镜显微像分析这个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操作得到明场像、暗场像及电子衍射斑点,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透射电镜物镜后焦面的作用,收到理论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上讲授电子衍射斑点标定步骤时,老师虽然按照电子衍射斑点标定步骤,举例说明标定过程,但因为面对的是整个班级的同学,有的同学无法当场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实验中,每组只有4~6人,老师可以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按步骤标定衍射斑点,在每一个步骤中遇到问题当场就能解决,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衍射斑点的标定方法进行晶体结构分析。
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也有很大区别。如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多选择非金属材料作为实验材料,在透射电镜实验课中,选择单晶硅、多晶硅、陶瓷样品;在扫描电镜实验中,选择各种陶瓷材料、耐火材料等。另外,还要结合本学院老师的科研领域选择实验材料,如本学院非金属材料专业老师的科研强项是耐火材料,相关老师就要在实验时结合扫描电镜,为学生讲解一些相关耐火材料的实验内容。对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选择钢或有色金属,如中碳钢、铝合金、铜合金等,既加深了本课程理论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
实验课后,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对实验课内容很好的回顾和复习,因为实验报告的要求很高,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学生能仔细复习实验中所用过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材料的各种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相关改革,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孝瑛。材料微观结构的电子显微学分析[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2]张景兰,周俊娥,陈东来。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5):100-102.
[3]樊广华,霍学慧。大型仪器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管理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