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检讨书 >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汇编31篇】正文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汇编31篇】》

时间: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精选31篇)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1

《大仓老师》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大仓老师的自我介绍及一堂语文课的叙述展示了他真诚、正直的品质,文字朴实感人。

在教学习过程中,我也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发表意见的权利还给学生,并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教师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我对学生说: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感受到了大仓老师的人格魅力,相信同学们对上课初提出的两个问题一定有了深刻的认识吧!他的正直与真诚深深打动了市太,也打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多好的一位老师,同学们对他肯定有许多话要说吧!然后媒体出示:大仓老师,我想对您说:_________。

虽然这节课之前,我做了一定的准备,精心设计了导语、过渡语及提问,希望借此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将这些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由于紧张也没有注意表达语气的轻重缓急,出现了忘词、措辞不清等不和谐的状况。而在指导朗读过程中,我紧仅仅采取了个别朗读与齐读两种简单的方式,没有调动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时间的掌控也不够好,有些问题让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因此,最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没能按时完成,给这节课留下了不少遗憾之处。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2

值得改进的方面

1、教师的评价语言还不够精炼,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甚至有时说话语序颠倒,说话有些不流利。

2、比较喜欢叫一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对整个学生关注不够。

3、学生在朗读时,没有认真倾听,喜欢看着屏幕上的文字。

4、这篇是写人,本文采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是最好渗透写作方法。但教学中没体现出来。

5、没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一些重点词语。如:博学、面面相觑、郑重其事等。

有不足说明还有很大的提高。向向老师所说的“读书——思考——实践——总结”看齐,加油!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3

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与学生常见的文章有所不同: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但这堂课留给我更多的是遗憾:学生对老师的愤怒越深、误解越深,越能表现老师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独特的教育思想,然而在课堂上这种对比还显得不够强烈;学生的朗读仅仅浮在表面,层次感的体现苍白无力,说明老师的指导方法存在很大欠缺;整篇文章洋溢着儿童情趣,然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的情趣却不甚浓郁,原因是我较少站在儿童的视角去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我的问题比较零散,导致问答的形式比较多,学生被我牵着鼻子疲于回答老师的问题,因此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多;最大的问题是我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人类利用“新怀疑主义”思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我”把新怀疑主义的思想带到了生活中,并能勇敢地用怀特森老师老师教授的学习方法来维护自己的老师。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4

《老师,你好》是一篇赞美教师的诗歌,这首诗歌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是这样教学的:

教学“在今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时,我想到大道和金桥都是两种形象的事物,我可以利用简笔画来把抽象的语言转变成形象的画面,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大道和金桥,大道的一边是”昨天”,一边是”今天”,引导学生引出老师。在桥的一头写上“现在”,另一头写上“理想”。

教学“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这句时,我引导学生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然后再展示经典的故事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时,我引导学生联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理解“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意思。并且启发学生诗人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什么比作成什么。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5

有反思,失败才能够成为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好的环境才会为人的成长带给营养。没有反思,失败会把人打倒,逆境会让人沉沦,好的环境会让人得过且过。因为有反思才会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不丢失目标,才会进步。故针对本学期教学反思如下:

1、穿讲历史人物趣事

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们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资料,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新文化运动》(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鸿铭,我向学生介绍了他那个著名的为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辩护的言论:中国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则好比茶杯,世上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事儿,岂有一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道理?学生闻此无不忍俊不禁。如此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2、用口诀法记忆历史知识

许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又很难记牢。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忙学生记忆,如此,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我在讲授《天津条约》(必修一政治礼貌历程)资料时,介绍给学生2个记忆法。《天津条约》资料能够记忆为:公使进京丧颜面,增开十处新口岸。自航长江各口岸,破坏内河航运权。内地游历宗教传,巨额赔款乐开颜。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记牢了这一知识点。如此一个重要且难记的知识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另外,,中日《马关条约》资料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透过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影片等等。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摸、可感,从而变得生动搞笑,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用心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4、设置讨论环节

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说法。这时候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甚至能够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这不但能构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比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必修一政治礼貌历程)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太平天国运动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其结果会是怎样呢?此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几分钟后,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讲述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将建立一个由农民阶级掌握的政权,有的说将建立一个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也有的说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最后我作总结: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革命胜利后的农民领袖将会蜕变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正如历史上其他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

我要感谢学生,是学生的测评激励了我,鞭策了我,催我奋进,催我在教改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反思,正所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6

1、抓情感变化体会“最好”

我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2、 适当拓展延伸,培养科学精神。

本节课的拓展部分主要分为两步。首先学过课文在学生都对科学精神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回忆课内关于不迷信权威的事例。学生说出了诸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以及“两小儿辩日”等,对课外的知之不多,于是我又给学生补充两“嗅苹果”和“蜜蜂不是翅膀震动发生”两个实例,并让之读后交流体会,进一步明确了对待权威和书本的正确态度。另外,通过两个家庭作业:喜欢坏特森这样的老师吗,说出理由;读后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间我鼓励学生多角度的个性见解。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有积极作用。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7

新课程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老师们把超多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贴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十分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明白这些故事就能够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构成历史学习的初步潜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职责感

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就应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透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用心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十分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思考要到达什么目的、学生能够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资料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

另一类诸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是能够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就应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资料,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齐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

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主角。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江南地区的开发》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就应予以补充和纠正。但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下教师的主角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忙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就应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理解式的教学中,学生理解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带给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忙。历史是人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从空间上看,涉及五湖四海;从资料上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包罗万象。这些无不为学生带给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潜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带给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就应指导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齐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课标》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带给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却走入了误区:即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理解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理解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单纯的首尾兼顾的机器操纵者,看不到其教学机智,而学生也只是被

动地理解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到达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在多媒体的连续演示中被挤掉了。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资料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再次,要调动学生。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透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除此之外,历史课堂中出现的合作的低效、提问的泛化等问题也是务必认真思考和应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缩短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距离的最佳结合点,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8

本周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识字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识字形式,主要有看图识字、归类识字、熟字换偏旁识字等。

一、看图识字

归类识字(一)的第一篇课文就是看图识字,在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提供的图片入手,让这些感性的东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这种识字形式生动有趣,符合儿童特点,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二、归类识字

第二课是形近字,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先把生字拆成学过的字,分着让学生认偏旁,然后再把相应的偏旁和熟字组合在一起,让学生猜字的读音,学生对这种方法很感兴趣,而且在识字过程中,了解了汉字的一些构字规律,逐步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三、熟字换偏旁

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对生字进行分析,让他们说出生字是由哪个字变换而来的,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发挥了主动性,效果不错!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9

昨天上午,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说实话,上略读课文难以把握教师引导的度。我认为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法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自主阅读,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对某些难点进行点拨。执教略读课文,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写作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实践中。本着自己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理解,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我执教的是《我最好的老师》这篇课文,文章语言朴实,但内涵深刻。这堂课下来,觉得有成功也有缺憾。

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有这样几点:

一、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的线索进行教学。“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于是,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

二、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文章。

围绕这“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两个层次展开的。从内容上看围绕中心的句子较为明显,《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个文章的文眼来进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时,是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读后又让学生自由谈体会和感受,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做到时时刻刻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又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10

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一、多种形式朗读,质疑问难。

1.导入新课:今天有一位学习伙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它就藏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它是谁呢?(板书课题)请大家小声读课文,把它找出来好吗?

(课开始设置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功,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想一想:学习伙伴是谁?(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勾勒出不懂的词、句,记不明白的问题。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教师对难点字音及轻声音节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创新识字。

(老师出示课件:我巧记:一只小黑狗,长着四个口(器)。水大好发电(淹)。禾苗的家(稼)。家里玩火(灾)。闯了大祸一只脚踢三球,一脚踢到树上头(躁)。学生猜字谜,并自编字谜。如:学生说:“下雨天吃包子(雹),太阳在西边(晒)……通过这个环节增加识字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4.以读促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朗读课文后,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如“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汽”为什么会变成“云”?为什么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雹子是什么?等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解答。(a师问:通过读文,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b师梳理、归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学网站:“现在进入‘小读者’网页,根据提示来学习,‘我的变化,我的脾气,我在哪里’,自学完后,小组内交换意见,再推荐汇报。”)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把阅读心理过程外化,学生经历:提出问――分析问――解决问的完整训练,主体地位凸现。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11

随着新的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全国小学科学教学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小学科学教学逐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少的课时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如何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尤为值得研究和探讨。这学期我担任小学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根据半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状况和本人的教学经验,我在这方面收获很大,谈一谈我的教学心得:

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用心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就应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务必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带给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用心的影响。

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潜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潜力基础上,向学生带给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与前瞻的意识。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这种意识的作用,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潜力,获取科学知识,构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科学课的课堂常规,如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能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四、科学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的资料繁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对教师的知识要求很高,因此教师要及时补充知识储备,同时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技能,具备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科学教学质量会更高。

教师应从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三方面入手,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中的可测性。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掌握相关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自己应对具体的情景做出相应的决策,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工作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做好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12

期初我上的第一篇新课,就是教学这首现代诗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教师节导入,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诗歌是作者生活阅历的积淀后情感宣泄后的产物,它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其中的精妙呢?因此,我是否可引领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与诗歌内容相匹配的材料,从可触可摸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诗歌的美妙世界,去倾听作者的真情告白呢?我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后,说了这么一段话:学习诗歌要学会联想,学会联系生活,就是你一边读书,一边在头脑中想一想,读了这些句子你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同学们用这个方法试试看,你能读懂哪些句子。

如:“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这一句,我首先告诉学生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有这样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后来,人们就把老师比做春蚕。学生渐渐清晰,我又让学生再读这一句,并在头脑中想象,仿佛能看到什么,学生读了之后,还有些茫然。这时候我灵机一动,便轻轻哼起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边做写字、批改作业的动作,边轻轻引了个头: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时,有几个反应快的学生马上接上去,有的学生说:“夜深人静的时候,老师窗前的灯还亮着,他在聚精会神地为我们批作业、备课,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实现自己的理想” ……

学生仅仅从教学方面谈,没有意识到老师的辛劳应该不仅体现在教书,还有如何辛勤育人。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说:“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仅仅在教学上吗,你能联系实际谈谈老师都为同学们做了些什么?”学生一下子像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上次我生病了,吐了一地,是老师拿来了扫把,将地板打扫干净,这让我很感动。”一个学生又说:“我三年级时,会上游戏机厅,是老师发现了批评教育了我,现在我改掉了这个毛病。”这是我所未想到的,学生们回忆起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从可触可摸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诗歌的美妙世界,去倾听作者的真情告白,对诗歌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13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在教学时我决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但是,我发现自己这一环节的教学有些节奏感不强,主要是让学生评价的太多了,有时候朗读不出人物语气的时候加上动作就可以把人物的语气表达的淋漓尽致了。这是我的一个不足之处,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更轻松的学习。

还有要注意的是,我的语言不够生动,不够吸引孩子们。对于课堂上一些同学的精彩发言也不能够作出及时,准确的引导。我想,今后我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14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是本节课的又一个特点。如“模仿兔子逃跑”“换算7美元是多少人民币”“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么做的?”这些问题的设计,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把学习的领域拓宽到课外,充分体现语文了学科的人文性。课内外的有效结合,启发学生的思考,挖掘学生的心理体验,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学生在充分交流过程中,学会面对错误,承认错误。学会宽容,学会感动。提高了认识,促进了良好品质的形成。

课文的结尾我设计了续编故事,让学生设想后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样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习作和想像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续编过程中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熏陶和影响。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15

《用目光倾听》他通过妈妈对孩子教导的话语,教会孩子应该如何与人交往。通过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美文,也让我们的读者明白在交流时要予人尊重,要予人真诚。《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作为诗歌,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很重要。教师的评价点拨是能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接着,我进行拓展练习,问:“想想,平时你妈妈对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她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呢?”点几个学生说后,我说;是呀,妈妈总是对作者说,读“听别人说话,你遥望着对方。”这句话教会了作者如何与人交往;教会了作者做人的道理。

所以,作者最后说:“妈妈一句话教会我生活,她真诚的目光至今仍照耀着我。”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妈妈不仅常对我说着句话,还为我做出了榜样,他对我说话时,用真诚的目光眼睛望着我,给我鼓励和自信。”

总之,上完这节课,我觉得很轻松,教学效果也很不错。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16

《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藏戏》是小学语文新课标12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反问句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读完课文,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藏戏艺人。他们的演出是纯粹的,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有的只是观众,只是悠哉游哉的一份随意!难怪,藏戏可以一代一代流传下来,靠的就是藏戏艺人的那种精神,娱乐观众的无私精神!他们不计名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表演着!

本课除了有了人名,地名生僻词以外,文章通俗易懂。于是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饶有兴趣地流利朗读课文。2、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3.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描述和准确地说明方法。4、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我也设计得非常简单:1、朗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多读几遍,尝试着理解。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介绍藏戏形成的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3、藏戏有哪几个特点,你从哪里知道的?反复朗读具体描写藏戏特点的自然段,读出你的感情!你想对藏戏艺人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4、比较本文和《北京的春节》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总之,本文在内容、写作顺序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如何把本课的知识点不露痕迹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是我们教者要认真考虑的。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17

《老师您好》是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一篇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教师节的这一大好契机来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课包括三项内容,即:我的老师真好;和老师说悄悄话;老师节日好。这三方面内容是互相穿插的。教学第一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位老师?为什么喜欢?再说为什么喜欢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老师的为学生付出的辛苦。在教学第二步份内容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和老师说说悄悄话,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第三部分内容是想借教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表达多老师的祝福与感谢。于是,我启发学生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向老师表达自己的爱。在讨论你用什么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时,有的学生跑到讲台前悄悄对我说:“我想亲老师一下。”接着又有好几个学生来到前面对我说悄悄话。说实话,当时我很感动,因为那时孩子们真情的流露。我想;如果不是抓住了教师节这一大好契机,是不可能达到这样好的教学效果的。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18

新颁布的《《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与以往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科学课程标准》借鉴了国外关于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资料标准和实施推荐等做出一系列的规定,力图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强调这门学科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资料的整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自然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科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自然课堂教学中。“动手做”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说明教材的作用。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是基本的方法。担任《科学》课的教学以来,每次上课,我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同以前从事的教学相比,《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以下是科学课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主角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给学生,最后将各部分知识组成整体,学生只需听、练、背,记住教材中的知识即可。教师的主角是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材资料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多年来,我们已习惯了这种主角,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那么,当代教师的主角是什么呢?《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忙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小学科学教师就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给予帮忙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教师充当的主角应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齐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好处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

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这是自然课与科学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我们的教师在学习科学课标以后,把新的课程理念融入到自然课堂教学之中,用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导着自己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在课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务必教会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必须的技能,发展必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到达的目标。

三、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透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能够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够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资料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透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构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透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科学课标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十分重视学生们直接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去鼓励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自我见解,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其独到的见解。根据课标的学习,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忙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计划。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资料,选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知识容量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度高,课堂研究兴趣浓厚,学生研究的时间充分,不仅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潜力,观察潜力,语言表达潜力,将科学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自然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指导者,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我们教师本人,也要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不断学习,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开发者。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19

最近,我上了《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一课。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我们决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一、设疑导学自探究:

这节课我们选择了三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课题很吸引人,老师问一句:“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不但可以简洁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而且能激起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处,老师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怔’”。根据‘为之一怔’,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提问,从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萧伯纳性格特点的难点。学完全文后,老师又通过第二个问题“文中的萧伯纳和小姑娘,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观地评价文中人物,从他的身上获得启示。三个大问题的设计牵动了全文的脉络。根据课题,关键词提问,本节课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关显成效

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会‘为之一怔’?及从‘为之一怔’中体会到什么?是难点,小组集体的智慧此时便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带读助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头饰,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总之,这节课我们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

近日,笔者拜读了《走近新课程》这本书,感觉受益非浅。其中,有一段话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课堂管理方面 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已经不够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参与体验;而热闹又是纪律的大敌,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呢?笔者对此认真进行了反思,以下谈谈自己的拙见。

何谓“热闹”?它是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一种现代课堂教学现象。它不等于“吵闹”,更不等同于“混乱”。

如何才能将课上得热闹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一)音乐渲染。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在教学中灵活准确应用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更加有效地集中精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荷花》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一边看着挂图,一边听着优美的轻音乐,一边像作者这样动脑想象。听完后,我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朱雪玮说:“我仿佛来到了仙境。池塘里的河水轻轻地流淌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一阵微风过后,荷花仙子舞动着长裙翩翩起舞。”戴敏说:“我看到小鱼和蜻蜓正在夸赞荷花仙子优美的舞蹈呢。”陈云超说:“我仿佛变成了一只蝴蝶,在和荷花姐姐比舞呢?”……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这时,我以激情饱满的语言加以总结,并引导他们和着音乐唱出或说出自己对荷花的喜爱,升华了主题。

(二)课堂表演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科学》中说:“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游戏是激发儿童兴趣,满足儿童活动的心理需要,充分完美地发展儿童人格的重要途径,而课堂表演恰恰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好形式。可充分利用课本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孩子们的心理素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 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呢?

首先,教师对于“热闹”的教学环节要有预见性,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明确、具体、有序的要求,并加以适当的指导。如果教师仅仅一句“下面小组交流(表演)”的话,学生会感觉不知交流什么,怎么去交流,最后交流演变成聊天,教学秩序乱成一锅粥,教学目标根本不可能很好地实现。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曾有一个精彩的环节——小品表演。为了使学生的表演生动、逼真,把全班同学都带入情境,于老师很注意学生的推荐选拔,他先提出条件:聪明、顽皮。再请学生根据这个要求进行推荐和自荐,从中选择出2至3名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也与小表演有关,为小品表演作铺垫。如:亲热地叫妈妈,伤心地大哭等。正是因为于老师这种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元的调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思维训练,培养了想象能力,构思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要使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教师平时要加强课堂纪律的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上课时遇到会的问题应积极举手,但不能乱嚷,更不能随便下位;小组交流时,围绕本组桌子周围有秩序地轮流发言,如果想补充问题,也应举手取得小组其他成员的同意等。其次,课中要加强纪律信息的反馈,如果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开小差、互相推委、谈论与上课无关的话题或到处乱逛时,就应该及时提醒。如果教师平时就注重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时,学生一旦过于激动时,心里就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他,让他产生一些紧张感并自动更正,从而保证教学能有序地进行。

其三,一节使学生感兴趣的课,也能热闹而有序。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有序地进行学习。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采莲》一文时,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教者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教者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 

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教者还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学生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中,还愁课堂秩序不能有序地进行吗?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20

本课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本次我进行了第二课时的上课——精读课文。我确定了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的新词,了解石榴树的枝叶、花朵以及果实的特点。通过品读,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美。(重点说拟人修辞手法)

2、学习课文,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学习第四自然段品石榴的写法。

3、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习拟人句。

第一课时,我已经让学生学习了生字、词语,朗读了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并且讲读了第一自然段,理解了“驰名中外”这个词的意思(名气很大,国内外有名。)

第二课时,我从复习课文脉络入手,石榴园——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学习、品读课文。

首先,阅读第二节,了解枝、叶、花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词语“抽出”“长出”“开出”“挂满”这些词语体会石榴树的的生长过程: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填空练习,了解石榴树的生长过程。课文中有描写石榴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花朵的形状特点以及花朵开得热闹的特点,但是再此教学过程我省略了,也没有着重强调比喻的修辞手法。

石榴果实从生到熟,外皮颜色发生了逐步的变化。我采用了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的方法,找出颜色变化的词语,再点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最后出示桔子成熟过程中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们填空,进行了一次扩展训练。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21

《检阅》一课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任务心理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紧紧围饶为什么观众说“这个小伙子真棒”,又说“这些小伙子真棒”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移情体验、大胆想象来体会儿童队员的心理,从而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我发现对于观众为什么说“这些小伙子真棒”的确是一个难点,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儿童队员在做决定时的矛盾心理来理解“这些小伙子”对残疾孩子的信任与关爱。我是通过以下几点来突破难点的。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22

《大仓老师》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这篇课文记叙了大仓老师的两件事。一件事是他在开学典礼上的开场白,另一件事是讲述他上的一节语文课。从全文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小作者非常敬佩、喜爱正直、正诚的大仓老师。全文文字朴实感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真诚正直的品质。 教学时,我将多媒体课件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找句子,读句子,品句子让学生逐层深入地理解大仓老师所具备的令人感动的品质。课件给了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与热情。

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转变了学习方式,教学的过程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23

本堂课设计的教学思路是: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在阅读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品味人物形象,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以及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并能够写出对他的评价,同时体会侧面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本课教学时我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文本。比如“请静心默读1—10自然段,勾出我心里活动的句子。”让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我”的心理心里活动的句子并且批注上自己读出了怎样的心情。由于给的时间充足,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效果较好。品味人物形象能够抓住老师的神态进行探究、品味,是本堂课中我最满意的亮点。在关注词语“狡黠”,品味这个词语的含义,结合学生此时的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读出惊讶、读出愤怒、读出排比句表达的强烈的情感。

同时这堂课上我还有许多的遗憾:在品味怀特森老师的神态时,要把“我”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对老师的愤怒越深、误解越深,越能表现老师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独特的教育思想。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24

我让学生想象:在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还会带领大家进行什么有意思的探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宽文本的容量,也进一步领会怀特森老师带给学生的深远影响。随着文本的不断深入,我带领学生通过对比第一次科学课和以后的科学课同学们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怀疑主义”的内涵,从而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但这堂课留给我更多的是遗憾:学生对老师的愤怒越深、误解越深,越能表现老师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独特的教育思想,然而在课堂上这种对比还显得不够强烈;学生的朗读仅仅浮在表面,层次感的体现苍白无力,说明老师的指导方法存在很大欠缺;整篇文章洋溢着儿童情趣,然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的情趣却不甚浓郁,原因是我较少站在儿童的视角去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我的问题比较零散,导致问答的形式比较多,学生被我牵着鼻子疲于回答老师的问题,因此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多;最大的问题是我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人类利用“新怀疑主义”思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我”把新怀疑主义的思想带到了生活中,并能勇敢地用怀特森老师老师教授的学习方法来维护自己的老师。

针对这一学习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来维护怀特森老师呢?“不,你错了,怀特森老师——”让学生填充后面的内容。这个课堂小练笔,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准确而完整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把课堂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如果我在两课时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能合理一些,那么第一课时就不会太清闲,第二课时,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遗憾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也不断进步,让遗憾的次数能少些,再少些。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25

本节课教会学生“质疑”“揣摩”语句的方法。

(1)难点质疑,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进行质疑;如第二板块作者又提到“凯蒂旺普斯“,还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叫出来,有什么含义?这是本文的难点,因为这告诉我们学生们已经养成了”怀疑“的习惯,“凯蒂旺普斯“也是同学们心理难忘的教训,更是学习的动机。

(2)用语上质疑,对文章运用语言进行质疑,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一股怒火升起来”为什么用“升”,能不能用其它词代替,体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3).充分阅读,读悟结合。重点品读1—10自然段,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我”的心理心里活动的句子并且批注上自己读出了怎样的心情。由于给的时间充足,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效果较好。

不足点:

1.有一学生提到:他认为“小桥车”事件不能算“学会了质疑”。这是非常有创新思想的男同学,但我没能对他的行为给以高度的重视和评价,因为他是真正体现了“新怀疑主义”的学生,虽然他的怀疑是错误的,但我们课堂就是需要这样的学习态度。

2.老师的引导语文不够精炼,开头学生讲述主要内容是,说不到点子上,有点被学生牵着绕圈子,时间也耽搁了,导致后面有点匆忙。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26

它叙述了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会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又独具一格的老师形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与学生常见的文章有所不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文中既有对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也有对“我”的心理活动、怀特森老师教育效果的侧面描写。二者相互结合,怀特森老师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能够结合正侧面描写来了解人物的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这种侧面描写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实施新课标以来,大家越来越感受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学校也力争走在改革的前列,正如火如荼地掀起学生自学狂潮,这不,语文导学案设计就是以培养学生自学为目的的自学模式。

上课伊始,我按照导学案设计的内容逐条进行展示汇报,第一节课结束,课堂气氛沉郁、学生思维僵化,我的心情也很郁闷。为什么精心设计的预案,学生在展示时没有了活力,没有情趣。原来上课时那涌动的生命的张力,那一个个火花的迸发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想是导学案出现了问题,还是上课出现了问题。

经过我的深思,我觉得原因还在于课堂上老师的调控能力。语文课如果仅仅是练习的汇报,学生是不会喜欢的,它应该有动感、有魅力,有学生没有想到的但能够激发想象力、调动学生学习欲望的兴奋点,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兴奋起来、快乐起来。否则课堂就想一潭死水,激不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27

今天的课还是有效的,发言的人多,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而且从作业反馈上来看,学生做得快,只有一人把崇高的崇写错了,本节课反思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由扶到放,主导和主体相结合。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我采取直奔重点,“古今中外,------!地北天南,------!两句来教学。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举例说说自己的体会。然后再学开头的“在昨天与今天---------”学生就比较好理解。这是教学上的“旁敲侧击”之术。对于太难理解的,与学生生活距离大的,我们可以先放一放,找那些能够让学生寻找到感知点的内容先学,这样逐渐推进,最后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二自然段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结合没讲的“读书做记号的学问”,让学生边自学边做记号,这样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能把习惯篇学用结合。学生自学好了,就让他们提问并同学交流,有效利用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资源。抓住几个难以理解的词“春晖、朝霞、甘露、春蚕、理想的丝线、茁壮的新苗”。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讲解。讲解也是需要的,它能节省时间。

2、今天的课堂学生的专注程度比第一节课有进步。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课堂的节奏。一半学生很投入,热情高。也许是我的状态比较好,影响了学生吧。而自己状态好的主要原因还是对教材的熟悉,对教法的取舍。因为这一课已经教过,而且印象较深,知道学生的问题会出在哪,所以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3、今天的作业学生做得还是比较快的。相比较数学和英语。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在教学设计时已经把作业考虑进去了,把作业中一些学生易错的已经强调过了。所以双基智能上的错误较少。这是我近段时间思考的产物吧。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能考。

4、巧用生成资源。我发现在写课题时,把感叹号忘了。于是,我灵机一动,问:同学们,你们有没发现老师什么没写?生--------。这感叹号能省去吗?为什么?生------。是啊,说得多好啊,让我们带着对老师的敬佩、感谢,再读课题。

但是,今天的作业反映出这班学生很浮躁,不定心,没耐心,不细心。作业中抄错的、漏做的现象较多,想当然,不尊重事实的多。总之,做作业的态度极不端正。

以后的教学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注意力的训练,规定时间内做作业的效率。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28

《大仓老师》是小学语文试验版第八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以《大仓老师》为题,记叙了大仓老师的两件事。一件事是他在开学典礼上的开场白,另一件事是讲述他上的一节语文课。从全文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小作者非常敬佩、喜爱正直、真诚的大仓老师。

在本文的教学中,能体现大仓老师品质的有两件事。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一堂语文课这个片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以朗读为抓手,以激情为手段”,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了几个来回,既重视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自主参与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众所周知,学习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本文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尤其是在描写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时,则需要通过读来体会。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轻声读、感情读、体验读、集体读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在教学第一件事时,就采用了自由读,个别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形式,在这些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大仓老师,体验他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的能力。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29

文中既有对怀特森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也有对“我”的心理活动、怀特森老师教育效果的侧面描写。二者相互结合,怀特森老师的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阅读文本,用一个覆盖面较广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引路:面对怀特森老师的一系列做法,蒙在鼓里的学生们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然后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及同学们表现的句子,并且批注上自己的体会。

在比较充分的朗读和汇报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新怀疑”主义,并让学生明白怀特森老师的别有用心,同时在这里体会侧面描写的写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在第二件比较简单的事例的学习中,我利用文本的留白之处,让学生想象在两天的时间里“我”都做了些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我”是如何运用“新怀疑主义”的思想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加深对“新怀疑主义”的认识。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30

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思品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务必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资料与生活实际结合,到达教学目的,浅谈几点反思。

一、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自身素质,一是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潜力要提高;二是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

1.坚持学习。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绝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知识,务必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使自我的认识适应发展需要。知识是相关的、互通的。因此,只有掌握丰富知识,才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丰富知识,跟上时代节拍。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努力使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理解。有学生对我说过:“老师,我本来对思品课没兴趣,喜欢你上课,才对思品课产生兴趣。”为了充电,要经常买书,不管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还是杂志、历史、经济、心理访谈等。

2.勇于反思。老师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还需勇于反思,敢于应对和改善自我的偏差、错误,才能不断提高业务潜力,这就要求老师用心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课教学的好方法,有效推行素质教育。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我,本节课学生反映状况怎样?

3.为人师表。正人先正已,老师务必以高尚师德为学生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①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一样看法,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成熟。②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

4.尊重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天经地义,但老师也应尊重学生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有的老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认为自我是为学生好,常常忽略学生权利。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课间活动时光、随便把学生活动课或课外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学生难免厌倦、反感。老师尊重了学生,学生才会尊重老师,这也许是作为教师比较幸福的事了。

5.持续快乐心态。只有老师简单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理解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烦恼和不如意,要持续快乐心态好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工作,在应对学生时摒弃懊恼,调节情绪,持续好情绪,把微笑带给学生。常到学生中间看看,关心学生痛痒,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必须融洽。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务必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改善教法、创设良好课堂环境,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形式多样,应根据不一样资料,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不一样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要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到达传授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统一。因此,每学完一节资料,只要与学生活有关,都要学生反省自我的行为,引导他们学着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思想品德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就是学到相关知识时,让学生结合调查采访,联系自身和同学实际,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写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思想品德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追求,有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素质教育效果。

“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乐老师就是教育教学的快乐,就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

课文反思《一个这样的老师》 篇31

在导入本课时,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各位观众,现在像大家走来的是儿童队员。看,走在队伍第一排的是……看到这样的情境你想说什么”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情境,为了使学生产生与观众情感的共鸣。学生就说:“这个小伙子真勇敢!他拄着拐杖都走那么好!”“这个小伙子走得真认真”。的确孩子们也都把目光集中到了这个小伙子身上,而当时在场的观众也把目光都集中到了这位小伙子身上。

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也就更能体会观众们当时的感受了,但是很明显在这里孩子们还不能体会到“这些小伙子真棒!”因此当出示观众的话时,学生就有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观众不仅仅说‘这个小伙子棒’还说‘这些小伙子棒’?”“为什么观众要说‘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学生对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还不明白。于是教者就把观众的话写在了黑板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