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书信大全 > 一、家书(优秀3篇)正文

《一、家书(优秀3篇)》

时间:

我们常说的“孝道”就是要求作为子女的我们一定要和父母交流,多关心他们。如何跟父母沟通是一种处世哲学,而写家书就是其中一种交流的形式,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一、家书(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封家书 篇1

亲爱的妹妹:

儿时一别,就再也没有见过彼此,不知你是否一切安好。

回家时听邻居偶尔提起,你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姑娘,可是却辍学已久,想必此刻应当在城里打工吧姐多想去看看你,看看长大后的你是否有着妈妈乌黑的秀发,是否有着爸爸那深邃的眼神,看看孤身在外的你是不是会被别人欺负…,每次回家走过你们村前,都会驻足良久,猜测哪懂是你和爷爷的房子,是村前那幢高大的瓦房,还是村后那个低矮的土坯房呢姐无从得知……

过了这么多年,你还记恨爸爸吗当初为了弟弟。他狠心地把你送给外姓的爷爷,从此你就成了陈家的孙女,与家人再无联系。也曾在夜深人静时聊起你,不知他们是否会像亲孙女一样待你,不知你是否已经适应那个新家。一晃二十年过去,你已长大,爸妈也已苍老,而那个柔弱的小女孩依稀还在眼前。

回想起来,你的命运是如此坎坷,似乎从出生之后就没过过一天幸福的日子。早早地就断了奶,跟着年迈的姥姥生活了几年,而后又被姑姑带到广州,大半个中国都转遍了,却唯独不能回到自我的家。未曾想,年幼的你是否也渴望家庭的温暖,期望爸妈的关怀

姐想告诉你,爸爸从每个认识你的人那里探听你的消息。只期望你一切平安,而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无数次梦想着与你团聚的时刻,可是这一切都只能在梦里。为了当初的约定,我们在远处守望着,在心里祝福着,期望你能过得好。你的幸福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爱你的姐姐

你们的孩子:

封家书 篇2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我是你们养了十三年还十分娇气的女儿,我是给你们添了很多麻烦的女儿,我是一个遇到苦难只会哭的女儿,这是三年,我的记忆里就有着很多很多你们的回忆;每当遇到苦难,我只会哭,并不懂得冷静解决,可是,都是你们在背后教导我,告诉我:“不用怕,爸爸妈妈在背后撑着你,直至到达成功的终点。”

这是三年来,我天真地认为身高代表自我的成长,以为自我越长越高,就长大了许多,直至今日我才发现,就算再怎样高,也不算长大。这三年来,我一刻都没有长大过,一向在你们面前撒娇,这不算长大,一向在你们面前哭,诉说今日的倒霉事,这也不算长大;一向帮着你们的倒忙,这更不算长大;爸,妈,我并没有独立,并不懂得坚强;并不明白成长的意义;一向以为已经长大的我,还在你们面前骄傲地说:“我长大了。”今日想起这句话,我内心感到惭愧。爸,妈,你们辛苦了!

爸爸,您如一座高大的山,却在背后,默默地承受暴风雨的灾难。成为我们家的支柱。爸,我明白您的辛苦,可我却整天忽略您的存在,但我不觉得很稀奇,直至那天,妈妈看见我回来了,就对我说了一句:“宝贝,有没有给你爸爸打过电话呀?”我愣住了,想起了我还有一个慈祥而严肃的爸爸,是的,爸爸。我忽略了您的存在,在学校里,没有打过电话给您,一个不孝的女儿,对不起,爸爸。

妈妈,明白吗?我很爱您,您就像冬天里一杯热茶,总是在我需要帮忙的时候,像小精灵般帮我解决了问题。妈,我明白您故作坚强,但您也是脆弱的,总之,妈妈,不管您怎样样我都付百分之百去爱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每次看到你们的白发,听说你们说自我老了的时候,我的心颤抖了一下,不,爸,妈,你们永远都不会老,永远都要守在我的身边。

祝身体健康,青春永驻!

你们的孩子:

日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300字 篇3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00字

大成文字

《曾国藩家书》正式的名称为《曾文正公家书》,曾国藩死后,满清朝廷给他上的谥号为“文正”,所以,后人称其为“曾文正公”。这本书是由李翰章汇编,李鸿章校对的,全部是曾国藩生前写给家里,写给兄弟,写给儿子的家信。李鸿章,大名鼎鼎,都知道,后来的内阁总理大臣,权倾朝野。被称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不过,他还有一个身份――曾国藩的得意门生。那么,李翰章是谁呢?他是李鸿章的哥哥,是曾国藩生前关系比较好的属僚。所以,这本书由他们兄弟两个整理出版也就不足为奇了。

曾国藩,湘军的创始人,当年湘籍官员政治势力的领军人物,后来为世人所公认的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涌现出了很多湖南籍的人才,影响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他可以说是这些人当中的'第一个。湖南人津津乐道的“无湘不成军”,大概就是从他开始算起的。他创建湘军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的,即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本书里面没有直接写战争的场面,却可以使人十分明显地感受到战争的艰辛与残酷。曾氏兄弟也都因此积劳成疾。在他的《家书》中,有一多半的篇幅是在与太平军的战争期间写给他的弟弟的,他有三个弟弟参与了这场战争,其中最有名的是书中的“沅弟”曾国荃,曾国荃一路凯歌高奏,披荆斩棘,最终打下太平军的老巢金陵,立下赫赫战功。而他的另外两个弟弟就没这么幸运了,一个弟弟直接战死沙场,一个弟弟病死在粮草运送的任上。曾国藩一直在践行“长兄如父”的职责,他给他的弟弟们叮嘱最多的就是,做人要低调,遇事懂得隐忍,持家要勤俭节约。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这样的,战争期间不克扣军饷,不往家多寄一分钱,战争过后立马解散湘军,为得是明哲保身,以免遭人嫌话。他非常爱惜自己的政治羽毛,常以清正廉洁自居。只可惜,越是这样越有人看不过去,在其功成名就却又疾病缠身的晚年,清廷把处理天津教案的任务交给他。谁都知道,那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差事。在这个事件中,民众已经群情激愤,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激起更大的抗争,而得罪不起的洋人又不依不饶,坚持要求处决本无直接责任的府县官员。曾国藩陷入两难,里外不是。最终的处理结果,使得曾国藩积累了一生的名望毁于一旦。在当时的士子当中,尤其是湖南籍的朝官当中兴起了一阵倒曾**,曾国藩最后郁郁而终。不过,曾国藩在去天津赴任前写给儿子的家信收入书中并公之于众。在信中,他已经意识到这将是一滩不得不趟的浑水,为了替朝廷解围,他宁可身败名裂,死而后已。这多少使很多后来的人对他的看法有所改观。我相信,这也是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整理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有意为之。

当然,这本书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最后面部分,即曾国藩专门写给儿子们的信,这些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在信中他专门提到,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字应该怎么练,应该学习哪些名家的字帖,每个名家的字有什么特点;诗应该怎么写,应该怎么吟诵;文章应该怎么写,写好文章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不管他是在北京做官,还是在江南打仗,他都要求他的两个儿子定期寄字给他看,寄文章给他批改。等到后期,他儿子的字和文章已经达到一个很好的水平了,他专门将这些字和文章交给身边在文学方面非常有造诣的朋友点评修改。可以说,他虽然一直为官在外,孩子不在身边,但他对孩子的教育却一刻都不曾停止。并且很有自己的一套。他的大儿子最后能成为晚清著名的外交家,二儿子能成为晚清著名的数学家也就不足为奇了。